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劉粲

相關(guān)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312 【介紹】: 西晉范陽涿人,字子道,一作子通。
盧欽侄。
初辟公府掾。
出為鄴令。
有才干。
成都王司馬穎倚為謀主,數(shù)決大計(jì)。
封武強(qiáng)侯,表為中書監(jiān)。
惠帝建武元年,督兵迎惠帝還洛陽。
與陸機(jī)弟陸云有隙,機(jī)率軍進(jìn)洛陽,與張方遇,兵敗,為志所讒,機(jī)兄弟同時被司馬穎所殺。
同年張方逼駕至長安,志隨侍。
官至尚書。
洛陽沒,北投劉琨,為劉粲所得,遇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18 【介紹】: 十六國時漢國國君,匈奴族,字玄明,一名載。
劉淵第四子。
隨淵還左國城,拜鹿蠡王。
晉懷帝永嘉四年,殺兄劉和自立。
遣劉曜等攻陷洛陽,俘晉懷帝,又鴆殺之。
晉憫帝即位于長安,聰遣將攻陷之,俘憫帝。
驕奢淫暴,殺戮無已,窮兵黷武,沉湎酒色。
寵任太子劉粲,縱劉曜、石勒擅兵于外。
身死國亂。
在位八年。
羊獻(xiàn)容 朝代:西晉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22 【介紹】: 西晉末泰山南城人。
羊玄之之女。
惠帝太安元年立為皇后。
八王之亂時,屢遭廢立。
懷帝即位,尊為惠帝皇后。
永嘉五年成漢劉曜兵破洛陽,為曜所獲。
東晉元帝大興元年曜繼劉粲為前趙主,立羊氏為后。
有寵,漸干預(yù)國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29 【介紹】: 十六國時前趙國君,匈奴族,字永明。
劉淵族子。
仕劉淵、劉聰二世,位至相國,鎮(zhèn)長安。
靳準(zhǔn)殺劉粲奪帝位,曜在平陽稱帝,率軍誅滅靳氏。
徙都長安,改國號漢為趙,史稱前趙。
西擊張駿,南服仇池,窮兵不已。
后與石勒交戰(zhàn),被擒殺。
在位十三年。
全晉文
曜字永明,淵從兄子,歷仕至相國都督中外諸軍事,以晉太興元年即偽位,改元光初,其明年改國號曰趙,在位十三年,為石勒所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西晉末人,鮮卑族。
代公拓跋猗盧長子。
晉懷帝永嘉六年,奉父命為前鋒,往擊前趙劉粲,以救晉將劉琨。
懼,遁走。
六修縱騎追之,殺傷甚眾。
后以故與弟拓跋比延不睦,觸怒其父。
猗盧率眾攻之,為六修所敗,殺比延,猗盧暴死。
后為拓跋猗?子拓跋普根所攻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284—350 【介紹】: 西晉范陽涿人,字子諒。
盧志子。
武帝婿。
少有聲譽(yù),好《老》《莊》,善屬文。
洛陽沒,隨父依劉琨,為劉粲所獲,留為參軍。
敗,赴琨,為從事中郎。
西晉末,隨琨投段匹碑。
琨遇害,復(fù)投遼西段末波。
末波死,石虎破遼西,為石虎中書監(jiān)。
冉閔誅石氏,諶遇害。
諶才高行潔,雖顯于石氏,恒以為辱。
每謂其子曰:“身沒之后,但稱晉司空從事中郎。
”撰《祭法》,注《莊子》,有文集。
已佚。
全晉文·卷三十四
諶字子諒,欽弟珽之孫。
尚武帝女滎陽公主,拜駙馬都尉。
后州舉秀才,辟太尉掾。
洛陽陷,劉粲據(jù)晉陽,留為參軍。
敗,劉琨以為司空主簿,轉(zhuǎn)從事中郎。
憫帝末,從琨奔段匹磾,以為幽州別駕。
匹磾敗,奔段末波。
元帝初,累徵散騎、中書侍郎,不得歸。
末波死,弟遼代立。
遼敗,為石虎所得,以為中書侍郎、國子祭酒、侍中、中書監(jiān)。
虎死,從冉閔于襄國。
永和六年,軍敗遇害,年六十七。
有《雜祭法》六卷,《莊子注》若干卷,集十卷。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二 義解科(二)
生相之周氏。高齊之季。出家。從耶舍三藏。學(xué)梵書語。且聽采大乘經(jīng)論于鄴下。開皇間。詔與翻譯。住京師之大興善寺。仁壽詔葬舍利于同州大興國寺。寺即文帝生地也。帝生魏之大統(tǒng)七年六月十三日。赤光紫氣。充庭溢室。狀如樓閣。色染人衣。姆以其熱而扇之。帝噤至不能啼。忽有一尼。至自外。謂太祖曰。兒來處甚高。佛天所祐。非汝俗家所可育也。我當(dāng)為公育之。太祖因割宅之偏為寺。通小門往來。以帝委之。尼遂以那羅延名帝。而撫字惟謹(jǐn)。尼蒲坂劉氏女。名智仙。七歲出家。一日禪坐。屋極上入定。其師遍求不可得。率以為溺井死矣。自是有所云為輒神驗(yàn)。及周廢教。尼依帝家。終不徙寺以寖大。舍利瑞應(yīng)。見別傳。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下
釋道密。
姓周氏。
相州人。
初投耶舍三藏。
師習(xí)方藝。
又從鄴下博聽大乘。
神思既開理致通衍。
至于西梵文言繼跡前烈。
異術(shù)勝能聞諸齊世。
隋運(yùn)興法翻譯為初。
敕召入京住大興善。
師資道成復(fù)弘梵語。
因循法本留意傳持。
會仁壽塔興銓衡德望。
尋下敕召。
送舍利于同州大興國寺。
寺即文帝所生之地。
其處本基般若尼寺也。
帝以后魏大統(tǒng)七年六月十三日。
生于此寺中。
于時赤光照室流溢外戶。
紫氣滿庭狀如樓闕。
色染人衣。
內(nèi)外驚禁。
奶母以時炎熱就而扇之。
寒甚幾絕。
困不能啼。
有神尼者名曰智仙。
河?xùn)|蒲坂劉氏女也。
少出家有戒行。
和上失之。
恐其墮井。
見在佛屋。
儼然坐定。
時年七歲。
遂以禪觀為業(yè)。
及帝誕日。
無因而至。
語太祖曰。
兒天佛所祐。
勿憂也。
尼遂名帝為那羅延。
言如金剛不可壞也。
又曰。
此兒來處異倫。
俗家穢雜。
自為養(yǎng)之。
太祖乃割宅為寺。
內(nèi)通小門。
以兒委尼。
不敢名問。
后皇妣來抱。
忽見化而為龍。
驚遑墮地。
尼曰。
何因妄觸我兒。
遂令晚得天下。
及年七歲告帝曰。
兒當(dāng)大貴從東國來。
佛法當(dāng)滅由兒興之。
而尼沈靜寡言。
時道成敗吉兇。
莫不符驗(yàn)。
初在寺養(yǎng)帝。
年十三方始還家。
積三十馀歲略不出門。
及周滅二教。
隱皇家。
內(nèi)著法衣。
戒行不改。
帝后果自山東入為天子。
重興佛法。
皆如尼言。
及登祚后。
每顧群臣。
追念阿阇梨以為口實(shí)。
又云。
我興由佛法。
而好食麻豆。
前身似從道人里來。
由小時在寺。
至今樂聞鐘聲。
乃命史官王劭。
為尼作傳。
其龍潛所經(jīng)四十五州。
皆悉同時為大興國寺。
因改般若為其一焉。
仁壽元年。
帝及后宮。
同感舍利。
并放光明。
砧磓試之宛然無損。
遂散于州部。
前后建塔百有馀所。
隨有塔下皆圖神尼。
多有靈相。
故其銘云。
維年月。
菩薩戒佛弟子大隋皇帝堅(jiān)。
敬白十方三世一切三寶弟子。
蒙三寶福祐。
為蒼生君父。
思與民庶共建菩提。
今故分布舍利。
諸州供養(yǎng)。
欲使普修善業(yè)同登妙果。
仍為弟子。
法界幽顯。
三涂八難。
懺悔行道。
奉請十方常住三寶。
愿起慈悲。
受弟子等請。
降赴道場證明弟子。
為諸眾生發(fā)露懺悔。
文多不載。
密以洽聞之譽(yù)。
送此寺中。
初下塔時。
一院之內(nèi)光明充塞。
黃白相間兼赤班氣。
旋繞朗徹。
久而乃滅。
道俗內(nèi)外咸同一見。
寺有四門。
門立一碑。
殿塔廊廡及以生地。
莊嚴(yán)綺麗晃發(fā)城邑。
仁壽之末。
又敕送于鄭州黃鵠山晉安寺。
掘基至水。
獲金像一軀。
高尺許。
儀制特異。
正下塔時。
野鳥群飛旋繞塔上。
事了便散。
又見金花三枚騰空久之下沒。
基內(nèi)又放螢光。
后遂廣大。
繞塔三匝。
寺本高顯素?zé)o泉水。
洎便下汲。
一夕之間去塔五步。
飛泉自涌有同浪井。
廣如王劭所紀(jì)。
及大業(yè)伊始。
從治雒陽。
上林園中置翻經(jīng)館。
因以傳譯。
遂卒于彼所出諸經(jīng)如費(fèi)氏錄。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周。
相州人。
初投耶舍三藏師。
習(xí)方藝。
又從鄴下聽大乘。
通衍西梵文言。
隋運(yùn)興法。
翻譯為任。
敕召入京。
住大興善寺。
師資道成。
復(fù)弘梵語。
會仁壽塔興。
下敕召。
送舍利于同州大興國寺。
寺即文帝所生之地。
其處本基。
般若尼寺也。
帝以后魏大統(tǒng)七年。
六月十三日。
生于此寺中。
于時赤光照室。
流溢外戶。
紫氣滿庭。
狀如樓閣。
色染人衣。
內(nèi)外驚禁。
奶母以時炎熱。
就而扇之。
寒甚幾絕。
困不能啼。
有神尼者。
名曰智仙。
河?xùn)|蒲坂劉氏女也。
少出家。
有戒行。
以禪觀為業(yè)。
及帝誕日。
無因而至。
語太祖曰。
兒天物所祐。
勿憂也。
尼遂名帝為那羅延。
言如金剛。
不可壞也。
又曰。
此兒來處異倫。
俗家穢雜。
自為養(yǎng)之。
太祖乃割宅為寺。
內(nèi)通小門。
以兒委尼。
不敢名問。
后皇妃來抱。
忽見化而為龍。
驚惶墮地。
尼曰。
何因妄觸我兒。
遂令晚得天下及年七歲。
告帝曰。
兒當(dāng)大貴。
從東國來。
佛法當(dāng)滅。
由兒興之。
而尼沉靜寡言。
時道成敗吉兇。
莫不符驗(yàn)。
初在寺養(yǎng)。
帝年至十三。
方始還家。
積三十馀歲。
略不出門。
及周滅二教。
隱皇家。
內(nèi)著法衣。
戒行不改。
帝后果自山東。
入為天子。
重興佛法。
皆如尼言。
及登位后。
每顧群臣。
追念阿阇梨。
以為口實(shí)。
又云。
我興由佛法。
而好食麻豆。
前身以從道人里來。
由小時在寺。
至今樂聞鐘聲。
乃命史官王劭。
為尼作傳。
其龍潛所經(jīng)。
四十五州。
皆悉同時為大興國寺。
因改般若為其一焉。
仁壽元年。
帝及后宮。
同感舍利。
并放光明。
砧錘試之。
宛然無損。
遂散于州郡。
前后建塔。
百有馀所。
隨有塔下。
皆圖神尼。
多有靈相。
密以洽聞之舉。
送此寺中。
初下塔時。
一院之內(nèi)。
光明充塞。
黃白相間。
兼赤斑氣。
旋繞朗徹。
久而乃滅。
仁壽之末。
又敕密送于鄂州黃鵠山晉安寺。
掘基至水。
獲金像一軀。
高尺許。
儀制特異。
正下塔時。
野鳥群飛。
旋繞塔上。
事了便散。
又見金花三枚騰空。
久之下沒。
基內(nèi)又放螢光。
后遂廣大。
繞塔三匝。
寺本高顯。
素?zé)o泉水。
須便下汲。
一夕之間。
去塔五步。
飛泉自涌。
有同浪井。
及大業(yè)伊始。
密徙雒陽上林園中。
置翻經(jīng)館。
因以傳譯。
遂卒于彼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