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23詞典 2分類詞匯 21
《國語辭典》:太行山  拼音:tài háng shān
山名。起自河南省濟(jì)源市,向北綿延至北京市門頭溝區(qū),全長約四百馀公里,山體若斷若續(xù),山名隨地而異。是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的分界,也是山西與河北、河南兩省的界山。
《漢語大詞典》:太行山綠化工程
中國在晉、冀、豫、京四省市太行山區(qū)實施的林業(yè)生態(tài)工程。規(guī)劃造林396萬公頃,從生態(tài)環(huán)境上屏障北京和華北平原。建設(shè)時間為1986-2000年。
《國語辭典》:女媧(女媧)  拼音:nǚ wā
1.神話傳說中的上古女帝。與伏羲為兄妹。人首蛇身,相傳曾煉五色石以補天,并摶土造人,制嫁娶之禮,延續(xù)人類生命。
2.太行山的別名?!妒挛锂惷?。坤輿部。山。王母山女媧山》:「十道山川考,太行山為天下之脊,一名王母、一名女媧?!?/div>
《漢語大詞典》:女媧氏(女媧氏)
中國 神話傳說中人類的始祖。傳說她與 伏羲 由兄妹而結(jié)為夫婦,產(chǎn)生人類。又傳說她曾用黃土造人,煉五色石補天,斷鰲足支撐四極,平治洪水,驅(qū)殺猛獸,使人民得以安居。并繼 伏羲 而為帝。參閱《淮南子·覽冥訓(xùn)》史記 司馬貞 補《三皇本紀(jì)》、太平御覽卷七八皇王部《女媧氏》所舉諸書。
《國語辭典》:黃花(黃花)  拼音:huáng huā
1.泛指黃色的花。唐。司空圖 獨望詩:「綠樹連村暗,黃花出陌稀?!?br />2.百合科「萱草」、「金針菜」的別名。參見「萱草」條。
3.菊科「菊花」的別名。參見「菊花」條。
《國語辭典》:山東(山東)  拼音:shān dōng
1.省名。參見「山東省」條。
2.戰(zhàn)國時指函谷關(guān)、崤山以東?!稇?zhàn)國策。趙策二》:「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關(guān)以害山東矣。」
3.太行山以東。唐。章碭〈焚書坑〉詩:「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元來不讀書。」
4.古亦指華山以東?!稘h書。卷六九。趙充國等傳》贊曰:「秦漢已來,山東出相,山西出將。」
《國語辭典》:山西  拼音:shān xī
1.省名。參見「山西省」條。
2.古稱華山之西。《漢書。卷六九。趙充國等傳。贊曰》:「山東出相,山西出將?!?/div>
《國語辭典》:山外  拼音:shān wài
中國佛教天臺宗在宋代分山家和山外兩派。悟因受他宗思想的影響,主張修觀,但觀真心法性。因此認(rèn)為《金光明玄義》廣本是偽作,引起知禮的批判,認(rèn)為背離天臺宗的思想。以悟因師徒寺院位在山城之外,故稱為「山外」。《佛袓統(tǒng)紀(jì)》卷一○:「而四明之學(xué)者始指恩、清、昭、圓之學(xué),稱為『山外』?!?/div>
《漢語大詞典》:山家宗
佛教天臺宗流派之一。天臺宗傳至 宋 代分為兩派:一為 晤恩 派,名山外宗,今失傳;一為 四明尊者知禮法師 派,名山家宗,是天臺宗的正統(tǒng)。
《漢語大詞典》:大行
即 太行山 。書·禹貢:“ 大行 、 恒山 ,至于 碣石 ,入于海?!?span id="8cfnwb3" class="book">《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齊侯 遂伐 晉 ,取 朝歌 。為二隊,入 孟門 ,登 大行 ?!?杜預(yù) 注:“ 大行山 在 河北郡 北?!?/div>
《漢語大詞典》:東陽(東陽)
(1).古邑名。 春秋 魯 地。在今 山東省 費縣 境。左傳·哀公八年:“ 吳 師克 東陽 而進(jìn),舍於 五梧 ?!?br />(2).古邑名。 春秋 齊 地。在今 山東省 臨胊縣 境。左傳·襄公六年:“四月, 晏弱 城 東陽 而遂圍 萊 ?!?杜預(yù) 注:“ 東陽 , 齊 竟上邑?!?br />(3).古邑名。 戰(zhàn)國 楚 地。在今 江蘇省 盱眙縣 境。國語·楚語上:“若資 東陽 之盜使殺之,其可乎?” 韋昭 注:“ 東陽 , 楚 北邑?!?br />(4).古地區(qū)名。 春秋 晉 地。相當(dāng)今 河北省 太行山 以東 邢臺 、 邯鄲 一帶。左傳·昭公二十二年:“六月, 荀吳 略 東陽 。” 杜預(yù) 注:“ 東陽 , 晉 之 山 東邑, 魏郡 廣平 以北?!?br />(5).古地區(qū)名。 戰(zhàn)國 趙 地。韓非子·初見秦:“以 代 、 上黨 不戰(zhàn)而畢為 秦 矣, 東陽 、 河 外不戰(zhàn)而畢反為 齊 矣?!?陳奇猷 集釋引 鮑彪 曰:“ 東陽 屬 清河 ;河外, 滹沱河 之外?!?br />(6).指 漢 東陽侯 張相如 。漢書·賈誼傳:“於是天子議以 誼 任公卿之位。 絳 、 灌 、 東陽侯 、 馮敬 之屬盡害之?!?顏師古 注:“ 東陽侯 , 張相如 也?!?唐 皮日休 《悼賈》:“上既悅而欲大用兮,遭 絳 灌 與 東陽 ,道既擯兮何明,乃出傅於 沅 湘 。”
(7).指 南朝 梁 沈約 。因其曾為 東陽 守,故稱。 宋 曹組 《驀山溪·梅》詞:“孤芳一世,供斷有情愁,消瘦損, 東陽 也,試問花知否?” 元 袁易 《臺城路》詞:“風(fēng)流漸懶,但詩惱 東陽 ,病添 中散 ?!眳⒁姟?東陽銷瘦 ”。
(8).復(fù)姓。 南朝 宋 有 東陽無疑 。
《漢語大詞典》:東陽銷瘦(東陽銷瘦)
梁書·沈約傳:“﹝ 沈約 ﹞ 永明 末,出守 東陽 ……百日數(shù)旬,革帶常應(yīng)移孔;以手握臂,率計月小半分。”原謂 沈約 因操勞日漸消瘦,后以“東陽銷瘦”為形容體瘦的典故。 宋 賀鑄 《滿江紅·傷春回》詞:“誰念 東陽 銷瘦骨,更堪白苧衣衫薄?!币嘧鳌?東陽瘦體 ”、“ 東陽瘦 ”。 元 喬吉 《雙調(diào)行香子·題情》套曲:“ 東陽 瘦體, 潘岳 蒼顏,我怕春歸,愁日永,捱更闌?!?清 納蘭性德 《采桑子·又塞上詠雪花》詞:“誰憐辛苦 東陽 瘦,也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處濃?!?/div>
《國語辭典》:山西  拼音:shān xī
1.省名。參見「山西省」條。
2.古稱華山之西?!稘h書。卷六九。趙充國等傳。贊曰》:「山東出相,山西出將?!?/div>
《漢語大詞典》:井陘(井陘)
山名。 太行山 的支脈。有要隘名 井陘口 ,又稱 土門關(guān) 。 秦 漢 時為軍事要地。呂氏春秋·有始:“何謂九塞? 大汾 、 冥阸 、 荊阮 、 方城 、 殽 、 井陘 、 令疵 、 句注 、 居庸 ?!?高誘 注:“ 井陘 ,在 常山 井陘縣 。”《元和郡縣圖志·恒州》:“ 井陘縣 , 六國 時 趙 地, 秦始皇 十八年, 王翦 興兵攻 趙 ,下 井陘 。 漢高帝 三年, 韓信 、 張耳 東下 井陘 ,擒 成安君 ( 陳餘 ),即此地也。 陘山 ,在縣東南八十里。四面高,中央下,如井,故曰 井陘 …… 井陘口 ,今名 土門口 ,縣( 獲鹿縣 )西南十里。即 太行 八陘之第五陘也?!?明 梅鼎祚 《玉合記·言祖》:“萬里鳴刁斗,三軍出 井陘 ,小的們隨老爺去 河北 ,在此久等?!?王德鐘 《和悼秋醉后之作》:“書生曾把《陰符》讀,亦愿荷戈出 井陘 ?!?/div>
《漢語大詞典》:山左
(1).山的東側(cè)。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江水三:“﹝ 翼際山 ﹞上有 吳 江夏 太守 陸渙 所治城……山左即 沔水 口矣?!?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某別駕》:“某別駕之任 嶺 南,值大雨,借館於山左 許氏 家?!?br />(2).特指 山東省 。因在 太行山 之左(東),故稱。 清 黃宗羲 《通議大夫靳公傳》:“先世為 山左 之 歷城 人。” 清 劉大櫆 《翰林編修李公墓志銘》:“ 治運 提學(xué) 山左 ,公主校閲,甄拔號得人?!?/div>
《漢語大詞典》:山右
山的西側(cè)。特指 山西省 。因居 太行山 之右,故稱。 清 陸隴其 《答山西范彪西進(jìn)士書》:“夙聞 山右 辛復(fù)元 先生之名,而未見其書。承乏 恒陽 ,幸與 山右 接壤,則又聞先生今之 辛復(fù)元 也?!?span id="vwbyenl" class="book">《花月痕》第四回:“ 山右 尤畿疆屏蔽,西北膏腴?!?/div>
《漢語大詞典》:八陘(八陘)
指 太行山 的八陘。 唐 李吉甫 元和郡縣志·懷州:“ 太行陘 在縣( 河內(nèi)縣 )西北三十里。連山中斷曰陘。《述征記》曰:‘ 太行山 首始於 河內(nèi) ,自 河內(nèi) 北至 幽州 ,凡有八陘:第一曰 軹關(guān)陘 ,今屬 河南府 濟(jì)源縣 ,在縣理西十一里;第二 太行陘 ,第三 白陘 ,此兩陘,今在 河內(nèi) ;第四 滏口陘 ,對 鄴 西;第五 井陘 ,第六 飛狐陘 ,一名 望都關(guān) ,第七 蒲陰陘 ,此三陘在 中山 ;第八 軍都陘 ,在 幽州 太行陘 。’”
分類:太行山
《漢語大詞典》:天井關(guān)(天井關(guān))
又名 太行關(guān) 。在今 山西 晉城縣 南 太行山 頂,因關(guān)南有 天井泉 三處得名。形勢險峻,當(dāng) 太行 南北要沖,歷代為兵爭要地。 宋 靖康 元年改稱 雄定關(guān) , 元 末亦名 平陽關(guān) 。后漢書·章帝紀(jì):“﹝ 元和 二年﹞幸 東阿 ,北登 太行山 ,至 天井關(guān) 。” 李賢 注:“今 太行山 上,關(guān)南有 天井泉 三所也?!?/div>
《國語辭典》:洺河  拼音:míng hé
河川名。源出山西省遼縣太行山,東南流經(jīng)河南武安縣,再東流至河北省大名縣,會衛(wèi)水入運河。也稱為「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