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普度

相關(guān)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66—1246 【介紹】: 宋僧。解州解縣人,俗姓蔡,號萬松老人。出家于邢州凈土寺。嗣雪巖,構(gòu)萬松寺以居,潛志自修。通孔老百家之學,三閱藏教,恒業(yè)《華嚴經(jīng)》。有《祖燈錄》、《鳴道集》、《辨宗說》等。
補續(xù)高僧傳·護法篇
行秀。
號萬松。
河內(nèi)人。
族蔡氏。
自幼不凡。
超然有出世志。
屢白父母求出家。
父母初難之。
然知終不可以世相奪。
因攜送邢州凈土寺。
禮赟允公為師落?焉。
具戒后。
決力參究。
即擔囊抵燕。
棲憩潭柘。
過慶壽。
叩勝默老人。
老人曰。
學此道。
如鍛金。
滓穢不盡。
精真不顯。
觀君眉宇間大有物在。
此物非一番寒徹。
不能放下。
子后自見。
不在老僧多言也。
師益厲精猛。
至寢食俱忘。
后至磁州。
參云巖滿公。
遂于言下大悟。
曰得恁么近。
始知勝默為人處婆心切落草深也。
依雪巖二年。
盡其底蘊。
付僧伽黎。
勉以流通大法。
自是兩河三晉之人。
皆飲師名。
法門隱然。
倚以為重。
明昌中。
章宗請入內(nèi)庭說法。
親奉錦綺大衣。
腋而升座。
自后妃以下。
皆從師受法。
羅拜位下。
各施珍愛。
普度會。
數(shù)日之內(nèi)。
祥瑞疊見。
道猷遠聞。
承安改元。
特詔住仰山棲隱寺。
寺先為世宗所建。
奉玄冥顗公為開山。
顗公。
故金國大禪老。
給田度僧。
雖極一時之盛。
然未大弘法音。
師登座一宣。
萬指傾聽。
以洞上孤冷不振之宗。
一旦得師而起之。
扶頹繼絕。
功不在青華嚴下也。
次遷寶集萬壽。
又移席報恩。
連住鉅剎。
道化不少衰。
晚年退居從容庵。
幽林多暇。
評唱宏智百頌。
又著請益錄。
踵碧巖之后塵。
開寶鏡之重垢。
甚有補于宗門。
學者至今傳習。
師天資敏利。
于百家之學。
無不淹通。
三閱大藏。
首尾熟貫。
雖座主老于翻檢者。
不敢以汗漫欺。
李屏山居士。
著論弘宗。
人稱。
使摩詰棗柏再出無以加。
然以日叩函丈。
受師啟發(fā)者居多。
則師于法門樹立宏矣。
后無疾而終。
年八十一。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七
釋行秀,字萬松,姓蔡氏,河內(nèi)解人也。
父真,才氣俊爽,好善多能,雅信因果。
皇統(tǒng)初,宦游洛水,喜永年風物之盛,因而家焉。
秀年十五,即求出家,父母不能奪其志,禮邢州凈赟,業(yè)五大部,試于有司,在選者二百人。
與老僧靖恩皆為眾所屬望,恩自以為不如,不能出其右。
秀聞而讓之,試之日,獨獻律賦而歸。
考官孫椿年讀其文,乃大嘆服,請冠其發(fā)而妻之以子。
秀拒之曰:“與其掛名吏曹,曷若取牃祠部。
”明年受具足戒,遂游燕,歷潭柘、慶壽諸剎,晚歸西劉村寺。
西劉村者,今廣濟寺也。
秀初出家時,參萬壽勝默光禪師,半載無所入。
復(fù)于元沙未徹語有疑,行腳至磁州大明,請益雪巖滿禪師,力參二十七日,于滿言豁然大悟,滿以衣偈付之。
旋還中都,居萬壽。
金章宗景其道行,請入內(nèi)廷,敷座說法,宮嬪羅拜。
普度會,香花闃咽,萬眾云屯。
復(fù)奉詔命住大都仰山,更移錫報恩、洪濟。
元太祖庚寅,乃奉敕主萬壽。
已而退居從容庵,幽室獨處,冥然入定,心相俱清。
生平勵行苦志,勤修弗倦,數(shù)典名藍,發(fā)揚洞旨,宗風茀茀,動人神髓。
至是疲于津粱,蓋將終焉。
至元元年丙午后四月四日示疾,七日,書偈別眾,悠然坦化。
世壽八十有一,僧臘六十,建塔于西劉村寺前。
今乾石橋北磚塔是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38—1295 【介紹】: 宋元間僧。吳江人,俗姓徐,號高峰。出家凈慈寺,住持天目山之獅子院。
全宋詩
釋原妙(一二三八~一二九五),號高峰,俗姓徐,吳江(今屬江蘇)人。年十五出家,投嘉禾密印寺法住為師。十六歲薙發(fā),十七歲受具,十八歲習天臺教,二十歲更衣入凈慈,立限學禪。二十二歲請益斷橋妙倫。繼扣雪巖祖欽,景定二年(一二六一)得悟。三年,由國清過雪竇,謁西江謀、希聲叟、寓旦過。及祖欽掛牌于道場,開法于天寧,皆隨侍。度宗咸淳二年(一二二六),入臨安龍須寺,苦行九年。十年,遷湖州雙髻庵。帝炳祥興二年(一二七九),至天目西峰。元世祖至元十八年(一二八一),入張公洞扁死關(guān),不越戶十五年。成宗元貞元年卒,年五十八。為南岳下二十一世,雪巖祖欽禪師法嗣。有《高峰原妙禪師語錄》二卷、《高峰原妙禪師禪要》一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事見《語錄》及所附《行狀》。 釋原妙詩,以輯自《語錄》、《禪要》的偈頌及其中單編的詩,依次分編為二卷。
槜李詩系·卷三十
原妙字高峰姓徐氏吳江人出家崇德密印寺(后析桐鄉(xiāng))得法于雪巖欽禪師立死關(guān)于西天目之獅子巖設(shè)三關(guān)語以驗學者世壽五十八有語錄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八
禪師諱原妙。出蘇州吳江徐氏。為雪巖欽禪師入室之真子也。弘法于天目之獅子巖。因以高峰自號。關(guān)居三十載。橫拈倒施。而令行吳越。南宋嘉熙戊戌年三月。而公生。公生性遲重寡言。笑行如瘦鶴。望之似懦弱。然其神氣精悍奪人。幼喜趺坐。凡見髡流。必合爪勞問成禮。淳祐壬子。從秀水密印寺法住沙門得度。年十五。備知大僧事。及戒得滿分。于其律度。開遮進止。不期而咸合焉。尋習教觀于天臺。其文句義。學弗可難也。公每忖達磨一宗。不立文字。為教外別傳。能了當人大事。為之立地成佛。豈徒然哉。即出杭州。參訪宗門知識。入湖南凈慈凈慈。為武林禪窟。倫斷橋居焉。公參僧堂。立死限三載。擬求妙悟。竟無所發(fā)。時雪巖欽禪師寓北澗。斷橋指公往謁。公謁雪巖。雪巖不許通謁。公益心切。乃告香通誠。雪巖許見。未作禮即連棒打出。公垂涕回惶。復(fù)入雪巖。便問。阿誰拖你死尸來。又以拳打出之。于是疑團猛結(jié)。無所攀仰。乃擬避喧求靜。咬嚼話頭。于徑山禪堂及月。忽憶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匊戰(zhàn)胸次。目不交睫者六晝夜。忽睹演五祖真贊云。百年三萬六千朝。反覆元來是者漢。從前話頭一并打。失其年二十有四矣。雪巖已赴南明。公即走覲。才入雪巖。便問。誰拖你死尸來。公便喝。雪巖拈棒。公把住曰。今日打原妙不得也。曰。為甚打不得。公拂袖而出。次日雪巖召公問曰。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對曰。狗舐熱油鐺。曰。那里學者虛頭來。對曰。正要和尚疑著。雪巖休去。公以為妙契玄旨。自此隨問即答。久之雪巖謂公曰。日間浩浩作得主么。對曰。作得主。曰。睡夢中作得主么。對曰。作得主。曰。正睡著無夢無想無見無聞。主在甚么處。公不能對。雪巖曰。從今日去。也不要你學佛學法。也不要你窮古窮今。但只饑來吃飯。困來打眠才睡。覺來卻抖擻精神。我者一覺主人公在那里。安身立命。公遂別入龍須。經(jīng)五載。因鄰僧推枕墮地作聲。大徹乃曰。元來只是舊時人。不改舊時行履處。咸淳甲戌年。住湖之雙髻峰。禪者登峰益眾。公即入西天目山之獅子巖。巖絕躋攀。其來決擇之者。又滿百許人。公乃別居巖西石洞。石洞之險。非梯莫升。大書死關(guān)二字為額。盡屏給侍。日用一食。以甕為鐺。斷緣撤梯。巖中弟子罕見其面。或垂語以驗方來。不契即拒關(guān)。其垂語曰。大徹底人。本脫生死。因甚命根。不斷佛祖公案。只是一個道理。因甚有明與不明。大修行人。本遵佛行。因甚不守毗尼。杲日當空。無所不照。因甚被片云遮卻。人人有個影子。寸步不離。因甚踏不著盡大地。是個火坑。得何三昧。不被燒卻。元世祖丁亥年。雪巖遣白拂囑公。偈曰。上大今已無人。雪巖可知禮也。虛名塞破乾坤。分付原妙侍者。始升座開導(dǎo)。其語懇切。中古尊宿。未之有也。叢林謂之禪經(jīng)。抱道老成之士并歸焉。一日民間訛謠。官選童男女。本小師問曰。忽有人來問和尚。討童男女時如何。公曰。我但度竹篦子與他。本大徹于言下?;騿?。諸弟子優(yōu)劣。公曰。若初院主等一知半解。不道全無如義。首座固是鐵根老竹。其如七曲八曲。惟本維那卻是上林新篁。它日成材。未可量也。元貞乙未季冬朔日。命鼓告眾曰。西峰三十年。妄談般若。罪犯彌天。今日(或云末后)有一句子。不敢累及平人。自領(lǐng)去也。大眾還有知落處者么。良久云。毫厘有差。天地縣隔。復(fù)曰。來不入死關(guān)。去不出死關(guān)。鐵蛇鉆入海。撞倒須彌山。跏趺泊然而寂。七日容色益明潤。舍利結(jié)于爪??。越三七日。塔全身于死關(guān)。坐四十三夏。歷世五十有八。仁宗戊午。謚普明廣濟禪師。 贊曰。古以滹沱機用。如涂毒鼓。聞?wù)呓粤⑺??;蛳群笥诮h稍異。迨密庵后。幾不橫死矣。幸雪巖得無準藥授之師。師復(fù)涂而擊之。以立死中峰輩至今。聞其馀響。猶自胥喪。吁何偉也。非師玄要戈甲。吳越正令。曷克臻此。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七
釋原妙,字高峰,吳江人。
出家凈慈,參斷橋倫,倫示以生從何來,死從何去。
窮究未契,立死限三年,脅不至席,口體俱忘。
或提單遺巾,發(fā)篋置鐍,終歲矻矻,若無見聞。
時雪巖欽寓南屏北澗,夙夜孳孳以剖決此心,見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一旦冰消,豁然迥露,無依無欲,得大解脫境界。
扣之靈隱石田,天童癡絕,徑山無準,莫不印證。
原妙聞之,欣然懷香往謁。
方問訊,即推出閉門,再往稍得就近,欽忽罵曰:“阿誰與你拖個死尸來?
”聲未絕,繼之以掌,如是者三。
而原妙叩禮逾虔。
一日,忽睹五祖演像贊云:“百年三萬六千朝,返覆原來是此身。
”驀然騖破死尸之疑。
明日詣欽,又問阿誰話頭,舉杖方下,原妙喝住曰:“今日郤不得如此。
”拂袖便出。
自此機鋒不讓,遂辭入天目,立死關(guān)于師子嚴三十馀載,影不出山。
弘悟普度,名冠元世,所著有《高峰語錄》。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65—1342 【介紹】: 元僧。會稽人,字湛堂,號越溪。俗姓孫。四歲能誦經(jīng),世祖至元中出家,習法華諸經(jīng)。英宗召至京師,校正《無量壽佛》等經(jīng),賜號佛海大師。歷居杭之三天竺,預(yù)知終期,端坐而卒。有《金剛經(jīng)集注》、《心經(jīng)消災(zāi)經(jīng)注》和《彌陀經(jīng)句解》等。
大明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jīng)篇第一 解義篇第二之一
釋性澄字湛堂號越溪。
紹興會稽孫氏子也。
父滿母姜氏。
夢日輪從空而墮。
既覺日光猶照其榻遂生師。
四歲常戲拈筆為佛像。
授以佛經(jīng)即能成誦若宿習焉。
元至元丙子投石門殊律師祝發(fā)受具。
石門謂。
三世諸佛戒為根本乃教探律藏。
而通其遮性雙單止持作犯之義。
乙酉依佛鑒铦公習天臺教觀。
謁云夢澤法師于南竺普福。
澤一見深加器重。
歷居清班要職。
因天臺國清實臺宗講寺后易為禪。
乃不遠數(shù)千里走京師。
具奏寺之建置顛末舊制之由。
元世祖賜璽書復(fù)之。
已而欲東渡鴨綠游高麗求天臺遺書。
聞其國有事遂寢。
大德乙巳出住杭之東竺丁未吳越大旱師率眾說法禱雨格應(yīng)歲饑民死無以斂。
乃為掩其遺骸作水陸大會普度之。
至大戊申遷南竺之演福。
至治辛酉驛召入京。
問道于明仁殿。
被旨居清塔寺校正大藏。
駕幸文殊閣引見問勞。
賜無量壽佛等經(jīng)各若干卷。
事竣辭歸特賜金襕衣。
將行俄有旨即白蓮寺建水陸大無遮會。
時丞相東平忠獻王請升座說法。
事聞寵賚尤渥。
賜號佛海大師。
泰定甲子住上天竺。
九年至順壬午六月朔忽撾鼓告眾曰。
我三住名山逾三十年。
自行無益世緣有限。
雖愧不敏古德風烈猶或可攀。
竟拂衣歸天竺之云外齋。
歲馀還越之佛果。
篤志凈土修一心三觀者七晝夜。
屢感瑞應(yīng)。
一日月旦眾以常儀問訊。
師遽揖曰。
老僧向非急于退步。
一十二年幾在半途矣。
今日則有明日恐無。
光陰其可把玩乎。
煩點視衣缽用表無常。
眾為念佛。
止曰。
佛須自念。
明晨卻送別。
黎明眾集遂端坐而逝。
閱世七十有八。
坐六十有四夏。
龕留七日顏貌如生。
全身窆于清泰塔院。
所著有金剛集注心經(jīng)消災(zāi)經(jīng)注彌陀經(jīng)句解及仁王經(jīng)如意輪咒經(jīng)科。
并行世。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二
釋性澄,字湛堂,號越溪,會稽孫氏子也。
父滿,母姜氏夢日輪從空而墮,既覺,日光猶照其榻,遂生澄。
四歲常戲拈筆為佛像,授以佛經(jīng)即能成誦。
元至元丙子,投石門殊律師祝發(fā)受具。
石門謂“三世諸佛,戒為根本”,乃命探律藏而通其遮、性、雙、單、止持、作犯之義。
乙酉,依佛鑒铦公習天臺教觀,謁云夢澤于南竺普福。
澤一見深加器重,歷居清要。
以天臺國清實臺宗講寺,后易為禪,乃不遠數(shù)千里走京師,具奏寺之建置顛末,舊制之由。
元世祖賜璽書復(fù)之。
已而欲東渡鴨綠,游高麗,求天臺遺書,聞其國有事,遂寢。
大德乙巳,出住杭之東竺。
丁未,吳越大旱,澄率眾說法禱雨,上格蒼穹,甘霖立應(yīng)。
歲饑,民死無以歛,乃為掩其遺骸,作水陸大會普度之。
至大戊申,遷南竺之演福。
至治辛酉,驛召入京,問道于明仁殿,被旨居清塔寺,校正大藏。
駕幸文殊閣,引見問勞,賜《無量壽佛》等經(jīng),各若干卷。
事竣辭歸,特賜金襕衣。
將行,俄有旨,即白蓮寺建水陸大無遮會。
時丞相東平忠獻王,請升座說法,事聞,龍賚尤渥,賜號“佛海大師”。
泰定甲子,住上天竺,劬苦九載,不倦津梁。
至順壬午六月朔,忽撾鼓告眾曰:“我三住名山,逾三十年,自行無益,世緣有限,雖愧不敏,古德風烈,猶或可攀。
”竟拂衣歸天竺之云外齋歲馀,還越之佛果,篤志凈土,修一心三觀者七書夜,屢感瑞應(yīng)。
一日詰旦,眾以常儀問訊,澄遽揖曰:“老僧向非急于退步,一十二年幾在半途矣,今日則有,明日恐無,光陰其可把玩乎?
煩點視衣缽,用表無常。
”眾為念佛,止曰:“佛須自念。
”明晨卻送別,黎明眾集,遂端坐而逝。
閱世七十有八,坐六十有四夏。
龕留七日,顏貌如生,全身窆于清泰塔院。
所著有《金剛集注》、《心經(jīng)、消災(zāi)經(jīng)注》、《彌陀經(jīng)句解》及《仁王經(jīng)、如意輪咒經(jīng)科》,并行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烏斯藏人。
僧人,藏人稱為尚師。
永樂四年征至京,延見奉天殿,寵赍優(yōu)渥。
五年,建普度大齋于靈谷寺七日,為帝、后薦福。
封大寶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領(lǐng)天下釋教,給印誥制如諸王。
又建齋五臺山。
六年辭歸。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解義篇
慧進。
字棲巖。
號止翁。
山西霍州靈石人。
姓宋氏。
生于元至正乙未年。
幼稚諳習佛語。
甫九歲。
遭兵失恃怙。
編荊孝養(yǎng)祖父母。
祖父母復(fù)沒于草莽。
志慕出家。
禮邑元大云寺漸公。
落發(fā)執(zhí)經(jīng)。
繇洪武新恩得度。
入汴依古峰。
究通華嚴宗旨。
傍達唯識百法諸論。
意解心融。
眾所欽服。
遂得法主之稱。
太宗皇帝知之。
遣中官馳驛。
召至南京。
備問楞嚴大義。
應(yīng)對稱旨。
賜紫衣。
命住天界寺。
選俊秀僧徒從學。
更命于靈谷率高僧。
篹修三藏法數(shù)。
及隨駕之北京。
居海印寺。
被詔。
領(lǐng)袖天下僧眾。
于大明門外。
普度大齋。
越月。
演說三聚凈戒。
利益幽顯。
其斛頂幡竿。
并放異光。
賜璽書金襕衣。
升左覺義。
總督海內(nèi)文學儒士高僧。
于海印經(jīng)館。
較大藏經(jīng)。
因奏。
刊行藏教。
以輔治化。
當述諸序。
昭示遐遠。
上從之。
親制經(jīng)序十三篇。
佛菩薩贊跋十二篇。
召至香殿賜坐。
賜梵相釋迦。
刻絲觀音。
水晶數(shù)珠。
七佛之偈。
諭曰。
依是修行。
升左闡教。
而先后遭遇。
凡十七載。
洪熙改元仁宗皇帝淘汰教職。
唯師獨膺嘉獎。
敕曰。
佛氏以能仁為教。
化導(dǎo)愚類。
以陰翊皇度。
利安庶品。
總教事者。
必在得人。
不以輕授。
爾左闡教慧進。
究明宗旨。
嚴潔戒行。
簡授茲任。
修習彌勤。
朕用爾嘉錫之敕命。
爾其益懋精進。
振乃宗風。
以稱朕命。
欽哉。
宣德紀元宣宗皇帝。
待以國老。
賜毗盧冠織金磨衲。
詔于內(nèi)翰。
因多官并僧眾。
對寫金字華嚴般若寶積涅槃四大部經(jīng)。
尚膳供饌飲竣事。
灌頂凈覺大國。
師奏請隆善開。
講楞嚴會解。
聽受緇素萬馀指。
年彌高德彌邵。
耳。
目清明。
顏貌奇古。
性直而儉。
道舊榮國恭靖姚公國師。
譯主光公。
講經(jīng)隱峰琮公。
獨芳蓮公。
月庭朗公。
高弟。
左闡教兼大興隆住山廣通。
萬佛住山廣辯。
雞鳴住山廣載。
戒壇宗師廣嚴。
學徒。
左善世廣議。
右覺義廣銘。
承旨講經(jīng)道深。
馀不盡舉。
而其世壽八十有二。
僧臘七十有三。
于正統(tǒng)元年閏六月。
示寂于慶壽丈室。
訃聞。
上遣禮部諭祭。
茶毗于阜城。
舍利靈骨。
立塔于渾河之西。
敕賜萬佛山之原。
以褒異焉。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感通篇
何清。
云南人。
持明精進。
往見法王。
法王與授戒法密書。
大著靈德。
正統(tǒng)中。
奉詔從征麓川。
結(jié)壇行法有功。
天順六年。
詔入對。
未幾而化上遣禮部主事曾卓諭祭。
皇明通紀云。
命西僧尚師哈立麻于靈谷寺。
啟建法壇。
薦祀皇考皇妣。
尚師率天下僧伽。
舉揚普度大齋科。
十有四日。
慶云天花。
甘雨甘露。
舍利祥光。
青鳥白鶴。
連日畢集。
一夕檜柏。
生金色花。
遍于都城。
金仙羅漢。
化現(xiàn)云表。
白象青獅。
莊嚴妙相。
天燈導(dǎo)引。
幡蓋旋繞。
種種不絕。
又聞梵唄空樂。
自天而降。
群臣上表稱賀。
學士胡廣等。
獻圣孝瑞應(yīng)歌頌。
自是上潛心釋典。
作為佛曲。
使宮中歌舞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12—1581 【介紹】: 明僧。金臺錦衣衛(wèi)人,字月心,號笑巖,俗姓吳。嗣龍泉,住圓通寺。有《笑巖集》。
皇明名僧輯略
上堂 舉世尊升座。
文殊白槌話。
師乃曰。
不憶黃面老子當時也知有這個時節(jié)。
爭柰未遇知音。
往往義學云。
世尊升座。
文殊白槌。
乃是作家相見。
師資倡和。
蓋不知文殊多口相席。
打令贓誣一上。
大煞放過。
山僧今日也不敩伊做處。
亦不獨為。
貴欲求個知音出來。
與伊把臂共行。
寧不為之好事。
遂拈拄杖云。
有么有么。
時有僧出作禮。
劈脊便打云。
多口作么。
僧云。
某甲一言也未發(fā)。
何為多口。
師復(fù)打云。
再犯不容。
翌日上堂云。
昨舉世尊升座公案未圓。
未能解得諸人惑。
未能令諸人與世尊把臂共行。
何謂。
若是知音作者。
才恁么。
便解不恁么。
然后沒交涉。
直教兩頭撒開。
中間放下。
自然活卓卓底隨處作主。
如水投水。
似空合空。
佛祖不能知。
鬼神莫能測。
設(shè)到此地。
要與世尊握腕。
猶間一線道在。
如欲豁通這一線道。
須是更聽山僧重宣一偈云。
佛身等空座稱身。
何曾升也何曾下。
文殊睹影生狂華。
引得兒孫成話??下座。
拈古 舉佛果勤佛鑒勤佛眼遠同侍五祖至夜深。
祖云各下一轉(zhuǎn)語看。
佛鑒云。
彩鳳舞丹霄。
佛眼云。
鐵蛇橫古路。
佛果云。
看腳下。
祖云。
滅吾宗者。
克勤是也。
徵三人之語。
還有優(yōu)劣也無。
若道無優(yōu)劣。
五祖何以恁么道。
若道有優(yōu)劣。
什么處是優(yōu)劣處。
開示 諸佛與眾生唯是一心。
更無別法。
悟者心能轉(zhuǎn)物。
物物皆歸自心。
即是諸佛。
迷者背心向物。
妄隨物轉(zhuǎn)。
即是眾生。
是故諸佛與眾生唯是一心。
更無別法。
且我釋迦文佛未成正覺時。
于雪山六年苦行。
靜慮功極。
至午夜舉頭見明星出。
豁然大悟。
彼當時悟個甚么。
悟者惺也。
只是惺得自己本有之心。
不從人得。
本來現(xiàn)成。
本來常住。
隨即普觀大地一切眾生。
個個具有如來常住真心成佛種性。
只因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
遂運慈悲普度一切。
便有四十九年所說言教。
非真實也。
皆不得已。
見諸眾生疑多信少。
不能直下大信自心。
生起萬差。
不免應(yīng)病與藥。
引眾權(quán)而歸一實。
又恐一切眾生隨語生解。
認著言說墮于教網(wǎng)。
后復(fù)升座不發(fā)一言。
唯拈起青蓮花一枝。
默顧四眾。
欲人人當下直明本心覿面親會。
不意大眾依然蹉過。
獨有迦葉動容微笑會合本機。
便付法立為第一祖。
展轉(zhuǎn)相傳。
至于第二十八祖達磨尊者。
觀見此土眾生有大乘根器。
遂航海西來。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不立文字不用能巧。
唯一直心當下自契。
大眾。
即此便是從上以來。
佛佛祖祖。
共一切眾生直悟一心見性成佛底樣子也。
行實 師云。
予金臺世族也。
父吳門。
母丁氏。
弱冠出家。
禮大寂能和尚為師。
后遍參知識。
修進開悟行道因緣。
備載全集。
恐繁不錄。
袾宏曰。
予游京師。
參遍融笑巖二師。
次年二師俱示寂。
融師一味實心實行。
無著述傳世。
巖師隱柳巷。
罕接見人。
有笑巖集四卷。
今撮其少分云。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德寶。字月心。金臺錦衣衛(wèi)族。父吳公。母丁氏。舉師于正德壬申年。既冠。偶過講肆。聞法師講華嚴大疏。至十地品初地菩薩舍國城妻子頭目髓腦處。發(fā)憤嘆曰。千古猶今。同一幻夢。富貴功名??v得奚益。遂投廣慧院能長老出家。既祝發(fā)具戒。知有向上事。不自便休。必期真悟。即腰包行腳。一時老宿。號稱明眼者。罔不蒙參而戶謁。指點功夫??ヒ姷亍T煸勅找嫔蠲?。后因?qū)毞逯浮R婈P(guān)于嶺和尚。入室次。連下語數(shù)十轉(zhuǎn)。皆不契。師心路俱絕。一日因洗菜水邊。忽一莖墮水。隨水圓轉(zhuǎn)。捉之不著。忽有省。喜甚。提籃歸。見嶺立檐下。問師是甚么。曰一籃菜。嶺曰。何不別道一句。師曰。請和尚別問來。嶺復(fù)詰以靈云桃花。趙州柏子。皆隨問而答。復(fù)問玄沙不肯話。師隨聲便喝。拂袖而出。次早入室。問訊侍立。頃嶺顧視傍僧曰。汝等欲解作活計。這上座。便是活樣子也。師即震喝而出。后復(fù)同爽庵。參襄西大覺圓和尚。覺門庭孤峻。自辦粥飯。始許掛搭。親炙四五月。語言無滯。覺曰。若以今時諸方。子當絕類為不可測人。今則不然。老僧將你爛熟底一則因緣問你。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良久。外道便大悟佛旨。且既不涉有無。良久亦是閒名。正恁么時。外道大悟個甚么。師儗答。覺急以手掩師口曰。止止。猶更掛齒在。師豁然頓省。乃曰??芍^東土衲僧。不如西天外道。自是名震海內(nèi)。海內(nèi)禪子。皆奔走座下矣。師隨緣開化。靡定所居。有語錄四卷。曰笑巖集。笑巖。師別號也。鄧定宇曰。笑巖上堂。棒喝縱橫矣。卒無一人承當。即笑巖不失利安在。為時雨而化。無亦婆子心切歟。晚年屏居京師柳巷。幾至結(jié)舌亡鋒。而具真實。為生死心者。亦不惜為一見。如師者。固末世之光明幢也。以萬歷辛巳正月示寂。閱世七十。僧臘四十有九。塔全身于城西之北門。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四
笑巖禪師。名德寶。字月心。生于正德壬申臘之望日。其父吳氏。乃金臺世襲錦衣也。師以父卒。銳自立。不樂嗣職。愛游佛地。因聽華嚴?;腥缙茐?。乃卸世籍。為大比丘。歷參南北知識三十馀人。然訪隱者于西山。質(zhì)單丁于破院。又莫計也。卒得道于龍泉聰禪師。出世。高座牛首圓通諸處。當是時。義學紛紜。禪宗落寞。而少室一枝。流入評唱。斷橋一派。幾及平沉。雖南方剎竿相望。率皆半生半滅。佛祖慧命。殆且素矣。師力弘法柄。隨方建立??尚袆t行。否則默之。然鏟邪劈膠。間不容發(fā)。即據(jù)室匡徒之輩。雕龍吐鳳之儔。始與師抗。次與師游。終乃俛首。入煅死盡偷心。至于盤根固執(zhí)三隅不反者。師不少假詞色。圖為孽生種草也。有廬阜五禪客。請曰。竊聞。和尚闡化多年。而得人未見其廣。況今禪社蕭然。異知殊見。茅塞宇內(nèi)矣。師掌珠不展。其晚近何繇得入。伏冀。曲以垂慈。入草求人。以為何如。昔船子不得夾山。而藥山宗風。不幾掃土乎。師曰。諸公之言。不無可采。但無上佛祖心印。力荷者。畢世一人足矣。下迄曹溪。時英競發(fā)。不得已。而印可亦不繇不如是而然也。山僧秖是任分。未敢越理穿鑿。待彼自化。雖無人。未為多罪也。故師法幢所樹不定何所。有龍象八人。常隨師游。時號八杰。師嘗于楚漢兩間寓夏。新秋二日。衲子隨侍。于金沙灘頭地坐。四顧無人。忽有龐眉沙門。逼前莊立。朗聲問曰。仁者??勺R從上相承密論密義否。師。從容答曰。善來仁者。密則非論。論則非義。沙門乃以錫橫肩。翹一足曰。是甚么義。師于地書更字酬之。又以錫畫地。闊兩脛立畫上。復(fù)以錫橫按。亞身而視曰。者是甚么義。師書嘉字酬之。又卓錫于地。兩手叉腰翹一足。切齒怒目。作降魔勢曰。是甚么義。師書之字酬之。又分手指天地。周行一匝曰。是甚么義。師書尤字酬之。又復(fù)進前一步。作女人拜。分手指兩衲子曰。是甚么義。師書蠶字酬之。又繞師三匝作禮。立于師右。師書[佛/(佛*佛)/魔]字示之曰。會么。沙門擬對。師止曰。設(shè)到此地。復(fù)書[佛/(佛*佛)/魔]字曰。更須知有者個始得。沙門歡喜合爪。面師嘆曰。咦。真摩訶衍薩婆若上士。振錫而去。二衲子驚喜曰。彼是何沙門。所為復(fù)是何義。師良久曰。還識么。俱對曰。不識。師曰。此乃應(yīng)真圣賢。所呈金剛王變相三昧。及三昧王三昧。用來勘吾。然彼亦將有新證耳。又過潼關(guān)。禮熊耳祖塔。寺僧叱曰。憨拜空塔奚為。師指曰??账酢T?。然。師曰。祖師聻。曰。攜履西逝久矣。師曰。蒼天蒼天。師嘗倒握拂柄。以示僧曰。會么。曰。某已識和尚做處也。師曰。你道荊州黃四娘。禮佛求個甚么。又僧問。打破鏡。未審。作么生相見。師曰。慚愧殺人。僧頓領(lǐng)旨(即曇芝上座)。于是。江湖聞而慕之者雖切。然搆之者益稀矣。萬歷丁丑。燕京緇素建精舍。挽師歸隱。師既謝游轍。門無雜賓。乃整齊先覺經(jīng)綸。提掇古德綱目?;蜥缁蛸潯;蚺谢蝽?。高巘曉霜。千江秋月也。又五年。懸衣大寂。閱世七十一。坐夏四十八。塔于京城西直門外高浪橋之北郊。署師正宗南行者。幻有傳禪師也。代師闡化北之東臺者。瑞峰和尚也。其臥隱于優(yōu)曇苑者?;靡?。老宿也。識者謂。濟宗鼎峙。則師不負于龍泉矣。師前后所參尊宿。約出天奇之門。獨于襄西得謁大覺圓。圓為海舟慈公之四葉。其臘高貌碩。詞如截鐵。因歷舉古公案。以詰師。師對無滯響。圓曰。若以諸方子當絕類。為不可測人。老僧卻不然。再將爛熟底一則機緣問你。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良久。外道大悟。且既不涉有無。良久亦是閒名。正恁么時。外道悟去。悟個甚么。師擬對。圓急掩師口曰。止。止。師頓契其機。即以偈獻圓。圓大喜曰。奇哉。斯乃從上果地人語也。師住后。常道圓公之為人。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常潤。
字大千。
號幻休。
江西進賢黃氏子。
幼失二親。
從父出游。
遂入佛牛山出家。
學攝心。
浮泛不得力。
誓遍參。
南詢?nèi)f松林公于徑山。
折而入都。
聽松秀二法師講楞嚴。
至圓明了知處。
忽有省。
復(fù)謁大方蓮公。
最后入少林。
參宗主小山書公。
言機相合。
如函蓋。
究進之力。
日益精勇。
一日舉洞山過水頌請益。
公詰之曰。
既不是。
渠畢竟是何人。
師于言下霍然。
以偈答曰。
若要識此人。
有個真消息。
無相滿虛空。
有形沒蹤跡。
曾為佛祖師。
嘗作乾坤則。
龜毛拂上清風生。
兔角杖頭明月出。
公囑令加護。
未幾辭去。
公授之偈。
以少室相累。
師謝未遑。
及公歸寂。
大眾迎師于都門。
三辭不獲已。
乃赴。
座下士百七人。
聞所未聞。
得未曾有。
咸謂寶鏡重光。
先堂頭付托得人矣。
嘗游五臺。
講法華于壽明寺。
眾見白光繞座。
偶行路次一精舍。
眾沙門。
羅拜稱祖師。
云。
昨夢伽藍神掃門。
旦日祖師過此。
今師適來。
師笑曰。
祖師過去久矣。
師居堂頭位。
且久卓然。
有古人之風。
大司馬汪公道昆謂。
師魁然修碩。
容止莊嚴。
其向應(yīng)如洪鐘。
普度如廣筏。
其砥波流如山立。
其隨機而顯化。
如珠走盤。
至其稟獨覺。
覺群迷日孳孳然。
以道自任。
(云云)。
信非虛語也。
以萬歷乙酉歲四月示寂。
大宗伯陸公樹聲。
文其石以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