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四尋思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小乘俱舍之四善根位,修十六行相觀,成實宗修無常觀。而大乘之法相宗于此位修四尋思觀與四如實觀。是彼宗五位之第二加行位也。四尋思觀者,于諸法有名,義,自性,差別之四種。名者,色受等之名也,義者,依名而詮之色受等體也,自性者,色受等各自之體性也,差別者,體中之種類差別也。如人之色受與天之色受等。諸法不過此四種。行者觀此四法,是自己內(nèi)心所變,如幻虛假之法,尋求思察此為假有實無,謂之四尋思觀。以此推求之觀為因,而生印可決定之智,不惟如實了知所取所緣之名等,是自心所變,為假有實無,猶了知印可能取能緣之名等四法,亦為假有實無,謂之四如實觀。然此四尋思四如實,乃所發(fā)之觀法也。就其能發(fā)之禪定而言。則一為明得定,二為明增定,三為印順定,四為無間定。而暖,頂,忍,世第一法之四者,乃其所得之功德也。見唯識論九,百法問答鈔六。
【佛學常見辭匯】
在大乘三賢和十圣的中間,尚須經(jīng)過四加行,作為進入初地的準備,所謂四加行者,即修四尋思觀,修之能得四如實智。(參見:四尋思)
【佛學常見辭匯】
名尋思、事尋思、自性假立尋思、差別假立尋思。名尋恩謂推求諸法的一切名字,皆悉不實;事尋思謂推求五陰等事,皆系心識上變似的相分,因緣所成,離識非有,無有自性;自性假立尋思謂不管是名的自性,或事的自性,其獨立性,皆不可得;差別假立尋思謂推求諸法名或事的差別相,亦惟假立,悉皆不實。行者對以上四法尋求思察,皆假有實無,名四尋思觀,修此四尋思觀,能得四如實智。
尋思路絕
【佛學大辭典】
(雜語)超越思慮分別也。唯識論十曰:「本來自性清凈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中略)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圣者自內(nèi)所證?!?/div>
四尋思
【佛學常見辭匯】
一、名尋思,即推求諸法的一切名字,皆悉不實。二、事尋思,即推求五陰等事,皆系心識上變似的相分,因緣所成,離識非有,無有自性。三、自性假立尋思,即不管是名的自性,或事的自性,其獨立性,皆不可得。四、差別假立尋思,即推求諸法名或事的差別相,亦惟假立,悉皆不實。行者對此四法,尋求思察,皆假有實無,名四尋思觀。
四種尋思
【三藏法數(shù)】
(出阿毗達磨集論)
〔一、名尋思〕,謂于諸法之中,推求一切名字,皆悉不實,是為名尋思。
〔二、事尋思〕,謂于諸法之中,推求五陰等事,生滅無常,皆悉不實,是為事尋思。(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
〔三、自體假立尋思〕,謂于諸法,能詮名字,及所詮義理中,推求自體,惟是假立名言,皆悉不實,是為自體假立尋思。
〔四、差別假立尋思〕,謂于諸法能詮之中,推求差別,惟是假立名言,皆悉不實,是為差別假立尋思。
名尋思
【三藏法數(shù)】
謂于諸法之中,推求一切名字,皆悉不實,是為名尋思。
事尋思
【三藏法數(shù)】
謂于諸法之中,推求五陰等事,生滅無常,皆悉不實,是為事尋思。(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
自體假立尋思
【三藏法數(shù)】
謂于諸法,能詮名字,及所詮義理中,推求自體,惟是假立名言,皆悉不實,是為自體假立尋思。
差別假立尋思
【三藏法數(shù)】
謂于諸法能詮之中,推求差別,惟是假立名言,皆悉不實,是為差別假立尋思。
尋思煩惱現(xiàn)行
【三藏法數(shù)】
謂人于禪定觀法,常自思念覺察,妄起分別,相續(xù)不舍,故名尋思煩惱現(xiàn)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