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馮子振

相關(guān)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平江路人,字子虛。世祖至元末,舉茂才,以奉親辭。工詩。比對精切,造詣新奇。有《翠寒集》等。
元詩選
宋逸士無(亦作無。
)無字子虛,舊以晞顏?zhàn)中校?,家于晉陵。
以兵亂遷吳,冒朱姓。
至元辛巳,其父國珍領(lǐng)征東萬戶案牘,適病痿,無丐以身代,許之。
入海抵竹島,風(fēng)雹交作,隨驚濤上下。
經(jīng)高麗諸山,罹沉痾,瘦骨柴立,未嘗廢吟詠。
歲丁亥,中丞王西溪舉茂才,以奉親辭。
子虛初侍親西江,從歐陽巽齋學(xué)。
壯歲負(fù)氣,視富貴若不經(jīng)目。
性畏酒,處眾多漠然。
遇故人,輒抵掌劇談,絕倒而后已。
自為《吳逸士銘》曰:「無生宋景定庚申,髫年斡流東西,時雖搶攘而學(xué)不怠。
乙亥世變,舊業(yè)俱廢。
游方遐覽,寸陰靡留;谷隱巖棲,暮景將迫。
淟涊隨時,以微吟自怡。
得瘞骨先人冢傍,見高曾于地下,幸已。
」時子虛年八十有一,至正庚辰歲也。
趙子昂稱其詩風(fēng)流蘊(yùn)藉,皆不經(jīng)人道語。
鄧中父云:其大篇如天孫織綃,云經(jīng)霧緯,自出機(jī)軸。
小律則日光虹彩,渾然金璧。
秾麗縝密而不艷,含郁靜婉而不怨。
其深于唐之變也。
馮海粟與知最晚,一見其《翠寒集》,亟序而鋟之。
謂如「承恩金馬詔,失意玉環(huán)詞」,「落月今誰吊?
長庚夜自明。
」雖使太白復(fù)生,亦當(dāng)為子虛擊節(jié)。
子虛詩雅秀絕倫,宜為當(dāng)時名輩所推重也。
他如《啽囈集》一卷,雜詠古人軼事,于文山、疊山、陸君實(shí)、韓氏諸作,尤有馀悲焉。
鄧中父所謂議論諷刺,探賾闡幽,又不當(dāng)徒以詩論之矣。
全宋詩
宋無(一二六○~?),原名尤,字晞顏,宋亡后易名,改字子虛,吳(今江蘇蘇州)人。少從歐陽守道學(xué),致力于詩。入元,隨歐陽至臺州,識鄧光薦,為鄧器重。曾舉茂才,以奉親辭。以詩跋涉南北,世祖至元末至燕,識趙孟頫,趙為其詩作序。晚年隱居翠寒山,自刪定其詩為《翠寒集》。卒年八十馀。事見本集卷首趙孟頫序。順帝至元二年(一三三六)自序,明正德《姑蘇志》卷五四、《宋季忠義錄》卷一五有傳?!∷螣o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毛氏汲古閣《元人十集》本(簡稱汲古閣本)。
槜李詩系·卷三十八
字子虛,商丘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63—1323 【介紹】: 元僧。杭州新城人,號中峰,俗姓孫。仁宗賜號佛慈圓照廣慧禪師。
元詩選
明本,號中峰,錢塘人。
住雁蕩村,姓孫氏,出家吳山圣水寺。
聞高峰原妙禪師居天目山,往叩之,一見驩然,薙染于師子院,遂契妙旨。
與斷厓義公俱為高峰座下,或問優(yōu)劣,曰:義首座固是根老竹,其如七曲八曲,惟本維那卻是竿上林新篁,他日成材,未易量也。
元貞間,高峰將遷化,以大覺禪寺相屬,辭推第一座祖雍主之。
登皖山,游廬阜,至金陵,結(jié)庵廬州弁山及平江雁蕩,已而還山,領(lǐng)師子院。
宰相大臣以五山主席交聘,俱力辭,因日避走南北間,朝廷聞其名,特賜金襕伽梨衣,進(jìn)號佛慈圓照廣慧禪師,欲召見闕廷,終不一至。
惟再封香下詔,即所居修敬而已。
至治三年八月,安坐而逝。
世壽六十有一,僧臘三十有七。
文宗敕詞臣制碑,謚曰智覺,塔曰法云,有《中峰廣錄》三十卷。
元統(tǒng)二年,詔收入佛藏,藝文監(jiān)丞揭徯斯為之序,謂其提倡激揚(yáng),如四瀆百川,千盤萬轉(zhuǎn),沖山激石,鯨吞龍變,不歸于海不已。
其大機(jī)大用,見于文字有如此者。
中峰屢辭名山,屏跡自放。
時住一船,或僦居城隅土屋,若入山脫笠,即結(jié)束茅而棲,俱名曰幻住。
自作《幻住庵記》。
其居?xùn)|林也,趙學(xué)士子昂、馮學(xué)士海粟為之躬運(yùn)土木以執(zhí)役。
初,子昂與中峰為友,海粟甚輕之。
一日,子昂偕中峰往訪,海粟出示《梅花百韻詩》。
中峰一覽,走筆和之。
復(fù)出所作《九字梅花歌》以示,海粟竦然,遂與定交。
梅花百詠
明本號中峰,錢塘人,住雁蕩村,姓孫氏,出家吳山圣水寺,得法于高峰原妙禪師,屢辭名山主席,屏跡自放。時趙孟頫與明本友善,子振意輕之,一日,孟頫偕明本往訪子振,子振出示《梅花百詠詩》,明本一覽走筆和成,復(fù)出所作九字梅花歌以示,子振遂與定交。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師。諱明本。俗姓孫。錢塘人。母娠師時。夢無門開道者寄燈籠其家而生師。師生至性不好弄。而好歌梵唄結(jié)趺坐。髫??讀論孟未終卷。母喪輟學(xué)。年十五輒然臂持戒。誓向空寂。久之。閱傳燈錄有疑。志在參決。遂登死關(guān)。見妙公。妙發(fā)長不薙。衣弊不易。孤峭嚴(yán)冷。未嘗一啟齒而笑。亦未嘗為其徒剃落。獨(dú)見師即驩然。欲為祝發(fā)。蓋亦已知為大器焉。久之。誦金剛經(jīng)。恍若開解者。師自謂識量疏通。于義趣無不融貫。然非性也。已薙染給侍死關(guān)。入天目。于東南諸山最高寒。廩粟屋材。微飛挽則莫能至其上。師晝服力役。夜事禪定。十年脅膚不沾席。后于妙言下。機(jī)旨洞契。妙以其克肖。書偈付之。師益自晦。未嘗以師道自任也。然而玉在山珠在淵。其光氣自不可掩。況審之以咨決。重之以記莂哉。至元間。松江瞿霆□。施田建寺于蓮花峰。號大覺正等禪寺。妙將遷化。以寺屬師。師辭。師每謂。住者必?zé)o上大道。其力可以開明人天。夙植福緣。其力可以蔭結(jié)徒眾。明智通變。其力可以酬酢事宜。故凡住持。道為之體。而緣與智為之用。有其體而缺其用。則化權(quán)不周。事儀不備。猶之可也。使無其體。而徒倚其用。則雖處眾而眾歸。制事而事宜。亦不足言矣。況三者并缺而冒焉。尸之者。其于因果。能無懼乎。當(dāng)五山缺主席。宰執(zhí)大臣。致書幣屢以為請。師皆力辭。至于窮厓孤洲。草棲浪宿。屏遁其跡而避之。然四方學(xué)者。北殫龍漠。南踰六詔。西連身毒。東極摶桑。裹糧躡[尸@憍]。萬里奔走。而輻輳赴師者。殆無虛日。南詔僧玄鑒。素明教觀。辨博英發(fā)如。曰。吾聞。大唐有禪宗。使審是耶。吾將從學(xué)。設(shè)或未當(dāng)。吾將易其宗旨。而俾趨教觀。繇其國來。一聞師言。即悟昔非洞發(fā)源底。方圖歸以倡其道。而沒于中吳。鑒之徒。畫師像歸國。像出神光燭天。南詔遂宗禪。奉師為禪宗第一祖。至治三年春三日。山木稼。其徒之老異之。秋八月甲子。師遂入寂。即山之西岡。塔其全身。未逝前一日。遣別其外護(hù)并法屬。一一皆師手書。是日白虹貫山。師世壽六十一。僧臘三十七矣。師所至。四眾傾慕。香茗金幣。拜禮供養(yǎng)。悉成寶坊。而師一衲一簞。未嘗屬目。人念其豐肌暑月腠腐。奉葛衣以袣袢者。師一不以近體。他可知已。雖屢辭名山。以自放于山林江海。解縢屩脫袍笠。在處結(jié)茆以居。一皆名曰幻住蒲團(tuán)禪板。晝作夜參。規(guī)程條章。井井森列。儀矩慎嚴(yán)。如臨千眾。至于激揚(yáng)提唱。機(jī)用翕?。嬰之者膽喪。聞之者意消。每謂其教傳佛心宗。單提直指。惡有所謂微妙授受。惡有所謂言語依解哉。故于教法。欲救其弊砭其病。皆以身先之師之于物。洪纖高下。緩急后先。拒之不遺。接之不攜。人雖見其發(fā)于悲愿。而不知其一以誠。而匪事夫空言也。當(dāng)世公卿大夫。如徐君威卿。鄭君鵬南。趙君子昂。一聞師之道。固已知敬。及親炙言容。無不歆慕終其身。江浙丞相脫驩公。最號嚴(yán)重。讀師之書。斂衽望拜。高麗沈王。以天屬懿親。萬里函香拜禮。起謂左右曰。某閱人多矣。未有如師福德最勝者。獲師開示。涕泣感發(fā)。師躬己以究其道。豈有毫發(fā)涉世意哉。然而其名不行而彰。其道不言而信。自非行戒相應(yīng)聲。寔一致永久益。章而弗昧。亦何以致此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九
中峰普應(yīng)國師者。諱明本。其先臨濟(jì)玄。玄七傳楊岐會。會八傳無準(zhǔn)范。范傳雪巖欽。欽傳高峰妙。妙之嗣四人。師居其首。師自臨濟(jì)其世十八。臨濟(jì)自少林其世十一。是師為少林二十九世之正胤也。師出錢塘孫姓。母李氏夢。無門開道者。持燈至其家而生。師生之時。內(nèi)室五色光明者三晝夜。襁褓即具大人相。坐則跏趺。嬉戲則為佛事。既冠。閱傳燈錄。至明知生是不生之理。為甚卻被生死之所流轉(zhuǎn)。大疑。乃求依獅子院高峰妙禪師。妙公喜度之。三載觀流泉有省。求妙公印證。被打趁出。自此日作夜侍。常至晨鐘鳴不去。妙公不顧。久而洞徹玄旨。妙公大悅。書自相贊與師曰。我相不思議。佛祖莫能視。獨(dú)許不肖兒。得見半邊鼻。洎十載。妙公告寂時。以大覺寺屬師。師推首座祖雍主之。遂一笠吳楚。西至皖山匡廬。乃東還。結(jié)幻住庵于吳雁蕩。遂成叢席。霆發(fā)瞿公請主大覺。不就。舉定叟泰應(yīng)之。泰嘗受職于一山萬矣。乃欲改嗣于師。師大不然。以書卻之曰。昨者坐語。未及它論。而首以住院承嗣扣之者。惟恐足下茍循世諦故也。本與足下。納交十六年。彼此心懷。洞然明白。豈意足下不諒愚情。反欲相及。何臨事反覆若此耶。古人于法嗣嫡傳。所以深明宗系者。大法源委。不可誣也。世漓俗薄。奉金請拂。以院易嗣者有之。本嘗痛心于此。夫大覺雖先師開山。然十方叢林盡有尊宿。舍彼不取。而必欲本尸。何識量之不廣也。本非畏住持。實(shí)畏嗣法于開山也。故退避力辭。而舉足下為之主政。以足下自師一山禪師。豈可茍循世俗而易其所師哉。繇此言之。本猶不欲以先師座下人。迭尸大覺。而況牽枝引蔓。欲為本之嗣乎。聞命駭然。專浼逆流。塔主預(yù)此拜聞。望以玉峽之音。直與拈出?;蛴滓姿?。則本斷然不敢與足下一日相聚也。至扣至扣。師還天目廬高峰塔。至大戊申。仁宗在青宮。聘之不就。賜金紋衣。加號法慧禪師。師隱去儀真。己酉。即船以居。乃吟曰。懶將前后論三三。端的船居勝住庵。為不定方真丈室。是無住相活伽藍(lán)。煙村水國開晨供。月浦花汀放晚參。有客扣舷。來問道。頭陀不用口。喃喃庚戌。又還天目。辛亥。復(fù)船居。吳江陳子聰為師建幻住庵。師又去之。北隱汴梁。吟曰。廛市安居盡自繇。百般成現(xiàn)絕馳求。綠菘紫芥攔街賣。白米青柴倚戶收。十二時中生計(jì)足。數(shù)千年外道緣周。茍于心外存諸見。敢保驢年會合頭。明年又結(jié)幻住庵于六安山。吟曰。胸中何愛復(fù)何憎。自愧人前百不能。旋拾斷云修破衲。高攀危磴閣枯藤。千峰環(huán)繞半間屋。萬境空閒一個僧。除此現(xiàn)成公案外。且無佛法繼傳燈。丞相脫驩公望風(fēng)訪師。師又棄庵。去之東海州。吟曰。道人孤寂任棲遲。跡寄湖村白水西。四壁煙昏茅屋窄。一天霜重板橋低驚濤拍岸明生滅。止水涵空示悟迷。萬象平沉心自照。波光常與月輪齊。驩公戒邑吏強(qiáng)師至私第。乃與中書平章并諸山。必致師于靈隱。師固辭曰。夫住持者。須具三種力。庶不敗事。一道力。二緣力。三智力。道體也。緣智用也。有其體而缺其用。尚可為之。但化權(quán)不周。事儀不備耳。使道體既虧。便神異無算。雖緣與。智亦奚為哉?;蝮w用并缺。冒然居之。曰因曰果。寧無慊于中乎。貧道無其實(shí)。故不敢尸其名。竟稱病還天目。延祐丙辰。上諭宣政院。簡釆名山宿德。以聞。承旨者期入天目。師聞遁去。南徐丹陽蔣均為建幻住庵。戊午。又還天目。明年九月。朝旨褒號佛慈圓照廣慧禪師。改獅子院。為正宗禪寺。駙馬沈王王璋。又赍御香紫衣。即所居而修敬慕焉。宣政又以徑山請師。師不就。乃結(jié)幻住庵于中隹山。中隹去西峰三十里。巖磴險絕。緇素跋涉甚難。求師歸院。至治癸亥。西峰凍涸。大木摧折。師自敘曰。余初心出家。志在草衣。垢面習(xí)頭陀行。以冒服田衣。抱愧沒齒。平昔懶退。非矯世絕俗。蓋以文字則失于學(xué)問。參究則缺于悟明。尋常為好事者之所稱道。亦報緣之偶然耳。秋示微疾。有省候者。師皆曰?;米♀致┣倚嘁印2豢删米∫?。有僧告歸吳門。師曰。何不過了。中秋去十三日。手書屬弟子曰?;谜叱老?。骨便送歸三塔。依清規(guī)儀式。不許循世禮也。次日白虹貫山。巔師跏趺。書偈而化。停龕三日。顏益和悅。道俗奔集踰萬。奉全身塔于寺西望江石。閱世六十一。坐夏三十七。明宗己巳賜謚。曰智覺禪師。塔曰法云。元統(tǒng)甲戌。追尊為普應(yīng)國師。乃以廣錄三十卷。頒入大藏。更命重臣。銘國師道行于碑南詔五比丘。繪師頂相還國。四眾迎相。入中慶城相。放五色異光。繇是傾信禪宗。奉師為南詔第一祖。時皆曰。本公圓辯不閟。針砭多方。哀講士之趨岐。傷禪流之混繼。乃推大覺以嗣開先。接玄鑒而化南詔。??有大愚安龍?zhí)缎胖唢L(fēng)。至于大功不宰。至讓無名。杖履蕭然。云行鶴舉視聲名。而若浼甘。肥遁以如飴??饺卦G圓通不足過之。以其瀚海馀波。煙屯雨驟。提鳳閣之儒臣。醒天潢之貴戚。而永明壽明教嵩。庶可并駕云。 贊曰。人人抱荊山之璧。個個得赤水之珠。何難兄釋迦。而弟彌勒。及讀本祖自敘之語。愧汗橫流。俯仰無地矣。嗟乎非真祖師心語不吐。非正嫡裔背汗不流。心語不吐者昧后也。背汗不流者欺先也。昧后欺先?;ハ噜⑧ⅰt本祖隱現(xiàn)。堪忍世界。何日而休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七
釋明本,字幻住,晚號中峰,姓孫氏,錢塘人。
幼好梵唄,長乃出家。
初依吳山圣水,聞高峰原妙居天目山師子巖立死關(guān),以待參學(xué)。
明本往叩之,原妙欣許,知為大器。
久之,明本誦《金剛經(jīng)》恍有開解者,謂“識量依通,雖于義趣通解,終非悟也。
”已而薙染。
時原妙閉關(guān)獨(dú)居,誓不接納,獨(dú)見本授以?頭。
由是給侍死關(guān),晝服力役,夜事禪定,十年而學(xué)成,豁然超脫。
宗旨別傳,九流諸子,罔不淹貫,激揚(yáng)提唱,機(jī)鋒翕靃,圓轉(zhuǎn)不窮,時稱大辯焉。
元貞間,高峰將遷化,以大覺禪寺相屬,辭之。
登皖山,游廬阜,至金陵結(jié)庵廬州弁山,及平江雁蕩。
已而還山,領(lǐng)師子院。
宰相大臣以五山主席交聘,俱力辭,因日避走南北間。
朝廷聞其名,特賜金襕伽梨,進(jìn)號“佛慈圓照廣慧禪師”。
元統(tǒng)二年,并詔明本所著《廣錄》三十卷收入佛藏,揭徯斯為之序。
至治三年八月,安坐而逝,壽六十一,臘三十七。
文宗敕詞臣制碑,謚曰“智覺”,塔曰“法云”。
明本身履長大,倍于時人,所遺麻履二,尚藏寺中。
寂時茶毗于天目,虞集銘其塔,趙孟頫書其凈土詩。
初,松雪極致敬禮,馮海粟意殊不然,及示《梅花詩》六十首,明本和之,復(fù)成百詠,及九言一首,馮由是嘆服加禮焉。
今有爪發(fā)舍利塔在圣水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72—1340 【介紹】: 元回回人,自雁門徙河間,答失蠻氏。字天錫,號直齋。泰定帝泰定四年進(jìn)士,授應(yīng)奉翰林文字,擢南臺御史。以彈劾權(quán)貴,左遷鎮(zhèn)江錄事司達(dá)魯花赤。累遷江南行臺侍御史,左遷淮西江北道經(jīng)歷。文詞雄健,詩清新流麗,名冠一時。晚年居杭州,每風(fēng)日晴好,輒肩一杖,掛瓢笠,踏芒蹻,凡深巖邃壑,無不窮其幽勝。興至,則發(fā)為詩歌。有《雁門集》。
元詩選
薩都剌,字天錫,別號直齋。
本答失蠻氏,祖父以勛留鎮(zhèn)云代,遂為雁門(今山西代縣)人。
「薩都剌」者,猶漢言「濟(jì)善」也。
弱冠登泰定丁卯進(jìn)士第,應(yīng)奉翰林文字。
出為燕南經(jīng)歷,擢御史于南臺。
以彈劾權(quán)貴,左遷鎮(zhèn)江錄事,歷閩海廉訪司知事,進(jìn)河北廉訪經(jīng)歷。
尚書干文傳序其詩曰:天錫陟官閩憲幕,往還吳中,出所作《雁門集》見示。
其豪放若天風(fēng)海濤,魚龍出沒。
險勁如泰、華、云門,蒼翠孤聳。
其剛健清麗,則如淮陰出師,百戰(zhàn)不折,而洛神凌波,春花霽月之?娟也。
明成化間,吳人張習(xí)企翱書其刻集后曰:「元詩之盛,倡自遺山,而趙子昂、袁伯長輩附和之。
繼而虞、楊、范、揭者出,號為大家。
間有奇才天授,開闔變怪,莫可測度,以駭人之視聽者。
初則貫云石、馮子振、陳剛中,后則楊廉夫,而薩天錫亦其人也。
觀天錫《燕姬曲》、《過嘉興》、《織錦圖》等篇,婉而麗,切而暢,雖云石、廉夫莫能道。
他如《贈劉云江》、《越臺懷古》、《題爛柯山》、《石橋》諸律,又和雅典重,置諸松雪、道園之間,孰可疑異。
」要而論之,有元之興,西北子弟,盡為橫經(jīng)。
涵養(yǎng)既深,異才并出。
云石海涯、馬伯庸以綺麗清新之派振起于前,而天錫繼之,清而不佻,麗而不縟,真能于袁、趙、虞、楊之外,別開生面者也。
于是雅正卿、達(dá)兼善、乃易之、余廷心諸人,各逞才華,標(biāo)奇競秀。
亦可謂極一時之盛者歟!
(徐興公曰:《薩天錫集》,成化乙巳兗州守關(guān)中趙蘭刻于郡齋。
得之仁和沈文進(jìn)家藏舊本。
弘治癸亥,東昌守雁門李舉又刻之。
今二本互有異同,并傳于世。
一題曰《雁門集》,一題曰《薩天錫集》云。
然《雁門集》所載如《車簇簇行》一首,《元文類》作馬祖常,今見祖?!妒锛分小?div id="3h23bsk" class='inline' id='people_40281_1_26_comment'>
《凌波曲》一首,《元音》作無名氏。
乾坤清氣》作李溉之,《舞姬脫鞋吟》,歐陽元功有和李溉之韻,當(dāng)不誤也。
又如《明日城東看杏花》一首,見虞伯生《在朝稿》,《歲云暮矣》三章,二本并載。
而偶武孟《乾坤清氣》作張仲舉,武孟,元末人,必有所見。
今悉為改正。
他如《次韻送虞先生入蜀》一首,亦見《石田集》,而諸選本俱作天錫。
《山中懷友》及《和吳贊府齋中十詠》見黃晉卿集。
而胡元瑞《詩藪》所稱天錫詩有:「故廬南雪下,短褐北風(fēng)前」之句。
徐興公序亦引及此語,似各有所據(jù),未可盡以為誤也。
至如盧希韓之半摭薩集,出于后人掇拾之馀,所當(dāng)亟為改正。
《凌波曲》、《鶴骨笛》之誤入龍子高,此在《元音》本屬無名氏。
而潘曹選本失于考較,牽連而誤及之耳。
按錢牧齋《列朝詩集》稱慶元方氏盛時,招延天下文士。
天錫與林彬、朱右輩,皆往依焉。
今其集中并無浙東往還之作,又干壽道《雁門集序》謂有七言律《巧題》百首,今亦不存。
乃知昔人卷帙散逸已多,補(bǔ)綴蒐羅,更有混淆錯出之弊,故略因所見而釐正之。
詞學(xué)圖錄
薩都剌,字天錫,號直齋。其族屬有蒙古、漢、回、維吾爾諸說,未知孰是。祖、父以世勛鎮(zhèn)云、代(今山西大同、代縣一帶),遂為雁門(今代縣一帶)人。好游佳山水,窮幽微,徘徊終日不去。嘗登司空山太白臺,嘆曰:"此老真山水精也!"遂結(jié)廬其下。卒年八十馀。詩清新流麗,詞長于懷古,筆力雄健。有《雁門集》,詞在集中。
維基百科
薩都剌(1272年?—1355年?),字天錫,號直齋,元代著名詩人、畫家、書法家。蒙古化的色目人(一說回回人)。先世可能為突厥人。 出身將門,但據(jù)其《溪行中秋玩月》詩自序,幼年家貧。早年科舉不順,以經(jīng)商為業(yè)。到泰定四年(1327年)才中進(jìn)士,一生只做過一些卑微的官職,包括京口錄事司達(dá)魯花赤、江南行御史臺掾史、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照磨、閩海福建道肅政廉訪司知事、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經(jīng)歷等職等。為官清廉,有政績,不趨炎附勢,因得罪權(quán)貴而被貶。據(jù)說晚年曾入方國珍幕。
槜李詩系·卷三十八
字天錫,雁門人。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永寧。
一源字也。
自號虛幻子。
淮東通州朱氏子。
朱氏故宦族。
六歲入鄉(xiāng)校。
能了經(jīng)籍大義。
九歲離俗。
依族姻模上人于利和寺。
河南王童。
奇其幼而器之。
屬僧司。
給牒度為沙門。
自是蓬累出游。
歷見諸禪老。
無所契。
于焦子山。
精修禪定。
稍涉睡昏。
則戴沙運(yùn)甓。
懸板坐空。
如是者五年。
至淮西太湖山。
求證于無用寬公。
公門庭嚴(yán)峻。
師方入戶。
厲聲叱出之。
師作禮于戶外。
合爪而立。
久之乃許。
入見。
問曰。
何處人。
師曰通州。
曰淮海近日盈虛若何。
曰沃日滔天。
不存涓滴。
曰不著槽道。
曰請和尚道。
公便暍。
師退就禪室。
徹夜不寐。
一旦聞公舉云門一念不起語。
聲未絕有省。
公命舉偈。
偈罷。
振威一喝。
師曰。
喝作么。
公曰。
東瓜山前吞匾擔(dān)。
捉住清風(fēng)剝了皮。
師不覺通身汗下。
曰。
今日方知和尚用處。
執(zhí)侍三年。
因以斷崖義所贊己像。
親署一花書。
授師曰。
汝緣在浙逢龍。
即住遇池便居。
延祐中。
往廣德。
縛茅于大洞中居之。
無何。
宜興之龍池。
請師建立禪居。
師以名符懸記。
欣然赴之。
結(jié)屋數(shù)十間。
命曰禹門興化庵。
山顛有龍池。
龍出每大水。
民甚苦之。
師召龍。
受三皈戒。
龍不復(fù)出。
師居之久。
復(fù)厭其未幽邃也。
擇絕巘作室以居。
至壁立如削處。
斲木為棧。
鉤環(huán)連鎖棲板于空中。
足不越戶限者二年。
師以退隱為心。
間迫于不得已。
勉一出焉。
俄以疾歸龍池。
至正壬午。
江南行宣政院。
命師主大華藏寺。
師舉龍門膺代之。
明年復(fù)命補(bǔ)天童。
師堅(jiān)以疾辭。
宋文憲謂。
師得法之后。
固拳拳以庶人為急。
及主大剎。
屢退養(yǎng)龍池。
雖天童實(shí)廁五山。
亦搖首弗顧。
其高風(fēng)峻節(jié)。
如祥麟威鳳。
可望而不可即。
何其賢耶。
至正戊子。
有旨。
趣入說法于龍光殿。
上悅。
賜金襕法衣玉環(huán)師號。
尋奉旨。
函香至五臺。
感祥光五道之瑞。
升辭南還。
道趣維揚(yáng)。
鎮(zhèn)南王。
率嬪妃等。
延師入宮。
稟受大戒。
遣司馬護(hù)還龍池。
入我明洪武己酉夏六月。
示微疾。
屬弟子裁紙制內(nèi)外衣。
曰。
吾將逝矣。
或以藥劑進(jìn)。
麾去之。
自興化庵移龕。
至絕巘所居。
昧爽。
師起沐浴服紙衣。
索筆書偈云。
七十八年守拙。
明明一場敗闕。
泥牛海底翻身。
六月炎天飛雪。
書畢。
側(cè)臥而化。
茶毗。
現(xiàn)五色光。
齒牙舌輪。
及所持?jǐn)?shù)珠。
皆不壞。
舍利無算。
煙至中林。
亦累累然生。
人競折枝取之。
淘汰灰土。
獲者亦眾。
門人等。
分馀骨與不壞者。
五處建塔焉。
師氣貌雄偉。
身長七尺有馀。
吐音洪亮。
其接物也。
不以貴賤異其心。
所至無不傾向。
若中書右丞相朵兒只。
江浙行省左丞相別不花。
趙文敏公孟頫。
馮內(nèi)翰子振。
尤所賓禮者也。
四民來獻(xiàn)薌幣衣履者。
肩摩而袂接。
既無虛日。
師受之即以施人。
曾無毫發(fā)系吝。
其自處則布袍糲食。
沛然若有馀。
凡發(fā)為文偈。
了不經(jīng)意。
引紙行墨。
而空義自彰。
有四會語錄。
行世。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一
禪師。出淮東通州朱氏宦族。名永寧。字一源。其先東山演公之下開福寧。寧七傳至無用寬。寬乃永寧之師也。寬居舒州太湖。門士不滿百。皆峣然自肯之輩。其得寧最晚。而寬特注之。以為可繼開福。而闡東山法門。初永寧。在襁褓中。弄以金紫。即有戚容。九歲聞鄰壁治喪啼哭聲。辭親棄俗。依禾州之廣慧寺。寺為州之望剎。乃故淮海肇禪師說法處。前一夕。寺眾同夢肇公來。次日獨(dú)寧至。眾欣然。疑為肇公再世也。及為大僧。汗游禪社。走舒州見無用寬公。公問。何來。對曰。通州。曰?;春=沼撊艉?。對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公使喝。寧擬進(jìn)語。公又喝。寧擬退。公連喝之。寧大駭而趨出。自是罷游。堅(jiān)依席下。一日公舉云門答僧須彌山話。寧聞之脫然。公乃召曰。掣電飛來。全身不顧。擬議之間。圣凡無路。速道速道。對曰?;鸨判秋w。有何擬議。覿面當(dāng)機(jī)。不是不是。公喝。寧曰。作么。公曰。東瓜山前吞扁擔(dān)。寧曰。今日方知和尚用處。久之辭去。公曰。逢龍即止。遇水即居。金雞玉兔。鞭影長驅(qū)。至治癸亥。常州道俗。以龍池致寧。寧以為符其師讖。欣就之。連三載成叢林。南國高人。以見??為感。同曰龍池尊宿。不敢名之。寧慕高峰之為人。別業(yè)高崖。至正間。紫書三至。不赴。諸方勉之。始受朝旨。號佛心了悟禪師。然足不越閫。順帝嘉之。乃召璧峰金。而問寧之行略。金對曰。不耘而秀。不扶而直。劈華岳迅烈風(fēng)雷。吸淮海不留涓滴。演東山是其遠(yuǎn)祖。寬無用容其入室。雖經(jīng)三詔下龍池。野老不知堯舜力。洪武元年。寧囑制紙衣木龕。次年六月十七日。服衣居龕而化。有偈曰。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場敗缺。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炎飛雪。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八
釋永寧,字一源,別號幻虛子,姓朱氏,淮東通州人。世為宦族,母隴西李氏。寧生而黠慧,舅氏吉安郡守愛之,欲以為嗣。年六歲入鄉(xiāng)校,始習(xí)經(jīng)籍,即能暗記,了明大意。然非所樂,聞人誦佛號,心向往之,注耳以聽。九歲,有離俗之思,請于二親。初弗之許,后見其志堅(jiān),乃使依模上人于利和廣慧寺。利和,州之望剎,宋有淮海肇禪師說法度人,聲聞當(dāng)世,前一夕,寺眾夢迎禪師。旦而寧至,寺眾異之,謂肇禪師乘愿再來者也。年十二,游揚(yáng)之雍熙寺,會主僧來峰泰編《禪林類聚》成,寧覽之笑曰:“此古人糟粕,檢點(diǎn)何為?”河南王童童奇其幼而器之,屬僧錄司給牒薙度為沙彌,尋受具足戒。自是厥后,蓬累出游浙河?xùn)|西,見諸宿老,下語無所契。中峰海方柄法蘇之萬壽,留之經(jīng)年。乃入穹窿山謁克翁紹,紹察其志不凡,俾掌藏室。時年已十九,既而欲歸鄉(xiāng)省覲。至毗陵,約明極昶于焦子山,精脩禪定,稍涉睡昏,則戴沙運(yùn)甓,懸版坐空,如是者五年。明極曰:“藏主見解且至,宜往參人。”遂至淮西大湖山,求印可于無用,無用門庭嚴(yán)峻,方入戶,厲聲叱之。合爪立于門外,久之,乃許入見。詰其居處,知在通州,便問:“淮海近日虛盈若何?”寧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無用未之許,退就禪室,徹夜不寐。一日,聞無用舉云門一念不起,語聲未絕而有省,急趨入堂,無用便欣然知其領(lǐng)悟,令造偈拈趙州。寧立就曰:“趙州狗子無佛性,萬家森羅齊乞命。無底籃兒盛死蛇,多添少減無馀剩。”無用嗒然一笑。復(fù)舉《證道偈》問之曰:“閃飛電來,全身不顧,擬議之間,圣凡無路?!睂幵唬骸盎鸨判秋w,有何擬議,覿面當(dāng)機(jī),不是不是?!睙o用喝曰:“東瓜山前呑匾擔(dān),捉將清風(fēng)剝?nèi)テぁ!睂幉挥X汗下,曰:“今日方知用處無用閉著口?!弊允鞘套笥艺呷?,因以斷厓義所贊己像,親署一書授寧曰:“汝緣在浙。逢龍即住,逢池便居。”寧遂還浙,時虛谷陵、元叟端、瀨翁慶、幻住本、天如則各據(jù)名山,遞展化機(jī)。寧往叩擊,皆相吻合,而幻住尤譽(yù)之弗置。元祐庚申,延至廣德,縛茅于大洞中,洞左有實(shí)相寺,馬祖弟子澄公道場也,寧為重新之。同時有無一全,遁跡于石溪,石溪與大洞相望,人稱“廣德二甘露門”云。至治癸亥,宜興之龍池請寧建立禪居,寧以名符懸記,欣然赴之,作室百堵,命曰“禹門興化庵”。先是山巔有龍池,其深叵測,龍出每大水,居民苦之。寧乃咒,黿受三歸依戒,不復(fù)為害。久之復(fù)厭凡近,思涉幽邃,乃窮絕巘構(gòu)室以居,至壁立如削處,斲木為棧,鉤環(huán)連鎖,棲版空中,足不越戶限者二年。學(xué)侶聞風(fēng),遐邇奔赴。帝師大寶法王稔其道行,降號曰“弘教普濟(jì)禪師”。泰定乙丑,州西九里有地曰“青山”,僧副延寧主之,為創(chuàng)寺一區(qū),以“九里”名之。至順庚午,出世李山禪寺,瓣香酬恩,歸之無用。俄有詔,集桑門千七百人,閱毗盧大藏經(jīng)。一七日,寧升座敷正法,天降甘露。壬申退歸龍池。時元叟主雙徑,月江印主云峰,皆虛首座招之,并辭不赴。元統(tǒng)甲戌,浙西江東道廣教總管具疏請主常之天寧萬壽,州守戍將敦勸尤力,左右亦謂:“大法火冷灰寒,不可自安暇逸?!蹦缩耆黄鸶啊6聡L被災(zāi),方議經(jīng)營,至則為新釋迦佛殿,造菩薩、天神諸像,雄冠諸剎。踰八年,有司以聞,詔錫“本覺妙明真凈”之號。至正壬午,江南行宣政院命主大華藏寺,寧舉龍門膺代之。明年,復(fù)命補(bǔ)天童景德,堅(jiān)以疾辭,退歸龍池。宜興銅官山舊有北岳菩提院,燬于火,會昌士人潘敬之重構(gòu)焉。寧以九里寺助建法堂、丈室之屬。戊子,有旨趣入覲,說法于龍光殿,賜金襕法衣,紐以玉環(huán),加號曰“佛心了悟大禪師”。帝師亦有絳袍毳帽之贈。無何,奉旨函香至五臺山,曼殊大士為見祥光應(yīng)之。明年,陛辭南還,道過維揚(yáng),鎮(zhèn)南王波羅普化率妃嬪迎之入宮,稟受大戒,賜以白金盂及僧伽黎衣,遣司馬護(hù)還龍池。庚子,出領(lǐng)善卷,寺故廢壞,寧為修葺,涂塈丹艧,且甓其寶坊。明年,募善士萬人為萬善會。及瘞兵后枯骨無萬數(shù)。壬寅,退歸龍池。癸卯,大旱,詢鄉(xiāng)民之請,結(jié)界誦咒,作法將終,大雨如瀉。歲乃有秋,眾愈知敬,堅(jiān)留不拾,強(qiáng)住麻蕻慈慧。未幾,成大叢林。有明洪武初元,復(fù)歸龍池,將不復(fù)出。明年己酉夏六月,示微疾,屬弟子宗珦裁紙為衣,曰:“吾將逝矣。”自興化庵移龕至絕巘所居,一日昧爽,起沐浴,更紙衣,索筆書偈曰:“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場敗闕。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炎飛雪?!睌S筆而化,黑白戀慕,執(zhí)紼之人盈萬。荼毗,有五色光舍利無算。弟子志舜、志思等分馀骨就龍池、太平、齊山、紫云、麻蕻五處建塔藏焉。壽七十八,臘六十五。寧氣貌雄偉,身長七尺有馀,吐音鴻亮。其接物也,不以貴賤異心,所至無不傾向。右丞相呆兒只、左丞相別不花、趙文敏孟頫,尤所賓禮者也。所為文偈了不經(jīng)意,引紙行墨空義自彰,有《四會語》行世。寂后七年,弟子仁性,親撰《行業(yè)記》,徵宋文憲濂銘其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