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術(shù)

相關(guān)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3—200 【介紹】: 東漢末京兆人,字文則。
少聰明博識,有智謀膽略。
以督軍御史中丞詣?chuàng)P州討袁術(shù)。
術(shù)病卒,曹操即以為揚州刺史。
后為孫策廬江太守李術(shù)所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三國吳吳郡人,字伯海。
本姓俞,孫策賜姓孫(另有一說河為堅族子)。
少從孫堅征討,常為前驅(qū)。
又從孫策平吳、會,從孫權(quán)破李術(shù),拜威寇中郎將,領(lǐng)廬江太守。
后媯覽、戴員縱邊洪殺丹楊尹孫翊,河赴怒責(zé),被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三國吳吳郡富春人。
孫權(quán)徐夫人之父。
少仕州郡,漢末大亂,隨孫堅、孫策征伐,以功拜偏將軍,督軍中郎將。
孫權(quán)統(tǒng)事,從破李術(shù),封廣德侯,遷平虜將軍。
從討黃祖,中流矢卒。
僧普曠 朝代:北周至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48—620 【介紹】: 隋僧。岐州扶風(fēng)人,俗姓樊。七歲出家,居山為沙彌十五年。受戒后,乞食人間二十余年。時過講席,聽論開解,遂造精詣。后住樊川。北周毀佛時,曾往帝廷陳理,不從,遂還俗。武帝時,曾為通道觀學(xué)正。復(fù)入仕,為岐山從事。隋時復(fù)為僧,居興善寺。煬帝大業(yè)末,為僧綱。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六 護教科(二)
俗姓樊氏。扶風(fēng)人。七歲依上圓禪師出家。為沙彌。居山餌柏。一十五載。日夕看誦勤至。進具后。行頭陀法。乞食人間。棲林宿冢。二十馀載。后游聚落講席。聽其議論。即升高座以講。皆新奇穎拔。而聽者莫不悅服。方周武龍潛。每抗河辨。嘗居樊川。人有索其首者。曠引刀將刎。其人止之。又從索耳。刖慧之無難色。周建德間。將廢二教。關(guān)中五眾不安。曠躬詣帝廷陳諫。弗聽。退而遂混俗焉。帝置通道觀。以存李宗。仍養(yǎng)學(xué)士三百人于內(nèi)。選佛道奇材充之。曠以義理精通。任居學(xué)正。項之罷。復(fù)擢任岐山從事。氈裘紗帽。鬢垂帽外。帽系頷下。以為常。公事判斷如流。稍繁劇。竟去曰。我本道人。誰能堪此。隋祖相周。先立菩薩僧百二十人。其相不剃剪。而冠服如俗禮。并訪求前日之有聲者。為之。曠寔當(dāng)其一焉。俄悉仍舊。居興善寺一日道士。共移通道觀鐘于玄都觀曰已得旨矣。曠率其屬。爭之曰。我學(xué)正也。宜得鐘。道士相觀散去。煬帝在御。詔居禪定寺。大業(yè)末。詔任僧綱。武德三年三月卒于慈門寺。春秋七十三。遺命舍身。不須塋壟。弟子拾萃馀骸。塔于終南龍池峰。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一 義解篇七
釋普曠。
俗姓樊氏。
扶風(fēng)??人也。
七歲出家。
依止圓禪師而為沙彌。
居山餌柏一十五載。
誦讀經(jīng)教日夕相連。
及進大戒便行頭陀。
乞食人間棲投林蒙二十馀載。
剛梗嚴毅卓犖不群。
言議酬捷孤然天挺。
后游聚落采拾遺文因過講席聽其馀論。
素未開解聞即憲章。
便搆心曲陳論高座。
發(fā)言新奇卒難解釋。
皆嘆其俊銳莫肯前驅(qū)。
每與周武對揚三寶。
析理開神。
有聲朝典。
佛法正隆未勞聽解。
遂往樊川頭陀自靜。
夜宿寒林。
人有索其首者。
曠引刀將刎。
乞者止之。
又從索耳便刵而惠之。
建德之年將壞二教。
關(guān)中五眾騷擾不安。
曠聞之躬往帝庭廣陳至理。
不納其言。
退而私業(yè)。
于斯時也寺塔湮廢投命莫從。
遠造則力竭難通。
近從則心輕易徙。
遂因其俗位消息其中。
武帝雖滅二教意存李術(shù)。
便更置通道觀學(xué)士三百人。
并選佛道兩宗奇才俊邁者充之。
曠理義精通時共僉舉。
任居學(xué)正剖斷時秀為諸生先。
不久廢觀。
聽士隨才賦任。
曠力怯躬耕糇粒無委。
寄祿登庸復(fù)任岐山從事。
奉遵舊約不黷情染衣。
故氈裝倨傲臨官剃發(fā)留須。
頭戴紗帽纓其咽頷。
用為常軌。
有事判約筆斷如流。
務(wù)涉繁擁者。
便云我本道人不閑俗網(wǎng)。
周國上下咸委其儀度也。
顧曠通博任其處世。
隋氏將興菩薩僧立。
相如朝服不同剃剪。
員置百二十人。
并括前法牙角不涅塵俗者。
曠識悟聞達當(dāng)其一焉。
尋復(fù)廢之。
大法昌顯并預(yù)出家同居興善。
果敢雄敏眾所先之。
隋文以通道觀鐘賜玄都觀。
黃巾一族同共移來將達前所。
曠率其法屬徑往爭之。
立理既平便又刵耳。
道士望風(fēng)索然自散。
乃懸于國寺聲震百里。
隋高晏駕禪定郁興。
乃召居之。
大業(yè)末年又登綱任。
大唐啟運別奉詔書。
曩積芳猷日別相見。
武德三年三月卒于慈門寺。
春秋七十三。
遺告舍身山路不須塋壟。
弟子捃萃馀骨。
起塔于終南龍池之峰。
樹銘旌德。
于今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