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道濟

相關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惠明,華亭縣普照寺僧,與道濟同時。能詩,因素風顛,人稱明顛。事見《夷堅三志》辛卷三,《補續(xù)高僧傳》卷一九有傳。今錄詩二首。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
嘗住華亭普照寺。
能詩。
潦倒猖狂,人莫能測,談災福輒驗。
濟顛齊名,人稱明顛。
補續(xù)高僧傳·感通篇
濟顛者。
名道濟。
明顛者。
名□明。
二師。
示跡同時而各郡。
然皆以素風顛。
人因稱濟顛。
明顛。
濟顛之顛。
為尤甚。
飲酒食肉。
與市井浮沉。
喜打筋斗。
不著裈形媟露。
人姍笑。
自視夷然。
出家靈隱寺。
寺僧無不唾罵。
逐之居凈慈寺。
為人誦經。
下火得酒食。
不待召而赴。
吟詩曰。
何須林景勝瀟湘。
只愿西湖化為酒。
和身臥倒西湖邊。
一浪來時吞一口。
息人之諍。
救人之死。
皆為之于戲謔談笑間。
神出鬼沒。
人莫能測。
年七十三示化。
明顛者。
潦倒猖狂。
衣不蔽體。
大雪中。
袒膊跣足而行。
手弄摩鐵釘。
遇瓦礫拾置袖中。
人誠語相向。
則答以機鋒。
或侮之。
則酬以狂言。
入市。
群兒爭挽袖覓錢。
或與之一錢兩錢。
或不與。
喧叫語笑。
衢路闐塞。
人或飯之。
不問遠近識不識。
皆凌晨而至。
或受?。
或不受?或反探袖出錢置幾上。
不謝而去。
一時倭奴見之。
羅拜云。
曾向海中失風。
得此僧幸免于死。
且能詩。
或持菖蒲索題。
隨口云。
根下塵泥一點無。
性便泉石愛清孤。
當時不惹湘江恨。
葉葉如何有淚珠。
濟顛實未相識。
偶遇于朱涇。
目之曰咦。
濟顛贈之詩曰。
青箬笠前天地闊。
碧蓑衣底水云寬。
不言不語知何事。
只把人心不自謾。
二顛俱南宋。

人物簡介

大明高僧傳·卷第七 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道旻賜號圓機。
世人稱云古佛。
興化蔡氏子也。
母夢吞摩尼珠遂妊。
生五歲不履不言。
一日母抱游西明寺。
見佛像遽趣合掌作禮稱南無佛。
見者大異之。
稍壯宦學大梁。
棄依景德寺德祥出家得度。
遍扣禪林皆得染指。
后親溈山哲禪師無所入。
謁泐潭乾公具陳所得。
潭不為印可。
一日潭舉世尊拈花迦葉微笑話問之。
不契。
侍潭行次潭以杖架肩長噓曰。
會么。
旻擬對。
潭便打。
有頃復拈草示之曰。
是甚么。
亦擬對。
潭便喝。
機旋于是頓悟玄旨。
便作拈花勢曰。
這回瞞旻上座不得也。
潭曰。
便道。
旻曰。
南山起云北山下雨。
即禮三拜。
潭首肯印之。
后開法于灌溪。
遷圓通以符道濟之記也。
學者如川赴海。
朝廷聞其道。
宰臣會請錫以命服。
賜圓機之號而尊寵之。
于是遐邇欽化。
少長咸被其法澤。
未詳厥終。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一
禪師名道旻。興化仙游蔡氏子。其母夢吞摩尼珠。已而孕。生五歲。足不能履??诓荒苎浴D副в挝髅魉?。見佛像。遽履地合掌。稱南無佛。因作禮。人大異之。及官學大梁。忽厭塵俗。去依景德寺得祥律師。以誦經得度具戒。遍參宗匠。從真如哲公最久。晚聞泐潭乾禪師道望。往依焉。一見知其在大溈眾稱旻古佛者。深器之。師以力參。所得舉以似乾。乾未之許。一夕侍立次。乾舉世尊拈花因緣令下語。益不契。繇是盡棄其所聞。久之隨經行次。乾以拄杖加肩。長噓云。會么。師擬對。乾即打之。有頃拈一枝草示云。是什么。師擬對。又喝之。師豁然悟。即作拈花勢云。此去更不疑老漢舌頭也。乾挽住云。更道更道。師云。南山起云。北山下雨。鼻孔解語無討處。即禮拜。乾可之。他日謂曰。廬山勝絕。汝緣熟在彼。遂辭焉。建中靖國元年。出世江夏之灌溪。遷廬山圓通。初道濟禪師創(chuàng)革圓通。臨終囑曰。吾塔以青石為之。他日塔紅。即吾再來。及師至之夕。塔為之紅。遐邇驚嘆。知師蓋道濟后身也。由是宗風鼎盛。衲子云奔輻湊。師孤節(jié)苦行。終其身。僧問。如何是佛法向上事。師曰。劈箭溪頭水倒流。進云。藏頭露影時如何。師便打。進云。謝師答話。師云。瞎問十二時中如何履踐。師云。風不來。樹不動。僧于言下有省。政和初。蔡太師京。奏賜椹服圓機師名。范左丞致虛初自內翰。出師豫章。過圓通。語次嘆曰。行老矣。墮在金紫囊中去。此事稍遠。師亟呼內翰。翰應諾。師曰。也不遠。翰云。好更望指示。師曰。此去豫章有四程。翰佇思。師曰。見即便見。擬議即差。翰頷之而喜。樞密吳公居厚擁節(jié)歸鐘陵。見師曰。頃赴省。試過圓通。趙州關因問訥老。透關底事如何。訥云。且去做官今五十馀年。師曰。曾明得透關底事么。密云。八次經過常存念。然未脫灑在。師舉扇云。請使扇。密揮扇。師曰。有甚不脫灑處。密大喜云。更請末后句。師搖扇兩下。密云。親切親切。師曰。吃嘹舌頭。諫議彭公汝霖手寫觀音經施師。師拈起云。遮個是觀音經。那個是諫議經。彭云。此是某親寫。師云。寫底是字那個是經。彭笑云。卻了不得也。師云。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彭云。人人有分。師曰。莫謗經好。彭云。如何即是。師舉經示之。彭撫掌大笑云。嗄好。師曰。又道了不得。相國安公南遷。見師曰。一生做官。今日被謫。覺見從前但一夢耳。師曰。相公覺耶。公曰。此皆本有。但未甚明了。師召相公。公舉首。師云。了也。公曰。猶被事礙。師云。離京幾程到此。公曰。四十二日。師云。甚處被礙來。公笑曰。極得力。師云。直下受用去(公云。如何受用。師曰。朝朝相似)。合掌欽喜。師曰。但空諸有。勿實所無。公云。幸遭遇。不敢忘。左司都貺問曰。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如何湊泊。師云。全身入火聚。都云。畢竟如何。師云。驀直去。都沉吟。師曰??筛圆琛6荚?。不消得。師曰。何不恁么會。都忽有省。笑曰。太近邪。師云。十萬八千。都即有偈曰??煽伤甲h。是大火聚。便恁么去。不離當處。師曰。猶有遮個在。都云。便請直指。師云。便恁么去。鐺是鐵鑄。都云。盡善盡善。九江守李端夫問曰。識心虛凝。忽然諸境現前時如何。師云。石火燒身。守豁然省曰。打破虛空也。師云。什么處下手。守鳴指一下。師云。不恁么卻恁么。守叩曲折而去。師之全機得大自在。開發(fā)尤多。三年冬。以院事卑得法弟子守惠。請老于朝。朝廷從之。有旨。令守惠次補寺任。明年冬十月九日。集眾說偈曰。泥牛昨夜大哮吼。驚得須彌藏北斗。南北東西沒處尋。拈得鼻孔失卻口。復云。至道虛寂。迥脫根塵。光境俱亡。靈機絕待。真常任運。寧屬去來。應周無方。不存格則。牢關敲磕。掣電難通。直須千眼頓開??梢运郎鸁o間。自茲決別可葬全身。三百年后當興佛事。臨行一著不落見知。折半破三好生薦取。隨聲撫膝一下。泊然而逝。閱世六十八。坐五十夏。門人奉遺命塔其全身。唯取平時所聚須發(fā)火之。悉為舍利。州上其事。賜號妙空之塔。師居圓通十有二年。隨機接物。力法匪躬。然絕不許記其語句。其徒有不忍棄之者。相與私綴之。師廉知誡曰。爾必欲隳吾素志。卻后三十年乃可拈出。及通惠禪師如其約而出之。左司陳公瓘覽小參語云。若有一疑。如芥子許。是汝善知識。即尊重囋嘆。衍以為之序。既而樞密張公德遠。侍郎馮公濟川。皆韙其言。 贊日。圓通來應塔紅可也。歿謂三百年后當興佛事。或身后好事者為之辭。何則旻固嘗悟徹者也。徹則萬化同功。群機普赴。奚適而非旻邪。先佛云。吾無生不生。無在不在。如是則圣賢撫會。塵塵爾念念爾。奚三百年之局乎。果去矣。必三百年而復來。則營營形數之間。無乃小乘乎。且無邊剎海不隔毫端。十世古今不移當念之旨。安在哉。李君商老狀其事而暴美之。不究宗門撫會之妙。當并按也。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道旻,賜號“圓機”,興化蔡氏子也,母夢呑摩尼珠而生。五歲不履不言,一日母入西明寺,抱兒見佛,置于蒲圃,遽趣合掌作禮,隨聲稱“南無佛”。見者大異之。稍壯,宦學大梁,忽焉棄去,依景德寺德禪出家,得度,遍扣禪林,皆得染指。后親溈山哲,無所入,謁泐潭乾公,具陳所得,潭不為印可。一日,潭舉世尊拈花迦葉微笑話,問之不契。侍潭行次,潭以杖架肩,長噓曰:“會么?”旻擬對,潭樸之。有頃,復拈草示之曰:“是甚么?”亦擬對,潭又喝之,于是頓悟玄旨,便作拈花勢,曰:“這回瞞旻上座不得也。”潭曰:“便道?!睍F曰:“南山起云,北山下雨。”即禮三拜,潭首肯印之。后開法于灌溪,遷圓通,學者宗之,如川赴海。朝廷聞其道,錫以命服,并圓機之號。于是遐邇欽化,人被其澤。未詳所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3—1176 【介紹】: 宋僧。眉州眉山人,俗姓彭,字瞎堂。年十三因其兄而出家,先至成都習經論學于大慈寺,留四年乃出游。云游各地近四十年,問答無滯,機鋒峻發(fā)。孝宗乾道中,居臨安靈隱寺。帝屢召入內殿,咨論法要,賜號佛海大師。淳熙中,說偈預示終期,安坐而逝。
全宋詩
釋慧遠(一一○三~一一七六),號瞎堂,俗姓彭,眉山(今屬四川)人。年十三隸藥師院為僧,后依靈巖徽禪師。會圓悟領昭覺,往見之,得悟,機鋒峻發(fā),眾目為鐵舌遠。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由虎丘奉詔住皋亭崇光。六年,被旨補靈隱。曾召入禁中,賜號佛海禪師。淳熙三年卒,年七十四。為南岳下十五世,天寧佛果圓悟克勤禪師法嗣。有齊已等編《瞎堂慧遠禪師廣錄》,收入《續(xù)藏經》。事見《周文忠集》卷四○《靈隱佛海禪師遠公塔銘》。《嘉泰普燈錄》卷一五、《五燈會元》卷一九、《補續(xù)高僧傳》卷一○有傳?!』圻h詩,以輯自《佛?;圻h禪師廣錄》卷一至卷三者編為卷一,以見于《廣錄》卷四者編為卷二,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大明高僧傳·卷第五 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慧遠眉山彭氏子。年十三從藥師院宗辯和尚薙染。首詣大慈講肆。次參靈巖徽禪師。微有所入。會圓悟復領旨住昭覺遠投之。值悟普說舉龐居士問馬祖不與萬法為侶因緣。遠忽頓悟仆于眾。眾掖之。起遠乃曰。吾夢覺矣。至夜小參遠出問曰。凈裸裸空無一物。赤骨力貧無一錢。戶破家亡。乞師賑濟。悟曰。七珍八寶一時拿。遠曰。禍不入謹家之門。悟曰。機不離位墮在毒海。遠便喝。悟以拄杖擊禪床云。吃得捧也未。遠又喝。悟連喝兩喝。遠便禮拜。自此機鋒峻發(fā)無所抵捂。出世初住皋亭山顯孝。宋乾道六年十月十五日詔遷靈隱。上堂僧問。即心即佛時如何。曰頂分了角。僧曰。非心非佛時如何。曰耳墜金環(huán)。僧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作么生。曰頹頂脩羅舞柘枝。七年二月十五日召入選德殿賜坐。孝宗問。如何免得生死遠對曰。不悟大道終不能免。帝曰。如何得悟。遠曰。本有之性究之無不悟者。帝曰。悟后如何。遠曰。悟后始知脫體現前了無毫發(fā)可見之相。帝首肯之。帝又曰。即心即佛如何。遠曰。目前無法。陛下喚甚么作心。帝曰。如何是心。遠正身叉手立曰。只這是。帝大悅。八年秋八月七日召遠入東閣賜坐。帝曰。前日夢中忽聞鐘聲。遂覺不知夢與覺。是如何。遠曰。陛下問夢耶問覺耶。若問覺而今正是寐語。若問夢而夢覺無殊。教誰分別。夢即是幻。知幻即離。覺心不動。故曰若能轉物即同如來。帝曰。夢幻既非。鐘聲從甚處起。遠曰。從問處起。帝又問曰。前日在此閣坐。忽思得不與萬法為侶有個見處。遠曰。愿聞。帝曰。四海不為多。遠曰。一口吸盡。西江水又如何。帝曰。亦未曾欠闕。遠曰。才涉思惟便成剩法。正使如斷輪如閃電了無干涉。何以故。法無二故。見無二見。心無別心。如天無二日。帝悅賜佛海大師之號。淳熙二年乙未秋示眾說偈曰。淳熙二年閏季秋九月旦。鬧處莫出頭。冷地著眼看。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一種作貴人。教誰賣柴炭。向爾道不可毀不可贊。體若虛空。沒涯岸相喚。相呼歸去來。上元定是正月半。明年正月忽感微疾。果于上元說偈曰。拗折秤錘。掀翻露布。突出機先。鴉飛不度。安坐而逝。留七日顏色不異。全身塔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眉山彭氏子。年十三。從藥師院宗辯薙染。首詣大慈講肆。次參靈巖徽禪師。微有所入。會圓悟領旨住昭覺。遠投之。值悟普說。舉龐居士問馬祖。不與萬法為侶因緣。遠忽頓悟。仆于眾。眾掖之起。遠乃曰。吾夢覺矣。至夜小參。遠出問曰。凈裸裸空無一物。赤骨力貧無一錢。戶破家亡。乞師賑濟。悟曰。七珍八寶一時拿。遠曰。禍不入謹家之門。悟曰。機不離位。墮在毒海。遠便喝。悟以拄杖擊禪床云。吃得棒也未。遠又喝。悟連喝兩喝。遠便禮拜。自此機鋒峻發(fā)。無所抵捂。出世。初住皋亭山顯孝。宋乾道六年十月十五日。詔遷靈隱。上堂。僧問即心即佛時如何。曰頂分了角。僧曰。非心非佛時如何。曰耳墜金環(huán)。僧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作么生。曰禿頂修羅舞柘枝。七年二月十五日。召入選德殿賜坐。孝宗問如何免得生死。遠對曰。不悟大道。終不能免。帝曰。如何得悟。遠曰。本有之性。究之無不悟者。帝曰。悟后如何。遠曰。悟后始知。脫體現前。了無毫發(fā)可見之相。帝首肯之。帝又曰。即心即佛如何。遠曰。目前無法。陛下喚甚么作心。帝曰。如何是心。遠正身又手立曰。只這是。帝大悅。八年秋八月七日。召遠入東閣賜坐。帝曰。前日夢中。忽聞鐘聲遂覺。不知夢與覺是如何。遠曰。陛下問夢耶。問覺耶。若問覺而今正是寐語。若問夢而夢覺無殊。教誰分別。夢即是幻。知幻即離。覺心不動。故曰。若能轉物。即同如來。帝曰。夢幻既非。鐘聲從甚處起。遠曰。從問處起。帝又問曰。前日在此閣坐。忽思得不與萬法為侶。有個見處。遠曰愿聞。帝曰。四海不為多。遠曰。一口吸盡西江水又如何。帝曰。亦未曾欠闕。遠曰。才涉思惟。便成剩法。正使如斷輪。如閃電。了無干涉。何以故。法無二故。見無二見。心無別心。如天無二日。帝悅。賜佛海大師之號。淳熙三年正月。忽感微疾。于上元說偈曰。拗折秤錘。掀翻露布。突出機先。雅飛不度。安坐而逝。留七日。顏色不異。全身塔焉。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慧遠。號瞎堂。眉山金流鎮(zhèn)彭氏子。年十三。??藥師院為僧。聽習經論。棄而依靈巖?;展N⒂惺“l(fā)。會圓悟領昭覺。師即之聞。舉龐居士問馬祖。不與萬法為侶因緣。師大悟。仆于眾。眾掖之。師乃曰。吾夢覺矣。自是機鋒峻發(fā)。眾目為鐵舌遠。圓悟順寂。師東下。屢遷名剎。繇虎丘。奉詔住皋亭崇光。時孝宗留心空宗。召師入對選德殿?;蛉雰扔^堂見。必延坐進茶。稱師而不名。禮數視諸師有加。上曰。前日睡中。忽聞鐘聲遂覺。未知夢與覺如何。師曰。夢覺無殊。覺心不動。上曰。夢幻既非。且鐘聲從何處起。師曰。從陛下問處起。上曰。然則畢竟如何。免得生死。師曰。不悟大乘。終不能免。曰。如何得悟。師曰。本有之性磨之。歲月自然得悟。曰。悟后如何。師曰。悟后。始知今日問答皆非。曰。一切處不是后如何。師曰。脫體現前。更無可見之相。上首肯之。賜號佛海禪師。一日車駕幸其室。室掛行道影。上指問師曰。此是水墨空塵。而真者安在。師叉手近前曰。春氣和暖。恭惟圣躬萬福。上大笑。因書贊焉。師一身系法門之望。奇言妙句。傳播諸方。學者云奔川委。視師所在為歸正。如一佛出世。乙未秋。示眾曰。淳熙二年閏季秋九月旦。鬧處莫出頭。冷地著眼看。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一種作貴人教。誰賣柴炭向汝。道不可毀不可贊。體若虛空沒涯岸。相喚相呼歸去來。上元定是正月半。都下喧傳而疑之。至期諸王卿相皆至。師升座說法。遂入方丈扄閉。師舊蓄一猿。頗馴狎因衣之。命曰猿行者。久之。眾窺窗隙聲息并無。惟見猿持卷侍側。亟入師已逝矣。猿書。乃辭世偈也。偈曰。拗折秤錘。掀翻露布。突出機光。鴉飛不度。留七日顏色不變。塔全身于寺之烏峰。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四
瞎堂禪師者。
名慧遠。
生眉山之彭氏。
為圓悟禪師之晚子也。
圓悟復領昭覺時。
年老。
乃以化柄屬之門賢。
其門賢已播海內矣。
以故摩竭之令。
復行于昭覺。
而遠新從靈崖來。
靈崖為徽禪師所居。
得起鐵拂為首座。
敲唱黃龍宗旨。
遠事之二載。
于徽言下。
得其概焉然起首座。
屢誘掖之。
遠無留意。
乃抵昭覺。
侯十日。
始得通謁于悟公。
公與語大奇之。
嘆曰。
吾道未衰也。
許遠得非時入室。
遠每大跪請益。
公但笑曰。
將謂吾老矣。
故如此著急耶。
遠屏氣自失。
不敢進言。
一日聞舉龐居士不與萬法為侶因緣。
大徹其旨越眾進問曰。
凈裸裸空無一物。
赤骨立貧無一錢。
戶破家殘。
乞師賑濟。
公曰。
七珍八寶一時拿。
曰賊不入謹家之門。
公曰。
機不離位。
墮在毒海。
遠便喝。
公以拄杖擊禪床曰。
吃得棒也未。
遠又喝。
公連喝兩喝。
遠作禮趨而去。
自此機發(fā)莫禦。
叢林共加其號。
為鐵舌遠。
遂與元布袋輩齊名。
紹興間。
嵋守請居象耳山。
不赴。
未幾圓悟順世。
遠勃然起曰。
芳躅云亡。
繼之者誰。
高臥北窗。
顧可得耶。
扁舟出峽。
抵淮南開化龍蟠。
遷瑯琊。
繇瑯琊遷普濟。
繇普濟遷定業(yè)。
繇定業(yè)遷光孝。
歷十八載。
名輩歸之。
僧問。
即心即佛時如何。
遠曰。
頂分丫角。
非心非佛時如何。
曰。
耳墮金環(huán)。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又作么生。
曰。
禿頂修羅舞柘枝。
又問。
浩浩塵中如何辨主。
遠曰。
木杓頭邊鐮切菜。
莫便是和尚為人處也無。
曰。
研槌撩馎饦。
又問。
不與萬法為侶。
是甚么人。
遠曰。
腳踏轆轤。
曰。
庵里人為甚不知庵外事。
遠曰。
拄杖橫挑鐵蒺藜。
又問。
昔有一秀才。
作無鬼論。
論成。
鬼叱曰。
爭柰我何。
意作么生。
遠以手斫額曰。
何似生。
曰。
祇如五祖以手作鵓鳩嘴曰。
谷孤孤。
又且如何。
遠曰。
自領出去。
曰。
東山水上行。
明甚意旨遠曰。
初三十一不用擇日。
曰。
十二時中如何用心。
遠曰。
蘸雪吃冬瓜。
其機海無涯。
約多類此。
又過南岳寓南臺。
是時璉禪師住龍王。
與方廣行公。
皆月庵高弟。
道著湖湘。
私相語曰。
此間壁立萬仞。
遠來何所措足乎。
故請升座。
設三十馀問。
皆從上誵訛。
險節(jié)關棙。
遠畢酬之。
辭旨超倫。
璉等屈服。
欲以名剎居遠。
遠不顧。
東隱天臺。
來往國清護國鴻福三寺。
乾道丁亥。
平江守以虎丘迎遠。
又奉旨歷崇光靈隱二處。
孝廟常召見。
咨詢法要。
加號佛海禪師。
名儒日繞座下。
以居士身而嗣法者。
則有內翰曾開知府葛郯。
郯號信齋。
聞遠發(fā)揮即心即佛之案。
有省。
而呈頌曰。
非心非佛亦非物。
五鳳樓前山突兀。
艷陽影里倒翻身。
野狐跳入金毛窟。
遠曰。
公見處只可入佛。
難入魔在。
郯愕曰。
何也。
遠曰。
何不道金毛跳入野狐窟。
郯乃領旨。
曾開字天游。
久升圓悟大慧之堂。
聞風來訪。
故問曰。
如何是善知識。
遠曰。
露柱燈籠。
貓兒狗子。
曰。
為甚贊即歡喜。
毀即煩惱。
遠曰。
侍郎曾見善知識否。
開變色曰。
三十年參方。
何言不見。
曰。
向煩惱處見。
向歡喜處見。
開擬議。
遠喝之。
開復擬進語。
遠搖手曰。
開口底不是。
開愧汗透重襟。
遠召曰。
侍郎向甚處去也。
開猛省踴躍。
說偈曰。
咄哉瞎驢。
叢林妖孽。
震地一聲。
天機漏泄。
有人更問意如何。
拈起拂子劈口截。
遠笑曰。
也秖得一橛。
妙喜在嶺南。
因閱遠語錄。
大駭曰。
老師暮年有子如是耶。
遂以圓悟所付法衣。
寄贈之。
于是江湖以為。
遠公見超妙喜云。
一日忽示眾曰。
淳熙二年。
閏季秋九月旦。
鬧處莫出頭。
冷處著眼看。
明暗不相干。
彼此分一半。
一總作貴人。
教誰賣柴炭。
向你道。
不可毀不可贊。
體若虛空沒涯岸。
相喚相呼歸去來。
上元定是正月半。
時都下喧傳。
頗疑之。
遂達上聽。
至期無疾。
升座如常。
然士庶競集。
上亦密遣中使。
伺起居。
遠命侍者。
并赴堂。
及齋畢。
寢室窅然。
白氣氤氳。
侍者入帷。
見猿行者手捧卷莊立榻前。
遠已化矣。
急取行者手卷視之。
乃辭世偈也。
偈曰。
拗折秤錘。
掀翻露布。
突出機先。
鴉飛不度。
四眾殷留十日。
受朝廷最后之供。
其顏不少異也。
年七十四。
坐五十九夏。
遠公素蓄一黑猿。
馴知人意。
名曰猿行者。
亦悠然脫去。
其小師道濟及緇素。
奉遠公塔于寺之烏峰。
亦葬猿行者于其側焉。
贊曰。
姬氏曰貞勝者也。
余考佛海提唱。
如赤帝子斷蛇。
而神姥夜號。
其出沒縱橫。
與五祖演公類也。
此妙喜寧不望風而駭焉。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慧遠,眉山彭氏子。年十三,從藥師院宗辯薙染。首詣大慈講肆,次參靈巖徽禪師,微有所入。會圓悟復住昭覺,遂投之。值悟普說,舉龐居士問馬祖不與萬法為侶因緣,遠頓悟,仆于眾中,眾掖之起,遠乃曰:“吾夢覺矣?!敝烈剐?,遠出問曰:“凈裸裸空無一物赤骨力,貧無一錢,戶破家亡,乞師賑濟。”悟曰:“七珍八寶一時拿?!边h曰:“禍不入謹家之門?!蔽蛟唬骸皺C不離位,墮在毒海?!边h便喝,悟以拄杖擊禪床云:“吃得棒也未?”遠又喝,悟連喝,遠便禮拜。自此,機鋒俊發(fā),無所抵午。初住皋亭山顯孝,宋乾道六年十月十五日詔遷靈隱,上堂,僧問:“即心即佛時如何?”曰:“頂分了角?!鄙唬骸胺切姆欠饡r如何?”“耳墜金環(huán)?!鄙唬骸安皇切摹⒉皇欠?、不是物,又作么生?”曰:“頹頂修羅舞柘枝?!逼吣昶咴率迦?,召入選德殿,賜坐,孝宗問:“如何免得生死?”遠對曰:“不悟大道,終不能免?!钡墼唬骸叭绾蔚梦??”遠曰:“本有之性,究之無不悟者?!钡墼唬骸拔蚝笕绾??”遠曰:“悟后始知脫體現前,了無毫發(fā)可見之相。”帝首肯之。帝又曰:“即心即佛如何?”遠曰:“目前無法,陛下以甚么作心?”帝曰:“如何是心?”遠正身叉手立,曰:“只這是。”帝大悅。八年秋八月七日,召遠入東閣,賜坐,帝曰:“前日夢中忽聞鐘聲,遂覺,不知夢與覺是如何?”遠曰:“陛下問夢耶?問覺耶?若問覺而今正是寐語,若問夢而夢覺無殊,教誰分別?夢即是幻,知幻即離,覺心不動。故曰:若能轉物,即同如來?!钡墼唬骸皦艋眉确?,鐘聲從甚處起?”遠曰:“從問處起?!钡塾謫栐唬骸扒叭赵诖碎w坐,忽思得不與萬法為侶,有個見處?!边h曰:“愿聞?!钡墼唬骸八暮2粸槎??!边h曰:“一口吸盡西江水又如何?”帝曰:“亦未曾欠闕。”遠曰:“才涉思維,便成剩法,正使如斷輪如閃電,了無干涉。何以故?法無二故,見無二見,心無別心,如天無二日?!钡蹛?,賜“佛海大師”之號。淳熙二年乙未秋,示眾說偈曰:“淳熙二年閏,季秋九月旦。鬧處莫出頭,冷地著眼看。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一種作貴人,教誰賣柴炭。向你道,不可毀不可贊,體若虛空沒涯岸。相喚相呼歸去來,上元定是正月半?!泵髂暾?,忽感微疾,果于上元說偈曰:“拗折秤錘,掀翻露布,突出機先,鴉飛不度?!卑沧牛羝呷?,顏色不異,全身塔焉。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德輝(一一四二~一二○四),寧宗嘉泰初住杭州凈慈寺,道濟曾為其記室。
四年入寂,年六十三。
《凈慈寺志》卷八、《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三九有傳。
今錄詩二首。
新續(xù)高僧傳·遺身篇第七之一
釋德輝者,不詳何許人。宋嘉泰初,住凈慈四年。寺燬,德輝亦隨火化去。其辭世偈云:“一生無利亦無名,圓頂方袍自在行。道念只從心上起,禪機偶向舌根生。百千萬劫假非假,六十三年真不真。今向無明叢里去,不留一物在南屏?!鳖A書壁間。按凈慈寺于宋建炎初,燬于火,鞠為荊榛。高宗巡幸,詔佛智道容住持,欲重修之。殿宇煇煌,金彩絢麗,為一時之冠。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崇裕。
字約之。
毗陵陳氏子。
其母。
感龐眉僧入夢而生。
生而體弱。
十日而九疾。
父母以夢故。
冀徼靈釋氏愈之。
命為沙彌。
尋受具為大僧。
鞠明究曛。
唯以觀心為務。
見元叟端公。
又見佛慧義公。
淬礪益力。
雖金墻鐵壁。
必欲拓開乃已。
二公。
亦期師有立。
所以警發(fā)者甚至。
師急于求證。
復走中天竺山。
參廣智?公。
留侍十馀年。
盡得其道。
御史中丞張公起巖。
問廣智云。
選佛場僧伽。
如此之多。
其有弗悖般若者乎。
廣智云。
戒律精嚴。
言行不相背馳。
唯崇裕一人。
自受度以來。
脅不沾席三十年矣。
張公深加獎嘆。
師之聲光。
自是日起叢林中。
始出世太平南禪。
黑白翕然宗之。
一日令圬人塓壁。
壁中隆然如有物。
抉之獲悉達太子像。
乃佛牙所刻成。
師召工傅以黃金。
金迸裂。
舍利從中涌出。
雕小香殿奉之。
亦師道法精誠。
所感而致也。
尋遷九江圓通。
宋之初。
有神僧道濟德公。
將示寂。
累青石為塔。
語其徒曰。
此塔若紅。
即吾再來。
暨圓機旻公來鎮(zhèn)法席。
塔果紅色。
人異之。
公人號為古佛。
其臨終復爾。
懸記。
有三百年之后大興佛事之讖。
師入院之夕。
眾僧夢公至。
而其塔燁然有光者彌月。
人尤異之。
謂自旻公至師。
正踰三百之數。
其能動物。
蓋不徒然也。
寺當菑毀之后。
師大興土木。
幻出天宮。
榮國公火你赤。
以朝之重臣。
總戎江西。
申弟子之禮。
暨我太祖興隆釋教。
開善世院。
命大浮屠統(tǒng)之。
諸方以師名上聞。
移主阿育王山廣利禪寺。
尋被旨。
與鐘山法會。
而師居其首。
召至便殿。
問佛法大意。
師以偈獻。
上覽之大悅。
因命師書天界寺額。
賜食上前。
師或假寐。
鼻息微有聲。
鄰坐引裾覺之。
上嘆曰。
此老人無機心。
誠善知識也。
師容貌魁梧。
日用之間。
服粗食糲。
一出于天性。
無所勉強。
每欲撾鼓而退。
為眾所擁留而止。
生于大德甲辰。
未詳所終。
三會語。
各有錄。
行世。
新續(xù)高僧傳·靈感篇第六之二
釋崇裕,字約之。
姓陳氏,毗陵人也。
母夢龐眉異僧乘輿而入,直叩寢門,覺而生子。
四歲 始能學步,七歲入小學。
資識明敏,迥超群童。
年十六,解通儒家言。
然體素尪羸,十日九疾。
父母以其兆應,冀邀靈釋氏,命從壽昌院東林曉為沙彌。
院有大梨,三十年不花,及裕來,花開滿枝,結實大如斝。
東林知為祥徵,度為大僧,受具足戒。
俄而出,登雙徑山謁寂照端,鞠明究曛,唯以觀心為務。
越二年,未有證入。
偶游東坡池,操觚成偈。
寂照見之,喜云:“此龍象器也。
”命為侍者,使便于咨叩。
乃未幾,復走天目山見佛慧義,佛慧授以萬法歸一語,裕淬礪益力,佛慧亦期其有立,所以警發(fā)者甚至。
又二年,急于求證,復步中天竺山參廣智?。
一造戶庭,如膠投漆合,即決以超脫死生。
廣智為舉臨濟無位真人之言,且詰之云:“爾還知否?
”裕不覺下拜。
廣智云:“爾何所見而作禮。
”裕曰:“拜者非是他人。
”廣智云:“從門入者,豈家珍耶?
”裕曰:“慎毋欺人。
”廣智首肯者久之。
越五年,元文宗詔建大龍翔集慶于金陵,召廣智開山,裕復往依焉。
選主藏室,留左右者十馀年,盡傳其法。
張御史中丞起巖,嘗問廣智曰:“選佛場中,僧伽如此眾多,其有弗悖般若者乎?
”廣智云:“戒律精嚴,言行不相背,唯崇裕一人。
自受度以來,脅不沾席者,三十載矣。
”張公深加贊嘆,自是聲施爛然,日起叢林中。
朵兒只國王,時以浙江行省右丞相領行宣政院事,遴選諸方住持,命裕出主太平南禪報恩光孝禪寺,瓣香之祝,蓋嗣廣智。
云裕既履主席,接物以誠,緇素翕然。
一日令圬人涂壁,壁中隆然如有物,抉之,獲悉達多太子像,為佛骨刻成。
因召工傅以黃金,金忽迸裂,舍 利從中涌出,以小香殿奉之。
風聲所播,檀施云集,日新月異,數載之間,百廢具舉。
帝師大寶法王聞之,钖以“扶宗弘辯禪師”之號。
尋遷九江圓通崇勝禪寺,寺在宋初有神僧道濟德公將示寂,匯青石為塔,語其徒曰:“此塔若紅,即吾再來。
”塈圓機旻公來鎮(zhèn)法席,塔色果紅,人多異之。
旻公號為“古佛”,及其臨終,復爾懸記,有“三百年后大興佛事”之讖。
裕入院之夕,眾僧夢旻公至,而其塔燁然有光者彌月,人尤異之。
先是,寺之師子巖大樹皆枯,澗泉亦渴,至是樹則重榮,泉則再涌。
識者謂“自旻公至是,正符三百年之數。
”其能感物蓋非偶然。
寺當災毀后,唯佛殿法堂尚存,馀皆瓦礫。
裕會歲入,節(jié)其浮資,庀材鳩工,創(chuàng)僧寮旃壇林以居學子。
新梵音閣,造大士像,他若黥音樓經藏寶閣及塔院,莫不竭力經營,輪奐并美。
時榮國公火爾赤以重臣總戎江西,慕其慈行,薦請敷演大法,申弟子禮,受持五戒而退。
有明初興,崇筒佛旨。
洪武元年,開善世院統(tǒng)攝釋教,選大浮屠,主諸名藍。
移裕住四明阿育王山寺,居五山之一。
繼席頗難其人,聞裕至,香華接踵,天樂遠聞,萬口稱頌。
及其接引未悟,單提向上之功,棒唱縱橫,逢者膽落。
兩序之眾自慶獲所憑依,相與戮力,振廢起衰,備臻完美。
五年春,太祖飭儀曹建廣薦法會于鐘山,遣使者徵。
裕已年七十馀矣,至則召見便殿,咨以佛法。
裕以偈獻,覽之大悅,命書天界寺額,賜赍有加。
后數年,弟子師秀乞宋文憲濂銘其塔,文具《芝園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