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7405,分494頁顯示  上一頁  107  108  109  110  111  113  114  115  116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楊昭儉(仲寶 )
釋延壽(沖玄、仲玄、沖立、沖元 智覺禪師 抱一子、宗鏡錄、慈氏下生 宗照、永明宗照大師 延壽 )
邊鎬(世稱 之為邊羅漢 別稱 邊佛子、邊菩薩、邊和尚 )
戴偃(玄黃子 )
高頔(子奇 )
彭曉(秀川 真一子 )
白衫舉子
杜子瑰(懷玉 )
暨齊物( 槩濟物 子虛 )
荊浩(浩然 洪谷子 )
劉崇遠(金華子 )
劉海蟾( 哲、操 元英、鉉英、宗成 海蟾子 明悟弘道真君 )
聶紹元(伯祖 無名子 )
盧億(子元 )
錢文奉(廉卿 知常子 威 )
楊昭儉 朝代:后唐至宋初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902—977 字仲寶,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后唐長興中登進士第,累官左拾遺,遷殿中侍御史。后晉天福初,出使契丹回,授職方員外郎,遷虞部郎中、知制誥。六年(941),拜中書舍人、翰林學(xué)士。后任河南少尹,改秘書少監(jiān),復(fù)為中書舍人。后周顯德二年(955),改御史中丞,后以鞫獄之失,貶為武勝軍節(jié)度行軍司馬。入宋任太子詹事、禮部尚書。太平興國二年(977)卒。生平散見《南部新書》卷癸、《宋史》本傳。昭儉善談名理,能詩善文,尤長史才。曾預(yù)修《明宗實錄》及《開元通禮》。《全唐詩》存詩1首。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02—977 【介紹】: 宋京兆長安人,字仲寶。后唐長興中進士。歷官殿中侍御史。后晉時拜中書舍人,嘗以河南少尹興役治河。柴榮建后周,召為翰林學(xué)士,改御史中丞。宋初,為太子詹事,以工部尚書致仕。善談名理,利口喜譏訾,執(zhí)政大臣懼其構(gòu)謗,多曲徇其意。
全宋詩
楊昭儉(九○二~九七七),字仲寶,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后唐明宗長興中進士。仕后唐、后晉、后周,為中書舍人、翰林學(xué)士。宋太祖開寶二年(九六九)為太子詹事。六年,以工部尚書致仕。太宗太平興國二年卒,年七十六。《宋史》卷二六九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一一
楊昭儉(九○二——九七七),字仲寶,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父景,梁左諫議大夫。昭儉后唐長興中登進士第,解褐成德軍節(jié)度推官。后遷殿中侍御史。晉天福初,改禮部員外郎。尋拜中書舍人,又為翰林學(xué)士。驕將張彥澤鎮(zhèn)涇原,暴殺從事張式,昭儉上疏請誅彥澤以謝軍吏,為權(quán)臣所忌,停官。后起為河南少尹,中書舍人。開寶二年為太子詹事,六年以工部尚書致仕。太宗即位,就加禮部尚書。太平興國二年卒,年七十六?!?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六九有傳。
全唐文·卷八百六十三
昭儉字仲寶。京兆長安人。后唐長興中進士。歷殿中侍御史。仕晉。累遷中書舍人。周顯德中為翰林學(xué)士。改御史中丞。出為武勝軍節(jié)度行軍司馬。入宋。累官禮部尚書。太平興國二年卒。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904—976 字沖玄,俗姓王,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遷居余杭(今屬浙江)。早年曾為余杭庫吏、華亭鎮(zhèn)將。28歲于杭州龍冊寺出家,后至天臺山,嗣法眼宗僧人德韶。廣順二年(952),住持明州雪竇寺。建隆元年(960),吳越王錢俶請其住杭州靈隱新寺。次年,移住永明寺,賜號智覺禪師。曾奉詔創(chuàng)建六和塔。開寶八年(976)十二月卒?!?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二八、《景德傳燈錄》卷二六、《十國春秋》卷八九有傳。其詩多宣揚禪理、歌詠禪居生活?!短炫_集》、《寶慶會稽續(xù)志》、《吟窗雜錄》、《宋高僧詩選》、《瀛奎律髓》、《高僧山居詩》等書中存其詩80余首,《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收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04—975 【介紹】: 宋僧。杭州人,俗姓王,字仲玄,號抱一子。棄吏出家,吳越時住永明寺。雅好詩道。宋開寶間卒,賜號智覺禪師。有《宗鏡錄》、《感通賦》、《萬善同歸錄》等。
全宋詩
釋延壽(九○四~九七五),俗姓王,字仲玄(又作沖玄、沖立),號抱一子。馀杭(今浙江杭州)人。年二十八為華亭鎮(zhèn)將時,棄吏出家。初禮龍冊寺翠巖參禪師,尋謁天臺山德韶國師,德韶一見而深器之。先住明州雪竇山。太祖建隆元年(九六○),吳越王錢俶請入居靈隱山新寺。明年,遷永明寺,居十五載。著述頗豐,有詩偈賦詠凡千萬言,流播海外。高麗國王遣使赍書,敘弟子之禮。開寶八年卒,年七十二。賜號智覺禪師。徽宗崇寧間追謚宗照(《咸淳臨安志》卷七○)?!?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卷二六、《宋高僧傳》卷二八、《禪林僧寶傳》卷九、《五燈會元》卷一○、《佛祖統(tǒng)紀》卷二六、《釋氏稽古略》卷三、《咸淳臨安志》卷七○有傳?!⊙訅墼?,以《慧日永明智覺壽禪師山居詩》(清光緒十一年江北刻經(jīng)處本)為底本,參校明釋正勉、釋性??合輯之《古今禪藻集》(簡稱《禪藻集》)。另從《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增廣圣宋高僧詩選》、《嘉泰會稽志續(xù)志》等書輯得詩、偈若干,附于卷末。
全唐詩補逸
延壽字沖立,號抱一子,杭州人。棄吏出家,吳越忠懿王延住永明寺。著《宗鏡錄》。宋開寶八年入滅。詩一首。(《全唐詩》無延壽詩)
全宋文·卷一三
延壽(九○四——九七五),字沖玄,馀杭(今屬浙江杭州)王氏子。年二十八,為華亭鎮(zhèn)將,禮龍冊寺萬翠巖參禪師為師。尋往天臺謁詔國禪師,一見而深器之。吳越王錢俶請開山靈隱新寺,明年遷永明寺,賜號智覺禪師,眾盈二千。延壽在永明寺十五年,度弟子一千七百人。著《宗鏡錄》一百卷,詩偈賦詠凡千萬言,播于海外,高麗國王與敘弟子之禮。開寶八年十二月寂滅,年七十二。事見《五燈會元》卷一○,《佛祖通紀》卷二六,《佛祖通載》卷二六,《釋氏稽古略》卷三。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二
延壽字沖立。俗姓王氏。馀杭人。年十六。獻齊天賦于吳越忠懿王。年二十八。為華亭鎮(zhèn)將。以官錢放生坐死。獲赦。遂出家。住天臺智者巖天柱寺。宋建隆元年。忠懿王命主靈隱寺。后遷永明道場。賜號智覺禪師。開寶八年卒。年七十二。謚永明宗照大師。
禪林僧寶傳·卷第九
智覺禪師者。諱延壽。馀杭王氏子。自其兒稚。知敬佛乘。及冠日一食。誦法華經(jīng)。五行俱下。誦六十日而畢。有羊群跪而聽。年二十八。為華亭鎮(zhèn)將。嘗舟而歸錢塘。見漁船萬尾戢戢。惻然意折。以錢易之。放于江。裂縫掖。投翠嵓永明禪師岑公。學(xué)出世法。會岑遷止龍??寺。吳越文穆王。聞其風(fēng)悅慕。聽其棄家。為剃發(fā)。自受具。衣不繒纊。食無重味。持頭陀行。嘗習(xí)定天臺天柱峰之下。有烏類尺鴳巢衣襵中。時韶國師眼目出間。北面而師事之。韶曰。汝與元帥有緣。它日大作佛事。惜吾不及見耳。初說法于雪竇山。建隆元年。忠懿王移之。于靈隱新寺。為第一世。明年又移之。于永明寺。為第二世。眾至二千人。時號慈氏下生。指法以佛祖之語為銓準。曰迦葉波初聞偈曰。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guī)煷笊抽T。嘗作如是說。此佛祖骨髓也。龍勝曰。無物從緣生。無物從緣滅。起唯諸緣起。滅唯諸緣滅。乃知色生時但是空生。色滅時但是空滅。譬如風(fēng)性本不動。以緣起故動。儻風(fēng)本性動。則寧有靜時哉。密室中若有風(fēng)。風(fēng)何不動。若無風(fēng)遇緣即起。非特風(fēng)為然。一切法皆然。維摩謂文殊師利曰。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文殊乃曰。如是居士。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此緣起無生之旨也。僧問。長沙偈曰。學(xué)道之人未識真。只為從來認識神。無始時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豈離識性別有真心耶。智覺曰。如來世尊于首楞嚴會上。為阿難揀別詳矣。而汝猶故不信。阿難以推窮。尋逐者為心。遭佛呵之。推窮尋逐者識也。若以識法隨相。行則煩惱。名識不名心也。意者憶也。憶想前境。起于妄。并是妄識。不干心事。心非有無。有無不染。心非垢凈。垢凈不污。乃至迷悟凡圣。行住坐臥。并是妄識非心也。心本不生。今亦不滅。若知自心如此。于諸佛亦然。故維摩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智覺以一代時教。流傳此土。不見大全。而天臺賢首慈恩。性相三宗。又互相矛盾。乃為重閣。館三宗知法比丘。更相設(shè)難。至波險處。以心宗旨要。折中之。因集方等秘經(jīng)六十部。西天此土。圣賢之語三百家。以佐三宗之義。為一百卷。號宗鏡錄。天下學(xué)者傳誦焉。僧問。如和尚所論宗鏡。唯立一心之旨。能攝無量法門。此心含一切法耶。生一切法耶。若生者。是自生歟。從他而生歟。共生無因而生歟。答曰。此心不縱不橫。非他非自。何以知之。若言含一切法。即是橫。若言生一切法。即是縱。若言自生。則心豈復(fù)生心乎。若言他生。即不得自。矧曰有他乎。若言共生。則自他尚無有。以何為共哉。若言無因而生者。當思有因。尚不許言生。況曰無因哉。僧曰。審非四性所生。則世尊云何說。意根生意識。心如世??師。無不從心造。然則豈非自生乎。又說心不孤起。必藉緣而起。有緣思生。無緣思不生。則豈非他生乎。又說。所言六觸。因緣生六受。得一切法。然則豈非共生乎。又說。十二因緣。非佛天人修羅作。性自爾故。然則豈非無因而生乎。智覺笑曰。諸佛隨緣差別。俯應(yīng)群機。生善破惡。令入第一義諦。是四種悉檀。方便之語。如以空拳示小兒耳。豈有實法哉。僧曰。然則一切法是心否。曰若是即成二。僧曰。審爾則一切不立。俱非耶。曰非亦成二。汝豈不聞首楞嚴曰。我真文殊無是文殊。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于中實無是非二相。僧曰。既無二相。宗一可乎。曰是非既乖大旨。一二還背圓宗。僧曰。如何用心。方稱此旨。曰。境智俱亡。云何說契。僧曰。如是則言思道斷。心智路絕矣。曰此亦強言。隨他意轉(zhuǎn)。雖欲隱形。而未忘跡。僧曰。如何得形跡俱忘。曰本無朕跡。云何說忘。僧曰。我知之矣。要當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當大悟時節(jié)。神而明之。曰我此門中。亦無迷悟。明與不明之理。撒手似君無一物。徒勞辛苦說千般。此事非上根大器。莫能荷擔(dān)。先德曰。盡十方世界。覓一人為伴。無有也。又曰。止是一人承紹祖位。終無第二人。若未親到。謾疲神思。借曰玄之又玄。妙之又妙。但是方便門中。旁贊助入之語。于自己分上。親照之時。反視之。皆為魔說。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但以形言跡。文彩生時。皆是執(zhí)方便門。迷真實道。要須如百尺竿頭。放身乃可耳。僧曰。愿乞最后一言。曰化人問幻士。谷響答泉聲。欲達吾宗旨。泥牛水上行。又嘗謂門弟子曰。夫佛祖正宗。則真唯識。才有信處。皆可為人。若論修證之門。則諸方皆云。功未齊于諸圣。且教中所。許初心菩薩。皆可比知。亦許約教而會。先以聞解信入。后以無思契同。若入信門。便登祖位。且約現(xiàn)今世間之事。眾世界中。第一比知。第二現(xiàn)知。第三約教而知。第一比知者。且如即今有漏之身。夜皆有夢。夢中所見。好惡境界。憂喜宛然。覺來床上安眠。何曾是實。并是夢中意識。思想所為。則可比知。覺時之事。皆如夢中無實。夫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三世境界。元是第八阿賴耶識親相分。唯是本識所變。若現(xiàn)在之境。是明了意識分別。若過去未來之境是獨散意識。思惟夢覺之境雖殊。俱不出于意識。則唯心之旨。比況昭然。第二現(xiàn)知者。即是對事分明。不待立況。且如現(xiàn)見青白等物時。物本自虛。不言我青我白。皆是眼識分。與同時意識。計度分別。為青為白。以意辨為色。以言說為青。皆是意言。自妄安置。以六塵鈍故。體不自立。名不自呼。一色既然。萬法咸爾。皆無自性。悉是意言。故曰。萬法本閑而人自鬧。是以若有心起時。萬境皆有。若空心起處。萬境皆空。則空不自空。因心故空。有自不有。因心故有。既非空非有。則唯識唯心。若無于心。萬法安寄。又如過去之境。何曾是有。隨念起處。忽然現(xiàn)前。若想不生。境亦不現(xiàn)。此皆是眾生日用??梢袁F(xiàn)知。不待功成。豈假修得。凡有心者。并可證知。故先德曰。如大根人。知唯識者。恒觀自心。意言為境。此初觀時。雖未成圣。分知意言。則是菩薩。第三約教而知者。大經(jīng)云。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此是所現(xiàn)本理。能詮正宗也。智覺乘大愿力。為震旦法施主。聲被異國。高麗遣僧。航海問道。其國王投書。敘門弟子之禮。奉金絲織成伽梨。水精數(shù)珠。金澡瓶。等并僧三十六人。親承印記。相繼歸本國。各化一方。以開寶八年乙亥十二月示疾。二十六日辰時。焚香告眾。跏趺而化。明年正月六日。塔于大慈山。閱世七十有二。坐四十有二夏。 贊曰。予初讀自行錄。錄其行事。日百八件。計其貌狀。必枯悴尪劣。及見其??像。凜然豐碩。眉目秀拔。氣和如春。味其平生。如千江之月。研其說法。如禹之治水??鬃又勆?。羿之射。王良之御。孫子之用兵。左丘明太史公之文章。嗚呼。真乘悲愿而至者也。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生錢塘王氏。錢氏有兩浙壽以胥史督軍須。然質(zhì)直。未嘗妄語。日行坐誦法華。不輟口。屬鄞之翠巖參公盛化。壽棄妻子。求剃染。既登戒習(xí)定于天臺之天柱峰者九旬。有鳥類斥鴳。巢衣襵中。俄謁國師韶公。決擇所見。徙居雪竇山。從忠懿王錢氏請。為眾生行方等懺法。誦法華經(jīng)計一萬三千馀部。著宗鏡萬善同歸等錄。營造塔像。不可殫紀。高麗國王。遠聞其譽。遣使致金縷織成袈裟。紫水精數(shù)珠。金澡罐等。 壽勤于訓(xùn)迪。而接物利生。尤所究意。然自靈隱徙居永明。舉唱之繁。斯錄一二。僧問如何是永明妙旨。壽云。更添香著云。謝師指示。壽云且喜勿交涉。因有偈曰。欲識永明。指門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風(fēng)吹波浪起。僧問成佛作祖。亦出不得六道輪回。亦出不得。未審出個甚么不得。壽云出汝問處不得。僧問如何是大圓鏡。壽云破沙盆。開寶八年。終于所住。春秋七十二。臘三十七。葬于大慈山中。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延壽。字沖元。馀杭王氏。少為華亭鎮(zhèn)將。以官錢放生。坐死。及市。顏色不變。文穆王異之。放令出家。居龍冊寺。執(zhí)勞供眾。日唯一食。長坐不臥。得法于天臺韶國師。初住雪竇。尋歸西湖。建隆二年。忠懿王請為永明第二代。居十五年。眾常二千。署智覺號。移天臺。所居夜施食朝放生。六時散花行道。日課一百八事。未常暫廢。馀力誦法華經(jīng)。計一萬三千部。別號抱一子。先是師于禪觀中蒙觀音大士以甘露灌口。獲大辯才。著宗鏡錄百二十卷。以會天臺賢首慈恩異同之弊。詩偈幾千萬言。傳播海外。高麗國王致書敘弟子禮。奉金線織成袈裟紫水晶數(shù)珠金澡瓶為獻。開寶八年示寂。塔于凈慈山。 贊曰。 佛無異法  取舍不同  我以一鏡  照彼三宗 甘露所灌  淵流莫窮  宜爾異國  翕然向風(fēng)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八 興福篇第九之三
釋延壽。姓王。本錢塘人也。兩浙有國。時為吏督納軍須。其性純直口無二言。誦徹法華經(jīng)聲不輟響。屬翠巖參公盛化。壽舍妻孥削染登戒。嘗于臺嶺天柱峰九旬習(xí)定。有鳥類尺鴳巢棲于衣襵中。乃得韶禪師決擇所見。遷遁于雪竇山。除誨人外瀑布前坐諷禪默衣無繒纊布襦卒歲。食無重味野蔬斷中。漢南國王錢氏最所欽尚。請壽行方等懺贖物類放生汎愛慈柔?;蚍抢硐喔深伱膊粍印Ub法華計一萬三千許部。多勵信人營造塔像。自無貯畜雅好詩道。著萬善同歸宗鏡等錄數(shù)千萬言。高麗國王覽其錄。遣使遺金線織成袈裟紫水精數(shù)珠金澡罐等。以開寶八年乙亥終于住寺。春秋七十二。法臘三十七。葬于大慈山。樹亭志焉。
神僧傳·卷第九
僧延壽。字沖玄。總角誦法華經(jīng)。五行俱下。六旬而畢。投四明翠巖禪師出家。衣無繒纊食無重味。復(fù)往參韶國師發(fā)明心要。嘗謂曰。汝與元帥有緣。他日當大作佛事。惜吾不及見耳。初住天臺智者巖。九旬習(xí)定。有鳥斥鴳巢于衣裓(苦得切)后于國清行法華懺。夜見神人持戟而入。師訶之曰。何得擅入。對曰。久積善業(yè)方到此中。夜半繞像見普賢前蓮花在手。遂上智者巖作二鬮。一曰一生禪定。二曰誦經(jīng)萬善莊嚴凈土。乃冥心精禱得誦經(jīng)萬善。乃至七度。于是一意專修凈業(yè)。振錫金華天柱峰誦經(jīng)三載。禪觀中見觀音以甘露灌其口。遂獲辨才。初演法于雪竇。建隆元年忠懿王請住靈隱。二年遷永明。日課一百八事未嘗暫廢。學(xué)者參問。指心為宗以悟為則。日暮往別峰行道念佛。旁人聞螺貝天樂之聲。忠懿王嘆曰。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專功也。乃為立西方香嚴殿以成其志。居永明十五年。弟子一千七百人。常與眾受菩薩戒。夜施鬼食晝放生命。皆悉回向莊嚴凈土。時人號為慈氏下生。開寶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眾加趺而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升州人。仕南唐。李昪時為通事舍人。李璟保大初,以討張遇賢、伐建州、平楚功,拜潭州節(jié)度使。鎬御下無法,柔而無斷,行軍惟以活人為務(wù),且常載佛事以行,故時人稱之為邊羅漢,又稱邊佛子、邊菩薩、邊和尚。后因?qū)O朗之亂,失地削官。周師至,鎬被執(zhí)。后遣歸南唐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金陵人。自稱玄黃子。少工吟詠,不求仕宦。唐末避亂淮陰。后至湖南。開運二年,楚馬希范大興土木,國中不勝其苦。偃獻《漁父詩》百篇,語多譏刺。希范怒,令遷居碧湘湖。偃潛奔至永州,后不知所終。偃信道教,曾作詩述還丹之旨。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自稱玄黃子,人多號其為處士。金陵(今江蘇南京)人。少工吟詠,不求仕宦,唐末避亂湘陰。楚開運二年(945),文昭王馬希范大興土木,國中不勝其苦,偃作《漁父詩》百篇以獻。其詩多含譏刺,如“才把咽喉吞世界,蓋因奢侈致危亡”、“若須拋卻便拋卻,莫待風(fēng)高更水深”等句,均寓諷意。文昭王怒令遷居碧湘湖,偃潛奔至永州,后不知所終。事跡散見《五代史補》卷三、《資治通鑒》卷二八五、《舊五代史》卷一三三、《十國春秋》本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2聯(lián)。
高頔 朝代:唐末宋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05—986 【介紹】: 宋開封雍丘人,字子奇。五代后唐清泰中進士。后周顯德中為天雄軍掌書記。宋太祖開寶七年以疾去官。太宗時拜左補闕,致仕。力學(xué)強記,嘗手寫書千余卷。符彥卿待之甚厚。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永康人,字秀川,別號真一子。善修煉養(yǎng)生之道。仕后蜀。孟昶時為尚書祠部員外郎。嘗分魏伯陽《參同契》為九十章而注之,曰《參同契分章通真義》。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字秀川,號真一子,永康(今屬浙江)人。五代時昌利化飛鶴山道士。后蜀孟昶廣政十一年(948)任祠部員外郎。又任金堂令。善修煉養(yǎng)生之道?!?a target='_blank'>十國春秋》卷五七有傳。著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3卷、《周易參同契鼎器歌明鏡圖》1卷,皆收入《正統(tǒng)道藏》?!?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2首。
琴志樓詩集卷六
易順鼎女兄。
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一
曉字秀川。永康人。后蜀廣政初授朝散郎。守尚書祠部員外郎。善修煉養(yǎng)生之道。別號真一子。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姓名不詳,五代后梁時人。《全唐詩》存詩1首,出自趙令畤《侯鯖錄》卷六。
杜子瑰 朝代:前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前蜀華陽人,一作成都人,字懷玉。精意道釋,研吮丹粉,尤得其術(shù),工畫佛道圓光,彩繪特異。
暨齊物 朝代:五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姓或作槩,名或作濟物。五代時杭州人,字子虛。師玉清觀朱君緒,受法箓神符。后入大滌山中,依巖洞為室,錢俶欲為賜度弟子,齊物拒之。后不知所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河南沁水人,字浩然。習(xí)經(jīng)史,善屬文。后梁時隱于太行山洪谷,自號洪谷子。工山水畫,為一時之冠。曾于京師雙林院畫寶陀落伽山觀自在菩薩一壁。后得一老叟講授筆法,乃作《筆法記》,又作《山水訣》一卷。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字浩然,后梁河內(nèi)沁水(今山西沁水)人,五代著名畫家。避亂,隱于太行洪谷,遂自號洪谷子。浩博雅好古,能詩,工丹青,尤長于山水。曾云:“吳道子畫山水,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吾當采二子之所長,成一家之體?!痹懂嬌剿E》1卷,友人呈進內(nèi)府。所作四時山水、三峰、桃源、天臺等圖,北宋時猶存。事跡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二、《宣和畫譜》卷一〇等。《新唐書·藝文志一》著錄其《筆法記》1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四記其《山水受筆法》1卷。今存《畫山水賦》1卷。《全唐詩》存詩1首。
全唐文·卷九百
浩字浩然。沁水人。北漢時隱太行洪谷。自號洪谷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河南人。因慕黃初平之為人,自號金華子。唐末避亂徙居江南。仕南唐為文林郎、大理司直。有《金華子》。
全唐文·卷八百六十一
崇遠仕南唐。官大理司直。著有金華子新編三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燕山人,一說燕地廣陽人。名哲,字元英,一作鉉英,號海蟾子;一說名操,字宗成。曾事燕主劉守光為相。好黃老之學(xué),后棄官隱居華山、終南山。傳得道仙去,道家以為全真道北五祖之一。元世祖至元六年封為明悟弘道真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道士,字伯祖。生而穎達,好書史,尤精《老》、《莊》、《文》、《列》。師道士高朗昭受戒箓。后居問政山,自號無名子。南唐后主李煜好佛學(xué),紹元上疏切諫,病卒。有《宗性論》。
盧億 朝代:五代至宋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宋初懷州河內(nèi)人,字子元。少篤學(xué),以孝悌聞。舉明經(jīng),補新鄉(xiāng)主簿。復(fù)舉進士,為校書郎、集賢校理。后晉出帝天福中、歷著作佐郎、鄆州觀察支使,清介自持。景延廣留守西洛,表為判官,嘗諫阻延廣取民財以圖羨利。仕后漢,為開封府推官。后周時除侍御史,俄以本官知雜事,擢主客度支郎中。世宗卒,出任河南令。宋初,遷少尹。太祖乾德二年,以少府監(jiān)致仕。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9 【介紹】: 五代時杭州臨安人,字廉卿。錢元璙第二子。仕吳越。精于騎射,能運槊。涉獵經(jīng)史、音律、圖緯、醫(yī)藥、鞠擊,皆冠絕一時。天福中,襲父蔭為節(jié)度使,累加至檢校太尉、兼中書令。于郡中建南園東莊,為吳中之勝,飲游其間,自號曰知常子。入宋,卒謚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