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578—1645 【介紹】: 明浙江山陰人,字起東,號念臺,晚改號克念子。萬歷二十九年進士,授行人。天啟元年為儀制主事,歷右通政,以劾魏忠賢,削籍歸。崇禎元年召為順天府尹,數上疏忤思宗意,遂謝病歸。八年再召授工部左侍郎,累擢左都御史,復以論救姜埰、熊開元革職歸。福王監(jiān)國時,起故官,劾馬士英、高杰、劉澤清,爭阮大鋮不可用,不聽,遂告歸。南都亡,絕食二十三日卒,門人私謚正義。治理學以慎獨為宗,力倡誠敬之說。曾筑證人書院,講學于蕺山,人稱蕺山先生。有《周易古文鈔》、《圣學宗要》、《劉蕺山集》等。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啟東,紹興山陰人。萬歷辛丑進士,自行人遷禮部主事歷官工部左侍郎左都御史掌都察院事有蕺山詩集維基
劉宗周(1578年—1645年),初名憲章,字起東,號念臺,因講學于蕺山書院,后人稱其為蕺山先生。浙江山陰縣(今屬紹興市)人。明末哲學家、文學家、政治人物。“浙東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著作以古奧難解著稱。劉宗周為遺腹子,自幼隨母養(yǎng)于外祖父章穎家。章穎頗有學問卻屢試不第,徐階、陶望齡、周應中等人均出其門下。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劉宗周中式丁酉科浙江鄉(xiāng)試四十六名舉人,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登辛丑科進士,不久因母喪,守孝三年。師從湖州德清學者許孚遠。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封行人,為官剛正,敢于直諫,官太仆寺少卿,“必三四辭而后受事”。天啟時,因得罪魏忠賢,削籍。明思宗繼位,替楊漣、左光斗等平反,命宗周為順天府(今北京)府尹。崇禎元年(1628年),劉宗周指出崇禎帝施政弊病,上疏言:“陛下救治之心,操之太急。醞釀而為功利;功利不已,轉為刑名;刑名不已,流為猜忌;猜忌不已,積為壅蔽”,崇禎帝以為他迂闊,但仍嘆其忠。崇禎二年己巳之變起,京師被圍,米價騰躍,劉宗周上疏請罷九門稅,又修賈區(qū)以處貧民,為粥以養(yǎng)老疾,嚴行保甲之法,安定民心。劉宗周在任京尹期間,政令一新,力挫豪強。對太監(jiān)無理請求都不答應,而被指責攻擊,宗周治事如常,武清伯手下毆國子監(jiān)學生,宗周捶之,枷武清門外,又持明法紀,周恤貧民,后謝病歸,都人為之罷市。崇禎九年下旨起用,授工部左侍郎,又上疏曰:“陛下求治太急,用法太嚴,布令太繁,進退天下士太輕。諸臣罪飾非,不肯盡職業(yè),故有人而無人之用,有餉而無餉之用,有將不能治兵,有兵不能殺賊。流寇本朝廷赤子,撫之有道,則還為民”,屢次直言上疏,每受貶斥。崇禎十四年九月,吏部缺左侍郎,崇禎帝上朝時嘆氣說「劉宗周清正敢言,可用也。」,于是再次起用了他,后官至左都御史,常起常罷。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破北京,明思宗自縊煤山,劉宗周徒步荷戈,詣杭州,責巡撫黃鳴駿發(fā)喪討賊,又與故侍郎朱大典,故給事中章正宸、熊汝霖召募義旅,以備勤王。五月,福王朱由崧登極于南京,以宗周為左都御史。宗周自稱草莽孤臣,屢次上書討賊復仇,后因劾馬士英、阮大鋮,被黜歸里。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多鐸率清軍攻陷杭州,劉宗周正在進餐,聞訊推食慟哭:“此余正命之時也”,決定絕食殉國。其門人王毓蓍率先投水自盡,他說:“吾講學十五年,僅得此人。”有門生勸他:“死而有益于天下,死之可也;死而無益于天下,奈何以有用之身輕棄之?”答道:“吾固知圖事賢于捐生,顧余老矣,力不能勝。”遂絕食二十日,閏六月八日卒,享年六十八。另一門生祝淵,在劉宗周卒前兩日,亦自縊死。
人物簡介
【生卒】:?—1643 【介紹】: 明陜西城固人,字健沖。天啟五年進士。崇禎間官御史,極論四川巡撫王維章貪劣。出按云南,還言民力已竭。遷浙江右參政,未任而罷。崇禎十六年義軍克城固,欲用之。不從被殺。維基
張鳳翮(?—1644年),字健沖,號慰堂,陜西漢中府城固縣人。天啟元年(1621年)舉人,天啟五年(1625年)中進士。崇禎年間,擔任監(jiān)察御史,彈劾四川巡撫王維章貪污劣行,請求召還給事中章正宸,未得接納。不久巡按云南,回朝時說:「陛下提議再征一年稅收,民力已枯竭,討賊大臣懈怠渙散,浪費百萬金錢。」崇禎帝采納,命兵部飛騎要求熊文燦進攻,但張獻忠已反叛;其后因論事遷任浙江按察使,再升任江西巡撫。張鳳翮為人倜儻,曾說:「不先在家鄉(xiāng)立功,怎能在天下立功?」故此發(fā)跡后開建城東新堰,又修筑南樂義堡,并建議實行丁隨糧行。到崇禎十五年(1642年)遷浙江右參政,惟未任而罷官;李自成攻陷城固,威脅他出仕,他拒絕而被殺。
人物簡介
【生卒】:?—1644 【介紹】: 明浙江海鹽人,字圣生,號磊齋。天啟二年進士。除建昌府推官,擒治豪猾劇盜,治聲日聞。崇禎五年擢吏科給事中,請罷任用內官,時不能行。十七年任太常少卿。后守西直門御李自成軍,城破自縊。福王時,謚忠節(jié)。有《家誡要言》。槜李詩系·卷十九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麟徵字來王,號磊齋,海鹽人。天啟壬戌進士,累官吏科給事中。同官章正宸、莊鰲獻以建言下獄,徵疏救。庚辰大計,與祁彪佳矢志澄清,時論快之。時盜賊猖獗,民生凋瘁,屢乞身任危疆,不許。又請整飭江南,為京師應援。假南司馬以權,為群議所阻。賊既陷秦,前后屯失守。寧、遠孤懸二百里外,三面皆絕域,守禦甚難。督撫鎮(zhèn)臣請撤,寧遠兵守關門,廷議不決,徵獨言撤宜。又為議數百言,約六科共陳之。諸人不肯署名,遂獨疏其事。疏留中,遂寢。客有周生者,勸徵去;徵曰:去,素志也。今既任事,事急矣,可死,不可去也。甲申三月,遷太常少卿。流寇將逼,乃發(fā)徵前撤寧遠疏,立詔赴援京師。十五日,徵奉命守西直門。十七日,賊至城下,攻甚急,為沖棚撞城,廨舍皆壞。徵引門為楯,門被三矢,矢貫木,徵屹然不少卻。是夜天微雨,賊發(fā)大炮,碎幾案,徵端坐自若。十八日,賊偽樹勤王旗叩門,中官欲納之,徵麾卒推石塞門。俄而兵部騎士持幟請出,徵亦拒之,復以重賞購健兒縋城,殺賊百馀人,賊大至,徵至午門,遇相魏藻德,告曰:事去矣,愿見天子。德曰:上入宮,誰為趣起?今火石轟然,城雉嚴峻,何遽言事去?徵曰:此聲自賊陣,非內禦也。德曰:姑還守所。明日,司馬門議之。徵度不能達,望闕叩頭,號泣而去。十九日,賊從德勝門入,徵徒步歸邸,邸已為賊據,因入道左三元祠,欲自經,家人請待祝孝廉至一訣,徵許之。二十日,祝淵至,徵酌酒慷慨與別曰:昔吾登第,夢一褐衣人詠文丞相零丁洋詩,曰:此劉宗周也。數實為之。今老矣,山河破碎,不死何為?相對泣下。因揭祠壁敗楮篝燈,作書付家人,命褫服,以單衾殮。又與兄麟瑞書,囑諸子勿就科舉,及處家事,各有條理,遂投繯而絕。后贈兵部侍郎,謚忠節(jié)。夫當明之季,寇躪中原,潰陷相望,關外所存止于六城,其輕重緩急,不待智者辨之。此時果從公議,急撤重兵,誠救時之良策。而庸臣不知釋疆場之憂,救堂奧之急。迨賊勢壓京,始言遠撤,措手無及,而國以亡矣。
字來皇,海鹽人。天啟壬戌進士。歷建昌興化二府推官,徵拜吏科給事中,累遷太常少卿。殉難。謚忠節(jié),定謚貞肅,有集。維基
吳麟徵(?—1644年),字來五,又字圣生,號磊齋,浙江嘉興府海鹽縣人,軍籍,明末政治人物,北京城破后自縊殉國。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應州郡試時,兩兄弟“名譽日聞”、“共為州里所慕”。四十六年(1618年)吳麟瑞、吳麟徵兄弟皆中戊午科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科進士。禮部觀政,三年十月授江西建昌府推官,四年任江西鄉(xiāng)試同考官,六年丁憂歸里。守喪期滿,崇禎二年(1629年)補福建興化府推官,三年任福建鄉(xiāng)試同考官。生平不蓄私產,兩袖清風。崇禎五年(1632年)擢吏科給事中,管皇城,有直言之名。八年(1635年)丁父憂,上疏乞假葬父,數年后方還朝。十一年(1638年)起復為兵科右給事中,彈劾吏部尚書田唯嘉貪贓,田唯嘉罷官。再遷刑科左給事中,又因繼母黃淑人喪事去職。服闋,十五年(1642年)起為吏科都給事中。十七年(1644年)春升太常寺少卿。不久,李自成大軍逼近京師,吳麟徵奉命守西直門。敵軍猛攻,吳麟徵緊急入朝稟報,至午門被魏藻德阻攔,返回西直門。翌日,城陷。邸宅已被敵兵佔據,于是道旁祠,作書訣家人曰:「祖宗二百七十馀年宗社,一旦至此,雖上有亢龍之悔,下有魚爛之殃,而身居諫垣,無所匡救,法當褫服。殮用角巾青衫,覆以單衾,以志吾哀。」解帶自縊,被家人救醒,央求其先與好友祝淵訣別。再翌日,吳麟徵對祝淵慷慨陳詞:「憶登第時夢隱士劉宗周吟文信國《零丁洋》詩,今山河碎矣,不死何為!」再度自縊。贈兵部右侍郎,謚忠節(jié)。清朝賜謚貞肅。《明史》有傳。
人物簡介
【介紹】: 明蘇州府昆山人,字九疇,號瑞屏。萬歷四十七年進士。授檢討。天啟中被魏忠賢指為東林黨人,降調,削籍。崇禎中,復故官,累遷禮部左侍郎。復忤楊嗣昌,遭讒削籍。十五年,廷臣交薦,起為南京禮部左侍郎。福王立,進本部尚書,請補建文帝、景皇帝廟號及建文朝忠臣贈謚,又請奪溫體仁謚。與馬士英不協(xié)去,遂致仕。南都失守,寓居溫州江心寺,為總兵賀君堯所害。有《綱鑒正史約》、《秦漢鴻文》。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九疇,昆山人。萬歷己未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天啟中削籍崇禎初以原官起用歷國子祭酒少詹事禮部左侍郎進尚書有握日草維基
顧錫疇(1585年—1646年),字九疇,號瑞屏,南直隸蘇州府昆山縣(今江蘇省昆山市)人,明末政治人物,萬歷己未進士。弘光時任禮部尚書。隆武時,加太子太師東閣大學士。因欲彈劾總兵賀君堯被殺。顧錫疇十三歲時,以諸生身份參加應天府鄉(xiāng)試,魏國公徐弘基將女兒許配給他。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中式順天鄉(xiāng)試第二名。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聯捷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檢討。天啟四年(1624年),與給事中董承業(yè)為福建鄉(xiāng)試主考,取中五經奇才顏茂猷。魏忠賢黨羽指責他們是東林黨人,兩人一起降職。最后,被削奪官籍。崇禎初,得崇禎帝召見,官復原職。升任國子監(jiān)祭酒。他奏請恢復積分法,禮官阻撓不予施行。顧錫疇又申訴此事,并請求選擇監(jiān)生擔任州縣長官。此后,奏請訂正陪祭祀者的位次,擔當國子博士的進士能參與考核、錄用。崇禎帝均同意。之后他母喪回鄉(xiāng),并請求不再出仕。喪期滿后,起用為少詹事,晉升詹事,加封禮部左侍郎,負責部中事務。皇帝曾經召見他面商國事,詢問理財用人的問題。顧錫疇告退后,陳述了用人方面的五點失誤,稱:“考察選官沒有法度,文網太嚴峻,議論太多,太拘泥于資格,對人沒有鼓勵效果。請使先用人的地方清正源流。精心鑒別,依照才能任用,這是好處一。赦免小過失而不完全廢棄,這是好處二。減少議論而專門責其成事效率,這是好處三。選擇奇異人材而不拘泥于平常規(guī)章,這是好處四。積極獎勵而寬緩督察、責備,這是好處五。”最后極力陳述耗靡錢財的弊端,仍然歸其根源在于用人。皇帝對他的奏疏稱好。楊嗣昌奏疏請求招撫流寇,其中有“樂天者保天下”和“善戰(zhàn)者服上刑”的話。顧錫疇爭辯,稱這是諸侯間交戰(zhàn)的事情,引用不合倫理,與楊嗣昌互相攻擊。楊嗣昌當時主持政務,諸位言官都攻擊他,楊嗣昌很懷疑顧錫疇所為。遇上駙馬都尉王奩犯罪,顧錫疇準備從輕發(fā)落,楊嗣昌借機攻擊,便削奪了他的官籍。崇禎十五年,朝廷大臣交相舉薦,皇帝召他回朝。御史曹溶、給事中黃云師又稱不應該任用他。皇帝不聽,任命他為南京禮部左侍郎。甲申國難后,福王朱由崧立位,顧錫疇升任本部尚書。福王尊奉福恭王為恭皇帝,準備商議廟祀,顧錫疇奏請另外設立專門的廟宇。不久,請求增補建文帝的廟祀謚號、明景帝的廟號和建文朝忠臣的贈封與謚號,均獲準施行。東平伯劉澤清稱:“宋高宗在南京即位,靖康二年五月即改建炎紀元,以遵從民望。我請求從今年五月改為弘光紀元。”顧錫疇明確地說詔令已經頒布,不能追悔更改,方才作罷。當時確定大行皇帝的廟號為思宗,忻城伯趙之龍稱“思”不是美稱,引經據典核證,顧錫疇也認為如此,上奏請求更改。大學士高弘圖因為前面提議極力堅持,于是事情擱置。溫體仁去世,特謚文忠,而文震孟、羅喻義、姚希孟、呂維祺都沒有獲得謚號。顧錫疇稱:“溫體仁得皇上信任,行使政令最為專橫而且長久,他對先帝所負的罪大且深重,請求將文忠謚號,或者刪削或者更改,而增補文震孟等大臣的謚號,使普天下獎懲有度。”答復可以。于是增補諸臣的謚號,剝奪了溫體仁謚號。吏部尚書張慎言離職,頂替的徐石麒沒有到任,朱由崧命令顧錫疇負責事務。當時馬士英掌握國政,顧錫疇一向與他不和。給事中章正宸、熊汝霖彈劾他,于是他請求到南海祭祀而離去。弘光元年(1645年)春,御史張孫振極力頌揚溫體仁的功績,請求恢復他原來的謚號。便勒令顧錫疇退休。五月,清軍破南京,昆山也被攻占。顧錫疇的正遭父喪,由小路赴福建。唐王命令他就任原職,他極力推辭,在溫州江心寺寓居。總兵賀君堯鞭撻侮辱諸生,顧錫疇準備彈劾,被賀君堯乘夜色派人殺害,尸體投入江中。溫州人尋找多日,方得收葬。
人物簡介
【生卒】:?—1645 【介紹】: 明鎮(zhèn)江府丹陽人,字前之。萬歷四十一年進士。授山陰知縣,擢監(jiān)察御史。崇禎間累遷吏部侍郎。捷敵視東林,與首輔周延儒友善。延儒敗,又附溫體仁。坐事除名,贖徒三年。南明弘光時起為吏部尚書。南都失守,與仆至雞鳴寺自縊死。維基
張捷(?—1645年),字前之,號赤函,南直隸鎮(zhèn)江府丹陽縣人。萬歷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應天鄉(xiāng)試舉人,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聯捷癸丑科進士,授浙江山陰縣知縣,泰昌元年十月考選,授河南道御史,疏參尚寶司司丞劉時俊閹媚無骨,奸穢多機,并及科臣劉文炳居家齷齪之狀,時俊旋以病乞歸。天啟元年,與兵科給事中蕭基同日疏參閱科姚宗文,罪其排擠熊廷弼也。六月以極論輔臣劉一燝,被奪俸一年。二年四月巡視光祿寺,三年九月吏部尚書趙南星將他外放為陜西按察司副使,他不赴任而告歸,由此嫉恨東林黨人。五年以閹黨給事中李魯生舉薦,三月起補為福建道御史,七月升補太仆寺少卿。七年二月,由于忤逆魏忠賢,在陪推寧夏巡撫時,以曾附黨人,為李應升死友,被削籍為民。崇禎三年(1630年),起大理寺右少卿,拜左副都御史。明年,遷吏部右侍郎。又明年,進左侍郎。張捷仇視東林,而與首輔周延儒友善,由此引居吏部要地,延儒敗,又附溫體仁為羽翼。曾被御史梁云構彈劾,但崇禎皇帝不聽。崇禎七年八月,皇帝召勛戚文武于平臺,問堪冢宰(吏部尚書)及總憲(都察院長官)者?令各給筆札條對,吏部侍郎張捷受大學士王應熊暗示,舉薦原任兵部尚書呂純如,諸臣以純如名列閹黨逆案,不可以擔任吏部尚書一職,張捷仍然喋喋不休舉薦,刑科給事中姜應甲呵斥張捷巧辯,張捷失色而退。此后科道交章彈劾王應熊、張捷同謀黨附,大肆欺擅,皇帝命張捷回奏,卒以溫體仁、王應熊力保,置不問。崇禎八年正月,張捷姻親賀儒修任成都知縣,張捷囑托四川巡按御史劉宗祥令舉儒修卓異,劉宗祥卻以賀儒修貪墨上疏彈劾,賀被削籍逮治,張捷大為憤恨,以川中州縣多陷于賊,詔議宗祥罪。劉宗祥害怕被張捷報復,就將張捷囑托私信上報,皇帝大怒,詔除名議罪,坐贖徒。南明弘光時,雖為劉澤清、馬士英舉薦,廷議多持不可。魏國公徐弘基特疏薦,乃以內傳復故官,卻被給事中章正宸以內批非制而罷。不久吏部尚書徐石麒去職,阮大鋮通過宮內太監(jiān)取得中旨,以張捷繼任尚書,此后為崇禎初的逆案翻案,起用逆案中人。清軍破南京,張捷逃到雞鳴寺,以佛幢自縊而死。
人物簡介
莊鰲獻(?—1645年),又名莊葵見錢海岳《南明史》卷33:「莊葵,本名鰲獻,字任公,晉江人。」,字叔瞻,號任公,福建惠安縣籍晉江縣人。莊鰲獻于崇禎三年中庚午科舉人,四年(1631年)聯捷辛未科進士,戶部觀政,六年(1635年)由庶吉士晉升為兵科給事中。他曾向朝廷上表《太平十二策》力陳東廠的貽害和主張懲治魏忠賢不遂。莊鰲獻正因為此事被貶為浙江布政司照磨。見清人計六奇《明季北略》卷10:「信口內臣二月,監(jiān)視登島太監(jiān)魏相,以給事中莊鰲獻上太平十二策內請徹監(jiān)視,因求罷。上不允,因貶鰲獻于外。」 。在崇禎五年(1632年)冬季,張彝憲進言道出朝廷尚有一千七百馀萬賦稅還未收回,并請示朝廷派遣科道官督征。而崇禎元年進士范淑泰卻上言指民間因為貧窮現象而出現盜竊之事,朝廷官員無法追回賦稅。所以認為決定不采取行動見張廷玉《明史·卷267》:「(范)淑泰言民貧盜起,逋賦難以督追,不從。給事中莊鰲獻、章正宸建言下吏,抗疏救之?!埂?div id="qitfqec" class='inline' id='people_124680_0_12_comment'>結果,莊鰲獻及章正宸見范淑泰失言,便進諫力保他。他其后為弘光帝辦事,與周壽明、陰潤同時恢復官職,改任吏科,不久病卒見張廷玉《明史·卷258》:「汝璨、朝佑既死,福王時,復官。鰲獻事福王,復官,久之卒。」見錢海岳《南明史·卷33》:「弘光時,與周壽明、陰潤同起故官,葵改吏科。南京亡,久之卒?!?。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江西吉水人,字晦伯,號緝敏。萬歷四十一年進士,授中書舍人,擢御史。天啟元年,后金陷遼陽,日宣請召大僚決庶政,宥侯震旸以開言路,原中宮以肅名分。忤旨切責。旋出理河東鹽政。天啟五年被劾為東林邪黨,削籍。崇禎帝即位,復官。十三年,擢吏部尚書。后以推閣臣人選,忤旨戍邊。赦還卒。有《敬修堂全集》。維基
李日宣,字晦伯,號緝敬,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人。李日宣是鄒元標弟子,萬歷四十一年癸丑(1613年)成進士,授中書舍人,擢云南道御史。天啟元年(1621年),以濫薦逐臣,停俸三月。二年,巡視河東鹽政。還朝,以族父李邦華任兵部侍郎,避嫌歸鄉(xiāng)。五年七月,閹黨倪文煥彈劾李邦華、李日宣為東林黨,遂被削籍為民。崇禎元年(1628年),起復為福建道御史,巡按河南,還朝掌河南道事。因得罪宦官王坤,遷大理寺丞,晉太常寺卿。九年冬,擢兵部右侍郎,鎮(zhèn)守昌平。久之,轉左侍郎,協(xié)理戎政。十三年九月,廷推為吏部尚書。十五年五月,以會推閣臣,忤大學士陳演,奪職,六月,下日宣等六人于刑部獄。七月,謫李日宣、章正宸、張煊戍邊,房可壯、宋玫、張三謨削籍,赦還后病逝。著有《敬修堂全集》三十卷。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揚州府寶應人,字君徵,一字圣任。師從劉宗周、黃道周。與倪元璐、馬世奇等切磋學問。天啟二年進士,授中書舍人。曾任御史,巡按浙江。后掌河南道事,以嚴正為群小所憚?!队凶x書札記》、《醉陶集》。維基
喬可聘(1589年—1675年),字君徵,號圣任,直隸揚州府寶應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行二,庚子年八月十五日生。天啟元年,喬可聘中式辛酉科鄉(xiāng)試二十七名,治易經。天啟二年(1622年)聯登壬戌科進士,吏部觀政,授中書舍人。崇禎年間上疏彈劾呂黃鐘、張捷;改任河南道御史,巡按浙江。隊伍走到金華時遇上水漲,船只無法通過,也找不到纖夫,蘭溪知縣盛王贊持笏在雨中大聲說:「村民正在耕作,縣令請求親自協(xié)助。」他立刻乘肩輿冒雨離去,之后在朝廷推薦盛王贊,其時人們都稱贊他們的行為。不久,喬可聘因為部下貪污被貶為應天府知事,后升大理寺副。安宗繼位,喬可聘官復原職,管河南道事,疏請取消廠衛(wèi)、停止宴會,未獲理會。御史黃耳鼎外任官職時,彈劾劉宗周,牽連大量大臣,喬可聘指出劉宗周在朝廷態(tài)度嚴肅,為社稷做事,但黃耳鼎討厭外轉,因此誣陷善類,抒發(fā)私欲,并非人臣;同時請求讓自己出任黃耳鼎的轉官,事情最后終止。黃澍親自彈劾馬士英,馬士英恨之入骨,而黃澍巡按湖廣的名聲不好;劉僑為迎合馬士英而指控黃澍,奏章送到司法。劉宗周怨恨劉僑,打算救黃澍,可是喬可聘說:「劉僑是在迎合馬士英,不過黃澍貪污有證據,請傳何騰蛟查奏。」人們都說他的言論得體。當初劉宗周彈劾叛從大順或清朝的二十三人,到李沾代行職權時打算推翻,喬可聘監(jiān)持不可,在御史臺和章正宸侃侃而談,小人都忌憚他們。左良玉率軍東下,馬士英撤走所有江北兵力防禦,當時清兵日漸逼近,喬可聘和成友謙共同上疏請求留下江北兵力,固守淮安及揚州,控制潁州、壽州,命劉良佐還鎮(zhèn)。馬士英于弘光帝面前指二人大罵,舉朝都為之氣懾。南京失陷,回鄉(xiāng)終老。
人物簡介
【生卒】:?—1647 【介紹】: 明四川巴縣人,字非熊。萬歷四十一年進士。天啟中,歷官詹事,丁憂歸。崇禎三年召拜禮部侍郎。博學多才,熟諳典故,而性尖刻強狠。周延儒、溫體仁為首輔,皆援以自助。體仁援尤力,六年冬,擢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朝野震驚,而言官劾之者多得罪。后以匿義軍陷鳳陽奏報罷。周延儒再為首輔,力請召應熊。應熊至,延儒已罷。南明福王立,改兵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總督川湖云貴軍務。孫可望破遵義,應熊遁入永寧山中,死于畢節(jié)。維基
王應熊(1589年—1646年),字非熊,號春石,四川巴縣(今重慶市巴南區(qū))人,進士出身。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登癸丑科進士,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除補翰林院檢討。次年,任會試同考官。歷官翰林院修撰、司經局洗馬、左春坊左庶子、詹事府少詹事、詹事。天啟六年十一月二十三(1627年1月10日)丁憂歸里。崇禎三年(1630年)拜禮部右侍郎,敢于任事,為人剛狠,屢被彈劾。崇禎五年(1632年)進左侍郎。六年冬,廷推閣臣,特旨擢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由于未經廷推,被給事中章正宸、范淑泰、御史吳履中等人所攻擊,王應熊無奈,只好請辭。王應熊歸里后,其弟應熙仗勢橫于鄉(xiāng)里,與同邑鄉(xiāng)紳前侍郎倪斯蕙子倪天和互相爭斗,天和被告發(fā)入獄,倪家失敗毀家。鄉(xiāng)人赴京擊登聞鼓,起訟應熙居鄉(xiāng)不法,凡四百八十事,詞連應熊。詔下撫按勘究。崇禎十五年冬,應熊被召入京,事情得解。次年六月赴京,因被首輔陳演所排擠,宿朝房四十日后即被允許歸鄉(xiāng)。南明弘光帝時,任王為兵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總督川、湘、云、貴軍務,應對張獻忠。不久南明滅亡,部下各據州縣,擁兵自雄,應熊不能制。張獻忠死后,孫可望、李定國等南走重慶,部將曾英戰(zhàn)死。可望襲破遵義,應熊欲遁入永寧山,隆武二年(1646年)至貴州畢節(jié)衛(wèi)仁懷縣土城病逝。獨子王陽禧,死于兵,竟無后。
人物簡介
字允大,號峨雪,浙江嘉善人。爾堪父。明崇禎員元年(一六二八)進士,歷官禮部右侍郎。入清后,復官翰林侍講學士。晚年隱居東干,自號東干釣叟。卒于順治十二年(一六五五)之后。人物簡介
曹勛,字允大,號峨雪,晚號東干釣叟,穎昌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天啟元年(1621年)中舉人,崇禎元年(1628年)會試第一為“會元”,廷試時因得罪丞相,被置于二甲(賜進士出身),由庶常歷官翰林學士、禮部右侍郎。他少有異資,研討古今,為文有法,與東林黨首領高攀龍交往密切。時魏大中因反對宦官魏忠賢被逮,他湊錢賦詩,憤泣追送,不顧有侍者在側。經筵進講,為懷宗所重視。時官場門戶角立,言官相互交惡,曹勛持之以正,竟也遭誹謗,遂乞終養(yǎng)歸里。杜門讀書著述。明亡,清兵南下,有一清將素重曹勛,告誡士兵不得入其鄉(xiāng)。于是四方百姓避兵亂而到他家的很多,他不管識與不識,全都留在家中前后堂,供其宿食。鄉(xiāng)人感其德,為之立生祠。清順治十年(1653年),清廷詔征至京,不愿為官辭歸。與弟曹炯與族中曹氏子弟16人創(chuàng)辦“小蘭亭詩社”,一時唱和之盛,罕有其匹。卒年67歲。槜李詩系·卷二十
勛字允大,號峨雪。嘉善人。崇禎戊辰會元。授庶吉士。官至禮部侍郎。時門戶角立,勛負時望。在講筵每隱護正,類侃侃言之。乞養(yǎng)十年,留都召起,見時事難為規(guī)切相臣。尋以母喪隱居東干。自署東干釣叟。著有存笥、行笈、未有居、東干諸集。詩以情意為主。近似公安而就紀律者。同館劉胤平、方肅之輩,同聲共響。雖一時風氣使然,實得詩人和平之旨。維基
曹勛(?—1655年),字允大,號峨雪,浙江嘉興府嘉善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天啟元年(1621年),曹勛中式浙江鄉(xiāng)試舉人(經魁)。崇禎元年(1628年)會試第一,殿試登二甲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充任經筵展書官、當值起居注;崇禎七年(1634年)主持會試,取錄得許真等二十一人位名士,后來這些人都以節(jié)義顯貴。溫體仁在朝廷排除異己,他總是公正無私,絕不屈服,暗地補救保護清流,包括章正宸彈劾王應熊通內,在他斡旋才免于入獄,之后他負責冊封魯王朱壽鏞,很快請求辭官供養(yǎng)母親。到崇禎十五年(1642年)朝廷再次起用他,擔任詹事府左諭德、左庶子侍讀,晉官詹事。弘光帝即位,徵召曹勛和吳偉業(yè),他說:「國難當前,臣子怎能安枕呢!」寫詩訣別母親,詩歌中有「孫兒幸免為徐庶,報國難當是李綱」的句子,得任命掌管翰林院;當時朝廷門戶對峙,他在講筵間直陳問題,但無人聽取,因母親逝世歸鄉(xiāng)。隆武帝即位,起用他為禮部左侍郎兼侍讀學士,協(xié)理詹事府;福京失守后隱居在松江的干巷,自稱「東干釣叟」,不接受清朝薦舉,到永歷九年(1655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