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高若訥

相關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老郎官,名不詳。
曾獻詩高若訥,姚嗣宗戲之。
事見《湘山野錄》卷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7—1072 【介紹】: 宋吉州廬陵人,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歐陽觀子。少貧,從母鄭氏學。仁宗天圣八年進士。調(diào)西京推官,與尹洙、梅堯臣以歌詩唱和。景祐間為館閣??保魑臑榉吨傺娃q,貶夷陵令。慶歷中召知諫院,改右正言、知制誥,贊助新政。新政失敗,上疏反對罷范仲淹政事,出知滁、揚、潁等州。召為翰林學士。嘉祐二年知貢舉,倡古文,排抑“太學體”,文風大變。五年,擢樞密副使,次年拜參知政事。英宗初,以尊英宗父濮王為皇,起濮議之爭。神宗立,請出知亳、青、蔡三州。以反對王安石新法,堅請致仕。能詩詞文各體,為當時古文運動領袖,后人稱唐宋八大家之一。平生獎掖后進,曾鞏、王安石、蘇洵父子俱受其稱譽。亦擅史學,與宋祁等修《新唐書》,自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公集》、《集古錄》、《六一詞》等。
全宋詩
歐陽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號醉翁,晚又號六一居士,盧陵(今江西吉安)人。
仁宗天圣八年(一○三○)進士,初仕西京留守推官。
景祐元年(一○三四),召試學士院,充館閣???。
三年,因范仲淹事切責諫官高若訥,降為峽州夷陵令。
四年,移乾德令。
寶元二年(一○三九),遷武成軍判官。
康定元年(一○四○),復館閣校勘。
慶歷三年(一○四三),知諫院,擢同修起居注,知制誥。
四年,為河北都轉(zhuǎn)運使。
五年,慶歷新政失敗,因力為新政主持者范仲淹、韓琦、杜衍等申辯,貶知滁州,徙揚州、潁州。
至和元年(一○五四),權(quán)知開封府。
五年,拜樞密副使。
六年,進參知政事。
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罷為觀文殿學士,轉(zhuǎn)刑部尚書知亳州。
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徙知青州,因反對青苗法,再徙蔡州。
四年,以太子少師致仕。
五年,病逝潁州汝陰,年六十六。
謚文忠。
有《歐陽文忠公集》。
又撰有《新唐書》、《新五代史》等。
宋史》卷三一九有傳。
宋胡柯編有《廬陵歐陽文忠公年譜》。
 歐陽修詩,以《四部叢刊》影元本《歐陽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錄五卷)為底本。
參校宋慶元二年周必大刻本(卷三至卷六缺,簡稱周本,藏北京圖書館)、宋刻本(存《居士集》五十卷,有校,簡稱宋刻、宋刻校,藏北京圖書館)及明正統(tǒng)刻《居士集》(有元曾魯考異,簡稱曾本、曾本校)。
底本系年原注目錄下,今移至正文題下。
底本孫謙益等所作校記,除刪去少數(shù)異體字校外,皆予保留;卷末所附考證及續(xù)添校記,亦以續(xù)校名義補入正文。
另輯得集外詩句,附于卷末。
詞學圖錄
歐陽修(1007-1072) 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卒謚文忠。廬陵(今江西吉安)人?!?a target='_blank'>宋史》有傳。有《新五代史》、《集古錄》、《歐陽文忠集》、《六一詞》。
全宋文·卷六六三
歐陽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
幼孤力學,天圣八年第進士,任西京留守推官。
景祐初召試學士院,充館閣???。
以范仲淹謫降事致書責諫官高若訥,貶峽州夷陵令,移光化軍乾德令。
康定初召還復職,慶歷間歷知諫院,同修起居注,知制誥,出為河北都轉(zhuǎn)運使。
以支持「慶歷新政」,貶知滁州,徙揚州、潁州。
至和初召為翰林學士,修《唐書》。
累擢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
治平末,出知亳州。
神宗立,徙知青州。
議青苗法與王安石異,再徙蔡州。
熙寧四年致仕歸潁,明年卒于汝陰,年六十六,謚文忠。
嘗集三代以來金石銘刻為一千卷,撰《新唐書》紀、志、表七十五卷,《五代史》七十四卷,《詩本義》十四卷,后人集其文為一百五十三卷。
見吳充撰行狀、韓琦撰墓志銘,《宋史》卷三一九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2—1067 【介紹】: 宋興化軍仙游人,字君謨。仁宗天圣八年進士。慶歷三年知諫院,贊助慶歷新政,直言疏論時事。后出知福州,改福建路轉(zhuǎn)運使?;实v四年進知制誥,每除授非當旨,必封還之。至和、嘉祐間,歷知開封府、福州、泉州,建萬安橋,橫跨泉州灣,全長三百六十丈。在我國橋梁史上有重要地位。入為翰林學士、三司使。英宗朝以母老求知杭州。卒謚忠惠。工書法,詩文清妙。有《茶錄》、《荔枝譜》、《蔡忠惠集》。
全宋詩
蔡襄(一○一二~一○六七),字君謨,興化仙游(今屬福建)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進士,為西京留守推官。慶歷三年(一○四三),知諫院,進直史館,兼修起居注。次年,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轉(zhuǎn)運使?;实v四年(一○五二),遷起居舍人、知制誥,兼判流內(nèi)銓。至和元年(一○五四),遷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三年,以樞密直學士再知福州,徙泉州。嘉祐五年(一○六○),召為翰林學士、三司使。英宗即位,以端明殿學士知杭州。治平四年卒,年五十六。孝宗乾道中,賜謚忠惠。有《蔡忠惠集》。事見《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五《端明殿學士蔡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二○有傳。 蔡襄詩九卷,以明萬歷四十三年陳一元校,朱謀瑋、李克家重校《蔡忠惠集》四十卷本為底本(藏上海圖書館),校以明萬歷四十四年蔡善繼雙甕齋刻《宋蔡忠惠文集》三十六卷本(簡稱蔡本,藏北京圖書館),明天啟二年丁啟浚、顏繼祖等刻《蔡忠惠詩集全編》二卷本(簡稱詩集,藏上海圖書館),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端明集》四十卷本(簡稱四庫本),近人朱翼庵影印《宋蔡忠惠公自書詩真跡》(簡稱手跡)。集外詩另編一卷。集中卷七《度南澗》“隱隱飛橋隔野煙”,《入天竺山留客》“山光物態(tài)弄春暉”,《十二日晚》“欲尋軒檻倒清尊”,宋洪邁《萬首唐人絕句》收為張旭詩,《蔡忠惠詩集》有注,以為洪邁誤收,今仍保留原狀。
詞學圖錄
蔡襄(1012—1067) 字君謨。福建莆田人。天圣八年(1030)進士,歷任館閣???、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轉(zhuǎn)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今河南開封市)和杭州府事。卒贈禮部侍郎,謚"忠惠"。書法史上素有"蘇、黃、米、蔡"四大家之稱,歐陽修、蘇軾最推崇其書,《東坡題跋》:"獨蔡君謨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態(tài)無窮,遂為本朝第一。然行書最勝,小楷次之,草書又次之......又嘗出意作飛白,自言有翔龍舞鳳之勢,識者不以為過。"《歐陽文忠公集》:"自蘇子美死后,遂覺筆法中絕。近年君漠獨步當世,然謙讓不肯主盟。"《山谷文集》:"蘇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杰。" 有《好事近》詞,見《花草粹編》。
全宋文·卷九九四
蔡襄(一○一二——一○六七),字君謨,興化軍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天圣八年進士。
明道中為漳州從事。
景祐三年為西京留守推官日,范仲淹、余靖等以言事貶,襄作《四賢一不肖詩》贊仲淹等,而斥司諫高若訥,由是名聞遐邇。
后為館閣校勘。
慶歷三年知諫院,支持慶歷新政,論事無所回撓。
次年出知福州,改福建路轉(zhuǎn)運使,開五塘溉田,奏減丁口稅之半。
皇祐中召為右正言、直史館,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每除授不當,輒封還之。
至和初知開封府。
二年出知泉州。
嘉祐五年,入為翰林學士、權(quán)知開封府,擢三司使。
治平二年,以端明殿學士知杭州。
四年卒,年五十六。
乾道中賜謚忠惠。
襄工書,為北宋四大書家之一。
見歐陽修《端明殿學士蔡公墓志銘》(《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五),《宋史》卷三二○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6—1082 【介紹】: 宋僧。永嘉人,字潛道。俗姓何。真宗天禧二年受具戒,屢依高僧,四主名剎。多才藝,工詩,字畫有法。賜號圓通大師。
全宋詩
釋懷賢(一○一六~一○八二),字潛道,賜號圓通,俗姓何,溫州永嘉(今浙江溫州)人。真宗天禧二年(一○一八)落發(fā)受戒。后屢依高僧,四主名剎。神宗元豐五年卒,年六十七。所著詩頌文集凡五卷及《稚耄典記》一篇,已佚。事見《淮海集》卷三六《圓通禪師行狀》。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金山龍游寺。
圓通禪師。
諱懷賢。
字潛道。
溫州永嘉何氏子。
在襁褓中。
能合掌僧坐。
四歲從嗣仁社主。
出家受戒。
有講席輒往聽。
盡得其學。
及長嘆曰。
說食能飽人乎。
別社主。
去遍參。
最后見達觀穎于潤之因圣。
初師從瑞新禪師游頗久。
具知宗門承襲賓主之說。
自謂無以復加。
比至達觀會中。
聞所開示類。
皆世緣俗諦。
非談諧嵬??。
則罵詈不已。
心竊陋之。
乃潛詣丈室。
請白曰。
為人天師。
當只說法。
奈何預以世間事。
且僧有過斥去則已。
何足追罵至累日乎。
觀頷而不答。
師因此省悟。
初開法于太平隱靜。
嗣主金山。
金山當孔道。
客至無虛日。
師頗厭之。
熙寧元年。
遂謝事。
隱于金牛山。
山去丹陽數(shù)十里。
人跡罕。
至庭養(yǎng)猿鶴孔雀鸚鵡白鷴。
皆就掌取食。
號五客。
各為一詩。
贈之士大夫。
欲相見者。
就山中訪焉。
廬山之圓通。
明州之雪竇。
相次堅懇。
各住一年。
雪竇至。
前后二十年間。
三請乃赴。
其行由海道。
遇大風。
漂至慈溪東岸。
舟破。
從者多人皆散走。
師獨安坐水中不動。
以元豐五年九月甲午。
示滅于金牛。
壽六十七。
臘六十三。
弟子覺澄等。
塔全身于西隴淮海。
秦少游觀為師狀曰。
師操行卓越。
而遇人有恩意。
雖對賓客。
未嘗與眾異饌。
夜輒從眾僧寢于堂中。
不入丈室。
雅性樂施。
所得金錢繒帛。
率緣手盡。
又多才藝。
工于詩字畫有法。
閒居絕口。
不掛事事。
雖交至錯出。
處之晏然。
無不集者當時賢士大夫聞其風。
皆傾意愿與之游。
始用參知政事高公若訥奏。
賜紫方袍。
又用節(jié)度使李公端愿。
奏賜號圓通大師。
凡十被請從之者四。
皆天下名山巨剎。
道化方行。
輒托事隱去。
州郡雖欲挽而留之。
不可得也。
弟子五十有五人。
所著詩頌文集。
凡五卷。
又撰次其自少至老出處之跡一篇。
號稚耄典記。
以自見云。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一
釋懷賢,字潛道。
姓何氏,溫州永嘉人也。
兒時夙根萌發(fā),常合掌僧坐,父母異之。
時郡之西山有僧嗣仁,修西方白蓮凈觀,行甚高,眾多歸之,號“嗣仁社主”,乃以賢從社主出家。
天禧二年,普度天下僧,遂落發(fā)。
受具戒時,年十四也。
賢既得法器,又仰高規(guī),藝行日進,同侶無與比。
有講肄,輒往聽受。
久之,盡傳其學。
慨然長懷,有志四方,辭仁遠參,所至處,延居上游,最后見達觀禪師曇穎于潤之因圣,遂得法焉。
皇佑初,潤守王公珙雅聞賢敏悟,乃見禮請,傳法甘露。
而太平繁昌又以隱靜相召,賢以甘露頗近城市,隱靜僻在深山,遂從太平繁昌之請。
初賢從瑞新游十有二年,具知宗門,承襲賓主之事。
比至達觀會中,聞所開示,類皆世緣俗諦,或雜以委瑣恢奇之言。
又嘗以事斥一僧去,每升座輒追論前事,矢口謾罵,累日不休。
賢心陋之,乃潛詣丈室,請達觀曰:“為人天師,當只說法,奈何預以世俗間事,且僧有過,斥去則已,何足重辱?
”達觀頷而不答,賢亦因此省悟,居隱靜七年,王公移守金陵,復召以清涼,辭不赴。
明年,達觀自明州雪竇徙金山之龍游。
州人乃以雪竇召賢,既行,道過龍游,留一月。
會達示寂,潤之衣冠緇素因以狀詣郡,請止賢繼焉。
而龍游主者故事,當稟命朝廷,郡守以白部使者,上之,報可。
龍游自火災之后,棟宇灰燼,瑞新禪師實中興之,未既而卒。
賢述其事,積勤八載,殿堂廊廡,燦然具備,今宮宇之盛,冠絕淮海。
雖始于新,多成于賢。
然其地當長江下游,帆穡迅至,游客登臨,日不暇給,賢頗厭之。
熙寧元年,遂謝去,隱于金牛山,去丹陽縣數(shù)十里,人跡?至,庭養(yǎng)猿、鶴、孔雀、鸚鵡、白鷴,皆就掌取食,號“五客”,各為一詩贈之。
士大夫欲相見者,就山中訪焉。
三年,劉公述商守九江,招賢主圓通,賢聞匡廬山水幽秀,得疏欣然,題詩壁間,有“歲晚當期返竹門”之句,示不久留也。
居匡廬山下一年,果謝去,復還金牛。
明州復以雪竇來請,固以疾辭。
史官刁公約謂賢曰:“雪竇東南名山,明覺、達觀相繼居其地,二十年間,請者三至,可謂勤矣。
今又不赴,無乃孤其望乎。
”賢素善刁公,從之乘舟,遵海北轉(zhuǎn)海門,遇大颶卒起,風檣摧敗,黑夜漂泊至慈溪東岸,觸礁舟破,從者百馀人皆散走,賢獨淹坐水中,從者還救,乃免。
居雪竇一年,復謝去,還金牛。
以元豐五年九月甲午示寂,壽六十有七,臘五十三,葬于金牛之西壟,累墳為塔。
秦少游狀其行。
賢操行卓越,遇人有恩,雖對賓客,未嘗與眾異饌,雅好施予,所得金錢繒帛率以散眾,人多歸之。
又多才藝,工于詩,字畫有法,當時賢士大夫皆傾意愿與之游。
參知政事高若訥奏,賜紫。
復以節(jié)度使李端愿奏,賜號“圓通大師”。
凡十被請,從之者四,皆天下名山巨剎,道化方行,輒托事隱去,州郡雖欲挽留不可得。
弟子五十有五人,所著詩頌文集,凡五卷。
又撰次其自少至老出處之跡一篇,號《稚耄典記》,以自見云。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九三三
林億,開封(今河南開封)人,樞密使高若訥之婿。
景祐元年,應書判拔萃科入選,除幕職官。
嘉祐二年七月,以職方員外郎試學士院,詔充秘閣校理。
八月,仁宗命置校正醫(yī)書局于編修院,以掌禹錫、林億校理,張洞???,蘇頌等為校正,后又命孫奇、高保衡、孫兆同校正。
歷仁、英、神三朝,校理、補注醫(yī)書多種。
每一書畢,即奏上,億等皆為之序,下國子監(jiān)板行,于我國醫(yī)藥學之繼承傳播貢獻實大。
累遷尚書司封郎中,熙寧初,除光祿卿、加直秘閣、判登聞檢院。
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一四,《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一之三四,《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三,《宋史》卷二○七《藝文志》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