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名實(名實)  拼音:míng shí
名目與實際?!盾髯?。正名篇》:「今圣王沒,名守慢,奇辭起,名實亂,是非之形不明?!埂段倪x。任昉。為蕭揚州薦士表》:「臣位任隆重,義兼家邦,實欲使名實不違,徼倖路絕?!?/div>
《國語辭典》:名實相課(名實相課)  拼音:míng shí xiāng kè
名稱與實際互相詳加考校。南朝梁。劉協(xié)《文心雕龍。議對》:「議惟疇政,名實相課。斷理必綱,摛辭無懦?!?/div>
分類:考校
《國語辭典》:名實不副(名實不副)  拼音:míng shí bù fù
名分與事實不合。《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上》:「臣愚以為,宰衡官以正百僚,平海內為職,而無印信,名實不副?!挂沧鳌该麑嵅环?。
《國語辭典》:名實俱副(名實俱副)  拼音:míng shí jù fù
名稱或名聲與實際一致。也作「名實相副」。
分類:名聲一致
《國語辭典》:名實相稱(名實相稱)  拼音:míng shí xiāng chèng
名稱或名聲與實際一致。也作「名實相副」。
分類:名聲一致
《漢語大詞典》:總練名實(總練名實)
猶言綜核名實。謂綜合考究事物的名稱和實際,使之允當。 宋 蘇軾 《張文定公墓志銘》:“ 諸葛孔明 不以文章自名,而開物成務之姿,總練名實之意,自見於言語?!?/div>
分類:綜合考究
《國語辭典》:綜核名實(綜核名實)  拼音:zòng hé míng shí
綜合事物的名目和實際加以考核,以求名實相符。漢。荀悅《前漢紀。卷二三。孝元皇帝紀下》:「孝宣皇帝任法審刑,綜核名實,聽斷精明,事業(yè)修理,下無隱情?!挂沧鳌妇C覈名實」。
《漢語大詞典》:綜覈名實(綜覈名實)
見“ 綜核名實 ”。
《國語辭典》:綜核名實(綜核名實)  拼音:zòng hé míng shí
綜合事物的名目和實際加以考核,以求名實相符。漢。荀悅《前漢紀。卷二三。孝元皇帝紀下》:「孝宣皇帝任法審刑,綜核名實,聽斷精明,事業(yè)修理,下無隱情?!挂沧鳌妇C覈名實」。
《漢語大詞典》:綜練名實(綜練名實)
猶綜核名實。 宋 蘇軾 《〈樂全先生文集〉敘》:“ 諸葛孔明 不以文章自名,而開物成務之姿,綜練名實之意,自見於言語?!眳⒁姟?綜核名實 ”。
《國語辭典》:綜核名實(綜核名實)  拼音:zòng hé míng shí
綜合事物的名目和實際加以考核,以求名實相符。漢。荀悅《前漢紀。卷二三。孝元皇帝紀下》:「孝宣皇帝任法審刑,綜核名實,聽斷精明,事業(yè)修理,下無隱情?!挂沧鳌妇C覈名實」。
《國語辭典》:名實相副(名實相副)  拼音:míng shí xiāng fù
名稱或名聲與實際一致。漢。曹操 與王修書:「君澡身浴德,流聲本州,忠能成績,為世美談,名實相副,過人甚遠?!埂睹魇?。卷一六四。黃澤傳》:「科舉所以求賢,必名實相副,非徒誇多而已?!挂沧鳌该麑嵕愀薄埂ⅰ该麑嵪喾?、「名實相稱」。
《國語辭典》:名實相符(名實相符)  拼音:míng shí xiāng fú
名稱或名聲與實際一致。也作「名實相副」。
分類:名實相符
《國語辭典》:名實相副(名實相副)  拼音:míng shí xiāng fù
名稱或名聲與實際一致。漢。曹操 與王修書:「君澡身浴德,流聲本州,忠能成績,為世美談,名實相副,過人甚遠?!埂睹魇?。卷一六四。黃澤傳》:「科舉所以求賢,必名實相副,非徒誇多而已?!挂沧鳌该麑嵕愀薄埂ⅰ该麑嵪喾?、「名實相稱」。
《漢語大詞典》:文實(文實)
(1).名實。墨子·經(jīng)說下:“有文實也,而后謂之。無文實也,則無謂也?!?孫詒讓 間詁:“謂有名實,始有所謂;無名實,則無所謂?!?br />(2).春秋筆法,謂字面上貶之,而實際上褒之。《公羊傳·莊公四年》“緣恩疾者可也” 漢 何休 注:“不為文實者,方諱,不得貶。” 陳立 義疏:“ 僖公 元年傳不與諸侯專封也。曷為不與?實與而文不與……所謂文實也?!庇郑骸芭f疏云:凡為文實者,皆初以常事為罪而貶之,然后計功除過。此 齊襄 功實未足除過,故傳不為文實也?!?/div>
《國語辭典》:不觚  拼音:bù gū
比喻名實不符,或不合禮制?!墩撜Z。雍也》:「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漢語大詞典》:觚不觚
比喻事物名實不符。語出《論語·雍也》:“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何晏 集解:“以喻為政不得其道,則不成?!?朱熹 集注:“觚,棱也;或曰酒器,或曰木簡,皆器之有棱者也。不觚者,蓋當時失其制而不為棱也。觚哉:觚哉!言不得為觚也?!?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四分論:“《續(xù)漢志》云:‘在天成度,在憲成日,凡三百六十五日小餘不及四分日之一,則減四分也?!枪湃嗣任从絮货灰廊斩⒎朱陡魉拚?。”
《國語辭典》:名辯(名辯)  拼音:míng biàn
中國古代思想家論述名實問題的辯論。始于春秋時孔子正名、老子無名、墨子取實予名的爭辯。戰(zhàn)國時則有惠施、公孫龍的名家出現(xiàn),荀子并把名辯問題,具體分析為名、辭、辯說三方面,對中國古邏輯學貢獻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