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全臺詩
黃叔璥(1666~1742),字玉圃,晚號篤齋,大興縣(今北京市)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進士。學(xué)宗朱子,以誠敬篤實著稱。曾任湖廣道御史、浙江道御使等職??滴趿荒辏?722)以首任巡臺灣御史的身份東渡來臺。當(dāng)時臺灣甫經(jīng)朱一貴事件,黃叔璥安輯流亡,掃除朱氏殘馀勢力,并能博采輿論,尤其關(guān)心臺灣原住民處境,對地方建設(shè)貢獻頗大。閒暇之時,經(jīng)常巡行各地,考察攻守險隘、海道風(fēng)信。雍正元年(1723)秩滿,奉旨留任一年,將在臺觀察所得,列為〈海疆十要〉,以供后來任職者參考?;刂性螅蛄餮运鶄炻渎?。乾隆元年(1736)起河南開歸道,調(diào)驛鹽道,補江南常鎮(zhèn)揚道,以老致仕家居,年七十七卒?! ↑S叔璥著有《臺海使槎錄》八卷,內(nèi)分〈赤嵌筆談〉四卷、〈番俗六考〉三卷、〈番俗雜記〉一卷,共一百二十二目,為清代臺灣早期文獻之一,后來修志者,往往取以為參考。另有《南征紀(jì)程》,記錄從京師到福建途中所見所聞,完成于來臺初期。《臺海使槎錄》原刊于乾隆元年(1763),今臺灣分館有藏,成文出版社于1983年將之編入《中國方志叢書》。另有光緒(1875~1909)年間刊的《幾輔叢書》本,1966年臺灣商務(wù)印書館據(jù)之重新排印,編入《叢書集成簡編》第六八九冊。以下乃以臺銀本的《臺海使槎錄》為底本,參考其它版本及方志所錄作品編校?!紖⒖挤断獭?a target='_blank'>重修臺灣府志》、余文儀《續(xù)修臺灣府志》,臺銀本。〗(施懿琳撰)維基
黃叔璥(1682年—約1758年),字玉圃,號篤齋,順天府大興縣人(今屬北京),康熙己丑進士。為首任巡臺御史。其所著之《臺海使槎錄》、《南征紀(jì)程》等書對于閩南、臺灣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黃叔璥為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順天鄉(xiāng)試舉人,之后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己丑科中進士。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由文選司擢升為湖廣道御史,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一月,任浙江道御史。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朱一貴事件結(jié)束,清廷任命黃叔璥與滿人吳達禮共同擔(dān)任巡臺御史。翌年6月,黃叔璥抵達臺灣后,除了致力與朱一貴殘黨作戰(zhàn)外,也經(jīng)常巡行各地,考察攻守險隘、海道風(fēng)信、訪問原住民政權(quán),著有《臺海使槎錄》(《使臺錄》)8卷,分為《赤嵌筆談》(四卷)、《番俗六考》(三卷)、《番俗雜記》(一卷)三篇。其中蕃俗六考,詳細(xì)記錄臺灣的山川地勢、風(fēng)土民俗。尤其對臺灣原住民的樣貌,更是觀察入微,因此,該書為近現(xiàn)代考證平埔族歷史之根基。另著《南征紀(jì)程》一書,記載來臺前自燕京至福建內(nèi)陸的途中見聞。雍正二年(1724年),黃叔璥離臺,同年,受兄長黃叔琳案牽連,罷官回老家奉養(yǎng)母親。乾隆元年(1736年)復(fù)官,補河南開分守通省糧儲驛鹽道,同年改任分巡開歸陳許河務(wù)兵備道。乾隆四年(1739年)辭官回家奉養(yǎng)母親,乾隆八年(1743年)八月,任浙江鎮(zhèn)揚道。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去世,享年七十七歲。
人物簡介
【生卒】:1672—1730 【介紹】: 清江蘇泰州人,字湘芷,一作湘沚,又字澧南??滴跛氖四赀M士,授編修,官至刑部左侍郎。工詩,少時與寶應(yīng)王式丹等號江左十五子。有《馀園詩鈔》。晚晴簃詩匯·卷五十七
清詩別裁集繆沅,字澧南,號湘芷,泰州人。康熙己丑一甲三名進士,授編修,官至刑部侍郎。有《余園詩鈔》。黃昆圃曰:“湘芷古詩上凌鮑、謝,七言則元、白、錢、劉抗行無讓。”
字湘芷,江南泰州人。康熙己丑,賜進士第三人,官至刑部侍郎。著有《馀園詩鈔》?!鹚究芤晫W(xué)楚中,延四方名流校閱,所得人文,極一時之盛,楚人為予稱道之。詩舊入《江左十五子選》中,予曾評點,后披全稿,見半屬朱墨改易,所云“老去漸于詩律細(xì)”者耶?
人物簡介
陳世侃(?—?),字行之,號闇齋,浙江海寧(鹽官)人。陳世侃康熙五十二年(1713)癸已恩科王敬銘榜進士,選庶吉士,官至翰林院編修。著有《綱鑒輯要詳注韻府匯編》。雍正二年(1724),陳世侃家人和肉鋪商人賀懋芳發(fā)生口角,陳世倌指使浙江巡撫黃叔琳刑求打死賀懋芳,導(dǎo)致杭州民憤。雍正三年(1725),陳世侃捐海塘工程銀40萬兩,“納贖免罪”。有子陳淦、陳昶、孫女陳受之。
人物簡介
維基【生卒】:1709—1776 【介紹】: 清順天大興人,字云門。黃叔琳子。乾隆元年進士,由戶部主事累擢刑部給事中,巡視江南漕務(wù)。歷光祿寺卿、太常寺卿,擢倉場侍郎,署漕運總督。熟悉漕政,處置得宜。官至左副都御史。其學(xué)以小學(xué)《近思錄》為主。
黃登賢(1709年—1776年),字云門、筠盟,號忍廬,順天府大興縣(今北京市市區(qū))人,清朝官員。雍正二年(1724年),順天府鄉(xiāng)試中舉。乾隆元年(1736年),登進士,授戶部江南司主事,升戶部員外郎、戶部陜西司郎中。乾隆十一年(1746年),任廣西道監(jiān)察御史。乾隆十八年,任吏科給事中。次年,任刑科掌印給事中。乾隆二十四年,任太常寺少卿。次年升任光祿寺卿。乾隆二十五年,升任太常寺卿。乾隆三十二年,任宗人府府丞。乾隆三十三年,任左副都御史。乾隆三十四年,升任戶部倉場侍郎。乾隆三十四年,任漕運總督。乾隆三十六年,任左副都御史。乾隆三十七年,任武會試副考官。乾隆三十九年,提督河南、山東學(xué)政。
人物簡介
【介紹】: 清福建建寧人,字璧豐,號筠園。朱仕琇兄。乾隆十八年拔貢生。授德化教諭,后升內(nèi)黃知縣,未上任而卒。有《筠園詩稿》、《小琉球漫志》、《龍山漫錄》等。晚晴簃詩匯·卷七十五
朱仕玠,字碧峰,號筠園,建寧人。乾隆辛酉拔貢,官鳳山教諭。有《溪音集》。全臺詩
朱仕玠(1712~?),字璧豐,又字璧峰,號筠園,福建建寧縣人。清乾隆癸酉(1753)拔貢生。通經(jīng)史百家之書,與其弟仕琇各以詩、古文見長,在京城頗負(fù)聲名,惜屢試不第。壯時曾渡黃河,游太學(xué),歷吳、楚、越、宋、齊、魯?shù)鹊亍?div id="okvcdov" class='inline' id='people_63897_2_4_comment'>乾隆二十八年(1763)由德化教諭調(diào)任鳳山縣教諭。是年六月蒞任,次年夏,因丁母憂回籍,授徒里中。后擢知內(nèi)黃縣事,未任職而卒。著有《小琉球漫志》、《筠園詩稿》三卷、《和陶》三卷、《溪音》十卷、《音別》四卷、《龍山漫錄》二十卷等作品。 《小琉球漫志》乃朱氏任職鳳山縣署時所著。舉凡山川、風(fēng)土、草木、鳥獸、蟲魚乃至國家建制、方言土語……與內(nèi)地不同者,皆詳加記錄,編為六類:〈泛海紀(jì)程〉、〈東海紀(jì)勝〉、〈瀛涯漁唱〉、〈海東剩語〉、〈海東月令〉、〈下淡水寄語〉,凡十卷。內(nèi)容以描寫山川景物、奇花異實為主,也有借景抒情,或狀述臺地生活實況之作。寄懷幽遠(yuǎn),造句新穎,頗宜于謳詠。沈德潛曾推許其詩能得選詩神理,黃叔琳也認(rèn)為「王士禎沒后,不見此調(diào)久矣!」。以下作品乃以乾隆三十年(1765)刊印,1957年臺灣銀行經(jīng)濟研究室重刊的《小琉球漫志》為主,并參考薛志亮《續(xù)修臺灣縣志》、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等方志所收朱氏作品為輔編校之。(施懿琳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