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張大楠(1821年12月27日—1862年),字夢錫,號幼涵,陜西延安府膚施縣人,行一,道光二十九年己酉科本省鄉(xiāng)試中式第十四名舉人,道光三十年庚戌科會試中式第七十一名,覆試二等第九名,殿試二甲六十四名,朝考二等第七名,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官至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xié)修。西陲亂起,君上大府,論賊勢軍情不能用,憤郁致死,以積勞病故予三品卿銜。同治五年,教案起,其西安城內(nèi)故宅為洋教徒看中,迫使其寡母孔氏強(qiáng)賣遷出后霸佔為教堂。
人物簡介
【生卒】:1821—1887 【介紹】: 清山東濰縣人,字伯隆,號友山。道光二十五年進(jìn)士。光緒間官至福建巡撫。中法戰(zhàn)爭中,法艦隊擊毀福建水師各艦。乃改裝匿民間,事定復(fù)出任事。后坐馬尾失守奪職。
人物簡介
張修府,字悔齋,號東墅,嘉定人。道光甲辰進(jìn)士,歷官永順知府。有《小瑯環(huán)園詩錄》。維基
張修府(1822年—1880年),字允六,一字東墅,江蘇省嘉定縣南翔(今屬上海市)人。同進(jìn)士出身。官至湖南永州知府。張修府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丙午科舉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聯(lián)捷張之萬榜三甲進(jìn)士。改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檢討。咸豐三年(1853年)假歸。正逢小刀會起事占據(jù)上海,修府經(jīng)巡撫吉爾杭阿奏請朝廷,留辦本籍團(tuán)練。官軍克服上海之后,論功賞戴花翎,以知府用,補(bǔ)湖南岳州缺,因父喪未能就職。張芾督辦皖南軍務(wù),征召其赴軍效力。守喪結(jié)束后,代理長沙知府,補(bǔ)永順府知府,任內(nèi)政績卓著。又調(diào)署長沙,請假養(yǎng)病,不久又因母喪停職守喪,之后署任永州府知府。光緒六年(1880年)卒,年五十九歲。光緒《嘉定縣志》有傳。
人物簡介
張祖同,字雨珊,長沙人。同治壬戌舉人。有《湘雨樓詩鈔》。詞學(xué)圖錄
張祖同,字雨珊,號詞緣。長沙人。同治元年(1862)舉人。專精倚聲,希蹤姜張,律呂謹(jǐn)嚴(yán),而自稱愛誦周邦彥詞。為"湘中六家"之一。亦有書局,顧不肯刊己作,詞稿叢殘,晚始付剞劂。馀事為詩。與弟冶秋齊名,并為時重。詩以杜為歸,兼涉韓、蘇之勝,所傳不多。有《湘雨樓詩鈔》、《湘雨樓詞》。
人物簡介
【生卒】:1823—1860 【介紹】: 清廣東高要人,原名嘉祥,字殿臣。曾參加廣西天地會起事。道光二十九年降清,改名國梁。咸豐間先后從向榮、和春圍攻太平天國天京,號為軍中悍將。官至江南提督。江南大營潰敗,退至丹陽,傷重溺死。謚忠武。
人物簡介
張世準(zhǔn)(1823—1891) 晚清畫家。字叔平,號二酉山人。永綏廳(今湖南花垣縣)人,祖籍湖南沅陵。道光二十六年(1846)舉人,官刑部主事。長書法、篆刻,擅繪墨竹、山水。時人謂其畫為“苗疆山水”。曾于光緒十七年(1891)與畫友丁百川等游武昌,撰書行草聯(lián)一副,附書于聯(lián)上的長跋,記錄了同治黃鶴樓被毀的年、月、日。此聯(lián)具有為黃鶴樓正史補(bǔ)缺的價值,現(xiàn)存武漢市文物商店。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原名紫文,字少槎,號曼生,又號曼仙,元灝子,同治丙寅歲貢。著有獨學(xué)庵詩草。少槎姑丈為月槎先生令子。悔余老人宅相才高學(xué)博,弱冠知名,有詩書畫三絕之稱,惟恃才傲物不諧于俗。惜中年以前詩作,散佚殆盡,友人陳季鳴竭力搜羅,得若干首為一集,并從燕僑齋偶存稿中得序一篇,冠之于首以待梓云。
人物簡介
【生卒】:1827—? 【介紹】: 清浙江錢塘人,字蘩甫,號韻梅,又號新蘅主人。同治十三年進(jìn)士,官福建連江、臺灣淡水知縣。工詩詞。歷經(jīng)甲午戰(zhàn)后割臺等世變,多感傷之音。有《蘩圃集》、《研雅堂詩》、《新蘅詞》。晚晴簃詩匯·卷一六六
張景祁,字蘩甫,錢塘人。同治甲戌進(jìn)士,官連江知縣。有《研雅堂詩》。全臺詩
張景祁(1827~1891),原名祖鉞,字蘩甫、韻梅,號新蘅主人,清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為薛時雨門下士。同治十三年(1874)進(jìn)士,官福建連江知縣。晚歲由福建渡臺灣,宦游淡水、基隆等地。張氏工詩詞,歷經(jīng)世變,多感傷之音。著有《蘩圃集》、《研雅堂詩文集》及《新蘅詞》,并傳于世。詩詞作品反映甲申(1884)北臺戰(zhàn)事(中法戰(zhàn)爭)和甲午(1894)之戰(zhàn)。在臺詩作,見諸賴子清《臺灣詩醇》、吳幅員《臺灣詩鈔》、彭國棟《廣臺灣詩乘》、林文龍《臺灣詩錄拾遺》、陳漢光〈張景祁詠甲申北臺戰(zhàn)事及其他〉等。維基
張景祁(1827年—?),原名左鉞,一作祖鉞,字孝威,后自字蘩甫,或作蘩圃,一字韻梅,一作蘊梅,別號新蘅主人,浙江錢塘縣人。同治三年(1864年)拔貢,同治十三年(1674年)甲戌科進(jìn)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二年(1876年)散館,選福建武平縣知縣,坐事落職。臺灣布政使邵友濂與其有舊,邀其前赴淡水縣任職。光緒十年(1884年)至次年,兩度擔(dān)任淡水縣知縣,政績卓著。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清朝割臺與日本,張景祁攜家內(nèi)渡。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知福建連江縣。民國建立后,與林壽圖、鄭孝胥等結(jié)社唱和。工詩詞,有《研雅堂集》、《新蘅詞》九卷、《秦淮八詠》等行世。
人物簡介
張維垣(1827~1892),字祿興,號星樞,清屏東長治人。中秀才后,赴苗栗頭份教書;同治十年(1871)取中辛未科進(jìn)士,派任浙江省遂昌縣知縣,后又調(diào)任北京,任考試官,欽加同知銜。辭官回臺后仍居苗栗頭份,光緒十二年(1886),于當(dāng)?shù)夭邉潉?chuàng)建義民廟。光緒十八年(1892)卒,享壽六十六。生平作品留存不多,今依《張維垣先生閒吟詩遺稿》編校 。原名群玉,字琴南,號畏廬、蠡叟、冷紅生……等。清福建閩縣人,光緒八年(1882)舉人。曾于福州蒼霞精舍、杭州東文精舍、京師金臺書院講學(xué)。光緒二十七年(1901)擔(dān)任京師五城學(xué)堂教習(xí),三十二年(1906)任教京師大學(xué)堂。教學(xué)之馀,由他人口譯,以古文翻譯歐美小說一百七十馀種(或言共二百馀種),世稱「林譯小說」,乃引介西方文學(xué)之先驅(qū),在中國近代文學(xué)史上具有重要影響力,其中與王壽昌合譯之《巴黎茶花女遺事》最為著名。平生著述豐富,與古文相關(guān)者如《畏廬文集》、《春覺齋論文》、《文法講義》……等數(shù)十種;詩作如光緒二十三年(1897)所出版的《閩中新樂府》收仿樂府體詩歌三十二首,激議時政,倡導(dǎo)改良,是其平生第一部著作,風(fēng)行海內(nèi),王松《臺陽詩話》特別予以介紹;此外畫作《畏廬遺跡》、理論專著《春覺齋話論》,都為世人所贊譽 。維基
張維垣(1827年—1892年),字祿興,號星樞,福建臺灣府臺灣縣人。晚清政治人物。祖籍廣東嘉應(yīng)州鎮(zhèn)平縣神崗社,為客家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祖先張德貴東臺,定居下淡水廣西里。同治六年(1867年)丁卯科福建鄉(xiāng)試舉人。同治十年(1871年)中式辛未科進(jìn)士。授浙江遂昌縣知縣。光緒三年(1877年)辭官返鄉(xiāng),北遷至淡水廳頭份莊。光緒十八年(1892年)卒,年六十六。次年,歸葬。有《張維垣先生閒吟詩遺稿》。
人物簡介
張鴻遠(yuǎn),字子駿、號致夫,河南中牟縣人。咸豐元年(1851年)河南鄉(xiāng)試中舉第一(解元)。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科進(jìn)士,改庶吉士。同治二年,任翰林院編修。同治十三年,任會試同考官。光緒七年,任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光緒八年,任掌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
人物簡介
【生卒】:1829—1908 【介紹】: 清浙江嘉興人,字玉珊,一字公束,晚號窳翁。咸豐十一年拔貢。歷官江西德興知縣、義寧知州。工詩詞駢文。有《寒松閣集》。晚晴簃詩匯·卷一五七
張鳴珂,字玉珊,一字公束,晚號窊翁,嘉興人。咸豐辛酉拔貢,歷官義寧知州。有《寒松閣集》。詞學(xué)圖錄
張鳴珂(1829-1908) 字玉珊,一字公束,晚號窳翁,又號寒松老人。嘉興人。咸豐十一年(1861)拔貢。官新建知縣,任滿告歸養(yǎng)。復(fù)出為德化、德興知縣。官至義寧知州。以事罷官。晚以鬻文生。駢文樹骨庾信、徐陵,取材楊炯、駱賓王。詩上溯王維,沿波錢起,以格韻真切取勝。有《寒松閣集》、《寒松閣詞》、《寒松閣談藝錄》。
人物簡介
【生卒】:1830—1895 【介紹】: 清浙江長興人,字吉大,號叔憲,晚號辟非老人,松隱先生,自署無意識界老衲。官河南知府。精鑒賞,家富收藏,喜治經(jīng),攻小學(xué),善篆隸,名于時。五十后始從事繪畫,山水人物頗有古意。晚晴簃詩匯·卷一六八
張度,字吉人,號叔憲,又號辟非,長興人。歷官河南候補(bǔ)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