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一切有為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謂有作為有造作之一切因緣所生者。
【佛學常見辭匯】
一切有作為有生滅的因緣所生法。
一切有部
【佛學大辭典】
(流派)具名說一切有部。梵名薩婆多。小乘宗之名。二十部之一。(參見:說一切有部)
【佛學常見辭匯】
說一切有部的簡稱,小乘宗之名。
一切有情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與一切眾生同。舊譯為眾生,新譯為有情。大般若經(jīng)五百七十八曰:「一切有情如來藏。」
【佛學常見辭匯】
一切有情識的動物。
一法若有
【佛學大辭典】
(公案)「僧問古德:一法若有,毗盧墮在凡夫;萬法若無。普賢失其體界;去此二途,請師速道。」見會元十七,葛藤集下。
二十八有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又名二十八生。謂欲惑九品潤二十八生也。(參見:有)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又云二十八生。欲界九品潤二十八性之謂也。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一)對于無或空而言。此有實有假有妙有等之別。如三世實有者,實有也。因緣依他之法者,假有也。圓成實性者,妙有也。(二)十二因緣之一。為造可牽當來果之業(yè)之位,即業(yè)能有當果之意。是因之名也。又曰有支。若約于分位之十二因緣,則當于壯年以后。(三)果之名。因果不亡之義。如三有,二十五有,及四有等。(四)色界無色界之定及依身也。外道執(zhí)之,以為解脫,故遮遣之而特謂之有。有者生死相續(xù)之義,顯非真滅之意也。上二界之貪,謂之有貪,上二界之漏,謂之有漏(三漏之一)者,即由此意。
【佛學常見辭匯】
苦果的別名,依因而有果,故果名為有,如稱三界為三有、九有等是,是有生死煩惱的意思。
【三藏法數(shù)】
謂因馳求諸境,起善惡業(yè),積集牽引,當生三有之果,是名為有。(因果不亡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無色有,即三界也。)
二十五有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有字)。涅槃經(jīng)二十五曰:「被無明枷,系生死桎。達二十五有,不能得離?!?br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開三界為二十五有。欲界有十四有,四惡趣四洲六欲天也。色界有七有,四禪天及初禪中之大梵天,并第四禪中之凈居天與無想天也。無色界有四有,四空處是也。通三界而有二十五之果報,名二十五有。輔行二曰:「二十五有,總為頌曰:四域(即四洲),四惡趣,六欲并梵王,四禪四無色,無想五那舍(即凈居天)。」涅槃經(jīng)四曰:「二十五有,如首楞嚴經(jīng)中廣說?!?br />【佛學常見辭匯】
由業(yè)因而有果報生,故果亦名為有。三界的果法,分為二十五類,名二十五有。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惡趣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即四禪天為四有,另大梵天五凈居天無想天為三有。無色界四有,即四空處。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二十五有者,總言六道生死,別言二十五有也。因果不忘,故名為有。略云三有:謂欲、色、無色也?;蛟凭庞?,三界分九地故。若二十五有者,乃四惡趣為四有;四洲六欲天共成十有;初禪兩天為一有;大梵雖在初禪,自為一有,以我慢最重故;二禪三天為一有;三禪三天為一有;四禪前三天為一有;無想雖在四禪,自為一有,以唯是外道所感果故;五不還天,雖亦在四禪中,自為一有,以唯是那含圣人所寄居也。四空即為四有,鈍根樂定那含,寄四空處,無別處所,即屬四空處攝,故此色無色天,祇十一有。四有、十有、十一有,共成二十五有也。
【三藏法數(shù)】
(出天臺四教儀)
二十五有,不出六道,有生有死,因果不亡之謂也。然梵王天、無想天、及五那含天總在四禪天中,而別出其名者,以外道計梵王天為生萬物之主,計無想天以無心為涅槃,計五那含天為真解脫,所以經(jīng)教特立此三天為三有,以對破外道之計也。(六道者,即天道、人道、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
〔一、四洲為四有〕,謂東弗于逮、西瞿耶尼、南閻浮提、北郁單越也。(梵語弗于逮,華言勝。梵語瞿耶尼,華言牛貨。梵語閻浮提,華言勝金洲。梵語郁單越,華言勝處。)
〔二、四惡趣為四有〕,謂六道中,修羅、餓鬼、畜生、地獄四者,皆由愚癡貪欲造諸惡業(yè),故感斯趣也。
〔三、六欲天為六有〕,謂欲界六天也。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樂天,六他化自在天。(梵語忉利,華言三十三。梵語夜摩,亦云須燄摩,華言善時分。梵語兜率,華言知足。)
〔四、梵天為一有〕,謂初禪中大梵王天,乃三千世界之主也。(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
〔五、無想天為一有〕,謂四禪中之無想天,此天以無心想為果故也。
〔六、五那含天為一有〕,那含,梵語具云阿那含,華言不還。謂四禪中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xiàn)天、色究竟天,亦名五凈居天,此之五天,名位雖別,皆第三果圣人所居,故通為一有也。(第三果,即聲聞阿那含果也。)
〔七、四禪天為四有〕,謂色界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也。
〔八、四空處天為四有〕,謂無色界空處天、識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也。
二十九有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二十九生也。(參見:有字)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如言六陰十三入十九界,謂事物之絕無也。初果圣者以二十八有為極度,無第二十九有。十住毗婆沙論一曰:「人得須陀洹道(即初果),善閉三惡道門。見法入法得法,住堅牢法不可傾動。究竟至涅槃,斷見諦所斷法故心大歡喜,設使睡眠懶惰不至二十九有。」
七有依福業(yè)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依他苦而行施,以成福業(yè),有七種,名曰七有依福業(yè):一施于客人,二施于行人,三施于病人,四施于侍病之人,五以園林施于諸寺等,六以常食施于眾僧,七應寒風熱等之時,施隨時之飲食衣服等。見俱舍論十八。
八一有能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俱舍論之法相也。一切之有為法,有四本相與四隨相之八相。此八相有八與一之功能,以其互為能生所生,故謂之八一有能。(參見:有為)
八有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又曰八生。(參見:有)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欲界之第八有也,如云后之二十九有。是于預流果以上之人無法也。正理論六十一曰:「有謂第八有?!?參見:七有)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一)對于無或空而言。此有實有假有妙有等之別。如三世實有者,實有也。因緣依他之法者,假有也。圓成實性者,妙有也。(二)十二因緣之一。為造可牽當來果之業(yè)之位,即業(yè)能有當果之意。是因之名也。又曰有支。若約于分位之十二因緣,則當于壯年以后。(三)果之名。因果不亡之義。如三有,二十五有,及四有等。(四)色界無色界之定及依身也。外道執(zhí)之,以為解脫,故遮遣之而特謂之有。有者生死相續(xù)之義,顯非真滅之意也。上二界之貪,謂之有貪,上二界之漏,謂之有漏(三漏之一)者,即由此意。
【佛學常見辭匯】
苦果的別名,依因而有果,故果名為有,如稱三界為三有、九有等是,是有生死煩惱的意思。
【三藏法數(shù)】
謂因馳求諸境,起善惡業(yè),積集牽引,當生三有之果,是名為有。(因果不亡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無色有,即三界也。)
七有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又云七生。人界之七生與欲天之七生,合而云七有。故開之則為十四生,而各有中有生有,故為二十八有。預流果之圣者,欲界九品之修惑祇潤生七有即二十八生,更不受第八有(即二十九有),(參見:潤生)?!居帧恳坏鬲z有。二傍生有。即畜生也。三餓鬼有。四天有。五人有。六業(yè)有。七中有。是數(shù)五趣之果(初分)與其因(第六)及五趣之方便也。見長阿含十報法經(jīng)。
【佛學常見辭匯】
地獄有、畜生有、餓鬼有、天有、人有、業(yè)有、中有。
【三藏法數(shù)】
(出長阿含十報法經(jīng))
因果不亡曰有,謂由身口意所作善惡之因,能招六趣生死之果。因果相續(xù),故名七有。(六趣者,天趣、人趣、修羅趣、餓鬼趣、畜生趣、地獄趣也。)
〔一、地獄有〕(亦名不可有),地獄者,此獄在地之下也。謂眾生由過去惡逆之因,感現(xiàn)在地獄之果,因果不亡,故名地獄有。
〔二、畜生有〕,畜生者,禽獸之類也。謂眾生由過去愚癡之因,感現(xiàn)在畜生之果,因果不亡,故名畜生有。
〔三、餓鬼有〕,餓鬼者,常受饑餓也。謂眾生由過去慳吝之因,感現(xiàn)在饑餓之果,因果不亡,故名餓鬼有。
〔四、天有〕,天者,天然自然樂勝身勝也。謂眾生由過去戒定之因,感現(xiàn)在快樂之果,因果不亡,故名天有。
〔五、人有〕,人者,忍也。于世違之境能安忍故。謂眾生由過去戒善之因,感現(xiàn)在人倫之果,因果不亡,故名人有。
〔六、業(yè)有〕(亦名行有),業(yè)者,謂身口意所作善惡之業(yè)因,能招未來善惡之業(yè)果,因果不亡,故名業(yè)有。
〔七、中有〕,中有,亦名中陰。謂諸眾生此身死后,識未托胎,現(xiàn)在所作善惡業(yè)因,必取當來善惡諸趣之果,因果不亡,故名中有。
八無暇有暇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一卷,唐義凈譯。說八難處之有無者。
九有情居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有情樂住之處有九種也。又曰九眾生居,亦曰九居:一欲界之人天,二梵眾天,三極光凈天,四遍凈天,五無想天,六空無邊處,七識無邊處,八無所有處,九非想非非想處。長阿含經(jīng)九曰:「云何九覺法?謂九眾生居?;蛴斜娚舾煞N身,若干種想,天及人是,是初眾生居。或有眾生若干種身而一想者,梵光音天,最初生時是,是二眾生居?;蛴斜娚簧砣舾煞N想,光音天是,是三眾生居?;蛴斜娚簧硪幌耄閮籼焓?,是四眾生居?;蛴斜娚鸁o想無所覺知,無想天是,是五眾生居。復有眾生空處住,是六眾生居。復有眾生識處住,是七眾生居。復有眾生不用處住,是八眾生居。復有眾生有想無想處住,是九眾生居?!勾擞谄咦R住,加無想天與非想非非想處也。俱舍論八曰:「諸有情類唯于此九欣樂住故,立有情居。馀處皆非,不樂住故。言馀處者,謂諸惡處,非有情類自樂居中。惡業(yè)羅剎,逼之令住故。彼如牢獄,不立有情居。第四靜慮,除無想天,馀非有情居。」又大乘義章八末,謂「九眾生居如經(jīng)中所說。何故說之?則以破外道之總計故也。有諸外道,總計以眾生為神我,擇善而居。佛為破之,故說斯九。是眾生之居,非我之居也。」諸經(jīng)說此者甚多。
【佛學常見辭匯】
三界中有情樂住的地方共有九所,叫做九有情居,或九眾生居,簡稱九有,或九居,即欲界之人與六天、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中之無想天、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十二有支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參見:十二因緣)
【佛學常見辭匯】
十二因緣的別名。有即世間所有,支即支分,謂所有生死流轉(zhuǎn),皆不出此十二支分。
十八有學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參見:有學)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有三說:(一)成實論之說。于見道前立二人,一隨信行,二隨法行。是鈍利之二根也。大果經(jīng)中,見道前分為二,與此同。是俱舍七圣中之前二也。三無相行。前二人入于見道,空觀相續(xù)而無相之間在者,(本宗如俱舍宗不別觀四諦之行相),此三為須陀洹行(新作向),四須陀洹果,五斯陀含行,六斯陀含果,七阿那含行。又加十一不還為十八有學。見大乘義章十一。(二)中阿含福田經(jīng)。于見諦上阿那含果立十八有學:一信行,二法行,三信解,四見到,五自證,六家家,七一種(新作一間),此二者俱舍七圣中之第三第四也。八須陀洹向,九須陀洹果,十斯陀含向,十一斯陀含果,十二阿那含向,十三阿那含果,此六者即三向三果也,于此再加五種不還而為十八。(三)俱舍家之說。正理論六十五,舉佛說而列次十八有學,九無學,前之九者同于福田經(jīng),以隨信隨法之二行為須陀洹向,中即見諦上之差別,相異者,福田經(jīng)加身證不迷,除阿羅漢向,俱舍反之。俱舍除身證者,以彼所得之滅盡定為有漏法故也。論曰:「謂世尊告給孤獨言:長者當知,福田有二:一者有學,二者無學。有學十八,何等名為有學十八?謂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隨信行、隨法行、信解、見至、家家、一間、中生、有行、無行、上流,是名十八?!?/div>
十種有依行輪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有依行者,有可憑依之行業(yè)也,輪者摧破之義,眾生依此行業(yè),而修菩提,則能摧破一切煩惱惑業(yè),故曰輪。一具足凈信、二具足慚愧、三安住律儀、四安住慈心、五安住悲心、六安住喜心、七安住舍心、八具正歸依、九具足精進、十常樂寂靜。見地藏十輪經(jīng)六。
【佛學常見辭匯】
有依行是有可以依憑的行業(yè)的意思,輪是摧破的意思,合起來說,就是眾生可以依憑這十種的行業(yè)去修習菩提,最終能夠摧破一切的煩惱惑業(yè)。即具足凈信,具足慚愧,安住律儀,安住慈心,安住悲心,安住喜心,安住舍心,具正皈依,具足精進,常住寂靜。
【三藏法數(shù)】
(出地藏十輪經(jīng))
有依行者,有可憑依之行業(yè)也。輪以摧碾為義。佛謂眾生依此行業(yè),而修菩提,則能摧破一切煩惱惑業(yè),故曰輪也。(梵語菩提,華言道。)
〔一、具足凈信〕,謂眾生具足清凈信心,則于一切善惡業(yè)緣受報因果,皆無所疑,此為有依行也。
〔二、具足慚愧〕,謂眾生具足慚愧之心,凡有所作,身口過非,而能內(nèi)自羞恥,發(fā)露向人,悉不覆藏,此為有依行也。
〔三、安住律儀〕,謂眾生若能攝身口意業(yè),安住凈戒,則于殺盜淫妄等諸律儀,悉無毀犯,此為有依行也。
〔四、安住慈心〕,謂眾生若能安住平等慈愛之心,則于一切有情,悉與其樂,不加惱害,此為有依行也。
〔五、安住悲心〕,謂眾生若能安住平等悲憫之心,則于一切有情,見其受苦,普為救拔,令其安隱,此為有依行也。
〔六、安住喜心〕,謂眾生若能安住歡喜之心,見諸有情,離苦得樂,了無憎嫉之意,此為有依行也。
〔七、安住舍心〕,謂眾生若能安住舍離之心,則于一切有情,冤親平等,無憎無愛,此為有依行也。
〔八、具正歸依〕,謂眾生發(fā)心修行之初,必須歸向依止佛法僧寶,則所修所證,有所憑據(jù),而不惑于外道邪魔之見,此為有依行也。
〔九、具足精進〕,謂眾生于如來一切善法,若能隨順修學,勇猛精勤,始終不懈,此為有依行也。
〔十、常樂寂靜〕,謂眾生修習禪定,當遠離憒鬧,寂默一心,如理思惟,絕諸妄想,此為有依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