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因果不二門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十不二門之一。(參見:十不二門)
【佛學常見辭匯】
十不二門之一。
【三藏法數(shù)】
因即從迷而言,果乃就悟而說。始從人、天,終至等覺菩薩,皆名為因。唯妙覺佛,獨稱為果。良以九界眾生,無明惑覆,實相之理未顯,名因。唯妙覺佛,無明凈盡,實相之理,究竟顯發(fā),隨機應現(xiàn),設化無方,乃名果也。十界迷悟雖殊,實相始終理一,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為門也。(等覺者,去后妙覺佛猶有一等,勝前諸位,得稱覺也。妙覺者,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可思議也。九界者,菩薩界、緣覺界、聲聞界、天界、人界、修羅界、餓鬼界、畜生界、地獄界。兼佛即名十界也。)
自他不二門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十不二門之一。
【三藏法數(shù)】
自即自己,他謂他機,此就三法論也。佛法、眾生法,皆名為他;唯己心法,名之為自。以由十界互具,則心、佛、眾生各有生佛。若己生佛顯,則與他佛、生佛同,俱為能化;唯他眾生生佛,而為所化。故云他生他佛尚與心同,況己心生佛,寧乖一念?既同一念,自他豈殊,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為門也。
色心不二門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十不二門之一,證色與心不二之法門也。
【三藏法數(shù)】
有形質(zhì)礙之法,而無知覺之用,既異于心,故稱為色。雖有知覺之用,而無質(zhì)礙可見,以能緣慮,名之為心。諸文有云名色者,心不可見,但有其名,名即心也。故智度論云:一切諸法中,但有名與色,更無有一法,出于名色者。然以情見言之,色心二法有異。以理而論,一切諸法唯心本具,即是妙色妙心,心即是色,色即是心;心外無色,色外無心?;ゾ呋z,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為門也。
抑攝二門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參見:抑止攝取)。
依正不二門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十不二門之一。(參見:十不二門)
【佛學常見辭匯】
十不二門之一。
【三藏法數(shù)】
依者,依止之處,即所依之土也。正者,正受其報,即能依之身也。如佛果后,示現(xiàn)下三國土名為依報;示現(xiàn)前三教主及九界身,名為正報。法華開顯三土,即是寂光,九界無非圓佛,寂光即所依之土,圓佛乃能依之身。以寂光、圓佛,理本無二,故能依中現(xiàn)正,正中現(xiàn)依。果既依正不二,因亦復然,由理同故。即知諸佛、眾生,體用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為門也。(下三國土者,同居土、方便土、實報土,以對常寂光土在上,故名下也。前三教主者,即藏、通、別三教果佛也。九界身者,即菩薩等九界之身也。寂光者,即常寂光土也。)
受潤不二門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十不二門之一。
【三藏法數(shù)】
受潤者,從喻而立名也。受即領(lǐng)納,以三草二木喻七方便,眾生為能受也。潤即沾潤,謂如來說前四時三教之法,如云注雨,為能潤也。法華開前四時三教之法,皆即圓法。七方便眾生,咸蒙授記作佛。譬如三草二木,皆一地所生,一雨所潤,無復差降,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為門也。(三草二木喻七方便者,下草喻人、天,中草喻聲聞、緣覺,上草喻藏教菩薩,小樹喻通教菩薩,大樹喻別教菩薩也。此七方便,因?qū)ο虏?,故列人天;而合藏通兩教二乘但為二也。上之七方便,因?qū)φ摍?quán)實之法,故不及人天也。)
染凈不二門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十不二門之一。無明法性之二法,不二一如之義門也。
【三藏法數(shù)】
無明之用為染,法性之用為凈。無明、法性,體本不二,用乃有殊。迷則全法性而為無明,全起無明之用,以在纏心,變造諸法,念念住著,名之為染。悟則全無明而為法性,全起法性之用,以離障心,應赴眾緣,念念舍離,名之為凈。然在纏,染心本具妙理,與凈不殊,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為門也。(在纏心者,纏即纏縛,謂眾生心識為惑業(yè)之所纏縛也。離障心者,障即障礙,謂佛心想惑業(yè)凈盡,離乎障礙也。)
真生二門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也。
起信二門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起信論說明眾生心時,別為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心真如門為眾生心本體的方面之說明,心生滅門為眾生心現(xiàn)象的方面之說明也。
教觀二門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教門與觀門也。(參見:教觀)
【佛學常見辭匯】
教門與觀門。(參見:教觀)
權(quán)實不二門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十不二門之一。明三乘權(quán)教即一乘實教之不二之理。法華文句三下曰:「若雙照,則權(quán)即是實,實即是權(quán),雖二而不二?!褂忠娛欢T指要鈔下。
【佛學常見辭匯】
十不二門之一。
【三藏法數(shù)】
權(quán)謂權(quán)謀,即九界七方便之法也;實謂真實,即佛界圓乘之法也。蓋法華已前,四時未會,權(quán)實不融。至法華開顯九界七方便之權(quán),即是佛界圓乘之實。實即是權(quán),權(quán)即是實;實外無權(quán),權(quán)外無實。皆稱秘妙,故云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為門也。(七方便者,方即方法,便即便宜。謂藏通兩教二乘為四,及藏通別三教菩薩共為七,以其同修方便之道故也。)
二門──跡本二門
【三藏法數(shù)】
(出法華玄義釋簽)
門即能通之義。謂由此門,皆能通至實相也。然此二門,惟法華一經(jīng)明之。蓋非本無以垂跡,非跡無以顯本。本跡雖殊,皆不思議,故稱為妙。諸經(jīng)但論釋迦近得成佛之跡,而不言久遠已成之本;則顯法華已今當說,最為第一,故得為經(jīng)中王也。(實相者,離虛妄相名為實相,即中道真實之妙理也,已今當說者。般若之前,皆為已說,無量義經(jīng)為今說,涅槃經(jīng)為當說。)
〔一、跡門〕,法華經(jīng)中前十四品,名為跡門。跡猶足跡,譬如人之所居,則有行往之跡也。蓋論釋迦最初成道已來,及中間施化節(jié)節(jié),唱生唱滅,以至于今成佛度生,皆是從本垂跡,故名跡門也。
〔二、本門〕,法華經(jīng)中,后十四品,名為本門。本為根本,如樹木之有根也。蓋論釋迦塵點劫前已得成佛。故經(jīng)云: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于道場,得成正覺。然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從是以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此是開跡顯本,故名本門也。(梵語伽耶,華言山城。梵語那由他,華言萬億。梵語娑婆,華言能忍。)
二門──起信二門
【三藏法數(shù)】
(出起信論)
論云:依一心法有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諸法。蓋真如門是染凈通相,通相之外,無別染凈,故得總攝一切諸法。生滅門是染凈別相,別相之中,無所不該,故亦總攝一切諸法,此二門所以分也。
〔一、心真如門〕,謂心性不生不滅,非染非凈,畢竟平等,無有變異,惟是一心,故名心真如門。
〔二、心生滅門〕,謂不生不滅真如之性,因無明熏動,故有生滅之心,此即覺成不覺也。覺與不覺,復更互相熏。以不覺熏本覺故,則生諸染法,流轉(zhuǎn)生死。以本覺熏不覺故,則生諸凈法,反流出纏,成于本覺,故名心生滅門。(熏即熏發(fā),擊動之義。反流出纏者,謂旋反無明之流,而出離惑業(yè)之纏縛也。)
修性不二門
【三藏法數(shù)】
修謂修治造作,即隨緣變造之事也。性謂本有不改,即真如不變之理也。性德不出色心,修德莫非三觀。今示全性起修,則諸行無作;全修在性,則一念圓成。是則修外無性,性外無修,互泯互融,故稱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為門也。(泯,絕也、亡也。論性,則修全在于性,性外無修,修泯亡也;論修,則性全在于修,修外無性,性泯亡也。融即圓融,性不礙修,修不礙性;性即是修,修即是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