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807,分188頁顯示  上一頁  95  96  97  98  99  101  102  103  104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普照大師
詮律師
僧存獎( 廣濟大師 )
僧會(別稱 后僧會 超化大師 )
僧智弘( 王 )
釋藏師( 降魔藏歟 )
釋簡師
釋金師
釋師鞭
釋束草(束草師 )
釋秀師( 李 )
釋英師
釋祖師
王師乾(修然 )
辛七師
普照大師 朝代:

人物簡介

東國僧尼錄·名僧
松廣寺鐘樓前有水閣。前有一樹。昔普照大師臨化時曰。此樹我去后必枯。若更生枝葉。則知我再生。今年千而不生枝葉。人以刀括皮。則內(nèi)津津有生氣。若真枯則必朽倒。而至今挺直如常(擇里志)。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世居五臺縣。出家受具。即習毗尼。姿性淵靜。其平居不為外物撓亂。惟匡訓諸徒而已。然遠近事。靡不豫知。凡有教門關系者。必以告人。而使之脩飾備防。時謂得他心通云。三衣一缽外。無所營治。寢室虛寂??椭恋逦盍季?。一挹去。雖湯茗不設也。入滅之日。祥自郁密天樂錚鏦。闔寺皆聞。異香紛馥。乃垂語辭眾。趺坐而瞑。
宋高僧傳·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釋詮律師者。五臺縣人也。?服出家冠年受戒。儀則清雅眾稟綱繩。習毗尼宗秘菩薩行。詮除訓徒外守默無撓。遠近有事靡不豫知。人謂為得他心通也。一食終日弊衣遮體。不貯顆粒房無縷綜。其強本節(jié)用造次不可及也。入滅之日祥云郁密天樂錚摐。闔寺僧徒皆聞異香馚馥。乃召集寺眾執(zhí)手告辭囑累門人加趺而滅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甘泉人。孔子后裔。住魏州興化寺。敕謚廣濟大師。
僧會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唐永徽中。會稽永欣寺。有一僧。立逝于山門之內(nèi)。其將逝也。謂其人曰。吾吳之康僧會也。茍能奉吾遺身于爾伽藍。則顧為福。且未慗。其人因堅以膠漆而遷祠之。其靈跡之著。至于今不衰。初寺尤苦軍旅屯寓。娶婦產(chǎn)子。殺羊豕。植韭蒜。污蔑甚。時李公若初方廉問閩。忽僧有自會稽來謁者曰。越于浙東為大藩。君侯行將領之。其教條之下。愿必盡屏舊習。而軍旅之寓佛寺。最為急務。幸君侯之留意焉。公詭曰。諾。未幾果有是命。俄而入寺睨之曰。此非預言今日之除者乎。應驗若此。凡所授記。敢不聽。于是頓絕其弊。會昌六年。永欣毀遷遺身于大善寺。會曇休律師。創(chuàng)堂宇。治供具。鄉(xiāng)里之祈福禳災者。舉歸焉。世號超化大師。其前身行事。史有傳。
宋高僧傳·卷第十八 感通篇第六之一
釋后僧會者。本康居國人也。以吳赤烏年中謁大帝。初吳人未識僧形。止曰胡人入境。乃祈舍利。已令帝開悟末主天紀四年。會尸解真身隱焉。至唐高宗永徽中見形于越。稱是游方僧。而神氣瑰異眉高隆準。頤峭眸碧而瘦露奇骨。真梵容也。見者悚然罔知階位。時寺綱紏詰其厥由。罵而驅逐會行及門。乃語之曰。吾康僧會也。茍能留吾真體福爾伽藍。躧步之間立而息絕。既而青目微瞑精爽不銷舉手如迎揖焉。足跨似欲行焉。眾議偃其靈軀窴于窀穸。人力殫矣略不傾移。雖色身堅牢而彊事膠漆。遷于勝地別立崇堂。時越人競以香華燈明???幡蓋果實衣器。請祈心愿。多諧人意。初越之軍旅多寓永欣。其婦女生產(chǎn)兵士葷血觸污僧藍。人不堪其淹穢。會乃化形往謁閩廉使李若初。且曰。君侯即領越之藩條。托為遷之軍旅語罷拂衣而去。尋失蹤跡。李公喜而駭。且記其言。后果赴是郡。及上事訖便謁靈跡認于時言者則斯僧也。命撤軍家勒就營幕。又疋婦夜臨蓐席。且無脂燭。鄰無隙光。俄有一僧秉燭自牖而入。其夫旦入永欣。認會貌即是授火救產(chǎn)厄之僧。自爾民間多就求男女焉。屬會昌毀永欣也。唯今大善獨留號開元矣。遂移會身入是寺中。大中之后有曇休律師。為會別創(chuàng)堂宇廣其供具。又嘗就閭閻家求草屨。至今越人多以芒鞋油幡上獻。感應[月*(夸-大+八)]蚃。各赴人家不可周述。今號超化大師。從永徽至今未嘗闕其供施焉。沙門虛受為碑紀述焉。 系曰。蔡邕是張衡后身。智威本徐陵前事。驗皆昭晰理且弗虛。至于圣人功用自在此亡彼出。利見無方。僧會捐世既遐唐來化越。立逝屹然異中之異。茍非應物現(xiàn)形如水中月。孰能預于是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河南洛陽人,俗姓王,玄策侄。早于少林山出家,樂誦文典,頗工文筆。曾至蘄州,從五祖弘忍習禪。復南行,與無行結伴,于合浦登舟渡海,至室利佛逝國,復至師子洲,參禮佛牙。尋北行,至東印度,入大覺寺,瞻禮習經(jīng)。在中印度居八年,歷參諸勝跡。擬從北印度歸國。后不詳。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
智弘律師者。洛陽人也。即聘西域大使王玄策之侄也。年才弱歲早狎沖虛。志蔑輕肥情懷棲遁。遂往少林山餐和服餌。樂誦經(jīng)典頗工文筆。既而悟朝市之諠嘩。尚法門之澄寂。遂背八水而去三吳。舍素禔而擐緇服。事瑳禪師為師稟承思慧而未經(jīng)多載即髣髴玄關。復往蘄州忍禪師處重修定瀲。而芳根雖植崇條未聳。遂濟湘川跨衡嶺。入桂林而托想。遁幽泉以息心。頗經(jīng)年載。仗寂禪師為依止。睹山水之秀麗。玩林薄之清虛。揮翰寫衷掣幽泉山。賦申遠游之懷。既覽三吳之法匠。頗盡芳筵。歷九江之勝友。幾閑妙理。然而宿植善根匪由人獎。出日中府欲觀禮西天。幸遇無行禪師與之同契。至合浦升舶長泛滄溟。風便不通漂居上景。覆向交州住經(jīng)一夏。既至冬末復往海濱神灣。隨舶南游到室利佛逝國。自馀經(jīng)歷具在行禪師傳內(nèi)。到大覺寺住經(jīng)二載。瞻仰尊容傾誠勵想。諷誦梵本月故日新。閑聲論能梵書。學律儀習對法。既解俱舍復善因明。于那爛陀寺則披覽大乘。在信者道場。乃專功小教。復就名德重洗律儀。懇懇勤勤無忘寸影。習德光律師所制律經(jīng)。隨聽隨譯實有功夫。善護浮囊無虧片檢。常坐不臥知足清廉。奉上謙下久而彌敬。至于王城鷲嶺仙苑鹿林祇樹天階庵園山穴。備申翹想東契幽心。每掇衣缽之馀。常懷供益之念。于那爛陀寺則上餐普設在王舍城中乃器供常住。在中印度近有八年。后向北天羯濕彌羅。擬之鄉(xiāng)國矣。聞與琳公為伴。不知今在何所。然而翻譯之功其人已就矣。

人物簡介

宋高僧傳·卷第八 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藏師。姓王氏。趙郡人也。父為亳州掾。稚齒尋師居然慕法。而性好獨處。譙多厲鬼持魅于人。藏七歲只影閑房孤形迥野。嘗無少畏。至年長彌見挺拔。故號降魔藏歟。請列青衿于廣福院明贊禪師。師意其法器。乃發(fā)擿之。應對辯給答出問表。因留執(zhí)事服勤受法。俾誦法華踰月徹部。登即剃落受具習律焉。次講南宗論。大機將發(fā)俄投麈尾。九州靈跡罕不登升。后往遇北州鼎盛。便誓依棲。秀問曰。汝名降魔。我此無山精木怪。汝翻作魔邪。曰有佛有魔。秀云。汝若是魔。必住不思議境界也。曰是佛亦空。何不思議之有。時眾莫不異而欽之。先是秀師懸記之。汝與少皞之墟有緣。尋入泰山。數(shù)年學者臻萃供億克周。為金輿谷朗公行化之亞也。一日告門人曰。吾今老朽物極有歸。正是其時。言訖而終。春秋九十一矣。

人物簡介

神僧傳·卷第九
云居道簡禪師。久入先云居之室。為堂中第一座。屬先云居將順寂。主事請問南堪繼嗣。居曰堂中簡。主事意謂令揀擇可當者。僉曰。第二座可然。且備禮請。第一座若謙讓即堅請第二座。師既密承授記略不辭免。即自持道具入方丈攝眾演法。主事等不愜素志。罔循規(guī)式。師察其情乃潛棄去。其夜安樂樹神號泣。詰旦主事大眾奔至麥莊。悔過哀痛請歸院。眾聞空中連聲唱曰。和尚來也。

人物簡介

神僧傳·卷第六
僧金師。新羅人。居睢陽。謂錄事參軍房琬云。太守裴寬當改。琬問何時。曰明日午敕書必至。當與公相見于郡西南角。琬專候之。午前有驛使兩封牒到。不是琬以為謬也。至午又一驛使送牒來云。裴公改為安陸別駕。房遽命駕迎僧。身又自去。果于郡西南角相遇裴。召問僧云。官雖改其服不改。然公甥侄各當分散。及后敕至除別駕紫紱猶存。甥侄之徒各分散矣。

人物簡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
師鞭法師者。齊州人也。善咒禁閑梵語。與玄照師從北天向西印度。到庵摩羅割跛城為國王所敬。居王寺與道希法師相見。申鄉(xiāng)國之好。同居一夏遇疾而終。年三十五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九 遺身科
忽見之京師平康坊菩提寺。所居不治房舍。夜則藉草一束。隨臥兩廡下。曰此頭陀行也。如是數(shù)年。綱維者謂其宿德。為搆房使歸。以便安養(yǎng)。且譏其狼藉。草曰。爾厭我乎。世不堪戀。何可久哉。是夜遂以所臥束草焚。至明骸骼俱化。唯馀灰燼耳。夫以束草之微。而燬七尺之軀。且無郁勃之氣。爆裂之聲。是非入三昧。以金剛力。摧血肉之身者。不能也。眾同塑其像于寺而奉之。有所祈禱。尤靈異。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三 遺身篇第七
釋束草師者。無何而至京兆平康坊內(nèi)菩提寺。其為人也。形不足而神俊。吟嘯自得罕接時人。且不言名姓。常負束藁坐臥于兩廊下。不樂住房舍?;蛟拼祟^陀行也。經(jīng)數(shù)年寺內(nèi)綱任勸其住房?;蛴姓V其狼藉。曰爾厭我邪。世不堪戀何可長也。其夕遂以束藁焚身。至明唯灰燼耳。且無遺骸。略盡污涂之臭。又無延燎驚咤之聲。計其少藁不能焚此全軀。既無孑遺。然其起三昧火而自焚也。眾皆稱嘆民多觀禮焉。京邑信士遂塑其灰為僧形。置于佛殿偏傍。世號束草師。禱祈多應焉。 系曰。處胎經(jīng)中菩薩禪定攝意入火界三昧。愚惑眾生謂為菩薩遭劫火燒是也。比丘實未及此。無象此以惑人。如能用少芻??能焚巨骸。則可信矣。故書曰。民無胥诪張為幻。吁哉。

人物簡介

神僧傳·卷第七
釋秀。俗姓李氏。汴州陳留人。習禪精苦。初至荊州后移洛都天宮寺。深為武太后所敬禮。玄鑒默識中若符契。長安中入京住資圣寺。忽戒禪院弟子滅燈燭。弟子留長明燈亦令滅之。因說火災難測不可不備。嘗有寺家不備火燭。佛殿被災。又有一寺鐘樓遭火。又一寺經(jīng)藏焚爇。殊可痛惜。寺眾不知其意。至夜失火果焚佛殿鐘樓及經(jīng)藏三所。唐玄宗在藩時。嘗與諸王俱詣作禮。留施一笛。玄宗出后。秀召弟子曰謹掌此。后有要時當獻上也。及玄宗登極達摩等方悟其言。取笛以進。秀師年百歲卒于此寺。瘞于龍門山。道俗奔赴數(shù)千人。燕國公張說為其碑文。

人物簡介

神僧傳·卷第六
英禪師。居西京法海寺。有異人來謁曰。弟子知有水陸齋可以利益幽明。自梁武歿后因循不行。今大覺寺有吳僧義濟藏此儀文。愿師往求。以來月十五于山北寺如法修設。茍釋狴牢敢不知報。英公尋詣義濟。得儀文以歸即以所期日于山北寺修設。次日曛暮向者異人與十數(shù)輩來謝曰。弟子即秦莊襄王也。又指其徒曰。此范睢穰侯白起王剪張儀陳軫。皆秦臣也。咸坐本罪幽囚陰府。大夜冥冥無能救護。昔梁武帝于金山寺設此齋時。前代紂王之臣皆免所苦。弟子爾時亦暫息苦。然以獄情未決不得出離。今蒙吾師設齋。弟子與此徒輩。并列國諸侯眾等皆乘善力將生人間。慮世異國殊故此來謝。言訖遂滅。自是儀文布行天下作大利益。

人物簡介

東國僧尼錄·名僧
金山則本龍湫。深不測。在母岳山南。新羅時。祖師以鹽累萬填實之。龍徙。仍筑基建大殿。殿四角階。細澗環(huán)圍。至今樓閣?煥洞省深邃。亦湖南大名藍(擇里)。
王師乾 朝代:

人物簡介

全唐文·卷三百九十七
師乾字修然?,樼鹋R沂人。
辛七師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陜?nèi)?。其父守陜。有德于其民。遂家焉。七師童孺時。讀佛經(jīng)。輒能識其語之華梵。凡義理皆不待解釋而喻。親喪毀瘠柴立。州故有瓦窯七所。相去稍遠。一日大慟。發(fā)狂竟遁去。家僮跡其后。見獨端坐窯中。身出金色光明。燦然不可正視。家僮驚就問。略無言。懼而徙。窺別窯。則見七師如前狀。于是遍窺七窯。皆無小異。未幾而傳其事者響應。陜?nèi)死嫌拙粗缟?。晚薙落而姓名伯仲猶不易。故鄉(xiāng)里亦因以呼之。
宋高僧傳·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釋辛七師者。不顯出家之號。時姓氏行次呼之既熟人耳。更無別召體焉。實陜?nèi)艘病J紴閮簳r。甚聞謹肅不嘗狎弄。少即老成。其父為陜郡守。觀七師之作為謂其母曰。是子非常兒孺。善宜護養(yǎng)之。年甫十歲迥知佛法可以宗尚。凡經(jīng)卷冥然分其此華此梵。都不緣師教。及鐘荼蓼陟屺之痛愈深。雖親屬勸勉益加柴毀。先是郡城南有瓦窯七所。一日哀號之際發(fā)狂遁去。其家僮輩躡跡尋之。見其入窯灶中端坐。身有奇光燦若金色。家僮驚就問無言。懼而徒步。次窺一窯復見七師同前相狀。如是歷遍七窯。一一見其端坐發(fā)光。是以陜服之人重之若神。遇之羅拜焉。
神僧傳·卷第九
辛七師。陜?nèi)?。辛其姓也。始為兒時甚謹肅。未嘗以狎弄為事。其父母俱異而憐之。十歲好浮圖氏法。日閱佛書。自能辨梵音不由師教。其后父為陜郡守。先是郡南有瓦窯七所。及父卒辛七哀毀甚。一日發(fā)狂遁去。其家僮跡其所往至郡南。見辛七在一瓦窯中端坐。身有奇光璨然若煉金色。家僮驚異。次至窯。又見一辛七在焉。歷是七窯俱有一辛七在中。繇是陜?nèi)撕魹樾疗邘煛?/blockqu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