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選項

位置
更多分類

作者
朝代

體裁
韻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67—731 【介紹】: 唐河南洛陽人,先世范陽人,居河東,字道濟,一字說之。武則天時應詔對策乙等,授太子校書。中宗時為黃門侍郎。睿宗時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勸睿宗以太子李隆基監(jiān)國。玄宗開元初任中書令,封燕國公。后歷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兼朔方軍節(jié)度使,奏罷邊兵二十余萬,又以府兵多逃亡,奏罷當番衛(wèi)士,招募壯士以充宿衛(wèi)。再兼中書令,又為修書使,知麗正書院事。長于文辭,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與許國公蘇颋并稱“燕許大手筆”。為李林甫所擠,罷相。卒謚文貞。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67—730 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范陽(今河北涿州),世居河東(今山西永濟西),遷家洛陽(今屬河南)。武后永昌中,中賢良方正科第一,授太子校書郎。轉右補闕,預修《三教珠英》。累遷鳳閣舍人。因持正不愿諂事張易之兄弟構陷魏元忠,忤武后旨,流配欽州。中宗復位,召為兵部員外郎,累遷工部、兵部侍郎,兼修文館學士。睿宗景云二年(711),任宰相,監(jiān)修國史。玄宗即位,因決策誅太平公主有功,封燕國公,世稱張燕公,任中書令。后因與姚崇不和,出為相州、岳州刺史。開元九年(721),又召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遷中書令,俄授右丞相,至尚書左丞相。卒,謚文貞。生平詳見張九齡《燕國公張公墓志銘》及新、舊《唐書》本傳。今人陳祖言有《張說年譜》。說前后三度為相,掌文學之任凡30年,文辭俊麗,用思精密,朝廷重要文誥,多出其手,尤長于碑文墓志,與許國公蘇颋齊名,合稱“燕許大手筆”。說詩樸實遒勁,貶岳州后,“詩益凄婉,人謂得江山助”(《新唐書》本傳)。原集30卷已佚,明人刻印《張燕公集》25卷。《全唐詩》存詩5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4首,斷句4,題1則。
唐詩匯評
張說(667—730)、字道濟,一字說之,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居洛陽。天授元年(690)應制科舉,授太子校書,轉右補闕,預修《三教珠英》。擢右史、內供奉、鳳閣舍人。為張易之所構,流欽州。中宗即位,召為兵部員外郎,歷工、兵二部侍郎。睿宗景云二年,同平章事,監(jiān)修國史。玄宗印位,以定策誅大平公主功拜中書令,封燕國公。與姚崇不協(xié),出守相、岳二州。開元九年復入相,官至右丞相兼中書令。說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學之任凡三十年,朝廷大手筆多出其手,與許國公蘇颋并稱“燕許大手筆”。有《張說之文集》三十卷行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五卷。
全唐文·卷二百二十一
說字道濟。又字說之。其先范陽人。徙家河南之洛陽。弱冠應詔舉。對策乙第。授太子校書。中宗朝歷工部兵部侍郎。加宏文館學士。睿宗景云二年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轉尚書左丞。罷知政事。徵拜中書令。出為相州刺史。開元九年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為朔方軍節(jié)度大使。十三年授集賢院學士知院事。將東封。授右丞相兼中書令。致仕。在家修史。十七年復拜尚書左丞相。加開府儀同三司。十八年卒。年六十四。追贈太師。謚曰文貞。

作品評論

唐才子傳
(說)為文精壯,長于碑志,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詩法特妙。晚謫岳陽,詩益凄婉,人謂得江山之助。
《唐詩品》
燕公精藻逼人,敷華當世,文堪作揀,調亦含宮,于綺麗鮮錯之中,有神悰獨運之美。故時體稍變,適其旨趣。自岳州而后,聲鬯益隆,華要并存,清輝四遠。時稱燕、許手筆,何慚何惑!惟古風凋委,差謝前流,綜理遺篇,僅有《雜興》一首,可窺曹謝,圭璋未合,良有馀恨。
詩藪
二張(按指說與九齡)五言律,大概相似于沈、宋、陳、杜,景物藻繪中,稍加以情致,劑以清空。學者間參,則無冗雜之嫌,有雋永之味。然氣象便覺少隘,骨體便覺稍卑。品望之雌,職此故耶?
詩藪
燕國如《岳州燕別》、《深度驛》、《還端州》,始興如《初秋憶弟》、《旅宿淮陽》、《豫章南還》等作,皆沖遠有味,而格調嚴整,未離沈、宋諸公,至浩然乃縱橫自得。
唐音癸簽
張燕公說詩率意多拙,但生態(tài)不癡。律體變沈、宋典整前則,開高、岑清矯后規(guī)。
《詩源辨體》
張說五言律,才藻雖不及沈、宋,而聲氣猶有可取。至如“西楚茱萸節(jié)”一篇,則宛似少陵。排律尚多有失粘者。七言律氣格蒼莽,不足為法。
《載酒園詩話又編》
燕公大雅之才,雖軒昂不受羈紲,終帶聲希味澹之致。唯“秋風不相待,先到洛陽城”,未免與利齒兒競慧,特其氣渾,固不類中晚。
《唐詩觀瀾集》
燕公五排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時于堅壁中作渾脫舞。后人竭力效之,終不可至。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謝元暉,而詞取排麗,深容蒼態(tài),自謝古人。惟古音璆然,有六朝遺則。名并燕、許,不獨出廷碩一頭。遷謫后詞益以凄惋,人謂得江山之助,良不虛言。
《詩學淵源》
詩以七言為勝。初尚宮體,謫岳州后,頗為比興,感物寫懷,已入盛唐,蘇顧不及也。
共411,分21頁顯示   2  3  4  5 下一頁
五言律詩
蜀路二首 其一 唐 · 張說
五言律詩
云埃夜澄廓,山日曉晴鮮。
葉落蒼江岸,鴻飛白露天。
磷磷含水石,冪冪覆林煙。
客心久無緒,秋風殊未然。

一柱觀(717年) 唐 · 張說
五言律詩
舊說江陵觀,初疑神化來。
空山結云閣,綺靡隨風回。
奈何任一柱,斯焉容眾材。
奇功非長世,今馀草露臺。

過懷王墓(717年) 唐 · 張說
五言律詩
引用典故:懷沙
咿嚘(一作喔咿)不可信,以(一作似)此敗懷王。
客死峣關路,返葬岐江陽。
啼狖抱山月,饑狐獵野霜。
一聞懷沙事,千載盡悲涼。

雜詩四首 其四 唐 · 張說
五言律詩
默念群疑起,玄通百慮清。
初心滅陽艷,復見湛虛明。
悟滅心非盡,求虛見后生。
應將無住法,修到不成名。

奉和圣制登驪山矚眺應制(709年12月22日) 唐 · 張說
五言律詩
引用典故:大風曲
寒山上半空,臨眺盡寰中。
是日巡游處,晴光遠近同。
川明分渭水,樹暗辨新豐。
巖壑清音暮,天歌起大風。

奉和圣制幸白鹿觀應制(709年12月18日) 唐 · 張說
五言律詩
洞府寒山曲,天游日旰回。
披云看石鏡,拂雪上金臺。
竹徑龍驂下,松庭鶴轡來。
雙童還獻藥,五色耀仙材。

奉和圣制送金城公主適西蕃應制(710年1月27日) 唐 · 張說
五言律詩
青海和親日,潢星出降時。
戎王子婿寵(一作禮),漢國舅家慈。
春野開離宴,云天起別詞。
空彈馬上曲,詎減鳳樓思(一作悲)。

翼翼宸恩永,煌煌福地開。
離光升寶殿,震氣繞香臺。
上界幡花合,中天伎樂(一作日月)來。
愿君無量壽,仙樂屢徘徊。

其二 (712年)
五言律詩
引用典故:四皓
朗朗神居峻,軒軒瑞象威。
圣君成愿果,太子拂天衣。
至樂三靈會,深仁四皓歸。
還聞渦水曲,更繞白云飛。

侍宴武三思山第應制賦得風字(703年) 唐 · 張說
五言律詩
引用典故:兔園
梁王池館好,曉日鳳樓通。
竹町千衛(wèi),蘭筵降兩宮。
清歌芳樹下,妙舞落花中。
臣覺筵中聽,還如大國風。

奉和圣制過寧王宅應制(726年11月15日) 唐 · 張說
五言律詩
引用典故:王季友兄
進酒忘憂觀,簫韶喜降臨。
帝堯敦族(一作睦)禮,王季友兄心。
竹院龍鳴笛,梧宮鳳繞林。
大風將小雅,一字盡千金。

綠竹初成苑,丹砂欲化金。
乘龍與驂鳳,歌吹滿山林。
爽氣凝情(一作波)迥,寒光映浦深。
忘憂題此觀,為樂賞同心。

奉和圣制賜王公千秋鏡應制(730年8月5日) 唐 · 張說
五言律詩
寶鏡頒神節(jié),凝規(guī)寫圣情。
千秋題作字,長壽帶為名(以長綬為帶,取長壽之義)。
月向天邊下,花從日里生。
不承懸象意,誰辨照心明。

奉和圣制經(jīng)鄒魯祭孔子應制(725年11月16日) 唐 · 張說
五言律詩
孔圣家鄒魯,儒風藹典墳。
龍驂回舊宅,鳳德詠馀芬。
入室神(一作人)如在,升堂樂似聞。
懸知一王法,今日待明君。

侍宴蘘荷亭應制(701年7月) 唐 · 張說
五言律詩
回鑾青岳觀,帳殿紫煙峰。
仙路迎三鳥,云衢駐兩龍。
園林看(一作故),壇墠識馀封。
山外聞簫管,還如天上逢。
⑴ 三鳥見劉向《九辨惜賢篇》,兩龍出《山海經(jīng)》

侍宴浐水賦得濃字(701年) 唐 · 張說
五言律詩
千行發(fā)御柳,一葉下仙筇。
青浦宸游至,朱城佳氣濃。
云霞交暮色,草樹喜春容。
藹藹天旗轉,清笳入九重。

奉和圣制同劉晃喜雨應制(725年12月) 唐 · 張說
五言律詩
青氣含春雨,知從岱岳來。
行云避師出,灑雨待車回。
厭浥塵清道,空濛柳映臺。
最宜三五夜,晴月九重開。

引用典故:長繩系日
今歲好拖鉤,橫銜敞御樓。
長繩系日住,貫索挽河流。
斗力頻催鼓,爭都更上籌。
春來百種戲,天意在宜秋。

奉和圣制途次陜州應制(724年11月) 唐 · 張說
五言律詩
引用典故:周召
周召嘗分陜,詩書空復傳。
何如萬乘眷,追賞二南篇。
郡帶洪河側,宮臨大道邊。
洛城將日近,佳氣滿山川。

寒更玉漏催,曉色御(一作幄)前開。
泱漭云陰積,氤氳風雪回。
山知銀作甕,宮見璧成臺。
欲驗豐年象,飄搖仙藻來。


共411,分21頁顯示   2  3  4  5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