人物簡介
郭之琮(1581年—?),字國珍,號荊麓,山西平陽府蒲州(今山西省永濟縣)人。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癸卯科舉人,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科進士,授刑部主事,升郎中。萬歷四十年(1612年),任揚州府知府,四十四年升四川副使。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授陜西按察司副使。天啟元年(1621年),改陜西布政使司右參政。天啟五年(1625年),升陜西右布政使,同年以兼右僉都御史,巡撫寧夏,不久回籍。崇禎二年(1629年),起復(fù)任巡撫宣府,不久被革職。
人物簡介
郭捍城,字星六,號維四,直隸順德府平鄉(xiāng)縣軍籍,山西榆次縣人。萬歷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順天鄉(xiāng)試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科進士。三年授山東淄川縣知縣,四年調(diào)歷城縣,本省同考,六年升兵部職方司主事,天啟七年八月以寧錦大捷,于升任之日量加一級,賞銀十兩。崇禎元年(1628年)升兵部郎中,管理山海關(guān),尋丁憂歸。崇禎二年四月以閹黨被削籍。
人物簡介
郭如楚(1585年—?),字樾甫,號后庵,福建晉江縣人。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福建鄉(xiāng)試第六名舉人,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聯(lián)捷丁未科進士,次年任金壇縣知縣,四十二年考選,四十八年授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本年長蘆巡鹽。天啟二年(1622年)養(yǎng)病,四年復(fù)除浙江道御史,巡視京營,五年升任太仆寺少卿。
人物簡介
郭尚友,字善儒,號瞻月,山東萊州府濰縣人。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甲午科舉人,二十九年(1601年)辛丑科進士,授陜西咸寧縣知縣,由縣令擢國子監(jiān)博士,改工部都水司主事,歷官工部營繕司郎中、山西副使、山西按察使、河南左右布政使、保定巡撫。天啟六年(1626年)升漕運總督戶部右侍郎。崇禎帝即位后,于天啟七年九月加戶部尚書,仍總督漕運。絕侵漁,裕國帑。崇禎元年六月被劾罷。居鄉(xiāng)醇謹,秉性謙和。捐金固圉,貽謀修學(xué)。有《漕撫奏疏稿》行于世,祀鄉(xiāng)賢。其長子蔭生郭永安,于崇禎間邑侯邢國璽筑城時,倡修戰(zhàn)臺四、石城二千四百馀尺,幾費萬金。國朝順治十五年戊戍(1658年),圣廟大成殿壞,永安又獨力捐修。尚友孫郭一玘,廩貢生,康熙四十三年甲申歲賑濟饑民,減價平糴,全活萬計,邑人作歌十馀首紀之。厥后科第蟬聯(lián),曾玄百馀人,莫不循循謹飭,有萬石君家風(fēng)焉。
人物簡介
【生卒】:?—1646 【介紹】: 明江西龍泉人,字六修,號云機。天啟五年進士,授行人。崇禎時遷南都御史,丁憂去職。起復(fù)后聞北京為李自成所破,力主立福王。福王即位,進應(yīng)天府丞,遷大理少卿,左僉都御史,命專督五城御史,察非常,清輦轂。尋為張拱日、朱國弼以他事劾罷。唐王召為吏部右侍郎。清軍圍贛州,王命維經(jīng)為吏兵二部尚書,總督東南各省軍務(wù)往援,城破,自焚死。維基
郭維經(jīng)(?—1646年),字六修,號云機。明朝末年至南明官員,江西承宣布政使司龍泉縣(今江西省遂川縣)人。明熹宗天啟五年(1625年),郭維經(jīng)中進士,授行人。崇禎三年(1630年),任南京御史。建言力陳時弊。崇禎六年(1633年)得罪了權(quán)臣溫體仁,罷官歸鄉(xiāng)。后來再被啟用。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清軍入關(guān),他力主擁立福王朱由崧,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為弘光帝。他擔任應(yīng)天府丞,歷任大理少卿、左僉都御史。巡視中城,專督五城御史。弘光元年(1645年),被張拱日、朱國弼彈劾歸鄉(xiāng)。隆武帝即位,召他為吏部右侍郎。隆武二年(1646年),晉升為吏部尚書、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總理湖廣、江西、廣東、浙江、福建軍務(wù),督師前往贛州。清軍破城,他在嵯峨寺自焚而死。
人物簡介
郭承汾(?—1649年),字懋袞,號賢水,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明朝末科進士,官至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崇禎十五年(1642年),郭承汾中舉人。十六年(1643年)聯(lián)捷癸未科進士。授淮安府推官。蒞任僅八個月,即以才能徵召為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弘光元年(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攻破南京,弘光朝滅亡。郭承汾隨唐王朱聿鍵逃往福建。唐王即位,改元隆武,郭承汾仍任御史,巡按貴州。次年春,張獻忠部由四川攻貴州,郭承汾會同定番侯皮熊、總制范爌,盡力剿撫、經(jīng)營。不久,清兵入閩,隆武帝被俘。郭承汾在貴州等候消息,皮熊、范爌請其留任。于是得命,晉太仆寺卿,兼僉都御史,巡撫黔南。永歷三年(順治六年,1649年)十一月,張獻忠馀部孫可望派兵劫持郭承汾及皮熊至酉陽境內(nèi),欲勸其投降。郭承汾毫無懼色,怒斥孫可望“以朱溫之事,行莽、操之奸”。孫可望大怒,將其拘謹于民宅。郭承汾絕食十幾日而死。移尸東郊,多日無人敢于收殮。經(jīng)歷月馀,顏色如舊。有總兵徐盡忠一直對郭承汾友善,暗地令家僮在夜間將承汾埋葬,并悉心標記??滴蹙拍辏?671年),陳寶鑰分藩貴州,尋訪郭承汾遺跡,方找到徐盡忠子及家童,收集郭承汾骸骨,遷回家鄉(xiāng)安葬。郭承汾家貧無子,族人以其侄郭紹徽過繼為嗣。
人物簡介
郭建邦,字爾立,號宣岳,直隸寧國府旌德縣人,同進士出身。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科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登壬戌科進士,吏部觀政,三年授行人,丁憂,六年起補原職,值魏忠賢柄政,朝貴竟走其門,建邦則告歸,家居者六年。魏敗,崇禎三年起官,順天同考,本年考選,擢南兵科給事中,五年管庫藏,六年轉(zhuǎn)吏科,七年巡視京營,舉賢劾佞,敷陳亢直,無所顧忌。升尚寶司丞,八年升南京通政司右參議,十年升右通政,十一年轉(zhuǎn)左通政。適戶部以兵餉孔亟,檄加廣寧山稅,建邦詣巡按御史,力言旌德山瘠,加稅三千余兩,民不堪命,御史為疏請得免。遷太仆寺卿,捐俸八百余兩助買馬佐軍實。十二年升順天府府尹,勤心撫字,會久旱,虔禱三日,雨隨注。冬久雪,虔禱雪隨止。因疏陳民間疾苦,請修補助故事。時三輔饑荒,建邦捐俸賑濟,民戴之如慈母,歌頌之。再捐俸助修城河工,十三年擢工部右侍郎,十四年轉(zhuǎn)左侍郎,數(shù)召對與枚卜。尋免官閑住。以督工東角樓,致疾乞歸,卒。著有《芝林居集詩文》六卷,祀鄉(xiāng)賢。
人物簡介
郭連城,號笑瀛,山西潞安府平陸縣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萬歷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山西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四年(1631年)辛未科進士,戶部觀政,授太平府推官,六年任鄉(xiāng)試同考官,因剛介得罪御史,八年被降職為懷慶府照磨。清順治二年門生推舉他入京任職,以養(yǎng)親堅辭。
人物簡介
郭衛(wèi)宸,字葵一(一作葵旭),號麓俠,山西平陽府太平縣(今屬襄汾縣)定興里人。天啟七年(1627年)丁卯科山西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四年(1631年)辛未科二甲進士。官四川嘉定州知州,有政績,百姓為他建立生祠十余所。崇禎八年(1635年)仕至戶部四川司員外郎,以父母年老需要奉養(yǎng),未能赴任。明朝滅亡后,不再出仕,年七十一去世。
人物簡介
郭必昌,字懋豐,號太薇,福建晉江人,同進士出身。天啟五年(1625年)登乙丑進士,授杭州府推官,七年分較浙闈,崇禎三年典試江西,四年十一月升任廣西道監(jiān)察御史,巡視蘆溝橋、印馬屯田,又巡按浙江,以平寇功推京堂,為忌者所擠,出任江西湖西道參政。后丁內(nèi)艱歸。隆武時,授僉都御史、巡撫福建,后升兵部尚書。1646年,隆武政權(quán)覆沒,九月,清征南大將軍多羅貝勒博洛 遣泉州紳士郭必昌持書往安平招撫鄭芝龍,許以閩粵總督。
人物簡介
郭連城,號笑瀛,山西潞安府平陸縣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萬歷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山西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四年(1631年)辛未科進士,戶部觀政,授太平府推官,六年任鄉(xiāng)試同考官,因剛介得罪御史,八年被降職為懷慶府照磨。清順治二年門生推舉他入京任職,以養(yǎng)親堅辭。
人物簡介
郭佳胤,字如仲,號夔一,河南歸德府寧陵縣人。明末官員、進士出身。崇禎九年(1636年)中舉,崇禎十年(1637年)聯(lián)捷丁丑科進士。初為無錫縣知縣,后升任常州府知府。清朝軍隊攻入江南,遣使至常州索冊,郭佳胤逃跑進入太湖躲藏,府無正官。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湖廣益陽人,字天門。天啟二年進士。崇禎中官至兵部侍郎。后見義軍四起,南都政局濁亂,知勢不可為,乃剃發(fā)為僧,隱于玉沙湖,號頑石,又號些庵。種菊自娛。竟客死。性恬退謙和,工詩文,擅書法,兼能繪事,寫竹尤妙。有《補山堂詩集》、《些庵雜著》。維基
郭都賢(1599年—1672年),字天門,庵號些庵,又號頑石道人,湖廣桃江三堂街合水橋人,天啟壬戌進士。歷任吏部稽勛司、驗封司、考功司主事、文選司員外郎、四川參議、江西學(xué)政、江西巡撫等,為官有賢聲,曾提拔史可法、洪承疇。清兵入關(guān)后出家,暗中抗清。工詩文、書法、繪畫,善于畫松、蘭、竹。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中秀才,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中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登壬戌科進士。三年授行人,丁憂歸。六年復(fù)除原職,七年,分校順天府鄉(xiāng)試,錄取史可法等六人。崇禎三年(1630年)升吏部稽勛司主事,郭都賢在吏部為官時,洪承疇被彈劾而罷免,郭都賢極力為洪承疇辯誣,要起用洪承疇。洪承疇視郭都賢為恩師。崇禎十年(1637年)起補四川參議,改江西,十四年升江西副使,分守嶺北道,十五年(1642年)升廣東督糧道參政,十六年出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江西,當時張獻忠已入境內(nèi),敵兵充斥。都賢晝夜日夜修理防禦工事,并把所有幕僚的薪資都捐獻給軍隊。左良玉駐兵九江,軍紀敗壞,搶劫百姓,于是郭都賢命左良玉離開,自己募兵抵抗張獻忠。當時有人阻撓他,于是他辭官隱居廬山。崇禎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變時,郭都賢一度絕食,但沒死,史可法在揚州開府抗清,要封郭都賢,郭都賢不答應(yīng)。清順治三年(1646年)出家,入桃江浮邱觀為道士,一說為僧。組織了浮邱山“三千道士下洞庭”的抗清活動,即「洞庭舉事案」。桂王在肇慶即位,是為永歷帝,以兵部尚書一職召郭都賢,而郭都賢已出家,法號禎石。
人物簡介
郭文祥,字孟履,號蓮峰,福州福清萬安鄉(xiāng)化南里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登進士,授山東膠州知州,守城有功。因母喪丁憂去職。手輯《福唐風(fēng)雅》、《玉融人物志》及諸名勝紀。卒年七十七。郭應(yīng)響之子、郭遇卿之孫、郭萬程曾孫。
人物簡介
郭貞一(?—17世紀—?),字元侯,號道憨,福建同安人,明末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郭貞一于崇禎十三年(1640年)登庚辰科進士,授監(jiān)察御史,巡撫浙東。福王立,擢為右都御史。清軍南下,郭貞一轉(zhuǎn)入家鄉(xiāng)福建。受到鄭成功禮遇,后隨之入臺灣,居數(shù)年后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