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770—816 【介紹】: 唐并州太原人,字師柔。王難得孫,順宗王皇后弟。因姊故,特拜太子少詹事。未三月,遷大詹事,封太原郡公,掌廄苑之事。轉(zhuǎn)少府監(jiān)、太子賓客,官至檢校左散騎常侍、右金吾衛(wèi)大將軍。
人物簡介
【生卒】:771—853 【介紹】: 唐僧。福州長溪人,俗姓趙。依本郡法恒律師出家,受具足戒,學(xué)大小乘經(jīng)律。年二十三往江西參拜懷海,為上首弟子。憲宗元和末,至潭州溈山,獨棲七年。后建同慶寺,受相國裴休尊崇,世稱“溈山靈祐”。卒謚大圓禪師。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71—853 俗姓趙,福州長溪(今福建霞浦)人。冠年出家。后至江西,嗣百丈懷海而得禪機。憲宗元和末,卜居潭州大溈山,建寺傳學(xué),歷40余年,受學(xué)者甚眾。世稱溈山和尚。卒謚大圓禪師。其禪法后由仰山慧寂承傳,開溈仰一宗,為唐季禪門五宗之一?!?a target='_blank'>全唐文》卷八二〇收鄭愚撰碑銘?!?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六、《宋高僧傳》卷一一、《景德傳燈錄》卷九有傳,并存其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全唐文·卷九百十九
靈祐俗姓趙氏。福州長溪人。從本郡法恒禪師出家。入天臺遇寒山子。造國清寺遇拾得。元和末至長沙。住大溈山同慶寺。大中七年卒。年八十三。詔謚大圓禪師。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趙。福州長溪人。童稚時嬉戲庭中。俄有云氣盤礴。天樂清亮。神圣仙真之狀。出沒空際。頃焉一叟貌類罽賓。挹其父而謂曰。汝子來處高勝。必當(dāng)重光佛運。此群靈所以標(biāo)異也。且彈指作聲數(shù)四而去。祐執(zhí)役于法恒律師。弱冠薙落。越三年具戒。學(xué)毗尼于錢唐沙門義賓。游天臺之國清寺。遇寒山拾得。為說偈曰。千山萬水。遇潭即止。獲無價寶。賑恤窮子。 遂謁江西百丈大智禪師。一日侍立次。百丈云。汝撥爐中。有火否。祐撥云無。丈躬起深撥得小火。舉以示之云。者個聻。祐有省。禮謝呈所解。丈云此是暫時岐路耳。經(jīng)云欲見佛性義。當(dāng)觀時節(jié)因緣。時節(jié)既至。方知己物不從他得。故祖師云。悟了同未悟。無心得無法。但除虛妄凡圣等心而已。若是心法。元自備是。汝今既爾。善自護持。時司馬頭陀。自湖南來。百丈謂之曰。老僧可往溈山否。答云溈山奇絕??删矍灏俦?。和尚是骨人。彼是肉山。然非和尚所可住也。丈云吾眾中。莫有人住得否。答云待歷觀之。丈乃令侍者請首座。喚典座來。頭陀見首座不許。見典座云。此正是溈山主也。首座有慍色。丈即指凈瓶。問云。不得喚作凈瓶。你二人喚作什么。首座云。不得喚作木??。典座踢倒凈瓶。丈笑曰。首座輸卻山子也。首座即華林。典座即祐也。丈遂遣祐住溈山。既營梵宇。連帥李景讓。奏寺額號同慶。相國裴公休。亦嘗咨詢玄奧。由是天下學(xué)者輻輳焉。示眾云。夫道人之心。質(zhì)直無偽。無背無面。無詐妄心行。一切時中。視聽尋常。更無委曲。但情不附物即得。從上諸圣。只是說濁邊過患。若無許多惡覺情見想習(xí)之事。便喚作無事道人。有何不可。 時有僧問。頓悟之人更有脩否。答云。若真悟得本。脩與不脩。是兩頭語。如今初心雖從緣得個入處。猶有無始以來習(xí)氣。未能頓凈。須教渠凈除現(xiàn)業(yè)流識。即是脩也。不道別有法。教渠脩行。從聞入理。聞理深妙。心自圓明。不居惑地。縱有百千妙義。抑揚皆當(dāng)。此乃得座披衣。自作活計時也。以要言之。則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若也單刀趣入。凡圣情盡。體露真常。事理不二。即如如佛。 祐問仰山。從何處歸。仰云田中。祐云。禾好刈也未。仰云。好刈也。祐云。作青見。作黃見。作不青不黃見。仰云。和尚背后是什么。祐云子還見么。仰拈起一穗禾云。和尚何曾問著者個。祐云此是鵝王擇乳。 祐睡次。仰山問訊。祐面向壁。仰云。和尚何得如此。祐轉(zhuǎn)身云。我適來得一夢。試與我原看。仰山取一盆水。與祐洗面。少頃香嚴(yán)來問訊。祐云。我適來得一夢。寂子原了。汝更原看。香嚴(yán)點一碗茶來。祐云。二子見解。過于鹙子。 大中癸酉正月九日。盥漱畢。趺坐而滅。壽八十三。臘五十九。葬于山之梔子園。四鎮(zhèn)比庭行軍涇原等州節(jié)度使右散騎常侍盧簡求撰碑。進士李商隱題額。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靈祐。俗姓趙。祖父俱福州長溪人也。祐丱年戲于前庭。仰見瑞氣祥云徘徊盤郁。又如天樂清奏真身降靈。衢巷諦觀耆艾莫測。俄有華巔之叟。狀類罽賓之人。謂家老曰。此群靈眾圣標(biāo)異此童佛之真子也。必當(dāng)重光佛法。久之彈指數(shù)四而去。祐以椎髻短褐依本郡法恒律師。執(zhí)勞每倍于役。冠年剃發(fā)三年具戒。時有錢塘上士義賓。授其律科。及入天臺遇寒山子于途中。乃謂祐曰。千山萬水遇潭即止。獲無價寶賑恤諸子祐順途而念。危坐以思。旋造國清寺遇異人拾得。申系前意信若合符。遂詣泐潭謁大智師。頓了祖意。元和末隨緣長沙。因過大溈山遂欲棲止。山與郡郭十舍而遙。夐無人煙比為獸窟。乃雜猿猱之間。橡栗充食。浹旬有山民見之群信共營梵宇。時襄陽連率李景讓統(tǒng)攝湘潭。愿預(yù)良緣乃奏請山門號同慶寺。后相國裴公相親道合。祐為遭會昌之澄汰。又遇相國崔公慎由。崇重加禮。以大中癸酉歲正月九日盥漱畢。敷座瞑目而歸滅焉。享年八十三。僧臘五十九。遷葬于山之右梔子園也。四鎮(zhèn)北庭行軍涇原等州節(jié)度使右散騎常侍盧簡。求為碑。李商隱題額焉。
人物簡介
生卒年不詳。約衡湘間(今湖南)人。憲宗元和中舉進士。七年(812)在京與侯喜、軒轅彌明聯(lián)唱,并與韓愈過往。十二年坐與駙馬都尉于季友居母喪夜飲,配流連州。事跡散見韓愈《石鼎聯(lián)句序》、《舊唐書·憲宗紀(jì)》、《唐詩紀(jì)事》卷四一?!?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聯(lián)句1首。
人物簡介
【介紹】: 唐河南洛陽人。盧坦弟。進士及第。憲宗元和間為絳州刺史。歷官光祿少卿、秘書少監(jiān)。性淡薄,不樂軒冕,棄官之洛,不逾旬而卒。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生卒】:?—834 【介紹】: 唐京兆杜陵人。杜元志孫。文宗大和中,累官至吉州刺史。移隨州刺史,前在吉州任內(nèi)贓污事發(fā),計絹三萬余匹。詔賜死于家。
人物簡介
【生卒】:774—835 一名遍照金剛,日本僧人。俗姓佐伯氏,生于贊歧國多度郡。幼習(xí)儒教,后轉(zhuǎn)信佛法,22歲出家,投奈良大安寺習(xí)三論宗。德宗貞元二十年(804)隨遣唐使入唐,拜長安青龍寺密宗阿阇梨惠果為師,得受胎藏、金剛兩部大曼荼羅秘密法,又從般若三藏受學(xué)梵文。憲宗元和元年(806),攜內(nèi)、外典籍?dāng)?shù)百部返回日本,致力弘揚秘密法門,開日本真言一宗。文宗大和九年(835)逝世,謚稱弘法大師。撰有佛學(xué)方面著作多種。所著《文鏡秘府論》6冊,專述六朝至唐初有關(guān)詩歌體制、音韻與對偶等方面理論,引用材料甚豐。有文集《遍照發(fā)揮性靈集》10卷及日本學(xué)者所編《弘法大師全集》。存詩頗多,其中在唐所作者4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介紹】: 唐虢州弘農(nóng)人,字師皋。憲宗元和五年進士。元和末,官至監(jiān)察御史。穆宗初即位,不修政道,虞卿上疏極諫。文宗時李宗閔、牛僧孺輔政,用為諫議大夫,轉(zhuǎn)給事中。李德裕為相,出為常州刺史。性柔佞,附權(quán)幸以為奸利。與宗閔朋比唱和,時號為黨魁。宗閔復(fù)入相,召為工部侍郎,尋拜京兆尹。御史大夫李固言劾其朋黨,乃令收虞卿下獄,貶虔州司戶參軍,卒于貶所。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35 字師皋,排行八,虢州弘農(nóng)(今河南靈寶)人。憲宗元和五年(810)登進士第,又中博學(xué)宏詞科,授校書郎。元和末,累官至監(jiān)察御史。穆宗長慶初,遷侍御史,再轉(zhuǎn)為禮部員外郎、史館修撰。與牛僧孺、李宗閔朋比唱和,與兄弟汝士,漢公操縱舉場選士,時號黨魁。文宗大和九年(835)拜京兆尹。為鄭注、李訓(xùn)所構(gòu),貶虔州司馬,再貶虔州司戶參軍,卒。事跡詳見新、舊《唐書》本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佚句“河勢昆侖遠,山形菡萏秋”,實為楊茂卿之作。全唐文·卷七百十七
虞卿字師皋。虢州宏農(nóng)人。元和五年進士。又舉博學(xué)宏詞科。累拜諫議大夫宏文館學(xué)士。轉(zhuǎn)給事中。出為常州刺史。入拜工部侍郎。授京兆尹。貶虔州司戶卒。
人物簡介
【介紹】: 唐僧。憲宗元和中居廬山歸宗寺,善談禪要。白居易貶江州司馬,素重智常,曾與刺史李渤往訪之。卒謚至真禪師。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信州貴溪(今江西貴溪)人。生卒年不詳。初唐時禪僧。幼出家,后師六祖慧能?!?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卷五有傳,存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中唐時禪僧。嗣馬祖道一。憲宗元和中住廬山歸宗禪院,世稱歸宗和尚或赤眼歸宗和尚。白居易元和十年(815)貶江州司馬時,曾從之游。穆宗長慶間,江州刺史李渤曾向之問禪。卒謚至真禪師?!?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傳》卷一七、《景德傳燈錄》卷七有傳?!?a target='_blank'>祖堂集》存詩偈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江西大寂弟子也。元和中。駐錫廬山之歸宗院。參訪之徒群擁。樂天白公。以司馬貶江州。獲往來咨決心要。其欽慕之至見輒坐之南面。而致拜焉。后李渤自虔州。以刺史遷。尤加悅服。一日問曰。教中謂須彌納芥子。固其理也。又謂芥子納須彌。亦豈理乎。常曰。人言博士讀萬卷書。是否。渤曰。忝得此名。常曰。摩頂放踵。身不過若干尺爾。萬卷書向何處著。渤俛首。頃之。因嘆賞不能已。 上堂云。從上古德。不是無知解。它高尚之志。不同常流。今時不能自成自立。虛度時光。從前只是依它知解。發(fā)言皆滯。光不透脫。只為目前有物。諸子莫錯用心。無人替你。亦無汝用心處。珍重。僧問如何是玄旨。常曰。無人能會。問曰。向者如何。常曰。有向即乖。僧曰。不向者如何。常曰。去無汝用心處。僧曰。豈無方便。常曰。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僧曰。如何是觀音妙智力。常敲鼎蓋三下云。還聞否。僧曰聞。常曰。我何不聞。僧無語。常打趁。常與南泉行腳。一日煎茶相別次。南泉問曰。從前與師兄。商量此事。彼此已知。去后或有人問。畢竟作么生祗對。常曰。者一片地。大好卓庵。泉曰。卓庵且置。畢竟作么生祇對。常乃翻卻茶銚便起。泉曰。師兄吃茶了。普愿未曾吃茶。常曰。作者個語話。滴水也消不得。僧問。此事如何用心。常曰。牛皮鞔露柱。露柱啾啾叫。凡耳聽不聞。諸圣呵呵笑。常因俗官來。乃拈起帽帶曰。還會么。官曰。不會。常曰。莫怪老僧頭風(fēng)。不卸帽子。常入園取菜次。畫圓相圍菜一株。謂眾曰。輒不得動著者個。眾不敢動。少頃常來。見菜猶在。便以棒打趁眾僧曰。者一隊漢。無一個有智慧底。常刬草次。有一僧來參。忽蛇過其前。當(dāng)钁斷之。僧曰。久向歸宗。元來是個觕行沙門。常曰。座主歸吃茶去。常目重瞳。然恐其為己禍福也。曰熏摩。以求滅去。而目為之赤。世號赤眼歸宗。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護法篇第五
釋智常者。挺拔出倫操履清約。遍參知識影附南泉。同游大寂之門。乃見江西之道。元和中駐錫廬山歸宗凈院。其徒響應(yīng)其法風(fēng)行。無何白樂天貶江州司馬。最加欽重。續(xù)以李渤員外元和六年隱嵩少以著作徵起。杜元穎排之。出為虔州刺史南康曾未卒歲。遷江州刺史。渤洽聞多識。百家之書無不該綜。號李萬卷矣。到郡喜與白樂天相遇。因言潯陽廬阜山水之最人物賢哲隱淪。論惠遠遺跡。遂述歸宗禪師善談禪要。李曰。朝廷金榜早晚有嗜菜阿師名目。白曰。若然則未識食菜阿師歟。白彊勸游二林。意同見常耳。及到歸宗李問曰。教中有言。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如何芥子納得須彌。常曰。人言博士學(xué)覽萬卷書籍還是否耶。李曰。忝此虛名。常曰。摩踵至頂只若干尺身萬卷書向何處著李俛首無言。再思稱嘆。續(xù)有東林寺僧神建。講諸經(jīng)論問觸目菩提。常略提舉。神建不體。乃發(fā)狀訟常示惡境界。時李判區(qū)分甚聞詣理。常有異相目耀重瞳。遂將藥熏手。恒磨錯不覺目眥紅。號赤眼歸宗矣。 系曰。佛理幽邃一言蔽之者。玄解之言。逗猛利者藥妙疾輕之驗也。
人物簡介
【介紹】: 唐人。憲宗元和十年,官監(jiān)察御史。時盜殺宰相武元衡,得疑犯數(shù)人,詔仲師按之。元和末,累遷吏部員外郎、司封郎中、吏部郎中。穆宗長慶初,遷太常少卿。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一作陳中師。字里不詳。憲宗元和十年(815)任御史,受詔按審殺害宰相武元衡之疑犯。又任吏部員外郎、司封郎中,自吏部郎中除太常少卿。卒于穆宗以后。事跡見《郎官石柱題名考》卷三?!?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全唐文·卷七百十六
仲師官吏部郎中。
人物簡介
【生卒】:778—897 【介紹】: 唐僧。青州臨淄人,一說曹州郝鄉(xiāng)人,俗姓郝。投本州龍興伽藍,從師剪落。尋往嵩山納戒,師勉之聽習(xí),于經(jīng)律但染指而已。后居趙州觀音院,精心玄悟,受法南泉印可,開物化迷,大行禪道,號趙州法道。卒,謚真際大師。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78—897 俗姓郝,青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人,一作曹州(今山東定陶)郝鄉(xiāng)人。幼出家。后至池州,謁南泉普愿而悟禪機。年80,始住趙州觀音院,講習(xí)禪法,從者頗多。世稱趙州和尚。成德節(jié)度使王镕甚加禮敬。其禪語風(fēng)行天下,時稱為趙州門風(fēng)。享年120歲,卒謚真際大師?!?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八、《宋高僧傳》卷一一、《景德傳燈錄》卷一〇有傳?!?a target='_blank'>古尊宿語錄》卷一三、卷一四收其語錄及行狀。諸書存其詩偈17首?!度圃娎m(xù)拾》據(jù)之收入。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郝氏。曹州郝鄉(xiāng)人也。童稚出家于州之扈通寺。以沙彌抵池陽。見南泉愿和尚。時泉方偃息。問諗曰。近離什么處。諗云瑞像院。泉云。還見瑞像么。諗云。不見瑞像。只見臥如來。泉云。汝是有主沙彌。無主沙彌。諗云。有主沙彌。泉云。主在什么處。諗進前云。仲冬嚴(yán)寒。伏惟和尚。尊體萬福。泉器之。許入室。 異日問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諗云。還可趣向否。泉云。擬向即乖。諗云。不擬如何知是道。泉云。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足妄覺。不知是無記。若是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虛豁。豈可強是非耶。諗于言下悟入。乃于嵩岳琉璃壇納戒。卻反南泉。異日問南泉。知有底人。向什么處休歇。泉云。山下作牛去。諗云謝指示。泉云。昨夜三更月到窗。 諗作火頭。一日閉卻門。燒煙滿屋。叫云。救火救火。時大眾俱到。諗云。道得即開門。南泉于窗隙中。過鑰匙與諗。諗即開門。 諗?shù)近S檗。檗便閉卻方丈門。諗持火炬。于法堂內(nèi)叫云。救火救火。檗開門擒住云。道道。諗云。賊過后張弓。 又到保壽。壽見來即背坐禪床上。諗展坐具禮拜。壽下禪床。諗便出。 到鹽官云看箭。官云過也。諗云中也。 到夾山將柱杖入法堂。夾山云。作什么。諗云探水。夾云。一滴也無。探什么。諗倚杖于壁而出。 將游五臺。有大德作偈留云。何處青山不道場。不須策杖禮清涼。云中縱有金毛現(xiàn)。正眼觀來非吉祥。諗云。作么生是正眼。大德無對。 眾請住趙州觀音院。示眾云。如明珠在掌。胡來胡現(xiàn)。漢來漢現(xiàn)。老僧把一枝草。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為一枝草用。佛是煩惱。煩惱是佛。時有僧問。未審佛為誰家煩惱。諗云。為一切人煩惱。僧云。如何免得。諗云。用免什么。 諗掃地次。僧問。清凈伽藍為什么有塵。諗云。又一點也。 諗問一座主。講什么經(jīng)。座云。講涅槃經(jīng)。諗云。問一段義得否。座云得。諗以腳踢空吹一吹。是什么義座云。經(jīng)中無此義。諗云。五百力士揭石業(yè)。便道無。 大眾晚參。諗云。今夜答話去。有解問者出來。時有一僧出禮拜。諗云。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個墼子。 有僧游五臺。問一婆子云。臺山路向什么處去。婆云驀直去。僧便去。婆云。又恁么去也。僧舉似諗。諗云。待我去勘破者婆子。諗明日便去。問臺山路如前。婆答諗亦如前。諗歸謂其僧曰。我與汝勘破者婆子了也。 僧問。恁么來底人。師還接否。諗云接。僧云。不恁么來底人。師還接否。諗云接。僧云。恁么來者從師接。不恁么來者如何接。諗云。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 有新到僧。謂諗曰。某甲從長安來。橫擔(dān)一條柱杖。不曾撥著一人。諗云。自是大德柱杖短。僧無對。 有僧寫諗真。呈諗。諗曰。且道似我不似我。若似我即打殺老僧。若不似我即燒卻?子。 諗上堂云。才有是非。紛然失心。還有答話分也無。后有僧舉似洛浦。浦扣齒。又舉示云居。居云何必。僧回舉似諗。諗云。南方大有人喪身失命。僧云。請和尚舉。諗才舉前語。僧指旁僧云。者個師僧。吃卻飯了。作恁么語話。諗休去。 一日真定帥王公。攜諸子入院。諗坐而問曰。大王會么。王曰不會。諗云。自小持齋身已老。見人無力下禪床。明日王公令客將傳語。諗下禪床接。侍者問云。和尚昨日大王來。不下禪床。今日軍將來。為什么卻下禪床。諗云。非汝所知。上等人來。禪床上接。中等人來。下禪床接。下等人來。山門外接。 諗臨終。寄拂子與王公曰。若問何處得來。但道老僧平生受用不盡者。 乾寧四年十一月二日。右脅而寂。壽一百二十。謚真際大師。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從諗。青州臨淄人也。童稚之歲孤介弗群。越二親之羈絆。超然離俗。乃投本州龍興伽藍從師剪落。尋往嵩山琉璃壇納戒。師勉之聽習(xí)于經(jīng)律但染指而已。聞池陽愿禪師道化翕如。諗執(zhí)心定志鉆仰忘疲。南泉密付授之。滅跡匿端坦然安樂后于趙郡開物化迷大行禪道。以真定帥王氏阻兵封疆多梗。朝廷患之。王氏抗拒過制。而偏歸心于諗。諗嘗寄麈拂上王氏曰。王若問何處得此拂子。答道老僧平生用不盡者物。凡所舉揚天下傳之號趙州去道。語錄大行為世所貴也。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參南泉。值泉偃息而問曰。近離甚處。師曰瑞像。泉曰還見瑞像么。師曰。不見瑞像。祇見臥如來。泉便起坐。深器之。許其入室。他日問泉曰。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師曰。還可趨向也無。泉曰。擬向即乖。道不屬知。不屬不知。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師于言下悟理。遂乃云。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一心不生。萬法無咎。千人萬人。盡是覓佛漢子。于中覓一個道人無。若與空王為弟子。莫教心病最難醫(yī)。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壞時。此性不懷。祇是個主人公。更向外覓作么。一婆子請轉(zhuǎn)藏經(jīng)。師卻下床轉(zhuǎn)一匝。曰轉(zhuǎn)藏經(jīng)已竟。婆曰。比來請轉(zhuǎn)。全藏。如何祇為轉(zhuǎn)半藏。一日師問新到僧。曾到此間么。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院主問曰。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yīng)諾。師曰。吃茶去。又僧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師曰。老僧在青州。做得一領(lǐng)布衫。重七斤。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師曰無。曰上至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狗子為恁么卻無。師曰。為伊有業(yè)識在。師曰。大眾被十二時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