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祖銘

相關(guān)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普仁。
字德隱。
蘭溪趙氏子。
趙故名宦家。
師生有出塵之思。
博極群書。
參了然義公于智者。
機鋒奮觸。
當仁無讓。
聲稱籍籍。
起叢林間。
掌記室于東陽輝公。
分座說法于南楚悅公。
古鼎銘公。
月江印公。
無弗咨叩。
相與辯詰無虛日。
徵以宗門機緣。
大而沙界。
小而毫芒。
無不收攝。
激揚正法之馀。
旁及辭章者。
唯覺隱誠公。
笑隱?公。
為最密。
元至正乙未。
部使者挽師。
出世金華之西峰。
時天下大亂。
師知事不可為。
鳴鼓而退。
及王師聚婺州。
駕幸智者。
見其山川深秀。
而法席尚虛。
特詔師住持。
不聽。
韶之南華。
不遠三千里。
致州侯之命。
不從。
杭之中竺。
其請如南華。
又加勤焉。
師惠然欲往。
郡守鐘某。
惜其行。
從容問師曰。
佛法有重輕耶。
曰否。
曰佛法既無重輕。
師位寧有崇卑耶。
師一笑而止。
久之。
起應(yīng)凈慈。
道聲洪震。
方以興壞起廢為己任。
而秘書事起矣。
有誣智者寺僧購名畫以歸者。
事下刑曹。
刑曹以師舊主智者。
當知其是非。
逮而質(zhì)焉。
事將白。
忽示微疾于京師寓舍。
屈指計曰。
此八月八日最良。
吾將逝矣。
至期整衣。
端坐而化。
閱世六十有四。
僧臘五十。
師風指孤峭。
不樂與非類狎逢。
學行之士。
輒敬之如賓師。
縱無儋石儲。
亦必久留不厭。
故薦紳服其偉度。
樂與過從。
善談?wù)摗?div id="6166661"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656_0_81_comment'>
終日不倦。
玉貫珠聯(lián)。
纚纚絕可聽。
尤能汲引后進。
隨資誘掖。
克底于成。
有三會語錄。
山居詩一百首。
傳世。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普仁,字德隱,姓趙氏,蘭溪人也。性孤峭,年十歲便有出塵之想,依金華寶石演法院月公祝發(fā),及受具,乃慨然求道,危坐達旦,期息妄緣。時鄰院智者住山了然義,道價甚高,仁入室問答,機鋒遞相奮觸。久之,應(yīng)部使者之請,出主金華西峰凈土。元季喪亂,天下紛擾,仁遂引退。戊戌冬,有明兵至婺州,太祖臨幸智者寺,見其虛席,特詔仁主之。坐夏十五,處之連云、韶之南華、杭之中竺,檄幣交至,皆辭不赴。洪武甲寅之秋,使者三至,請主凈慈,始強起應(yīng)之。開法之日,聽者千人,莫不挹深飲醇,嘆詠而去。以乙卯八月八日端坐而寂,臘五十,年六十四。著有《三會語》若干卷,《山居詩》百首。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清浚,字天淵,別號隨庵,1328年(元泰定五年),出生于浙江臺州路黃巖縣(今浙江省黃巖縣),父親李益,母應(yīng)氏。清?!坝讓W鄉(xiāng)校,穎悟特異,然不甘處俗,年十三依妙明出家”。次年受具,從此隨侍妙明“坐究行參”多年,閱《楞嚴》、《圓覺》、《楞伽》、《維摩》等經(jīng),皆深究義趣,了然于心。中年以后,清?;氐剿拿饕粠В诮駥幉|逗留五年后,“愛東湖青山境致清絕,往掛錫焉。”1368年,明王朝建立,朱元璋登極稱帝,定都南京。是年,清浚被當?shù)乜な匮埑鍪雷〕秩f壽寺。1371年,元朝殘余勢力基本肅清,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結(jié)束,為慰祭無數(shù)在戰(zhàn)爭中喪生的人和在國內(nèi)制造和平氣息等多種原因,明太祖在首都的蔣山(今鐘山)親設(shè)普度大會,召全國“有道沙門十人”,清浚即居其一。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天淵,黃巖人。說法四明萬壽寺歸隱清雷峰洪武中召為天界僧官左覺義命住持靈谷寺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清浚。
字天淵。
臺之黃巖人。
具戒游參。
古鼎銘公有所入。
命司內(nèi)記。
說法于四明之萬壽。
未幾。
棄眾歸隱清雷峰中。
薦紳先生。
挽留不可得。
宋公濂。
作文送之。
其略曰。
余初未能識天淵。
見其所裁輿地圖。
縱橫僅尺有咫。
而山川州郡。
彪然在列。
余固已奇其為人。
而未知其能詩也。
已而有傳之者。
味沖澹而氣豐腴。
得昔人句外之趣。
余固已知其能詩。
而猶未知其能文也。
今年春。
偶與天淵會于建業(yè)。
因相與論文。
其辯博而明捷。
寶藏啟。
而琛貝焜煌也。
云漢成章。
而日星昭煥也。
長江萬里。
風利水駛。
龍驤之舟。
藉之以馳也。
因徵其近制數(shù)篇讀之。
皆珠圓玉潔。
而法度謹嚴。
余益奇其為人。
傳之禁林。
禁林諸公。
多嘆賞之。
余竊以為。
天淵之才。
未必下于秘演浩初。
其隱伏東海之濱。
而未能大顯者。
以世無儀曹與少師也。
人恒言。
文辭之美者蓋鮮。
嗚呼。
其果鮮乎哉。
方今四?;焱?div id="6111166" class='inline' id='people_41640_2_55_comment'>
文治聿興。
將有如二公者。
出荷斯文之任。
倘見天淵所作。
必亟稱之。
浩初秘演。
當不專美于前矣。
或者則曰。
天淵浮圖氏也。
浮圖之法。
以天地萬物為幻化。
況所謂詩若文乎。
是同然矣。
一性之中。
無一物不該。
無一事不統(tǒng)。
其大無外。
其小無內(nèi)。
誠不可離而為二。
茍如所言。
則性外有馀物矣。
人以天淵。
為象為龍。
此非所以言之也。
天淵將東還。
士大夫多留之。
留之不得。
詠歌以別之。
以予與天淵相知尤深也。
請序而送之。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元末明初浙東名僧。
俗姓陳,宋儒古靈先生諸孫,四明奉化(今浙江省奉化縣)人。
生卒年不詳,大約公元1360年前后在世。
字用堂,元叟守端禪師法嗣。
歷居四明雙徑、鄞縣護圣、奉化清泰諸名寺,遍參古鼎銘公、笑隱欣公、斷江恩公諸大師。
精益求精,道行深湛。
洪武(明太祖年號,公元1368—1398年)初,應(yīng)召至金陵,深受明太祖賞識。
致力詩文,享名甚高。
詩人張翥比之為唐之皎然,宋之道潛。
有詩集《水云亭小稿》,學士宋濂為之作序。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三十一
萬金(槜李英華姑蘇志禪林詩輯俱作萬金。
蔣之翹云:皆誤,當是力金),字西白,號白庵,吳郡人。
早從衍道原出家,后依銘古鼎入道,住持秀州天寧寺,筑孤云庵以奉母。
洪武初,詔主天界寺,開善世院,統(tǒng)領(lǐng)釋教五年。
敇建法會于鐘山,總持齋儀,皆稱為白庵金禪師。
六年,舉泐公自代,以母老辭歸。
有《澹泊齋稿》。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一
力金禪師。
號白庵(有本。
名萬金)。
吳門姚氏子也。
幼孤。
楞伽寺道原衍公。
牧金為沙彌。
衍絕世交。
筑碧山堂以自娛。
因以白庵號金。
且愛其姿。
乃資金行腳。
遂深入古鼎銘公之堂奧。
已而歸吳。
壘土為孤云庵。
以事其母。
其母亦得悟焉。
元至正間。
浙宣政。
以凈慈請金。
金不就。
乃開法瑞光。
次移嘉禾之天寧。
南北英靈。
集如箕斂。
元帝師大寶法王。
贈金號。
曰圓通普濟禪師。
是時金之名日重矣。
愚庵素倔強不肯可。
諸方聞其名。
常致書問于楚石。
以為古鼎有子乎。
楚石亦因褒之。
其詞曰。
道邁古今。
學兼內(nèi)外。
白牙香象。
蹴踏而截流。
金毛獅子。
哮吼而踞地。
機用可謂逸群。
文章乃其游戲。
青天白日。
放古佛之瑞光。
鬧市紅塵。
闡湖南之祖意。
直得大海波翻須彌粉碎。
少林不識。
曹溪不會。
卻凈慈道愈高。
笑諸方進為退。
乃吾古鼎銘兄之的傳。
妙喜杲祖之六世者也。
愚庵以為然。
作偈東金曰。
聞道湖南第一山。
交參龍象雜官班。
東頭賣貴酒頭賤。
空手來時赤手還。
頂??一機猶掣電。
語言三昧若連環(huán)。
鐵舡下載休輕舉。
老叔談禪亦強顏。
明初。
有詔主天界。
高帝留神內(nèi)典。
而楚石愚庵輩。
亦赴焉。
金以猶子之列與之。
援經(jīng)據(jù)論。
披詰玄理。
共大元叟家聲。
五年。
敕集三宗二千人。
建鐘山法會。
大駕臨幸。
命金升座。
闡揚宗旨。
復命儒臣。
出眾燒香。
疏曰。
無量太虛。
因三才而建極。
有涯滄海。
會八德以朝宗。
發(fā)含靈心里之花。
至哉先覺。
秉樞斗寰中之秉。
久矣高人。
則寶鑒當空。
自合昆岡之璧。
而玄珠在握。
誰停赤水之車。
化廣無為。
音宣大呂。
豈非人天協(xié)贊。
日月雙懸。
金曰。
皇風浩蕩。
即凡心而印佛心。
慈澤彌漫。
據(jù)圣智目開世智。
乃拈香鞠躬起立曰。
會么。
打面還他州土麥。
唱歌須是帝鄉(xiāng)人。
便下座。
高帝大悅。
萬眾稱善。
金年暮欲謝退。
不可。
乃喟然曰。
吾以虛名濫當圣代。
每懷煨芋諸公。
予不逮矣。
遂稱病篤。
解還舊隱。
未久圓寂。
塔于嘉興環(huán)翠蘭若。
初高帝。
詔選名宿。
輔導諸藩。
而蜀王椿。
師事見心復。
復名溢都中。
金嘆曰。
復公其不免耳。
復果罹難而終。
故諸方嘉金靖退。
為叢林福云。
贊曰。
水火相憎。
鐺居其中。
則世味以調(diào)。
邪正相反。
智居其中。
則精神俱化。
銘公之攝六宗。
其智能過于調(diào)化者也。
丹青雖異。
文彩全施。
貴其知宜也。
天岸雖高。
明舟不犯。
貴其用意也。
象源之繼徑山。
乃良于知宜。
而用意焉。
知退而不知進者。
滯于寂也。
知進而不知退者。
傷于勇也。
白庵其無滯傷之病。
與師資鼎峙。
俾風化有醐酪之純。
其流慈豈小小哉。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力金。
字西白。
吳郡姚氏子。
七歲穎悟異常。
一日請于母曰。
兒患世相起滅不常。
將求出世間法。
可乎。
母曰。
出家甚苦。
爾年幼。
豈能堪之。
曰。
兒心樂之。
自無苦也。
請之不已。
母知其志不可奪。
俾依吳縣寶積院道原衍法師。
后見古鼎銘公于徑山。
悟人甚深。
聲光燁燁。
起叢林間。
至正丁酉。
出世住蘇之瑞光。
會嘉興天寧寺災(zāi)。
郡守貳咸以非師不足起其廢。
具幣遣使。
力迎致之。
師至。
未久。
儼如兜率天宮下現(xiàn)人世。
經(jīng)過者。
無不瞻禮贊嘆。
帝師大寶法王。
賢師之行。
授師以徽號。
師自幼喪父。
唯有母存。
乃去城一舍。
筑孤云庵。
以奉養(yǎng)焉。
或議之。
師喻之曰。
爾不見編蒲陳尊宿乎。
何言之易易也。
洪武改元。
有旨。
起師住持大天界寺。
萬機之暇。
時召入內(nèi)庭。
奏對多稱旨。
蓋師精通西竺典。
及東魯諸書。
其與薦紳談?wù)摗?div id="6616161" class='inline' id='people_43167_2_53_comment'>
霏霏如吐玉屑。
故咸樂與之游。
四年命師總持鐘山法會。
凡儀制規(guī)式。
皆堪傳永久。
尋以母年耄。
舉徑山泐公自代。
復還庵居。
五年冬詔。
復建會如四年。
大駕臨幸。
詔師闡揚第一義諦。
自公侯以至庶僚。
環(huán)而聽之。
靡不悅服。
一日忽示弟子曰。
吾有夙因未了。
必當酬之。
汝等勿以世相遇我。
未幾示微疾。
謝去醫(yī)飲藥食。
委順而化。
茶毗。
舍利無算。
觀者競?cè)≈ァ?div id="6161116" class='inline' id='people_43167_2_78_comment'>
師神觀秀偉。
智辯縱橫。
以宗教為己任。
不畜私財。
得財施輒舉以給貧者。
誠法門之偉人也。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三
釋力金,字西白。
姓姚氏,吳人也。
母周氏,夢一龐眉僧類應(yīng)真者,直前麾斥,驚??而覺,已而有孕。
時至而育,奇芬滿室。
年方齔髫,廣顙修頸,皙白如玉,見者愛憐。
性尤穎悟,凡書一覽,即能記憶。
嘗游佛寺,見像輒自下拜,信仰日深,因投縣中寶積院,禮道原衍祝發(fā)。
年十一受具戒,精研三觀十乘之旨,領(lǐng)其樞要。
衍主秀之德藏,金為綱維,軌范肅然。
忽喟然嘆曰:“名相之學,略諳之矣。
盍棄諸緣,而往躋覺路。
”遂更衣入虎林,謁古鼎銘于雙徑。
一見以法器相期,示以德山見龍?zhí)墩Z。
金奮然踴躍,直觸其機,從而有契,遂為記堂。
未幾,分席后堂,敷宣大法,如山川出云,靈雨沾潤,四眾信服。
復登前堂,聲光燁燁,起叢林間。
元至正丁酉,出主蘇之瑞光寺,會嘉興天寧寺災(zāi),郡守貳咸以為非金不足以起廢,具禮幣遣使者力致之。
金至,未久,儼如兜率天宮,下見人世道路,過者莫不瞻禮贊嘆。
帝師大寶法王聞其賢,授以圓通普濟之號。
有明初興,洪武改元,弘闡佛乘,首開善世院。
俾擢有道浮屠蒞天下名山。
杭之凈慈主席尚虛,僉欲起金居之,疏幣交至。
浙江省丞,復遣使趣之。
金皆力辭。
既而有旨,起住大天界寺。
先夕有仆夢花,發(fā)如芙蓉,光彩絕異。
旁一人曰:“此花天子當取之而去。
”旦而命下,果符所兆。
金既應(yīng)詔至闕下,見于外朝。
慰勞優(yōu)渥,即令內(nèi)官送其入院,賜以天廚法饌。
萬幾之暇,時召入禁庭,奏對多稱旨。
蓋金精通內(nèi)典,博極群書,其與薦紳譚論,霏霏如屑玉,故咸樂與之游。
至于勘辯學子,直指心源,宗說兼行,機用迭發(fā),尤足使聞?wù)呔囱觥?div id="1616161" class='inline' id='people_43167_3_32_comment'>
四年春,詔集三宗名僧十人,及其徒眾二千,設(shè)廣薦法會于鐘山,命金總持齋事。
于是靈承上旨,儀制規(guī)式,皆傳之遠永。
五年,詔復建,會大駕臨幸,詔金闡揚第一義諦。
自公侯以至庶僚,環(huán)而聽之,靡不悅服。
一日忽示微疾,謝去醫(yī)藥飲食,手書一偈,委順而化。
洪武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也。
停龕六旬,始行茶毗。
其貌如生,火時獲舍利無算。
壽四十七,臘三十六。
《三會語》有錄。
塔于嘉興城西環(huán)翠蘭若。
金幼喪父,奉母至孝,為筑孤云庵奉之以居。
或有議者,則婉告之曰:“不見編蒲陳尊宿乎,胡言之易易耶?
”平生以宗教為己任,神觀秀偉,智辯緃橫。
嘗以《楞伽經(jīng)》及《法寶壇經(jīng)》為釋門心要。
當毒暑時,揮汗謄鈔,鍥梓以傳弟子覺慧,深恐遺行將泯,因條系群行為書,乞金華宋濂為之云,文見《鑾坡續(xù)集》。
僧無慍 朝代:元末明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97 【介紹】: 元明間僧。浙江臨海人,字恕中,號空室,俗姓陳。初居徑山,兩坐浙東名剎。洪武中,日本國王慕名,奏請住持。太祖召之,以老病辭。有《山庵雜錄》。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二
恕中禪師。
名無慍。
臺州人也。
出陳氏。
姿量雋瑰。
秕糠世味。
機契于竺元道禪師。
說法瑞巖。
日本國王。
慕慍道德。
傳譯疏朝廷。
迎慍化其國。
慍堅謝不往。
而終老林麓。
南北聞其名。
爭愿見之。
慍。
初受業(yè)于元叟端。
以己躬為急務(wù)。
遍走叢林。
不合。
即背法堂而去。
于凈慈芝鳳山靈。
稍相流連。
及還省元叟。
元叟喜之。
以擇木寮居慍。
慍仍不自許。
又訪天童砥公。
因留閱藏。
凡經(jīng)十載。
以博達著名。
然于狗子無佛性話獨疑之。
乃私挽聰興二友。
而謂之曰。
汝我甘死祖師語下乎。
因假言游天臺。
擬再尋作者。
登華頂?shù)鹾畮r。
遷延數(shù)月。
聞天目禮下橫川珙有嗣。
曰竺元道禪師。
住仙居之紫籜。
垂四十年矣。
行腳人以古[仁-二+幻]憚之。
慍偕聰興。
進登焉。
遠見老僧坐隔溪盤石。
又一白發(fā)僧侍立。
風度蕭然。
如吳處士所畫阿羅漢。
三人知是道公。
乃合爪進訊。
道曰。
山路崎險。
阇黎到來不易。
聰進曰。
和尚住此久近。
道曰。
石穿新竹筍。
壁掛古藤蘿。
聰曰。
畢竟如何接人。
曰。
百二奇峰朝鳳嶺。
一條坦道下仙居。
興又進曰。
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
道公曰。
燒畬種芋子。
興曰。
如何是佛法向上事。
曰。
接竹割松枝。
興擬進語。
道公指慍曰。
那位上座。
因甚不問話。
興輒悟旨。
已而具威儀。
上方丈人事。
慍才申問。
被一喝。
頓消積滯。
即獻一頌。
道公深肯之。
其頌曰。
狗子佛性無。
春色滿皇都。
趙州東院里。
壁上掛葫蘆。
三人相慶曰。
我等若以耳作眼。
幾賺一生。
于是。
三人俱嗣道公。
聰興乃服勤于紫籜。
慍辭應(yīng)明州靈巖。
道公謂之曰。
汝知瓦乎。
聯(lián)之千百。
則有蓋覆之功。
汝知玉乎。
露之徑寸。
卻貽偷竊之患。
與其碎玉以矯世。
不若全瓦以濟時。
今古至人。
惟得此而已矣。
慍既出世。
而元叟下知識。
噩夢堂。
銘古鼎輩。
以為慍必酬元叟之香。
俱遣使靈巖。
厚為慍壽。
慍開堂日。
拈香曰。
古人出世拈香。
酬法乳也。
今人出世拈香。
酬世恩也。
慍上座總不然。
昔年行腳。
到紫籜山中。
參個老布衲。
彼亦無法可授。
我亦無法可受。
只向無授受中拈出。
供養(yǎng)竺元道和尚。
不圖報德酬恩。
只要大家知委。
夢堂。
與徑山舊法侶。
聞之大驚。
唯唯而已。
慍居靈巖三載。
遷居瑞巖。
乃設(shè)三問勘禪流。
不合即逐出。
當時謂之瑞巖三關(guān)。
其問曰。
穩(wěn)坐家堂。
因甚主人翁不識。
掀翻大海。
摑碎須彌。
平地上因甚抬腳不起。
眼光爍破四天下。
自家眉毛落盡。
因甚不見。
三句內(nèi)一句外。
不涉兩頭。
有人道得。
拄杖子兩手分付。
又謂眾曰。
我者里。
一切只是尋常。
你若來弄機關(guān)誇好手。
向毒蛇頭上揩癢。
猛虎項下解鈴。
拄杖未打汝在。
何故有盤根錯節(jié)。
方可顯利器。
有銀山鐵壁。
方可整鉗錘。
又曰。
靈山奧旨。
少室真?zhèn)鳌?div id="6661616" class='inline' id='people_41637_1_167_comment'>
日月不足喻其明。
虛空不足喻其廣。
巍巍獨運。
蕩蕩無私。
思之則差。
議之則錯。
五千四十八卷。
說食向人。
一千七百葛藤。
持蠡測海。
在今諸方。
莫不盡謂。
驅(qū)其耕。
奪其食。
貴圖宗風不墜。
殊不知正是救湯進火。
禦寒贈冰。
山僧與么道。
豈是壓良為賤。
取笑大家。
臂三折而知醫(yī)。
人多閱而曉相。
靈俐底。
不用如何若何。
便請單刀直入。
掃蕩攙搶。
坐享太平。
豈不快哉。
少涉遲疑。
白云萬里。
又曰。
三教圣人。
總在拂子頭上。
牽枝引蔓。
說妙談玄。
儒者曰。
吾道一以貫之。
老者曰。
圣人抱一為天下式。
佛者曰。
惟此一事實。
馀二則非真。
既各說有來由。
未免稱強稱弱。
且作么判斷。
使其聲和向順。
形直影端。
剖破人我藩籬。
塞卻無明窟穴。
擊拂云。
二繇一有。
一亦莫守。
日午打三更。
面南看北斗。
慍居瑞巖。
道價日高。
湖江英俊。
趨臺者不絕。
當是時。
元主。
崇尚我宗。
凡林下染衣之叟。
多受隆譽。
慍。
獨體其師住山本色之操。
嘗作書與了堂一公。
其書深切時弊。
凡千百言。
蓋一與慍。
同師竺元也。
一日上堂曰。
我此一宗。
難為荷負。
自非有驅(qū)耕奪食手段。
放行把住機關(guān)。
至于一進一退之間。
未免貽笑作者。
瑞巖在今兩序進退。
各得其宜。
其進也。
如耀世明燈。
燭破歷劫昏衢之暗。
其退也。
如潛淵老蚌。
孕成不夜炤乘之珠。
毗嵐猛風。
吹之不滅。
五濁穢泥。
汩之不昏。
大眾荷負既已得人。
山懷正堪放下。
且放下底事作么生。
楖栗橫擔不顧人。
直入千峰萬峰去。
拽杖獨登松巖之頂上。
有老屋數(shù)楹。
為秋江禪師休老處。
慍愛居焉。
洪武七年。
慍至京。
固辭日本之請。
帝喜之。
留館天界。
朝士宋公濂輩。
時稱有道。
每洗沐日。
即至天界。
擊節(jié)道要。
至不愜處。
慍莊色曰。
我家衲子。
磨肩擦腳數(shù)十載。
尚不柰何。
公輩。
安得草草圖作口頭人事耶。
宋公嘆服。
是冬辭還。
門人居頂。
結(jié)翠山草堂迎慍。
是時。
大宗興住持徑山。
知慍退休。
以偈柬曰。
萬疊山牽一杖云。
清流何處覓相分。
漫拈紫籜冰風柄。
笑里長飛虎豹群。
愚庵亦以三偈柬曰。
惺惺石上主人翁。
一室高居太白峰。
靖退只今非小節(jié)。
知心未許石門聰。
千里同風各暮年。
任教滄海變桑田。
獨憐熊耳峰頭月。
昨夜蝦蟆食半邊。
徒誇錦瑟與瑤琴。
妙指方能發(fā)妙音。
卻憶鰲山深雪夜。
弟兄傾盡歲寒心。
宋公濂。
嘗遣書問。
亦致偈曰。
參禪第一要知宗。
四海惟聞老恕中。
白日青天轟霹靂。
孽狐妖魅盡潛蹤。
慍亦喜宋公留心吾道。
以偈答曰。
語言渾不涉離微。
抹過云門顧鑒咦。
伸出玉堂揮翰手。
倒拈禿帚畫蛾眉。
洪武十九年七月。
說偈曰。
七十八年。
無法可說。
末后一句。
露拄饒舌。
咄。
端坐而化。
日前遺囑屏世禮。
以骨灰散水竹間。
用表無常。
門人不敢守命。
乃于翠山唐岙之原。
建窣堵。
以龕瘞焉。
未久大宗興禪師。
亦坐化于徑山。
有遺偈曰。
夫三十。
婦六齡。
畢竟偶不成。
其木庵聰后住紫籜。
晚應(yīng)天童。
贊曰。
溫公出世。
而徑山法侶。
覬其必嗣元叟。
元叟輩。
最尊風最盛。
公終不就。
何也。
蓋得處非易。
故守之益堅。
正當與感鐵面之卻佛印元。
并案焉。
聰興二老。
互相砥礪。
而勝友淵源各行其道。
又當與巖頭雪峰等之。
嗟乎。
末法壟斷名位貨殖。
師友讀公行實。
能不形消而骨愧乎。
趙毓松 朝代:現(xiàn)當代

人物簡介

個人簡介
趙毓松(1899—1971)號云鶴,別字木公,化名邵松。
貴州黎平人。
中國青年黨頭目之一。
1923年因反對孫中山聯(lián)俄容共政策而脫離國民黨,周旋于軍閥袁祖銘、吳佩孚間,后加入中國青年黨,抗戰(zhàn)時期,汪精衛(wèi)投降日本組建南京國民政府,趙以青年黨名義參加汪偽政府,歷任中央政治會議委員、農(nóng)礦部部長、司法行政部部長、考試院銓敘部部長等職。
晚年流寓東京,1971年因憤恨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訪華而服毒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