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128—1182 【介紹】: 名或作墩、{孰/山}、郭。宋臺州臨海人,其先越州新昌人。字子重,號克齋。警悟不群,究心理學(xué)。從朱熹游,熹嘗稱其論仁之體要甚當(dāng)。高宗紹興十五年進(jìn)士。歷將作監(jiān)、太常寺主簿,知南康軍卒。有《周易、大學(xué)、中庸集解》及文集。全宋詩
石??(一一二八~一一八二),字子重,號克齋。祖籍會稽新昌,遷臺州臨海(今屬浙江)。高宗紹興十五年(一一四五)進(jìn)士。歷桂陽主簿,同安縣丞。孝宗乾道九年(一一七三)前后,知尤溪縣(《晦庵集》卷七七《南劍州尤溪縣學(xué)記》)。歷福建路安撫司干辨公事、監(jiān)登聞檢院、將作監(jiān)主簿,太常寺主簿。除知南康軍,丁內(nèi)艱未赴。淳熙九年卒,年五十五。有文集十卷,已佚。事見《晦庵集》卷九二《知南康軍石君墓志銘》。今錄詩三首。全宋文·卷五三八○
石??(一一二八——一一八二),或作、塾、墩,字子重,號克齋,臺州臨海(今浙江臨海)人。幼警悟好學(xué),紹興十五年登進(jìn)士第,授郴州桂陽縣主簿。調(diào)泉州同安縣丞,改知武進(jìn)、尤溪縣。待次家居三年,興學(xué)校,市書萬卷以教諸生。丞相史浩薦于朝,差監(jiān)登聞檢院,未幾除將作監(jiān)主簿,出知南康軍。淳熙九年六月卒,年五十五。??究心理學(xué),為文明白徑切,著有文集十卷,《周易》、《大學(xué)》、《中庸》解數(shù)十卷。見朱熹《知南康軍石君墓志銘》(《朱文公文集》卷九二),《嘉定赤城志》卷三三。
人物簡介
【生卒】:1128—1160 【介紹】: 宋吉州廬陵人,字子柔。周必大弟。剛明孝友,為詩文有驚人語,真德秀嘗序其集。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陳愿,字子愿,仙居(今屬浙江)人。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進(jìn)士,仕至承議郎。事見《嘉定赤城志》卷三四。
人物簡介
【介紹】: 宋開封雍丘人,字子云。韓維玄孫。以蔭補(bǔ)將仕郎。歷知天臺縣,悉力規(guī)劃理政,至忘家事,邑境大治。官終直龍圖閣、浙西提刑。與從弟元吉俱以文學(xué)顯。全宋文·卷四六六九
韓元龍,字子云,其先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徙宣城(今安徽宣城)。元吉從兄。以蔭補(bǔ)將仕郎,為天臺令,司農(nóng)寺丞。隆興、乾道中歷知池州、淮南轉(zhuǎn)運(yùn)判官、淮東總領(lǐng)、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直寶文閣、權(quán)江南東路計度轉(zhuǎn)運(yùn)副使。見光緒重修《安徽通志》卷一八八,《宋史翼》卷一四,《宋會要輯稿》食貨八之四二、食貨四八之一○、食貨七○之五四、選舉三四之三○。
人物簡介
【生卒】:1129—? 【介紹】: 宋揚(yáng)州人,一云吉州廬陵人,字子大。李正民子。歷官知溫州、藤州。寧宗慶元五年提舉浙東,除本路提刑。工詩,與弟漳、泳、泉、浙著《李氏花萼集》。又有《蕓庵類稿》。全宋詩
李洪(一一二九~?),字可大(《宋詩紀(jì)事補(bǔ)遺》卷六一),揚(yáng)州(今屬江蘇)人。正民子。宋室南渡后僑寓海鹽、湖州。高宗紹興二十五年(一一五五),官監(jiān)鹽官縣稅。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為永嘉監(jiān)倉。未幾,奉召入臨安任京職,官終知藤州。有《蕓庵類稿》二十卷,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六卷,其中詩五卷。事見宋陳貴謙《蕓庵類稿序》及本集詩文?!±詈樵姡杂坝∥臏Y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五三八四
李洪(一一二九——?),字可大,一字子大,揚(yáng)州(治今江蘇揚(yáng)州)人,正民子。乾道初,監(jiān)管行在左藏西庫。歷知藤、溫州。慶元五年提舉浙東,除本路提刑。著有《蕓庵類稿》、《李氏花萼集》。見陳貴謙《蕓庵類稿序》,《宋詩紀(jì)事補(bǔ)遺》卷六一及所撰《福嚴(yán)禪院記》等文。
人物簡介
李泳(?~一一八九?),字子永,號蘭澤,揚(yáng)州(今屬江蘇)人,家于廬陵(今江西吉安)。正民子,洪弟。嘗官兩浙東路安撫司準(zhǔn)備差遣(《八瓊室金石補(bǔ)正》卷一一五)。孝宗淳熙十四年(一一八七)知溧水縣(《景定建康志》卷二七),淳熙末卒(宋洪邁《夷堅三志己序》)。有《蘭澤野語》(同上書),及弟兄五人合集《李氏花萼集》(《直齋書錄解題》卷二一),均佚。今錄詩七首。全宋文·卷五八○○
李泳,號淡齋,淳熙初為修職郎、兩浙東路安撫司準(zhǔn)備差遣。見所撰記文。
人物簡介
【介紹】: 宋平江府吳縣人,字子禮。舉進(jìn)士。孝宗乾道中,為浙東提舉常平、知秀州,所至有善政。博學(xué)高才,尤長于漢隸。
人物簡介
【生卒】:1129—1205 【介紹】: 金獻(xiàn)州交河人,字子靜。幼孤,刻苦讀書。世宗大定七年進(jìn)士,調(diào)河間縣主簿,累遷太常博士,為皇太孫(章宗)講學(xué)。章宗即位,超授禮部郎中。朝議以流人實(shí)邊,安仁諫止之。出為澤州刺史,升汾陽軍節(jié)度使致仕。中州集
安仁,字子靖,河間樂壽人。大定七年進(jìn)士,歷禮部員外郎,出守澤州,遷同知河南府事,以汾陽軍節(jié)度使致仕。子古字道真,父子俱名流也。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生卒】:1130—1195 【介紹】: 宋慶元人,祖籍登州黃縣,字協(xié)恭。徐立之子。高宗紹興中以父任補(bǔ)將仕郎。中法科,授建州司法參軍。遷福建路提刑司檢法,審覆囚牘,駁正冤抑。累任大理官。孝宗乾道四年知無為軍,擢大理正。歷知揚(yáng)州、臺州,所至有治績。官終廣東提刑。全宋文·卷五三九五
徐子寅(一一三○——一一九五),字協(xié)恭,先世登州黃縣(今山東黃縣)人,南渡后徙居慶元(今浙江寧波),立之子。紹興十年以恩補(bǔ)官,中法科,授建州司法參軍,改福建路檢法。隆興初除大理評事。乾道中擢大理丞,知無為軍,遷大理正,改知泰州,提舉淮東茶鹽常平措置官田。淳熙初除工部郎中,遷大理少卿,歷知揚(yáng)、隨、臺三州,終廣東提刑。慶元元年卒,年六十六。見樓鑰《攻愧集》卷九一《直秘閣廣東提刑徐公行狀》。
人物簡介
【生卒】:1130—1195 【介紹】: 宋慶元象山人,字子美。孝宗乾道二年進(jìn)士。授黃巖尉。改南康軍判官,時朱熹守郡,事悉委之。除益州路轉(zhuǎn)運(yùn)判官兼提點(diǎn)刑獄,有政聲。為光宗時四著名監(jiān)司之一。官終吏部侍郎。全宋詩
楊王休(一一三五~一二○○),字子美,象山(今屬浙江)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進(jìn)士。初為黃巖尉,歷南康軍簽判,知洋州、金州。光宗紹熙二年(一一九一),除利州路轉(zhuǎn)運(yùn)判官,三年,移成都府路提點(diǎn)刑獄兼常平事。四年,除成都府路轉(zhuǎn)運(yùn)使。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召為太府卿。五年,除秘書監(jiān),遷禮部侍郎。六年卒,年六十六。事見《攻愧集》卷九一《楊公行狀》?!?a target='_blank'>寶慶四明志》卷九有傳。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生卒】:1130—1200 【介紹】: 宋徽州婺源人,徙居建陽考亭,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遁翁、滄洲病叟,別稱紫陽、云谷老人。朱松子。高宗紹興十八年進(jìn)士,為同安主簿。孝宗淳熙中,知南康軍,改提舉浙東茶鹽公事。時浙東大饑,乃單車按行境內(nèi),救荒革弊。光宗時歷知漳州,任秘閣修撰等。寧宗初,以煥章閣待制提舉南京鴻慶宮。慶元二年,落職罷祠。卒后追謚文。受業(yè)于李侗,得程顥、程頤之傳,兼采周敦頤、張載等人學(xué)說,集北宋以來理學(xué)之大成。主持白鹿洞、岳麓書院,講學(xué)五十余年,弟子眾多。其學(xué)派被稱為閩學(xué),或考亭學(xué)派、程朱學(xué)派。曾被韓侂胄視為偽學(xué),加以禁止。有《四書章句集注》、《伊洛淵源錄》、《名臣言行錄》、《資治通鑒綱目》、《詩集傳》、《楚辭集注》,及后人編纂的《朱子語類》、《朱文公文集》等。全宋詩
朱熹(一一三○~一二○○),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滄洲病叟、溯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高宗紹興十八年(一一四八)進(jìn)士,授泉州同安主簿。罷歸請祠,監(jiān)潭州南岳廟。孝宗朝,歷官秘書郎,知南康軍,直秘閣,提舉江西、浙東常平茶鹽,江西提刑,秘閣修撰。光宗即位,知漳州。紹熙四年(一一九三),知潭州兼荊湖南路安撫。寧宗即位,除煥章閣待制兼侍講,尋提舉南京鴻慶宮。慶元二年(一一九六),韓侂胄專政,行偽學(xué)黨禁,落職罷祠。六年,卒,年七十一。嘉定二年(一二○九),追謚文。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從祀孔廟。熹登第五十載,任地方官僅七年半,立朝時間更短,生平主要從事著述和講學(xué),是宋代理學(xué)集大成者。有《楚辭集注》八卷、《詩集傳》二十卷等。文集版本甚多,生前即有無名氏編刊之《晦庵先生文集》前集十一卷,后集十八卷,卒后,有寧宗時浙江官刻之《晦庵先生文集》一百卷。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建安書院雕印,除集一百卷外,并附王遂輯續(xù)集十一卷及余師魯輯別集十卷。自宋末至明、清,仍續(xù)有增補(bǔ)、刊刻。事見《勉齋集》卷三六《文公朱先生行狀》,《宋史》卷四二九有傳?!≈祆湓?,以《四部叢刊》影印明嘉靖十一年(一五三二)《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其中卷一至卷一○及別集卷七詩部)為底本,校以宋寧宗時刻本(簡稱宋本)、明成化十九年(一四八三)刻本(簡稱成化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朝鮮李朝英祖辛卯(一七七一)刊《朱子大全》(簡稱朝鮮本)等。底本卷末考異,酌予吸收。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十一、十二卷。詞學(xué)圖錄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別稱紫陽,謚文?;罩萱脑矗ń駥俳鳎┤?,僑寓建陽(今屬福建)。理學(xué)家。有《四書章句集注》、《周易本義》、《詩集傳》、《楚辭集注》、《通鑒綱目》等,詞有《晦庵詞》。全宋文·卷五四二八
朱熹(一一三○——一二○○),字元晦,后改仲晦,號晦庵、遁翁。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生于福建尤溪(今福建尤溪)。紹興十八年進(jìn)士及第,調(diào)泉州同安縣主簿。任滿還家,著書講學(xué)達(dá)二十馀年。淳熙五年,知南康軍。在任期間,重建了著名的白鹿洞書院。八年,就任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紹熙元年,知漳州。四年,除知潭州、荊湖南路安撫使,這期間修復(fù)了岳麓書院。五年,詔為煥章閣待制兼侍講。同年被罷免,回到福建考亭,主講紫陽書院,又別稱考亭、紫陽,繼續(xù)著書立說。慶元六年病逝,年七十一。朱熹一生做官時間很短,主要從事于著書講學(xué)。他上承二程的學(xué)說,又加以闡釋發(fā)揮,成為宋代理學(xué)的集大成者,在中國哲學(xu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在國際上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朱熹著述甚富,計有文集一百卷、續(xù)集十一卷、別集十卷,《上蔡先生語錄》三卷,《河南程氏遺書》二十五卷,《河南程氏外書》十二卷,《名臣言行錄》前集十卷、后集十四卷,《近思錄》十四卷,《四書章句集注》十九卷,《太極圖解》注一卷,《通書解》一卷,《伊洛淵源錄》十四卷,《詩集傳》八卷,《資治通鑒綱目》五十九卷,《楚辭集注》八卷,《朱子語類》一百四十卷等,俱存世。事見黃干《朱先生行狀》(《勉齋集》卷三六,《宋史》卷四二九本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