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呂貞白

相關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詞學圖錄
汪東(1890-1963) 初名東寶,字旭初,號寄庵、寄生、夢秋。吳縣人,早年就讀于上海震旦大學,1904年東渡日本,在早稻田大學畢業(yè),結識孫中山,入同盟會,鼓吹革命,任《民報》主編。民國時,歷任中央大學文學院教授、中文系主任、文學院院長。解放后,先后任蘇州市政協(xié)常委、副主席、江蘇省政協(xié)常委、民革蘇州市主任、民革江蘇省副主任等職。為章太炎弟子,凡經(jīng)史百家,無不研習,在音韻學、訓詁學、文字學等諸方面,都有創(chuàng)獲。精于詞學,又擅書畫,能山水,精畫梅。在南京與黃季剛居近,為繪《量守廬圖》并集聯(lián):"此地宜有詞仙,山鳥山花皆上客;何人重賦清景,一丘一壑也風流。"死葬吳縣越溪陸墓山。 有《詞學通論》、《夢秋詞》、《汪旭初先生遺集》等。
夢秋詞
1890-1963.6.13,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原名東寶,后改名東,字旭初,號寄庵,別號寄生、夢秋。江蘇吳縣人。著名詞學家。1890年生于江蘇吳縣東北街(今位于蘇州市城內(nèi)),有書房名曰“寄庵”。早年就讀于上海震旦大學,1904年東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學預科,畢業(yè)后入哲學館(后改為“東洋大學”)學習。同時結識孫中山,參加同盟會,鼓吹革命,任《民報》編輯、主編。1908年,師從章太炎習文字學,與黃侃、錢玄同、吳承仕同為章門四弟子。1910年回國,參與江蘇光復活動。1912年,擔任《大共和報》撰述,并參加“南社”,對抗北京北洋政府。1913年,任北洋政府內(nèi)務部僉事。1923年,與章太炎等人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華國月刊》。1925年,任江蘇省長公署秘書。1927年,受第四中山大學校長張乃燕之聘擔任該校教授兼中文系主任。1928年學校改為“國立中央大學”(中大校歌由汪東作詞,程懋筠譜曲,歌詞是:"維襟江而枕海兮,金陵宅其中。陟升皇以臨睨兮,此實為天府之雄。煥哉郁郁兮,文所鐘。宏我黌舍兮,甲于南東。干戈永戢,弦誦斯崇。百年樹人,郁郁蔥蔥。廣博易良兮,吳之風。以此為教兮,四方來同。")。1930年,文學院院長謝壽康奉調(diào)出任比利時大使,由汪東繼任文學院院長。1932年羅家倫任中大校長后聘任的各院院長為文學院汪東,法學院童冠賢、理學院孫洪芬、教育學院黃健中、工學院盧思緒、農(nóng)學院鄒樹文、(當時的醫(yī)、商兩學院已獨立,在上海建成“中大上海醫(yī)學院”和“中大上海商學院”)。1937年,隨中央大學入川,曾于1938年改任國民黨政府監(jiān)察院監(jiān)察委員,至1943年任重慶的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抗戰(zhàn)勝利后擔任國立禮樂館(該館成立于1943年,直屬于民國政府教育部)館長,1947年與柳詒徵、夏敬觀、冒鶴亭、汪辟疆、顧頡剛等教授同任國史館(1946年12月由國民黨政府成立,后遷臺灣)修纂。解放后,于1950年被選為蘇州市人民代表、人民委員會委員。1954年起,先后任蘇州市政協(xié)常委、副主席、江蘇省政協(xié)常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蘇州市委員會主任、民革中央團結委員、民革江蘇省委員會副主任等職。汪東為章太炎弟子,凡經(jīng)史百家,無不研習,在音韻學、訓詁學、文字學等諸方面,都有創(chuàng)獲。1963年6月13日,汪東因患胃癌醫(yī)治無效,病故在蘇州,享年74歲。遺體葬于吳縣越溪陸墓山。

耆卿用六朝小品賦作法,層層鋪敘,情景兼融,一筆到底,始終不懈。
美成特行,以張弛控送之筆,使?jié)摎鈨?nèi)轉,開合自如,一篇之中回環(huán)往復,一唱三嘆。
作者深得此訣,可謂善學周柳者也。
其最上乘者泯跡蹊徑,直入堂奧,意到辭諧,超然神理,功力至此,曷勝佩贊。
丁亥初秋,吷庵夏敬觀識。
才豐志廣,力能兼取南北宋之長。
其涉南宋者亦多佳什,惜雜廁一編之中,稍嫌色澤不純,宜另列為集外詞。
吷庵又識。
卅年前乍見君所為詞,即驚嘆當世能學周清真者莫君若。
丁亥春至秣陵,攜君詞前五卷歸,審諦數(shù)月,益明君旨,喜余往昔所稱不誣也。
今年春君以第六卷以次及近今所作相示,余病瞑眩且兩年,得君詞,就床誦之,若投藥受之遽起,君偕呂君貞白來,輒相與談所心得互證,歡笑樂甚。
君詞從清真入,堂廡之大,不待言矣,近更析腔尋律及耆卿樂章。
夫詞有俚有雅,祖之三百篇。
俚者,風也;雅者,雅也。
就一詞言,則又有史野之別,不可偏勝。
質(zhì)直語則其文質(zhì)和鈞者,君學周柳,能為其質(zhì)直語,造誼之至極也。
握其環(huán)中,降獵旁涉,游戲朋交間,亦不至墮第二境地,終能以拙克制一切,然余以為止至善,成一家言,君所優(yōu)為也。
新建夏敬觀。
能為周柳,今世惟君一人無可疵議。
浮簽所揭,吹毛求疵,聊以塞君要求是正之望耳。
吷庵讀竟敬識。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1922-2012.3.6,江蘇省興化白駒鎮(zhèn)(今大豐白駒鎮(zhèn))人,字楚薌,號若水,晚年自號邯翁。復旦大學教授。
延目詞稿·序
歲壬申予負笈入無錫國學專修學校。課程有詩詞寫作,一為作文不計分,但觀思路與筆致而已。同窗課余習作者多時風,以能詩詞為榮。況學校即在■宮之東廡。予謂之得大氣候者也。爾后楚薌先生就讀南雍,予則饑驅四方,相違千里,莫接音塵。頃■以復旦校友會上海詩詞會之緣,得陪談燕,頻涌倍親。昨承寄示延目詞稿一卷,展讀其首篇浣溪沙,追念師恩,和淚而作,因思師友之分,或為父兄,或同襟抱,觀此詞可知其得益于師之既深且厚,尤在自得之也。蕭齋有詞集多種,平居諷詠及同好討論,謂不宜偏嗜,謂之婉約自佳,謂之豪放亦可,首要在一靦字,尤要在一韻字。每見作者命意甚新而造語枯澀,俗謂之乾巴巴者,蓋由少讀書,故其步趨窘迫也。又或語若雅飭而格調(diào)單純,百篇如出一轍,則偏嗜之故也。謂宜如云際飛龍,一鱗半爪,莫窺首尾而可得端倪。若于甘苦之中,酸咸之外,反復尋繹,其味彌深者循覽終卷,如對和光,為之一快。更思今日文壇寂寞,詩詞之作者無多,以視當年之大氣候,不勝盛衰之感。先生身在上庠,如能登高一呼,俾后生聞風而起,誦卿云之章,賡歌復旦,繼先賢之緒,益見光華。振雅誦于千秋,樹東南之一幟。予以草萊垂暮,得逢其盛,先生其其有意乎。二千三年秋分。丹徒胡邦彥。時年八十有九。
延目詞稿·編后記
是集所輯,為余自上世紀癸未(1943)弱冠在金陵南雍從龍榆生、呂貞白二先生學詞以來之部分詞課及迄本世紀癸未(2003)浮生夢影,興感紀事之零縑片楮。
文革前原已積詞二百篇,丙丁之年,視詩詞為四舊,九·五行動盡行搜繳,投入洪爐,并日記、學習筆記毀棄者十八冊。
撥亂反正后,余在太湖大箕山療養(yǎng)百日,身心舒健,山窗多暇,苦憶災劫中毀棄之詩詞作品,得詩六百八十余首,詞五十余闋。
后洎改革開放二十年來,又復不斷創(chuàng)作,尤癖耽近體絕律,所積竟逾千首,而于詞因擱筆已久,則相形生疏矣。
甲戌(楓注:當為“戌”字。
)春(1995),曾選輯三百首厘為《延目》、《壯采》、《夕秀》、《詞稿》四種,輯入《藿場喻門詩詞》付印。
復于乙卯《1999)春,輯近十八年來花甲后所作詩詞三百四十六首為《桑榆集》,以古籍線裝本刊行。
癸未春,又輯四十余年來之題畫、論書、跋印詩四百首為《詩書畫緣》正式出版。
現(xiàn)復董理此六十年代丙丁燼余長短句及近二十年來賞心樂事之詞作,總成一百另八闋,為《延目詞稿》。
嗟予文革以還,詞藝久荒,幸自八十年代末得接席四明周石窗、濟南田遨、臺北張壽平諸詞長,藉吟詠以破寂,假推敲以祛病,重陽三疊臨江,魚唱百篇樂水,郵筒往還,幾無虛日。
諸公不我菲棄,寵賜題詞,褒勉有加。
爰繼前述各編,付梓以志鴻泥。
昔龍呂二師曾于遺翰中寄“樂苑傳燈”之望者,惜皆不及呈此集以求誨矣。
甲申正月元宵。
邯翁喻蘅謹識于復旦玖園,時年八十三歲。
延目詞稿·跋
吾師喻蘅先生繼《藝文隨筆》、《霍場喻門詩詞》、《桑榆集》、《詩書畫緣》印行后,近又整理歷年所作詞為《延目詞稿》,并將初稿分寄石窗、田遨兩丈,兩丈讀后稱贊備至,各題《金縷曲》一闕,并建議詞集付梓問世,遨丈并先后寄函致以篤評云:“捧讀歷年詞作,不勝欣喜。覺吾兄詞風雅暢,風格在半塘老人、大鶴山人之間,將來可出一詞集,為詞學延長一脈……”、“詞情凄婉,詞筆雅暢,的是詞人之詞,深得白石、玉田風韻……”。從遨丈“詞人之詞”的評語揣度,《延目詞稿》所收108闕詞,均為邯翁師自1943(癸未)年迄2003(癸未)年六十年間人生風雨,滄?;脡糁惺滦穆?,詞境深沉,非獨以文采雋美、韻律精嚴見勝。如題鄭廑師《廑廬詞》有“仿佛殘英伴雨絲,片片飄香砌”、“苕上春又回,詞館人何寄。底事丙丁只字無,欲問雙溪水”。造意深微,余韻蕩漾,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是詞之本色。 甲申元宵后,邯翁師以定稿本寄示,遵囑跋數(shù)語以志端倪。 安吉弟子金翔于抱甓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