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4988,分1000頁顯示  上一頁  398  399  400  401  402  404  405  406  407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遣子入學
揵子
七子均養(yǎng)
七子修容
妻離子散
七子八婿
妻梅子鶴
七重圍子
七十二子
七世子孫
祁奚舉子
齊頭子
鋪路石子
鋪馬札子
七板子
《分類字錦》:遣子入學(遣子入學)
唐書選舉志太宗即位益崇儒術自天下初定增筑學舍至千二百區(qū)雖七營飛騎亦置生遣博士為授經(jīng)四夷若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相繼遣子弟入學遂至八千馀人
分類:學校
《漢語大詞典》:揵子
即毽子。 明 馮夢龍 《掛枝兒·揵踢》:“揵子兒,打扮得多風趣!”參見“ 毽子 ”。
分類:毽子
《國語辭典》:毽子  拼音:jiàn zi
一種游戲用具。以皮或布包裹銅錢,并在錢孔中裝上羽毛或紙穗等制成。游戲時,用腳連續(xù)踢它,使毽子上下起落,不墜于地。同時還可變化出各式各樣的踢法。
《漢語大詞典》:七子均養(yǎng)(七子均養(yǎng))
謂人君對臣民當一視同仁。語本詩·曹風·鸤鳩:“鳲鳩在桑,其子七兮。” 毛 傳:“鳲鳩之養(yǎng)其子,朝從上下,莫從下上,平均如一?!?鄭玄 箋:“喻人君之德當均一於下也?!?三國 魏 曹植 《上責躬應詔詩表》:“七子均養(yǎng)者,鳲鳩之仁也。”
《分類字錦》:七子修容
阮籍 鳩賦 曠踰旬而育類,嘉七子之修容。
分類:
《國語辭典》:妻離子散(妻離子散)  拼音:qī lí zǐ sàn
家人離散,不能團聚。宋。辛棄疾《美芹十論。致勇第七》:「不幸而死,妻離子散,香火蕭然,萬事瓦解?!?/div>
《漢語大詞典》:七子八婿
唐 郭子儀 有子八人,壻七人,皆朝廷重官。見舊唐書·郭子儀傳。后因以“七子八壻”形容子、婿眾多。 明 高明 《琵琶記·蔡公逼試》:“我家中又沒有七子八壻,只有一個孩兒,如何去得?” 明 高明 《琵琶記·蔡公逼試》:“你怎説這話?如今去赴選的,家中都有七子八壻么?”
《國語辭典》:妻梅子鶴(妻梅子鶴)  拼音:qī méi zǐ hè
表示清高或隱居。參見「梅妻鶴子」條。清。徐釚《詞苑叢談。卷三。品藻》:「林處士妻梅子鶴,可稱千古高風矣?!?/div>
分類:清高
《國語辭典》:梅妻鶴子(梅妻鶴子)  拼音:méi qī hè zǐ
宋林逋隱居于杭州西湖孤山,植梅養(yǎng)鶴以為伴,逍遙自在。因其無妻無子,故稱為「梅妻鶴子」。典出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一○。人事》。后比喻清高或隱居。也作「梅鶴因緣」、「妻梅子鶴」。
《漢語大詞典》:七重圍子(七重圍子)
密密層層的警衛(wèi)軍。 元 無名氏 《射柳捶丸》第一折:“他覷那三層鹿角如平蕩,你看那七重圍子直沖撞,他去那千軍隊里尋賊將?!?元 無名氏 《伐晉興齊》第三折:“虎狼般軍校雁行齊,冰霜般劍戟魚鱗砌,更有這七重圍簇擁著金頂蓮花內?!?明 無名氏 《開詔救忠》第三折:“兀那大小三軍,七重圍子,能征猛將,慣戰(zhàn)英雄,某今掛印為帥,聽吾將令,違令者處斬?!?/div>
《漢語大詞典》:七十二子
指 孔子 門下才德出眾的七十二個學生。見史記·孔子世家
《漢語大詞典》:七世子孫(七世子孫)
指孫、曾孫、玄孫、來孫、晜孫、仍孫、云孫。爾雅·釋親:“子之子為孫,孫之子為曾孫,曾孫之子為玄孫,玄孫之子為來孫,來孫之子為晜孫,晜孫之子為仍孫,仍孫之子為云孫?!?/div>
分類:曾孫玄孫
《分類字錦》:祁奚舉子(祁奚舉子)
左傳祁奚請老晉侯問嗣焉稱解狐其讎也將立之而卒又問焉對曰午也可于是羊舌職死矣晉侯曰孰可以代之對曰赤也可于是使祁午為中軍尉羊舌赤佐之君子謂祁奚于是能舉善矣稱其讎不為諂立其子不為比舉其偏不為黨
分類:
《漢語大詞典》:齊頭子(齊頭子)
劈頭蓋臉。
《漢語大詞典》:鋪路石子(鋪路石子)
片石、碎石等鋪路材料。喻放棄自己利益為別人創(chuàng)造條件的人。《文匯報》1982.9.28:“甘當鋪路石子,熱情扶植和培養(yǎng)中青年。”
《漢語大詞典》:鋪馬札子(鋪馬劄子)
元 代官府調撥使用驛馬的憑證。元史·兵志四:“各道憲司,如總管府例,每道給鋪馬札子三道?!?span id="gmyybwd" class="book">《元史·兵志四》:“鋪馬札子,初用 蒙古 字,各處站赤未能盡識,宜繪畫馬匹數(shù)目,復以省印覆之,庶無疑惑。”
《漢語大詞典》:七板子
亦作“七板兒”。 秦淮河 上一種有篷而周圍無走沿的小游艇。《官場現(xiàn)形記》第二九回:“窗戶外頭河下一隻七板子,坐著一位小姑娘?!?朱自清 《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秦淮河 的船約略可分為兩種: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謂‘七板子’?!?清 捧花生 《畫舫馀談》:“又或傭僱外間庖人,載以七板兒兩隻,謂之火食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