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鐘相

相關(guān)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心道(一○五八~一一二九),俗姓徐,眉州丹棱(今屬四川)人。住常德府文殊寺。為南岳下十五世,太平佛鑒慧勤禪師法嗣。高宗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二?!?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六、《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今錄詩十首。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58—1129 【介紹】: 名或作正導(dǎo)。
宋僧。
眉州丹棱人,俗姓徐氏。
年三十得度,至成都習(xí)唯識。
出游江淮,抵舒州太平參佛鑒得悟,命分座接納。
開法天寧。
徽宗宣和初居常德文殊寺。
高宗建炎三年為鐘相義軍所殺。
大明高僧傳·卷第五 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心道眉州徐氏子也。年三十得度。詣成都習(xí)唯識。自以為至。同舍僧詰之曰。三界惟心萬法唯識。今目前萬象縱然。心識安在。道茫然。遂出關(guān)周流江淮。既抵舒州太平聞佛鑒夜參舉趙州柏樹子話。至覺鐵嘴云先師無此語莫謗先師好。因大疑提撕既久。一夕豁然。即趨丈室擬敘所悟。鑒見便閉卻門。道曰。和尚莫瞞某甲。鑒曰。十方無壁落。何不入門來。道即拳破窗紙。佛鑒即開門。搊住云。道道。道即以兩手捧鑒頭作口啐而出呈偈曰。趙州有個柏樹話。禪客相傳遍天下。多是摘葉與尋枝。不能直下根源會。覺公說道無此語。正是惡言當(dāng)面罵。禪人若具通方眼。好向此中辨真假。鑒然之。襄守請開法天寧擢大別文殊。宋宣和改元詔改僧為德士。因上堂曰。祖意西來事今朝特地新。昔為比丘相今作老君形。鶴氅披銀褐頭包蕉葉巾。林泉無事客兩度受君恩。所以道欲識佛性義。當(dāng)觀時節(jié)因緣。且道即今是甚么時節(jié)。毗盧遮那頂戴寶冠。為顯真中有俗。文殊老叟身披鶴氅。且要俯順時宜。一人既爾眾人亦然。大家成立叢林。喜得群仙聚會。共酌迷仙酬同唱步虛詞。或看靈寶度人經(jīng)。或說長生不死藥。琴彈月下指端發(fā)太古之音。棋布軒前妙著出神機(jī)之外。進(jìn)一步便到大羅天上。退一步卻入九幽城中。秖如不進(jìn)不退一句又作么生。道直饒羽化三清路。終是輪回一幻身。二年九月詔下復(fù)僧。上堂曰。不掛田衣著羽衣。老君形相頗相宜。一年半內(nèi)間思想大抵興衰各有時。我佛如來預(yù)讖法之有難。教中明載無不委知。較量年代正在于茲。魔得其便惑亂正宗。僧改俗形佛更名字。妄生邪解刪削經(jīng)文。鐃鈸停音缽盂添足。多般矯詐欺罔圣君。賴我圣明不忘付囑不廢其教。特賜宸章仍許僧尼重新披剃。實謂寒灰再焰枯木重榮。迷仙酎變?yōu)楦事董倽{。步虛詞翻作還鄉(xiāng)曲子。放下銀木簡拈起尼師壇。昨朝稽首擎拳今日和南。不審秖改舊時相不改舊時人。敢問大眾舊時人是一個是兩個。良久曰秋風(fēng)也解嫌狼藉。吹盡當(dāng)年道教灰。建炎三年春示眾舉臨濟(jì)入滅囑三圣因緣。道曰。正法眼藏瞎驢滅。臨濟(jì)何曾有此說。今古時人皆妄傳。不信但看后三月。至閏三月有賊叛。眾請師南奔。道曰。學(xué)道所以了生死。何避之有。賊至。道曰。速殺我以快汝心。賊即舉槊殘之。白乳上出。賊駭引席覆之而去。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三
禪師諱心道。
眉州丹棱徐氏子。
出家。
三十得度。
游成都從師。
受唯識論。
研覃者十年。
自以為至。
一日同門者詰之曰。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今目前森然。
心識安布。
師茫然不知所對。
盡棄所學(xué)去。
而之襄陽。
依谷隱顯禪師參扣者又十年。
亦自以為至。
周流江淮間。
抵舒州太平。
夜聽佛鑒勤禪師小參舉趙州庭柏話。
至覺鐵觜云先師無此語莫謗先師好。
大疑之。
又盡棄其所學(xué)。
專以禪寂為事。
一夕料理前語。
豁如夢覺。
亟趨丈室。
勤望而可之。
即分半座。
命以法施來者。
政和二年。
襄陽守游定夫以禮致師。
開法天寧萬壽。
遷大別山。
宣和初。
徙鼎州文殊。
會有詔。
更釋氏名。
上堂曰。
祖意西來事。
今朝特地新。
昔時比丘相。
今作老君形。
鶴氅披銀褐。
頭包蕉葉巾。
林泉無事客。
兩度受君恩。
所以欲識佛性義。
當(dāng)觀時節(jié)因緣。
且道即今是什么時節(jié)。
毗盧遮那頂戴花冠。
為顯真中有俗。
文殊老叟身披鶴氅。
且要俯循時儀。
一人既爾。
眾人亦然。
大家成立叢林。
喜得群仙。
聚會共酌。
迷仙酎同。
唱步虛詞。
或看靈寶度人經(jīng)。
或說長生不死樂。
琴彈月下。
指端發(fā)太古之音。
棋布軒前。
妙著出神機(jī)之外。
進(jìn)一步便到大羅天上。
退一步卻入九幽城中。
且道不進(jìn)不退又作么生。
直饒羽化三清路。
終是輪回一幻身。
越明年。
有旨復(fù)僧。
上堂曰。
不掛田衣著羽衣。
老君形相頗相宜。
一年半內(nèi)閑思想。
大抵興衰各有時。
我佛預(yù)讖。
法當(dāng)有難。
較量年代。
適在此時。
僧改俗形。
佛更名字。
妄生邪解。
??削教乘。
鐃鈸停音。
缽盂添足。
賴我皇帝陛下圣德欽明。
不忘佛囑。
邇乃特頒明詔。
賜僧尼重新削發(fā)。
實謂寒灰再焰。
枯木重榮。
不離俗形而作僧形。
不出魔界而入佛界。
重鳴法鼓。
再整頹綱。
迷仙酎化為甘露瓊漿。
步虛詞翻作還鄉(xiāng)曲子。
放下銀木簡。
拈起尼師壇。
昨朝稽首擎拳。
今日和南問訊。
只改舊時相。
不改舊時人。
且道舊時人與今時人。
是一是二。
良久云。
春風(fēng)也解嫌狼籍。
吹盡當(dāng)年道教灰。
師于偈頌。
尤為精粹。
衲子雅傳之。
其趙州勘婆因緣頌曰。
三月春光上國游。
祥云瑞氣??龍樓。
親從宣德門前過。
更問行人覓汴州。
疏山咸通已前法身因緣頌曰。
咸通已后咸通前。
法身向上法身邊。
一對枯樁門外立。
千古萬古摩青天。
法身該一切。
莫向凈瓶邊。
若不同床睡。
焉知被底穿。
建炎三年春。
頌臨濟(jì)入滅囑三圣正法眼因緣。
示其徒曰。
正法眼藏瞎驢滅。
臨濟(jì)何曾有是說。
今古時人皆忘傳。
不信但看后三月。
時逆賊鐘相作難。
其徒欲奉師南奔者。
師曰。
學(xué)道所以了生死也。
何死之避。
以是春三月三日。
遇害。
壽七十有二。
臈四十二。
塔于文殊之五髺峰。
師之接物機(jī)用。
得大自在。
雖老且病。
退處東堂。
有問道者。
臥而與之言。
曾無勌色。
三坐道場皆小剎。
老屋數(shù)楹。
僅芘風(fēng)雨。
土爐紙帳。
四壁蕭然。
處之裕如也。
其徒不過數(shù)十輩。
然皆一時祖室楝干者。
以故師之名稱焯焯。
為佛鑒克家子云。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眉州徐氏子也。年三十得度。詣成都習(xí)唯識自以為至。同舍僧詰之曰。三界惟心。萬法唯識。今目前萬象樅然。心識安在。道茫然。遂出關(guān)。周流江淮。既抵舒州太平。聞佛鑒夜參。舉趙州柏樹子話。至覺鐵嘴云。先師無此語。莫謗先師好。因大疑。提撕既久。一旦豁然。即趨丈室。擬敘所悟。鑒見便閉卻門。道曰和尚莫瞞某甲。鑒曰十方無壁落。何不入門來。道即拳破窗紙。佛鑒即開門搊住云。道道。道即以兩手棒鑒頭。作口啐而出。呈偈曰。趙州有個柏樹話。禪客相傳遍天下。多是摘葉與尋枝。不能直下根源會。覺公說道無此語。正是惡言當(dāng)面罵。禪人若具通方眼。好向此中辨真假。鑒然之。宋宣和改元。詔改僧為德士。因開法天寧。上堂曰。祖意西來事。今朝特地新。昔為比丘相。今作老君形。鶴氅披銀褐。頭包蕉葉巾。林泉無事客。兩度受君恩。所以道。欲識佛性義。當(dāng)觀時節(jié)因緣。且道即今是甚么時節(jié)。毗盧遮那。頂戴寶冠。為顯真中有俗。文殊老叟。身披鶴氅。且要俯順時宜。一人既爾。眾人亦然。大家成立叢林。喜得群仙聚會。共酌迷仙酎。同唱步虛詞。或看靈寶度人經(jīng)?;蛘f長生不死藥。琴彈月下。指端發(fā)太古之音。棋布軒前。妙著出神機(jī)之外。進(jìn)一步。便到大羅天上。退一步。卻入九幽城中。祇如不進(jìn)不退一句。又作么生道。直饒羽化三清路。終是輪回一幻身。二年九月。詔下復(fù)僧。上堂曰。不掛田衣。著羽衣。老君形相頗相宜。一年半內(nèi)閒思想。太抵興衰。各有時。我佛如來預(yù)讖。法之有難。較量年代。正在于茲。魔得其便?;髞y正宗。僧改俗形。佛更名字。妄生邪解。刪削經(jīng)文。鐃鈸停音。缽盂添足。多般矯詐。賴我圣明。不忘付囑。不廢其教。特賜宸章。仍許僧尼重新披剃。寔謂寒灰再??。枯木重榮。迷仙酎。變?yōu)楦事董倽{。步虛詞。翻作還鄉(xiāng)曲子。放下銀木簡。拈起尼師壇。昨朝稽首。今日和南祇改舊時相不改舊時人。敢問大眾。舊時人。是一個。是兩個。良久曰。秋風(fēng)也解嫌狼藉。吹盡當(dāng)年道教灰。建炎三年春示眾。舉臨濟(jì)入滅。囑三圣因緣。道曰。正法眼藏瞎驢滅。臨濟(jì)何曾有此說。今古時人皆妄傳。不信但看后三月。至閏三月有賊叛。眾請師南奔。道曰。學(xué)道所以了生死。何避之有。賊至道曰。速殺我以快汝心。賊即舉槊殘之。白乳上出。賊駭。引席覆之而去。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正導(dǎo)。
生徐氏。
年三十得度。
詣成都習(xí)唯識。
自以為至。
同舍詰之曰。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今目前萬象摐然。
心識安在。
師茫然不知對。
遂出關(guān)周流江淮。
抵舒之太平。
聞佛鑿夜參。
舉趙州柏樹子話。
至覺鐵嘴云先師無此語莫謗先師好。
因大疑。
提撕既久。
一夕豁然。
即趨丈室。
儗敘所悟。
鑒見來便閉門。
師曰。
和尚莫謾某甲。
鑒云。
十方無壁落。
何不入門來。
師以拳擉破窗紙。
鑒即開門。
搊住云。
道道。
師以兩手捧鑒頭。
作口啐而出。
遂呈偈。
鑒深然之。
每對客稱賞。
命分座接納。
襄守請開法天寧。
未幾。
擢大別之文殊。
適宣和詔下。
改僧為德士。
師上堂曰。
祖意西來事。
今朝特地新。
昔為比丘相。
今作老君形。
鶴氅披銀褐。
頭包蕉葉巾。
林泉無事客。
兩度受君恩。
所以道欲識佛性義。
當(dāng)觀時節(jié)因緣。
且道即今是甚么時節(jié)。
毗盧遮??。
頂戴寶冠。
為顯真中有俗。
文殊老叟。
身披鶴氅。
且要俛順時宜。
一人既爾。
眾人亦然。
大家成立。
叢林喜得。
群仙聚會。
共酌迷仙酎。
同唱步虛詞。
或看靈寶度人經(jīng)。
或說長生不死藥。
琴彈月下。
指端發(fā)太古之音。
棋布軒前。
妙著出神機(jī)之外。
進(jìn)一步。
便到大羅天上。
退一步。
卻入九幽城中。
秪如不進(jìn)不退一句。
又作么生道。
直饒羽化三清路。
終是輪回一幻身。
二年九月。
復(fù)僧上堂曰。
不掛田衣著羽衣。
老君形相頗相宜。
一年半內(nèi)閑思想。
大底興衰各有時。
我佛如來預(yù)讖法之有難。
教中明載無不委知。
較量年代正在于茲。
魔得其便。
惑亂正宗。
僧改俗形佛更名字。
妄生邪解刪削經(jīng)文。
鐃鈸停音缽盂添足。
多般矯詐欺罔圣君。
賴我皇帝陛下圣德圣明。
不忘付囑不廢其教。
特賜宸章頒行天下。
仍許僧尼重新披削。
實謂寒灰再??枯木重??。
不離俗形而作僧形。
不出魔界而入佛界。
重鳴法鼓再整頹綱。
迷仙酎變?yōu)楦事董倽{。
步虛詞翻作還鄉(xiāng)曲子。
放下銀木簡。
拈起尼師壇。
昨朝稽首擎拳。
今日和南不審。
祇改舊時相。
不改舊時人。
敢問大眾舊時人。
是一個是兩個。
良久曰。
秋風(fēng)也解嫌狼籍。
吹盡當(dāng)年道教灰。
建炎三年春。
示眾舉臨濟(jì)入滅因緣。
師曰。
正法眼藏瞎驢滅。
臨濟(jì)何曾有是說。
今古之人皆妄傳。
不信但看后三月。
至閏三月。
鐘相叛于澧陽。
賊勢既盛。
弟子欲舉師南奔。
師不可曰。
學(xué)道所以了生死。
何避之。
有賊至。
師曰。
速見殺以快汝心。
賊舉槊殘之。
血皆白乳。
賊駭。
引席覆之而去。
張無垢。
跋其法語曰。
夫愛生惡死人之常情。
惟至人悟其本不生。
雖生而無所愛。
達(dá)其未嘗滅。
雖死而無所畏。
故能臨死生禍患之際。
而不移其所守。
師其人乎。
以師道德節(jié)義。
足以教化叢林。
垂范后世。
師名正導(dǎo)。
眉州丹棱人。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二
禪師名心道。
眉州人也。
生徐氏。
性剛毅。
矜氣節(jié)。
施德于人。
使人不知。
赴人之厄。
如救己溺。
然厭世法。
布衲芒鞋。
出入古招提。
意趣純一。
苦行頭陀也。
以三十歲出家。
自恨其晚。
習(xí)教參禪。
寒暑衣不解帶。
遂為佛鑒勤禪師之長子。
襄守慕其節(jié)操。
請主天寧。
解包之日。
一拂臨軒。
龍象不啻子來。
后遷常德之文殊寺。
宋道君皇帝。
宣和初。
尚方術(shù)。
敕改僧為德士。
天下禪林剎竿易號。
一時我諸老宿皆結(jié)舌而遁。
惟道公與祖鏡英禪師受詔。
英仍住太梅。
道仍住文殊。
人譏之。
道束發(fā)加冠。
升座曰。
祖意西來事。
今朝特地新。
昔為比丘相。
今作老君形。
鶴氅披銀褐。
頭包蕉葉巾。
林泉無事客。
兩度受君恩。
所以道。
欲識佛性義。
當(dāng)觀時節(jié)因緣。
且道即今是甚么時節(jié)。
毗盧遮那頂戴寶冠。
為顯真中有俗。
文殊老叟身披鶴氅。
且要俯順時宜。
一人既爾。
眾人亦然。
大家成立叢林。
喜得群仙聚會。
共酌迷仙酎。
同唱步虛詞。
或看靈寶度人經(jīng)。
或說長生不死藥。
琴彈月下。
指端發(fā)太古之音。
棋布軒前。
妙著出神仙之外。
進(jìn)一步便到大羅天上。
退一步卻入九幽城中。
祇如不進(jìn)不退一句。
又作么生道。
直饒羽化三清路。
終是輪回一幻身。
英公則恣筆注老子。
以進(jìn)道君。
道君嘉悅。
命頒道藏流行。
乃賜英冠佩壇誥。
人復(fù)譏二公為佞。
次年復(fù)僧。
道公升座曰。
不掛田衣著羽衣。
老君形貌頗相宜。
一年半內(nèi)閒思想。
大抵興衰各有時。
我佛如來預(yù)讖法之有難。
教中明載。
無不委知。
較量年代。
正在于茲。
體得其便。
惑亂正宗。
僧改俗形。
佛更名字。
妄生邪解。
刪削經(jīng)文。
鐃鈸停音。
缽盂添足。
多般矯詐。
欺罔圣君。
賴我皇帝陛下圣德圣明。
不忘付囑。
不廢其教。
特賜宸章。
頒行天下。
仍許僧尼重新披剃。
實謂寒灰再??。
枯木重榮。
不離俗形而作僧形。
不出魔界而入佛界。
重鳴法鼓。
再整頹綱。
迷仙酬變?yōu)楦事董倽{。
步虛詞番作還鄉(xiāng)曲子。
放下銀木簡。
拈起尼師壇。
昨朝稽手擎拳。
今日和南不審。
秖改舊時相。
不改舊時人。
敢問大眾。
舊時人是一個兩個。
良久曰。
秋風(fēng)也解嫌狼藉。
吹盡當(dāng)年道教灰。
英公獨(dú)不改服。
仍冠佩逍遙。
山居大梅。
人益譏之。
道聞而嘆曰。
大梅老真不忝云門之裔也。
后果于南宋紹興間。
擊鼓集眾。
捐冠佩象簡于地。
乃露頂披伽黎。
拈拄杖說妙法竟。
擲下拄杖。
斂目而逝(英嗣九峰韶。
為云門六世)道居文殊既久。
時南北烽燹競發(fā)。
宇內(nèi)叢社率茍簡安眾而已。
道獨(dú)不然。
有以翰墨隨身。
常嗔訶之。
或問其故。
道嘆曰。
嗟乎取舍情存。
是非斗亂。
行未一尺。
說便一丈。
不足取信于天下。
使血?dú)庵畬佟?div id="iyugk8c" class='inline' id='people_33752_6_149_comment'>
偷心不息者。
皆此輩也。
而握造化之柄。
能辭其責(zé)乎。
言訖潸然。
建炎三年春。
示眾曰。
正法眼藏瞎驢滅。
臨濟(jì)何曾有是說。
今古時人皆妄傳。
不信但看后三月。
至閏三月。
鐘相叛。
其徒請南避之。
道叱曰。
學(xué)道所以了生死。
何避哉。
賊至。
道端坐木榻。
若不知。
賊疑舉槊殘之。
血皆白乳。
賊眾大駭。
引席覆之。
及靖火化。
顏不少異。
香煙如云。
門人慧方。
聞道嬰難。
則隱于潭州。
不肯應(yīng)世。
其繼文殊席者。
乃思業(yè)也。
業(yè)世為屠宰。
因戮豬忽徹心源。
棄刀走文殊呈偈曰。
昨日夜叉心。
今朝菩薩面。
菩薩與夜叉。
不隔一條線。
道公笑曰。
你正殺豬時。
見個甚么。
業(yè)作鼓刀勢。
公頷之。
贊曰。
戈矢播廣長之音。
梟獍說殊勝之法。
處違常順。
履險常安。
道公得之矣。
公詞華閎放。
望蓋天下。
不許參徒馳騁翰墨。
蓋亦三折股。
而知醫(yī)者。
乃云。
學(xué)道所以了生死。
豈虛言哉。
又與大梅脫印同文。
所謂其利斷金也。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心道,眉州徐氏子也。年三十得度,詣成都習(xí)《唯識》,了悟萬有,證澈真如,以為佛法盡在是矣。同舍僧詰之曰:“三界惟心,萬法唯識。今目前萬象紛紜,心識安在?”道茫然。遂出游江淮間,既抵舒州太平,聞佛鑒,夜參,舉“趙州柏樹子”話,至覺鐵嘴云“先師無此語,莫謗先師好”,因大疑,提撕既久,一夕豁然,即趨丈室,擬敘所悟,鑒見便閉門。道曰:“何事瞞人?”鑒曰:“十方無壁落,何不入門來?”道拳破紙窗,佛鑒即開門,搊住云:“道!道!”道即以兩手捧鑒頭,作口啐而出,呈偈曰:“趙州有個柏樹話,禪客相傳遍天下。多是摘葉與尋枝,不能直向根源會。覺公說道無此語,正是惡言當(dāng)面罵。禪人若具通方眼,好向此中辨真假?!辫b然之。襄守請開法天寧,擢大別文殊。宋宣和改元,詔改僧為德士,因上堂曰:“祖意西來事,今朝特地新。昔為比丘相,今作老君形。鶴氅披銀褐,頭包蕉葉巾。林泉無事客,兩度受君恩。所以道,欲識佛性義,當(dāng)觀時節(jié)因緣,且道即今是甚么時節(jié)?毗盧遮那頂戴寶冠,為顯真中有俗,文殊老叟身披鶴氅,且要俯順時宜。一人既爾,眾人亦然。大家成立叢林,喜得群仙聚會,共酌迷仙酎,同唱步虛詞?;蚩础鹅`寶度人經(jīng)》,或說長生不死藥。琴彈月下,指端發(fā)太古之音,棋布軒前,妙著出神機(jī)之外。進(jìn)一步便到大羅天上,退一步卻入九幽城中。秪如不進(jìn)不退一句,又作么生?道:直饒羽化三清路,終是輪回一幻身?!倍昃旁?,詔下復(fù)僧,上堂曰:“不掛田衣著羽衣,老君形相頗相宜。一年半內(nèi)閑 思想,大抵興衰各有時。我佛如來,預(yù)讖法之有難,教中明載,無不委知。較量年代,正在于茲,魔得其便,惑亂正宗,僧改俗形,佛更名字,妄生邪解,刪削經(jīng)文,饒鈸停音,缽盂添足,多般矯詐,欺罔圣君。賴我圣明,不忘付囑,不廢其教,特賜宸章,仍許僧尼,重新披剃。實謂寒灰再燄,枯木重榮。迷仙酎變?yōu)楦事董倽{,步虛詞翻作還鄉(xiāng)曲子。放下銀木簡,拈起尼師壇。昨朝稽首擎拳,今日和南不審。秪改舊時相,不改舊時人,敢問大眾:舊時人,是一、是二?”良久曰:“秋風(fēng)也解嫌狼藉,吹盡當(dāng)年道教灰?!苯ㄑ兹甏?,示眾,舉臨濟(jì)入滅,囑三圣因緣,乃曰:“正法眼藏瞎驢滅,臨濟(jì)何曾有此說。今古時人皆妄傳,不信但看汝三月?!敝灵c三月,有賊叛,眾請避之,道曰:“學(xué)道所以了生死,何避之有?”賊至,道曰:“速殺我,以快汝心?!辟\即舉槊殘之,白乳上出,賊駭,引席覆之而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35 【介紹】: 宋鼎州龍陽人,本名太。
高宗建炎四年從鐘相起事,因年最少,故被呼“楊幺”。
紹興三年,眾推為首,呼“大圣天王”,且以之紀(jì)年。
聚眾二十萬結(jié)寨于洞庭湖一帶,恃其險,屢挫官軍。
后岳飛率部招捕,部下黃佐、楊欽降,幺負(fù)固不服,為牛皋擒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6—1160 【介紹】: 宋相州林慮人,字巨濟(jì)。
出身無賴。
靖康初應(yīng)募,累官京東西路兵馬鈐轄。
聞金兵將至,率部南逃,沿途殺掠。
建炎四年,至澧州,襲殺洞庭湖農(nóng)民軍領(lǐng)袖鐘相。
還屯鄂州,受宋任為蘄黃鎮(zhèn)撫使。
紹興二年,北投偽齊。
齊廢歸金。
從宗弼攻宋,為鄭州防御使,累官工、兵部尚書,河南尹,封廣平郡王。
海陵攻宋前夕,除南京留守卒。
全宋文·卷四四二七
孔彥舟(一一○七——一一六一),初名彥威,字巨濟(jì),相州林慮(今河南林縣)人。占軍籍,亡命為盜,靖康初復(fù)應(yīng)募入軍。累官東平府鈐轄、蘄黃鎮(zhèn)撫使。紹興二年六月叛降偽齊,從劉麟伐宋,為行軍都統(tǒng),改行營左總管。齊廢,累知淄州。從金帥宗弼攻宋,取河南,克鄭州,及攻濠州,乃為先鋒。師還,累官工、兵部尚書,河南尹,封廣平郡王。金正隆五年,除南京留守,次年卒,年五十五。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二、五五,《金史》卷七九本傳,《宋史新編》卷一八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7—1187 【介紹】: 即宋高宗,字德基。
徽宗第九子。
宣和初封康王。
欽宗靖康二年,金兵俘徽、欽二宗北去,乃即帝位于南京。
拒李綱、宗澤抗金主張,從黃潛善、汪伯彥南遷避敵之議,先退至揚(yáng)州,繼又渡江南奔,建行都于臨安,史稱南宋。
鎮(zhèn)壓鐘相、楊么等起義。
一度任用岳飛、韓世忠等抗金名將。
為求和,與宰相秦檜設(shè)計收諸大將兵權(quán),殺害岳飛,割地、稱臣、納貢于金。
紹興三十二年,傳位于趙慎。
稱太上皇帝。
在位三十六年。
有《翰墨志》。
全宋詩
宋高宗趙構(gòu)(一一○七~一一八七),字德基,徽宗第九子。初封蜀國公,廣平郡王。宣和三年(一一二一)進(jìn)封康王。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使金,得還。二年,金兵俘徽、欽二帝北去,乃即帝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后建行都于臨安,史稱南宋。在位三十六年,建元建炎、紹興。紹興三十二年(一一六二)傳位于孝宗趙慎,稱光堯壽圣憲天體道性仁誠德經(jīng)武緯文紹業(yè)興統(tǒng)明謨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卒,年八十一,葬思陵。謚曰圣神武文憲孝皇帝,廟號高宗。光宗紹熙二年(一一九一),加謚受命中興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著有《翰墨志》一卷,今存。事見《宋史》卷二四至三二《高宗本紀(jì)》。 宋高宗詩,據(jù)《寶慶會稽續(xù)志》等書所錄,編為一卷。
詞學(xué)圖錄
趙構(gòu)(1107—1187) 即宋高宗,字德基,徽宗第九子,欽宗弟。葬于永思陵(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里處寶山)。精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得晉人神韻,自謂:"余自魏、晉以來以至六朝筆法,無不臨摹,眾體備于筆下,意簡猶存取舍,至若禊帖,測之益深,擬之益嚴(yán),以至成誦。"明陶宗儀《書史會要》稱:"高宗善真、行、草書,天縱其能,無不造妙。"陸游:"思陵妙悟八法,留神古雅,訪求法書名畫,不遺余力。清閑之燕,展玩摹拓不少怠。" 著有《翰墨志》一卷,傳世墨跡有《草書洛神賦》、《正草千字文》及《光明塔碑》等。
全宋文·卷四四三九
宋高宗趙構(gòu)(一一○七——一一八七),字德基,徽宗第九子,母韋賢妃。初授定武軍節(jié)度使、檢校太尉,封蜀國公。大觀二年封廣平郡王。宣和三年進(jìn)封康王。靖康元年冬,被詔使河北,至磁州,不進(jìn),轉(zhuǎn)赴相州,拜河北兵馬大元帥,開帥府。二年夏,聞金兵俘徽、欽二帝北去,遂南赴南京應(yīng)天府。五月,即帝位,改元建炎。史稱南宋。初用李綱為相,宗澤守汴,力謀恢復(fù)。然性素怯懦,拒絕李綱、宗澤抗金主張,復(fù)用黃潛善、汪伯彥逃跑之議,初退至揚(yáng)州,繼渡江奔杭州。三年三月,苗傅、劉正彥發(fā)動政變,被迫退位,政變平,復(fù)位。尋為金人窮追至浙東海中,不得已,復(fù)任用岳飛、吳玠、韓世忠、劉锜等抗金名將,擊退金人,還駐臨安府,遂以為行都。然猥懦猜忌,坐失事機(jī),相秦檜,殺岳飛,收諸大將兵權(quán),乞和于金,于紹興十一年與金訂立割地、稱臣、納貢之屈辱和議,偷安忍恥達(dá)二十馀年。紹興三十二年傳位于孝宗,稱太上皇帝。后累上尊號曰「光堯壽圣」。在位三十六年,年號二:建炎、紹興。淳熙十四年崩,年八十一。喜書法。著有《翰墨志》一卷(存)、御集一百卷。見《宋史·高宗紀(jì)》,《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玉海》卷二八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36—1520 【介紹】: 明浙江鄞縣人,字維貞,號貞庵,又號文湖。楊守陳從弟。成化二年進(jìn)士。授御史,巡按江西。六年疏陳請改代宗謚等六事,不從。八年又因災(zāi)異言事,擢應(yīng)天府尹。弘治中歷工部尚書,掌大理寺,持法不撓。正德初戶部尚書韓文等以請誅劉瑾等被逐。守隨仍上章極論瑾等罪惡,被瑾等陷害下獄,除名。瑾誅,復(fù)官,又十年卒,謚康簡。
甬上耆舊詩·卷六
公字維貞,號貞庵,性強(qiáng)樸,師大父棲蕓先生,事兄文懿公、友弟碧川先生,問學(xué)出一門。
以進(jìn)士授監(jiān)察御史。
他御史有在權(quán)貴人門為相招延,公謝不往。
數(shù)上陳時事,劾奏奸僧繼曉妖術(shù),罔上之罪,直聲大震。
出按江西,有大猾李孜省者,能變幻為暴于鄉(xiāng)里,公按其罪,當(dāng)戍遣。
孜省脫身走京師,結(jié)中貴,以左道惑上,遂得幸。
公服闋赴京,孜省已為太常寺丞。
公復(fù)劾奏孜省罪人,不宜典郊廟百神之祀,改上林苑監(jiān)。
然孜省益貴,得用小簡奏百官賢否,竟以事誣公斥守南寧。
弘治初,遷應(yīng)天府尹。
以治守備太監(jiān)蔣琮罪,反為所噬,謫廣西參政,七年不調(diào)。
巳而歷遷至大理寺卿,進(jìn)工部尚書掌寺事。
與劉公大夏、馬公文升、韓公文并朝野之望,各勵風(fēng)節(jié)。
正德初年,巨珰劉瑾等在上左右。
日擅政,會中旨取戶部馀鹽四十萬充內(nèi)用。
韓公率九卿廷諍傳旨。
此何大事,遽爾伏闕。
公退謂諸大臣曰:果然天下事甚有大于此者。
今八虎相扇為惡,恣行不軌,勢危社稷,奈何舍此不言。
韓公乃更具疏會眾伏闕下,請治瑾等罪,得旨處分。
命瑾掌司禮監(jiān),諸珰出筦機(jī)要。
公曰:禍益大矣。
乃專疏曰:臣等力陳諸珰之罪。
謂必立正國法。
今反授以政事根本之樞,兵財機(jī)務(wù)之地,陽為遠(yuǎn)放而陰近之,名為疏斥而實親之,政柄一入其手,將來事勢必有不可言之事。
伏愿陛下乾綱獨(dú)斷,立誅此數(shù)人,遠(yuǎn)鑒延熹既往之愆,無使臣蹈蕃武已覆之轍。
不報。
瑾積銜入骨,遂傳旨勒公致仕,即日乘小車就道。
瑾怒不已,矯詔罰公出米千石輸邊,削奪官秩,追繳出身以來誥敕,再罰米二百石。
公家無馀財,至粥先人遺田請貸,兄弟一簪一衣不得留,尚輸不給。
瑾伏誅,復(fù)公原官,臺省交章論薦,公竟不復(fù)出。
惟與里中諸高年結(jié)為耆會,幅巾絳履,日徜徉山水間,身敦禮義,為士族法。
得年八十有五。
卒之日,士大夫走哭,父老聲鐘相吊。
詔贈太子少保,謚康簡。
維基
楊守隨(1435年—1519年),字維貞,號貞庵、文湖,浙江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楊守阯之弟。成化元年(1465年)與兄楊守阯同舉乙酉科浙江鄉(xiāng)試,成化二年(1466年)聯(lián)中三甲進(jìn)士,授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任廣西南寧府知府。后任順天府府丞。弘治初年因勘察南京守備中官蔣琮罪,被彈劾謫廣西右參政。久之,升任廣西按察使。弘治八年(1495年),擔(dān)任南京右僉都御史,提督操江。歷兩京大理卿。九年后,進(jìn)工部尚書,仍掌管大理寺。正德元年(1506年),參與和內(nèi)閣與六部彈劾劉瑾黨案,被迫致仕。正德三年(1508年),被逮捕系獄,罰米千石輸塞上。劉瑾被誅殺后恢復(fù)官職。又十年卒。贈太子少保,謚康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