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536—1606 【介紹】: 明浙江仁和人,字時祥,號桐岡。嘉靖四十四年進士。授絳州知州。歷濟南知府、福建布政使,進副都御史,巡撫山東,請加強海防。萬歷二十年,以兵部左侍郎經(jīng)略朝鮮、薊遼等處軍務(wù),與李如松援朝鮮。次年,擊敗日本軍,收復(fù)平壤、開城、王京。時兵部尚書石星主撤兵議和,遂被召還。尋乞歸。有《朝鮮復(fù)國經(jīng)略》。維基
宋應(yīng)昌(1536年10月—1606年2月),字思文,一字時祥,號桐岡,浙江杭州府仁和縣人,明朝軍事人物,曾參與萬歷朝鮮之役。其先為浙江越州人,后遷至杭州。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甲子科浙江鄉(xiāng)試第十三名舉人,四十四年(1565年)中式乙丑科會試第三百九十九名,二甲第二十名進士。禮部觀政,隆慶元年(1567年)六月授絳州知州,四年五月升刑部員外郎,十二月考選戶科給事中,五年五月升刑科右給事中,六年五月升禮科左給事中,丁憂歸。萬歷三年(1575年)二月復(fù)除禮科左給事中,四月巡視京營,七月升濟南府知府,八年二月升山西按察司副使,十一年二月升河南右參政,十二年七月升山東按察使,十四年正月升江西右布政使,十七年正月升福建左布政使,二月升右副都御史、巡撫山東,籌建營衛(wèi)巡司,有政聲。二十年(1592年)四月升大理寺卿,六月升工部右侍郎,八月改兵部右侍郎,往保定、薊鎮(zhèn)、遼東等處經(jīng)略備倭事宜。萬歷二十年(1592年),豐臣秀吉集結(jié)二十萬大軍入侵朝鮮半島,朝鮮兵望風(fēng)奔潰,“浹旬之間,三都失守,八方瓦解”,日軍長驅(qū)直入,攻陷首都漢陽(今首爾)。國王李昖倉皇逃難,向明朝求援。宋應(yīng)昌亦以為:“朝鮮固,則東保遼東,京師鞏于泰山矣。”是年八月十九日,應(yīng)昌以兵部右侍郎經(jīng)略備倭軍務(wù),九月離京,與遼東總兵李成梁之子李如松率軍共赴朝鮮。戰(zhàn)爭初期宋應(yīng)昌駐扎遼東籌糧,十二月二十六日,宋應(yīng)昌的贊畫袁黃與李如松率師東渡鴨綠江。萬歷二十一年正月八日,李如松先后收復(fù)平壤、開城。宋應(yīng)昌的南軍繼承了戚家軍優(yōu)良傳統(tǒng),軍紀(jì)良好,所至秋毫無犯。李如松的北軍殺良冒功,引發(fā)南北軍矛盾。萬歷二十一年正月二十四日,宋應(yīng)昌抵達朝鮮。二十七日,明軍在碧蹄館輕敵戰(zhàn)敗,李如松大兵退守開城。此時明軍乏糧,死傷又多,士氣十分消沉。隨著明軍失利,戰(zhàn)爭進入和談階段。是年三月初,小西行長移書沈惟敬,再次“懇求封貢東歸”,宋應(yīng)昌起用沈惟敬,命其前往日營交涉,催促日軍撤退,并送還王子。兵部尚書石星極力用封貢促使日軍撤退,得到內(nèi)閣輔臣趙志皋的支持。朝鮮君臣明確向明朝政府提出拒絕和談的要求。宋應(yīng)昌鑒于軍隊疲困又無戰(zhàn)功,也樂于推掉責(zé)任。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四月,中日雙方就和談達成協(xié)議后,日軍開始南撤。宋應(yīng)昌建議留兵防守,反對兵部尚書石星全面撤兵,遂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三月引疾歸。同年十二月,正式卸任,由薊遼總督顧養(yǎng)謙代理御倭事務(wù)。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科道拾遺,冠帶閑住。晚年隱居西湖孤山。三十四年(1606年)卒,年七十一。著有《道器圖說》、《心徑茅鋤》、《窺測陳筌》、《經(jīng)略復(fù)國要編》等。
人物簡介
朝鮮新平人,字益之,號蓀谷。蓀谷詩集·序
恭惟我國家。文運休明。學(xué)士大夫。以詩鳴者。殆數(shù)十百家。咸自謂人握靈蛇之寶。林然盛哉。摡而揆之。則途有三焉。其和平淡雅。圓適均稱。渾然成一家言者。推容齋相。而駱峰及永嘉父子擅其華。其次則昌大莽莽。富蓄博材。為一代大方家者。如四佳,佔畢,虛白輩騁其雄。又其次則崷崒峻峭。締思致巧。以瑰瑋險絕為貴者。如訥齋,湖陰,蘇相,芝川諸鉅公衒其杰。玆俱韙矣。然其優(yōu)游敦厚。響正格高。定軌于開天,大歷者。世鮮其人。識者猶有所憾云。往在弘,正間。忘軒李胄之始學(xué)唐詩。沈著奇麗。而沖庵金文簡公繼起為韋錢之音。二公足稱一班。而惜也年命恨之。逮在隆,萬間。思庵相知尊盛李。所詠頗清邵。??m不足。而鼓舞攸賴。晚得崔,白。遂張大楚。所謂夥涉之啟劉,項者非耶。同時有蓀谷翁者。初學(xué)杜,蘇于湖陰。其吟諷者既鴻縝純熟矣。及交崔,白。悟而汗下。盡棄其所學(xué)而學(xué)焉。其詩本源供奉。而出入乎右丞,隨州。氣溫趣逸。芒麗語澹。其艷也若南威,西子袨服而明妝。其和也若春陽之被百卉。其清也若霜流之洗巨壑。其響亮也若九霄笙鶴彷像乎五云之表。引之霞綺風(fēng)淪。鋪之璧坐璣馳。鏗而厲之。則瑟悲而球戛。抑而按之。則驥頓龍蟄。徐行其所無事。則平波滔滔然千里朝宗。而泰山之云。觸石為白衣蒼狗。置在開天,大歷間。瑕不廁王,岑之列。而較諸國朝諸名家。其亦瞠乎退三舍矣。翁地微。人多不貴重之。所著述累千篇。皆散失無存。不佞少日以仲兄命。問詩于翁。賴識涂向。及其死也。惜其遺文泯沒不傳。為裒平日所臆記者。詩二百馀首。謀欲災(zāi)木。又從洪上舍有炯許。續(xù)得百三十馀首。令李君再榮合而匯數(shù)。類之為六卷云。夫翁之詩。度越國家諸名家。豈待鄙文為不朽哉。雖然。掇拾遺詩。期以傳千載者。不佞心也。其可避污佛首之誚乎。至于上下數(shù)百年。評騭諸老。以及乎翁者。極知僭越而駴一時之人。要之久則論定也。夫豈無一人知言哉。遂書此弁之。翁姓李。名達。字益之。雙梅堂之庶裔孫。蓀谷其自號也。萬歷戊午季春。陽川許端甫氏序。
人物簡介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生卒】:1542—1613 【介紹】: 明浙江馀姚人,字文融,號月峰。孫升子。萬歷二年會試第一。為文選郎中,澄清銓法。累進兵部侍郎,加右都御史,代顧養(yǎng)謙經(jīng)略朝鮮,還遷南兵部尚書。請從重典治不法礦監(jiān),被劾乞歸。有《孫月峰全集》、《今文選》等。
字文融,馀姚人。萬歷甲戌會試第一歷官太子太保南兵部尚書有居業(yè)編維基
孫礦(1543年4月21日—1613年5月27日),字文融,號月峰,浙江余姚縣(今浙江慈溪)人,錦衣衛(wèi)官籍,明朝大臣、學(xué)者。隆慶四年(1570年)順天府鄉(xiāng)試第四十七名舉人,三十二歲登萬歷二年(1574年)甲戌科會試第一名,第二甲第四名進士。授吏部主事,歷任員外、郎中,十二年二月升太常寺少卿。十八年九月起用為太常寺少卿,十九年四月升右通政,十月升為左僉都御史協(xié)理院事,二十年四月升右副都御史巡撫山東、提督營田軍務(wù),二十一年七月升刑部左侍郎,二十二年六月兼右僉都御史,代顧養(yǎng)謙總督薊遼經(jīng)略,二十七年九月,以東征功成,受賞賜。萬歷三十二年十月,起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三十三年十一月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wù),三十四年五月,以三年考滿,加封太子少保。三十七年九月,以留都天鳴奏聞,因乞求罷,優(yōu)旨許之。
人物簡介
維基【介紹】: 明浙江秀水人,字春陽。萬歷十四年進士。授蒲圻知縣,擢御史。連劾福建巡撫司汝濟、大理卿吳定、戎政侍郎郝杰、薊遼總督顧養(yǎng)謙,不納。三王并封詔下,偕同官抗疏爭。既而以高攀龍被謫,上疏力爭,斥為民。
吳弘濟(1559年—?),字春陽,一字汝輯,號海洲。浙江秀水縣(今屬嘉興市)人。己卯鄉(xiāng)試四十七名,萬歷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會試三十九名,登三甲第九十五名進士。吏部觀政,授湖廣蒲圻縣(今屬湖北省赤壁市)知縣。二十年十月授湖廣道監(jiān)察御史。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高攀龍以趙用賢去國,疏爭之,謫為揭陽典史,復(fù)爭之,斥為民。熹宗即位。贈光祿寺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