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元妙

相關(guān)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深,號已庵,溫州(今屬浙江)人。
住溫州光孝寺。
為青原下十六世,中竺癡禪妙禪師法嗣。
有《已庵深和尚語》,附《續(xù)古尊宿語錄》卷二之末。
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
今錄詩十四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溫州人,字通叟。少學(xué)佛,后去為道士?;兆谠L方士,被召見,賜號通真達靈先生。假天書、云篆,欺世惑眾。徒眾達二萬人,立“道學(xué)”,置郎、大夫十等,欲盡廢佛教。后加號玄妙先生。在京四年,恣橫不悛。后貶為太虛大夫,斥歸故里。
全宋詩
林靈素(一○七五~一一一九),字通叟,溫州(今屬浙江)人。
為道士,善妖幻,以方術(shù)得幸徽宗,賜號通真達靈先生,加號元妙先生、金門羽客。
惑眾僭妄,眾皆怨之。
在京四年,恣橫不悛,斥還故里。
宣和元年卒,年四十五(《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五三)。
宋史》卷四六二有傳。
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二九一八
林靈素(一○七五——一一一九),原名靈蘁,字通叟,永嘉(今浙江永嘉)人。
道士。
政和六年以薦對徽宗,賜名靈素,賜號通真達靈先生,修正道書。
以方術(shù)得幸,加賜金門羽客通真達靈元妙先生、沖和殿侍宸。
宣和元年斥還溫州,未幾卒,年四十五,以侍從禮葬。
靖康元年敕封通真達靈真人。
在京四年,立道學(xué),置郎、大夫十等,廢釋氏,都人稱「道家兩府」。
見《宋史》卷四六二本傳,《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五三。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崇岳(一一三二~一二○二),號松源,俗姓吳,處州龍泉(今屬浙江)人。
二十三歲受戒于大明寺。
首謁靈石妙禪師,繼見大慧杲禪師于徑山。
孝宗隆興二年(一一六四),得度于臨安西湖白蓮精舍,此后遍歷江浙諸老宿之門。
后入閩見乾元木庵永禪師,逾年,見密庵于衢之西山,從之移蔣山、華藏、徑山。
密庵遷靈隱,命為首座。
不久出世于平江府陽山澄照寺。
后徙江陰軍君山報恩之光孝寺、無為軍冶父山實際寺、饒州薦福寺、明州香山智度寺、平江府虎丘山云巖寺。
寧宗慶元三年(一一九七),詔住臨安府景德靈隱寺,居六年,道盛行,得法者眾。
嘉泰二年卒,年七十一。
為南岳下十八世,密庵杰禪師法嗣。
有《松源崇岳禪師語錄》二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
事見《語錄》及所附陸游撰《塔銘》。
 崇岳詩,以輯自《語錄》者編為一卷,以《語錄》卷下單編之偈頌贊及他書所錄編為另一卷。
全宋文·卷五四二五
崇岳(一一三二——一二○二),字松源,俗姓吳,處州龍泉(今浙江龍泉)人。
年二十三,受戒于天明寺,首造靈石妙禪師,繼見大慧宗杲于徑山,謁應(yīng)庵華公于蔣山。
隆興二年,始得度于臨安西湖白蓮精舍。
自是遍歷江浙諸大老之門,謁乾元木庵永禪師、密庵禪師,侍密庵住蔣山、華藏、徑山。
木庵遷靈隱,遂為堂中第一座。
旋出世,遷江陰之光孝、無為之冶父、饒之薦福、明之香山、平江之虎丘。
慶元三年,詔住靈隱,居六年,法席鼎盛,退居?xùn)|庵。
以嘉泰二年八月卒,年七十一。
所著有《松源崇岳禪師語錄》二卷(存),編有《密庵禪師語錄》(存)。
見《渭南文集》卷四○《松源禪師塔銘》,《補續(xù)高僧傳》卷一一,《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一五。
大明高僧傳·卷第八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崇岳字松源。處州龍泉吳氏子也。隆興二年得度于杭之西湖白蓮精舍。參方最久。后謁密庵杰和尚。聞室中問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話。忽大悟遂得心印。因密庵還靈隱命居第一座。久之出世首住平江澄照。次居江陰光孝饒之薦福明之香山。寧宗慶元三年詔住靈隱三易寒暑。乞老退居寺之東庵。嘉泰二年八月四日手書別公卿。垂語示學(xué)者曰。有大力量人。因甚抬腳不起。又曰。開口不在舌頭上。貽囑弟子以闡法是務(wù)。乃書偈曰。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瞥轉(zhuǎn)玄關(guān)。佛祖罔措。加趺而逝。壽七十一。臘四十。塔全身于北高峰之原。得法者香山光睦云居善開。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崇岳。號松源。處州龍泉吳氏子。幼不好弄。稍長慕出世法。二十三。棄家衣掃塔。服受五戒。首造靈石妙公。繼見大慧杲禪師于徑山。久之。大慧升堂。稱蔣山應(yīng)庵華公。為人徑捷。師聞之。不待旦而行。既至入室。未契。退愈自奮勵。中夜自舉狗子無佛性話?;砣挥械?。以扣應(yīng)庵。庵舉世尊有密語。迦葉不覆藏。師云。鈍置和尚。庵厲聲一喝。自是朝夕咨請。庵大喜。以為法器。說偈勸使祝發(fā)。棟梁吾道。隆興二年。師始得度于臨安西湖白蓮精舍。自是遍歷江浙諸大老之門。罕當其意。乃浮海入閩。見木庵永公。木庵。舉有句無句如藤倚樹。師云。裂破。木庵云?,樼鸬篮靡欢褷€柴聻。師云。矢上加尖。如是應(yīng)酬數(shù)反。木庵云。老兄下語。老僧不過如此。秪是未在。他日拂柄在手。為人不得。驗人不得。師云。為人者。使博地凡夫。一超入圣域。固難矣。至于驗人。打向面前過。不待開口。已知渠骨髓。何難之有。木庵舉手云。明明向汝道。開口不在舌頭上。后自知。逾年見密庵于衢之西山。隨問即答。密庵微笑曰。黃楊禪爾。師切于明道。至忘寢食。密庵移住蔣山華藏徑山。皆從之。一日密庵入室次。問傍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師侍側(cè)?;砣淮笪?。乃云。今日方知木庵道開口不在舌頭上。自是機辯縱橫。鋒不可觸。木庵遷靈隱。遂命師為第一座。旋出世于平江澄炤。為密庵嗣。遷江陰之光孝。無為之冶父。饒之薦福。平江之虎丘。皆天下名山。惟冶父最寂寞。又以火廢。師一臨之。四方名衲踵至。棟宇亦大興。人謂師能使所居山大。慶元丁巳。被旨住靈隱。居六年。道盛行。得法者眾。法席為一時冠。而師有棲隱之志。即上章乞罷住持事。上察其誠許之。退居?xùn)|庵。俄屬微疾。猶不少廢唱道。忽垂一則語。以驗學(xué)者。曰。有力量人。為甚么抬腳不起。開口不在舌頭上。又貽書諸嗣法。囑令傳持大法。因書偈曰。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瞥轉(zhuǎn)玄關(guān)。佛祖罔措。跏趺而寂。實嘉泰二年八月四日也。得年七十有一。坐夏四十。徒輩奉全身。塔于北高峰之原。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六
禪師名崇岳。號松源。乃龍泉吳氏子也。師事密庵。得法后。凡七豎剎竿。有嗣一十二人。人各有名。岳為人重。嘿每見貴客。則問曰。大力量人。因甚抬腳。不起見禪流。則問曰。明眼衲僧。因甚腳跟紅線不斷。有對者輒哂而顧之。時稱岳得應(yīng)庵之機得密庵之用云。蓋岳早歲厭塵棄家。以白衣參靈石妙。不契即上徑山。徑山萬指軒騰。岳隨眾末聽妙喜杲和尚說法。蒙無所知。但聞杲盛贊。當今應(yīng)庵真得臨濟正傳。岳輒走參應(yīng)庵。應(yīng)庵益難近。岳乃奮勵。垢面露肘。不暇恤。應(yīng)庵憐之示岳曰。世尊有密語。迦葉不覆藏。岳隨聲進曰。鈍置和尚。應(yīng)庵喝之。岳有省。應(yīng)庵笑曰。者俗漢成得甚么。岳乃求剃發(fā)。時年三十矣。既受滿分戒。入閩見木庵永。永諦視曰。樹倒藤枯。知落處么。對曰。裂破。曰?,樼鸬篮靡欢巡衤?。對曰。矢上加尖。永休去。于是岳益自負。永曰。公每下語。老僧不能過。其如未在。他日拂柄在手。為人不得。驗人不得。岳曰。為人者。使博地凡夫。一超入圣。固難矣。驗人者。打向面前過。不待開口。已知骨髓。何難哉。永舉手反覆曰。明明向你道。開口不在舌頭上。岳憤去之。出嶺逢二道者。耦坐評論諸方。岳所舉心肯者。道者皆拂之。岳曰。如是則誰可君意。道者以指。書密庵不凡四字。岳已知密庵為人。遂至衢之西山。折節(jié)事之。幾進商略。密庵幾笑之。岳復(fù)心疑。乃至密庵移居雙徑。于入室時始徹。木庵道。開口不在舌頭上。久之出世澄炤。演唱宗乘。以報密庵。湖海以岳言行無欺。多從之。遷光孝。遂有大名。慶元間。詔移靈隱。蓋晚年也。是時門弟有文禮輩。已闡化大方。岳仍升堂入室。從未以風(fēng)晨雪夕不打參鐘嘗以秘魔擎叉語。接謙頭陀。以有賊無贓語。接肇道者。以心學(xué)無聞?wù)Z。接陸游樞密。游得證后。隱鏡湖。自稱放翁。嘉泰壬戌秋。岳年七十有一。忽召眾言別。有偈曰。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瞥轉(zhuǎn)玄關(guān)。佛祖罔措。跏趺脫去。塔于北高峰。岳居靈隱時。與密庵尊嚴無異。初密庵居靈隱。岳首眾僧。密庵常稱疾。闔戶不許通謁。潛上座竊議之。岳曰。不然。師嚴道尊千古。明鑒當今。汲引豪貴者。將謂行道建立為心。殊不知禮。輕則慢易生。辭繁而情識長。塵勞卜度。安有了期。緇俗既為道而來。必發(fā)露真心。至誠激切。然后一言入耳。永為道種。兜率悅之待張無盡。葉縣省之接浮山遠。是也。若區(qū)區(qū)老婆禪。何足重哉。 贊曰。岳公以白衣有省。于應(yīng)庵語下。固非草草矣。終乃死心于密庵。其祖父壸奧。如樊將軍擁盾入鴻門。孰得而禦之。故驅(qū)耕奪食。于分座靈隱時。班班著聞見焉。不然。彼天目禮輩。各抱奇志。其甘入公彀中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五
釋崇岳,字松源,龍泉吳氏子也。幼卓犖不凡,長慕出世法。年二十三,棄家依埽塔服。謁大慧杲于徑山,杲稱應(yīng)庵華為人徑捷,岳聞之即行,晨夕咨請。應(yīng)庵大喜,以為法器,勸令祝發(fā),棟梁吾道。隆興二年,得度于杭之西湖白蓮精舍,參方最久,后謁密庵杰。聞室中問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話,忽大悟,遂得心印。因密庵還靈隱,命居首座。久之,出世首住平江澄照,次居江陰光孝、饒之薦福、明之香山,最后居虎邱,道化盛行,得法者眾。寧宗慶元三年,詔住靈隱,三易寒暑,以老乞退,居寺之東庵。嘉泰二年八月四日,手書別公卿,垂語示學(xué)者,曰:“有大力量人,因甚抬腳不起?”又曰:“開口不在舌頭上。”遺囑弟子以闡法是務(wù),乃書偈曰:“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瞥轉(zhuǎn)玄關(guān),佛祖罔措?!滨术枚?。壽七十一,臘四十,塔全身于北高峰之原。得法者,香山光睦、云居善開。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智曤。更名疏石。字夢窗。姓源氏。勢州人。宇多天王九世孫。九歲出家。群書一覽輒能記。暨長。繪死尸九變之相。獨坐觀想。慨然有求道志。一夜夢。游中國疏山石頭二剎。一龐眉僧。持達磨像。授之曰。爾善事之。寤而嘆曰。洞明吾本心者。其唯禪觀乎。遂更名疏石。謁無隱范公。又見一山寧公。不甚契。后求指決于高峰日公。于言下有省。因夕坐久。偶作倚壁勢。身忽仆去?;砣淮笪?。平生礙膺之物。冰解雪融。心眼爛然如月。佛祖玄機。一時爍破。高峰囑其護持。且出其然無學(xué)元公手書一通。??之以寓相傳付授之意。師志在煙霞。出世非所愿。聘致皆力辭之。甲州之龍山庵。五臺山之吸江庵。與夫泊船庵。退耕庵。兜率內(nèi)苑。皆師避隱之所?;蚰狡戎灰?。至逃入海嶼以避之。春秋五十一。國主后醍醐天王。強起師主南禪。入見引坐。師言所志求退。王曰。吾心非有他。欲朝夕問道耳。及王妃薨。強師再入南禪。請宣說大戒。執(zhí)弟予禮彌謹。賜國師之號。王即世。太倉天王。復(fù)從師受戒。愿為弟子。敷宣之際。有二星降于庭。光如白日。兩宮國母。請師于仙洞受五戒。廷議重師名德。復(fù)強師入天龍。錫師號正覺心宗普濟。遺以手書。其略曰。道振三朝。名飛四海。主天龍席。再轉(zhuǎn)法輪。秉佛祖權(quán)。數(shù)摧魔壘。國中以為榮。后化于兜率內(nèi)院。世壽七十九。僧臘六十。弟子奉全身塔于院之后。送者黑白二萬馀人。皆哀慟不勝。分存日所剪爪發(fā)。瘞于云居。發(fā)中累累生舍利云。師儀觀高朗?;蹖W(xué)淵深。凡所蒞止。如見一佛出世。香花供養(yǎng)。惟恐或后。故管領(lǐng)源公賴之。嘗與人言曰。我從先人。聽國師劇談佛法。頗達真乘。遂能死生如一。臨事不懾。而先人竟死于忠。吾亦知委身以事君者。皆國師化導(dǎo)之力。然則師之道。非特究明心學(xué)。實足增其世教之重。且其抗志高明。視榮名利養(yǎng)。澹若無物。唯欲棲身林泉。雖屢典大剎。皆迫于王命而起。世稱大善知識。非師孰能當之。 宋文憲曰。宋南渡后。傳達磨氏之宗于日本者。自千光禪師榮西始。厥后無學(xué)元公。以佛鑒范公之子。附海舶東游。大振厥宗。高峰纂而承之。師為高峰之遺胤。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八
同時有智曤者,亦日本國人,勢州源氏宇多天王九世孫。
其母禱于大士,夢吞金色光而孕,生時祥光盈室。
九歲出家,依平鹽教院,授之書,一覽輒能記誦。
稍長,繪死尸九變之相,獨坐觀想,知色身不異空華,慨然有求道之志。
年十八,為大僧,禮慈觀律師受具足戒。
尋學(xué)顯密二教,垂三年,恐執(zhí)滯名相,建修期道場以求玄應(yīng),滿百日,夢游中國疏山、石頭二剎,一龐眉僧持達摩像授之曰:“爾善事之。
”既寤,拊髀嘆曰:“洞明吾本心者,其唯禪觀乎?
”遂更名疏石,字夢窗。
謁無隱范于建仁寺,繼至相州巨福山。
山之名剎曰“建長”,緇錫之所萃止,時一山寧主之。
一山見曤,甚相器重,令為侍者,朝夕便于咨決。
俄游奧州,聞有講天臺止觀者,往聽之,曰:“斯亦何礙實相乎。
”自是融攝諸部,昭揭一乘之旨,雖辯才無礙,然終以心地未明,倀倀然若無所歸。
薦修懺摩法,期至七日,感神人見空中,益加振拔。
時一山自建長遷主圓覺寺,曤復(fù)蓬累而往,備陳求法之故,至于泣涕。
一山曰:“我宗無語言,亦無一法與人。
”曤曰:“愿慈悲方便開示。
”一山曰:“本來廓然清凈,雖慈悲方便亦無。
”如是者三返。
曤疑悶不自聊,結(jié)跏澄坐,視夜如晝,目絕不交睫。
久之,往萬壽禪寺見佛國高峰,日扣請如前。
高峰曰:“一山云何?
”曤述其問答語甚悉。
高峰厲聲曰:“汝何不云和上漏逗不少。
”曤于言下有省,辭歸舊隱常牧山,唯分陰是競,誓不見道不止。
嘉元三年夏五月,一夕坐久,偶作倚壁勢,身忽仆去,豁然大悟,平生礙膺之物,冰解雪融,心眼爛然如月,佛祖玄機一時爛破。
乃作偈自慶,有“等間(閒)擊碎虛室骨”之句,亟見高峰求印。
高峰喜曰:“西來密意,汝今已得之,善自護持。
”以書卷付之。
退接甲州龍山庵,高峰招住上野州之長樂寺,力辭不赴。
卓庵濃州古溪都,元帥平公之母覺海夫人,慕曤道行,欲一見之。
竟遁入五臺山,縳吸江庵。
已而潛入海嶼,夫人遣使跡之,使出世云巖寺。
曤復(fù)辭,構(gòu)泊船庵于臥龍山,退耕庵于總州,有終焉之意。
正中二年,國主后醍醐天王命宮使起曤,領(lǐng)南禪禪寺,入見,王賜坐,因自陳“志在煙霞,出非所愿”。
王曰:“吾心非有他欲,朝夕向道耳。
”不得已應(yīng)命。
王時幸臨之,相與談?wù)?,或竟日乃去?div id="lkyzqbm"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631_1_37_comment'>
將及期,王遜位,曤亦引退。
道經(jīng)勢州,會新建善應(yīng)寺成,延之開山。
未幾,棄去,抵相州,樞府郡公迫主凈智寺,尋歸錦屏山營瑞泉蘭若。
元德元年,圓覺四眾必欲致,曤為勉強一出,又復(fù)棄去。
二年,羽州守藤道蘊,初創(chuàng)慧林寺,延曤涖之。
元宏元年,達官貴人,有以見長請者,曤復(fù)辭。
二年,瑞光寺又求為第一代主。
三年,王既復(fù)辟,召曤入見,以介子都督親王之邸更為靈龜山臨川禪院,命曤為之長,賜以“國師”之號。
建武元年秋,王妃薨,王留曤宮中十馀日,罷政而講法,因請宣說大戒,執(zhí)弟子之禮彌謹。
及還,強之再入南禪,王親率群臣至山,見群僧入定,靜不聞聲,次第行食,秩然有序,王甚嘉之。
曤每登席提唱,音聲閎朗,詞意警策。
王益喜,賜田若干畝以飯僧。
先是近臣有毀斥禪宗者,王以問曤,曤曰:“自性三寶,何必強生分別。
”王以為然,至是益知禪學(xué)為貴,謗言無自而入。
已而退處兜率內(nèi)院,而建仁禪寺又欲起之,曤笑而不答。
歷應(yīng)二年,攝州守革西芳教寺為禪,僉謂非曤無以厭眾望,遂振錫而往,舉揚達摩氏之道,聽者改容,為建無縫閣,以水晶寶塔安置舍利萬顆其中,他若奇勝之地,多冠以亭榭以憩四方游士,規(guī)制燦然可觀。
嘗夢王作沙門相,乘寶車往靈龜山。
已而即世,征夷大將軍源公造天龍資圣禪寺,以助冥福,聘曤住持,遂與前夢協(xié)。
阿州守源公新立補陀院。
曤亦徇其意,為之說法,即還天龍。
康永元年春,太倉天王親往受戒,愿為弟子。
三年,建八幡菩薩靈廟于寺側(cè)。
貞和元年,王復(fù)帥群臣來聽法,敷宣之際,有二星降于庭,光如白日,賜以金襕紫衣。
二年春,令弟子智元補其處,退歸云居庵。
冬復(fù)召之入宮,加以“正覺”之號。
觀應(yīng)元年春,兩宮國母請曤于仙洞受五戒。
二年春,曤謂左右曰:“天龍宮室幸皆就緒,唯僧堂猶闕,當力為之。
”及堂成,可容七百人。
廷議重曤名德,復(fù)強入天龍,為行《百丈清規(guī)》,聲振朝野。
王復(fù)加以“心宗普濟”之號,且遺之手書,略曰:“道振三朝,名飛四海。
”主天龍席,再轉(zhuǎn)法輪。
乘佛祖權(quán),數(shù)摧魔壘,人以為榮。
曤年已高,又復(fù)引退兜率內(nèi)院。
九月朔,召門弟子曰:“吾世壽七十又七,僧臘亦六十矣,旦夕將西歸,凡有所疑可商討焉。
”于是集座下者如云,曤隨機開示,皆充然有得而退。
越七日示疾,兩宮游臨問起居,曤為陳攝心正因,精神不少衰。
作偈別大將軍源公,復(fù)書《辭世頌》一首。
至晦日,嗚鼓集眾,翛然而逝,塔于內(nèi)院之后。
所度弟子萬有五千馀人。
其嗣法者,天龍則志元妙葩,建長則慈永,南禪則通徹周澤。
曤儀觀高朗,慧學(xué)淵深,舉揚正教,如密云廣布,甘雨頻澍。
凡具生性者,隨其根器小大,皆獲成就。
上自國王宰臣,下至士庶,莫不頂禮敬信,如見七佛出世,香華供養(yǎng),唯恐或后。
夫佛法之流于日本者,臺衡秘密為最盛。
禪宗雖僅有之,將寥寥中絕矣。
千光院榮西禪師以黃龍九世孫,握佛祖正印,唱最上一乘,飆馳霆鍧,逢者膽落。
達摩氏之道,藉以中興。
其示寂之時,且曰:“吾滅后五十年,禪宗當大興。
”今印原承天目之正傳,見道分明,契悟精深,則其懸記之言,已有可徵。
而智曤又以高峰之胤,上纂無學(xué)元公,以繼佛鑒范之傳。
禪學(xué)勃興,若合符節(jié),斯亦驗矣。
然而自天目溯而上之,至楊岐十有二世,楊岐黃龍則同宗慈明者也,其道固同矣。
道同則凡嗣其學(xué)者,先后奮發(fā),殆有不言而喻者乎。
明金華宋濂既為印原銘其塔,又于明洪武八年秋七月,因日本使臣之請,奉敕撰智曤碑文,俱見《鑾坡別集》。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智度。號白云。處之麗水吳氏子。年十五??挥谐鰤m志。父母峻拒之。師不火食者累日。若將滅性焉。父母無奈何。使歸禪智寺。禮空中假公。剃發(fā)具戒。即寺側(cè)楞伽庵。深習(xí)禪定。每趺坐。達旦不寐。如是者數(shù)年。已而嘆曰。六合之大如此。頹然滯一室可乎。遂出游七閩。遍歷諸山。無有契其意者。旋浙。見靈石芝公于凈慈。又登天目。參斷崖義公。談鋒铦利。人莫之敢攖。時無見睹公。說法天臺華頂峰。大振圓悟之道。師往拜之。一見刳心焉。服勤數(shù)載。盡揭底蘊。無見囑之曰。昔南岳。十五出家。受大鑒記莂。后得馬祖。授之以心法。針芥相投。豈在多言耶。勿掉三寸舌誑人。須真正見解。著于行履。方為報佛之深恩耳。師佩伏之弗敢忘。又走長沙。見無方普公。走云居。見小隱大公。皆無異辭。既而旋福林。與毒種曇。成山欽二公?;ハ嗖邉?。如恐失之。后從御史中丞章公溢之請。出世龍泉之普慈。眾至八百人。移茅山。遷武峰。從者恒如初。國初吳元年。隱禪智之岑樓。洪武己酉。詔起天下名僧。敷宣大法。師與焉。初力辭。戍將強起之。適師至。而會事解嚴。遂還杭。杭人奉師居虎跑。又入華頂。未幾示微疾。浩然有歸志。四眾堅留之。師曰。葉落歸根。吾所愿也。遂回福林。五日忽沐浴易衣。索筆書偈云。無世可辭。有眾可別。太虛空中。何必釘橛。擲筆而逝。壽六十七。臘五十二。阇維。得五色舍利。塔于院之西。師靜謐寡言。機用莫測。臨眾無切督之威。嚴厲之色。唯以實相示人。所至之處。人皆欽慕。如見古德。或持香花供養(yǎng)?;蚶L像事之。不可以數(shù)計。見客無懈容。無蔓辭。有問則言。無則終日澄坐。所作偈語。不許人錄。故今無傳者。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二
禪師。
名智度。
號白云。
處州麗水吳氏子也。
初住普慈。
終于福林。
度居福林時。
以無見睹公藤杖手卷囑累古拙俊。
是為斷橋一脈。
有克肖之者也。
蓋睹公。
法繼方山寶。
寶嗣斷橋倫。
故度望斷橋。
為四葉之祖焉。
度為人沉默而曠達。
初受業(yè)于郡之白云空中假禪師。
假。
陰察度根器。
使行卑劣行以挫之。
每呼度名。
度每應(yīng)諾。
假曰。
將謂將謂。
度不領(lǐng)。
乃使度南詢曰。
善財。
是菩薩中行腳樣子也。
趙州。
是祖師中行腳樣子也。
龐蘊。
是居士中行腳樣子也。
今人行腳。
不效此三老。
則枉費芒鞋。
徒自困耳。
度即遍參南北禪席。
已而歸省。
假公喜曰。
你來也。
吾事畢矣。
一日說偈曰。
地水火風(fēng)先佛記。
掘地深埋第一義。
一免檀那幾片柴。
二免人言無舍利。
乃端坐蛻去。
度掩面哭曰。
蒼天蒼天。
或曰。
君哭遲矣。
度乃大笑。
遂廬于塔。
日取楞嚴圓覺研究。
悉能貫之。
然于日用之際。
又不能得大自在。
嘆曰。
參禪不求大徹癡禪也。
吾師豈虛語哉。
但恨游方時。
未抵天臺參無見睹。
當是時。
睹公稱為宗門繡虎。
居華頂。
禪流憚之。
度即趨華頂謁睹。
以西來密意扣之。
睹掀眉視曰。
得娑羅峰點頭。
向汝道。
度以手搖曳。
睹便喝。
度悟旨曰。
娑羅峰頂。
白浪滔天。
花開芒種后。
葉落立秋前。
睹曰。
我家無殘羹餿飯。
曰即今亦不少。
睹欣而肯之曰。
我四十年住此山。
一老道者耳。
別無甚奇特。
惟先師未了公案。
今以責汝。
汝善保任。
睹便趨寂。
度住后。
以為先師遺囑在躬。
因時接物。
隨機開導(dǎo)。
聲重湖江。
與夢堂愚庵諸老齊名。
明洪武二年。
有詔赴京。
即疏辭還。
門下有以不耐事諫者。
度怒責曰。
汝不聞古德有言乎。
縱饒弄到帝王家。
也是一場乾打閧。
將來法門。
濫竿竊符之弊。
必汝輩也。
未幾。
遷化于福林。
有遺偈曰。
無世可辭。
有眾可別。
太虛空中。
何必釘橛。
火浴收五色舍利。
大如菽。
塔于寺西。
度隨所說法偈頌。
弗許記錄。
禪者竊書其語。
度乃瞋逐。
曰。
奴流敢裨販吾語。
作口頭人事以衒叢林耶。
復(fù)有老宿。
以未見度語句為恨。
潛探眾中。
值度入室。
徵判險要。
如揭貫花。
老宿大喜曰。
不意斷橋猶在。
贊曰。
睹公居山四十載。
耽耽坐視。
非白云解其項下之鈴。
幾鈍置耳。
白云行道。
垂手低眉。
蓋亦蒼頡造書契。
而代結(jié)繩者耶。
及暮年。
仍襲睹公之風(fēng)。
翛然高枕。
瞋責子弟有竊符濫竽之弊。
又何異延恩安之笑法云秀也。
語云。
百花叢里過。
一葉不沾身。
其白云乎。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八
釋智度,字白云,姓吳氏,麗水人也。父德大,母葉氏,具有善愿。度生而靈穎,迥異凡近。年十五,灑然有出塵之趣,欲就浮屠學(xué)。父母方珍愛,峻辭拒之,因不火食者累日,若將滅性,父母知不可奪,使歸禪智寺,禮空中假薙發(fā),受具戒,習(xí)禪定。于楞伽庵,每趺坐達旦,如是者數(shù)年。已而嘆曰:“六合之大,如此頹然滯一室可乎?”遂出游七閩,遍歷諸山,無有契其意著。復(fù)還郡之白云山,因澄禪師道場遺址,筑福林院,為憩息之所。日取《楞嚴》、《圓覺》二經(jīng)鈔疏讀之。既熟,不假師授,章旨自通。久居此山,遂以為號。已而復(fù)嘆曰:“拘泥文字,如油入麥粉,了無出期,德山所謂‘窮諸玄義,若一豪置于大虛’者,信不誣也?!蹦巳ブ鲇握愫又?,見靈石芝于凈慈。未幾,又上天目山,參斷崖義,譚鋒铦利,莫之敢攖。時無見睹說法天臺華頂峰,大振圓悟之道。更踰濤江叩之,曰:“西來密意何如?”無見曰:“待娑羅峰點頭,乃與汝言。”度儗答,無見遽喝,度曰:“娑羅峰頂,白浪滔天,花開芒種后,葉落立秋前?!睙o見頷之,服勤數(shù)載,乃翩然辭還。無見囑之曰:“昔南岳十五歲出家,受大鑒記莂,后得馬祖授之以心法,針芥相投,豈在多言?勿掉三寸舌誑人,須真正見解,著于行履,方為報佛深恩?!倍扰宸ジ彝?。然既有所證入,儼然如白云在天,卷舒無礙。又走長沙見無方普,入云居見小隱大,當機問答,無異華頂。元至正甲申,縣令長徇緇素之請,迎還福林,與毒種曇、成山欽,互相策勵,如恐失之。甲午,復(fù)隱楞迦庵。壬寅,王府參軍胡公深安復(fù)請至福林。甲辰,御史中丞章公溢招致龍泉之普慈,徒侶景從,云輸川委,至八千馀指,而檀施日集,食用無缺。乙巳,移茅山。丙午,遷武峰。元季亂擾,復(fù)隱岑樓。明室龍興,首崇正教。洪武己酉,始建法會于蔣山,有詔起天下名僧,敷宣大法,而度與焉。初猶力辭,戍將疆起之。度曰:“心境雙忘,隨緣去住,復(fù)何拘礙。”遂行,將至而會散,乃還杭。杭人奉居虎跑,歷夏及秋,便趨華頂。明年春二月,示微疾,浩然有歸志,四眾堅留之。度曰:“落葉歸根,吾所愿也。”遂旋福林,五日,忽沐浴易衣,索筆書偈曰:“無世可辭,有眾可別。大虛空中,何必釘撅?!睌S筆而逝。時洪武庚戌三月一日也,壽六十七,臘五十二。阇維之夕,送者千馀人,火馀得五色舍利及齒牙數(shù)珠。弟子仁哲瘞骨院西,善女子唐凈德為建塔其上。度靜謐寡言,機用莫測,臨眾無切督之威,嚴厲之色,唯以實相示人。所至人皆欽慕,如見古德,或持香華供養(yǎng),或繪像事之,不可數(shù)計。蓋信心為一切功德之母,茍能信,奚道之不造,法之不明。自圓悟八傳,至于無見,究其所得所證,何莫不由于此。度自幼齡,即能信道,決可脫離死生,一息不少怠,所以卒能徹究心源,縱橫自在。平昔教人,隨機開導(dǎo),無懈容,無蔓辭,有問則言,否則終日澄坐而已。金華宋濂為之銘曰:“華頂之峰,有道所居。隨時演法,大音鏗如。當機一喝,見者驚愕。言出霆奔,無蟄不作。振錫而歸,我亦何心。舉首睇之,白云在岑。乘運而游,或出或處。落葉歸根,古今一軌。塵緣既盡,翛然而化。擲筆坐蛻,如人赴家。世相有滅,其性常在。誰謂師亡,青山不改。”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19—1692 【介紹】: 明末清初湖南衡陽人,中年一度改名壺,字而農(nóng),號姜齋、夕堂、一瓢道人、雙髻外史。明崇禎十五年舉人。南明永歷時任行人司行人。旋歸居衡陽石船山。永歷政權(quán)覆滅后,曾匿居瑤人山區(qū),后在石船山筑土室名觀生居,閉門著書。自署船山病叟,學(xué)者稱船山先生。吳三桂反清兵起,夫之又逃入深山。終其身不剃發(fā)。治學(xué)范圍極廣,于經(jīng)、史、諸子、天文、歷法、文學(xué)無所不通,有《正蒙注》、《黃書》、《噩夢》、《讀通鑒論》、《姜齋詩話》等?!洞竭z書》至道光間始刻,同治間始有全書,后又有增收,至三百五十八卷。
晚晴簃詩匯·卷一十一
王夫之,字而農(nóng),號姜齋,衡陽人,學(xué)者稱船山先生。明崇禎壬午舉人,永歷時官行人司行人。入國朝,隱居不出。從祀孔廟。有《姜齋詩集》。
詞學(xué)圖錄
王夫之(1619-1692) 字而農(nóng),號姜齋,又號夕堂,另有雙髻外史、一瓢道人等別號,中年一度更名壺。衡陽人。崇禎舉人。初在衡山舉義軍抗清,敗走肇慶投南明永歷帝,授行人司行人。從軍瞿式耜部。后見復(fù)明無望,決意隱遁,居衡陽之石船山,著述終老,學(xué)者稱船山先生。為明清之際著名思想家、學(xué)者,后人將其與顧炎武、黃宗羲并稱為"清初三大儒"。曾撰《夕堂永日緒論》、《詩繹》傳其詩論。有《姜齋文集》、《姜齋詩集》。今人輯有《王船山詩文集》。詞集名《鼓棹初集》、《二集》及《瀟湘怨詞》,亦合稱《姜齋詞》。
黃鶴樓志·人物篇
王夫之(1619~1692) 明末清初思想家、學(xué)者。字而農(nóng),號姜齋。湖南衡陽人。明崇禎十五年(1642)舉人。清初曾參與抗清活動,官南明政權(quán)行人司行人,后隱居衡陽石船山,人稱“船山先生”。與顧炎武、黃宗羲并稱“清初三大儒”,有各類著述近百種。王夫之曾四次到武昌參加鄉(xiāng)試,所作詩文涉及黃鶴樓處多有。崇禎十五年壬午科鄉(xiāng)試時,王夫之與黃岡王源曾、熊寔(字渭公)等百馀人會于黃鶴樓,“拈韻賦詩”。有詩《黃鶴須盟大集用熊渭公韻》;所作《廣哀詩》有“黃鶴高樓秋,酹酒邀江月”之句。
姜齋詩集·本傳
王夫之,湖南衡陽人。
明舉人。
張獻忠陷衡州,設(shè)偽官招夫之,夫之走匿南岳。
賊執(zhí)其父為質(zhì),夫之引刀自刺肢體,舁往易父,賊見其創(chuàng)也,免之。
父子俱得脫歸。
居石船山,杜門著書,神契張載正蒙之說,演為思問錄內(nèi)外二篇。
所著書有周易稗疏、書經(jīng)稗疏、詩經(jīng)稗疏。
其言易,不信陳摶之學(xué),亦不信京房之術(shù),于先天諸圖及緯書雜說,排之甚力,而亦不空談元妙,附會老莊之旨,故言必徵實,義必切理。
其說尚書,詮釋經(jīng)文,多出新義,然詞有根據(jù),不同游談。
其說詩,辨正名物訓(xùn)詁,以補傳箋諸說之遺,皆確有依據(jù),不為臆斷。
又辨葉韻一篇,持論名通,足解諸家之轇轕。
又著尚書引義、春秋稗疏、春秋家說。
康熙閒,吳逆在衡湘,夫之又逃入深山。
吳逆平,巡撫嘉之饋粟帛請見,夫之辭帛受粟,未幾卒。
姜齋詩集·自敘
境識生則患不得,熟則患失之。與其失之也寧不得。此予所知而自懼者也。五十以前不得者多矣。五十以后未敢謂得。一往每幾于失中閒不無力為檠括。而檠括之難予自知之,抑自提之。詩言志,又曰詩以道性情。賦亦詩之一也。人茍有志,死生以之,性亦自定,情不能不因時爾。楚人之謂葉公子高,一曰君胡胄,一曰君胡不胄。云胄云不胄,皆情之至者也。葉公子高處此,殆有難言者。甲寅以還,不期身遇之?;蛑^予胡胄,或謂予胡不胄,皆愛我者。誰知予情,予且不能自言,況望知者哉。此十年中,別有柳岸吟。欲遇一峰白沙定,山于流連駘宕中。學(xué)詩幾四十年,自應(yīng)舍旃以求適于柳風(fēng)桐月,則與馬、班、顏、謝了不相應(yīng),固其所巳。彼體自張子壽感遇開之先,朱文公遂大振金玉。竊謂使彭澤能早知此,當不僅為彭澤矣。阮步兵髣髴此意,而自然別為酒人,故和阮和陶,各如其量,止于阮、陶之邊際,不能欺也。庚申上已湘西草堂記。

人物簡介

全臺詩
陳肇興(1831~?),字伯康,號陶村。臺灣府彰化縣治(今彰化市)人。咸豐三年(1853)入庠邑,補廩膳生。從鹿港拔貢廖春波讀書于彰化白沙書院,學(xué)習(xí)四始六義及唐宋明清詩,表現(xiàn)極為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稱「白沙書院四杰」。咸豐九年(1859)中舉,曾建古香樓作為書房及居處,以讀書歌詠自娛。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陳肇興拒絕戴氏之拉攏,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縣集集)之牛牯嶺山中。是年七月謀刺戴氏不成,幾度瀕于險境。閏八月避入集集山中,雖身在軍旅,夜晚得閒時,往往秉燭賦詩,追悼陣亡戰(zhàn)士,詳錄戴案經(jīng)過,題為《咄咄吟》,乃臺灣重要的歷史文獻。同治三年(1864)事平,陳肇興返回鄉(xiāng)里,設(shè)帳授學(xué),門生有楊馨蘭、楊春華、吳德功、許尚賢等,多為俊才之士。著有《陶村詩稿》六卷,并《咄咄吟》二卷合刊?! £愓嘏d的《陶村詩稿》寫至戴案結(jié)束止,由此作可見清代中葉崛起的臺灣士子,思想取向與價值判斷。不僅有個人心靈世界及理想抱負的抒寫,詩作的關(guān)懷重心亦往往與生民百姓密切相關(guān)。在形式上,陳氏習(xí)慣以長篇歌行來抒懷、言志,詩作風(fēng)格雄健豪邁。門人吳德功在《陶村詩稿》序文中謂,肇興之詩胎息于杜甫,可視為清中葉臺灣文壇之「詩史」。《陶村詩稿》最早由門人林宗衡等???,光緒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毀于兵燹。后彰化人楊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于書肆,遂于昭和二年(1937)重刊。民國五十一年(1962)臺灣文獻叢刊本據(jù)楊抄本排??;1971年鄭喜夫以連橫所藏原刊本為底本〖編者按:據(jù)連橫《臺灣詩薈》創(chuàng)刊號〈遺集待刊預(yù)告〉云:「彰化陳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詩稿》八卷,版久毀失,印本亦亡。全臺僅存二部,一在余處,一為云林黃君丕承所藏。」〗,另以楊氏本、文叢本合校,是為鄭校本。1992年龍文出版社據(jù)楊珠浦本重印,而將鄭氏校本標注于眉批以供參考,編為「臺灣先賢詩文集匯刊」第一集第四冊。以下作品以楊珠浦版本(以下簡稱「楊本」)為底本,鄭校本(以下簡稱「鄭本」、「鄭注」)為輔,進行編校。(施懿琳撰)
陶村詩稿·林序
余生也晚,不獲于伯康先生之古香樓而修士相見禮,僅于先生之門下士藉悉其為人,有踐繩之節(jié);并讀其遺著數(shù)篇,愛其質(zhì)不過樸、麗不傷雅,洵足以光揚緝熙,昭章元妙。
然卷帙無完,究不能窺其全豹為憾!
近有楊君珠浦者,抱先生之遺集過務(wù)滋園而告之曰:『此前清道、咸間陳伯康孝廉之遺著也;惜版已散佚,特為之抄而存之』。
余喜而瀏覽,如見故人。
讀至七、八卷,覺當日戴萬生之亂狀歷歷如現(xiàn),可藉以知臺灣往昔之史跡;其關(guān)系于文獻,固不少矣。
楊君并言欲翻印以存于世;篤矣乎仁者之情,近今罕覯。
此不獨伯康先生之幸,亦吾臺文獻保存之幸也。
韓昌黎答崔立之書,嘗謂『發(fā)潛德之幽光』;楊君其有焉。
故為加墨簡端,表而出之。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夏,樹德村人林耀亭撰于守拙山房。
陶村詩稿·陳肇興先生略傳
陳肇興先生,字伯康,彰化人。少穎悟,抱豪膽;事親至孝。曾入邑庠。道光季年,翰林高鴻飛先生署彰化縣;提倡風(fēng)雅,乃聘廖春波先生長白沙書院主講,以詩賦文課士,高縣主躬蒞講席。是以文化大興,士競吟詠,就中陳肇興先生為杰出。先生咸豐八年舉于鄉(xiāng);顏所居曰古香樓,讀書歌詠以自娛。 迨同治元年戴萬生變,先生慨然投筆從軍。彰城陷,只身冒險逃入集集。日則奮練強悍民番,援官軍、誅叛逆;夜則秉燭賦詩,追悼陣亡將士,語多忠誠壯烈。事平,不仕;設(shè)教于里,時雨化人,桃李爭妍,而楊馨蘭、楊春華、林宗衡、許尚賢,俱列門墻。于是相謀刊此「陶村詩稿」,以惠后學(xué)。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六月,彰化楊珠浦輯敘。
陶村詩稿·楊記
「陶村詩稿」共八卷,系磺溪陳肇興先生壯年時所作也;貴寫實、尚平易。余二十五年前,偶然得之書笥;回環(huán)三復(fù),不求甚解。民國八年,請示于吳德功先生;先生喜出望外,詳為說明:『此卷乃臺灣詩學(xué)之結(jié)晶,現(xiàn)存殆無完本;卷中雖有蛀失,當為補記』。至十年,閱畢;告曰:『好自珍藏』!余以是更加愛惜。屢思翻版,躊躇莫進。此次受林耀亭先生及鄉(xiāng)中父老之慫恿,乃決意付印重刊,以公同好,藉以保存臺灣地方文學(xué)之一助,亦可以謝故吳德功先生指導(dǎo)后學(xué)之勞也。爰為之記。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秋,楊珠浦記于南屯愛仁醫(yī)院。
陶村詩稿·題詞
一 一卷新詩百感生,經(jīng)年避寇賦長征;壯懷不作偷安計,又向桃源起義兵。 二 數(shù)載書生戎馬間,杜陵史筆紀瀛寰;采風(fēng)若選「東征集」,咄咄吟中見一斑。 三 浣花溪畔少陵祠,絕代詩才賦亂離;誰料千年才更出,有人繼和「北征」詩。 荊楚陳懋烈芍亭頓首拜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