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厓門(厓門)
也寫作“崖門”。在 廣東省 新會縣 南, 珠江三角洲 西南側。為 潭江 和 西江 分支的出海口。 南宋 末年 宋 樞密副使 張世杰 以舟師碇海中,為 元 兵所敗。 陸秀夫 負帝 昺 于 厓山 沉海。 清 顧炎武 《瞿公子玄錥將往桂林不得達而歸贈之以詩》:“ 厓門 浪泊行人舸, 桂嶺 云遮驛使關?!眳⒁姟?厓山 ”。
《國語辭典》:厓山  拼音:yá shān
地名。在廣東省新會縣南海中,南宋迫于元軍,陸秀夫負帝炳投海于此。也作「崖門山」、「崖山」。
《國語辭典》:仰光  拼音:yǎng guāng
Rangoon
城市名。位于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東側,距海約四十公里。以紡織品、肥皂、橡膠、鋁、食品、藥品和鋼鐵等工業(yè)著稱。米的輸出也很多。水運、公路和鐵路線連接國內各地。為緬甸最大和最重要的工商業(yè)城市。
《國語辭典》:常熟縣(常熟縣)  拼音:cháng shú xiàn
縣名。位于江蘇省南部。全境屬長江三角洲平原,北部是主要植棉區(qū),南部則盛產稻米、麥類和油菜籽。有紡織、電子、手表、皮革、服裝、化工、機械等工業(yè),手工藝品常熟花邊和紅木家具素享盛譽。
《漢語大詞典》:江門市
在廣東省珠江三角洲西部、西江下游。1949年設市(1930年曾設市,旋廢)。人口40.1萬(1995年)。是廣東省對外貿易港之一,工商業(yè)發(fā)達。有陳白沙祠、陳白沙釣魚臺故址。
《國語辭典》:箕紋(箕紋)  拼音:jī wén
一種指紋類型。外形包括一個馬蹄形紋線及一個類似三角洲的紋線。
《國語辭典》:三水縣(三水縣)  拼音:sān shuǐ xiàn
縣名。位于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的頂點、三水鐵路的終點。因西、北、綏三江在此會流,故稱為「三水縣」。為廣東省的水運中心之一,農產以稻、甘薯、甘蔗及水果為主。
《漢語大詞典》:長江中下游平原
中國第三大平原。包括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安徽沿江平原和長江三角洲。由長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面積約20萬平方千米。地勢低平,下部分海拔在50米以下。中國淡水湖最集中地區(qū),河網稠密,有“水鄉(xiāng)澤國”之稱。中國重要農業(yè)基地,著名的“魚米之鄉(xiāng)”。沿江為中國重要工業(yè)帶。
《國語辭典》:花剌子?! ?span id="mukvldy" class='label'>拼音:huā là zǐ mó
國名。在中亞西部伊朗阿姆河三角洲地區(qū),宋代突厥族建國于此,初為塞爾柱朝的外藩,后滅塞爾柱,并有波斯之地,勢甚強,旋為元太祖所滅。也稱為「回回國」。
《國語辭典》:粵江三角洲(粵江三角洲)  拼音:yuè jiāng sān jiǎo zhōu
珠江三角洲的別名。參見「珠江三角洲」條。
《國語辭典》:珠江三角洲  拼音:zhū jiāng sān jiǎo zhōu
由西江、北江、東江三水注入珠江時沖積而成的三角洲。位于廣東省南部,地勢低平,土壤肥沃,河道縱橫交錯,人口稠密,為大陸南部地區(qū)農業(yè)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也稱為「粵江三角洲」。
《國語辭典》:廣府幫(廣府幫)  拼音:guǎng fǔ bāng
珠江三角洲一帶交通繁榮,在海外的僑民分布很廣,且富團結性,并各組有同鄉(xiāng)會,稱之為「廣府幫」。
《國語辭典》:黃埔鎮(zhèn)(黃埔鎮(zhèn))  拼音:huáng pǔ zhèn
鄉(xiāng)鎮(zhèn)名。在廣東省番禺縣東,珠江三角洲右岸,依山面水,形勢險要。民國十二年設黃埔軍官學校于此,國父建國方略定此為南方大港。
《國語辭典》:北圻  拼音:běi qí
地名。位于越南安南山脈東斜面,紅河流貫而成的三角洲,氣候濕熱多雨,稻產豐富,人口稠密,為越北米倉。
《國語辭典》:中山縣(中山縣)  拼音:zhōng shān xiàn
縣名。位于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南部。民國初年屬廣東省粵海道,原名香山縣,后因系國父孫中山的故里,故于十四年(西元1925)改稱今名,以為紀念。盛產稻、甘蔗、荔枝和香蕉。有制糖工業(yè)??h南翠亨村是國父孫中山的出生地。
《國語辭典》:喀拉蚩  拼音:kā lā chī
Karachi
城市名。位于巴基斯坦南部的印度河三角洲上,瀕阿拉伯海。為巴基斯坦舊都、第一大城及農產品出口港。水陸交通便利,且為歐亞航空要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