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08—553 【介紹】: 即梁武陵王。字世詢,別字大智。南朝梁武帝第八子。武帝天監(jiān)十三年封武陵王,歷任寧遠(yuǎn)將軍,揚州、益州刺史。太清中,侯景亂,紀(jì)不赴援。武帝死,稱帝于蜀。武帝太清五年,以討景為名,率軍東下,將圖荊陜。至西陵峽,與江陵各軍相持。時元帝已即位,求西魏援助,西魏遣軍攻蜀,紀(jì)未至江陵,后方已失,兵敗,為元帝所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4 【介紹】: 唐僧。潞州銅鞮人。俗姓姜。師事神秀。住藍(lán)田化感寺二十余年,未嘗出字外。后隸京城慈恩寺。玄宗開元十一年,從駕往東都,途經(jīng)蒲、虢二州,刺史及官吏士女,皆賚幡花迎之,所在途路充塞。卒謚號大智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俗姓姜。潞州銅鞮人。出家從神秀禪師。得心法。始居藍(lán)田之廣化寺。凡二十年。徒京師慈恩寺。道望日以隆重。開元十一年。駕幸東都。詔扈從。所過官吏士女。具華幡迎導(dǎo)。充塞道路。蒲虢二州尤甚。蓋秀公出自黃梅。而化行關(guān)洛。雖為帝后王公所敬。禮然其所在。殊未嘗提唱宗旨。以開發(fā)徒眾。故福亦如之。一日升堂演說。若太尉房琯兵部侍郎張均禮部侍郎韋陟。群公咸在。因曰。日吳吾與汝輩訣別矣。既退而張竊語房。某以早歲餌金丹。深忌臨喪。今大師如此。某不敢留。遂去。人莫知者。福徐與房曰。吾與張游有年矣。而宿業(yè)之來。其不可免如此。茍能小忍。以終吾會。則猶庶幾。且就執(zhí)房手曰勉之。必為中興名臣。后張果陷賊。而房有翼戴功。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義福。姓姜氏。潞州銅鞮人也。幼慕空門黍累世務(wù)。初止藍(lán)田化感寺處方丈之室。凡二十馀年未嘗出房宇之外。后隸京師慈恩寺。道望高峙傾動物心。開元十一年從駕往東都經(jīng)蒲虢二州。刺史及官吏士女。皆赍幡花迎之所在。途路充塞。拜禮紛紛瞻望無厭。以二十年卒。有制謚號曰大智禪師葬于伊闕之北。送葬者數(shù)萬人。中書侍郎嚴(yán)挺之躬行喪服。若弟子焉。又撰碑文。神秀禪門之杰。雖有禪行得帝王重之無以加者。而未嘗聚徒開法也。洎乎普寂始于都城。傳教二十馀載。人皆仰之。初福往東洛。召其徒戒其終期。兵部侍。郎張均太尉房琯禮部侍郎韋陟常所信重。是日皆預(yù)造焉。福乃升堂為門人演說。且曰。吾沒日昃當(dāng)為此決別耳。久之張謂房曰。某夙歲餌金丹未嘗臨喪。言訖張遂潛去。福忽謂房曰。與張公游有年矣。張公將有非常之咎名節(jié)皆虧。向來若終此法會足以免禍。惜哉。乃提房手曰。必為中興名臣。其勉之。言訖而終。后張均陷賊庭也受其偽官。而房翼戴兩朝畢立大節(jié)。皆終福之言矣。又釋行思。姓劉氏。廬陵人也。濡潤厥躬貞諒其性。出塵之后納戒已還。破觚求圓斲雕為樸。厥志天然也。往韶陽見大鑒禪師。一言蔽斷猶擊蒙焉。既了本心。地祇迭告還復(fù)吉州闡化。四方禪客繁擁其堂。開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入滅于本生地。敕。謚大師號。曰洪濟(jì)。塔曰歸真。其塔會昌中例從堙毀后法嗣者重崇樹之。
神僧傳·卷第七
僧義福者。上黨人也。梵行精修相好端潔。搢紳士庶翕然歸依。嘗從駕往東都。所歷郡縣人皆傾向。檀施巨萬皆委之而去。忽一旦召其學(xué)徒。告以將終。兵部侍郎張均。中書侍郎嚴(yán)挺之。刑部侍郎房琯。禮部侍郎韋涉。常所禮謁。是日亦同相造焉。義福乃升座為門徒演法。乃曰。吾歿于是日當(dāng)以決別耳。久之張謂房曰。某宿歲餌金丹。爾來未嘗臨喪。言訖張遂潛去。義福謂房曰。某與張公游有年數(shù)矣張有非常之咎。名節(jié)皆虧。向來若終法會足以免難惜哉。乃攜房之手曰。必為中興名臣。公其勉之。言訖而終。及祿山之亂。張均陷賊庭授偽署。房琯翊贊兩朝竟立大節(jié)真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20—814 【介紹】: 唐僧。福州長樂人。俗姓王。師事馬祖道一。后居洪州百丈山,世稱百丈禪師。以禪宗與律宗習(xí)相異,創(chuàng)設(shè)禪院,制定《禪門規(guī)式》,后稱《百丈清規(guī)》,以勵禪僧戒行。卒謚大智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閩人也。丱歲離塵。三學(xué)該練。屬馬祖闡化南康。乃傾心依附。與西堂智藏。同號入室。一夕侍祖玩月次。祖云。正恁么時如何。藏云正好供養(yǎng)。海云正好脩行。祖云經(jīng)入藏禪歸海。祖一日上堂。大眾云集。海乃捲卻禮拜席。祖便下座。 海間它往。乍歸詣祖。祖于禪床角。取拂子示之。海云只這個。更別有在。祖放拂子舊處云。你已后將什么為人。海卻取拂子。祖云只這個更別有。海以拂子掛舊處侍立。祖振威一喝。及出世洪之新吳百丈山。參玄之賓麇至。而溈山祐黃檗運。尤杰出。海謂之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被馬大師一喝。直得三日耳聾。黃檗不覺吐舌。曰某甲雖不識馬祖。要且今日得親見馬祖。海云汝已后莫嗣馬祖去。檗云。不嗣馬祖。海云作么不嗣馬祖。檗云喪我兒孫。海云如是如是。 每曰。吾行大乘法。豈宜以諸部阿笈摩教。為軌范耶?;蛟弧hべふ摥嬬蠼?jīng)。是大乘律。盍亦從旃。海曰。吾于大小乘中。而博約折中之。務(wù)歸于善焉爾。其制謂。于一寺之中。為法堂僧堂方丈而已。法堂所以說法也。僧堂中。設(shè)長連床。施椸架。凡同住者。不論高下。咸在掛搭道具于椸架上。坐長連床。晝夜不息。倦則斜枕床唇偃仰。謂之帶刀臥。使不安于寢寐也。長老特居方丈。以示道德之尊。有力役則行普請法。以均其勞苦。天下禪宗便之。皆循守不敢廢至今。元和九年甲午正月十七日示寂。壽九十五。長慶元年。謚大智禪師。塔曰大寶勝輪。
宋高僧傳·卷第十 習(xí)禪篇第三之三
釋懷海。閩人也。少離朽宅長游頓門。稟自天然不由激勸。聞大寂始化南康。操心依附。虛往實歸果成宗匠。后檀信請居新吳界。有山峻極可千尺許。號百丈歟。海既居之禪客無遠(yuǎn)不至。堂室隘矣。且曰。吾行大乘法。豈宜以諸部阿笈摩教為隨行邪。或曰。瑜伽論瓔珞經(jīng)是大乘戒律。胡不依隨乎。海曰。吾于大小乘中。博約折中設(shè)規(guī)務(wù)歸于善焉。乃創(chuàng)意不循律制。別立禪居。初自達(dá)磨傳法至六祖已來。得道眼者號長老。同西域道高臘長者呼須菩提也。然多居律寺中。唯別院異耳。又令不論高下盡入僧堂。堂中設(shè)長連床。施椸架掛搭道具。臥必斜枕床唇。謂之帶刀睡。為其坐禪既久。略偃亞而已。朝參夕聚飲食隨宜。示節(jié)儉也。行普請法示上下均力也。長老居方丈。同維摩之一室也。不立佛殿唯樹法堂。表法超言象也。其諸制度與毗尼師一倍相翻。天下禪宗如風(fēng)偃草。禪門獨行由海之始也。以元和九年甲午歲正月十七日歸寂。享年九十五矣。穆宗長慶元年。敕謚大智禪師。塔曰大寶勝輪焉。 系曰。自漢傳法居處不分禪律。是以通禪達(dá)法者皆居一寺中。院有別耳。至乎百丈立制出意用方便。亦頭陀之流也。矯枉從端乃簡易之業(yè)也。所言自我作古。古故也。故事也。如立事克成則云自此始也。不成則云無自立辟。今海公作古。天下隨之者益多而損少之故也謚海公為大智不其然乎。語曰。利不百不變格。將知變斯格厥利多矣。彌沙塞律有諸。雖非佛制諸方為清凈者不得不行也。
僧大智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世稱大智禪師。知醫(yī)理,有《大智禪師必效方》。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9—1116 【介紹】: 宋僧。馀杭人,俗姓唐,字湛然,號安忍子。年十八得度,從神悟禪師講學(xué)天臺教觀。博究群宗,以律為本。神宗元豐中移靈芝寺,居三十年,世稱靈芝尊者。賜謚大智律師。有《資持濟(jì)緣行宗》、《應(yīng)法住法報恩諸記》、《芝園集》等。
全宋詩
釋元照(一○四八~一一一六)(《釋氏疑年錄》卷七),字湛如,號安忍子,俗姓唐,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傳天臺教觀,深明教律。神宗元豐中住靈芝崇福寺,歷三十年。徽宗政和六年卒,年六十九。賜謚大智律師。有《芝園集》二卷、《補(bǔ)續(xù)芝園集》一卷、《芝園遺編》三卷傳世。事見《嘉定赤城志》卷三五,《咸淳臨安志》卷七○、七九。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二四三二
元照(一○四八——一一一六),字湛然,號安忍子,俗姓唐,錢唐馀杭(今屬浙江杭州)人。幼出家居祥符寺,后禮神悟大師處謙習(xí)天臺教觀,博究群宗,以律為本。元豐中住持杭州靈芝寺,歷三十年。著述頗豐,今存《無量壽經(jīng)義疏》,《阿彌陀經(jīng)義疏》,《資持》、《濟(jì)緣》、《行宗》諸記,又有《芝園集》二卷及《芝苑遺編》、《補(bǔ)續(xù)芝園集》等。政和六年卒,年六十九,賜謚大智律師。見《咸淳臨安志》卷七○,《釋門正統(tǒng)》卷八,《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二七。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元照。字湛然。馀杭唐氏。少依祥符東藏慧鑒師學(xué)毗尼。及見神悟謙公講天臺教觀。遂摳衣出門。博究群宗。以律為本。又從廣慈受菩薩戒。戒光發(fā)見。頓漸律儀罔不兼?zhèn)?。南山一宗蔚然大振。常披布伽黎。杖錫持缽。乞食于市。楊無為贊之曰。持缽出。持缽歸。佛心常在四威儀。初入廛時人不識。虛空常有鬼神知。四主郡席。晚居靈芝。凡三十年。眾常數(shù)百。嘗言化當(dāng)世莫若講說。垂將來莫若著書。撰資持濟(jì)緣行宗應(yīng)法住法報恩諸記。十六觀小彌陀義疏。及刪定律尼本。共百馀卷。芝園集二十卷。自號安忍子。政和六年秋。命諷普賢行愿品。趺坐而化。漁人皆聞天樂聲。建塔靈芝西北。謚大智。 贊曰。 毗尼秘藏  終南著稱  中微孰振  大智崛興 儀合萬行  論集諸乘  芝園西邁  天樂來迎
新續(xù)高僧傳·明律篇第四之一
釋元照,字湛然,馀杭唐氏子也。少依祥符東藏慧鑒。年十八通《法華》,試經(jīng)得度,專學(xué)毗尼。及見神悟謙師講天臺教觀,博究群宗,以律為本。乃從廣慈授菩薩戒,慧定珠圓,威儀中度,綱領(lǐng)條貫,罔不兼?zhèn)洹:笏梅ㄔ士?,南山一宗,蔚然大振。常披伽黎,杖錫持缽,乞食于市??嘈星逍?,遐邇感應(yīng),重造明州五臺戒壇。壇成,有一老人神氣超邁,眉須皓白,進(jìn)而啟曰:“愿獻(xiàn)三珠用賀新壇?!边灯湫帐希Χ淮?,飄然竟去。因置珠壇心,屢有光異。其后壇主嘗會十師,開大法戒,夜分有一僧登壇,忽睹圓光外徹,中見善財童子。僧乃驚呼,眾起視之,悉皆環(huán)禮。自是益昭虔懇,而珠光所見神異非一,世所罕聞。元豐間繼真悟主昭慶。晚居靈芝。三十年攝??講授,眾逾五百,每言“生宏律范,死歸安養(yǎng),平生所得惟此法門。”有義天遠(yuǎn)來求法,為授菩薩戒。登壇六十馀會,度者幾及萬人,所至伽藍(lán)必為結(jié)界。政和六年丙申九月一日,集眾諷《行愿品》,趺坐而化,葬寺之西北。謚“大智律師”,塔曰“戒光”。著有《資持記》以釋《南山行事鈔》,《濟(jì)緣記》以釋《羯磨疏》,《行宗記》以釋《戒疏》,《住法記》以釋《遺教疏》,《報恩記》以釋《盂蘭盆疏》、《觀無量壽佛經(jīng)》、《彌陀經(jīng)》諸義疏,及《刪定尼戒本》凡百馀卷。嘗謂其徒曰:“欲化當(dāng)世,無如講說。若垂來茲,必資著述?!惫士谡b手書,孜孜不輟,累歲積學(xué),老而忘疲,其精詣所至,福應(yīng)斯閎,珠光祥善,有自來矣。照有《題白云庵》詩曰:“道人倦逢迎,結(jié)庵就巖穴。靜愛山頭云,空濛如積雪。隨風(fēng)亦卷舒,觸石更明滅。郤憶古人詩,祗可自怡悅。”照嘗持缽乞食,無為居士楊杰頌之曰:“持缽出,持缽歸,佛言常在四威儀。初時入廛人不識,虛空自有鬼神知?!庇轴屧獜?fù)贊云:“毗尼秘藏,終南著稱。中微誰振,大智崛興。儀合萬行,論集諸乘。芝園西邁,天樂來迎?!?/blockquote>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諸葛鑒,字大智,丹陽(今屬江蘇)人。孝宗淳熙八年(一一八一)進(jìn)士,官臨安府錄事參軍。事見《京口耆舊傳》卷三。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靈感篇第六之二
有大智者,燕人也。行腳至白崖,每見雞,輒與食。常以布囊成米肘后,累累如斗大。人戲之曰:“老僧何為飼人雞,欲其肥邪。不然,于爾何與?”大智喟然曰:“人家畜雞而不飼以米者,欲其多食蟲蟻乃肥耳。吾以米易之,正為諸蟲度厄也。”一日,遍謝市中所相識者,曰:“吾往矣?!北娺邓?,曰:“不遠(yuǎn)。”眾隨之去,至一蟻垤傍,閉目端坐,口吐白氣如虹,向西而逝。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興福篇
真融。楚之麻城人也。幼有慧性。十五為沙彌。潛心教乘數(shù)年。托缽行游。涉歷名山。所至隨處結(jié)緣。嘉靖丁未。抵建康。入牛首山。修苦行。明年入燕京。掛搭崇國寺。諷法華經(jīng)。越數(shù)月至萬壽山。登壇受戒已。入五臺山。禁步五年。愈益精進(jìn)。甲寅。往伏牛山龜背石。煉磨三年。持行益苦。丁巳。自伏牛還楚。寓會城龍華寺轉(zhuǎn)經(jīng)。明年入蜀。住峨眉山頂。禁步一十二年。集眾修安養(yǎng)行。立叢林。建藏閣。名凈土庵。接納云水。孳孳如不及。萬歷二年。出山。隨喜止??華山。??華與峨眉。相拱向。每見朝山人眾。山路八十里。崎嶇崄峻。風(fēng)雨不時。措足無地。欲為憩息之所。而難其基。聞山有池。曰金蓮池。上平衍可建道場。師大喜。往視果然。遂夷石為址。伐木為材。工勤于趨。人樂于助。不一二年成一大剎。名金蓮庵。寔峨山之化城。云水賴之。復(fù)修千佛閣。為金蓮之鎮(zhèn)。既而復(fù)念。天下三大道場。五臺峨眉。已獲朝參。獨普陀山。乃觀世音示化之地??筛ブ梁酢R匀f歷庚辰。渡海抵小白華。感大士示相。大慰夙愿。自謂。與此山有緣。餔糜吃菜。了馀生足矣。乃于寶陀寺之左。曰千步沙。迤邐而東。沙盡處有山。曰光熙峰。師結(jié)庵其麓。前為樓儼然。觀滄海日出。后為大士精舍。其馀方丈香積。靡不翼翼然飾矣。庵成。命之曰海潮。蓋視峨眉??華之勝。不相遠(yuǎn)也。師為人。一味真實。捍忍勤苦。刬滅情識。人無賢愚少長。一以慈眼視之。游泳教海。深入三昧。終不以二門。自居凈業(yè)堂。一單終身。不與眾異也。嘗謂人曰。某甲苦行六十年。豈敢妄有希圖。但愿與三寶結(jié)緣。成人天小果。畢吾志耳。師住山。多神異之跡。痛秘之人。有見者戒勿泄。靜極光通。理固然耳。吾自不惑。焉敢惑人。師之道岸。無涯涘矣。故朝海者見大智禪師。以為現(xiàn)在肉身大士。叢林相傳。以為口實云。歲□□□月。坐化于海潮院。
王大智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王大智(?—1636年),號浚宇,順天府薊州玉田縣人。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甲午科順天鄉(xiāng)試九十六名舉人,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科進(jìn)士,都察院觀政,三十三年授西安府推官,三十八年升吏部主事,本年調(diào)考功,三十九年調(diào)文選,本年升稽勛司員外,調(diào)驗封司,丁憂,四十二年除考功司員外,本年調(diào)文選,患病。四十六年補(bǔ)稽勛司郎中,四十七年給假。泰昌元年(1620年)起南大理寺右寺丞,天啟二年(1622年)正月升通政右參議,六月升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館,三年京察,七年起南太仆寺卿。崇禎元年(1658年)改北京太仆寺卿,二年調(diào)南京用,三年補(bǔ)南太仆寺卿。崇禎九年(1636年)卒于家。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11—1671 【介紹】: 明末清初江南桐城人,字密之,號鹿起。入清為僧,名大智,字無可,別號有藥枕、弘智、愚者大師等。少為復(fù)社名士。明崇禎十三年進(jìn)士,官檢討。弘光時為馬士英、阮大鋮中傷,逃往南海,以賣藥自給。永歷時任左中允,遭誣劾。清兵入粵后,在梧州出家。學(xué)問廣博,于禮樂律數(shù)聲音文字書畫藥卜,無不析其旨趣,尤精于科學(xué)和哲學(xué),重視“質(zhì)測”,意即實驗。與利瑪竇交往甚密,通曉當(dāng)時西方科學(xué)知識,對神學(xué)多所批評。所著有《通雅》、《物理小識》、《藥地炮莊》、《東西均》、《浮山集》等。
晚晴簃詩匯·卷一九五
弘智,字無可,別字藥地,桐城人,本姓方,名以智,字密之。明崇禎庚辰進(jìn)士,官檢討。初為報恩寺僧,后開法于青原山。有《浮山集》。
詞學(xué)圖錄
方以智(1611-1671) 字密之,號曼公,又號鹿起、浮山愚者,逃禪以后名行通、無可、五老、弦智、愚者、墨歷、木立、藥地、極丸、浮廬等。安慶人。崇禎十三年進(jìn)士,任翰林院檢討。思想家、哲學(xué)家、科學(xué)家。著述百余種,最著者《通雅》、《物理小識》,又有《藥地炮莊》、《東西均》哲學(xué)著作,又有《浮山文集》、《博依集》、《易余》、《一貫問答》、《切韻源流》、《流寓草》、《周易圖象幾表》、《性故》、《學(xué)易綱宗》、《諸子燔痏》、《四韻定本》、《內(nèi)經(jīng)經(jīng)絡(luò)》、《醫(yī)學(xué)會通》等。
維基
方以智(1611年—1671年11月9日),字密之,號曼公,又號鹿起,別號龍眠愚者,出家后改名大智,字無可,別號弘智,人稱藥地和尚,直隸桐城縣(今安徽省桐城市)人,明末清初學(xué)者、思想家、科學(xué)家。祖父方大鎮(zhèn),曾任萬歷朝大理寺少卿,治《易經(jīng)》、《禮記》,著述宏富。父親方孔炤,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進(jìn)士,崇禎朝官至湖廣巡撫。方以智幼稟異慧,六歲知文史,博覽群書。早年隨父宦游,至四川嘉定、福建福寧、直隸、燕京等地,見名山大川,與西洋傳教士畢方濟(jì)與湯若望交往,并閱西洋之書。與冒襄、侯方域、陳貞慧,合稱明季四公子。崇禎七年(1634)桐城民變,方孔炤留守,方以智隨家人避居南京。崇禎十二年(1639年)舉己卯科應(yīng)天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聯(lián)捷進(jìn)士,授翰林院檢討,李自成入北京后,受到了嚴(yán)刑拷打。不久李自成兵敗山海關(guān),方以智趁亂逃往南方。入南明永歷朝,除經(jīng)筵講官,因偽書案被免職。自行參加抗清活動,兵敗后出家為僧,改名換姓,人稱“藥地和尚”。因“粵案”被清廷押解北上,赴南昌省獄,又押往廣東對案,十月初七日行至江西萬安惶恐灘頭,想起宋朝末年文天祥事跡,自沉于江殉國。一說坐化。據(jù)說,以智浮沉江湖抗清時,在社會底層,推動了秘密結(jié)社天地會的發(fā)展。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密之,桐城人。崇禎庚辰進(jìn)士,授翰林檢討,有《浮山全集》。

人物簡介

維基
楊愚(1717年—1773年),字大智,號北峰,山西興縣人,同進(jìn)士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