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選項

位置
更多分類

作者
朝代

體裁
韻部
詩文庫鄭貽林(共 1 首) 古體 1 作品不分行

人物簡介

全臺詩
鄭貽林(1859~1927),字登如,號紹堂。原籍福建泉州,清光緒年間渡臺至鹿港設(shè)席,遂定居當?shù)亍9饩w九年(1883)參加歲試,蒙臺澎兵備道劉璈取進縣學(xué),后來捐輸賑恤,以增生援例授貢生。日治后,于明治卅年(1897)與鹿港洪棄生、許劍漁,苑里蔡啟運,聚集兩地文人,成立「鹿苑吟社」。明治卅二年(1899)應(yīng)聘擔任鹿港公學(xué)校漢文科教師,大正三年(1914),因公學(xué)校漢學(xué)科教材廢四書乃辭職。鄭氏自少即喜臨摩漢、魏碑帖,并受清代金石學(xué)家呂世宜影響,以隸書見長。公學(xué)校辭職后,更是專心致力于書法上,是臺灣少數(shù)碑帖派書法家之一,與當時鹿港另一位書法名家鄭鴻猷并稱,霧峰詩家林朝崧更以「板橋書法兼工隸」贊譽之。書法之外,鄭貽林亦喜好栽種,署其書齋為「書草堂」。大正九年(1920)日人作家佐藤春夫曾登門拜訪,大正十年(1921)十月八日,為櫟社二十年題名碑落成典禮座上嘉賓,顯示其在中部詩社重要的地位。〖參考賴子清〈古今臺灣詩文社〉(二),《臺灣文獻》十卷三期,1959年9月,頁79;林朝崧〈臺中遇鄭君貽林及同社莊君太岳賦贈〉,《無悶草堂詩存》;許雪姬〈日治時期臺灣的「通譯」〉,發(fā)表于廈門大學(xué)臺灣研究院主辦「海峽兩岸臺灣史學(xué)術(shù)研討會」,2004年8月15、16日,頁460;傅錫祺《櫟社沿革志略》,臺北:臺灣銀行經(jīng)濟研究室,1963年。 〗生平詩作多發(fā)表于《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文藝叢志》等報刊,以下?lián)司幮!?/blockquote>
古風
感懷(集古詩句二首)(發(fā)表于1911年) 清末民國初 · 鄭貽林
清露被皋蘭,落日照秋草。
人生天地間,豈能長壽考。
往來成古今,焉得不速老。
仰視浮云飛,富貴焉常保。
明月照高臺,促織鳴東壁。
游子寒無衣,北風何慘慄。
池魚思故淵,玄鳥逝安適。
還顧望舊鄉(xiāng),悲與親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