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韓正彥

相關(guān)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明律篇
法均。
族里失詳。
蘭茁潛幽。
珠英秘潤。
人莫之知。
唯京西紫金寺非辱律師異之。
收為童子。
究律學(xué)謹持犯。
得性自然。
非矯揉也。
雖行在毗尼。
而志尚禪悅。
尋師求指決者十馀年。
封被危坐。
切甚頭然。
似有發(fā)明者。
清寧中。
被徵較定諸家章抄。
或有艷之謀為代者。
師力求退。
與息貪競。
時議多之。
道聲遐震。
授紫方袍師號。
久之。
歸隱馬鞍山。
遠邇把其清風。
咸雍間。
上以金臺僧務(wù)繁劇。
須才德并茂者。
錄其事。
僉以非師不可。
命亟下。
雖欲退辭。
不可得也。
當是戒壇肇辟。
來集如云。
師為大和尚。
儼臨萬眾。
雖遐荒絕域。
冒險輕生。
自萬里而來。
冀一瞻慈范。
一領(lǐng)音教。
如獲至寶而還。
似有神物告語而然者。
遼主渴思一見。
上待以師禮。
后妃以下。
皆展接足之敬。
特旨。
授崇祿大夫守司空。
并傳戒大師之號。
寵以詩章。
有行高峰頂松千尺。
戒凈天心月一輪之句。
其見重如此。
后屢應(yīng)巨剎。
一以弘戒為事。
所至之處。
士女塞涂。
皆罷市輟耕。
忘饑與渴。
遞求瞻禮之弗暇。
一如利欲之相誘。
總計前后。
領(lǐng)戒稱弟子者。
至五百萬馀。
飯僧之數(shù)稱是。
其馀因聞而施。
觸目之為。
籌草木不盡義。
孳孳焉。
嘗若弗逮。
惟恐人之知也。
勞而感疾。
雖食飲罕御。
而進力靡懈。
曉示學(xué)眾。
諄諄以務(wù)戒為言。
以大康元年三月四日。
怡然別眾而逝。
世壽五十五。
僧臘三十九。
訃聞。
遼主悼嘆。
命太嘗卿楊溫嶠。
董后事。
七眾哀號。
如失恃怙。
茶毗收靈骨。
塔于方丈之右。
或吊之以詞曰。
出薊門兮西觀。
目巖岫兮巑岏。
伊萬庳兮參差。
何獨尊兮馬鞍。
非以其下兮舊有人耶。
神燈發(fā)??兮古玉絕瑕。
傳佛戒兮警聾瞆。
提金剛兮懾魔外。
高辟度門兮遠邇云奔。
利見龍德兮來儀帝閽。
師子一吼兮天驄去豆。
上下交孚兮如鳥破鷇。
梵音晝宣兮宸章夕吟。
師德無既兮懸懸千古之心。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張師顏,開封襄邑(今河南睢縣)人。去華子。官國子博士,梓州路提刑(《臨川集》卷五○《權(quán)梓州路提刑都官員外郎張師顏可司封員外郎制》)。事見《宋史》卷三○六《張去華傳》。
全宋文·卷五九四
張師顏,襄邑(今河南睢縣西)人,師德弟。
皇祐末為編敕所刪定官,嘉祐三年以都官員外郎權(quán)大理少卿,治平三年為刑部郎中、同提舉在京諸司庫務(wù)。
熙寧三年以兵部郎中充集賢殿修撰、河北轉(zhuǎn)運使,五年同判太常寺,兼禮儀事。
見《宋會要輯稿》儀制三之二七、刑法一之六、職官二七之四七、選舉三三之一一、禮一五之四三,《宋史》卷三○六《張去華傳》。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惟迪。
不知何許人。
法傳云門。
啟道明切。
嘗答問佛者曰。
日出東方卯。
再乞指道。
師曰。
三日后看。
富嫌千口少。
貧恨一身多。
皆師對機語。
又作賓主語曰。
賓中賓。
日月無故新。
賓中主。
杖長三五尺。
主中賓。
問答是何人。
主中主。
正眼誰敢覷。
說示大略如此。
熙寧中。
蜀普通山院僧。
自列于府。
愿延道行耆老。
闡揚宗風。
追復(fù)青州之前躅。
知府大資政南陽公。
是之。
命有司精擇其人。
以師充選。
師之來也。
都人激踴感勸。
繇是大闡道猷。
師平生枯淡自處。
前后三坐道場。
丈室蕭然。
一笠掛壁。
行則攜之。
怡怡如也。
最可異者。
所至皆伴古德真身。
始居馬溪。
則有水觀和尚。
次無為。
則有惠寬和尚。
及住普通。
又為青州和尚真身。
皆結(jié)膝趺坐。
儀相儼然。
豈人事之適然乎。
或有所來也(在王蜀時。
有洪杲禪師。
至自青州。
棲于東禪。
方是時。
二眾錯居。
蜀主仰重師德。
命二宮奚。
曰道真道粉者。
為之侍使。
后有娼道玉。
府娼之尤者。
聞師說法。
言下有省。
遂祝發(fā)事師。
于是物論喧然。
蜀主怒命鞠之。
知師純固精確。
愈加禮重。
師因以所居畀貫休。
而卜居于府郊之東南普通山。
后入滅于此。
故真身存焉。
蜀人。
號鹡鸰。
為連點七。
華陽隱士田。
逍遙訪師山中。
而見之問師曰。
如何是連點七。
師曰。
屈指數(shù)不及。
地上無蹤跡。
迪公嘗拈此示眾。
或疑迪為師后身。
業(yè)理循環(huán)。
亦不可知也)。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善悟,字高庵,俗姓李,洋州(今陜西洋縣)人。年十一得度,師事佛眼清遠禪師。后住南康云居寺。《新續(xù)高僧傳》四集有傳。今錄詩九首。
大明高僧傳·卷第五 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善悟號高庵。洋州李氏子。年十一得度。生有夙慧靈根自發(fā)。聞沖禪師舉梁武帝問達磨因緣。如獲舊物遽曰。我既廓然。何圣之有沖異其語勉之南詢。遂謁龍門佛眼。一日有僧被蛇咬。佛眼問眾曰。既是龍門為甚卻被蛇咬。悟應(yīng)聲曰。果然現(xiàn)大人相。眼器之。后傳此語至佛果。果曰。龍門有此僧。東山法道未寂寥。爾上堂心生種種法生。森羅萬象縱橫信手拈來。便用日輪午后三更。心滅種種法滅。四句百非路絕。直饒達磨出頭也是眼中金屑。心生心滅是誰木人。攜手同歸。歸到故鄉(xiāng)田地猶遭頂上一錘。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四
禪師名善悟。
生李氏。
洋州興道人也。
舍家誦經(jīng)。
得度具戒。
夙慧警敏。
初聞沖禪師舉達磨廓然無圣之語。
即曰。
我既廓然。
何圣之有。
沖奇其語。
發(fā)之南詢。
周流舒蘄間。
參叩宗匠。
抵龍門見佛眼禪師。
聞舉云門語云。
直得山河大地。
無纖毫過患。
猶是轉(zhuǎn)句。
不見一色。
始是半提。
更知有全提。
始得。
師心有契遂依止焉。
一夕佛眼謂曰。
汝聞孤鸞對舞乎。
昔有二鸞。
每對舞。
嘗喪其一。
止不復(fù)舞。
智者以鑒向之。
孤鸞顧見自影輒舞。
師豁然悟。
一日貓執(zhí)鼠過前。
佛眼指以示師。
師曰。
皖公山倒。
佛眼喜之。
因命分座說法。
嘗舉德山夜參因緣曰。
悟上座今夜亦不答話。
或有僧出。
只向道。
你許多時。
向甚處去來。
佛眼動容曰。
吾高枕矣。
自是道聲四馳。
宣和初。
出世吉州天寧。
明年徙南康之云居。
宗風大振。
師性方嚴。
語不妄發(fā)。
以身循眾。
雖祁寒酷暑。
必伴眾。
夜臥三椽下。
有怠墮起不時者。
必扣枕以警之。
凡方丈服用之具皆虛設(shè)。
而未嘗御也。
自號高庵。
時泐潭祥禪師。
雅自標置。
大抵與師德望相埒。
而苦節(jié)堪忍得眾。
則師過之。
閱七年。
圜悟禪師得旨住云居。
有敕移師金山。
以疾固辭。
明年圜悟歸蜀。
南康守復(fù)師云居。
尋以兵亂謝去。
避地天臺。
寓居韶國師庵。
紹興二年。
臺州得旨。
革浮山鴻福寺。
為禪居。
遴選大有道者??之。
郡守以屈師。
師固辭。
即請于朝。
六月命下。
師不獲已諾之。
時參徒裹糧而從者。
尚以百數(shù)。
一日舉世尊垂入滅示??前卐字因緣。
乃披襟謂眾。
瞻仰取足。
無令后悔。
既而曰。
吾衰矣。
蓋歸故山之三塔乎。
僧曰。
方領(lǐng)浮山奈何。
師曰。
死可以住持而留邪。
僧曰。
幾時可去。
師曰。
俟有人提草鞋即去。
曰。
某甲去得否。
師曰。
解插觜即得。
僧曰。
諾諾。
師笑而止。
七月一日。
侍者趣辦。
行師不塔。
明日晝寢起。
語如平時。
遽揮侍僧曰。
去去。
僧退。
少選候之。
則已趺坐而逝。
住世五十有九。
安居四十一夏。
靈骨舍利一歸云居之三塔。
一葬浮山。
祀為始祖焉。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善悟,字高庵,洋州李氏子。生有夙慧,靈根自發(fā)。年十一得度,聞沖禪師舉梁武帝問達摩因緣,如獲舊物,遽曰:“我既廓然,何圣之有?”沖異其說,勉之南詢,遂謁龍門佛眼。一日,有僧被蛇咬,佛眼問眾曰:“既是龍門,為甚郤被蛇咬?”悟應(yīng)聲曰:“果然現(xiàn)大人相。”眼器之,后傳此語至佛果,果曰:“龍門有此僧,東山法道殊未寂廖?!鄙咸茫骸靶纳N種法生,森羅萬象縱橫。信手拈來便用,日輪午后三更。心滅種種法滅,四句百非路絕。直饒達摩出頭,也是眼中金屑。心生心滅是誰,木人攜手同歸。歸到故鄉(xiāng)田地,猶遭頂上一錘?!?/blockqu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