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選項

位置
更多分類

作者
朝代

體裁
韻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38—713 【介紹】: 名或作惠能。唐僧。嶺南新州人,祖籍范陽,俗姓盧。與神秀同師禪宗五祖弘忍禪師。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币毁实煤肴藤澰S,密傳其衣缽,成禪宗第六祖。后居韶州曹溪山寶林寺,弘揚“見性成佛”之頓悟法門,與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漸悟”相對,分稱南宗、北宗。卒,憲宗謚其為大鑒禪師。弟子輯其語錄為《六祖壇經(jīng)》。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38—713 一作惠能。俗姓盧,新州(今廣東新興)人。早年聽人誦佛經(jīng),頗能領(lǐng)會,遂北行訪師。高宗咸亨間入黃梅東禪寺,參禪宗五祖弘忍,弘忍命于碓房舂米,時稱為盧行者。因所作禪偈為弘忍所賞,于夜間傳其法衣,并命其速往南方隱遁。隱居韶州曹溪十余年后,始至廣州法性寺,出示法衣,并剃發(fā)受戒。后歸住韶州寶林寺,為眾說法,歷三十余年,影響遍于南方。卒于新州國恩寺。憲宗時賜號大鑒禪師。生平見《舊唐書》本傳?;勰転槟献诙U之創(chuàng)始人,其為學倡“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頓悟法門,與北宗禪之漸悟說不同。后人尊其為禪宗六祖。其語錄由門人輯為《六祖法寶壇經(jīng)》。此書及《祖堂集》、《景德傳燈錄》中存其詩偈20余首,《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收之。
全粵詩·卷五
釋惠能(六三八 — 七一三),一作慧能,俗姓盧。新州(今新興縣)人。幼年喪父,家貧,不識字,以采樵為生。二十四歲時,聞人誦《金剛經(jīng)》,決心學佛,乃往投湖北蘄州黃梅縣東山禪宗五祖弘忍門下,得傳衣缽,南歸隱遁十六年。唐高宗儀鳳元年(六七六),薙發(fā)于廣州制旨寺,受具足戒于法性寺。后于韶州曹溪寶林寺大倡頓悟法門,宣揚“見性成佛”,為佛教南宗開創(chuàng)者、禪宗之六祖。唐玄宗先天二年圓寂,年七十六。唐憲宗詔謚大鑒禪師。弟子編其語錄為《六祖壇經(jīng)》。事見《壇經(jīng)》及釋法海撰序,又王維、柳宗元、劉禹錫撰碑銘、碑文。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慧能俗姓盧氏。其先范陽人。以父行瑫官南海。遂為新州人。咸亨中至樂昌。就智遠禪師出家。復(fù)至蘄春。就宏忍禪師受具。后至南海。就印宗法師剃染。住法性寺。上元中移具寶林寺。詔赴京邑。謝病不起。神龍三年敕住韶州能居寺。改額法泉。是為南宗六祖。先天二年卒。憲宗時追謚大鑒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姓盧氏。南海新興人也。其先出范陽。父行瑫始官中朝。武德中以譖左遷。為州司馬。貞觀十二年戊戌。生能于官舍。未幾而父喪母寡。貧甚。能于民間日售薪。共甘旨。一日聞旅館有客誦經(jīng)。至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之語而寤。固。問客此何經(jīng)。曰金剛般若經(jīng)也。又問何從得之。曰得之蘄州黃梅馮茂山忍大師所。大師且以為誦此經(jīng)即當見性成佛。能曰我志欲見大師。然以母累。柰何。時一客又以白金十兩。俾安家而趣使往。咸亨中。道過韶陽。信士劉志略。延以恩禮。志略之姑尼也。方讀涅槃。問疑義。能為解析。因問字。曰不識也。尼怪而詰其故。則曰諸佛妙義。不墮文字。尼嘆服。呼為行者而稱之鄉(xiāng)里間。眾遂筑辟寶林舊寺。請居之。以便趨向。能念曰。吾以求師至是。遽以自安可乎。明日往依樂昌縣之智遠禪師于西石窟。遠尤加器重。曰必蚤獲印證于蘄。而后轉(zhuǎn)以見教也。至蘄。忍師問。來何自。曰自嶺南。曰何求。曰求作佛。曰嶺南人無佛性。曰人有南北。佛性豈爾。乃服役。至懸石腰間踏舂碓。以效勤苦。先是神秀上座奉忍命。書偈于壁。以著己見解。能亦倩客。夜書一偈其旁。忍見之。陰召而傳其所受之衣缽。曰自吾先師。以此表信。今妄庸者。莫不覬覦。故其所在之地。命若懸絲焉。汝其亟逝。無滯此也。于是逃于四會懷集之間。久之南海法性寺印宗法師。以風幡之辨。求見所受衣缽。而為之落發(fā)。從智光律師。登壇受具。其壇蓋宋三藏求那跋摩筑者。記云。后有肉身菩薩。于此得戒。梁三藏真諦。又手植菩提樹于壇側(cè)。記云。后一百二十年。有大士。于此說無上乘法。上元中。忍大師示寂于蘄之東山。能懸知之曰。吾師其真歸矣。既而訃至。徙居寶林寺。刺史韋璩以大梵寺迎焉。力辭入曹溪。由是天下心學之士。歸曹溪。而武后中宗。以神秀禪師奏舉。婁降璽書。詔赴闕。繼遣中官薛簡敦致。皆謝疾不起。后賜磨衲袈裟一。缽一。編珠織成經(jīng)巾一。綠質(zhì)紅暈華綿巾一。帛五百匹供養(yǎng)。舍新興宅為寺。請額國恩。神龍三年。詔韶州繕治其寺。務(wù)盡壯麗。易賜其額法泉。延和元年。預(yù)命弟子。建塔于法泉寺。先天二年。八月三日。歸而唱滅。春秋七十六。十一月反葬曹溪。憲宗追謚大鑒。塔曰元和正真。宋太平興國三年。詔易曹溪法泉寺為南華寺。
宋高僧傳·卷第八 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慧能。姓盧氏。南海新興人也。其本世居范陽。厥考諱行瑫。武德中流亭新州百姓。終于貶所。略述家系。避盧亭島夷之不敏也。貞觀十二年戊戌歲生能也。純淑迂懷惠性間出。雖蠻風?俗漬染不深。而詭行么形駁維難測。父既少失母且寡居。家亦屢空業(yè)無腴產(chǎn)。能負薪矣日售荷擔。偶聞廛肆間誦金剛般若經(jīng)。能凝神屬垣遲遲不去。問曰。誰邊受學此經(jīng)。曰從蘄州黃梅馮茂山忍禪師勸持此法。云即得見性成佛也。能聞是說若渴夫之飲寒漿也。忙歸備所須留奉親老。咸亨中往韶陽遇劉志略。略有姑無盡藏恒讀涅槃經(jīng)。能聽之即為尼辨析中義。怪能不識文字。乃曰。諸佛理論若取文字非佛意也。尼深嘆服。號為行者。有勸于寶林古寺修道。自謂己曰。本誓求師而貪住寺。取乎道也何異卻行歸舍乎。明日遂行至樂昌縣西石窟。依附智遠禪師侍座談玄。遠曰。行者迨非凡常之見龍。吾不知吾不知之甚矣。勸往蘄春五祖所印證去。吾終于下風請教也。未幾造焉。忍師睹能氣貌不揚。試之曰。汝從何至。對曰。嶺表來參禮。唯求作佛。忍曰。嶺南人無佛性能曰。人有南北佛性無南北。曰汝作何功德。曰愿竭力抱石而舂供眾而已。如是勞乎井臼。率凈人而在先。了彼死生與涅槃而平等。忍雖均養(yǎng)心何辨知。俾秀唱予致能和汝。偈辭在壁見解分岐。揭厲不同淺深斯別。忍密以法衣寄托曰。古我先師轉(zhuǎn)相付授。豈徒爾哉。嗚呼后世受吾衣者。命若懸絲小子識之。能計回生地。隱于四會懷集之間。漸露鋒穎。就南海印宗法師涅槃盛集論風幡之語。印宗辭屈而神伏。乃為其削椎髻于法性寺智光律師邊受滿分戒。所登之壇即南宋朝求那跋摩三藏之所筑也。跋摩已登果位。懸記云。后當有肉身菩薩于斯受戒。又梁末真諦三藏于壇之畔手植菩提樹。謂眾曰。種此后一百二十年有開士。于其下說無上乘度無量眾。至是能爰宅于茲。果于樹陰開東山法門。皆符前讖也。上元中正演暢宗風慘然不悅。大眾問曰。胡無情緒耶。曰遷流不息生滅無常。吾師今歸寂矣。兇赴至而信。乃移住寶林寺焉。時刺史韋據(jù)命出大梵寺??噢o入雙峰曹侯溪矣。大龍倏起飛雨澤以均施。品物攸滋逐根荄而受益。五納之客擁塞于門。四部之賓圍繞其座。時宣秘偈或舉契經(jīng)。一切普熏咸聞象藏。一時登富悉握蛇珠。皆由徑途盡歸圓極。所以天下言禪道者。以曹溪為口實矣。洎乎九重下聽萬里懸心。思布露而奉迎。欲歸依而適愿。武太后孝和皇帝。咸降璽書。詔赴京闕。蓋神秀禪師之奏舉也。續(xù)遣中官薛簡往詔。復(fù)謝病不起。子牟之心敢忘鳳闕。遠公之足不過虎溪。固以此辭。非邀君也。遂賜摩納袈裟一緣缽一口編珠??棾山?jīng)巾綠質(zhì)紅暈花綿巾絹五百匹充供養(yǎng)云。又舍新興舊宅為國恩寺焉。神龍三年敕韶州可修能所居寺佛殿并方丈。務(wù)從嚴飾。賜改額曰法泉也。延和元年七月命弟子于國恩寺建浮圖一所。促令速就。以先天二年八月三日俄然示疾。異香滿室白虹屬地。飯食訖沐浴更衣彈指不絕。氣微目瞑全身永謝。爾時山石傾墮川源息枯。鳥連韻以哀啼。猿斷腸而叫咽。或唱言曰。世間眼滅吾疇依乎。春秋七十六矣。以其年十一月遷座于曹溪之原也。弟子神會若顏子之于孔門也。勤勤付囑語在會傳。會于洛陽荷澤寺崇樹能之真堂。兵部侍郎宋鼎為碑焉。會序宗脈。從如來下西域諸祖外震旦凡六祖。盡圖繢其影。太尉房琯作六葉圖序。又以能端形不散如入禪定。后加漆布矣。復(fù)次蜀僧方辯。塑小樣真肖同疇昔。能曾言。吾滅后有善心男子必取吾元。汝曹勿怪?;驊浭茄约予F環(huán)纏頸焉。開元十一年。果有汝州人受新羅客購潛施刃其元。欲函歸海東供養(yǎng)。有聞?chuàng)翳F聲而擒之。其塔下葆藏屈眴布郁多羅僧。其色青黑碧縑復(fù)袷。非人間所有物也。屢經(jīng)盜去。迷倒卻行而還褫之。至德中神會遣弟子進平送牙癢和一柄。朝達名公所重有若宋之問。謁能著長篇有若張燕公說。寄香十斤并詩。附武平一至。詩云。大師捐世去??樟舴ㄉ碓凇T讣臒o礙香。隨心到南海。武公因門人懷讓鑄巨鐘。為撰銘贊。宋之問書。次廣州節(jié)度宋璟來禮其塔。問弟子令韜無生法忍義。宋公聞法歡喜。向塔乞示徵祥。須臾微風漸起。異香裛人。陰雨霏霏。只周一寺耳稍多奇瑞逭繁不錄。后肅宗下詔能弟子令韜。韜稱疾不赴。遣明象赍傳法衣缽。進呈畢給還。憲宗皇帝追謚曰大鑒。塔曰元和正真也。迨夫唐季劉氏稱制番禺。每遇上元燒燈。迎真身入城為民祈福。大宋平南海后。韶州盜周思瓊叛換。盡焚其寺塔將延燎。平時肉身非數(shù)夫莫舉。煙熛向逼二僧對舁。輕如夾纻像焉。太平興國三年今上敕重建塔。改為南華寺矣。 系曰。五祖自何而識一介白衣便付衣耶。通曰。一言知心更無疑貳。況復(fù)記心輪間如指之掌。忍師施一味法何以在家受衣缽乎。秀師則否。通曰。是法寧選緇白。得者則傳。周封諸侯乃分分器。同姓異姓別也。以祖師甄別精粗以衣為信。譬如三力士射堅洛叉。一摩健那射則中而不破。二缽羅塞建提破而不度。三那羅延箭度而復(fù)穿馀物也。非堅洛叉有強弱。但由射勢力不同耳。南能可謂那羅延射而獲賞焉。信衣至能不傳。莫同夏禹之家天下乎。通曰。忍言。受傳衣者命若懸絲。如是忍之意也。又會也稟祖法則有馀。行化行則不足。故后致均部之流。方驗?zāi)軒熤扔X。不傳無私吝之咎矣。故曰。知人則哲也。吁。
五言絕句
付法頌 初唐 · 慧能
五言絕句
心地含情種,法雨即花生。
自悟花情種,菩提果自成。

心地邪花放,五葉逐根隨。
共造無明業(yè),見被業(yè)風吹。

其二
五言絕句
心地正花放,五葉逐根隨。
共修般若惠,當來佛菩提。

古風
愚人修福不修道,謂言修福而是道。
布施供養(yǎng)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
若將修福欲滅罪,后世得福罪元在。
若解向心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
若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
學道之人能自觀,即與悟人同一類。
大師令傳此頓教,愿學之人同一體。
若欲當來覓本身,三毒惡緣心中洗。
努力修道莫悠悠,忽然虛度一世休。
若遇大乘頓教法,虔誠合掌至心求。

真如凈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真魔。
邪見之人魔在舍,正見知人魔則過。
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
正見忽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
化身報身及法身,三身元本是一身。
若向身中覓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從化身生凈性,凈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
淫性本是清凈因,除淫即無凈性身。
性中但自離五欲,見性剎那即是真。
今生若悟頓教門,悟即眼前見世尊。
若欲修行云覓佛,不知何處欲求真。
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自不求真外覓佛,去覓總是大癡人。
頓教法者是西流,救度世人須自修。
今報世間學道者,不于此見大悠悠。

修行頌 初唐 · 慧能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
惟傳頓教法,出世破邪宗。
教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
若學頓教法,愚人不可悉。
說即須萬般,合離還歸一。
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惠日。
邪來因煩惱,正來煩惱除。
邪正悉不用,清凈至無馀。
菩提本清凈,起心即是妄。
凈性在妄中,但正除三障。
世間若修道,一切盡不妨。
常見自己過,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離道別覓道。
覓道不見道,到頭還自惱。
若欲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正心,暗行不見道。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若見世間非,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無罪,我非自有罪。
但自去非心,打破煩惱碎。
若欲化愚人,是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有菩提現(xiàn)。
法元在世間,于世出世間。
勿離世間上,外求出世間。
邪見是世間,正見出世間。
邪正悉打卻,菩提性宛然。
此但是頓教,亦名為大乘。
迷來經(jīng)累劫,悟則剎那間。

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對鏡心數(shù)起,菩提作么長。

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
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過。

六言詩
無相頌 初唐 · 慧能
六言詩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yǎng)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鉆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nèi)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祇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天堂祇在目前。

偈頌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凈,何處染塵埃?
見敦煌本《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慧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按:《全唐詩續(xù)補遺》卷二收惠能偈一首,原出于法海本《壇經(jīng)》,與敦煌本異,今重錄。)

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

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
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
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
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fā)。

心迷法華轉(zhuǎn),心悟轉(zhuǎn)法華。
誦經(jīng)久不明,與義作讎家。
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

自性具三身,發(fā)明成四智。
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
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
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

大圓鏡智性清凈,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zhuǎn),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于轉(zhuǎn)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不見一法存無見,不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
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xiàn)。

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地無癡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
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