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楊果

相關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簡介

中州集
用之,歸德人,幼有賦聲,屢中甲乙,詩亦有功。
嘗戲作鬼仙語云:瀏瀏竹間雨,熒熒窗下燈。
相逢不相顧,含淚過巴陵。
詩有本事,中山楊正卿能道所以然,真人作鬼語也。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八二五九
紹隆,理宗、度宗時閩僧,與石溪、偃溪、枯崖圓悟友善。歷住喝石崖、錦溪報慈、延平含清諸寺,遷居光孝,后住鼓山。
大明高僧傳·卷第五 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紹隆和州含山人也。年九歲辭親投佛慧院。六年得度受具足戒。精研律部。五夏而后游方。首訪長蘆信和尚得其大略而已。一日見有僧傳圓悟勤禪師語至。隆讀之嘆曰。想口生液。雖未得澆腸沃胃。要且使人慶快。第恨未聆謦咳耳。遂至寶峰依湛堂。次見黃龍死心。然后參圓悟。一日入室。圓悟問曰。見見之時見猶離見見不能及。悟忽舉拳曰。還見么。隆曰見。悟曰。頭上安頭。隆聞脫然契證。悟曰。見個甚么。隆對曰。竹密不妨流水過。悟首肯之俾掌藏鑰。有僧問于圓悟曰。隆藏主其柔易若此。烏能為哉。悟笑曰。瞌睡虎耳。后因圓悟退老回蜀。隆乃住邑之城西開圣。宋建炎結廬于桐峰之下。郡守李光延居彰教。次遷虎丘。道大顯著。因追繹白云端立祖堂故事乃曰。為人之后不能躬行遺訓。于義安乎。遂圖像奉安題贊其上。達磨贊曰。闔國人難挽。西攜只履歸。只應熊耳月。千古冷光輝。百丈贊曰。迅雷吼破澄潭月。當下曾經(jīng)三日聾。去卻膏盲必死疾。叢林從此有家風。開山明教大師贊曰。春至百花觸處開。幽香旖旎襲人來。臨風無限深深意。聲色堆中絕點埃。蓋白云以。百丈海禪師創(chuàng)建禪規(guī)之功宜配享達磨??芍^知本矣。隆能遵行而為贊。又且發(fā)明其道。亦為知禮者歟。紹興丙辰示微恙加趺而逝。塔全身于寺之西南隅。 系曰。北宋三佛并唱演公之道。惟佛果得其髓也。而入佛果之室坐無畏床師子吼者又不下十馀人。獨后法嗣之繩繩直至我  明嘉隆猶有臭氣。觸人巴鼻者妙喜與瞌睡虎之裔耳。他則三四傳便乃寂然無聲。然此二老可謂源遠流長者也。當時稱二甘露門。不亦宜乎。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紹隆。
和州含山人。
九歲謝父母去家。
依縣之佛慧院。
又六歲削發(fā)受具。
又五歲而束包曳杖。
飄然有四方之志。
首謁長蘆凈炤禪師。
參叩之間。
景響有得。
因閱圓悟語錄。
撫卷嘆曰。
想酢生液。
雖未能澆腹沃胃。
要且使人慶快。
第恨未親聆謦欬耳。
至寶峰謁湛堂。
叩死心于黃龍。
死心機鋒橫出。
諸方吞??。
非上上根。
莫能當。
而于師獨器重稱賞。
眾皆側目。
將趨夾山見圓悟。
道龍牙。
遇泐潭乾公之法子密公。
相與甚厚。
每研推古今。
至投合處。
抵掌軒渠。
或若佯狂。
議者。
謂今之溈仰寒拾也。
及見圓悟。
圓悟移道林。
師從焉。
一日入室。
圓悟引教云。
見見之時。
見非是見。
見猶離見。
見不能及。
舉拳曰。
還見么。
曰。
見。
圓悟曰。
頭上安頭。
師于此有省。
圓悟叱曰。
見個甚么。
曰。
竹密不妨流水過。
圓悟肯之。
自是與圓悟。
形影上下。
又二十年。
斧搜鑿索。
盡得其秘。
或。
疑師道貌甚愞。
問圓悟曰。
隆藏主。
柔易若此。
何能為哉。
圓悟曰。
瞌睡虎耳。
后歸邑住城西開圣。
建炎之擾盜。
起淮上。
乃南渡結廬銅峰之下。
適彰教虛席。
郡守李尚書光。
延師居之。
四年而遷虎丘。
時圓悟以亂離歸蜀。
曩之輻湊川奔。
一時后進。
望山而趨。
師每登座。
從實吐露。
一味平等。
隨根所應。
皆愜其欲。
故圓悟之道。
復大振于東南。
居三年感微疾。
白眾曰當以第一座宗達承院事。
大書伽陀曰。
無法可說。
是名說法。
所以佛法無有剩語。
珍重。
擲筆坐逝。
紹興六年丙辰五月也。
住世六十。
坐四十五夏。
塔全身于山之陽。
曹洞氏之老秀公鎮(zhèn)虎丘。
明年始以官命。
西庵墟之徙其棟瓦椽梠。
完寺壞屋。
于是虎丘隆禪師之塔。
破而復新。
藩級崇宏。
奧閾冥深。
戶容庭貌。
煒煥赫奕。
觀瞻聳悅。
如教復振。
論者多秀公之義。
頌聲不期而作焉。
惟禪師之道。
于臨濟氏。
為正胤的受。
當教統(tǒng)之季。
群宗遺支。
微絕不嗣。
獨禪師眾胄。
曼衍天下。
百年之間。
以道德表茲山居。
禪師之居者。
父子弟昆。
后先之踵相接也。
然皆熟視其祖。
凜然欲壓。
于頹檐仆壁之下。
莫肯引手持一瓦一木。
救其風雨寒暑。
而秀公異氏也。
獨知尊教基。
飭祠宇。
致孝乎非己之祖。
豈惟善善之公。
足以滅黨私。
而矯薄俗。
彼為人后。
而遺其先者。
視公之為宜何如也。
明河曰。
師見圓悟。
后以二親垂白。
居褒禪山。
侍養(yǎng)者數(shù)年。
住虎丘。
追憶白云端立祖堂故事。
乃曰。
為人之后。
不能躬行遺訓。
于義安乎。
遂圖像奉安之。
此二事。
一載山志。
一出傳燈。
見師隆本之厚。
因讀天隱修塔文。
深感于中。
何后嗣之不然也。
故附其文于傳末。
示戒將來。
且知秀公有作用人。
恨無從考始末。
可惜。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大觀,字物初,號慈云,俗姓陸,鄞縣橫溪(今浙江寧波)人。
參北澗居簡于凈慈寺,悟旨,典文翰,聲稱籍甚。
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住臨安府法相禪院,歷住安吉州顯慈禪寺、紹興府象田興教禪院、慶元府智門禪寺、大慈名山教忠報國禪寺。
景定四年(一二六三)入住慶元府阿育王山廣利禪寺,卒葬寺西庵。
有元德溥等編《物初大觀禪師語錄》一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
事見《語錄》及《凈慈寺志》卷一○《法嗣》。
 釋大觀詩,以輯自《語錄》的偈頌及其中單編的詩編為一卷。
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九三五
大觀,字物初,慶元府鄞縣(今浙江寧波)陸氏子。師事北澗居簡。淳祐間歷住臨安府法相禪院、安吉州顯慈禪寺、紹興府象田興教禪院、慶元府智門禪寺、大慈名山教忠報國禪寺。景定中住慶元府阿育王山廣利禪寺。門弟子輯有《物初大觀禪師語錄》一卷。見《物初大觀禪師語錄》。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49—1293 【介紹】: 元保定容城人,字夢吉,初名骃,字夢驥,號靜修。學宗程朱,而兼采陸九淵之說。家居教授,隨材器教之,皆有成就。世祖至元十九年,以學行薦于朝,為承德郎、右贊善大夫。不久,以母疾辭歸。有《靜修文集》。
元詩選
因字夢吉,保定容城人。
將生之夕。
其父夢神人以馬載一兒至其家,曰:「善養(yǎng)之,」故名之曰骃,字夢驥,后乃改今名字焉。
天資絕人,日記千百言,六歲能詩。
長而深究于周、程、朱、呂之學,杜門深居,不為茍合,公卿使者過之,避不與相見,人或以為傲,弗恤也。
愛諸葛孔明「靜以修身」之語,表所居曰「靜修」。
嘗游郎山雷溪間,號雷溪真隱。
(又號樵庵。
)至元十九年,徵拜右贊善大夫,以母疾請歸。
二十八年,召為集賢學士,固辭不起。
越二年卒,年四十有五。
延祐中,追贈翰林學士,容城郡公,謚文靖。
當世廟初,姚文獻公樞、許文正公衡、楊文獻公果、商文定公挺輩布列臺省,號稱盛治。
既而諸公相繼告老,中朝賢士大夫多屬意于靜修,丞相不忽木尤力薦之,卒未竟其用。
許文正公之應召也,道過靜修,靜修謂之曰:「公一聘而起,毋乃太速乎?
」文正曰:「不如此,則道不行。
」及靜修不就集賢之命,人或問之,乃曰:「不如此,則道不尊。
」世祖聞之,嘆曰:「古有不召之臣,其斯人之徒歟!
」所著有《四書精要》三十卷,詩五卷,名《丁亥集》,手所選定,嘗自諷詠,取他文焚之。
今所傳文集十馀卷,又續(xù)集、遺詩、拾遺共若干卷,皆刊行于世。
其論詩曰:「魏、晉而降,詩學日盛,曹、劉、陶、謝其至者也。
隋、唐而降,詩學日變,變而得正,李、杜、韓其至者也。
周、宋而降,詩學日弱,弱而后強,歐、蘇、黃其至者也。
」靜修詩才超卓,多豪邁不羈之氣。
流派師承,于斯言見之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54—1341 【介紹】: 元僧。臨海人,字元叟,一字景元,自稱寒拾里人,俗姓何。世為儒家。十一歲在馀杭化城院出家。成宗大德中賜號慧文正辯禪師,主中天竺,遷靈隱。后主徑山作大護持師二十年。工詩文。有《寒拾里人稿》。
元詩選
行端,字景元,一字元叟,臨海儒家何氏子。
年十一,得度于馀杭之化城院。
初參藏叟和尚于徑山,言下豁然頓悟,藏叟告寂,依凈慈鞏石林為記室。
與陵虛谷、海東嶼、熙晦機、永東州、真竹閣為莫逆交。
尋掛錫靈隱伏虎巖,住徑山。
請居第一座,既而退處楞伽室。
大德間,出世湖之資福,名聞京國。
至大間,特旨賜號曰「慧文正辯」,行宣政院舉主中天竺,遷靈隱。
延祐間,有旨設水陸大會于金山,命升坐說法,竣事入覲,加賜「佛日普照」之號。
南歸養(yǎng)高于良渚之西庵,泰定間,降璽書命主徑山,作大護持者二十年。
至正辛巳,終于丈室,世壽八十八,僧臘七十八。
元叟以馀力施于篇翰,尤精絕古雅,自稱「寒拾里人」。
嘗擬寒山子詩百馀篇,四方衲子多傳誦之。
林石田隱居吳山,不與世接,獨遺以詩曰:「能吟天寶句,不廢嶺南禪。
」其取重前輩如此。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行端。
字元叟。
族臨海何氏。
世為儒家。
年十一。
從叔父茂上人。
得度于馀杭化城院。
氣識淵邃。
慨然以道自任。
參藏叟老禪師于徑山。
得旨。
次至凈慈石林鞏公。
處以記室。
大德庚子。
出世湖之資福。
名聞京國。
特旨賜慧文正辯禪師。
行中書平章張公。
舉師住中天竺。
復遷靈隱。
有旨。
設水陸齋于金山。
命師說法。
竣事入覲。
奏對稱旨。
加賜佛日普炤之號。
南歸即退。
廬于良渚之西庵
至治壬戌。
三宗四眾。
相率白于行宣政院。
請師補徑山。
仍闔奏請降璽書護持。
師至是凡三被金襕之賜。
人以為榮。
而師漠如也。
主徑山席三十年。
足不越閫。
道隆德重。
諸方仰之。
間作詩文。
清絕古雅。
林石田前輩居吳山。
閉門無接。
于師特敬慕之。
嘗贈師以詩。
有能吟天寶句不廢嶺南禪之句。
石田知師。
以詩猶知見重。
況知師以道者乎。
先虎巖住徑山時。
師為第一座。
每聞巖法座上。
舉云。
度宗為北兵攻急。
命道士設大醮。
奏章天廷。
問國家重事。
高公伏章。
久不得報。
既竣事問故。
高公云。
為定徑山四十八代住持。
天門不開。
故得報遲也。
巖舉此謂。
住持非茍然。
至于四十八代住持。
尚預定之天庭。
師聞頗心非之。
及師繼席。
適當其次。
至正辛巳。
示寂。
窆全身于寂炤院。
八十八歲也。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
禪師名行端。號元叟。生臺之臨海何姓。何姓世以儒顯。端母王氏。博釋五經(jīng)章安子弟。咸宗之如漢之曹大家。南宋寶祐乙卯歲生端。端生不茹葷。襁褓中見沙門遂喜。甫六歲。母王氏授以論孟。端咿唔成誦。乃至經(jīng)子章句悉不可難。每遇紛華雜遝。端則莊坐如在定。母因奇之曰。吾家千里駒也。然恐不為世用。端叔父茂上人者。早歲為僧。住馀杭化城院。適歸省故里。端竟從之剃染。遍游叢林。謁徑山藏叟。臨機悟旨。藏叟悅之。一日藏叟問端曰。汝是臺州人那。對曰。臺州。叟便喝。端拜。叟又喝。端起叉手。叟曰。放汝三十棒。端喏。藏叟又曰。還知我泉南無僧否。端曰。和尚聻。叟便棒。端按住曰。莫道無僧好。叟大笑而起。端既罷參。乃徜徉西湖山水間。自稱寒拾里人。育王珙作偈招曰。夜半落霜花。日輪正卓午。寥寥天地間。只有寒山子。端不答。乃典凈慈書記。時凈慈石林鞏禪師居焉。吳山石田林處士。久隱不與世接。乍見端篇翰。獨以詩柬端。有能吟天寶句不廢嶺南禪之語。端又遠訪雪巖欽于仰山。欽曰。駕發(fā)何處。端曰。兩浙。曰。因甚語音不同。端曰。合取口。曰。獺徑橋高。集云峰峻。未識阇黎在。端拍手曰。鴨吞螺螄。眼睛突出。欽顧侍者點好茶來。端曰。也不消得。于是以上禮賓之。元成宗大德初。為虎巖伏。分座于徑山。庚子。出住湖州翔鳳。乃曰。大慧祖師道。寧以此身代大地眾生。受地獄苦。終不將佛法作人情。徑山先師藏叟和尚。一生不肯四天下人。縱饒釋迦老子達磨祖師到來。也須退身有分。山僧在侍者寮兩年。弄盡機關。做盡伎倆。直是沒湊泊它處。所以知其為大慧嫡孫。今有炷香供養(yǎng)它。也要大家證明。甲辰。詔主中天竺。并賜慧日正辨師號?;蕬c壬子。遷靈隱。仁宗設無遮大會于金山。命端證之。又加號佛日。乃退居良渚西庵。英宗至治壬戌間。起端居徑山。端居徑山。人才之盛。不減妙喜。其楚石琦輩。時稱僧杰焉。虞公文靖以文獻宗時。兼游諸禪宿之門。自稱微笑居士。每方楊大年之為人。多剝啄諸家語錄。而讀端提唱。乃謂其子弟曰。元叟生平。諦理恢拓。廣說略說。莫不弘偉。然關要隱而不發(fā)。以待其人。大慧之流風馀韻。猶有如此者。不謂老夫復相識耳。其提唱曰。寂靜中做工夫者。以寂靜為究竟。他且不是你寂靜中究竟底物。憒鬧中做主宰者。以憒鬧為得意。它且不是你憒鬧中得意底物。經(jīng)教中領覽者。以經(jīng)教為根本。它且不是你經(jīng)教中領覽得底物。師友中講磨者。以師友為淵源。他且不是你師友中講磨得底物。此無形段金剛大士。從塵點劫來。直至而今。如潛泉魚鼓波而自躍。你擬向東邊討它。它向西邊立地。你向南邊討它。它向北邊立地。教它與一切人安名立字即得。一切人與它安名立字即不得。一切處一切時。與你萬象為主。萬法為師。此其是也。自非上根利智具殺人不眨眼底手段。將第八識斷一刀。豈有成辦時節(jié)。又曰。自家根蒂下。積生累劫。多諸惡習。若也照燭不破。剔脫不行。日用間豈免觸途成滯。一切法中。或有所疑地。即礙殺了你。一切法中。或有所愛水。即淹殺了你。一切法中或有所瞋火。即燒殺了你。一切法中或有所喜風。即飄殺了你。四者既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明暗色空。森羅萬象。到處粘作一團。如黐膠相似。驅(qū)你入驢胎。使你入馬腹??傯硭凇GХ鸪鍪?。亦無如之何矣。端開化四十二年。三受金襕。密秘之。不以披搭。所賜金帛悉賑貧乏。復多怒。老益甚。每據(jù)坐。竟日傳餐訶罵。及入寢室。或竊問其故。乃左右顧視。欲舉已忘。故道俗于怒罵中。得旨者甚多。順帝至正壬午秋。示微疾。問侍僧曰。呼之曾已休。吸之尚未舍。安同諸苦源。來者不來者。如何是來者不來者。僧無語。端良久曰。后五日看。至期更衣趺坐曰。本無生滅。焉有去來。冰河發(fā)??。鐵樹花開。垂一足而化。世年八十八。僧臘七十六。所剪爪發(fā)。舍利累然。閟全身于鵬摶峰北。謚曰普照。塔曰寂照。端退居良渚日。忽有梵僧。仗錫來徵般若樞要。端示以獅王奮迅三昧。其僧稽首蹈空而去。左右皆驚愕。端曰。掩鼻偷香。何足羨也。 贊曰。大慧四傳至端禪師。二百載矣。幾如勁弓之末。其勢不能穿魯縞。師崛出珍公之門。而道被三朝。德邁九洲。源厚流長。不亦宜乎。或謂。師之后大抵說法朝廷。豈其家化以金馬門為隱者耶。曰否。不離菩提樹下。而據(jù)吉祥座者。斯何人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七
釋行端,字原叟,姓何氏,臨海人也。
年十二,從叔父得度于馀杭化城。
苦求大法,至忘寢食。
而生有夙慧,文字不由師授,自能通曉。
初參藏叟珍,珍問:“何處人?
”答云:“臺州。
”珍便喝,端展坐具。
珍又喝,乃于言下豁然有省。
珍既寂,復依凈慈石林鞏為記室,與虛谷、東嶼、晦機為莫逆交。
大德庚子主湖之資福,遂以瓣香歸藏叟。
居五載,學人奔湊,名聞京國,賜號“慧文正辯”。
復遷中竺、靈隱、徑山諸剎,屢承恩寵,三錫金襕。
延祐丙辰,有旨設水陸大會于金山,命端主其事。
事訖入覲于便殿,從容奏對,深契圣衷,更賜“普照”之號。
拂衣南旋,止于良渚西庵,二十年足不越閫,慕其道者鱗萃,幾無所容。
至正辛巳八月四日,坐書偈云:“本無生死,焉有去來。
冰河發(fā)燄,鐵樹花開。
”投筆垂一足而化,壽八十八,臘七十六,留龕七日,顏貌如生。
塔于徑塢曰,寂照分爪發(fā),別建塔于化城。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先睹。
字無見。
姓葉氏。
世為天臺仙居顯族。
生于宋咸淳間。
資性秀穎。
幼絕腥醲。
嗜讀書。
過目成誦。
父母素期以儒業(yè)成家。
會沙門東洲善公者。
過而識之。
曰。
此法器。
宜無滯鄉(xiāng)里。
父母諾之。
從古田垕和尚薙染。
即事遍參。
見藏室珍公于天封。
方山寶公于瑞巖西庵
而往來二公間。
雖有所契。
未臻其極。
遂筑室華頂峰。
精苦自勵。
一日作務次。
渙然發(fā)省。
平生凝滯。
當下冰釋。
乃走西庵呈所解。
山以偈印之。
辭還華頂。
山不能留也。
華頂高寒幽僻。
人莫能久處。
惟師一坐四十年。
足未嘗輒越戶限。
于方丈中。
搆娑羅軒。
開導學者。
夢堂噩公序曰。
至元大德間。
無見睹禪師。
以方山寶公之道唱東南。
于是天下英俊之儔。
高潔之侶。
雄豪魁杰之倫。
聞其風而神馳。
覯其跡而心服。
莫不襆肩[尸@憍]足。
忍饑渴。
冒寒暑。
形駢影屬。
以趨座下。
禪師。
則呴之喻之。
又從而呵怒之。
憑之凌之。
又從而撫矜之。
飛而上。
吾矰繳之。
走而下。
吾網(wǎng)罟之。
吾惟其得而已。
于弋椓之勤奚恤。
金之鍛也器成。
木之斲也材就。
宜其棄榮華而甘淡泊。
黜聰明而返醇樸。
靡然而就。
弟子之列。
莫之牴牾也。
以元元統(tǒng)甲戌五月望日。
遺書謝道侶。
說偈跏趺而逝。
阇維。
白乳如注。
舍利凝積成五彩。
瘞于寺之西偏。
錫號真覺。
塔曰寂光。
門人輩。
集其法語偈頓等成一卷。
金華黃溍為序。
刻而行之。
師操行卓絕。
邈在霄漢。
下視塵凡。
故及門。
皆切實生死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