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典故
石鼎聯(lián)句
 
聯(lián)鼎
 
石鼎句
 
彌明鼎
 
石鼎聯(lián)成
 
失彌明
 
清吟聯(lián)石鼎
 
五更聯(lián)句失彌明
 
彌明
 
彌明論文
 
石鼎聯(lián)彌明


《全唐文》卷五百五十六〈韓愈十·石鼎聯(lián)句詩序〉~5630~2~
元和七年十二月四日,衡山道士軒轅彌明自衡下來,舊與劉師服進士衡湘中相識,將過太白,知師服在京,夜抵其居宿。有校書郎侯喜,新有能詩聲,夜與劉說詩。彌明在其側,貌極丑,白須黑面,長頸而高結,喉中又作楚語,喜視之若無人。彌明忽軒衣張眉,指爐中石鼎,謂喜曰:「子云能詩,能與我賦此乎?」劉往見衡湘間人說云年九十余矣,解捕逐鬼物,拘囚蛟螭虎豹。不知其實能否也。見其老,頗貌敬之,不知其有文也。聞此說大喜,即援筆題其首兩句,次傳于喜。喜踴躍,即綴其下云云。道士啞然笑曰:「子詩如是而已乎!」即袖手竦肩,倚北墻坐,謂劉曰:「吾不解世俗書,子為我書?!挂蚋咭髟唬骸庚堫^縮菌蠢,豕腹?jié)q彭亨?!钩醪凰平浺?,詩旨有似譏喜。二子相顧慚駭,欲以多窮之,即又為而傳之喜,喜思益苦,務欲壓道土,每營度欲出口吻,聲鳴益悲,操筆欲書,將下復止,竟亦不能奇也。畢,即傳道士,道土高踞大唱曰:「劉把筆,吾詩云云。」其不用意而功益奇,不可附說,語皆侵劉侯。喜益忌之。劉與侯皆已賦十馀韻,彌明應之如響,皆穎脫含譏諷。夜盡三更,二子思竭不能續(xù),因起謝曰:「尊師非世人也,某伏矣,愿為弟子,不敢更論詩?!沟朗繆^曰:「不然。章不可以不成也。」又謂劉曰:「把筆來,吾與汝就之?!辜从殖鏊氖郑瑸榘司?。書訖,使讀。讀畢,謂二子曰:「章不已就乎?」二子齊應曰:「就矣。」道士曰:「此皆不足與語,此寧為文耶!吾就子所能而作耳,非吾之所學于師而能者也。吾所能者,子皆不足以聞也,獨文乎哉!吾語亦不當聞也,吾閉口矣。」二子大懼,皆起,立床下,拜曰:「不敢他有問也,愿聞一言而已。先生稱『吾不解人間書』,敢問解何書?請聞此而已?!沟朗考湃蝗魺o聞也,累問不應。二子不自得,即退就座。道士倚墻睡,鼻息如雷鳴。二子怛然失色,不敢喘。斯須,曙鼓動冬冬,二子亦困,遂坐睡。及覺,日已上,驚顧覓道士,不見。即問童奴,奴曰:「天且明,道士起出門,若將便旋然。奴怪久不返,即出到門覓,無有也。」二子驚惋自責,若有失者。閑遂詣余言,馀不能識其何道士也。嘗聞有隱君子彌明,豈其人耶?韓愈序。
《漢語大詞典》:明論(明論)
高明的議論。 宋 秦觀 《醫(yī)者》詩:“余嘗感慨期明論,世無妙質孰與言?!?/div>
《漢語大詞典》:因明論(因明論)
見“ 因明 ”。
《國語辭典》:因明  拼音:yīn míng
佛教邏輯學,也包含部分認識論的內容。源于印度的辯論術,后來成為佛教哲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五世紀末形成印度學術研究重點之一,至七世紀法稱達到頂點。從形式上和現代邏輯比較,因明有先立結論,再溯求理由的特徵?!洞筇莆饔蚯蠓ǜ呱畟鳌>硐隆罚骸赶蚴勾速t致意因明者,我復何顏之有乎!」
《漢語大詞典》:或問(或問)
文體的一種。用問答體以說明論點。多用于書名。 宋 朱熹 《〈中庸章句〉序》:“且記所嘗論辯取舍之意,別為《或問》,以附其后?!?span id="e1bw666" class="book">《四庫全書總目·四書一·四書或問》:“四書或問三十九卷, 宋 朱子 撰。 朱子 既作四書章句集注,復以諸家之説紛錯不一,因設為問答,明所以去取之意,以成此書?!?/div>
《國語辭典》:論據(論據)  拼音:lùn jù
立論的根據。如:「任何主張都應有充足的論據,才能使人心悅誠服?!埂肚迨犯濉>硭陌硕?。儒林列傳三。胡培翚列傳》:「其釋官則以《周禮》、《禮記》、《左傳》、《國語》與《儀禮》相參證,論據精確,足補注疏所未及?!?/div>
《國語辭典》:論證(論證)  拼音:lùn zhèng
1.在理則學上指前提推論出結論的過程。一個論證必含有前提與結論。
2.舉出實例以證明所論述事理的是非曲直。如:「他以史實論證暴政必亡的真理?!?br />3.立論的根據。如:「這篇文章的論證,十分牽強。」
《國語辭典》:反證  拼音:fǎn zhèng
法律上指提出相反的證據,使對方的證據不能成立。
因明論
【佛學大辭典】
(術語)對于馀論部而明因明之論,謂之因明論。即正理門論,入正理論等。
明論
【佛學大辭典】
(書名)韋陀論也。韋陀Veda,譯曰明,明者智也,又明實事也。婆羅門立四明論,佛教立五明論。勝鬘寶窟中本曰:「五明論此是明智人之所造,又學此論者亦能生人慧明,故稱五明?!刮ㄗR述記一末曰:「明論者,先云韋陀論,今云吠陀論。吠陀者明也,明諸實事故?!?/div>
慈明論棒
【佛學大辭典】
(公案)慈明謂黃龍曰:書記學云門禪,必善其旨,如曰放洞山三頓棒,于洞山時應打否?龍曰:應打。慈色莊言,聞三頓棒聲便吃棒,則汝旦及暮聞鴉鳴雀噪鐘魚鼓板聲,亦應吃棒,何時當已?龍瞠卻。慈明云:吾始疑汝不堪師,今可也。即令拜。見普燈錄三。
總明論
【佛學大辭典】
(書名)俱舍論之異名。俱舍論頌疏一曰:「千部之內俱舍論是其一焉。斯乃包括六足,吞納八蘊。義雖諸部,宗唯以正,故得西域學者號為總明論也。」
雜寶聲明論
【佛學大辭典】
(經名)護法菩薩造,有二萬五千頌。西方之學者,以為聲明論之至極。見唯識樞要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