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劉彧

相關(guān)人物:共 96 位
共 9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84—456 【介紹】: 南朝宋瑯邪臨沂人,字延年。
少孤貧,好讀書,無所不覽。
東晉時曾為豫章公劉裕世子中軍行參軍。
入宋,初為太子舍人。
歷始安、永嘉二郡太守,官至金紫光祿大夫,領(lǐng)湘東王師。
嗜酒,不護細行,性激直,每犯權(quán)要,自謂“狂不可及”,人稱“顏彪”。
文章冠絕當時,與謝靈運齊名,世稱顏謝。
今存《顏光祿集》輯本。
全宋文·卷三十六
延之字延年,瑯邪臨沂人,晉光祿勛含曾孫。
義熙中,后將軍吳國內(nèi)史劉柳以為行參軍,轉(zhuǎn)主簿,歷豫章公世子參軍。
宋國建為博士,仍遷世子舍人。
及受禪,補太子舍人,徙尚書儀曹郎太子中舍人。
少帝即位,以為正員郎兼中書郎,徙員外常侍,出為始安太守。
元嘉初征為中書侍郎,轉(zhuǎn)太子中庶子。
尋領(lǐng)步兵校尉,出為永嘉太守,未行,免。
起為始興王浚后軍咨議參軍,遷御史中丞,改國子祭酒司徒左長史。
免,復(fù)為秘書監(jiān)光祿勛,致仕。
元兇弒立,以為光祿大夫。
孝武即位,以為金紫光祿大夫,領(lǐng)湘東王師。
孝建三年卒,年七十三,贈散騎常侍特進,謚曰憲子,有集三十卷,逸集一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河間鄚人,字宗祐。
征除著作郎,領(lǐng)樂浪王傅。
假員外散騎常侍,使于宋明帝,以勞除建威將軍、平原太守,封城平男。
卒年七十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94—468 【介紹】: 或稱摩訶衍。南朝宋時僧,中天竺人。本婆羅門族。習大乘,專精志學,博通三藏,苦節(jié)有精理。文帝元嘉十二年泛海至廣州。帝遣使迎至京師,住祗洹寺講經(jīng)。孝武帝大明初出新經(jīng)《勝鬘經(jīng)》,為時所重。明帝泰始四年卒于建康。
全宋文·卷六十三
求那跋陀羅,譯言功德賢,中天竺人,號摩訶衍。元嘉十二年泛海至廣州。文帝迎住祗洹寺,后從譙王之荊州,孝建中住中興寺,泰始四年卒,年七十五。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一 弘法科
此云功德賢。中天竺人。始以家世事外道法。因遁去。求師剃落。為沙門。師令探經(jīng)。得大品華嚴。師喜曰。汝于大乘有緣乎。為授菩薩戒。而大乘益精。時號摩訶衍。尋以書諭父母。使歸正。既遍歷師子諸國。乃附舶而東。屆中途。所飲之水既竭。又風息不能進。賢咒之。驟雨充足。抵廣州。刺史車朗以聞。驛至京師。元嘉十二年。初住祗洹寺。已而詔入內(nèi)供養(yǎng)?,槵橆佈又?。通才碩學。束帶造門。于是京師遠近冠蓋相望彭城王義康。南譙主義宣。皆師事之。譯雜阿含法鼓勝鬘楞伽等經(jīng)。共百馀卷。譙王請講華嚴經(jīng)。而賢獨恨未善華言。禱觀世音以求感應(yīng)。夜夢神力士易其首。旦起頓通語義。遂就講。王以屢有怪夢問之。對曰。京都行有禍矣。王構(gòu)逆謀。賢諫之。至流涕。王逼與俱下。梁山之敗墮江中。一心誦觀世音。手捉竹杖。見童子牽其衣。賢曰。汝小兒。乃能爾耶。至岸欲脫納衣償童子。忽失所在。王玄謨承詔。送賢至臺上尉安之。且曰。企德有日。乃今始遇。間關(guān)來歸。寧有恨乎。對曰。無所恨。但念夙緣逢此適成熟耳。上又戲之曰。頗念譙王否。對曰。古人不忘一飯。王飯我十年。敢遽忘哉。愿當從階下。求為王脩冥福。惟哀憐之。上為改容。中興寺成。詔徙以住持。上嘗宴東府。王公畢集。詔趣賢。賢至。皤然清臞。上望見謂謝莊曰。摩訶衍有機辯。當戲之。賢趨陛。上曰。摩訶衍不負遠來。唯有一在。即應(yīng)聲曰。貧道客食陛下三十載。恩遇之厚。無所欠。所欠唯一死在。上喜為促席。一坐盡傾。永明六年旱。遍走群望無所驗。詔賢曰。霶霈而后相見。賢即絕飲食。自嚗北湖釣臺上。嘿誦經(jīng)咒。明日大霔。公卿入賀。施與有加焉。太始四年正月。示疾而卒。春秋七十五。
神僧傳·卷第三
求那跋陀羅。此云功德賢。中天竺人。以大乘學故世號摩訶衍。本婆羅門種幼。學五明諸論。后遇見阿毗曇雜心。尋讀驚悟。乃深崇佛法。其家世事外道禁絕沙門。乃舍家潛遁遠求師范。即投簪落?(音采)專精志學。及受具戒博通三藏。到師子諸國皆傳送資供。既有緣東方。隨舶泛海中途風止。淡水復(fù)竭舉舶憂惶。跋陀曰??赏牟⒘δ钍椒鸱Q觀世音。何往不感乃密誦咒經(jīng)懇到禮懺。俄而信風暴至密云降雨。一舶蒙濟。宋丞相南譙王義宣鎮(zhèn)荊州。創(chuàng)房殿請講華嚴等經(jīng)。而跋陀自忖未善華言有懷愧嘆。即旦夕禮懺請觀世音乞求冥應(yīng)。遂夢有人白服持劍擎一人首。來至其前曰。何故憂耶。跋陀具以事對。答曰。無所多憂。即以劍易首更安新頭。語令回轉(zhuǎn)曰。得無痛耶。答曰。不痛?;砣槐阌X心神喜悅。旦起語義皆通備領(lǐng)華言。于是就講。元嘉末譙王屢有怪夢。跋陀答云。京都將有禍亂。未及一年元兇構(gòu)逆。及孝建之初譙王陰謀逆節(jié)。跋陀顏容憂傪未及發(fā)言。譙王問其故。跋陀諫諍懇切。乃流涕而出曰。必無所冀。貧道不容扈從。譙王以其物情所信。乃逼與俱下。梁山之敗火艦轉(zhuǎn)迫。去岸懸遠判無全濟。唯一心稱觀世音。手捉筇竹杖投身江中。水齊至膝。以杖刺水。水流深駃。見一童子尋后而至以手牽之。顧謂童子。汝小兒何能度我?;秀敝g覺行十馀步。仍得上岸。即脫納衣欲償童子。顧覓不見。舉身毛豎。時王玄謨督軍梁山。世祖敕軍中得摩訶衍。善加料理驛信送臺。俄而尋得。令舸送都。世祖即時引見顧問委曲。曰企望日久。今始相遇。跋陀曰。既染釁戾分當灰粉。今得接見重荷生造。敕問并準為賊。答曰。出家之人不預(yù)戎事。然張暢宋靈秀等并是驅(qū)迫貧道。所明但不圖宿緣乃逢此事。帝曰。無所懼也。是日敕住后堂供施衣物。給以人乘。及中興寺成敕令移住。后于秣陵界鳳凰樓西起寺每至夜半輒有推戶而喚。視不見人。眾屢厭夢。跋陀燒香咒愿曰。汝宿緣在此我今起寺。行道禮懺常為汝等。若住者為護寺善神。若不能住各隨所安。既而道俗十馀人。同夕夢見鬼神千數(shù)皆荷擔移去。寺眾遂安。大明六年天下亢旱。禱祈山川累月無驗。世祖請令祈雨必使有感。如其無獲不須相見。跋陀曰。仰憑三寶。陛下天威冀必降澤。如其不獲不復(fù)重見。即往北湖釣臺燒香祈請。不復(fù)飲食默而誦經(jīng)。密加秘咒。明日晡時西北云起。初如車蓋。日在桑榆風震云合連日降雨。尋常執(zhí)持香爐未嘗輟手。每食飛鳥乃集手取食。至太宗之世禮供隆到。大始四年正月覺體不愈。便與太宗及公卿等告別。臨終三日延佇而望云。見天華圣像。隅中遂卒。春秋七十有五。
名僧傳抄
中天竺人也。
少傳五明。
天文書算。
醫(yī)方咒術(shù)。
風甬盈虛。
世間術(shù)業(yè)。
多所究竟。
而志力堅明。
偏習方等。
以外典雜事弊釋氏。
乃遁游師子國。
依師入道。
專情學務(wù)。
辭小習大。
世號之為摩訶乘焉。
師欲試之。
命就闇室。
操取經(jīng)匣。
即得華嚴大品。
師曰。
大乘于汝乃有重緣。
奉書父母。
勸歸正法。
曰若專外道。
雖還無益。
若歸依三寶。
則長得奉見。
父感至言。
遂乖邪崇正。
頃之功德賢乃奉送資供。
求向東方。
因隨舶汎海。
元嘉十二年春。
始至廣洲。
憩云峰山。
立寺以山為名。
時刺史車朗表聞。
宋文帝遣使迎接。
其年冬至京師。
敕住祇洹寺。
遙入宮臺傳譯。
意好欣然若故舊。
帝甚敬異之。
瑯邪顏延之。
宕才碩學。
束帶詣門。
于是京邑道俗。
車蓋相望。
彭城譙王義宣置師事焉。
眾僧共請出經(jīng)。
于祇洹寺。
集義學諸僧。
初出雜阿含經(jīng)五十卷。
又于東安寺。
出法鼓經(jīng)二卷。
出相續(xù)解脫經(jīng)二卷。
第一義五相略一卷。
后于舟楊郡。
譯出勝鬘經(jīng)一卷。
又于道場寺。
出央掘四卷。
楞伽經(jīng)四卷。
眾七百馀人。
寶云傳譯。
惠觀執(zhí)筆。
辨章文義妙會。
先自元嘉二十三年。
譙王鎮(zhèn)荊洲。
請與俱行。
安憩辛寺。
更立殿房。
即于寺內(nèi)。
出無憂王經(jīng)一卷。
八吉祥經(jīng)一卷。
過去現(xiàn)在因果四卷。
無量壽一卷。
泥洹一卷。
凡十三部。
合七十三卷。
譙王欲請講華嚴等經(jīng)。
而跋陀自忖未善漢語。
愧難積旬。
即旦夕禮懺。
請乞冥應(yīng)。
遂夢有人。
白服持劍。
擎一人首來。
至其前曰。
何故憂邪。
跋陀具以事對答。
曰。
不痛。
壑然便覺。
心神喜悅。
旦起言義皆備領(lǐng)漢語。
于是就講。
弟子法勇傳譯。
僧念為都講。
雖因譯人。
而玄解往復(fù)。
元嘉將末。
譙王屢有怪夢。
跋陀答以京都將有禍亂。
未及一年。
而二兇構(gòu)逆。
及孝建之初。
譙王陰謀逆節(jié)。
跋陀顏容憂慘。
而未及發(fā)言。
譙王問其故。
跋陀陳爭墾切。
乃流涕而出。
曰必無所翼。
貧道不容扈從。
義宣問曰。
法師何故謂弟子舉事不成。
答曰。
大王名義宣。
當以義濟。
今興兵犯從非義也。
何以能剋。
義宣以其物情所信。
乃逼與俱下。
過江洲。
見咸質(zhì)質(zhì)。
問曰。
法師觀弟子軍容何如。
答曰。
猶如聚墨耳。
梁山之敗。
火欖轉(zhuǎn)迫。
去岸懸遠。
??無濟理。
唯一心稱觀世音。
手捉邛竹杖。
投身江中。
水裁至滕。
以杖刺水。
水深流駛。
見一童子。
尋后而至。
以手牽之。
顧謂童子。
汝小兒何能度我。
恍忽之間。
覺行十馀步。
仍得上岸。
即脫納衣。
欲賓童子。
顧覽不見。
舉身毛豎。
方知神力焉。
時王玄謨督軍梁山。
孝武敕軍中得摩訶乘。
善加料理。
驛信送臺。
俄而尋得。
令舸送還都。
孝武即時引見。
顧問委典。
曰企望日久。
今始相遇。
跋陀對曰。
既染覺戾。
分為灰粉。
今得接見。
重荷生造。
敕問置誰為賊。
答曰。
出家之人不豫戎事。
然張暢宗靈秀等。
并是驅(qū)逼貧道所明。
但不圖宿緣乃逢此事。
孝武曰無所懼也。
是日敕住后堂。
供施衣物。
給以人乘。
初跋陀在荊洲十載。
每與誰王書疏。
無不記錄。
及軍敗簡檢。
無片言及軍事者。
孝武明其托謹。
益加禮遇。
后因閑談。
聊戲問曰。
念丞相不。
答曰。
受供十年。
何可忘德。
今從陛下。
乞愿為丞相三年燒香。
帝悽然動容。
義而許焉。
及中興寺成。
敕令移住。
令開三間房。
后于東府宴會。
王公畢集。
敕見跋陀。
時未及凈??。
白首皓然。
孝武遙望。
顧語尚書謝莊曰。
摩訶乘聰明機解。
但老期已至。
朕試問之。
必悟人意。
跋陀上階。
因迎謂之。
摩訶乘不負遠來之意。
但有一在。
即應(yīng)聲答曰。
貧道遠歸帝京。
垂四十年。
天恩隆遇。
銜塊罔極。
但七十老病。
唯一死在。
帝嘉其機辨。
敕近御座。
舉朝屢目焉。
后于秣陵界鳳凰樓西起寺。
每至夜半。
輒有推戶而喚。
視不見人。
眾屢厭夢。
跋陀燒香咒曰。
汝宿緣居此。
我今起寺。
行道禮懺。
常為汝等居住者。
為護寺善神。
若不能居。
隨所安。
既而道俗十馀人。
同夕夢見。
鬼神千數(shù)。
皆荷擔移去。
寺眾遂安。
大明七年天下亢旱。
祈禱山川。
累日無驗。
孝武請令祈雨。
必使有感。
如其無效。
不須相見。
跋陀答曰。
仰憑三寶。
陛下天威翼必降澤。
如其不獲。
不復(fù)重見。
即往北湖釣臺。
燒香祈請。
不復(fù)飲食。
默而誦經(jīng)。
密加秘咒。
明日晡時。
西北云起如車蓋。
日在桑榆。
風震云合。
即日降雨。
明旦公卿入賀。
敕見慰勞。
嚫施相續(xù)。
跋陀自幼以來。
蔬食終身。
常執(zhí)持香爐。
未嘗輟手。
每食竟輒分食。
飛鳥集手取食。
至明帝之世。
禮供彌盛。
到泰始四年正月。
覺體不平。
便豫與明帝公卿告辭。
臨終之日。
延佇而望云。
見天華圣像。
禺中遂卒。
春秋七十五。
明帝深加痛惜。
慰賻甚厚。
公卿會葬。
榮眾備焉。
又續(xù)有求那毗地。
中天竺人。
聰瞻有記。
誦經(jīng)十馀萬言。
兼解陰陽道術(shù)。
以齊建元中來至。
住毗舍離寺。
永明十年。
譯出十二因緣。
及頎湏達長者經(jīng)。
造正觀寺(云云)。
高僧傳·卷第三 譯經(jīng)下
求那跋陀羅。此云功德賢。中天竺人。以大乘學故世號摩訶衍。本婆羅門種。幼學五明諸論。天文書算醫(yī)方咒術(shù)靡不該博。后遇見阿毗曇雜心。尋讀驚悟。乃深崇佛法焉。其家世外道禁絕沙門。乃舍家潛遁遠求師友。即投簪落彩專精志學。及受具足博通三藏。為人慈和恭恪事師盡禮。頃之辭小乘師進學大乘。大乘師試令探取經(jīng)匣。即得大品華嚴。師嘉而嘆曰。汝于大乘有重緣矣。于是讀誦講宣莫能詶抗。進受菩薩戒法。乃奉書父母勸歸正法曰。若專守外道則雖還無益。若歸信三寶則長相見。其父感其言至。遂棄邪從正跋陀前到師子諸國。皆傳送資供。既有緣東方。乃隨舶汎海中途風止。淡水復(fù)竭舉舶憂惶。跋陀曰??赏牟⒘δ钍椒鸱Q觀世音。何往不感。乃密誦咒經(jīng)懇到禮懺。俄而信風暴至。密云降雨。一舶蒙濟。其誠感如此。元嘉十二年至廣州。刺史車朗表聞。宋太祖遣信迎接。既至京都敕名僧慧嚴慧觀。于新亭郊勞。見其神情朗徹莫不虔仰。雖因譯交言而欣若傾蓋。初住祇洹寺。俄而太祖延請深加崇敬?,樼痤佈又ú糯T學。束帶造門。于是京師遠近冠蓋相望。大將軍彭城王義康。丞相南譙王義宣。并師事焉。頃之眾僧共請出經(jīng)于祇洹寺。集義學諸僧譯出雜阿含經(jīng)。東安寺出法鼓經(jīng)。后于丹陽郡譯出勝鬘楞伽經(jīng)。徒眾七百馀人。寶云傳譯?;塾^執(zhí)筆。往復(fù)咨析妙得本旨。后譙王鎮(zhèn)荊州。請與俱行安止辛寺。更創(chuàng)房殿。即于辛寺出無憂王過去現(xiàn)在因果及一卷無量壽一卷泥洹央掘魔羅相續(xù)解脫波羅蜜了義現(xiàn)在佛名經(jīng)三卷第一義五相略八吉祥等諸經(jīng)并前所出凡百馀卷常令弟子法勇傳譯度語。譙王欲請講華嚴等經(jīng)。而跋陀自忖未善宋言有懷愧嘆。即旦夕禮懺請觀世音乞求冥應(yīng)。遂夢有人白服持劍。擎一人首。來至其前曰。何故憂耶。跋陀具以事對。答曰。無所多憂。即以劍易首更安新頭。語令回轉(zhuǎn)曰。得無痛耶。答曰。不痛。豁然便覺心神悅懌。旦起道義皆備領(lǐng)宋言。于是就講。元嘉將末譙王屢有怪夢。跋陀答云。京都將有禍亂。未及一年元兇構(gòu)逆。及孝建之初譙王陰謀逆節(jié)。跋陀顏容憂慘未及發(fā)言。譙王問其故。跋陀諫爭懇切。乃流涕而出曰。必無所冀。貧道不容扈從。譙王以其物情所信。乃逼與俱下。梁山之敗大艦轉(zhuǎn)迫。去岸懸遠判無全濟。唯一心稱觀世音。手捉邛竹杖投身江中。水齊至膝。以杖刺水。水流深駛。見一童子尋后而至以手牽之。顧謂童子。汝小兒何能度我?;泻鲋g覺行十馀步。仍得上岸。即脫納衣欲償童子。顧覓不見。舉身毛豎。方知神力焉。時王玄謨督軍梁山。世祖敕軍中得摩訶衍。善加料理驛信送臺。俄而尋得。令舸送都。世祖即時引見顧問委曲。曰企望日久今始相遇。跋陀曰。既染釁戾分當灰粉。今得接見重荷生造敕問并誰為賊。答曰。出家之人不預(yù)戎事。然張暢宋靈秀等并見驅(qū)逼貧道。所明但不圖宿緣乃逢此事。帝曰。無所懼也。是日敕住后堂供施衣物。給以人乘。初跋陀在荊十載。每與譙王書疏無不記錄。及軍敗檢簡無片言及軍事者。世祖明其純謹益加禮遇。后因閑談聊戲問曰。念承相不。答曰。受供十年何可忘德。今從陛下乞愿。愿為丞相三年燒香。帝悽然慘容義而許焉。及中興寺成敕令移住為開三間房。后于東府宴會。王公畢集。敕見跋陀。時未及凈發(fā)白首皓然。世祖遙望顧謂尚書謝莊曰。摩訶衍聰明機解。但老期已至。朕試問之。其必悟人意也。跋陀上階。因迎謂之曰。摩訶衍不負遠來之意。但唯有一在。即應(yīng)聲答曰。貧道遠歸帝京垂三十載。天子恩遇銜愧罔極。但七十老病唯一死在。帝嘉其機辯。敕近御而坐。舉朝屬目。后于秣陵界鳳皇樓西起寺。每至夜半輒有推戶而喚。視之無人。眾屢厭夢。跋陀燒香咒愿曰。汝宿緣在此我今起寺。行道禮懺常為汝等。若住者為護寺善神。若不能住各隨所安。既而道俗十馀人。同夕夢見鬼神千數(shù)皆荷擔移去。寺眾遂安。今陶后渚白塔寺即其處也。大明六年天下亢旱禱祈山川累月無驗。世祖請令祈雨必使有感。如其無獲不須相見。跋陀曰。仰憑三寶。陛下天威冀必隆澤。如其不獲不復(fù)重見。即往北湖釣臺燒香祈請。不復(fù)飲食。默而誦經(jīng)。密加秘咒。明日晡時西北云起如蓋。日在桑榆風震云合連日降雨。明旦公卿入賀。敕見慰勞。?施相續(xù)。跋陀自幼以來蔬食終身。常執(zhí)持香爐未嘗輟手。每食竟轍分食飛鳥。乃集手取食。至太宗之世禮供彌隆到大始四年正月覺體不悆。便與太宗及公卿等告別。臨終之日延佇而望之。見天華圣像。禺中遂卒。春秋七十有五。太宗深加痛惜慰賻甚厚。公卿會葬榮哀備焉。時又有沙門寶意。梵言阿那摩低。本姓康??稻尤恕J谰犹祗?。以宋孝建中來止京師瓦官禪房。恒于寺中樹下坐禪。又曉經(jīng)律。時人亦號三藏。常轉(zhuǎn)側(cè)數(shù)百貝子。立知兇吉。善能神咒。以香涂掌。亦見人往事。宋世祖施其一銅唾壺。高二尺許。常在床前。忽有人竊之。意以席一領(lǐng)??站碇渖蠑?shù)通。經(jīng)于三夕唾壺還在席中。莫測其然。于是四遠道俗咸敬而異焉。齊文惠文宣及梁太祖。并敬以師禮焉。永明末年終于所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94—475 【介紹】: 南朝宋瑯邪開陽人,字長玉。
本名瑗。
初為晉瑯邪王大司馬府中典軍。
東晉末,從劉裕北伐,為劉裕所知,以能得人主微旨,入宋,歷事六主,參掌機要。
明帝泰始三年,以爰素不親己,斥為奸佞,詔徙交州。
明帝死,還京都,位終中散大夫。
有史才,孝武帝時曾領(lǐng)著作郎,奉命續(xù)撰何承天草創(chuàng)之宋史,多為沈約《宋書》所本。
全宋文·卷四十
爰字長玉。(《釋文敘錄》作「季玉」。)初名瑗,南瑯邪開陽人。仕晉為瑯邪王大司馬府中典軍。至宋元嘉中,累遷殿中侍御史,轉(zhuǎn)南臺侍御史始興王浚后軍,遷員外散騎侍郎。孝建初補尚書水部郎,轉(zhuǎn)殿中郎,進尚書右丞。遷左丞,大明中領(lǐng)著作郎,遷游擊將軍。景和初為黃門侍郎,領(lǐng)射聲校尉,封吳平縣子。泰始初,例削封,改領(lǐng)長水校尉兼尚書左丞,尋除太中大夫,徙付交州。還,除南康郡丞。后廢帝即位,以為南濟陰太守,除中散大夫。元徽三年卒,年八十二,有《宋書》六十五卷,集十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03—486 【介紹】: 南朝齊女僧。
會稽人,俗姓李。
五六歲時聞人唱經(jīng)贊頌,輒能誦憶。
少長,讀經(jīng)數(shù)百卷。
宋文帝元嘉中孔默出鎮(zhèn)廣川,攜敬行,欲泛海求佛跡。
以道俗禁閉,留滯嶺南三十余年。
眾為之立眾造寺。
宋明帝迎之還,敕住崇圣寺。
齊武帝永明四年示寂。
葬于鐘山,沈約為撰碑文。
比丘尼傳·南齊
僧敬。
本姓李。
會稽人也。
寓居秣陵。
僧敬在孕家人設(shè)會。
請瓦官寺僧超西寺曇芝尼。
使二人指腹呼胎中兒為弟子。
母代兒喚二人為師。
約不問男女必令出家。
將產(chǎn)之日母夢神人語之曰。
可建八關(guān)。
即命經(jīng)始。
僧像未集敬便生焉。
聞空中語曰。
可與建安寺白尼作弟子。
母即從之。
及年五六歲聞人經(jīng)唄輒能誦憶。
讀經(jīng)數(shù)百卷妙解日深。
菜蔬刻已清風漸著。
逮元嘉中魯郡孔默出鎮(zhèn)廣州。
攜與同行。
遇見外國鐵薩羅尼等來向宋都。
并風節(jié)峧異。
更從受戒深悟無常。
乃欲乘船泛海尋求圣跡。
道俗禁閉。
留滯嶺南三十馀載。
風流所漸獷俗移心。
舍園宅施之者十有三家。
共為立寺于潮亭。
名曰眾造。
宋明帝聞之遠遣徵迎。
番禺道俗大相悲戀。
還都敕住崇圣寺。
道俗服其進止。
丹陽樂遵為敬舍宅立寺后遷居之。
齊文惠帝竟陵文宣王。
并欽風德?施無闕。
年八十四。
永明四年二月三日卒。
葬于鐘山之陽。
弟子造碑。
中書侍郎吳興沈約制其文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64 【介紹】: 北魏漁陽人。少有武略,沉勇篤實。明元帝泰常時中散。太武帝時以功累遷至安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淮陽公,鎮(zhèn)長安,加征西將軍。坐事徙統(tǒng)萬。后復(fù)爵位,為仇池鎮(zhèn)將。自太平真君三年起至文成帝興安初,屢破南朝宋軍,所向克捷。后征為尚書,遷內(nèi)都大官。為當時名將。卒謚襄。
全后魏文·卷二十六
豹子,漁陽人。
泰常中,為中散,稍遷內(nèi)侍左右。
太武時,進散騎常侍,賜爵新安侯,加冠軍將軍,又拜選部尚書。
出為持節(jié)、侍中、都督、安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淮陽公,鎮(zhèn)長安。
加征西將軍。
后坐罪徙統(tǒng)萬。
真君中復(fù)爵,拜仇池鎮(zhèn)將,進號征西大將軍、開府。
文成時,徵為尚書、內(nèi)都大官。
和平五年卒,贈淮陽王,謚曰襄。
武念 朝代:南朝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465 【介紹】: 南朝宋新野人。
出身郡將,從劉駿臨雍州,中道為沔中蠻偷襲,奮擊摧退之。
擢參軍督護,后每有軍旅,常有戰(zhàn)功。
劉駿即位(孝武帝),遷建威將軍、桂陽太守。
劉誕叛,追未及,免官。
后出為龍驤將軍、南陽太守。
明帝初,奉命還雍州綏西土,受詐,為袁顗所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66 【介紹】: 南北朝時清河人,家于磐陽。
傅融子。
以兄靈慶為南朝宋孝武帝部將所殺,奔河北。
北魏文成帝以為青州刺史。
后以思母潛逃南歸。
宋孝武帝見而禮之,拜員外郎、兗州司馬,遷太原太守。
明帝即位初,晉安王劉子勛起兵反,靈越時為冀州刺史崔道固部將,隨道固響應(yīng)晉安王,子勛以為前軍將軍。
兵敗,為明帝將王廣之所擒。
明帝欲赦之,靈越辭氣強直不改,被殺。
孔璪 朝代:南朝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66 【介紹】: 南朝宋人。
前廢帝時官都水使者。
明帝即位,上流反叛,帝遣其入東慰勞。
乃說孔覬謀反。
時覬為尋陽王劉子房右軍長史,行會稽郡事,遂舉兵助晉安王劉子勛與明帝爭帝位。
軍敗,璪投門生陸林夫,為林夫所斬。
劉道隆 朝代:南朝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66 【介紹】: 南朝宋宗室。
文帝時任廬江太守,孝武帝起兵討劉劭,道隆棄郡奔投,加龍驤將軍。
大明中歷任黃門侍郎、徐、青、冀三州刺史。
前廢帝景和中以功為右衛(wèi)將軍,封永昌縣侯,委以心腹之任。
明帝泰始初,為明帝盡力,遷左衛(wèi)將軍、中護軍。
忤建安王劉休仁,乃賜死。
共 9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