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顧四明,號孝泉,山東濟南府利津縣仁義鄉(xiāng)人。天性至孝,為諸生貧甚,爨下恒日不舉火,公菽水承歡,怡如也。手書不釋卷,登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甲午科山東鄉(xiāng)試舉人,二十三年(1595年)聯(lián)捷乙未科進士。初授保定府清苑縣知縣,貞介寡合,加意惠民,絕勾攝之使,減廚傳之供,坐是不得志于上官,求改云間(松江府)司授。敦名節(jié),課經(jīng)藝,學(xué)有義租數(shù)百石,按籍悉散諸貧生,毫不為染。忽聞親恙,即棄官乞歸。上司與人士堅留之,弗得,為擬終養(yǎng)例得允。親沒,后補應(yīng)天府教授,遷國子博士,擢戶部主事,三十七年己酉監(jiān)兌蘇松。蘇松有貯存未解銀四十余萬兩,例充使者私囊,公悉摘疏其弊,歸諸公帑。晉郎中,四十年出任吉安府知府。與諸生講論文義,獎拔后進。會值大計,公舉天下清廉第一,立應(yīng)超擢,而公復(fù)移疾以歸。居里中,杜門不謁有司。山必徒步,或乘一驢,攜一蒼頭自隨,鄉(xiāng)人遇之,不知其為仕宦也。至邑有大利害,必力白當?shù)?,得請乃已?div id="hgaofph" class='inline' id='people_122060_0_14_comment'>后報推河南提學(xué)副使,而公已卒,未究其用,人咸悼之。公善相人,慎許可,初有子女數(shù)人,求親者概弗應(yīng),顯貴者或頷之,公曰:結(jié)姻須質(zhì)直如吾友濟川者乃可耳。濟川蓋憲副魏公裔孫也,以方正重于時,因為子委禽焉。既而魏君生子彌月,公一見奇之,曰:他日必為偉器。復(fù)以女妻之,乃公子夭而女甫結(jié)縭,亦亡魏子冒,繼登科甲,人固推公之先識,而天之報施抑何爽哉。迄今稱先達清白吏,必以公為首云。
人物簡介
【介紹】: 明常州府武進人,字伯生,號膴原。萬歷三十二年進士。授行人,累遷至布政使。所在有治績。性和平,不矯激絕物,亦不趨附權(quán)要。后乞罷歸家以讀書賦詩自娛。年八十卒。有《知希庵稿》、《素園草》。維基
惲厥初(1572年—1652年),字伯生,號衷白、膴原,直隸常州府武進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惲厥初是萬歷二十二年甲午科應(yīng)天府鄉(xiāng)試第六十八名舉人,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科的進士,獲授行人,轉(zhuǎn)為戶部主事。天啟初年,水西夷族安邦彥作亂,他調(diào)任兵部到四川監(jiān)督將吏平定。天啟二年(1622年),魏忠賢侄子魏良卿以修筑慶陵功勞蔭官指揮僉事,他時任郎中托辭外補,因此補任浙西副使,改任福寧參政,升為湖廣按察使。崇禎二年(1629年),清兵從遵化入口,北京戒嚴。惲厥初督鎮(zhèn)篁兵三千人勤王。當時各地士兵集中,軍糧不足,沿途也多阻撓;他先至北京,鼓多獲得三個月糧食。兵部尚書梁廷棟檢閱軍隊,入朝上奏曰:「惲厥初并非書生,有大將才能。」崇禎帝派遣內(nèi)侍慰勞,并且詢問策略;他說明利害,收到溫旨,然而兵部調(diào)派卻未如他的建議,因而提出患病退休。弘光元年(1645年),朝廷召其為添注光祿卿,經(jīng)常嘆息時事;南京淪陷后歸鄉(xiāng),和從弟惲本初潛心佛學(xué),不見賓客。后來因為南寧伯楊昆連絡(luò)浙江和南直隸義師,而被莊保生牽連,他服毒自殺,虛歲八十一。
人物簡介
魏景琦(?—1642年),號方齋,河南歸德府永城縣人,明末官員。崇禎十二年(1639年)己卯科舉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聯(lián)捷庚辰進士,授廣西道監(jiān)察御史,巡視西城。因事落職還鄉(xiāng)。永城知縣傅振鐸奪原四川重慶總兵官劉超的守城之任,改屬魏景琦。劉超大為恚恨,崇禎十五年薊遼總督范志完疏薦劉超任保定總兵,兵科給事中方士亮論超觀望逗留,不堪任,遂詔令歸鄉(xiāng)。劉超得知方士亮疏乃舉人喬明楷為之,因喬與超有舊怨,而士亮為楷兄明栴同門友,遂在十一月一日擐甲操兵,至御史魏景琦家,手刃之,景琦祖父子孫五世三十余人,一時遇害。復(fù)殺喬明楷與總練生員王奇珍。次年正月二十一日,巡撫王漢帥師征討劉超,失機遇害。超據(jù)城叛,至四月鳳陽總督馬士英擒之,傳首九邊,亂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