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姚瑩

相關(guān)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浙江嘉善人,字眉生。
曾入曾國藩幕府。
官至湖北督糧道、候補鹽運使、署兩淮鹽運使。
熟古今掌故,善理財,于鹽漕、河務諸大政均悉其利弊。
工詩文,著有《六幸翁文稿》、《偶園詩稿》。
晚晴簃詩匯·卷一五八
金安清,字眉生,嘉善人。歷官湖北督糧道。有《偶園詩鈔》。

人物簡介

全臺詩
鄭兼才(1758~1822),字文化,號六亭,清福建德化南鄉(xiāng)人。
乾隆五十四年(1789)拔貢生,充正藍旗官學教席。
嘉慶三年(1798)任閩清教諭,舉鄉(xiāng)試第一。
改安溪、建寧教諭。
嘉慶九年(1804)調(diào)任臺灣縣學教諭,值蔡牽擾鹿耳門,協(xié)守府城,著有軍功,授江西長寧知縣,辭不就,仍任教職。
嘉慶二十五年(1820)回任臺灣。
道光元年(1821)巡撫孫爾準薦舉孝廉方正,因?qū)O遷撫安徽,不果。
道光二年(1822)卒于官,年六十五。
卒后,推升泉州府儒學教授。
道光五年(1825),祀鄉(xiāng)賢。
事跡詳見鄭喜夫〈鄭六亭先生年譜初稿〉(《臺灣風物》第二十六卷第三期,1976)。
  鄭兼才學有本原,敦厚而廉直。
自以職在教學,毅然以潔修庠序、闡揚幽隱、扶植人倫、整齊風俗為己任。
凡文廟、殿閣、明倫堂,以及名宦、鄉(xiāng)賢、忠義孝悌、節(jié)孝祠,莫不勸施興作。
又屢上書當事,論城工、吏治、民風、械斗、辯誣諸端,皆關(guān)至計。
又曾與謝金鑾合纂《續(xù)修臺灣縣志》〖參考陳壽祺〈臺灣縣學教諭鄭君墓志銘〉(《六亭文選》,臺銀本)、盧錦堂《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1年?!健?div id="nkgmn9w" class='inline' id='people_71985_0_15_comment'>
著有《六亭文集》,姚瑩撰序評曰:「所至以勵名節(jié)、崇實學為己任,文亦樸重如其為人。
」臺灣銀行經(jīng)濟研究室選錄其中關(guān)系臺灣六十六篇,另名《六亭文選》,列入臺灣研究叢刊第一四三種。
  鄭兼才詩今所見者,僅五律一首,七律六首,五絕六首,合計十三首,并見《續(xù)修臺灣縣志》卷八〈藝文〉徵引及陳漢光《臺灣詩錄》。
(吳福助撰)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782—1856 【介紹】: 清滿洲鑲藍旗人,郭佳氏,字子樸,號鶴舫。嘉慶十年進士。授檢討。歷禮、兵、刑、工、戶部侍郎。道光初任內(nèi)務府大臣,兩署漕運總督。七年,命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次年授軍機大臣,官至文華殿大學士。他當國二十余年,門生故吏遍內(nèi)外,權(quán)傾一時。鴉片戰(zhàn)爭間,力主和議。咸豐帝即位后被黜。
晚晴簃詩匯·卷一一七
穆彰阿,字鶴舫,滿洲旗人。嘉慶乙丑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官至文華殿大學士。有《澄懷書屋詩鈔》。
維基
穆彰阿(1782年—1856年),字子樸,號鶴舫,別號云漿山人,郭佳氏,滿洲鑲藍旗人。
晚清重臣曾國藩的師傅,曾經(jīng)提拔曾國藩。
出身于官僚家庭,父親是廣泰。
嘉慶十年(1805年)中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檢討。
曾任軍機大臣、翰林院掌院學士、兵部尚書、戶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太子太保等職。
道光八年(1828年)入軍機處,任軍機大臣達二十馀年。
善于揣摩道光皇帝的心理,“終道光朝,恩眷不衰”,人稱“在位二十年,亦愛才,亦不大貪,惟性巧佞,以欺罔蒙蔽為務”,后擔任漕運總督。
門生遍滿朝野,號稱“穆黨”。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穆相亦提拔曾國藩,二人有師生之誼,曾國藩的迅速發(fā)跡,實離不開穆彰阿的提攜。
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支持琦善,將林則徐、鄧廷楨等革職。
軍機大臣王鼎甚憤穆彰阿誤國,閉戶自縊,冀以尸諫。
鴉片戰(zhàn)爭后,穆黨獨攬朝政,官場彌漫著因循守舊的氛圍。
官員賄賂公行,弟子輒以及炭敬、冰敬、瓜敬之類投報,連曾國藩亦不例外。
咸豐帝即位,依杜受田之議,起用林則徐、姚瑩等人,指責穆彰阿“保位貪榮,妨賢病國”,將其革職,永不敘用。
咸豐三年(1853年),穆彰阿捐納銀錢,贊助朝廷軍餉,賜五品頂戴。
咸豐六年(1856年)病卒,年七十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786—1856 【介紹】: 清江蘇上元人,字伯言。道光三年進士,官戶部郎中。師事桐城派姚鼐,專力古文,居京師二十余年,有盛名。詩亦清秀。晚年主講揚州書院。有《柏枧山房文集》。
晚晴簃詩匯·卷一三○
梅曾亮,字伯言,上元人。道光壬午進士,歷官戶部郎中。有《柏枧山房集》。
維基
梅曾亮(1786年—1856年),原名曾蔭,字伯言,又字葛君,江寧府上元縣(今南京市)人,祖籍寧國府宣城縣。
曾祖時移籍江蘇。
出身詩書家庭,由母親候芝啟蒙。
十八歲時,梅曾亮在鐘山書院拜姚鼐為師,與管同、方東樹、劉開及姚瑩,并稱姚門高第弟子。
二十九歲時入?yún)屈埖膿P州唐文館。
道光二年(1822年)進士三甲八十九名,授知縣,因考慮到贍養(yǎng)父母不便,沒有赴任。
先后為鄧廷楨、陶澍幕僚。
援例為戶部郎中。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告歸,主講于揚州梅花書院。
咸豐二年冬,回到家鄉(xiāng)上元。
不久太平軍禍起,避難于王墅村,再移居淮安,晚年投靠河道總督楊以增,被安頓在河督節(jié)署之清晏園。
咸豐五年(1855年)十二月十八日,楊以增積勞成疾,卒于南河節(jié)署,梅曾亮痛苦萬分,“撫尸慟而無淚”。
二十四天后,咸豐六年正月十二日,梅曾亮去世。
梅曾亮是桐城派承上啟下的人物。
他在北京二十馀年間逐漸成為了桐城派唯一常駐京城的人,許多人都登門向他求教作文之法。
曾國藩亦深受其影響了。
著有《柏枧山房集》31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54 【介紹】: 清滿洲鑲黃旗人,富察氏,字厚庵。
由護軍擢臺灣總兵,道光中與姚瑩抗擊英國侵略軍,議和后以此一度下獄。
咸豐間從勝保拒太平天國北伐軍,受傷死。
謚壯武。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794—1857 【介紹】: 清湖南邵陽人,字默深,又字墨生、漢士。道光二年舉人,會試落第,納貲為內(nèi)閣中書,二十五年始成進士。熟于國故朝章,從劉逢祿學《公羊春秋》。治學以經(jīng)世致用為宗旨,與龔自珍齊名。入陶澍等幕,襄助籌辦漕、鹽、河諸大政。鴉片戰(zhàn)爭后作《海國圖志》,倡“師夷長技以制夷”說。成進士后官高郵知州。晚年棄官潛心著述。有《古微堂詩文集》、《圣武記》、《元史新編》、《老子本義》等。
晚晴簃詩匯·卷一四七
魏源,字默深,邵陽人。道光乙巳進士,由內(nèi)閣中書歷官高郵知州。有《古微堂詩集》。
黃鶴樓志·人物篇
魏源(1794—1857) 清末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
譜名遠達,字漢士,后字默深(亦作墨生),號良圖。
湖南邵陽金潭(今屬隆回)人。
道光二十五年(1845)進士,曾任內(nèi)閣中書,官至高郵知州。生前多次登臨黃鶴樓,考證山脈、河道的古今變化。
嘉慶十九年(1814)冬,隨父出洞庭湖赴北京途中,借賞雪之興獨自登臨黃鶴樓,遠眺江漢景色,寫下《黃鶴樓》五言律詩;嘉慶二十五年,路過武昌,寫《江行雜詩》以抒登臨黃鶴樓之感慨;道光二十四年(1844)秋,在漢陽送文學家姚瑩,再次作詩《漢陽送人入蜀二首》,流露出對黃鶴樓的留戀之情。
維基
魏源(1794年4月23日—1857年3月26日),原名遠達,字默深,一字墨生,又字漢士,號良圖。清湖南省邵陽縣金潭人(今邵陽市隆回縣金潭)。為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導者、林則徐的好友。魏源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文人之一。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魏源29歲參加順天鄉(xiāng)試,考中舉人,試卷得到宣宗褒揚,但此后會試卻落第,房考劉逢祿深感可惜。1840年至1841年,曾參與裕謙戎幕,依照英國戰(zhàn)俘的口供編成《英吉利小志》。1841年7月,在鎮(zhèn)江與林則徐相遇,縱談時事和今后對策。1843年1月,依靠林則徐在廣州翻譯的報紙并以林的《四洲志》為基礎(chǔ)寫就50卷的《海國圖志》,而魏源撰寫該書時曾長年待在南京,其宅邸即小卷阿。后魏源捐內(nèi)閣中書,直到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方中進士,殿試位列三甲第93名,以知州分發(fā)江蘇,贊權(quán)興化。官至高郵州知州。1847年,魏源前往廣州、澳門,訪問知名儒者陳澧,會晤葡萄牙理事官,又前往香港,采購各國書籍,將《海國圖志》拓展為60卷。1853年,依據(jù)西方新出著述,如葡萄牙人馬吉士的《地理備考》,續(xù)寫為100卷。晚年隱居杭州,潛心佛教,法名承貫。病逝于杭州?!?a target='_blank'>清史稿》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796—1866 【介紹】: 清江蘇通州人,字樹人。嘉慶二十五年進士。道光間歷山東曲阜、泰安等縣知縣,累擢福建臺灣道。同治間官至福建巡撫。曾協(xié)同左宗棠擊敗汀、漳李世賢部太平軍。卒謚清惠。有《斯未信齋文稿》及自訂年譜。
晚晴簃詩匯·卷一二八
徐宗干,字樹人,江蘇通州人。嘉慶庚辰進士,官至福建巡撫。謚清惠。有《斯未信齋詩錄》。
全臺詩
徐宗干(1795~1866),字伯楨,號樹人,江蘇通州人,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進士,以知縣,發(fā)山東。
歷曲阜、武城、泰安三縣知縣,高唐、濟寧知州等職。
道光二十八年(1848)四月授福建臺灣道。
姚瑩方去,凡所規(guī)畫,多繼承之。
宗干為治,循名核實,舉凡策防夷、申禁煙、理財賦、議積儲、設屯丁、開番地,無不勉力為之。
尤其臺灣遭英人窺擾之后,士民蓄憤,自立鄉(xiāng)約,禁不與貿(mào)易,宗干亦著防夷之策。
是時綠營廢弛,班兵多宿民家,挾械以嬉。
宗干移鎮(zhèn)管束,改建營房處之,兵民始分。
又議改澎湖募兵,變通船政,清理人犯,語多可行。
水沙連六社番久請內(nèi)附,而廷議以險遠為難,照舊封禁,宗干上書總督,請援乾隆五十三年之例,先設屯丁,以便管理,從之,其后遂設官焉。
咸豐三年(1853)四月,林恭、洪泰等起事,陷臺灣、鳳山兩縣,宗干與民守禦,防剿兼施。
其后復擾噶瑪蘭廳,宗干亦督兵平之。
四年(1854),擢按察使,為閩巡撫王懿德所劾,解任。
旋召至京,命赴河南幫辦剿匪。
同治元年四月(1862),擢福建巡撫。
三年(1864),粵匪李世賢、汪海洋等由廣東入閩境,逼漳州,龍巖、云霄相繼陷,宗干偕閩浙總督左宗棠以次剿平。
五年(1866),病卒于位,左宗棠偕福州將軍英桂上奏云:「宗干以循良著聞……其居官廉惠得民,所至皆有聲績」,優(yōu)詔褒恤,謚清惠。
七年(1868),祀福建名宦祠。
著有《斯文信齋文編》,記載畢生里居、閱歷〖參考連橫《臺灣通史?姚、徐列傳》,臺灣銀行經(jīng)濟研究室出版,1962年、《清史稿臺灣資料集輯?列傳(之五)》,臺灣銀行經(jīng)濟研究室出版,1968年、吳大廷《小酉腴山館主人自著年譜?附錄一?兵部侍郎福建巡撫清惠徐公墓志銘》,臺灣銀行經(jīng)濟研究室出版,1971年。
〗,又宗干將平日采輯前人治臺成效及論臺事之名言碩論,薈萃成《治臺必告錄》五卷以授丁曰健,曰健補輯三卷刊之,為治臺重要文獻。
  宗干博文多才,禮賢下士,方其任臺灣道之際,振興文教,尤汲汲以育才為務,集諸生于海東書院,訓之以保身、敦行、積德、養(yǎng)氣、篤志、專心之方,勉之以讀書作文之法,一時諸生競起,互相觀摩,及門之士多成材焉。
強調(diào)「解經(jīng)為根柢實學,能賦乃著作通才」(《瀛洲校士錄》序),考錄制藝雅馴者,編為《東瀛試牘》;另外又將說經(jīng)、論史及古近雜體詩文等諸生院課肄業(yè)之作,共三十三人的作品,上卷論文二十七篇,下卷詩賦九十一首,裒輯二卷刊之,題曰《瀛洲校士錄》,以為鼓舞獎勵之用,今國家圖書館所收藏為咸豐辛亥年(1851)之刻本。
徐宗干又刊有《虹玉樓詩選》,內(nèi)分「虹玉樓詩帖選」、「古今體試草附」兩部份,封面刊云「道光庚戌(1850)鐫,獎賞生童,不取工價」,其于教育之用心良苦亦可見一斑,今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一部。
以下詩作輯錄自《虹玉樓詩選》。
(余美玲撰)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67 【介紹】: 清滿洲正紅旗人,瓜爾佳氏。
嘉慶間補刑部筆帖式。
道光間累擢至廣東巡撫兼署粵海關(guān)監(jiān)督,參與林則徐禁煙事。
二十一年,上疏揭發(fā)琦善私割香港。
后任閩浙總督,受命查辦達洪阿、姚瑩在臺灣“妄殺英人”事,不能為二人昭雪,為時論所譏。
咸豐間以兩江總督駐常州防堵江寧太平軍。
七年以病解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54—1904 【介紹】: 清江蘇南通人,初名鑄,字無錯,號肯堂。貢生。以古文有聲名。光緒時入李鴻章幕府,常相與談論政事。自負甚高,而終身坎坷。詩多沈郁蒼涼之作,為晚清名家。有《范伯子詩文集》。
晚晴簃詩匯·卷一八○
范當世,字肯堂,江蘇通州人。諸生。有《范伯子詩》。
詞學圖錄
范當世(1854-1904) 初名鑄,字無錯,后改名當世,字肯堂,號伯子。
江蘇省通州(今南通)人。
桐城派后期名家。
早年從張裕釗學古文。
妻為桐城古文家姚瑩女孫,又與吳汝綸游,深受桐城派影響。
詩綜蘇、黃,時人譽為"聯(lián)界之虎"。
散原老人贊嘆:"蘇黃而下,無此奇矣,"、"吾生恨晚生前歲,不與蘇黃數(shù)子游。
得有斯人力復古,公然高詠氣橫秋。
"吳汝綸以為"當今文學無出肯堂右者"(《與姚叔節(jié)》)。
金天羽曰"貧窮老瘦,涕淚中皆天地名物"(《答蘇戡先生書》),并與江湜并舉:"大江南北,二子蓋豪杰之士也"(《答蘇戡先生書》)。
范伯子詩集·曾克耑序
以自然為宗,生造為法,奇橫為體,不事浮藻,不務枵響,不懈而及于古,率天下之志業(yè)者,自縱橫排蕩入,而造乎雄恢雅正之域,卓然為一代詩家宗祖,則通州范先生其人也。先生之為學,其本在誠,其用在仁,其道在通,其所憂傷憤嘆在邦國之興替,人才之消長,而非聲氣之盈虛,身世之通塞。故其發(fā)而為歌詩也,挾浩落之氣,淵穆之神,精微之思,出之以坦蕩質(zhì)直之詞,若江海之茫洋無涯涘,大風作而濤瀾之奔騰,起伏萬狀,觀者固將目眩神震,茫然莫測其端倪。其精深博大,豈淺識所能窺者哉?則其不為眾人所知,亦固其所然。吾以為相知之事,非獨眾人難之也,即大師亦有所蔽焉。吁!可異也已!陶、杜、孟、蘇,世所稱詩壇魁碩也,然杜目陶為枯槁,蘇誚孟以寒苦,斯豈其學有所不逮邪?抑亦其性情各異乃不相喻邪?非有知言之彥出而別白之,則眾論何由定?然非歷時久,宅心公,用力勤,其識足以窺見其性情之真,感發(fā)之微,則論定亦非易易也。陶、杜之卓然并峙,蘇、黃所表章也;黃、元之足嗣少陵,姚、曾所揚闡也;至若孟、柳、梅、王之為世重,則又同光諸老所倡導也。獨以同光正宗名震一時若先生者,身歿而世遂莫之知,雖其詩高夐不易識,抑無人焉為之表揚之過也,子云有待后世之子云,其不以此也哉?先北江師往嘗從先生問學,而詔及門,所以稱道先生之詩者甚至。比章子斗航銳意欲為重鋟,黎公薪傳實助成之,而以序見屬。余以為二公傳闡先生之意既足尚矣,獨余老鈍無成,今茲所述,皆本昔日所飫聞于先師者,書以塞二公之望,而于先生之詩之精深博大,乃未能追其萬一。把筆序先生詩,乃不知愧汗惶悚之無極也。太歲在閼逢執(zhí)徐陬月,福州曾克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