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習指南
其它
簡繁轉換
詩社
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處分類
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果:
全部
22
詞典
2
分類詞匯
4
佛典
15
其它
1
共22,分2頁顯示
1
2
2
下一頁
詞典
應身
臥應身健
分類詞匯
本體
三身
適體
應形
佛類詞典
二應身
十九應身
劣應身
帶劣勝應身
勝應身
應身
應身與化身同異
應身土
權應身
《漢語大詞典》:
應身(應身)
佛教語。指佛、菩薩為度化眾生,隨宜顯現(xiàn)各種形象不同的化身。 南朝 梁簡文帝
《與僧正教》
:“蓋所以仰傳應身,遠注靈覺,羨龍瓶之始晨,迫鵠林之餘慕?!眳㈤?span id="1ls8sih" class="book">《
合部金光明經·三身分別品
》。
分類:
應身
佛教語
菩薩
度化
眾生
顯現(xiàn)
形象
化身
《分類字錦》:
臥應身?。ㄅP應身?。?/div>
姚合
謝汾州田大夫寄茸氈卜萄詩筐封紫卜萄
筒卷白茸毛,臥煖身應健,含消齒免勞。
《國語辭典》:
本體(本體)
拼音:
běn tǐ
1.事物的本身。
2.支持言論、主張的根本思想。南朝梁。劉協(xié)《文心雕龍。諸子》:「然繁辭雖積,而本體易總,述道言治,枝條五經。」
分類:
本體
主體
原來
佛教
根本
體制
原樣
自身
格局
本自
應身
身相
法身
《國語辭典》:
三身
拼音:
sān shēn
佛教用語。大乘佛教謂佛身有法身、報身和化身三種。法身指一切現(xiàn)象的真實性,也稱為「自性身」。報身指佛凈土世界中的佛身,也稱為「食身」、「受用身」、「應身」?;頌榻袒娣卜虮娚F(xiàn)出的形象,如釋迦牟尼佛,也稱為「變化身」?!洞蟪朔ㄔ妨x林章》卷七:「依世俗諦隨機所現(xiàn)說有三身,法身空理,報身空智,利物所現(xiàn)名變化身?!?/div>
分類:
佛教語
海外
外有
國人
一首
指法
三身
法身
化身
應身
《漢語大詞典》:
適體(適體)
謂適應身體的需求。
《
周書·柳虯傳
》
:“衣不過適體,食不過充饑?!?唐
歐陽詹
《二公亭記》
:“古者,創(chuàng)棟宇纔御風雨,從時適體,未盡其要?!?明 史槃
《夢磊記·淑女鬧園》
:“恣口足珍羞,適體多文繡?!?/div>
分類:
適應
應身
身體
需求
《漢語大詞典》:
應形(應形)
(1).謂隨著敵方態(tài)勢而變化。
《
孫子·虛實
》
:“因形而錯勝於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zhàn)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杜牧 注:“敵每有形,我則始能隨而應之以取勝?!?br />(2).謂隨著盛器等的形體。
《
初學記
》
卷十八引 晉 傅玄
《太子少傅箴》
:“金水無常,方圓應形?!?br />(3).佛教語。即應身。 晉 僧肇
《注〈維摩經〉序》
:“觀應形則謂之身?!眳⒁姟?應身 ”。
分類:
佛教語
隨著
敵方
盛器
態(tài)勢
應身
形體
杜牧
《漢語大詞典》:
應身(應身)
佛教語。指佛、菩薩為度化眾生,隨宜顯現(xiàn)各種形象不同的化身。 南朝 梁簡文帝
《與僧正教》
:“蓋所以仰傳應身,遠注靈覺,羨龍瓶之始晨,迫鵠林之餘慕?!眳㈤?span id="k5kzsuu" class="book">《
合部金光明經·三身分別品
》。
分類:
應身
佛教語
菩薩
度化
眾生
顯現(xiàn)
形象
化身
二應身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勝應身,應初地已上菩薩之機,而示現(xiàn)殊妙尊特之佛身也。一劣應身,應初地以下乃至凡夫之機,而示現(xiàn)劣惡之佛身也。
【佛學常見辭匯】
勝應身和劣應身。勝應身是佛非常殊勝的應化身,是佛應初地以上的菩薩而示現(xiàn)的一種應化身;劣應身是佛最下等惡劣的應化身,是佛應初地以下乃至凡夫而示現(xiàn)的一種應化身。
十九應身
【佛學大辭典】
(菩薩)寶光大士為觀音之應化,故稱為十九應身。十九者,指法華普門品三十三身十九說法中十九說法而言。
劣應身
【佛學大辭典】
(術語)臺家分三身中之報身為自受用,他受用。他受用之報身名為勝應身。即對于初地以上之菩薩而應現(xiàn)之尊特舍那身也。又是真應二身中之應身也。又對于地前之凡夫二乘而應現(xiàn)之丈六佛身曰劣應身,為八相成道之佛身。法報應三身中之應身也。四教儀曰:「示從兜率降下,托摩耶胎住胎、出胎、納妃、生子,出家苦行六年,已后于菩提樹下以草為座,成劣應身?!雇⑸显唬骸噶討獙Υ蟪藙賾袨榱右??!?參見:三身)
【佛學常見辭匯】
下等惡劣的應化身,如佛應地前凡夫及二乘人所應現(xiàn)的丈六佛身是。
三身
【佛學大辭典】
(術語)佛之三身也。經論所說,或二身乃至十身,開合多途,然以三身為通途。蓋諸身之不同不出三身也。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有四種:法、報、應之三身。自性、受用、變化之三身。法、應、化之三身。法、報、化之三身是也。(參見:三字部三身)附錄。【又】三法身有二種。(參見:法身)附錄。
【佛學常見辭匯】
法身、報身、應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滅,人人本具的真性,不過我們眾生迷而不顯,佛是覺而證得了;報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報身和他受用報身的分別,自受用報身是佛自己受用內證法樂之身,他受用報身是佛為十地菩薩說法而變現(xiàn)的身;應身又名應化身,或變化身,即應眾生之機緣而變現(xiàn)出來的佛身。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三身者:
一、自性身 謂諸如來真凈法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此有二種:
一、自受用 謂諸如來三無數(shù)劫,修集無量?;圪Y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及極圓凈常遍色身,相續(xù)湛然,盡未來際,恒自受用廣大法樂。
二、他受用 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xiàn)微妙凈功德身,居純凈土,為住十地諸菩薩眾,現(xiàn)大神通,轉正法輪,決眾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
合此二種,名受用身。
三、變化身 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xiàn)無量隨類化身,居凈穢土,為未登地諸菩薩眾,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xiàn)通說法,令名獲得諸利樂事。
「三種常住」謂三種常住者:
一、自性?!∽孕陨碇^之自性常,其性無為,不生不滅。
二、不斷?!∽运苡?,謂之不斷常,有為智品,雖有生滅,無有間斷也。
三、相續(xù)?!∽兓?,謂之相續(xù)常,機緣不恒,稍有間斷,雖不恒會,機緣無盡,雖有間斷,化道無絕也。
【三藏法數(shù)】
(出金光明經玄義)
身即聚集之義,謂聚集諸法而成身也。所謂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報身,功德法聚名應身。(理法聚名法身者,謂聚集法性之法而成此身也。智法聚名報身者,智即能契法性之智,智與法性相合而成此身也。功德法聚名應身者,由智契理,聚集一切功德之法,起用化他,隨機應現(xiàn),而成此身也。)
〔一、法身〕,謂始從初住,顯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覺極果,理聚方圓,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可思議,故名妙覺。理聚方圓者,妙覺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圓滿也。)
〔二、報身〕,謂始從初住,終至妙覺極果,智聚方圓;由智契理,報得此身,故云報身。
〔三、應身〕,謂始從初住,終至妙覺極果,功德法聚方圓,故能隨機應現(xiàn),說種種法,度諸眾生,故名應身。
帶劣勝應身
【佛學大辭典】
(術語)勝應身也。(參見:三身)
三身
【佛學大辭典】
(術語)佛之三身也。經論所說,或二身乃至十身,開合多途,然以三身為通途。蓋諸身之不同不出三身也。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有四種:法、報、應之三身。自性、受用、變化之三身。法、應、化之三身。法、報、化之三身是也。(參見:三字部三身)附錄。【又】三法身有二種。(參見:法身)附錄。
【佛學常見辭匯】
法身、報身、應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滅,人人本具的真性,不過我們眾生迷而不顯,佛是覺而證得了;報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報身和他受用報身的分別,自受用報身是佛自己受用內證法樂之身,他受用報身是佛為十地菩薩說法而變現(xiàn)的身;應身又名應化身,或變化身,即應眾生之機緣而變現(xiàn)出來的佛身。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三身者:
一、自性身 謂諸如來真凈法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此有二種:
一、自受用 謂諸如來三無數(shù)劫,修集無量?;圪Y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及極圓凈常遍色身,相續(xù)湛然,盡未來際,恒自受用廣大法樂。
二、他受用 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xiàn)微妙凈功德身,居純凈土,為住十地諸菩薩眾,現(xiàn)大神通,轉正法輪,決眾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
合此二種,名受用身。
三、變化身 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xiàn)無量隨類化身,居凈穢土,為未登地諸菩薩眾,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xiàn)通說法,令名獲得諸利樂事。
「三種常住」謂三種常住者:
一、自性?!∽孕陨碇^之自性常,其性無為,不生不滅。
二、不斷?!∽运苡茫^之不斷常,有為智品,雖有生滅,無有間斷也。
三、相續(xù)?!∽兓恚^之相續(xù)常,機緣不恒,稍有間斷,雖不恒會,機緣無盡,雖有間斷,化道無絕也。
【三藏法數(shù)】
(出金光明經玄義)
身即聚集之義,謂聚集諸法而成身也。所謂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報身,功德法聚名應身。(理法聚名法身者,謂聚集法性之法而成此身也。智法聚名報身者,智即能契法性之智,智與法性相合而成此身也。功德法聚名應身者,由智契理,聚集一切功德之法,起用化他,隨機應現(xiàn),而成此身也。)
〔一、法身〕,謂始從初住,顯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覺極果,理聚方圓,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可思議,故名妙覺。理聚方圓者,妙覺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圓滿也。)
〔二、報身〕,謂始從初住,終至妙覺極果,智聚方圓;由智契理,報得此身,故云報身。
〔三、應身〕,謂始從初住,終至妙覺極果,功德法聚方圓,故能隨機應現(xiàn),說種種法,度諸眾生,故名應身。
勝應身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又名尊時身。天臺立法報應之三身,其報身分為自受用,他受用之二、其他受用之報身,對于自受用而名為應身,對于第三應身之劣而名為勝,蓋勝應身為他受用之報身也。法華文句記九之一曰:「故他受用亦得名報,亦得名應。若勝若劣,俱名應故?!怪褂^一之二說見相發(fā)心,四教之人見佛之相好而發(fā)菩提心。依此則藏教之人,觀劣應之相好,通教之人,觀勝應之相好,別教之人,觀報佛之相好,圓教之人,觀法佛之相好。是為就三身中之應身,而分勝劣者,與從前報身中分開勝應異。蓋此為對于丈六之佛身而配觀想之淺深于四教者,與自佛身上分判法報應三身異其義門也。是乃天臺一家之法義,不可與其他通途之三身門相和會。
應身
【佛學大辭典】
(術語)Nirma%n!aka%ya,三身之一。應他之機緣而化現(xiàn)之佛身也。又與真如相應之佛身也。義林章七本曰:「應宜現(xiàn)身名應身?!箘亵N經寶窟上本曰:「與真如相應,一名為應身?!苟☉碇w,依經論有三種之不同。一,依同性經,攝論,則對于地上之菩薩,現(xiàn)無量之相好身,為應身,現(xiàn)于地前之菩薩及二乘凡夫,為化身。勝鬘經寶窟上本曰:「同性經云:應身住凈土,化身居穢土。(中略)攝論云:地前是化佛,登地是應身者。此應身是與真如相應,名為應身。(中略)地前未見真如,但見八相成道,故言見化身?!苟?,依起信論,則凡夫二乘之所見,即三十二相之佛身為應身。此應身即同性經之化身也。起信論曰:「凡夫二乘心所見,名為應身。(中略)諸菩薩從初發(fā)意,乃至菩薩究竟地心所見者,名為報身?!谷?,依金光明經,則不論凡夫二乘菩薩,不問相好多少,凡應他而現(xiàn)之佛身為應身,不現(xiàn)佛身,現(xiàn)五趣之身,為化身,此應身含有同性經及起信論之二身也。義林章七本釋金光明經之文曰:「如來相應如如,如如智愿力故,所現(xiàn)相好,頂背圓光。為地前三乘及十地菩薩,所現(xiàn)之身,名為應身。為化三乘,所現(xiàn)佛身及化十地他受用身,并名應身。應他機宜,現(xiàn)佛身故。(中略)隨眾生類,現(xiàn)五趣身,是名化身。不現(xiàn)佛形,而顯化故?!谷惶炫_于應身立勝劣之二,能會通此三種:一,勝應身,是同性經等之說。二,劣應身,是起信論之說。而通此二身者,即金光明經之說。
【佛學常見辭匯】
佛三身之一,即應他之機緣而化現(xiàn)的佛身。
【三藏法數(shù)】
應身者,應周萬物,化洽眾生,隨其心量,現(xiàn)種種身。譬如一月,現(xiàn)于眾水,而無去來之相。金光明經云:應物現(xiàn)形,如水中月。是也。
【三藏法數(shù)】
謂始從初住,終至妙覺極果,功德法聚方圓,故能隨機應現(xiàn),說種種法,度諸眾生,故名應身。
應身與化身同異
【佛學大辭典】
(雜語)同性經金光明經于應身之外立化身,則二身差別,起信論于應身之外不立化身,又唯識論法華論等于化身之外不立應身。則化身即應身也。(參見:三身)
三身
【佛學大辭典】
(術語)佛之三身也。經論所說,或二身乃至十身,開合多途,然以三身為通途。蓋諸身之不同不出三身也。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有四種:法、報、應之三身。自性、受用、變化之三身。法、應、化之三身。法、報、化之三身是也。(參見:三字部三身)附錄?!居帧咳ㄉ碛卸N。(參見:法身)附錄。
【佛學常見辭匯】
法身、報身、應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滅,人人本具的真性,不過我們眾生迷而不顯,佛是覺而證得了;報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報身和他受用報身的分別,自受用報身是佛自己受用內證法樂之身,他受用報身是佛為十地菩薩說法而變現(xiàn)的身;應身又名應化身,或變化身,即應眾生之機緣而變現(xiàn)出來的佛身。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三身者:
一、自性身 謂諸如來真凈法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此有二種:
一、自受用 謂諸如來三無數(shù)劫,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及極圓凈常遍色身,相續(xù)湛然,盡未來際,恒自受用廣大法樂。
二、他受用 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xiàn)微妙凈功德身,居純凈土,為住十地諸菩薩眾,現(xiàn)大神通,轉正法輪,決眾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
合此二種,名受用身。
三、變化身 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xiàn)無量隨類化身,居凈穢土,為未登地諸菩薩眾,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xiàn)通說法,令名獲得諸利樂事。
「三種常住」謂三種常住者:
一、自性常 自性身謂之自性常,其性無為,不生不滅。
二、不斷?!∽运苡?,謂之不斷常,有為智品,雖有生滅,無有間斷也。
三、相續(xù)?!∽兓恚^之相續(xù)常,機緣不恒,稍有間斷,雖不恒會,機緣無盡,雖有間斷,化道無絕也。
【三藏法數(shù)】
(出金光明經玄義)
身即聚集之義,謂聚集諸法而成身也。所謂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報身,功德法聚名應身。(理法聚名法身者,謂聚集法性之法而成此身也。智法聚名報身者,智即能契法性之智,智與法性相合而成此身也。功德法聚名應身者,由智契理,聚集一切功德之法,起用化他,隨機應現(xiàn),而成此身也。)
〔一、法身〕,謂始從初住,顯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覺極果,理聚方圓,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可思議,故名妙覺。理聚方圓者,妙覺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圓滿也。)
〔二、報身〕,謂始從初住,終至妙覺極果,智聚方圓;由智契理,報得此身,故云報身。
〔三、應身〕,謂始從初住,終至妙覺極果,功德法聚方圓,故能隨機應現(xiàn),說種種法,度諸眾生,故名應身。
應身土
【佛學大辭典】
(界名)應身佛所居住之國土也。謂應眾生機緣而變現(xiàn)之國土。
【佛學常見辭匯】
應身佛所居住的國土,亦即應眾生之機緣而變現(xiàn)的國土。
權應身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參見:真實身)
粵公網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