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鄧廷楨

相關(guān)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772—1851 【介紹】: 清安徽桐城人,字植之,晚號儀衛(wèi)主人。
姚鼐弟子。
諸生。
曾為鄧廷楨幕僚。
有《漢學(xué)商兌》,專評乾嘉諸學(xué)者之失,持論則稍偏。
又有《昭昧詹言》,為詩學(xué)理論。
文集初名《儀衛(wèi)軒文集》,后增補為《考槃集文錄》。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782—1856 【介紹】: 清滿洲鑲藍(lán)旗人,郭佳氏,字子樸,號鶴舫。嘉慶十年進(jìn)士。授檢討。歷禮、兵、刑、工、戶部侍郎。道光初任內(nèi)務(wù)府大臣,兩署漕運總督。七年,命在軍機大臣上學(xué)習(xí)行走,次年授軍機大臣,官至文華殿大學(xué)士。他當(dāng)國二十余年,門生故吏遍內(nèi)外,權(quán)傾一時。鴉片戰(zhàn)爭間,力主和議。咸豐帝即位后被黜。
晚晴簃詩匯·卷一一七
穆彰阿,字鶴舫,滿洲旗人。嘉慶乙丑進(jìn)士,改庶吉士,授檢討,官至文華殿大學(xué)士。有《澄懷書屋詩鈔》。
維基
穆彰阿(1782年—1856年),字子樸,號鶴舫,別號云漿山人,郭佳氏,滿洲鑲藍(lán)旗人。
晚清重臣曾國藩的師傅,曾經(jīng)提拔曾國藩。
出身于官僚家庭,父親是廣泰。
嘉慶十年(1805年)中進(jìn)士,選庶吉士,散館授檢討。
曾任軍機大臣、翰林院掌院學(xué)士、兵部尚書、戶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xué)士、太子太保等職。
道光八年(1828年)入軍機處,任軍機大臣達(dá)二十馀年。
善于揣摩道光皇帝的心理,“終道光朝,恩眷不衰”,人稱“在位二十年,亦愛才,亦不大貪,惟性巧佞,以欺罔蒙蔽為務(wù)”,后擔(dān)任漕運總督。
門生遍滿朝野,號稱“穆黨”。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穆相亦提拔曾國藩,二人有師生之誼,曾國藩的迅速發(fā)跡,實離不開穆彰阿的提攜。
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支持琦善,將林則徐、鄧廷楨等革職。
軍機大臣王鼎甚憤穆彰阿誤國,閉戶自縊,冀以尸諫。
鴉片戰(zhàn)爭后,穆黨獨攬朝政,官場彌漫著因循守舊的氛圍。
官員賄賂公行,弟子輒以及炭敬、冰敬、瓜敬之類投報,連曾國藩亦不例外。
咸豐帝即位,依杜受田之議,起用林則徐、姚瑩等人,指責(zé)穆彰阿“保位貪榮,妨賢病國”,將其革職,永不敘用。
咸豐三年(1853年),穆彰阿捐納銀錢,贊助朝廷軍餉,賜五品頂戴。
咸豐六年(1856年)病卒,年七十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786—1856 【介紹】: 清江蘇上元人,字伯言。道光三年進(jìn)士,官戶部郎中。師事桐城派姚鼐,專力古文,居京師二十余年,有盛名。詩亦清秀。晚年主講揚州書院。有《柏枧山房文集》。
晚晴簃詩匯·卷一三○
梅曾亮,字伯言,上元人。道光壬午進(jìn)士,歷官戶部郎中。有《柏枧山房集》。
維基
梅曾亮(1786年—1856年),原名曾蔭,字伯言,又字葛君,江寧府上元縣(今南京市)人,祖籍寧國府宣城縣。
曾祖時移籍江蘇。
出身詩書家庭,由母親候芝啟蒙。
十八歲時,梅曾亮在鐘山書院拜姚鼐為師,與管同、方東樹、劉開及姚瑩,并稱姚門高第弟子。
二十九歲時入?yún)屈埖膿P州唐文館。
道光二年(1822年)進(jìn)士三甲八十九名,授知縣,因考慮到贍養(yǎng)父母不便,沒有赴任。
先后為鄧廷楨、陶澍幕僚。
援例為戶部郎中。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告歸,主講于揚州梅花書院。
咸豐二年冬,回到家鄉(xiāng)上元。
不久太平軍禍起,避難于王墅村,再移居淮安,晚年投靠河道總督楊以增,被安頓在河督節(jié)署之清晏園。
咸豐五年(1855年)十二月十八日,楊以增積勞成疾,卒于南河節(jié)署,梅曾亮痛苦萬分,“撫尸慟而無淚”。
二十四天后,咸豐六年正月十二日,梅曾亮去世。
梅曾亮是桐城派承上啟下的人物。
他在北京二十馀年間逐漸成為了桐城派唯一常駐京城的人,許多人都登門向他求教作文之法。
曾國藩亦深受其影響了。
著有《柏枧山房集》31卷。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二六
喬用遷,字見齋,號敦安,孝感人。嘉慶甲戌進(jìn)士,官至貴州巡撫。贈太子少傅。有《有恒齋詩鈔》。
維基
喬用遷(1788年—1851年11月16日,乾隆戊申-咸豐辛亥九月二十四日),字敦安,號見齋,又號恒齋、鑒齋。
湖北省漢陽府孝感縣(今屬孝感市孝南區(qū))人,咸豐初年官至貴州巡撫、太子少傅。
早年為縣廩生。
嘉慶十九年(1814年)中式甲戌科會試,殿試位列第二甲第八十七名。
授內(nèi)閣中書。
二十二年(1817年),丁母憂回籍。
二十五年(1820年),服闕,九月,充軍機章京。
道光二年(1822年)閏三月,補授內(nèi)閣中書。
五年(1825年),升任內(nèi)閣侍讀,隨即丁父憂回籍。
八年(1828年)二月,服闕,補原官侍讀,仍兼充軍機章京。
六月,充方略館纂修官。
十一年(1831年)二月,京察一等,記名以道員、知府用。
十月,授廣西南寧府知府。
十四年(1834年),調(diào)任桂林府知府。
十六年(1836年),升任甘肅鞏秦階道。
十八年(1838年)閏四月初二日,擢任廣東按察使。
十九年(1839年),英吉利商人在廣東市場私售鴉片煙,經(jīng)欽差大臣林則徐、兩廣總督鄧廷楨諭令上繳銷毀,英國軍艦移往澳門繼續(xù)販?zhǔn)郏痪旁麻g,喬用遷偕同布政使熊常錞受林則徐令帶領(lǐng)兵弁,數(shù)次于穿鼻洋、尖沙嘴炮擊驅(qū)趕英艦。
十二月,得到林則徐奏報保獎。
二十年(1840年)二月,署理廣東布政使。
九月初四日,升授山西布政使。
二十一年(1841年)十二月,因山西巡撫楊國楨赴任閩浙總督,喬用遷署理山西巡撫。
二十二年(1842年)四月,鴉片戰(zhàn)爭,浙江乍浦失守,江蘇省城告急,道光帝廷寄六百里加急諭喬用遷選派將官管帶預(yù)先挑選的太原、大同精兵一千人馳赴蘇州交牛鑒、程矞采調(diào)遣。
五月,因天津可能被英軍攻擊,廷寄六百里加急諭喬用遷截回已啟程前往江蘇的山西兵一千人,改赴天津;又調(diào)用山西省所存抬炮、抬槍,挑選二三百桿,委員解赴天津交直隸總督訥爾經(jīng)額收存?zhèn)溆?,隨后喬用遷奏報已經(jīng)撥用抬炮、抬槍二百桿及鉛丸火藥運往天津。
訥爾經(jīng)額奏請增兵防守天津??冢?jīng)兵部議請于各省兵額中酌量裁撥;喬用遷奏請于山西撫標(biāo)左右二營、太原鎮(zhèn)、大同鎮(zhèn)所屬各營內(nèi)裁減馬步守兵160名,并以突然裁撤兵額將造成兵丁生計困難,請自道光二十三年起各營兵額遇缺不補,限年完成裁減。
獲得允準(zhǔn)。
二十三年(1843年)十一月,因?qū)徖矸妒刈袕娂槲闯杀緥D羞忿自盡一案未能查出疑竇,遭到議處。
二十五年(1845年)四月十四日,升任貴州巡撫。
貴州省苗民村寨平時有客民依附居住,經(jīng)前任巡撫嵩溥清查苗寨,將客民戶口編入保甲,不準(zhǔn)續(xù)增,并奏定查核章程,每年將遷離的戶口按冊開除。
二十六年(1846年),喬用遷奏陳:「苗寨附居客民,或仍歸原籍,或別徙他鄉(xiāng),固屬事所恒有。
惟佔籍既久,生齒日繁,其子孫每有分戶另居者。
各府廳州縣,祇將舊戶徙去者開除,不將分居戶口載明,日久易滋流弊。
查分居客民,租墾荒山,自食其力,相安已久,即屬編氓。
應(yīng)請飭各地方官,督率村寨保長人等,將客民舊戶徙去若干、現(xiàn)存若干、分戶另居者若干,一律查載辦理。
」獲準(zhǔn)實行。
二十七年(1847年),以湖北原籍水災(zāi),捐銀一萬兩以備賑濟(jì),受到交部優(yōu)敘。
喬用遷奏言:「黔省民苗雜處,獄訟不平,釀患必巨,教唆之犯尤應(yīng)嚴(yán)懲。
遵義舉人周應(yīng)先受賄干訟,請褫革。
」八月,奏報前任廣東南韶連道劉晸昌在籍滋事,請暫行革職提審,獲準(zhǔn)。
二十八年(1848年)九月二十三日,赴京陛見。
因貴陽府定番州民人韋阿香盜槍走火身亡,知州童翚詳文偽稱田潘大打獵誤傷;安順府歸化廳李陸氏被伍幗鈞毆斃,署通判方聯(lián)遠(yuǎn)違例不驗尸,喬用遷奏請將二員革職獲準(zhǔn)。
又奏稱貴州州縣員缺不多,辦理領(lǐng)運京鉛、采購滇銅,往返需耗時二年,常有前次派運尚未返回、后次派運接連不斷的急亂情形,加以升遷調(diào)任等事故,無人能署理職缺,請揀發(fā)曾經(jīng)外任、現(xiàn)在吏部投呈履歷的候選知縣6員以供委任。
三十年(1850年),清平縣城墻炮臺坍塌,知縣鄭選士出力勘估及修理,喬用遷奏請獎敘。
二月,咸豐帝上諭命喬用遷遴選將弁督率兵勇堵截由湖南竄往貴州的匪徒。
三月,馳驛奏報湖南匪徒竄逼貴州邊境,已嚴(yán)飭堵剿之情形;隨后咸豐帝警告情喬用遷有除暴安良職責(zé),「如玩泄從事,致苗匪鴟張或與楚匪句結(jié)煽動」將嚴(yán)行究責(zé)。
四月,以苗匪聚眾搶劫、拒捕、殺害官員等案件已累積一百多件,喬用遷飭令候補知府胡林翼帶兵深入苗疆搜捕,捕獲案內(nèi)大盜二百九十馀人,喬用遷又保奏、獎勵出力辦理的文武官員。
當(dāng)時湖南會匪李沅發(fā)糾眾滋事,擾動貴州邊境;喬用遷遵旨派遣貴東道周作楫、古州鎮(zhèn)總兵崇福、鎮(zhèn)遠(yuǎn)鎮(zhèn)總兵秦定三各帶兵勇,于貴州、湖南省境防堵攻剿。
會匪又竄擾洪州太平山一帶,經(jīng)文武各官督兵攻擊,生擒匪徒首領(lǐng)多名。
又會同湖南官兵追剿到水口等地,大有斬獲,剩馀匪眾由貴州邊境的摩天嶺翻山竄逃。
五月,逮捕李沅發(fā),邊境肅清,咸豐帝嘉獎喬用遷同心協(xié)力剿辦,賞加太子少傅銜。
六月,咸豐帝認(rèn)為湖南、貴州相鄰,一向有會匪出沒,最好趁此時軍事告一段落之際,盡力整頓,諭令喬用遷會同湖廣總督裕泰籌議增兵設(shè)防、團(tuán)練、保甲等各事宜。
咸豐元年(1851年)九月二十四日,卒于任上,年六十四歲。
咸豐帝諭照巡撫例賜恤,賜祭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61 【介紹】: 清江蘇江寧人,字子久。
鄧廷楨子。
道光十三年進(jìn)士。
授編修。
出知云南曲靖府。
咸豐間擢布政使。
以持正為巡撫徐云銘所忌。
旋擢陜西巡撫,行抵曲靖,被徐云銘所遣武弁謀殺。

人物簡介

晴花暖玉詞
1845-1915,字季垂,江寧(今江蘇南京)人。
鄧廷楨孫,鄧爾咸子。
少孤,奉母輾轉(zhuǎn)晉、蜀、滇、黔,最后兄履吉官湖南,又迎養(yǎng)至湘。
及江南平,奉母歸。
貧苦勵行。
同治九年(1870)優(yōu)貢,用知縣。
光緒元年(1875)舉人。
又四年,母卒,終喪,始出就官貴州,權(quán)貴筑。
改知貞豐州,又權(quán)知正安州,皆有惠愛。
長于斷獄,死囚往往得更生。
奏調(diào)至臺灣,補嘉義。
甲午內(nèi)渡,調(diào)至皖,主賦事。
于蔭霖?fù)岷?,?fù)招入幕。
擢守襄陽,調(diào)武昌、黃州、鄖陽。
光緒三十一年(1905),簡授徽州府知府,改知錦州府,調(diào)奉天。
東三省改定官制,署奉天巡警道。
未幾,裁缺,遂引疾自免,寄居北京、天津。
老更世變,時時為小詞以自遣。
著《暖玉晴花館詞》二卷。
晴花暖玉詞·跋
右裒錄先大夫晴花暖玉詞,凡二卷,共一百九十五首。先大夫生平所謂詩文多不存稿,四十以后之官黔中,始為小詞。在官二十五年,所歷五行省,雖久速簡劇不一,然治事有暇,不廢倚聲,中間惟在諸羅,簿書填委,遭時多故,吟詠偶稀,自余未嘗輟也。宣統(tǒng)紀(jì)元,先大夫年六十有五,乞身??門,益依度曲自遣。七年之中,積稿盈寸。比諸在官,正復(fù)相埒。今之所錄,以在官時為上卷,去官后為下卷。繭紙蚓書,雜廁叢束,不敢謂移寫必?zé)o失次,粗舉先后,以告子孫。嗟乎,使先大夫得假貞壽,則不肖所述寧止此耶,寧止此耶。 己未十一月長至,不肖男邦述錄竟,謹(jǐn)識。

人物簡介

維基
鄧邦述(1868年—1939年),字正闇,號孝先,晚號群碧翁,又號漚夢老人。
江蘇江寧(今南京)人,祖籍蘇州洞庭西山明月灣。
清末民初政治人物、藏書家。
鄧邦述是兩廣總督鄧廷楨的孫子。
鄧家的祖先是金陵的望族,歷代居于江寧萬竹園,藏書的地方叫青黎閣。
后來鄧家家道衰落,藏書四散不見。
鄧邦述22歲時,和舅舅趙烈文之女結(jié)婚。
趙家是藏書世家,藏書樓為天放樓,鄧邦述常到該樓看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鄧邦述中進(jìn)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緒二十九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他入湖南巡撫端方幕。
光緒三十年(1904年),鄧邦述住在吳縣。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他奉清政府所派,隨出使各國考察政治大臣端方到外國考察,次年四月歸國。
此后,他住在北京,參與厘訂新官制。
其間,他搜羅了大量善本。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吉林設(shè)行省。
徐世昌向清廷保奏道:鄧邦述于該年年底署理吉林省交涉司使。
宣統(tǒng)元年四月二十九日(1909年6月16日),鄧邦述轉(zhuǎn)任奉天交涉使,不久棄官回到北京。
宣統(tǒng)二年(1910年),他任吉林省民政使,次年6月再一次棄官回到北京。
在吉林任職期間,他促成了吉林省圖書館的創(chuàng)立。
吉林省過去也曾有官立、私立藏書樓。
嘉慶十四年(1809年),吉林將軍秀林在吉林文廟尊經(jīng)閣捐資修建了吉林省內(nèi)最早的官辦圖書館。
后來,筆帖式國英(1823年-1884年)、盛昱(1850年-1900年)都是大藏書家。
吉林省圖書館(今吉林市圖書館)于1909年建立,是中國最早的公共圖書館之一。
回到北京之后,鄧邦述首次對自己的藏書編目,所著錄的圖書共2.5萬卷,后又續(xù)增1.3萬卷。
因為其藏書樓內(nèi)藏有兩部珍稀的宋版書即唐朝李群玉撰《群玉詩集》、唐朝李中撰《碧云集》,他遂命名其藏書樓為“群碧樓”。
中華民國成立后,鄧邦述曾任東三省鹽運使,后來獲趙爾巽聘為清史館纂修,負(fù)責(zé)編撰《清史稿》的本紀(jì)、光宣列傳。
1918年,他當(dāng)選安福國會江蘇省參議員。
晚年,他住在蘇州,一心著述。
1927年,為償還巨額債務(wù),他將藏書售予中央研究院。
1939年,鄧邦述逝世。
他逝世之后,其家屬將其所存圖書售予北京景文閣、東來閣、文殿閣、蘇州集寶齋等四個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