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彌

相關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西晉東萊掖人,字長升。
劉毅子。
晉武帝太康初為博士,正直有父風,以忤旨收獄。
后為平原內史。
預討趙王司馬倫,封朱虛縣公。
劉曜攻京師,以暾都督城守諸軍事,累官司隸。
王彌入洛,暾說還青州,誅石勒。
使暾詣青州,為勒所獲,見害。
全晉文·卷三十五
暾字長升,毅子,泰康初為博士,免。
后為酸棗令,轉侍御史,遷太原內史,趙王倫篡位,假征虜將軍,不受。
惠帝復阼,為左丞,尋兼御史中丞,遷中庶子、左衛(wèi)將軍、司隸校尉。
以表理羊皇后忤河間王颙,奔高密王略,為大都督,加鎮(zhèn)軍將軍,又加光祿大夫,后為撫軍將軍,遷尚書仆射,拜右光祿大夫。
領太子少傅,加散騎常侍,領衛(wèi)尉,加特進。
后復為司隸,加侍中。
王彌陷洛,為使于青州,至東阿,為石勒所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22 【介紹】: 十六國時后趙趙郡中丘人,字孟孫。
博涉經史,豁達有大節(jié)。
初為中丘王司馬弘都督。
西晉懷帝永嘉三年,石勒下山東,賓提劍請見,被引為謀主。
勒舍江漢北進,大破晉兵,俘晉太尉王衍等,攻陷洛陽。
又殺王彌,據襄國;襲幽州,殺王浚,占有河北,奠定石勒基業(yè),皆出賓謀。
由是甚見信用,勒呼為右侯。
前趙光初二年(東晉元帝大興二年),勒稱趙王,賓為大執(zhí)法,總朝政。
死時,石勒痛哭,謂天欲不成其事。
王曠 朝代:東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東晉瑯邪臨沂人。
王羲之父。
惠帝時,官丹楊太守。
永興二年,陳敏舉兵反,棄官奔走。
懷帝永嘉三年,為淮南內史。
石勒與王彌攻上黨,圍壺關,東海王司馬越遣曠等率眾與戰(zhàn),敗績。
遷淮南太守。
司馬睿(元帝)南渡,曠首創(chuàng)其議。
善書。
全晉文·卷二十一
曠,廙弟?;莸蹠r侍中,出為丹楊太守,永嘉中為淮南內史。有集五卷。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一 譯經科一
此云眾天。
姓瞿曇氏。
罽賓國人。
少學道。
專以求師為急。
研味三藏。
尤善阿毗曇心。
嘗誦三法度論。
以為入道之徑。
為人有威儀。
進止堪睹。
鑒識深渺。
恂恂善誘人。
苻堅建元初至長安。
初僧伽跋澄。
曇摩難提所譯。
婆須蜜。
二阿含。
毗曇廣說。
三法度等。
凡百馀萬言。
慕容之難。
兵戈驚擾。
未盡意旨。
而道安又棄世。
不及刊正。
后東山清平。
提婆乃與冀州沙門法和講究。
稍習華言。
因知前所出經舛訛。
提婆更出阿毗曇廣說眾經為證。
會姚興王秦。
法道特盛。
法和入關。
于是提婆渡江如匡山。
為慧遠所賓禮。
以大元中。
請出阿毗曇心。
及三法度等。
譯于般若臺。
隆安元年游京師。
一時名士。
爭先愿見。
又為瑯琊王珣所賓禮。
延請于其舍。
講阿毗曇。
名僧畢集。
提婆徇義。
吐詞粲然成文。
王彌在座。
感悟增敬。
珣問法網。
道人阿彌所得如何。
答曰。
大略全是。
小未精到耳。
明年珣又集京師義學沙門慧持四十馀人。
更請重譯中阿含。
罽賓國沙門僧伽難叉執(zhí)梵本。
提婆翻為晉言。
書成。
妙極意得。
世秘重之。
其在河洛。
凡譯眾經百馀萬言。
后不知所終。
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上
僧伽提婆此言眾天。
或云提和。
音訛故也。
本姓瞿曇氏。
罽賓人。
入道修學遠求明師。
學通三藏尤善阿毗曇心。
洞其纖旨。
常誦三法度論晝夜嗟味。
以為入道之府也。
為人俊朗有深鑒。
而儀止溫恭。
務在誨人。
恂恂不怠。
符氏建元中來入長安。
宣流法化。
初僧伽跋澄出婆須蜜及曇摩難提所出二阿含毗曇廣說三法度等凡百馀萬言。
屬慕容之難戎敵紛擾。
兼譯人造次未善詳悉。
義旨句味往往不盡。
俄而安公棄世未及改正。
后山東清平。
提婆乃與冀州沙門法和俱適洛陽。
四五年間研講前經。
居華稍積博明漢語。
方知先所出經多有乖失。
法和慨嘆未定。
乃更令提婆出阿毗曇及廣說眾經。
頃之姚興王秦。
法事甚盛。
于是法和入關。
而提婆渡江。
先是廬山慧遠法師。
翹勤妙典廣集經藏。
虛心側席延望遠賓。
聞其至止即請入廬岳。
以晉太元中請出阿毗曇心及三法度等。
提婆乃于般若臺。
手執(zhí)梵文口宣晉語。
去華存實務盡義本。
今之所傳蓋其文也。
至隆安元年來游京師。
晉朝王公及風流名士莫不造席致敬。
時衛(wèi)軍東亭侯瑯琊王珣淵懿有深信。
荷持正法建立精舍。
廣招學眾。
提婆既至。
珣即延請。
仍于其舍講阿毗曇。
名僧畢集。
提婆宗致既精詞旨明析。
振發(fā)義理。
眾咸悅悟。
王彌亦在座聽。
后于別屋自講。
珣問法綱道人阿彌所得云何。
答曰。
大略全是小未精覈耳。
其敷析之明易啟人心如此。
其冬珣集京都義學沙門釋慧持等四十馀人。
更請?zhí)崞胖刈g中阿含等。
罽賓沙門僧伽羅叉執(zhí)梵本。
提婆翻為晉言。
至來夏方訖。
其在江洛左右所出眾經百馀萬言。
歷游華戎備悉風俗。
從容機警善于談笑。
其道化聲譽莫不聞焉。
后不知所終。
僧曇暉 朝代:南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22—504 【介紹】: 南朝梁女尼。成都人。本青陽氏女,俗名白玉。幼樂修道,父母弗許。至十三歲,始從比丘尼法育出家,住長樂寺。明經論,時諸名師極力問難,無能屈者。門徒至千數百人。
比丘尼傳·卷第四
曇暉。
本姓青陽。
名白玉。
成都人也。
幼樂修道父母不許。
元嘉九年有外國禪師畺良耶舍。
入蜀大弘禪觀。
暉年十一。
啟母求請禪師欲咨禪法。
母從之。
耶舍一見。
嘆此人有分令其修習。
囑法育尼使相左右。
母已許嫁于暉之姑子。
出門有曰。
不展馀計。
育尼密迎還寺。
暉深立誓愿。
若我道心不遂。
遂致逼迫者。
當以火自焚耳。
刺史甄法崇聞之。
遣使迎暉。
集諸綱佐及有望之民。
請諸僧尼窮相難盡。
法崇問曰。
汝審能出家不。
答曰。
微愿久發(fā)特乞救濟。
法崇曰善。
遣使語姑。
姑即奉教。
從法育尼出家。
年始十三矣。
從昱學修觀行。
裁得稟受。
即于座末便得入定。
見東方有二光明。
其一如日而白。
其一如月而青。
即于定中立念云。
白者必是菩薩道。
青者聲聞法。
若審然者當令青者銷而白光熾。
即應此念。
青光遂滅。
白光熾滿。
及至起定為昱尼說。
昱尼善觀道聞而歡喜贊善。
時同坐四十馀人莫不見嘆其希有也。
后婿心疑以為奸詐。
相率抄取將歸其家。
曇暉時年十六矣。
以婢使營衛(wèi)不受侵逼。
婿無如之何。
復以訴州。
刺史賞異。
問畺良耶舍曰。
此人根利慎勿違之。
若婿家須相分解費用不足者。
貧道有一蒼頭即為隨喜。
于是解釋。
后于禪中自解佛性。
常住大乘等義并非師受。
時諸名師極力問難無能屈者。
于是聲馳遠近莫不歸服。
宋元嘉十九年。
臨川王臨南兗延之至鎮(zhèn)。
時年二十一。
驃騎牧陜復攜住南楚。
男女道俗北面擁帚者千二百人。
歲月稍淹思母轉至。
固請還鄉(xiāng)。
德行既高門徒日眾。
于市橋西北自營塔廟。
殿堂廂廊倏忽而成。
復營三寺皆悉神速。
莫不嘆服。
稱有神力焉。
年八十三。
天監(jiān)三年而卒。
初張峻隨父母益州。
嘗忽然直往不令預知。
同行賓客三十許人坐始定。
便下果粽并悉時珍。
刺史劉悛后嘗率往亦復如之。
梁宣武王嘗送物使暉設百人會。
本言不出臨中自往。
及至乃有三百僧。
并王佐吏近四百人。
將欲行道。
遣婢來倩人下食。
即遣人。
唯見二弟子及二婢奠食都無雜手力。
王彌復嘆之。
不可量也。
或有問暉者。
見師生徒不過中家之產。
而造作云為有若神化。
何以至此耶。
答云。
貧道常自無居貯。
若須費用役五三金而已。
隨復有之不知所以而然。
故談者以為有無盡藏焉。
時又有花光尼。
本姓鮮于。
深禪妙觀洞其幽微。
遍覽三藏傍兼百氏。
尤能屬文。
述暉贊頌。
詞旨有則。
不乖風雅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