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6—1061 【介紹】: 宋僧。錢塘人。依天臺崇教大師慧思出家,學無不通,尤精律部。仁宗慶歷中,賜號真悟大師。有《會正記》、《律宗十二部經解經傳》、《法門贊序》等。
全宋詩
釋允堪(?~一○六一),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仁宗慶歷七年(一○四七),賜號真悟大師。嘉祐六年,卒(《佛祖統(tǒng)紀》卷四五)。徽宗崇寧間加謚智圓。事見《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全宋文·卷六三七
釋允堪(一○○五——一○六一),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幼出家,后從仁和擇梧律師精研律部,續(xù)南山宗。于南山宗開創(chuàng)者唐釋道宣的重要著述,均作記解,有《戒本疏發(fā)揮記》、《羯磨疏正源記》、《拾毗尼義鈔輔要記》等十部,世稱十本記主。今釋藏中尚存其著作八種。又嘗于杭州之昭慶寺、蘇州之開元寺、秀州之精嚴寺建戒壇度僧。晚居西湖菩提寺。嘉皊六年卒,賜號真悟大師。崇寧元年更謚智圓。見《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二七。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允堪。錢塘人。年九歲。有客指小桂試之。答曰。始生巖谷畔。早有月中香。辨博精通。撰律宗十二部經解經傳。并法門贊序等文。慶歷七年賜號真悟大師。崇寧間加謚智圓。嘉禾陳舜俞撰行業(yè)記。元瘞西湖涌泉山。后遷塔西湖。 贊曰。 三無漏學  以戒為先  至人不生  宗其誰傳 援筆作記  弘范人天  寥寥千古  寶月高懸
新續(xù)高僧傳·明律篇第四之一
釋允堪,錢塘人也,未詳其姓氏。年九歲,客指小桂令賦,詠曰:“始生巖谷畔,早有月中香。”客奇之。從天臺崇教慧公祝發(fā),學無不通,專精律部,續(xù)南山宗。仁宗慶歷二年,建戒臺于杭之昭慶寺。自茲以后,復依律建壇,蘇之開元,秀之精嚴,并宏法會,傳戒度僧。晚歲退居西湖菩提寺,撰《會正記》以釋《南山律鈔》,辯論精詳。更著《十二部經解》、《法門贊序》諸文。 弟子元照,祖述師法,纂著益繁,照別有傳。堪邃學窮理,老而彌篤。啟迪后秀,津津不倦。以宋嘉祐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寂于昭慶,建塔于菩提。仁宗時,賜號曰“真悟大師”?;兆诔鐚幵辏u“智圓大師”。釋元復贊曰:“三無漏學,以戒為先。至人不生,宗其誰傳。援筆作記,宏范人天。寥寥千古,寶月空懸?!?/blockquote>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7—1072 【介紹】: 宋僧。藤州鐔津人,俗姓李,字仲靈,自號潛子。七歲出家,十三落發(fā),十九游方,得法于筠州洞山之聰公,住南屏最久。仁宗慶歷間,隱居錢塘靈隱大桐塢永安精舍?;实v中入京師,兩上萬言書,賜號明教大師。博通內典,嘗作《原教孝論》以與當時辟佛者抗。為文雄偉,能自暢其說。有《治平集》、《鐔津集》。
全宋詩
釋契嵩(一○○七~一○七二),字仲靈,自號潛子,欲姓李,藤州鐔津(今廣西藤縣)人。七歲出家,十四受具足戒,十九游方天下。仁宗慶歷間居錢塘,嘉祐六年(一○六一)入京,獻所著《禪宗定祖圖》、《傳法正宗記》,詔付傳法院,并賜號明教。神宗熙寧五年六月卒于杭州靈隱寺,年六十六。有《嘉祐集》、《治平集》凡百馀卷。今存《鐔津文集》二十二卷,其中詩二卷。事見《鐔津文集》卷首宋陳舜俞《鐔津明教大師行業(yè)記》?!∑踽栽姡浴端牟繀部啡幱坝∶骱胫慰尽?a target='_blank'>鐔津文集》為底本,校以《宋四十名家小集》(清抄本,藏北京圖書館)。《鐔津文集》尚有有明永樂刻本(藏湖南省圖書館)、萬歷三十五年嘉興楞巖寺刻徑山藏本(藏武漢大學圖書館),其所載詩與弘治刊本同。
槜李詩系·卷三十
契嵩,藤州人。嘗著原教論,又禪門定祖圖、傳法正宗記、輔教編,上之仁宗,韓琦、歐陽修皆尊禮之。初居佛日,嘉祐中,陳舜俞以其宅為光德庵,俗名荒墩,在今嘉善治東五里,延嵩焚修其中。有鐔津集。熙寧四年寫偈曰:后夜月初明,吾今喜獨行。不學大梅老,貪聞鼯鼠聲。遂化。阇毗不壞者五,頂耳舌、童真數珠,葬于永安之左。
全宋文·卷七六四
契嵩(一○○七——一○七二),字仲靈,自號潛子,俗姓李,藤州鐔津(今廣西藤縣北)人。七歲出家,十四受具足戒,十九而游方,下江湘,陟衡廬,得法于筠州洞山曉聰禪師。慶歷間至杭州,居靈隱寺。是時,歐陽修等人排佛尊儒,嵩乃作《輔教編》等論,會通儒釋,士大夫愛其文而畏其辯。又著《傳法正宗定祖圖》、《傳法正宗記》、《傳法正宗論》,釐定禪宗祖系,對后世影響甚大。嘉祐六年至京師,上其《輔教》、《正宗》諸書,仁宗命入大藏,并賜號明教大師。尋仍歸杭州。英宗治平中,蔡襄知杭州,延居佛日禪院;數年,復歸靈隱。熙寧五年卒。其著作曾編為《嘉祐集》、《治平集》,凡百馀卷,六十馀萬言,后有散佚。紹興中,釋懷悟輯其部分詩文,編為《鐔津文集》二十卷傳世。又其《定祖圖》、《正宗記》、《正宗論》等三書別存于釋藏。事跡見陳舜俞《都官集》卷八《明教大師行業(yè)記》。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七
禪師名契嵩。字仲靈。自號潛子。生藤州鐔津李氏。七歲。母鐘施以事東山沙門某。十三得度受具。十九游方。時寧風有異女子姚。精嚴而住山。時年百馀歲。面如處子。嵩造焉。女子留之信宿。中夜聞池中有如戛銅器聲。以問女子。女子曰。噫此龍吟也。聞者瑞徵。子當有大名于世行矣。無滯于是。下沅湘。陟衡岳。謁神鼎諲禪師。諲與語奇之。然無所契悟。游袁筠間。受記莂于洞山聰公。嵩夜則頂戴觀世音菩薩之像。而誦其號。必滿十萬。乃??以為常。自是世間。經書章句。不學而能。是時天下之士。學古文。慕韓愈拒我。以遵孔子。東南有章表民。黃聱隅。李太伯。尤雄杰者。學者宗之。嵩作原教論十馀萬言。明儒釋之道一貫。以抗其說。讀之者畏服。未幾復游衡岳。罷歸著禪宗定祖圖。傳法正宗記。其志蓋憫道法陵遲。博考經典。以佛后摩訶迦葉。獨得大法眼藏。為初祖。推之下至于達磨多羅。為二十八祖。密相付囑。不立文字。謂之教外別傳。書成游京師。知開封府龍圖王公素。奏之仁宗皇帝。覽之加嘆。付傳法院。編次入藏。下詔褒寵。賜紫方袍。號明教。嵩再奏辭讓。不許。宰相韓琦大參。歐陽脩。皆延見而尊禮之。留居閔賢寺。不受。再請東還。于是律學者憎疾。相與造說以非之。嵩益著書。援引古今。左證甚明。幾數萬言。禪者增氣。而天下公議。翕然歸之。熙寧五年六月四日晨興。寫偈曰。后夜月初明。吾今獨自行。不學大梅老。貪聞鼯鼠聲。至中夜而化。阇維斂六根之不壞者三。頂骨出舍利。紅白晶潔。狀如大菽。常所持數珠。亦不壞。道俗合諸不壞。葬于故居永安院之左。閱世六十有六。坐五十有三夏。有文集總百馀卷。六十萬言。其甥法澄??朔畈刂R孕藕笫?。嵩居錢塘佛日禪院(或云惠日禪師)。應密學蔡公襄所請也。東坡曰。吾入吳尚及見嵩。其為人常瞋。蓋嵩以瞋為佛事云。 贊曰。是身聚沫耳。特苦業(yè)所持。寔本一念。首楞嚴曰。由汝念慮。使汝色身。身非念倫。汝身何因。隨念所使。然但名為融通妄想。念常清凈。正信堅固。則名善根功德之力。嵩生而多聞。好辯而常瞋。死而火之。目舌耳毫為不壞。非正信堅固功德力乎。余嘗論人之精誠不可見。及其化也。多雨舍利。譬如太平無象。而烝枯朽。為菌芝。嵩其尤著聞者。聰公可謂有子矣。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契嵩。字仲靈。藤州鐔津人。姓李氏。七歲出家。既受具。常戴觀音圣像。誦其名號。日十萬聲。經傳雜書靡不博記。得法于洞山聰公。慶歷中至錢塘。樂湖山之勝。遂稅駕焉。自號潛子。一室翛然。閉戶著書。作輔教論十馀萬言。明儒釋一貫。又著定祖圖正宗記。抱其書入京師。因府尹龍圖王公素以書獻。仁廟嘉嘆。詔付傳法院編次。旌以明教之號。賜其書入藏。韓忠獻公歐陽文忠公皆稱道之。由是名振海內。已而東還。屬蔡公襄為守。延置佛日山。居數年。退老于靈隱永安精舍。熙寧五年示寂。阇維。六根不壞者三。曰眼曰舌曰童真。并頂骨數珠五物存焉。所出舍利。紅白精潔。狀如大菽。葬于永安院之左。門人編其書曰鐔津集。 贊曰。 閉戶著書  引古連今  披誠帝闕  真氣森森 名馳海宇  道振禪林  百煉不耗  斯表精金
新續(xù)高僧傳·護法篇第五之一
釋契嵩,字仲靈,亦號潛子。姓李氏,鐔津人。年十三落發(fā)受具。弱冠出游,往還江湘衡岳間。首常戴觀世音像,而誦其洪號,日十萬聲。由是澄心妙想,理啼文言,慧悟俱徹。世間典籍,一覽便通。初參洞山聰,豁爾省朗。當是時,有慕韓昌黎排佛者,其言寖熾。嵩深憂之,作《原教論》,明儒釋一貫,以抗其說,聞者驚服,法會復昌。嵩復著《禪宗定祖圖》、《傳法正宗記》諸篇,以閎厥旨。觀察李公謹,以其名聞,詔賜紫衣。府尹王仲儀,復以所著《圖》、《記》上之,仁宗嘉嘆。宣付傳法院編次入藏,仍賜“明教”之號。當世名公巨子,如韓忠獻琦、歐陽文忠修,莫不欽企。交相延譽,聲望日隆。嵩居南屏最久,有《游南屏記》及題詠諸什。后為蔡君謨請主佛日。未幾,遂謝去,隱于靈隱大桐塢永安精舍。宋熙寧五年六月四日,書偈而化。偈曰:“此夜月初明,吾今喜獨行。不學大梅老,貪聞鼷鼠聲?!陛迸貌粔恼呶澹瑑舸缺睗揪雍?,以五不壞贊之。所著有《輔教編》、《定祖論》、《正宗記》及《鐔津集》三十卷。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又寶月大師。修廣。字叔微。姓王氏。杭州錢塘人。九歲出家。十一得度。景祐二年。賜紫。寶元元年。賜號寶月大師。治平中。州請為管內僧正。師為人樂易慈祥。有智識度量。不見其喜怒。讀五經知大義。頗喜為詩。少羸多病。始學為醫(yī)既成。而有疾者多歸之。無貴賤貧富。皆為之盡其術。未嘗有所厚薄。尤貧者或資之衣食。以其故。自京師至于四方。自公卿至于學士大夫。多知其名。既見皆樂從之游。而鄉(xiāng)邑之人。至于羈旅游客。其歸之者。無不厭其意。師于接之。雖勞未嘗有懈倦。不欲之色。于資之藥物衣食。雖窮無未嘗有所計惜。其應外者如此。及退而處夫貧富死生之際。又有所不累其心。故至于不能自給。而未嘗動意。至于且死。而未嘗變容改色。熙寧元年十月。感疾。會門人與嘗所往來學佛之人。告以將終。從容就坐。而逝。
許懷德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開封祥符人,字師古。善騎射擊刺。以父蔭累擢至殿前指揮使、左班都虞候。西夏入犯,以鄜延路兵馬副總管拒戰(zhàn)有功,遷鳳州團練使。其后連以畏戰(zhàn)被貶,已而仍復進官。累官殿前都指揮使,更保寧、建雄二州節(jié)度使。卒年八十四。謚榮毅。
陳漢卿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9—1054 【介紹】: 宋閬州閬中人,字師黯。以叔陳祖堯咨蔭補將作監(jiān)。歷知渭南、登封縣,通判臺州、河中府,累遷尚書比部員外郎。喜為歌詩,于射藝、書法及醫(yī)藥無不精妙,尤好購藏古書奇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9—1086 【介紹】: 宋蘇州人,字公辟。仁宗景祐元年進士。歷知南康軍、楚州,提點夔州路刑獄,徙河東路。晉地山谷春夏多水,師孟出錢開渠筑堰,淤良田萬八千頃。自江西轉運使改知福州,治行為東南之最。累知廣州、越州、青州,為政簡嚴,痛懲豪惡,民為立生祠。
全宋詩
程師孟(一○○九~一○八六,)字公辟,吳(今江蘇蘇州)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進士(《吳郡志》卷三五)。歷知南康軍、楚州、洪州。入判三司都磨勘司,出為江西轉運使,知福州。神宗熙寧六年(一○七三),知廣州(《續(xù)資冶通鑒長編》卷二四二)。九年,入為給事中,判都水監(jiān)。出知越州、青州,致仕。哲宗元祐元年卒,年七十八(同上書卷三九○)?!?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一、四二六有傳。今錄詩四十首。
全宋文·卷九三○
程師孟(一○○九——一○八六),字公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登景祐元年進士甲科,累知南康軍、楚州,提點夔路刑獄。徙河東路,又為度支判官,知洪州。判三司都磨勘司,出為江西轉運使,有政聲。熙寧元年,加直昭文館、知福州。改廣州,為課最,以為給事中、集賢殿修撰、判都水監(jiān)。十年,罷判將作監(jiān)歸班。復起知越州、青州。元豐二年,降為右諫議大夫,遂以光祿大夫致仕。元祐元年十月卒,年七十八。著有文集二十卷、《奏議》十五卷、《奏錄》一卷、《長樂集》一卷、《續(xù)會稽掇英集》二十卷。《宋史》卷三三一有傳(卷四二六重出),又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九○,《宋史·藝文志》二、七、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9—1090 【介紹】: 宋僧。漳州龍溪人,俗姓陳,字器之。工詩。嘗住明州育王山。仁宗皇祐中,召對稱旨,賜號大覺禪師,住持京師凈因院。一時顯宦名流,爭與締交。英宗治平中,乞歸,渡江入四明,郡守迎住天童,建大閣曰宸奎,蘇軾為撰碑。
全宋詩
釋懷璉,俗姓陳,字器之,小字泗州,人稱璉三生,漳州(今屬福建)人。初師事南昌石門澄禪師,為青原下十世。后為廬山訥禪師掌書記。仁宗皇祐二年(一○五○)詔住東京十方凈因禪院,賜號大覺禪師。英宗治平中乞還山,歸老于浙江四明之阿育王山廣利寺。四明人為建宸奎閣,藏仁宗所賜詩頌,蘇軾為之記。年八十馀卒。《禪林僧寶傳》卷一八、《五燈會元》卷一五有傳。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九三○
懷璉(一○○九——一○九○),字器之,漳州龍溪(今福建漳州)陳氏子。少年為僧,長參泐潭澄得法。復依圓通訥,為其記室。又曾住衡岳三生藏有年,叢林稱之為璉三生。皇祐中,住廬山,詔住京師十方凈因禪院,召對化成殿,賜號大覺禪師。治平三年乞歸,少留于金山、西湖,而入四明之阿育王山廣利寺。后建大閣曰宸奎,藏歷代皇帝所賜御札什物。元祐五年卒,年八十二。見蘇軾《宸奎閣碑》,《五燈會元》卷一五,《釋氏稽古略》,《釋氏資鑒》卷九。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八
禪師名懷璉。字器之。漳州陳氏子也。初其母禱于泗州僧伽像。求得之。故其小字泗州。幼有遠韻。聰慧絕人。長為沙門。工翰墨聲稱甚著。游方愛衡岳勝絕。館于三生藏有年。叢林號璉三生。聞南昌石門澄禪師者。五祖戒公之嫡子也。往拜謁。師事之十馀年。去游廬山圓通。又掌書記于訥禪師所。皇祐二年正月。有詔。住京師十方凈因禪院。二月十九日。召對化成殿。問佛法大意。奏對稱旨。賜號大覺禪師。齋畢傳宣。效南方禪林儀范。開堂演法。又宣左街副僧錄。慈云大師清滿。啟白倡曰。帝苑春回?;始視ⅰHf乘既臨于舜殿。兩街獲奉于堯眉。爰當和煦之辰。正是闡揚之日。宣談祖道。上副宸衷。問答罷乃曰。古佛堂中曾無異說。流通句內誠有多談。得之者妙用無虧。失之者觸途成滯。所以溪山云月。處處同風。水鳥樹林。頭頭顯道。若向迦葉門下。直得堯風蕩蕩。舜日高明。野老謳歌。漁人鼓舞。當此之時。純樂無為之化。焉知有恁么事。皇情大悅。與璉問答詩頌。書以賜之。凡十有七篇。至和中。上書獻偈。乞歸老山中。偈曰。千簇云山萬壑流。歸心終老此峰頭。馀生愿祝無疆壽。一炷清香滿石樓 上曰。山即如如體也。將安歸乎。不許。修撰孫覺莘老。書問宗教。璉答之書。其略曰。妙道之意。圣人嘗寓之于易。至周衰先王之法壞。禮義亡。然后奇言異術。間出而亂俗。迨我釋迦入中土。醇以第一義示人。而始末設為慈悲。以化眾生。亦所以趣時也。自生民以來。淳樸未散。則三皇之教簡而素春也。及情竇日鑿。則五帝之教詳而文夏也。時與世異。情隨日遷。故三王之教密而嚴秋也。昔商周之誥誓。后世學者。有所難曉。彼當時人民。聽之而不違。則俗與今如何也。及其弊而為秦漢也。則無所不至。而天下有不忍愿聞者。于是我佛如來。一推之以性命之理。教之以慈悲之行冬也。天有四時循環(huán)。以生成萬物。而圣人之教。迭相扶持。以化成天下。亦猶是而已矣。至其極也。皆不能無弊。弊跡也。道則一耳。要當有圣賢者。世起而救之也。自秦漢至今。千有馀歲。風俗靡靡愈薄。圣人之教裂而鼎立。互相詆訾。不知所從。大道寥寥莫知返。良可嘆也。璉雖以出世法度人。而持律嚴甚。上嘗賜以龍腦缽盂。璉對使者焚之曰。吾法以壞色衣。以瓦缽食。此缽非法。使者歸奏 上嘉嘆久之。璉居虔服玩??梢曰瘜毞灰病6圆粸?。獨于都城之西。為精舍。容百許人而已。有曉舜禪師。住棲賢。為郡吏臨以事民其衣。走依璉。璉館于正寢。而處偏室。執(zhí)弟子禮。甚恭。王公貴人來候者。皆怪之。璉具以實對曰。吾少嘗問道于舜。今其不幸。其可以像服。二吾心哉。聞者嘆服 仁廟知之。賜舜再落發(fā)。仍居棲賢寺。治平中。璉再乞還山堅甚 英宗皇帝留之不可。詔許自便。璉既渡江。少留于金山西湖。遂歸老于四明之育王山廣利寺。四明之人。相與出力。建大閣藏所賜詩頌。榜之曰宸奎。命翰林學土兼侍讀端明殿學士蘇軾。為之記。時京師始建寶文閣。詔取其副本藏焉。璉歸山二十馀年。年八十二。無疾而化。 贊曰。璉公生長于寒鄉(xiāng)。棲遲于荒遠。缽飯布衲。若將終身。一旦道契 主上。名落天下。而能焚龍腦。讓正寢。非其素所畜養(yǎng)。大過于人者。何以至是哉。至于與士大夫論宗教。則指物連類。折之以至理。使其泮然無疑。則亦知為比丘之大體者歟。

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八
禪師名紹銑。泉州人也。住潭州興化禪寺。開法嗣北禪賢禪師。銑有度量。牧千眾。如數一二三四。長沙俗樸質。初未知飯僧供佛之利。銑作大會以誘之。恣道俗赴。謂之結緣齋。其后效而作者。月月有之。殆今不絕。荊湖之民。向仰之篤。波及蠻俗。章丞相惇。奉使荊湖。開梅山。與銑偕往。蠻父老聞銑名。欽重愛戀。人人合爪。聽其約束。不敢違。梅山平。銑有力焉。湘南八州之境。歲度僧數百。開壇俱集。以未為大僧。禪林皆推擠。銑榜其門曰。應沙彌皆得赴飯。自其始至。以及其終。三十馀年不易。人以為難。時南禪師道價。方增荊湖。衲子奔趨。入江南者。出長沙百里。無托宿所。多為盜劫掠。路因不通。銑半五十為館。請僧主之以接納。使得宿食而去。諸方高其為人。晚得風痹疾。左手不仁。然猶領住持事。日同僧眾。會粥食不懈。銑以精進為佛事。公卿禮敬。以為古佛。元豐三年辛酉九月二十一日。右脅累足。以手屈枕而化。阇維收舍利。兩目睛不壞。腸二亦不壞。益以油火焚之。如鐵帶屈折。色鮮明。并塔之。閱世七十二。坐六十四夏。號崇辯大師。 贊曰。云門臨濟兩宗。特盛于天下。而湖湘尤多。云門之裔。皆以宗旨自封?;ハ嘣g訾。北禪賢公。銑之師也。賢于云門為四世孫。而銑獨能以公為心。中涂設館。以待求道。他宗之輩。非特矚理甚明。亦抑其中。有異于人。故其火化之日。二腸雙睛。皆不壞。此其驗也。

人物簡介

簡介
皇祐二年(1050)任廣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
向傳師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慶歷五年(1045)任開封府界提點刑獄公事。至和二年(1055)任判三司開拆司。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陳師韓,仁宗皇祐(清同治《長樂縣志 》卷一○謂熙寧)間為長樂丞(明弘治《長樂縣志》卷三)。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九九○
處謙(一○一一——一○七五),字終倩,俗姓潘,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年九歲依常寧契能出家,大中祥符元年封泰山覃恩得度,出參諸名師,歸繼契能法席。住白蓮院,號沖悟大師。前后十坐道場,賜號神悟,終住南屏。熙寧八年四月卒,年六十五。著有《法華玄記十不二門顯妙》一卷(存)。見《釋門正統(tǒng)》卷六,《嘉定赤城志》卷三五,《補續(xù)高僧傳》卷二,《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三六。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處謙。生永嘉潘氏。處胞三年。九歲出家。謁神炤。大明圓頓之旨。然三指供佛祈妙悟。未幾。擢居第一座。炤以止觀一帙。授之曰。汝當建大法幢。恨吾不之見耳。后屢主大剎。道化隆振。旨署神悟之號。丞相王安石。與一時朝賢。競為歌詩。以贊其德??ご蠛怠熤笼堜?。為龍語。忽大風黑云從湫起。驟雨如注。師四十年中。十坐道場。講唱無倦。登門受法者。三千人。熙寧乙卯四月。集眾諷普賢行法阿彌陀經。乃曰。吾得無生。日用久矣。今以無生。而生凈土。遂寂。弟子塔其全身。楊無為。為之銘。師與咸。同出神炤。人稱神炤之門。二處一身云。
新續(xù)高僧傳·靈感篇第六之一
釋處謙,姓潘氏,永嘉人也。母感異兆,見瑞云入懷,娠三年而生。九歲依常寧契能出家。能得教旨于昱法師,講道不倦。天臺自智者以來,以爐拂傳授為信,至能已四十世。乃慨然曰:“得法在心,豈在器乎?”乃藏之。天臺道場,遂不復傳。宋大中祥符元年,封泰山,詔天下寺觀得度一人。謙遭際覃恩,乃得度牒,往學于天竺慈云。復謁神照,大明圓頓之旨,然三指供佛,用祈妙悟。末幾,擢居首座,神照以止觀一帙授之。已而言歸鄉(xiāng)邑,卒繼契能之席。道不在器,斯言乃驗。后遷慈云妙果赤城,講道益振。少師李端愨請主白蓮。北??ね踝嘀t高行,詔錫號為“神悟禪師”。王丞相安石與朝賢,競為歌詩,以贊其德??ご蠛担t至龍湫祈雨。俄而大風黑云從湫起,驟雨如注。后十馀年將歸永嘉,郡守士庶固留,乃于巾子山慧林精舍講小般若。時趙內翰、陳舍人,與杭之無擇禪師,以寶閣凈住南屏天竺諸勝,前后相乞請者不絕。遂十坐道場,歷四十年,講演無間,登其門者三千人。宋熙寧乙卯四月丙,晨興沐浴更衣,集眾諷《普賢行法》、《阿彌陀經》,乃曰:“吾得無生,日用久矣,今以無生而生凈土?!奔慈攵湃弧K谀掀林?,無為揚杰為之銘,詞甚清潔,見于別集。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九九○
凈源(一○一一——一○八八),俗姓楊,字伯長,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初依東京報慈寺海達大師得度,歷參名師,得《華嚴》奧旨,聲譽籍甚,四方宿學推為「義龍」。嘗開法泉之清涼、蘇之觀音、杭之祥符、湖之寶閣、秀之善住,后主杭之慧因院。屢坐大道場,闡揚圓頓極旨。著述頗豐,有《法華集義通要》十四卷、《華嚴經疏注》一百二十卷(殘存)、《華嚴原人論發(fā)微錄》三卷(存)、《仁王經疏》四卷(存)、《肇論中吳集解》三卷(存)等。元祐三年卒,年七十八。見《補續(xù)高僧傳》卷二,《釋氏疑年錄》卷七。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凈源。字伯常。姓楊氏。生而敏慧。依東京報慈寺海達大師得度。奮志參尋。初見華嚴承遷。次見橫海明覃。后見長水子璿。盡得華嚴奧旨。聲譽籍甚。住泉之清涼。蘇之觀音。杭之祥符。湖之寶閣。秀之善住。左丞蒲公守杭。尊其道。以慧因院易禪為教。命師居之。所至。緇素景慕。師筆力遒勁。合華嚴證圣正元二疏為一以便觀覽。制華嚴楞嚴圓覺三懺法。及作法華集義通要十四卷。又疏解仁王般若等經。高麗國王子為僧曰統(tǒng)義天。航海而來。問法于師。朝廷遣侍講楊杰館伴?;巴鈬F涞揽芍?。元祐三年冬示寂。茶毗。得舍利無數。瘞于慧因院之西北。壽七十八。先世泉之晉水人。故學者以晉水稱之。 贊曰。 法界無盡  一心洞明  奮厥馀力  詮釋群經 作式垂范  聿有駿聲  慕法者眾  海國揚舲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凈源。字伯長。楊氏子。生而敏慧。依東京報慈寺海達大師得度。奮志參尋。初受華嚴于五臺承遷。次見橫海明覃。后謁長水璿法師。盡得華嚴奧旨。四方宿學。推為義龍。聲譽籍甚。開法泉之清涼。蘇之觀音。杭之祥符。湖之寶閣。秀之善住。屢坐大道場。闡揚圓頓極旨。左丞蒲公守杭。尊其道。以慧因院。易禪為教。請師居之。道風大振。師筆力遒勁。合華嚴證圣正元二疏為一。以便觀覽。制華嚴楞嚴圓覺三懺法。及作法華集義通要十四卷。又疏解仁王般若等經。 義天者。高麗國王第四子。辭榮出家。封祐世僧統(tǒng)。元祐初。入中國上表。乞傳賢首教。歸朝弘揚。敕有司。舉可授法者。以誠法師對。 誠法師者。住東京覺嚴寺。講華嚴經。歷席既久。學者依以揚聲。其為人。純至少緣飾。高行遠識。近世講人。莫有居其右者。上表舉師自代。曰。臣雖刻意講學。識趣淺漏。特以年運已往。妄為學者所推。今異國名僧。航海問道。宜得高識博聞者。為之師。竊見杭州慧因院僧凈源。精練教乘。旁通外學。舉以自代。實允公議。上可其奏。遣朝奉郎楊億館。伴至慧因。受法諸剎。迎餞如行人禮。初華嚴疏鈔。久已散墜。義天持至咨決。遂得復全。義天。業(yè)就還國。留金書華嚴三譯本。一百八十卷。于慧因。師乃建閣。奉安之。時稱師為華嚴中興之祖。師。之道遂大行海外矣。元祐三年冬。示寂。茶毗獲舍利無數。塔于院西北。壽七十有八。義天念法乳。遣侍僧壽介等。過海致祭焉。師先世。泉之晉水人。故學者。稱晉水法師。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九三○
普莊,皇祐間江寧(今江蘇南京)長干寺僧人,號圓照大師。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智林。姓坑氏。上世番禺人。既受具。禮慶阇黎為師。傳秘密教。正勤四十年。不虛一日。仁宗。樂宗佛事。擇開寶寺西北隅。增葺精舍。韨除凈場。親篆殿額。像設莊嚴。皆自內出。賜名寶生院。屬師住持。命主教門事。賜號宣教大師。天下僧籍。為之統(tǒng)首。師于陀羅尼門。受持精密。國有祈禱。罔不獲應。內繇宮省。以至宗室貴戚。莫不厚為之禮。道俗傾向。搢紳景重。張文定公安道。潛心內典。嘗從師問梵學。師為啟發(fā)隱奧??浦笚l暢。張于言下了然。益深敬事。張又問曰。羂索諸部。壇場軌儀。種種莊嚴。不離世諦。無上正等諸佛心印。其用如何。師云。壇有多名??罩菫樯稀R荒顑魣A。同法界性。住無所住。如空無依。彼誠之至者。猶可以動天地。而感鬼神。妙湛總持一相三昧。具足神力。豈思議所及。佛以大事因緣故。出現(xiàn)于世。無有二法。惟一乘道。至于隨緣立教。應物利生。百千法門。等為妙用??罩窃普摺5谝涣x諦也。張致嘆曰。醍醐甘露。聞所未聞。吾固知師深得般若究竟法空相。非但嚴凈毗尼。專精觀行而已。熙寧四年四月十二日。起居如平嘗。忽作而曰。吾報盡今夕耶。暮而歸寂。徒眾葬于開封縣東原。張公銘其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