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守端

相關(guān)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珙禪師,住袁州崇勝院,乃南岳下十三世,白云端禪師法嗣。
事見《五燈會元》卷一九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可宣。
漢州人也。
壯為僧。
即出峽依瑯琊覺公。
一語忽投。
群疑頓息。
瑯琊可之。
未幾。
令分座。
凈空居士郭功甫。
過門問道與厚。
及師領(lǐng)歸宗時。
功甫任南昌尉。
俄南康守。
恚師不為禮。
以事臨之。
師作書寄功甫云。
某世緣尚有六年未盡。
今無奈逼抑何。
欲托生君家。
望君相照。
乃化去。
功甫。
得書驚喜盈懷。
中夜其妻夢間。
見師入其寢。
失聲曰。
此不是和尚來處。
功甫撼而問之。
妻答所見。
呼燈取書示之。
遂娠。
及生乃名宣老。
期年記問如昔。
逮三歲。
白云端和尚過其家。
功甫喚出相見。
望見便呼師侄。
端云。
與和尚相別幾年。
屈指云四年也。
端云。
在何處相別。
云白蓮莊。
端云。
以何為驗(yàn)。
曰。
爺爺媽媽。
明日請和尚齋。
適門外推車聲。
端云。
門外何聲。
乃作推車勢。
曰。
過后如何。
曰平地一條溝。
果六周。
無疾而化。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一
釋可宣,字石橋。姓許氏,嘉定人也。為橘州曇公之弟,道行卓見,海內(nèi)欽企。元寧宗雅聞其名,賜號“佛日”。嘉定丁亥,丞相魯國公請居徑山,宣謂學(xué)人重趼,而來者窮其日力,食息無所,乃創(chuàng)室百間。又自裒其囊,合緡市田千畝,接待于雙溪之上。寧宗嘉其意,御書“化城寺”額,錫之眉山,楊汝明有記。及示寂,建塔化城。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顯首座,贛州(今屬江西)人。
初參保寧勇禪師,尋謁白云端禪師
后游湘西,寓鹿苑,參真如禪師。
久而歸贛上,或傳住西堂而終。
事見《羅湖野錄》卷四。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方會(九九二~一○四九),俗姓冷,袁州(今屬江西)人。少時,游瑞州九峰。落發(fā)為僧,佐慈明禪師。后辭歸九峰,住袁州揚(yáng)歧,次遷云蓋。仁宗皇祐元年卒,年五十八(《嘉泰普燈錄》卷三)?!?a target='_blank'>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今錄偈九首。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92—1046或1049 【介紹】: 宋僧。袁州宜春人,俗姓冷。二十歲至筠州九峰山削發(fā)為僧。后去潭州參石霜楚,輔佐院務(wù),得法后辭歸九峰。仁宗慶歷中住袁州楊岐山傳法,名聞四方,因稱“楊岐方會”。繼承臨濟(jì)禪風(fēng),闡發(fā)“三世諸佛在爾諸人腳跟下轉(zhuǎn)大法輪”玄理,人稱宗風(fēng)如龍。其法系稱“楊岐宗”。嗣法弟子有宋端、仁勇等十二人。言行輯有《楊岐方會和尚語錄》、《楊岐方會和尚后錄》。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八
禪師名方會。
生冷氏。
袁州宜春人也。
少警敏滑稽。
談劇有味。
及冠不喜從事筆硯。
竄名商稅。
務(wù)掌課最。
坐不職當(dāng)罰。
宵遁去。
游筠州九峰(或云潭州道吾)。
恍然如昔經(jīng)行處。
眷不忍去。
遂落發(fā)為大僧。
閱經(jīng)聞法。
心融神會。
能痛自折節(jié)。
依參老宿。
慈明禪師。
住南原。
會輔佐之。
安樂勤苦。
及慈明遷道吾石霜。
會俱自請領(lǐng)監(jiān)院事。
非慈明之意。
而眾論雜然稱善。
挾楮衾入典金谷。
時時憃語。
摩拂慈明。
諸方傳以為當(dāng)。
慈明飯罷。
必山行。
禪者問道。
多失所在。
會闞其出未遠(yuǎn)。
即撾鼓集眾。
慈明遽還。
怒數(shù)曰。
少叢林。
暮而升座。
何從得此規(guī)繩。
會徐對曰。
汾州晚參也。
何為非規(guī)繩乎。
慈明無如之何。
今叢林三八念誦罷。
猶參者。
此其原也。
慈明遷興化。
因辭之。
還九峰。
萍實(shí)道俗。
詣山請住楊岐。
時九峰長老勤公。
不知會。
驚曰。
會監(jiān)寺亦能禪乎。
會受帖問答罷。
乃曰。
更有問話者么。
試出相見。
楊岐今日性命。
在汝諸人手里。
一任橫拖倒拽。
為什么如此。
大丈夫兒。
須是當(dāng)眾決擇。
莫背地里。
似水底按胡盧相似。
當(dāng)眾勘驗(yàn)看。
有么。
若無。
楊岐失利。
下座。
勤把住曰。
今日且喜得個同參。
曰。
同參底事作么生。
勤曰。
楊岐牽犁。
九峰拽耙。
曰。
正當(dāng)與么時。
楊岐在前。
九峰在前。
勤無語。
會托開曰。
將會同參。
元來不是。
自是名聞諸方。
會謂眾曰。
不見一法。
是大過患。
拈拄杖云。
穿過釋迦老子鼻孔。
作么生道得脫身一句。
向水不洗水處。
道將一句來。
良久曰。
向道莫行山下路。
果聞猿叫斷腸聲。
又曰。
一切智通無障礙。
拈起拄杖云。
拄杖子向汝諸人面前逞神通去也。
擲下云。
直得乾坤震裂。
山岳搖動。
會么。
不見道。
一切智智清凈。
拍繩床曰。
三十年后。
莫道楊岐龍頭蛇尾。
其提綱振領(lǐng)。
大類云門。
又問來僧曰。
云深路僻。
高駕何來。
對曰。
天無四壁。
曰。
踏破多少草鞋。
僧便喝。
會曰。
一喝兩喝后作么生。
曰。
看這老和尚。
著忙。
會曰。
拄杖不在。
且坐吃茶。
又問來僧曰。
敗葉堆云。
朝離何處。
對曰。
觀音。
曰。
觀音腳根下一句。
作么生道。
對曰。
適來相見了也。
曰。
相見底事作么生。
其僧無對。
會曰。
第二上座。
代參頭道看。
亦無對。
會曰。
彼此相鈍置。
其驗(yàn)勘鋒機(jī)。
又類南院。
慶歷六年。
移住潭州云蓋山。
以臨濟(jì)正脈付守端。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智本(一○三五~一一○七),筠州高安(今屬江西)人,俗姓郭。
年十九試經(jīng)為僧,二十受具足戒,師法華瑞禪師,留十年。
后住潭州云蓋山。
乃南岳下十三世,白云端禪師法嗣。
徽宗大觀元年卒,年七十三。
事見《五燈會元》卷一九、宋惠洪《石門文字禪》卷二九《夾山第十五代本禪師塔銘》。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智本。
筠高安郭氏子。
生五歲大饑。
有貴客過門。
見其氣骨。
留萬錢與其父母。
欲攜去。
祖母劉。
適從旁舍歸。
顧見怒曰。
兒生之夕。
吾夢天雨華。
吾家吉兆也。
寧饑死不以與人。
推錢還之。
既長大。
游報恩寺。
聞僧說出家因緣。
愿為門弟子。
劉氏喜曰。
此吾志也。
年十九試經(jīng)為僧。
明年受具足戒。
即往游方。
時云居舜老夫。
開先暹道者。
法席冠于廬山。
師往來二老之間。
久之。
法華端禪師者。
深為法窟。
氣壓叢林。
師往謁之。
遂留十年。
名聲遠(yuǎn)聞。
舒州太守李公端臣。
請說法于龍門。
辭去之日。
領(lǐng)眾送之。
師馬逸而先。
曰。
當(dāng)仁不讓。
笑謂大眾曰。
國清才子貴。
家富小兒驕。
其父子法喜游戲。
多類此。
未幾。
解院還廬山。
時曾丞相。
由翰林學(xué)士。
出領(lǐng)長沙。
以禮延居南岳之法輪。
學(xué)者爭宗向之。
遷居南臺。
又遷道林。
遷云益。
遷石霜。
凡十三年。
道大顯著。
勸請皆一時名公卿。
師既老矣。
而湖北運(yùn)使陳公舉。
必欲以夾山致師。
師亦不辭。
忻然曳杖而去。
人登問之。
曰。
系情去留。
豈道人事。
湖南湖北。
真一夢境耳。
何優(yōu)劣避就之耶。
以大觀元年上元夕。
沐浴更衣坐。
終于夾山。
閱世七十有三。
僧臘五十有二。
阇維。
齒骨數(shù)珠不壞。
葬于樂普庵之西。
師性真率。
不事事。
膽氣蓋于流輩。
作為偈語。
肆筆而成。
亦一時禪林之秀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4 【介紹】: 宋僧。
綿州巴西人,俗姓鄧。
幼出家,習(xí)《百法唯識論》,后專意于禪,游方十五年。
白云端禪師。
晚住太平寺,移蘄州五祖山東山寺開堂說法,因稱“五祖法演”。
在舒、蘄二州,四主巨剎。
人稱其能中興臨濟(jì)法道。
徽宗崇寧中無疾而逝,年八十余。
有《黃梅東山演和尚語錄》、《舒州白云山海會演和尚語錄》等。
全宋詩
釋法演(?
~一一○四),俗姓鄧,綿州巴西(今四川綿陽)人。
年三十五出家。
后住蘄州,乃臨濟(jì)宗五祖,南岳十四世,白云端禪師法嗣。
徽宗崇寧三年卒,年八十馀。
事見《補(bǔ)禪林僧寶傳》,《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
今錄詩十首。
禪林僧寶傳·補(bǔ)禪林僧寶傳
禪師諱法演。綿州巴西鄧氏。少落發(fā)受具。預(yù)城都講席。習(xí)百法唯識論。窺其奧置之曰。膠柱安能鼓瑟乎。即行游方所至。無足當(dāng)其意者。抵浮山謁遠(yuǎn)錄公。久之無所發(fā)明。遠(yuǎn)曰。吾老矣。白云端爐鞴。不可失也。演唯諾徑造。白云端曰。川藞苴汝來耶。演拜而就列。一日舉。僧問南泉。摩尼珠語。以問端。端叱之。演領(lǐng)悟。汗流被體。乃獻(xiàn)投機(jī)頌曰。山前一片閑田地。叉手叮嚀問祖翁。幾度賣來還自買。為憐松竹引清風(fēng)。端頷之曰。栗棘蓬禪。屬子矣。演掌磨。有僧視磨急轉(zhuǎn)。指以問演。此神通耶。法爾耶。演褰衣旋磨一匝。端嘗示眾云。古人道。如鏡鑄像。像成后。鏡在什么處。眾下語不契。演作街坊。自外來。端舉示演。演前問訊曰。也不爭多。端笑曰。須是道者始得。初住四面。遷白云。上堂云。汝等諸人。見老和尚。鼓動唇舌。豎起拂子。便作勝解。及乎山禽聚集。牛動尾巴。卻將作等閑。殊不知檐聲不斷前旬雨。電影還連后夜雷。又云。悟了同未悟。歸家尋舊路。一字是一字。一句是一句。自小不脫空。兩歲學(xué)移步。湛水生蓮華。一年生一度。又云。賤賣擔(dān)板漢。貼秤麻三斤。百千年滯貨。何處著渾身。張丞相謂。其應(yīng)機(jī)接物。孤峭徑直。不犯刊削。其知言耶。演出世四十馀年。晚住太平。移東山。崇寧三年六月二十五日。上堂辭眾。時山門有土木之工。演躬自督役。誡曰。汝等好作息。吾不復(fù)來矣。歸方丈。凈發(fā)澡浴。旦日吉祥而逝。阇維得舍利甚夥。塔于東山之南。蓋年八十馀。先是五祖遺記曰。吾滅后可留真身。吾手啟而舉。吾再出矣。演住山時。塑手泥淶(音來)中裂。相去容匕。眾咸異之。演嘗拜塔。以手指云。當(dāng)時與么全身去。今日重來記得無。復(fù)云。以何為驗(yàn)以此為驗(yàn)。遂作禮。及其將亡也。山摧石隕。四十里內(nèi)。巖谷震吼。得法子。曰惠勤。曰克勤。曰清遠(yuǎn)。皆知名當(dāng)世云。 贊曰。臨濟(jì)七傳而得石霜圓。圓之子。一為積翠南。一為楊歧會。南之設(shè)施。如坐四達(dá)之衢。聚珍怪百物而鬻之。遺簪墮珥。隨所揬焉。骎骎末流。冒其氏者。未可以一二數(shù)也。會乃如玉人之治璠玙。珷玞廢矣。故其子孫。皆光明照人??耸榔浼?。蓋碧落碑無贗本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77—1136 【介紹】: 宋僧。和州含山人。十五歲得度受具。后五年,謁長蘆信禪師,得其大略。又謁圓悟于夾山,言下得悟。初主彰教,尋遷住平江虎丘寺,大振臨濟(jì)之風(fēng)。
全宋詩
釋紹?。ㄒ弧鹌咂摺灰蝗?,和州含山(今屬安徽)人。九歲出家,十五歲削發(fā),二十歲遇長蘆凈照禪師。復(fù)謁寶峰湛堂準(zhǔn)禪師、黃龍死心禪師。得法于圓悟克勤禪師。初住和州開圣禪院,后主彰教寺,遷住平江府虎丘寺。為南岳下十五世。高宗紹興六年卒,年六十。事見徐林撰塔銘(《續(xù)藏經(jīng)·虎丘紹隆禪師語錄》附),《嘉泰普燈錄》卷一四、《五燈會元》卷一九、《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一二有傳。今錄詩三十二首。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三
禪師和之含山人也。
名紹隆。
機(jī)投佛果勤禪師。
出世開圣。
次遷彰教。
果還□移居虎丘。
時佛果門賢雖有妙喜輩。
尚庵居。
楚吳衲子惟趨虎丘。
故虎丘法筵之盛。
無異佛果之住蔣山也。
師凡見學(xué)流。
必以湛堂死心諸宗匠而龜鏡之。
蓋師初為大僧。
輒知有于長蘆信公。
言下因慕。
佛果老人造夾山。
而道繇寶峰。
見器于湛堂。
又過黃龍。
抗機(jī)于死心。
抵夾山。
適佛果移道林。
師從其行。
佛果問曰。
見見之時。
見非是見。
見猶離見。
見不能及。
豎拳云見么。
對曰見。
曰頭上安頭。
師脫然契證。
佛果復(fù)召曰。
見個甚么。
師曰。
竹密不妨流水過。
佛果深肯之。
于是二十載。
侍從于果。
而隆睡虎之名。
飫驚叢社矣。
宣和間。
辭歸省親。
因住褒禪山。
靖康改元。
領(lǐng)開圣。
為建炎之?dāng)_。
退隱銅峰。
尚書李公光。
起師居彰教。
間有老宿。
聞而笑曰。
瞌睡虎今插翅矣。
紹興癸丑。
遷平江之虎丘。
虎丘為南國衣冠之藪。
懷香請益外。
掀禪床喝。
大眾之輩。
騰騰不絕。
僧問。
為國開堂一句作么生道。
師曰。
一愿皇帝萬壽。
二愿重臣千秋。
曰秖如生佛未興時一著。
落在甚么處。
師曰。
吾常于此切。
曰官不容針。
更借一問時如何。
師曰。
據(jù)虎頭收虎尾。
曰中間事作么生。
師曰。
草繩自縛漢。
曰毗婆尸佛早留心。
直至如今不得妙。
師曰。
幾行巖下路。
少見白頭人。
問九旬禁足意旨如何。
師曰。
理長即就。
曰秖如六根不具底人。
還禁得也無。
師曰。
穿過鼻孔。
曰學(xué)人小出大遇。
師曰。
降將不斬。
曰恁么則和尚放某甲逐便也。
師曰。
停囚長智。
問如何是大道真源。
師曰。
和泥合水。
曰便恁么去時如何。
師曰。
截?cái)嗖菪?div id="ntlpxbj" class='inline' id='people_34067_2_100_comment'>
問古人到者里因甚么不肯住。
師曰。
老僧也恁么。
曰忽然一刀兩段時如何。
師曰。
平地神仙。
問如何是截鐵之言。
師曰。
滿口含霜。
曰何必如此。
師曰。
阇黎又作么生。
曰痛領(lǐng)一問。
師曰。
也須吐卻。
諸方以師之機(jī)。
類于五祖。
其上堂曰。
凡有展托。
盡落今時。
不展不托。
墮坑落塹。
直饒風(fēng)吹不入。
水灑不著。
簡點(diǎn)將來。
自救不了。
豈不見道。
直似寒潭月影。
靜夜鐘聲。
隨扣擊以無虧。
觸波瀾而不散。
猶是生死岸頭事。
拈拄杖一劃云。
劃斷古人多年葛藤。
點(diǎn)頭石。
不覺拊掌大笑。
且道。
笑個甚么。
腦后見腮。
莫與往來。
又曰。
目前無法。
萬象森然。
意在目前。
突出難辨。
不是目前法。
觸處逢渠。
非耳目之所到。
不離見聞覺知。
雖然如是。
也須踏著它向上關(guān)棙子始得。
所以道。
羅籠不肯住。
呼喚不回頭。
佛祖不安排。
至今無處所。
如是則不勞斂念。
樓閣門開。
寸步不移。
百城俱到。
還委悉么。
路逢死蛇莫打殺。
無底籃子盛將歸。
諸方又以師語類于白云。
白云端和尚嘗立祖堂。
昭享先澤師追繹其事。
圖其像而安奉之。
故有語曰。
天子之廟九。
諸候之廟七。
況金輪世譜。
寧甘草草飲水。
遽昧其源。
于義安乎。
于是叢林咸遵行焉。
師前后據(jù)室。
嚴(yán)展化儀。
不以獅乳。
暴迸非器。
所以得法于師者。
氣宇如王。
丙辰五月。
佛果訃始至。
師乃白眾曰。
當(dāng)以第一座宗達(dá)。
承虎丘院事。
復(fù)索筆書最后法語。
儼然化去。
壽六十。
坐四十五夏。
塔于本山。
有門人應(yīng)庵華禪師。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紹隆,合山人也。年九歲辭親,投佛慧院,六年得度,受具足戒,精研律部五夏,而后游方。首訪長蘆信,得其大略而已。一日,見有僧傳圓悟勤語錄,隆讀之,歡曰:“想酢生液,雖未得澆腸沃胃,要且使人慶快,但恨未聆謦咳耳。”遂至寶峰,依湛堂。次見黃龍死心,然后參圓悟于夾山。一日,入室,圓悟問曰:“見見之時,見猶離見,見不能及。”悟忽舉拳曰:“還見么?”隆曰:“見?!蔽蛟唬骸邦^上安頭?!甭÷?,脫然契證。悟曰:“見個什么?”隆對曰:“竹密不妨流水過?!蔽蚴卓现?,俾掌藏錀。有僧問于圓悟,曰:“隆藏主其柔易若此,烏能為哉?”悟笑曰:“瞌睡虎耳?!焙笠驁A悟回蜀,隆乃住邑之城西開圣。宋建炎間,結(jié)廬于桐峰之下,郡守李光延居彰教。次遷虎邱,道大顯著。嘗登座云:“此柱杖一劃,劃斷生法師多年葛藤,有人于此著眼,知前阿師住此山者都從一鼻孔出氣,庶不負(fù)點(diǎn)頭石,拊掌一笑也?!币蜃防[白云端立祖堂故事,乃曰:“為人之后,不能躬行遺訓(xùn),于義安乎?”遂圖像奉安,題贊其上。達(dá)摩贊曰:“闔國人難挽,西攜只履歸。只應(yīng)熊耳月,千古冷光輝?!卑僬少澰唬骸把咐缀鹌瞥翁对拢?dāng)下曾經(jīng)三日聾。去郤膏肓必死疾,叢林從此有家風(fēng)?!遍_山明教大師贊曰:“春至百花觸處開,幽香旖旎襲人來。臨風(fēng)無限深深意,聲色堆中絕點(diǎn)埃?!鄙w白云以百丈海禪師創(chuàng)建禪規(guī)之功,宜配享達(dá)摩,可謂知本矣。隆既為贊,且發(fā)明其道,亦為知禮者歟。紹興六年丙辰示微恙,白眾曰:“當(dāng)以首座宗達(dá)承院事?!彼鞴P,大書伽陀曰:“無法可說,是名說法,所以佛法,無有剩語?!奔吁枚牛炅?,夏四十五,塔于寺之西南隅。司農(nóng)少卿徐林銘曰:“于穆初祖,一花東土。讖至馬駒,益昭益著。派衍而蕃,實(shí)惟圓悟。圓悟得師,如馬之縶。大座虎丘,雷動云騖。臨濟(jì)中興,楊岐再住。只履忽西,聿嚴(yán)龕墓。有神在天,來訶來護(hù)。咨爾后昆,展轉(zhuǎn)流布?!焙笠话倨呤哪辏?dāng)元至大二年歲在己酉,吳興趙孟頫重書,住山壽永立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91—1379 【介紹】: 明僧。浙江天臺人,號東溟,俗姓賈。出家于天臺廣嚴(yán)寺。元至正中住上天竺寺。元順帝賜號慈光妙應(yīng)普濟(jì)。洪武二年奉詔赴蔣山法會,奏對稱旨。以年老白眉,太祖呼以“白眉”而不名。
大明高僧傳·卷第三 解義篇第二之三
釋慧日號東溟。
天臺賈氏子。
即宋相賈似道之諸孫。
及似道責(zé)戍師尚幼。
志求出家依縣之廣嚴(yán)寺平山和尚。
數(shù)年落發(fā)受具戒。
年二十二聞柏子庭講臺教于赤城師趨座下。
未幾能領(lǐng)大義。
子庭嘆曰。
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其機(jī)之疾也。
吾道藉子其大昌乎。
自是師之學(xué)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時矣。
一旦假寐。
恍見竹橫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
師臥地食之。
既覺言于子庭。
庭為解曰。
竹與粥同音。
子得就地而食。
殆非緣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錢塘謁竹屋凈法師于上竺。
所處房頗卑濕。
乃作詩風(fēng)之。
竹屋見詩謂眾曰。
此子不凡。
異日當(dāng)主茲山。
不可以小年易之也。
故乃遇如賓友。
無何命典客寮尋掌僧籍。
竹屋化去時湛堂澄公繼其席。
器師延居后堂。
年馀出主吳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住薦福。
歷三?下天竺災(zāi)。
元臣高納麟請師新之。
寺宇告成王溍為之記。
四年遷上竺。
師知緣在夙夜罔怠。
凡寺中所制一重緝之。
元順帝聞特賜慈光妙應(yīng)普濟(jì)之號。
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退隱于會稽巖壑間。
人無識者。
元相達(dá)識帖穆爾遣使。
物色得之力請還山。
凡兩住上竺二十五年。
至我皇明太祖洪武二年詔赴蔣山佛會。
命禮部給饌。
明日召見奉天殿。
百僚咸集僧若魚貫。
惟師臘最高朱顏白眉班居前列上親問升濟(jì)沈冥之道。
師備奏稱旨 太祖顧謂僧眾曰。
邇來學(xué)佛者惟飽餐優(yōu)游沈薶歲月。
如金剛楞伽心經(jīng)皆攝心之要與。
何不研窮其義。
今有不通者當(dāng)質(zhì)諸白眉法師。
自后召見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
嘗與別峰同法師金碧峰禪師輩賜食禁中。
因奏瓦棺寺乃隋智者大師釋法華之所不可從廢太祖命就天界別建室廬以存其跡。
詔即開山說法。
五年孟春復(fù)于鐘山建水陸大齊。
命師說毗尼戒太祖親率百僚臨聽。
事竣辭歸上竺。
謝院事日修彌陀懺以臻凈業(yè)。
十二年秋七月一夕夢。
青蓮花生方池中芬芳襲人。
寤告眾曰。
吾生凈土之祥見矣。
于人間世殆不遠(yuǎn)乎。
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
世壽八十九。
僧臘七十三。
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應(yīng)塔院。
師生軀干脩偉。
眉長寸馀。
目睛閃閃射人。
而人無老少見師入城。
咸呼曰。
我白眉和尚來也。
爭持香花以散其上。
師面嚴(yán)冷言不妄發(fā)。
嘗對王公大臣未出一軟媚語。
至于誘引后學(xué)其辭色溫如春曦。
故人多悅從其學(xué)。
嗣法有思濟(jì)行樞允鑒允忠良謹(jǐn)普智文會元秀景梵等若干人。
皇明名僧輯略
師諱慧日。號東溟。天臺赤城人。洪武初年。召入京。奏對稱旨。后辭歸杭之天竺。修西方凈業(yè)。洪武十二年七月朔日。謂弟子言。吾夢青蓮華池中清芬襲人。吾殆將去乎。四日坐逝。世壽八十九。僧臘七十。師對王公大臣。未嘗出一軟媚語。至于誘進(jìn)后學(xué)。溫然如春陽云。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號東冥。
天臺賈氏子。
即宋相賈似道之諸孫。
及似道責(zé)戍師尚幼。
志求出家。
依縣之廣嚴(yán)寺平山和尚。
落發(fā)受具。
年二十二。
聞柏子庭講臺教。
于赤城。
師趨座下。
未幾能領(lǐng)大義。
子庭嘆曰。
投丸于峻坂。
不足以喻其機(jī)之疾也。
吾道藉子大昌乎。
一日假??。
恍見竹橫地下。
竹上凝者。
白粥粲然。
師臥地食之。
既覺。
言于子庭。
庭為解曰。
竹與粥同音。
子得就地而食。
殆非緣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錢塘。
謁竹屋凈法師。
于上竺。
命典客寮。
掌堂僧籍。
竹屋化去。
時湛堂澄公繼其席。
廷師居后堂。
年馀出主吳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
住薦福。
歷三?。
下天竺災(zāi)。
元臣高納麟。
請師新之。
寺宇告成。
王溍為之記。
四年。
遷上竺。
師知緣在。
夙夜罔怠。
凡寺中所制一重緝之。
元順帝聞。
特賜慈光妙應(yīng)普濟(jì)之號。
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
退隱于會稽巖壑間。
人無識者。
元相達(dá)識帖穆爾遣使物色得之。
力請還山。
凡兩住上竺。
二十五年。
至于明朝。
太祖洪武二年。
詔赴蔣山佛會。
命禮部給饌。
明日召見奉天殿。
百僚咸集。
僧若魚貫。
惟師臘最高。
朱顏白眉。
班居前列。
上親問升濟(jì)沉冥之道。
師備奏稱旨太祖顧謂僧眾曰。
邇來學(xué)佛者。
惟飽餐優(yōu)游。
沉埋歲月。
如金剛楞伽心經(jīng)。
皆攝心之要典。
何不研窮其義。
今有不通者。
當(dāng)質(zhì)諸白眉法師。
自后召見。
太祖但以白眉呼之。
而不名也。
嘗與別峰同法師。
金碧峰禪師輩。
賜食禁中。
因奏瓦棺寺。
隋知者大師。
釋法華之所。
不可廢。
太祖命就天界。
別建室廬以存其跡。
詔師開山說法。
五年孟春。
復(fù)于鐘山。
建水陸大齋。
命師說毗尼戒。
太祖親率百僚臨聽。
事峻辭歸上竺。
謝院事。
日修彌陀懺。
以臻凈業(yè)。
十二年秋七月。
一夕夢青蓮花。
生方池中。
芬芳襲人。
窹告眾曰。
吾生凈土之祥見矣。
后四日。
趺坐合爪而寂。
世壽八十九。
僧臘七十三。
越十日。
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應(yīng)塔院。
補(bǔ)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慧日。號東溟。天臺赤城人。軀干修偉。眉長三寸。目光射人。嘗從柏子庭和尚習(xí)教。解悟甚深。有戒行。人師法之。洪武初。以有道徵。上御奉天殿引見。時丞相御史大夫。暨百僚咸在。而僧伽魚貫而上。師年最高。白眉朱顏。其班前列。上親問勞之。顧眾而言曰。邇來學(xué)佛者。唯飽食優(yōu)游。沉霾歲月。如金剛楞伽諸經(jīng)。皆攝心之要典。何不研窮某義。茍有不通。質(zhì)諸白眉法師可也。自后數(shù)召見。從容問道。字而不名。及建鐘山法會。請師敦說戒法。聞?wù)唛_懌。既而辭歸杭。居上天竺。一志安養(yǎng)。冥心合道。不雜馀念。洪武十二年七月朔。夢青蓮華生方池中。華色敷腴。清芬襲人。既寤。召弟子妙修曰。此生凈土之祥也。吾將行矣。至四日。趺坐書頌。合爪而寂。閱世八十九。僧臘七十。師居常面嚴(yán)冷。片言不妄發(fā)。對王公大臣。未嘗出一軟媚語。至于誘進(jìn)后學(xué)。溫然如春陽云。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慧日,號東溟,天臺賈氏子,即宋相賈似道之諸孫。及似道責(zé)戍,慧日尚幼,志求出家,依縣之廣嚴(yán)寺平山數(shù)年,落發(fā)受具戒。年二十二,聞柏子庭講臺教于赤城,即趨座下。未幾,能領(lǐng)大義。子庭嘆曰:“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機(jī)之疾也,吾道藉子其大昌乎?”自是為學(xué)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時。一旦假寐,恍見竹橫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因臥地食之。既覺,言于子庭,庭為解曰:“竹與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緣在上下天竺乎?”于是渡錢塘,謁竹屋凈于上竺,所處房頗卑濕,乃作詩風(fēng)之。竹屋見詩,謂眾曰:“此子不凡,異日當(dāng)主茲山,不可以少年易之也。”故乃遇如賓友,無何,命典客寮,尋掌僧籍。竹屋化去時,湛堂澄繼其席,延居后堂,年馀,出主吳山圣水。元至正四年,住薦福,歷三?,下天竺災(zāi),慧乞高納麟請新之,寺宇告成,王溍為之記。四年遷上竺,知緣在此,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緝之。元順帝聞其名,特賜“慈光妙應(yīng)普濟(jì)”之號,并金襕衣以徵之。十六年退隱于會稽巖壑間,人無識者。元相達(dá)識帖穆爾遣使物色得之,力請還山。凡兩住上竺,二十五年。至明太祖洪武二年,昭赴蔣山佛會,命禮部給饌,明日召見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魚貫,惟慧日臘最高,朱顏白眉班居前列,太祖親問升濟(jì)沈冥之道,奏對稱旨。太祖顧謂僧眾曰:“邇來學(xué)佛者,惟飽餐優(yōu)游,沈薶歲月,如《金剛》、《棱伽》、《心經(jīng)》皆攝心之要典,何不研窮其義?今有不通者,當(dāng)質(zhì)諸白眉法師?!弊院笳僖?,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嘗與別峰同金碧峰輩賜食禁中。因奏瓦官寺,乃隋 智者大師釋《法華》之所,不可從廢,太祖命就天界別建室廬,以存其跡,詔即開山說法。五年孟春,復(fù)于鐘山建水陸大齋,命說毗尼戒,太祖親率百僚臨聽。事竣,辭歸上竺,謝院事,日脩彌陀懺以臻凈業(yè)。十二年秋七月,一夕夢青蓮花生方池中,芬芳襲人,寤告眾曰:“吾生凈土之祥見矣,于人間世殆不久也?!焙笏娜挣米献Χ?,世壽八十九,僧臘七十三。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應(yīng)塔院?;廴哲|干脩偉,眉長寸馀,目睛閃閃射人。而人無老少,見其入城,感呼曰:“我白眉和尚來也?!睜幊窒慊ㄒ陨⑵渖??;廴諣钌鯂?yán)冷,言不妄發(fā),嘗對王公大臣未出一媚語,至于誘引后學(xué),其辭色溫如春曦,故人多悅從其學(xué)。嗣法有思濟(jì)、行樞、允鑒、允忠、良謹(jǐn)、普智、文會、元秀、景梵諸人。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元末明初浙東名僧。
俗姓陳,宋儒古靈先生諸孫,四明奉化(今浙江省奉化縣)人。
生卒年不詳,大約公元1360年前后在世。
字用堂,元叟守端禪師法嗣。
歷居四明雙徑、鄞縣護(hù)圣、奉化清泰諸名寺,遍參古鼎銘公、笑隱欣公、斷江恩公諸大師。
精益求精,道行深湛。
洪武(明太祖年號,公元1368—1398年)初,應(yīng)召至金陵,深受明太祖賞識。
致力詩文,享名甚高。
詩人張翥比之為唐之皎然,宋之道潛。
有詩集《水云亭小稿》,學(xué)士宋濂為之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