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807,分188頁顯示  上一頁  113  114  115  116  117  119  120  121  122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僧清豁(性空禪師 張 )
僧普勝( 宣教大師 宣教 )
釋贊寧( 通慧大師 圓明、圓明大師 )
僧歸曉(信天 傳法惠廣大師 )
僧如敏(知圣大師 )
釋善慧( 宣秘大師 )
釋省澄( 真覺禪師 )
僧法安( 法安 慧濟(jì)禪師 )
臧師顏
釋遇安( 善智禪師、朗智大師 )
紫衣師
僧匡越(吳真流 匡越大師 )
張洎(師黯、偕仁 )
釋定光( 自嚴(yán) 鄭自嚴(yán) 定光圓應(yīng)禪師 )
師頏(霄遠(yuǎn)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76 【介紹】: 五代至宋初僧人。福州永泰人。俗姓張。初依鼓山神晏出家,后謁大章山契如庵主,終嗣泉州睡龍道溥。住漳州保福寺。刺史陳洪進(jìn)奏賜號性空禪師。工詩偈。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976 俗姓張,福州永泰(今屬福建)人。初依鼓山神晏為僧,后謁大章山契如庵主,終嗣泉州睡龍道溥。住漳州保福寺。刺史陳洪進(jìn)奏賜號性空禪師?!?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卷二二有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及《五燈會元》卷八另存詩偈2首,《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宋詩
釋清豁(?~九七六),福州(今屬福建)人。居泉州開元上方院,留漳州保福寺。太祖建隆三年(九六二),辭歸至貴湖。刺史陳洪進(jìn)奏賜紫方袍,號性空禪師。太宗太平興國元年,卒。事見《泉州府志》卷六五。今錄詩二首。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大章山契如庵主。福州永泰人。素蘊(yùn)孤操。志探祖道。預(yù)玄沙之室。穎悟幽旨。玄沙記曰。子禪已逸格。則他后要一人侍立也無。師自此不務(wù)集徒。不畜童侍。隱于小界山。刳大朽杉。處其中。容身而已。凡游僧至。皆隨扣而應(yīng)。有問生死到來。如何回避。師曰。符到奉行。曰。然則被生死拘將去也。師曰。阿??。清豁、沖煦聞師名。造之值師采粟?;韱栐弧5勒呷玮种髟诤嗡?。師曰。從何處來。曰。山下來。師曰。因何得到這里。曰。這里是何處所。師揖曰。那下吃茶去。二公方省是。師遂至庵。夜睹豺虎奔至庵前。自然馴擾?;碛性娫弧P胁坏乳f行。誰知去住情。一餐猶未飽。萬戶勿聊生。非道應(yīng)難伏??杖c爭。龍吟云起處。閑嘯兩三聲。二公。尋于大章山創(chuàng)庵。請師居之。兩處孤坐。垂五十二載而化?;硪嘤捞┤恕I俾斆?。鼓山國師。與落發(fā)。初謁大章。后參睡龍。龍一日問曰?;黻^黎。見何尊宿來。還悟也未。曰。清豁常訪大章。得個信處。睡龍于是上堂。集大眾召曰。清豁阇黎。出對眾燒香說悟處。老僧與汝證明。師乃拈香曰。香已拈了。悟即不悟。睡龍大悅而許之。僧問。家貧遭劫時如何。師曰。不能盡底去。曰。為甚么不盡底去。曰。賊是家親。是家親。為甚翻成家賊。師曰。內(nèi)既無應(yīng)外不能為。忽然捉敗功歸何所。師曰。賞亦未曾聞。曰。恁么即勞而無功也。曰功不無成但不處。為何不處。師曰。不見道太平本是將軍定。未許將軍見太平。師后將順世。忽舍眾入山。乃遺偈曰。世人休說路行難。鳥道羊腸只尺間。珍重苧溪溪畔水。汝歸滄海我歸山。即往貴湖卓庵。未幾。謂門人曰。吾滅后。將遺骸施諸蟲蟻。勿置墳塔。言訖入湖頭山。坐磐石。儼然而化。門人稟遺命。延留七日。竟無蟲蟻侵食。遂就阇維。散于林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17—979 【介紹】: 宋僧。陸澤人,俗姓張。嘗至五臺山華嚴(yán)寺,師事超化大師。又從崇法大師傳《唯識論》,歷數(shù)稔,精通所學(xué)。太祖時,賜號宣教大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姓張氏。深州陸澤人。幼事五臺華嚴(yán)寺超化大師出家。性尤強(qiáng)記。凡百章疏一覽即了。不數(shù)稔獲青藍(lán)之譽(yù)。且刪多補(bǔ)少。成貞辨鈔。為四卷以行世。開寶間。詔賜紫衣。號宣教。太平興國四年七月四日。示疾。終于凈土院。壽六十三。臘四十三。樹塔葬舍利于龍門山寶應(yīng)寺之西阜。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八 興福篇第九之三
釋普勝。姓張氏。深州陸澤人也。幼歲情愛媮薄。俄決志趨五臺山華嚴(yán)寺。師事超化大師?;騿栔?。子胡以越山踰域而求出家。彼饒陽者豈無仁祠哲匠乎。勝對曰。附神驥可以日千里矣。某知妙吉凈剎感徵膠戾令我小凡速成果證??刹皇呛酢1娐l斯說。曰任氣小兒有此高識。我曹俱弗如也。勝曰。某非衽金革死而不厭之徒。也。愿入慈門而思利物耳。迨乎受具南臨潞府講通上生經(jīng)矣。聞崇法大師傳唯識論盛化洛都。往從學(xué)焉。凡百章疏經(jīng)目便識之。不幾稔閒習(xí)通精贍。勝所傳者中山貞辯鈔講多誤失所。然昌言曰。繁略不均解判非當(dāng)。乃刪多補(bǔ)少為四卷行于世。太祖神德皇帝賜紫衣。師號曰宣教也。以太平興國四年秋七月四日示疾。終于凈土院。亨壽六十三。坐四十三夏。門人等收舍利葬于龍門山寶應(yīng)寺西阜。建塔旌表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19—1001 【介紹】: 宋僧。德清人,俗姓高。幼出家杭州龍興寺,受業(yè)于祥符寺。精南山律,時稱“律虎”。兼通六經(jīng)史書莊老百氏之學(xué)。吳越王錢镠署為兩浙僧統(tǒng)。隨錢俶入朝,太宗召對于滋福殿,賜號通慧大師。真宗咸平初加右街僧錄,三年遷左街。卒謚圓明。奉詔撰有《宋高僧傳》,另有《物類相感志》、《荀譜》、《內(nèi)典集》、《外學(xué)集》等。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919—1001 俗姓高,德清(今屬浙江)人。后唐明宗天成間,于杭州祥符寺出家。習(xí)《南山律》,時稱為“律虎”。詩文俊捷,又稱為“文虎”。任兩浙僧統(tǒng)數(shù)十年,賜號明義宗文。吳越納土,隨錢俶入汴京,宋太宗召對,改號通惠大師。不久奉詔撰《宋高僧傳》30卷。晚年住汴京天壽寺?!?a target='_blank'>佛祖歷代通載》卷二六、《十國春秋》卷八九有傳。著有《宋高僧傳》,記唐高宗至宋初三百年間六百多位僧人事跡。另著《大宋僧史略》、《筍譜》、《傳載》等書。《宋高僧詩選》、《吳郡志》、《瀛奎律髓》、《南村輟耕錄》、《吟窗雜錄》等書存詩7首,斷句8,《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收之。
全宋詩
釋贊寧(九一九~一○○一),俗姓高,吳興德清(今屬浙江)人。后唐天祐十六年生,天成中出家,清泰初入天臺山(《小畜集》卷二○《左街僧錄通慧大師文集序》)。通南山律,時人謂之“律虎”。吳越中,置為兩浙僧統(tǒng),賜號明義宗文。入宋,改賜通慧大師。初補(bǔ)左街講經(jīng)首座、知西京教門事。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充右街僧錄。三年遷左街(《咸淳臨安志》卷七○)。四年卒,年八十三(《釋氏疑年錄》卷六)。一說咸平二年卒(《釋氏稽古略》卷四)?;兆诔鐚幩哪辏ㄒ灰弧鹞澹又u圓明。有《內(nèi)典集》一百五十二卷,《外學(xué)集》四十九卷?!段骱呱侣浴返扔袀?。今錄詩八首。
全唐詩補(bǔ)逸
贊寧,德清高氏子。出家杭州龍興寺,吳越武肅王署為兩浙僧統(tǒng),賜號明義。入宋,至道二年示寂。詩二首。(《全唐詩》無贊寧詩)
全宋文·卷四○
贊寧(九一九——一○○一),俗姓高,其先渤海人,隋末徙居德清縣(今浙江德清)。吳越寶正中,舍身杭州靈隱寺為僧,已而入天臺山。精于南山律,時人謂之「律虎」。太宗嘗召對,賜號「通慧大師」,命充史館編修。后住東京天壽寺,知西京教門事,充東京右街僧錄,尋遷左街。咸平四年卒,年八十三。謚圓明大師,葬龍井。所著有《宋高僧傳》三十卷(存)、《大宋僧史略》三卷(存)、《內(nèi)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學(xué)集》四十九卷等。見王禹偁《小畜集》卷二○《通惠大師文集序》,《佛祖歷代通載》卷一八,《釋氏稽古略》卷四,《十國春秋》卷八九本傳,陳垣《釋氏疑年錄》卷六。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贊寧。姓高氏。其先世渤海人。天祐中。師生于吳興郡之德清金鵝別墅。出家杭之祥符。習(xí)南山律宗。著述毗尼。時人謂之律虎。文學(xué)日茂。聲望日隆。武肅諸王公族咸慕重之。署為兩浙僧統(tǒng)。賜號明義宗文。興國三年。太宗聞其名。詔對滋福殿。延問彌日。改賜通慧。詔修大宋高僧傳三十卷。又詔撰三教圣賢事一百卷。初補(bǔ)左街講經(jīng)首座。知西京教門事。咸平初加右街僧錄。師又著內(nèi)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學(xué)集四十九卷。內(nèi)翰王禹偁作文集序。極其贊美。及有書稱其文辭。末云。所謂時雨降矣。日月出矣。灌溉爝火復(fù)何為哉。至道二年示寂。葬龍井塢。崇寧四年加謚圓明。 贊曰。 學(xué)富道充  名聞邦國  綸巾屢膺  爰寵其職 史館譯場  削浮纂實(shí)  曰古曰今  光明罔極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一
釋贊寧,姓高氏,德清人。初出家于馀杭祥符,后棲靈隱,習(xí)南山律宗,著述毗尼,時稱“律虎”。錢武肅王欽其聲望,署為兩浙僧統(tǒng)。宋太祖徵入京錫,號“通慧”,兼賜紫衣。淳化三年,兼翰林史館編修。寧博物強(qiáng)記,辯語縱橫。嘗著《通論》,有駁董仲舒、難王充、斥顏師古、證蔡邕非史通等說,王禹偁深服之。興國三年,太守聞其名,召對滋福殿,延問彌日,更號“通慧”。七年敕修《高僧傳》,與新譯經(jīng)同入藏。端拱元年,書成,都三十卷,曰《有宋高僧傳》,令弟子顯忠拜表進(jìn)納,有敕嘉許。略云:“一乘妙道,六度玄門。代有奇人,迭恢圣教。若無纂述,何以顯揚(yáng)??垹栒媪鳎瑮姆ㄔ?,成茲編集,頗效辛勤。備觀該總之能,深切嘆嘉之意?!逼渌M(jìn)《高僧傳》已令僧錄司編入大藏。今賜絹三千匹,至可領(lǐng)也,故茲獎諭,想宜知之。又詔撰《三教圣賢事》一百卷。初補(bǔ)左街講經(jīng)首座,知西京教事。咸平中加右街僧錄。年七十,入至道九老會,后二年示寂,塔龍井塢。所著更有《內(nèi)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學(xué)集》四十九卷。內(nèi)翰王禹偁為之序,極其贊許。寧博聞多識,雖張茂先不能遠(yuǎn)過。徐常侍鉉仕江南日,嘗襆被入直澄心堂,至飛虹橋,馬輒不進(jìn),裂鞍斷轡,箠之流血,掣韁卻立,鉉遺書贊寧。寧答曰: “下必有海馬骨,水火俱不能毀,惟漚以腐糟,隨毀者是也。”鉉斸之,去土丈馀,果得巨獸骨。上脛可長五尺,膝面下長三尺,髀骨若段柱然,積薪焚三日不動,以腐糟漚之,遂爛焉。徐諤嘗畫牛一輻,晝嚙草欄外,夜則歸臥欄中,持以獻(xiàn)后主煜,煜獻(xiàn)之宋,太宗以示諸臣,無能辨其理。寧曰:“南倭海水或滅,灘磧微露。倭人拾方,諸蚌臘中有馀淚,和色著物則晝隱夜見。沃焦山或風(fēng)燒飄擊,有石落海岸,滴水碧色,染物則晝見夜隱,此二形殆二物所畫也?!?/blockquote>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23—988 【介紹】: 五代至宋初僧。字信天。后唐末帝清泰三年,出家于延壽禪院,師清遇和尚。后晉高祖天福五年,至邢州開元寺受戒。后歷游諸方,曾至洛陽、安陸等地。五代末,定居襄州鳳山延慶禪院。入宋后,名望益重,從其問學(xué)者日眾。太宗太平興國三年,賜號傳法惠廣大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923—988 僧人。字信天,俗姓與籍貫均不詳。后唐末帝清泰三年(936)出家于延壽禪院,師清遇和尚。后晉高祖天福五年(940),至邢州開元寺受戒。后云游諸方,曾至洛陽、安陸等地。五代末,定居襄州鳳山延慶禪院。入宋后,名望益重,從其問學(xué)者甚眾。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賜號傳法惠廣大師。端拱元年(988)五月卒?!?a target='_blank'>八瓊室金石補(bǔ)正》卷八六收潘平撰《大宋襄州鳳山延慶禪院傳法惠廣大師壽塔碑銘》載其事跡,并錄其五代時在安陸法會間所作詩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后唐時僧,閩人。為人寬綽純篤,無故寡言。住韶州靈樹院。南漢劉氏每迎召敏入請問,所占皆驗(yàn)。號為知圣大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閩人也。始得心法于安禪師。及劉氏據(jù)番禺。每迎入府供養(yǎng)。有所詢訪。謂之乞愿。敏亦無所顧忌。輒隨事占對。后皆奇中。因署號知圣大師所居靈樹院。巖谷尤深。窅丈室燕坐。悉屏絕童仆。獨(dú)一凈人侍側(cè)。呼之為所由。一日登山。遽麾使去。凈人因蔽草中窺之。見敏沒入地。久之乃復(fù)出。凈人竟前問所往。徐曰。吾與山王有故。邀吾閑談耳。且戒之。曰。所由勿泄吾跡于外。 有僧問云。如何是佛法至理。敏展兩手。云如何是和尚家風(fēng)。敏云千年田八百主。云學(xué)人不會。敏云。即當(dāng)屋舍沒人脩。問云。如何是西來意。敏云。童子莫徭兒。云乞師指示。敏云。汝從虔州來。問云。是什么得恁么難會。敏云?;鸸兕^上風(fēng)車子。 有尼送瓷缽。敏托起云。者個出在什么處。尼云。定州敏樸破。尼罔措。 或問和尚年多少。敏云。今日生。明日死。又問和尚生緣何處。敏云。日出東。月落西。廣主將興兵。欲訣臧否于敏。敏知之乃封一函子。付知事云。王來則出此開之。竟化去。及廣主至。怒知事曰。和尚疾時。何不見報耶。對曰。和尚未嘗有疾。于是出其函。得一帖子。于內(nèi)書云。人天眼目。堂中上座。主因召第一座文偃。開堂說法。以紹其化。兵亦遂寢。且塔其全身于山中。葬費(fèi)皆出王府。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二 感通篇第六之五
釋如敏。閩人也。始見安禪師。遂盛化嶺外。誠多異跡。其為人也寬綽純篤無故寡言。深憫迷愚率行激勸。劉氏偏霸番禺。每迎召敏入請問多逆知其來。驗(yàn)同合契。廣主奕世奉以周旋時時禮見。有疑不決直往詢訪。敏亦無嫌忌啟發(fā)口占然皆準(zhǔn)的時謂之為乞愿。乃私署為知圣大師。初敏以一苦行為侍者。頗副心意。呼之曰所由也。一日隨登山脊間。卻之潛令下山?;仡櫼娒羧氲匮???嘈须[草中覆其形。久伺之乃出往迎之。問曰師焉往乎曰吾與山王有舊。邀命言話來如是。時或亡者乃穴地而出。嚴(yán)誡之曰。所由無宜外說泄吾閑務(wù)。后終于住院。全身不散。喪塔官供。今號靈樹禪師真身塔是歟。 系曰。靈樹如遇大安。必壽臘綿長。出人常限。疑此亦所聞異辭矣。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善慧。崞邑霍氏子。兒時聰慧。有神彩。好弄泥土作浮屠。采花獻(xiàn)供為戲。父見而嘆曰。此兒釋家子。吾失望矣。既長??制湟輳?qiáng)婚之。居三載。無觸染也。父母叱之。師嘆曰。生死業(yè)輪。欲為其本。三界勞生。愛為其根。無始汩沒。吾安能復(fù)襲斯愆耶。父母知其志不可奪。聽其出家。禮清涼寺成大德為師。成曰。吾家麒麟兒也。教以經(jīng)典。過目成誦。孜孜為學(xué)無或怠。久之。成以三門土木事命諸徒。師曰?;糜案」?。須臾交謝。己躬下事未辦。吾安能為他閒事。長無明耶。幸?guī)熤梦叶韧饪梢?。乾德間。有司以德行聞。賜號宣秘大師。視篆掌教門事。命下不可辭。勉而就職。僧庶懷來。法林穆肅。臨終謂弟子曰。昔伯夷叔齊。餓死于首陽之墟。非輕生樂死。知義有所重于身也。吾二十年來。己事未純。為僧務(wù)累。殉輕而遺重。其德虧矣。爾曹勉之。勿踵吾陋跡也。言訖而逝。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省澄,俗姓阮,仙游(今屬福建)人。太祖乾德中賜號真覺禪師。初駐泉州招慶寺,后主龍華寺。事見清乾隆《仙游縣志》卷四五、《閩詩錄》丙集卷一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僧。吉州太和人。初住曹山。嗣法眼文益。南唐國主請住金陵報恩院,賜號慧濟(jì)禪師。開堂授眾。李煜時卒于院。
臧師顏 朝代:

人物簡介

簡介
乾德六年開寶元年(968)任通州知州。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遇安(?~九九二),俗姓沈,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青原下十世,天臺韶國師法嗣。太祖乾德中居杭州北關(guān)傾心院,開寶七年(九七四)入居光慶寺,號善智禪師。太宗太平興國三年(九七八)于滋福殿賜紫,號朗智大師。淳化三年卒。事見《景德傳燈錄》卷二六、《五燈會元》卷一○、《咸淳臨安志》卷七○。

人物簡介

全宋詩
紫衣師,生平事跡不詳。據(jù)《仇池筆記》,與王全斌同時,當(dāng)為宋初人。王全斌約卒于太祖開寶末年(見《宋史》卷二五五本傳)。

人物簡介

簡介
本名吳真流,常樂吉利鄉(xiāng)(今越南北寧省威靈市)人。少業(yè)儒,及長,投開國云峰寺受具,精研佛典,年甫四十,即名滿天下,為越南“無言通”派第四代傳人。丁朝太平二年(971),丁先皇召對,稱旨,拜為僧統(tǒng),賜號匡越大師。據(jù)《大越史記全書·黎記》載,宋太宗雍熙三年(986),李覺出使越南,返汴之夕,匡越禪師按李后主《阮郎歸》制曲《王郎歸》以餞。此詞是越南現(xiàn)存最早的一首漢字詞,匡越禪師能填寫這樣水準(zhǔn)較高的詞作確屬難能可貴。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33—996 【介紹】: 宋滁州全椒人,字師黯,一字偕仁。五代南唐時進(jìn)士。后主擢為知制誥,遷中書舍人,參預(yù)機(jī)密,恩寵第一。歸宋,累遷中書舍人,翰林學(xué)士。至道元年除給事中、參知政事,與寇準(zhǔn)同列,政事一決于準(zhǔn),無所參預(yù),專修時政記,甘言善柔而已。后欲自固權(quán)位,奏事劾準(zhǔn)。博涉經(jīng)史,多知典故,文采清麗,然性險诐鄙吝,好攻人短。有《賈氏談錄》及文集。
全宋詩
張洎(九三四~九九七),字師黯,改字偕仁,滁州全椒(今屬安徽)人。南唐進(jìn)士,官至中書舍人,清輝殿學(xué)士。入宋,授太子中允。太宗即位,選直舍人院,考試諸州進(jìn)士。太平興國四年(九七九)出知相州,次年移貝州。入知譯經(jīng)院。端拱中判大理寺,充史館修撰,判集賢院事。淳化中為翰林學(xué)士。后代蘇易簡為參知政事,至道三年罷為刑部侍郎(《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一)。尋卒,年六十四?!?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六七、《東都事略》卷三七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五七
張洎(九三四——九九七),舊字師黯,改字偕仁,滁州全椒(今安徽全椒)人。南唐進(jìn)士,后主時累遷至中書舍人、清輝殿學(xué)士,參預(yù)機(jī)密。入宋為太子中允、判刑部。太宗即位,直舍人院,使高麗,改戶部員外郎。淳化中,拜中書舍人,充翰林學(xué)士。至道元年為給事中、參知政事;三年罷,改刑部侍郎,卒,年六十四。洎善迎合,好攻人之短。博涉經(jīng)史,文采清麗,著文集五十卷,另有《賈氏談錄》一卷(存)?!?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六七有傳。
全唐文·卷八百七十二
洎字師黯。改字偕仁。滁州全椒人。南唐進(jìn)士。累遷中書舍人清輝殿學(xué)士。入宋。歷官參知政事。卒年六十四。贈刑部尚書。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定光(九三四~一○一五),本名鄭自嚴(yán),泉州同安(今屬福建)人。年十一出家,年十七至盧陵從西峰圓凈大師學(xué)。太祖乾德二年(九六四)駐武平縣南安巖。真宗景德初遷虔州,終三年復(fù)返。大中祥符八年卒,年八十二。遺偈一百一十七首,蘇軾、郭祥正等嘗有題詠,均佚?!?a target='_blank'>永樂大典》卷七八九五引《臨汀志》有傳。今錄偈三首。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34—1015 【介紹】: 宋僧。同安人。俗姓鄭,名自嚴(yán)。十一歲出家,十七歲為大僧出游,至廬陵契悟于西峰圓凈大師,自此神異不可測。住武平南巖寺,遷南康郡槃古山,屢有奇行。后還里卒。謚定光圓應(yīng)禪師。
禪林僧寶傳·卷第八
禪師諱自嚴(yán)。生鄭氏。泉州同安人也。年十一棄家。依建興臥像寺沙門契緣為童子。十七為大僧。游方至廬陵。謁西峰耆宿云豁。豁者清涼智明禪師高弟。云門嫡孫也 太宗皇帝。嘗詔至闕。館于北御園舍中。習(xí)定久之。懇之還山。公依止五年。密契心法。辭去渡懷仁。江有蛟。每為行人害。公為說偈誡之。而蛟輒去。過黃楊峽。渴欲飲。會溪涸。公以杖擿之。而水得。父老來聚觀。合爪以為神。公遁。去武平南黃石。巖多蛇虎。公止住。而蛇虎可使令。四遠(yuǎn)聞之大驚。爭敬事之。民以雨旸男女禱者。隨其欲應(yīng)念而獲。家??其像。飲食必祭。鄰寺僧死。公不知法當(dāng)告官。便自焚之。吏追捕坐庭中。問狀不答。索紙作偈曰。云外野僧死。云夜野僧燒。二法無差互。菩提路不遙。而字畫險勁。如擘窠大篆。吏大怒以為。狂且慢已。去僧伽梨。曝日中。既得釋。因以布帽其首。而衣以白服。公恨所說法。聽者疑信半。因不語者六年。巖寺當(dāng)輸布。而民歲代輸之。公不忍折。簡置布束中祈免。吏張曄歐陽程者。相顧怒甚。追至問狀不答。以為妖?;鹚泵黪r。又索紙作偈曰。一切慈忍力。皆吾心所生。王官苦拘束。佛法不流行。自是時亦語。去游南康槃古山。先是西竺波利尊者經(jīng)始。讖曰。卻后當(dāng)有白衣菩薩。來興此山。公住三年。而成叢林。乃還南安。江南眠槎。為行舟礙。公舟過焉。摩挲之曰。去去莫與人為家槎。一夕蕩除之。有僧自惠州來。曰河源有巨舟著沙。萬牛挽不可動。愿得以載磚。建塔于南海。為眾生福田。公曰此陰府之物。然付汝偈取之。偈曰。天零灞水生。陰府船王移。莫立沙中久。納福蔭菩提。僧即舟倡偈。而舟為動。萬眾歡呼。至五羊。有巨商。從借以載。僧許之。方解繂。俄風(fēng)作。失舟所在。有沙彌無多聞性。而事公謹(jǐn)愿。公憐之。作偈。使誦。久當(dāng)聰明。偈曰。大智發(fā)于心。于心何處尋。成就一切義。無古亦無今。于是世間章句。吾伊上口。公示人多以偈。然題贈以之中四字于其后。莫有識其旨者。異跡甚著。所屬狀以聞 詔佳之。宰相王欽若。大參趙安仁已下。皆獻(xiàn)詩。公未嘗視。置承塵上而已。淳化乙卯正月初六日。集眾曰。吾此日生。今正是時。遂右脅臥而化。閱世八十有二。坐六十有五夏。謚曰定光圓應(yīng)禪師。 贊曰。圓通誚曹將軍。而不屈。問軍旅事而不答。此其識能知宗也。南塔初不受南平王之請。及聞移禍及人。因屑就之。此其行高一世也。學(xué)者囿于法愛。故初公語分生死。所以發(fā)其機(jī)。至于定應(yīng)。則全提大用。于其化時曰。吾此日生。于化時而曰生。最后之訓(xùn)也。臨禍福死生之際。能如彼四老人。則正宗已墜之綱。尚可理也。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南安巖自嚴(yán)尊者。生鄭氏。泉州同安人。年十一出家為童子。十七為大僧。游方至廬陵。謁西峰老宿豁公。豁云門之孫也。師依止五年。盡得其法。自是神異不測。世傳定光佛化身。懷仁江。有蛟害人。師臨渡說偈戒之。蛟引去。未幾。擁沙漲塞。潭遂為洲。梅州黃楊峽乏水。師以杖擿之遂涌。父老以為神來。聚觀師遁去。所至遇旱澇。書偈投之。無不如愿。武平南黃石巖。多蛇虎。師止住。蛇虎可使令。師凡示人。必以偈。偈尾必題四字。曰贈之以中。世奠能測四。遠(yuǎn)敬事師如神明。家畫其像。飲食必祭。鄰寺僧死。師不知法當(dāng)告官。便自焚之。吏追捕坐庭中。問狀不答。索紙作偈曰。云外野僧死。云外野僧燒。二法無差互。菩提路不遙。字畫險勁。如擘窠大篆。吏大怒。以為狂且慢。已去僧伽黎曝日中。既得釋。因以布巾幪首。而衣白服。師恨所說法。聽者疑信各半。因不語六年。巖寺當(dāng)輸布。民歲代之。師不忍。置書布束中求免。吏得之愈怒。追問亦不答。以為妖。焚其布帽?;鸨M而帽益明鮮。乃索紙作偈曰。一切慈忍力。皆吾心所生。王官苦拘束。佛法不流行。自后稍發(fā)語。后游南康槃古山。先是西竺波利尊者。經(jīng)始讖曰。卻后當(dāng)有白衣菩薩。來興此山。師住三年成叢林。乃還南安。江南眠槎。為行舟礙。師舟過焉。摩挲之曰。去去。莫與人為害。槎一夕蕩除。有僧自惠州來曰。河源有巨舟著沙。萬牛挽不可動。愿得以載磚建塔于南海。為眾生福田。師曰。此陰府之物。然付汝偈取之。偈曰。天零灞水生。陰府船王移。莫立沙中久。納福蔭菩提。僧即舟唱偈。而舟為動。萬眾歡呼。至五羊。有巨商從借以載。僧許之。方解繂。俄風(fēng)作。失舟所在。有沙彌。無多聞性。而事即謹(jǐn)愿。師憐之作偈。使誦久當(dāng)聰明。偈曰。大智發(fā)于心。于心何處尋。成就一切義。無古亦無今。于是世間文字語言。一覽誦念。無所遺忘。偈語章句。援筆立就。師異跡甚著。所屬狀以聞。詔佳之。宰相王欽若。大參張安仁以下皆贈詩。師未嘗視。置承塵上而已。淳化乙卯正月六日。集眾曰。吾此日生。今正是時。遂右脅而化。謚定光圓應(yīng)禪師。系曰。至人。聚于心者靈。發(fā)于言者驗(yàn)。寂音謂。師偈語皆稱性之句。非智識所到之地。良然。良然。才涉思惟。便是鬼家活計。自尚滿身霧露。安能使物不迷耶。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36—1002 【介紹】: 宋大名府內(nèi)黃人,字霄遠(yuǎn)。太祖建隆二年進(jìn)士。累官殿中侍御史。歷典州郡,所至以簡靜為治。真宗即位,加知制誥、兼史館修撰。咸平三年為翰林學(xué)士。五年,知審官院、通進(jìn)銀臺封駁司。曠達(dá)夷雅,篤于問學(xué),有文集。
全宋詩
師頏(九三六~一○○二),字霄遠(yuǎn),大名內(nèi)黃(今屬河南)人。太祖建隆二年(九六一)進(jìn)士。開寶中,為解州推官。太宗太平興國初,遷陜西、河北轉(zhuǎn)運(yùn)判官。秩滿,通判永興軍。六年,通判邠州。徙知簡、資、眉、安、陜等州。真宗咸平三年(一○○○),召為翰林學(xué)士。五年,知審官院、通進(jìn)銀臺封駮司,卒,年六十七。有集十卷,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六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