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明福建同安人,字應萃,號同凡。天啟五年進士。為吳縣知縣。蘇州義民反對逮捕周順昌,以激憤捽旗尉。文瑞曲為解諭,護順昌出境,復捐俸倡助,為輸誣贓。又為被殺之顏佩韋等五義士營葬,立石名五丈夫墓。旋致仕去。維基
陳文瑞(1563年—1646年),字應萃,號同凡,福建同安人,祖籍淮南固始(今河南),明朝、南明政治人物。陳文瑞是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舉人,天啟五年(1625年)成進士,同年授吳縣知縣,五年間在勤政愛民,包括疏通學宮前的河道、提拔解元沈幾與楊廷樞、勸阻朝廷在當地募兵。洞庭當地有稱「天罡」的人聯群作惡,他秘密緝捕歸案,黨羽散去;周順昌得罪宦官惹禍,義民顏佩韋等數萬人為其怨憤毆打錦衣衛(wèi)校尉,陳文瑞就護送周順昌出境,再捐出俸祿幫助對方。不久顏佩韋等為首五人被誅殺,他負責葬事并立石為記,號稱「五丈夫墓」,吳縣人稱贊他有金剛手、菩提心之謠。因不愿意逢迎上級致仕;到隆武年間升任考功郎中,八十四歲時去世。
人物簡介
【生卒】:?—1649 【介紹】: 明江西新建人,字居之,號燕及。萬歷四十七年進士。授編修。天啟六年奉使朝鮮。不攜中國一物往,不取朝鮮一錢歸。七年,魏忠賢以其為東林黨,削籍。崇禎初起右中允,十五年,掌南京翰林院。十七年,南都議立君時,主立潞王。福王立,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數與馬士英交詆,乞休歸。后左良玉部將金聲桓反正江西,迎以資號召,敗,投池死。維基
姜曰廣(1584年—1649年2月29日),字居之,號燕及,晚號浠湖老人,江西新建浠湖里(今豐城市同田鄉(xiāng)候塘村)人,明末政治人物,進士出身。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登己未科進士。選庶吉士,改編修。天啟五年十月初一日(1625年10月31日)容妃任氏生皇子朱慈炅,頒詔天下。次年,充正使赴朝鮮,與給事中王夢尹敕封仁祖為朝鮮國王,并奉旨視察師海上情形,還針對毛文龍功績大小虛實,詢問過中朝邊境當地朝鮮百姓,考核毛文龍部水師。得到一些關于毛文龍的重要關鍵消息。回國,便上疏言:“文龍以二百人入鎮(zhèn)江,據鐵山招降夷,撫歸義之民至十馀萬,不可不謂之豪杰,不可不謂之偏鋒。若堂堂正正,與虜決勝負于郊原,不獨臣不敢信,文龍亦不敢自信。若養(yǎng)成一隊精銳之兵,設伏用間,乘敝出奇,文龍自信其能,臣亦信文龍之能也。朝廷知文龍以用文龍,則不致失文龍而莫盡其能,亦不致孤倚文龍,以困而覆之矣。”然而朝廷終究沒有重用毛文龍,后果然如曰廣所言,以致于明軍兵敗,遼東一帶、藩屬國朝鮮皆落入后金之手。姜曰廣出使朝鮮期間,潔身自好,不受賄贈,又贈送醫(yī)書和揭帖給朝鮮仁祖,深受朝鮮君臣好評。但回國后不久,因忤逆魏忠賢,被免職回鄉(xiāng)。崇禎初年(1628年)閹黨倒臺,起擢左春坊左諭德。崇禎三年(1630年)典南京鄉(xiāng)試,并提拔一干名士,如楊廷樞、張溥、陳子龍、楊廷麟等各以文章氣節(jié)著聞,顧以清白堅不依附時局,但卻都為溫體仁、周延儒等首輔排斥,無法被重用。崇禎九年(1636年)累官至吏部右侍郎,后因事獲罪而被貶為南京太常寺卿,遂引疾歸鄉(xiāng)。崇禎十五年(1642年)升任詹事。崇禎十七年(1644年)以詹事掌南京翰林院事。同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思宗于煤山自縊而亡,南京議論立帝,姜曰廣等主張立潞王,結果福王為帝,仍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與史可法、高弘圖并稱“南中三賢相”。內閣首輔馬士英雖與姜曰廣同年,但兩人素來不和,本想誣陷姜曰廣。然而因姜曰廣有聲望,無人敢響應馬士英。后得知宗室朱統??品行惡劣,便想到可以用職官加以利誘,使其打擊姜曰廣。遂指使朱統??上疏誣告彈劾姜曰廣任用東林黨鄭三俊、吳甡、房可壯、孫晉等人,把持朝政,以劉士禎為通政使,阻遏章奏,以王重為文選,扶植私人;命令楊廷麟放走獄中的兇悍盜賊,聯同江河大俠與水陸奸官窺視南京,陰謀遷都或另立新君;包庇曾投靠李自成的臣子;收受賄賂;姑息養(yǎng)奸等五大罪狀。后又遭馬、阮黨人僉事陸朗、副使黃耳鼎等人上疏彈劾其結黨欺君、把持朝政、無人臣禮,遂棄官回南昌。隆武四年(1648年)金聲桓邀姜曰廣起義,并授其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等官銜,御賜尚方寶劍,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或臨時變化,先斬后奏,清廷得知后,派征南大將軍譚泰率兵攻打南昌,次年,正月十九,城破,金聲桓投水死,姜曰廣亦投水自盡,一說于仁臣之心牌坊下上吊自盡。
人物簡介
吳昌時(?—1644年),字來之,浙江秀水人,一說嘉興人。明末政治人物。天啟四年(1624年),與郡中名士張采、楊廷樞、楊彝、顧夢麟、朱隗等十一人組織復社。崇禎三年(1630年)應天鄉(xiāng)試舉人。崇禎七年(1634年)中進士,官至禮部主事、吏部郎中。崇禎十年(1637年)薛國觀因收受吳昌時的賂金,事發(fā)被彈劾免職,最終自盡死。昌時后依附周延儒,崇禎十四年(1641年)二月,經張溥、吳昌時的竭力策劃,周延儒任相,昌時為文選郎中。昌時與董廷獻狼狽為奸,把持朝政。最后吳昌時用藥毒害張溥,“以一劑送入九泉”。親家徐汧見昌時結怨太多,料定必定遭禍。祁彪佳首劾吳昌時紊制弄權,隨意將御史外調。御史蔣拱宸彈劾吳昌時贓私巨萬,牽連周延儒,給事中曹良直亦劾周延儒十大罪,朝廷遂削周延儒之職,遣錦衣衛(wèi)逮其入京受審。昌時百般辯解,稱“祖宗之制,交結內侍者斬,法極森嚴,臣不才,安敢犯此?”明思宗親自審問吳昌時,命用刑打斷了吳的小腿, 閣臣蔣德璟、魏藻德奏道:“殿陛之間無用刑之例,伏乞將昌時付法司究問。”思宗怒批:“此輩奸黨,神通徹天,若離此三尺地,誰敢據法從公勘問者!”二閣臣奏道:“殿陛用刑,實三百年來未有之事!”明思宗說:“吳昌時這廝,亦三百年未有之人。”二臣啞口無言。崇禎十六年冬十二月(1644年1月),吳昌時被斬首示眾。方以智撰《哀吳江》詩悼之。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末清初江南長洲人,字士敬,號桐庵。明崇禎三年舉人。與楊廷樞齊名。入清后隱居教授。卒后私謚貞獻。有《周易廣義》。
人物簡介
牛若麟(16世紀—17世紀),字玉書、鶴沙,湖廣黃州府黃岡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牛若麟于天啟元年(1621年)中舉人,崇禎十年(1637年)登進士,授直隸吳縣知縣。當地連年旱災,人民生活困苦,流寇乘機搶掠;他上請發(fā)糧煮粥,又買藥醫(yī)治病人,擒拿犯法兇徒,令地方安寧。他又和舉人楊廷樞、諸生王煥如等人編輯縣志。十五年(1642年)因父母去世,以丁憂去職。弘光年間,起為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南京失陷后回鄉(xiāng),直到去世。
人物簡介
維基【生卒】:1597—1645 【介紹】: 明蘇州府長洲人,字九一,號勿齋。天啟五年,魏大中被逮過蘇州,汧貸金資其行。周順昌被逮,緹騎橫索錢,濟與楊廷樞斂財經理之。當是時,汧、廷樞名聞天下。崇禎元年成進士。授檢討。黃道周被貶,汧上疏頌其賢,自請罷黜。遷右庶子,充日講官。十四年,因奉便道還里。福王立,召為少詹事。被人疏攻,有“自恃東林巨魁,與復社楊廷樞等諸奸狼狽相倚”等語。移疾歸。南都、蘇、常陷,投虎丘新塘橋下死。謚文清。
徐汧(?—1645年),字九一,號勿齋,直隸長洲縣人。少時孤貧,與同里楊廷樞相友善。復社同仁周順昌被捕,徐汧以妻子的簪珥二十金贈之,周順昌嘆曰:“國家養(yǎng)士三百年,如徐生,真歲寒松柏也”。徐汧雅好交游,蓄聲伎,王紫稼是其家優(yōu)。崇禎元年(1628年)戊辰科進士。南明時,官至少詹事,上陳時政七事。后被安遠侯柳祚昌彈劾。清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南京、蘇州、常熟相繼被清軍攻佔,徐汧慨然太息,告戒其子徐枋說:“吾不可以不死,若長為農夫以沒世可也!”說完整理衣冠,北向稽首,投虎邱新塘橋下死。郡人赴哭者數千人。有一藍衫老人隨之死。
人物簡介
【生卒】:1602—1641 【介紹】: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天如,號西銘。幼即嗜學,讀書每反復手抄,因以“七錄”為齋名。天啟四年,同創(chuàng)應社。與同里張采共學齊名,號婁東二張。崇禎元年以選貢生入都,歸,于次年集郡中名士,創(chuàng)立復社,并與應社合而為一。三年,與吳偉業(yè)同中舉人,并于南京開復社大會。四年中進士,改庶吉士。以葬親乞假歸。六年,復社蘇州虎丘之會,到者數千人。于是復社之聲氣通朝右。同里監(jiān)生陸文聲與張采有隙,求入社不許,乃詣闕告“溥、采為主盟,倡復社,亂天下”。嚴旨窮究,及周延儒再相,事始得解,而溥已卒。詩文敏捷,對客揮毫,俄頃立就。有《七錄齋集》,又輯有《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詞學圖錄
張溥(1602-1641) 字天如,號西銘。江蘇太倉人。崇禎進士,選庶吉士。與同鄉(xiāng)張采齊名,合稱"婁東二張",天啟四年(1624)二人在蘇州創(chuàng)建復社。天啟六年撰寫《五人墓碑記》,痛斥閹黨。崇禎元年(1628)與張采一起在太倉發(fā)起驅逐閹黨骨干顧秉謙之斗爭,所撰散文,膾炙人口,由是"二張名重天下"。崇禎二年(1629)組織和領導復社與閹黨斗爭,復社聲勢震動朝野。一生著作宏豐,編述三千余卷,涉及文、史、經學各學科,精通詩詞,尤擅散文、時論。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天如,太倉州人。崇禎辛未進士,改庶吉士,有《七錄齋集》。維基
張溥(1602年—1641年),字乾度,后改字天如,號侯在,改號西銘,直隸太倉州(屬今江蘇太倉市)人。明代文學家、學者,復社領導人。張溥幼年好讀書,所讀書必手抄寫一遍,朗誦過后焚燒,如此者五六遍才止,右手握筆管的指掌都磨出了老繭。冬天手指受凍皸裂,每日用熱水洗手數次,后來將幼時讀書的書房命名為“七錄齋”,即來緣于此。與同邑張采同學齊名,時稱“婁東二張”。崇禎元年(1628年)兩張以選貢入京考試,張采成進士,兩人名聲大振于都下。二年(1629年),張溥歸鄉(xiāng),與郡中名士結為文社,以復古學為名,稱為復社,成員有張采、楊廷樞、楊彝、顧夢麟、朱隗、吳昌時等十一人,后來遍及全國,超過三千人,平時以文會友,兼又評議時政,“一城出觀,無不知有復社者”。崇禎三年(1630年)張溥和吳偉業(yè)、楊廷樞、吳昌時、陳子龍等同時中舉。崇禎四年(1631年),又與吳偉業(yè)中進士。張溥得授庶吉士。以葬親乞假歸里。崇禎十年(1637年),禮部員外郎吳昌時與張溥一起推舉周延儒復出。同鄉(xiāng)監(jiān)生陸文聲要求入社被拒,因向朝廷告發(fā)張溥等結黨亂天下,福建人周之夔曾經擔任蘇州府推官,因事被免職,懷疑是張溥所為,聽聞陸文聲舉報復社,也彈劾張溥等人把持計典,復社等人恣橫之狀,章表送到巡撫張國維手中,張國維言周之夔去官并不關張溥之事,提學倪元珙也出面維護復社,俱遭到崇禎皇帝下旨斥責。吳昌時對張溥下毒,張當夜就腹部劇痛而死,年四十。,無子嗣,學者私謚仁孝先生,黃道周為之作墓志銘。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四十一【生卒】:1634—1712,或1636—1724 【介紹】: 清江南吳縣人,字震伯,號易亭。楊廷樞子。以父明末殉難,閉門隱居。與徐枋、朱用純友善,時稱吳中三高士。有《小宛集》。
字震伯吳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