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二六
(1).即十二。 三國 魏 曹植 《驅(qū)車篇》詩:“周流二六候,閒置十二亭。”《文選·左思〈魏都賦〉》:“明珠兼寸,尺璧有盈,曜車二六,三傾五城?!?李善 注引《太史公書》曰:“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后十二乘者十枚?!?明 高道素 《上元賦》:“迎珠履之三千,列金釵之二六。”
(2).京劇西皮調(diào)名。詳“ 二六板 ”。
《國語辭典》:二六板  拼音:èr liù bǎn
戲曲唱腔的一種板式。二拍子節(jié)奏較快,字多腔少,曲調(diào)流暢。宜于表現(xiàn)說理、寫景及人物內(nèi)心的情感。
《漢語大詞典》:南北路
(1).向南和向北的道路。 清 宋琬 《京口遣懷時江上戒嚴》詩:“出忘南北路,坐廢短長吟。”
(2).戲曲聲腔中的皮(西皮)黃(二黃)的別稱。因西皮來自(陜西)而稱為“北路”,二黃來自 安徽 而稱為“南路”,合稱“南北路”。
《國語辭典》:皮黃(皮黃)  拼音:pí huáng
傳統(tǒng)戲曲的腔調(diào)。為西皮、二黃的合稱。清初,皮黃是漢調(diào)和徽調(diào)的主要腔調(diào),隨著漢調(diào)、徽調(diào)以及二者合流演變而成的平劇在各地流傳,對湘劇、粵劇、桂劇、滇劇等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也作「皮簧」。
《國語辭典》:京調(diào)(京調(diào))  拼音:jīng diào
舊時盛行于北平的西皮、二黃等曲調(diào)的總稱。
《國語辭典》:西皮  拼音:xī pí
傳統(tǒng)戲曲的腔調(diào)。以胡琴為主要伴奏樂器,拍子有原板、慢板、快三眼、導板、搖板等。
《國語辭典》:搖板(搖板)  拼音:yáo bǎn
一種近代戲曲唱腔的板式。伴、唱分離,伴奏音樂依正常板眼,而唱腔節(jié)奏卻緩慢且無板眼的界線,可表現(xiàn)緊張、激動的情緒。
《國語辭典》:皮黃腔(皮黃腔)  拼音:pí huáng qiāng
傳統(tǒng)戲曲的腔調(diào)。為西皮、二黃的合稱。西皮腔,一般認為源自陜西梆子腔;二黃腔說法不一。大體而言,西皮、二黃各有其板式類別,以表達各種感情。
《國語辭典》:二六板  拼音:èr liù bǎn
戲曲唱腔的一種板式。二拍子節(jié)奏較快,字多腔少,曲調(diào)流暢。宜于表現(xiàn)說理、寫景及人物內(nèi)心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