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太甲

相關(guān)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帝中壬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或作仲任。
商代國君。
外丙之弟。
外丙卒,中壬繼位。
甲骨卜辭稱南壬。
立四年卒。
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為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商代國君。
太甲之子。
即位后,伊尹卒,乃任咎單為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商代人,名伊,一名摯。
湯時大臣。
尹,官名。
相傳為家內(nèi)奴隸,乃有莘氏女陪嫁之媵臣。
受湯賞識,舉用。
佐商滅夏,綜理國事。
湯卒后,歷佐外丙、仲壬二君。
仲壬死,太甲立,不遵湯法,不理國政,為伊尹放逐于桐。
三年,太甲悔,乃接歸復位。
至沃丁時死。
一說,太甲當立而伊尹篡位自立,放逐太甲。
七年后,太甲潛歸,殺伊尹。
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伊尹名摯,姓伊字尹,有侁之空桑人。
初仕桀,歸相湯,為阿衡。
太甲尊為保衡。

人物簡介

簡介
權(quán)漢功(???),朝鮮人,高麗王朝官員。
本貫安東權(quán)氏。
權(quán)漢功于忠烈王在位期間等第直史館。
忠烈王與忠宣王父子都在元朝的時候,王惟紹等人離間王父子,權(quán)漢功為忠宣王的從臣,出仕忠宣王府邸,與崔誠之主選法。
忠烈王薨,忠宣王歸國后,賜冠帶,常常出入宮禁,時不時召見,拜密直副使驟升僉議評理。
當時忠宣王經(jīng)常滯留元朝不歸國,從臣們都想要回國。
漢功、誠之同掌銓注,貪其賄賂,無意東還。
李思溫、金深彈劾于徽政院,將權(quán)漢功逮捕下獄。
忠宣王怒,將此事告訴皇太后。
于是權(quán)漢功被釋放,李思溫、金深遭到流放。
忠肅王即位后,表彰權(quán)漢功、崔誠之、樸景亮跟隨父親忠宣王之功。
忠宣王奉御南游江浙,權(quán)漢功與李齊賢跟隨。
權(quán)漢功、崔誠之、李光逢等人跟隨忠宣王在大都之時大肆收受賄賂,濫封親戚故舊為官,使得忠肅王非常不滿。
1323年,上王忠宣王被流放吐蕃后,權(quán)漢功、李光逢、金廷美(金怡)、蔡洪哲、裴廷芝等人被逮捕。
權(quán)漢功欲自廁所逃跑,但仍被逮捕,同李光逢、蔡洪哲一起籍沒家產(chǎn)流放遠島,金廷美則被釋放。
權(quán)漢功、李光逢、蔡洪哲三人沒有進入海島,而是在洪州界聚眾擾民。
不久后,元朝派人赦免了三人。
權(quán)漢功怨恨忠肅王,于是投靠了沈王王皓。
權(quán)漢功糾集沈王的黨羽,在慈云寺聚集百官,要求在廢黜忠肅王、改立王皓的請愿書上簽字。
當時忽降大雨冰雹,監(jiān)察執(zhí)義尹宣佐便說此是豬狗不如的事,聚集簽字,百官紛紛效仿,于是失敗了。
權(quán)漢功多年跟隨忠宣王,為忠宣王所重用,忠宣王在流放吐蕃的時候還向權(quán)漢功寄詩,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
忠惠王繼位后,得知權(quán)漢功二室康氏有姿色,派護軍樸伊刺赤納之宮中。
伊刺赤先將其強奸,忠惠王得知后大怒,皆撲殺之。
忠惠王被逮捕送到了元朝,群臣聚集在旻天寺,商議上書其鳴冤。
權(quán)漢功說:「昔殷太甲不明于德,伊尹放諸桐三年,然后悛心改行,復于君位。
又有一國,介于要沖之地,殺其朝覲諸侯及天子之使,于是天子遣人誅之。
又有一國之臣使于他國,及其還,天子之使斬其君首而去,其臣詣尸所陳祭而哭,亦令斬之。
今王無道,天子誅之,何得而救乎?
」后來權(quán)漢功官至都僉議政丞、醴泉府院君。
曾奉元朝之命,為太子左贊善。
忠定王元年卒,謚文坦。
著有文集《一齋逸稿》。
權(quán)漢功有二子:權(quán)仲達、權(quán)仲和。
其中權(quán)仲和在朝鮮太宗在位期間擔任過領(lǐng)議政之職。
《高麗史》將權(quán)漢功列為奸臣。

人物簡介

貞齋先生逸稿卷之二·本傳
樸宜中字子虛。
初名實。
密陽人。
父仁杞。
版圖總郎。
宜中恭憫朝擢魁科。
授典儀直長。
累轉(zhuǎn)獻納,司藝。
王祦時。
除門下舍人。
升左司議大夫。
與鄭釐上疏曰。
近日憲司所申數(shù)事。
允合公論。
而殿下未盡俞允。
玆竭愚衷。
輒冒言之。
書曰。
明王奉若天道。
樹后王群公。
承以大夫師長。
不惟逸豫。
惟以亂民。
是以。
古之人君。
無輕民事而惟難。
無安厥位而惟危。
怵惕惟厲。
中夜以興。
坐以待旦。
自朝至于日中昃。
不遑暇食。
用咸和萬民。
奚暇為逸豫哉。
我國家自圣祖創(chuàng)業(yè)已來。
列圣相承。
持盈守成。
殿下以明睿之資。
幼沖嗣位。
亦克持守。
九年于玆。
比年以來。
倭賊日熾。
深入為寇。
殺掠天民。
焚毀廬舍。
州郡凋弊。
田野荒蕪。
加之水旱饑饉薦臻。
而餓殍相望。
倉廩虛耗。
而用度不足。
又草賊竊發(fā)。
私相屠戮。
人民離散。
父子不保。
禍亂之極。
莫此為甚。
矧惟上國不許通好。
屯兵近境。
窺伺釁隙。
又況天災人妖地怪與夫鳥獸泉魚之異疊見譴告。
一國人民。
大小戰(zhàn)慄。
罔不憂懼。
殿下誠宜兢兢業(yè)業(yè)。
無敢逸豫。
廣延眾論。
以圖治安。
以消變異。
不可一日之或怠。
一事之或忽。
況可為不急之務。
縱耳目之娛。
恣心志之欲。
而盤樂怠仿哉。
昔在有夏。
太康尸位。
以逸豫滅厥德。
厥弟五人。
述大禹之戒以作歌曰。
訓有之。
內(nèi)作色荒。
外作禽荒。
甘酒嗜飲。
峻宇雕墻。
有一于此。
靡或不亡。
大禹之訓如是其嚴。
而太康乃盤游無度。
罔有悛心。
卒以不保。
商之太甲。
欲敗度縱敗禮。
伊尹訓之日。
敢有恒舞于宮。
酣歌于室。
時謂巫風。
敢有殉于貨色。
恒于游畋。
時謂淫風。
敢有侮圣言逆忠直。
遠耆德比頑童。
時謂亂風。
惟玆三風十愆。
卿士有一于身。
家必喪。
邦君有一于身。
國必亡。
太甲以是為戒而克終允德。
為商之令王。
太甲太康之所以有間者。
顧訓之行與不行耳。
先儒謂以此二訓。
揭之座隅。
銘之楹席。
若古圣人儼臨乎前。
則保國之金湯。
全生之藥石也。
伏望殿下以太甲為法。
太康為戒。
日以二訓。
三省于身。
輟酒色歌舞之樂。
絕鷹犬游畋之戲。
無侮圣言。
無逆忠直。
無遠耆德。
無比頑童。
崇素儉戒逸豫。
遠讒聽諫。
任賢去邪。
夙夜孜孜。
小心翼翼。
常以敬天勤民為務。
則可以答上天立君之意。
可以勝祖考付托之重。
可以慰臣民期望之心。
而盈成之業(yè)。
可永保矣。
不報。
遷成均大司成。
拜密直提學。
如京師請還鐵嶺迤北。
自恭憫朝奉使者多赍金銀土產(chǎn)。
市彩帛輕貨。
雖有識者。
迫于權(quán)貴所托。
私裝居貢獻十分之九。
中國人以為高麗人假事大。
貪貿(mào)易來耳。
及林,廉用事。
其弊尤甚。
宜中不赍一物。
遼東護送鎮(zhèn)撫徐顯索布。
宜中傾橐視之。
解所著苧衣與之。
顯嘆其清白。
以告禮部官。
天子引見。
待之有加。
顯出語人曰。
契宰相以下。
吾所見高麗使臣多矣。
至尊待禮。
未有如樸宰相者。
帝又命禮部官享宜中于會同館。
坐之前元平章院使上。
遂寢鐵嶺立衛(wèi)之議。
時張子溫死于錦衣衛(wèi)。
其從行二人。
尚未東還。
帝附宜中遣之。
行數(shù)日。
遼東以崔瑩舉兵聞。
宜中到遼海。
從者恐為遼東所執(zhí)。
中路皆逃。
宜中單騎到遼東。
略無懼色。
王昌立。
賜推誠補祚功臣號。
恭讓王時為同知經(jīng)筵。
一日王御經(jīng)筵。
謂侍講官曰。
予年齒已暮。
雖讀圣經(jīng)。
恐無益也。
宜中對曰。
昔晉平公謂師曠曰。
吾年七十七。
歚學恐年耆矣。
師曠日。
何不秉燭乎。
平公曰。
安有為人臣戲其君者乎。
帥曠曰。
盲臣安敢戲其君乎。
吾聞之。
少而好學。
如日出之陽。
壯而好學。
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學。
如炳燭之明。
炳燭之明。
孰與昧行。
平公然之。
今殿下春秋尚富。
學未晚也。
王嘉納。
書云觀上疏曰。
道詵密記。
有地理衰旺之說。
宜幸漢陽。
以休松都地德。
王謂宜中曰。
卿以遷都為如何。
對曰。
古昔人君。
以讖緯術(shù)數(shù)。
保其國家。
臣未之問。
況今下民多疑。
有書來自上國。
則曰必有事西北界。
有報牒急騎。
則曰天兵將至。
禁宮門闌入。
則是必有以也。
民心既如是。
又動眾以遷。
則下民尤惑矣。
供億之費。
搔擾之弊。
不可勝言。
書曰。
匹夫匹婦。
不獲自盡。
人主罔與成厥功。
愿殿下察焉。
王曰。
吾非不知其弊。
陰陽之說。
豈可盡誣也。
不聽。
尋拜藝文館提學兼成均大司成。
入本朝。
拜檢校參贊議政府事。
不就卒。
年六十七。
天資明敏。
學問篤實。
廉清慷慨。
夷險一節(jié)。
為文章。
精深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