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全宋文·卷二三八五呂大臨(一○四六~一○九二),字與叔,時稱蕓閣先生,藍田(今屬陜西)人。大鈞弟。學于張載、程頤,與謝良佐、游酢、楊時號“程門四先生”。哲宗元祐中,為太學博士,遷秘書省正字。七年,范祖禹薦其好學修身如古人,可備勸學(《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七二),未及用而卒,年四十七。有《玉溪集》,已佚。事見《朱子語類》卷一○一,《宋史》卷三四○有傳。今錄詩十二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楊時(一○五三~一一三五),字中立,學者稱龜山先生,南劍州將樂(今屬福建)人。神宗熙寧九年(一○七六)進士,調(diào)官不赴,先后從程顥、程頤學,世傳有“程門立雪”之佳話。年四十后始出,歷知瀏陽、馀杭、蕭山縣,張舜民薦為荊州教授。徽宗宣和中,召為秘書郎,未幾除邇英殿說書。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除右諫議大夫兼侍講,又兼國子祭酒,力排和議。乞致仕,提舉崇福宮。高宗即位,除工部侍郎兼侍讀,以龍圖閣直學士提舉洞霄宮,致仕。著書講學,東南學者推為程氏正宗。紹興五年卒,年八十三。謚文靖。有《龜山集》。事見清毛念特《宋儒龜山楊先生年譜》,《宋史》卷四二八有傳。楊時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龜山集》為底本。校以清順治八年楊令聞雪香齋刊本(簡稱順治本),光緒九年延平府署刊本(簡稱光緒本)等。光緒本多出底本詩八首,今又從《嚴陵集》等書中輯得集外詩,合并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二六七五
楊時(一○五三——一一三五),字中立,世稱龜山先生,南劍州將樂(今福建將樂)人。熙寧九年中進士第,調(diào)官不赴,師事程顥、程頤,杜門不仕者十年。久之,歷知瀏陽、馀杭、蕭山三縣,為荊州教授,召為秘書郎,遷著作郎。除邇英殿說書,拜右諫議大夫兼侍講,兼國子祭酒。乞致仕,除徽猷閣待制、提舉嵩山崇福宮。高宗即位,除工部侍郎,復兼侍講。連章丐外,以龍圖閣直學士提舉杭州洞霄宮。已而告老,以本官致仕,優(yōu)游林泉,以著書講學為事。紹興五年卒,年八十三,謚文靖。著有《三經(jīng)義辨》、《論語解》、《經(jīng)說》、《語錄》(存)、《二程粹言》(存)、《龜山集》(存)等,東南學者推為「程氏正宗」。見胡安國《龜山先生墓志銘》(《龜山集》卷首),《宋史》卷四二八本傳,《直齋書錄解題》。
人物簡介
全宋詩【生卒】:1053—1123 【介紹】: 宋建州建陽人,字定夫,一字子通,世稱鹿山先生,亦稱廣平先生。游醇弟。神宗元豐五年進士。累官太學博士,擢監(jiān)察御史,歷知和州、漢陽軍、舒州、濠州等地。師事程顥、程頤,與謝良佐、呂大臨、楊時并號程門四先生。有《易說》、《詩二南義》、《中庸義》、《論語孟子雜解》及《廌山文集》。
游?。ㄒ弧鹞迦灰欢侄ǚ?,建州建陽(今屬福建)人。學者稱廌山先生,亦稱廣平先生(《宋元學案》卷二六),初從程顥學。神宗元豐五年(一○八二)進士,調(diào)越州蕭山尉。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召為太學錄,除博士。二年,知河清縣。應范純?nèi)时?,為潁昌府教授。歷齊州、泉州簽判。元符三年(一一○○),召為監(jiān)察御史?;兆诔鐚幵辏ㄒ灰弧鸲?,出知和州。四年,管勾南京鴻慶宮,居太平州。政和元年(一一一一),知漢陽軍。七年,知舒州。宣和元年(一一一九),知濠州。罷歸,寓歷陽。五年,卒,年七十一。謚文肅。有文集十卷,已佚。后人輯有《游廌山先生集》、《游定夫先生集》行世,卷次不一。事見《龜山集》卷三三《御史游公墓志銘》,《宋史》卷四二八有傳。今錄詩十九首。全宋文·卷二六五八
游?。ㄒ弧鹞迦灰欢侄ǚ颍ㄖ萁枺ń窀=ń枺┤?。師二程,登元豐五年進士第,調(diào)蕭山尉。近臣薦其賢,召為太學錄。元祐元年,改宣德郎,除太學博士,以奉親不便,求知河清縣。四年,范純?nèi)适貪}昌,辟為府學教授。純?nèi)嗜胂?,復為博士。紹圣二年,純?nèi)柿T政,酢亦請外,除簽書齊州判官,移泉州,還為監(jiān)察御史。徽宗朝,歷知漢陽軍及和、舒、濠三州。宣和五年卒,年七十一,謚「文肅」。酢以文行知名,學者稱「廌山先生」,亦稱「廣平先生」。所著有《易說》、《詩二南義》、《中庸義》、《論語孟子雜解》及《游廌山集》等。見《游定夫先生集》卷首所載《御史游公墓志銘》及《年譜》,《宋史》卷四二八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介紹】: 宋建州建安人,字致遠,號九思。謝良佐高弟。入太學,為文不尚時好。徽宗重和元年進士。調(diào)御史臺主簿。以秘書郎守臨江,奉祠歸。
鄭轂,字致遠,號九思,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兆谡桶四辏ㄒ灰灰话耍┻M士。調(diào)御史臺主簿。高宗紹興九年(一一三九),除秘書郎,十年,知臨江軍(《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六)。《萬姓統(tǒng)譜》卷一○七、清乾隆《福建通志》卷四七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介紹】: 宋蔡州上蔡人,字景思,號藥寮居士。謝良佐從孫。官至太常少卿。高宗紹興初侍父寓居黃巖。有《藥寮叢稿》、《四六談麈》。
謝伋,字景思,號藥寮居士,上蔡(今屬河南)人。高宗紹興三年(一一三三)為大宗正丞(《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四一)。四年,兼權(quán)太常少卿(同上書卷六六)。二十五年,知處州(同上書卷一七○)。二十七年,提舉兩浙西路常平茶鹽(同上書卷一七八)。有《四六談麈》兩卷、《藥寮叢稿》二十卷(《宋史·藝文志》),已佚。事見《嘉定赤城志》卷三四?!≈x伋詩,據(jù)《天臺績集別編》等書所錄,編為一卷。全宋文·卷四一九八
謝伋,字景思,自號藥寮居士,上蔡(今河南上蔡)人,克家子。紹興初為詳定一司敕令所刪定官。三年以工部員外郎為祠部員外郎兼權(quán)太常少卿。二十五年知處州。二十七年提舉兩浙路茶鹽公事。著有《四六談麈》二卷(存一卷)、《藥寮叢稿》二十卷。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四一、七五、一七○、一七八,《嘉定赤城志》卷三四,《宋史》卷二○六、二○八等。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生卒】:1130—1200 【介紹】: 宋徽州婺源人,徙居建陽考亭,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遁翁、滄洲病叟,別稱紫陽、云谷老人。朱松子。高宗紹興十八年進士,為同安主簿。孝宗淳熙中,知南康軍,改提舉浙東茶鹽公事。時浙東大饑,乃單車按行境內(nèi),救荒革弊。光宗時歷知漳州,任秘閣修撰等。寧宗初,以煥章閣待制提舉南京鴻慶宮。慶元二年,落職罷祠。卒后追謚文。受業(yè)于李侗,得程顥、程頤之傳,兼采周敦頤、張載等人學說,集北宋以來理學之大成。主持白鹿洞、岳麓書院,講學五十余年,弟子眾多。其學派被稱為閩學,或考亭學派、程朱學派。曾被韓侂胄視為偽學,加以禁止。有《四書章句集注》、《伊洛淵源錄》、《名臣言行錄》、《資治通鑒綱目》、《詩集傳》、《楚辭集注》,及后人編纂的《朱子語類》、《朱文公文集》等。全宋詩
朱熹(一一三○~一二○○),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滄洲病叟、溯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高宗紹興十八年(一一四八)進士,授泉州同安主簿。罷歸請祠,監(jiān)潭州南岳廟。孝宗朝,歷官秘書郎,知南康軍,直秘閣,提舉江西、浙東常平茶鹽,江西提刑,秘閣修撰。光宗即位,知漳州。紹熙四年(一一九三),知潭州兼荊湖南路安撫。寧宗即位,除煥章閣待制兼侍講,尋提舉南京鴻慶宮。慶元二年(一一九六),韓侂胄專政,行偽學黨禁,落職罷祠。六年,卒,年七十一。嘉定二年(一二○九),追謚文。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從祀孔廟。熹登第五十載,任地方官僅七年半,立朝時間更短,生平主要從事著述和講學,是宋代理學集大成者。有《楚辭集注》八卷、《詩集傳》二十卷等。文集版本甚多,生前即有無名氏編刊之《晦庵先生文集》前集十一卷,后集十八卷,卒后,有寧宗時浙江官刻之《晦庵先生文集》一百卷。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建安書院雕印,除集一百卷外,并附王遂輯續(xù)集十一卷及余師魯輯別集十卷。自宋末至明、清,仍續(xù)有增補、刊刻。事見《勉齋集》卷三六《文公朱先生行狀》,《宋史》卷四二九有傳?!≈祆湓?,以《四部叢刊》影印明嘉靖十一年(一五三二)《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其中卷一至卷一○及別集卷七詩部)為底本,校以宋寧宗時刻本(簡稱宋本)、明成化十九年(一四八三)刻本(簡稱成化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朝鮮李朝英祖辛卯(一七七一)刊《朱子大全》(簡稱朝鮮本)等。底本卷末考異,酌予吸收。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十一、十二卷。詞學圖錄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別稱紫陽,謚文?;罩萱脑矗ń駥俳鳎┤?,僑寓建陽(今屬福建)。理學家。有《四書章句集注》、《周易本義》、《詩集傳》、《楚辭集注》、《通鑒綱目》等,詞有《晦庵詞》。全宋文·卷五四二八
朱熹(一一三○——一二○○),字元晦,后改仲晦,號晦庵、遁翁。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生于福建尤溪(今福建尤溪)。紹興十八年進士及第,調(diào)泉州同安縣主簿。任滿還家,著書講學達二十馀年。淳熙五年,知南康軍。在任期間,重建了著名的白鹿洞書院。八年,就任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紹熙元年,知漳州。四年,除知潭州、荊湖南路安撫使,這期間修復了岳麓書院。五年,詔為煥章閣待制兼侍講。同年被罷免,回到福建考亭,主講紫陽書院,又別稱考亭、紫陽,繼續(xù)著書立說。慶元六年病逝,年七十一。朱熹一生做官時間很短,主要從事于著書講學。他上承二程的學說,又加以闡釋發(fā)揮,成為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在國際上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朱熹著述甚富,計有文集一百卷、續(xù)集十一卷、別集十卷,《上蔡先生語錄》三卷,《河南程氏遺書》二十五卷,《河南程氏外書》十二卷,《名臣言行錄》前集十卷、后集十四卷,《近思錄》十四卷,《四書章句集注》十九卷,《太極圖解》注一卷,《通書解》一卷,《伊洛淵源錄》十四卷,《詩集傳》八卷,《資治通鑒綱目》五十九卷,《楚辭集注》八卷,《朱子語類》一百四十卷等,俱存世。事見黃干《朱先生行狀》(《勉齋集》卷三六,《宋史》卷四二九本傳。)
人物簡介
【介紹】: 宋閩清人,家瓊州,字白叟,又字如晦,號海瓊子,又號海蟾。入道武夷山。初至雷州,繼為白氏子,自名白玉蟾。博覽眾籍,善篆隸草書,工畫竹石。寧宗嘉定中詔征赴闕,對稱旨,命館太乙宮。傳其常往來名山,神異莫測。詔封紫清道人。有《海瓊集》、《道德寶章》、《羅浮山志》。全宋詩
白玉蟾(一一九四~?),本名葛長庚,因繼雷州白氏為后,改今名。字白叟、以閱、眾甫,號海瓊子、海南翁、瓊山道人、蠙庵、武夷散人、神霄散吏、紫清真人,閩清(今屬福建)人,生于瓊山(今屬海南)。師事陳楠學道,遍歷名山。寧宗嘉定中詔赴闕,命館太乙宮,賜號紫清明道真人(明嘉靖《建寧府志》卷二一)。全真教尊為南五祖之一。有《海瓊集》、《武夷集》、《上清集》、《玉隆集》等,由其徒彭耜合纂為《海瓊玉蟾先生文集》四十卷。事見本集卷首彭耜《海瓊玉蟾先生事實》。 白玉蟾詩,以明正統(tǒng)??仙重編《海瓊玉蟾先生文集》六卷、續(xù)集二卷為底本。校以影印《道藏》本《上清集》、《武夷集》、《玉隆集》(簡稱上清集、武夷集、玉隆集),明萬歷藍格鈔《海瓊白真人文集》(簡稱明鈔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劉雙松安正堂刊《新刻瓊琯白先生集》(簡稱劉本),清乾隆刊《宋海瓊白真人詩文全集》(簡稱乾隆本)。校本多出底本之詩及新輯集外詩,另編為一卷。全粵詩·卷三一
白玉蟾(一一九四 — 一二二九),本名葛長庚,因繼雷州白氏為后,改今名。字如晦、白叟、以閱、眾甫,號海瓊子、海南翁、瓊山道人、蠙庵、武夷散人、神霄散吏、紫清真人。本閩人,生于瓊山(今屬海南)。善詩文書畫。師事陳楠學道,遍歷名山。宋寧宗嘉定中詔赴闕,命館太乙宮,賜號紫清明道真人(明嘉靖《建寧府志》卷二一)。全真教尊為南五祖之一。相傳理宗紹定二年解化于盰江。有《海瓊集》、《武夷集》、《上清集》、《玉隆集》等,由其徒彭耜合纂為《海瓊玉蟾先生文集》四十卷。事見本集卷首彭耜《海瓊玉蟾先生事實》,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九、明上官崇修唐胄纂正德十六年刊《瓊臺志》卷四〇有傳。詞學圖錄
全宋文·卷六七四六葛長庚(1194 -?)字如晦、紫清、白叟,為白氏繼子,故又名白玉蟾,號蠙庵、海蟾、海瓊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閩清(今屬福建)人。入道武夷山。嘉定中,詔征赴闕,館太乙宮,封紫清明道真人。曾舉童子科,后出家為道士,師事陳楠九年,楠死,游歷天下,后隱居著述,致力傳播丹道,為南宗第五代傳人,即"南五祖"之五,飛升后封號為"紫清明道真人",世稱"紫清先生"。有石刻留惠州西湖玄妙觀。幼聰慧,諳九經(jīng),能詩賦,長書畫,善篆隸草書。楊慎《詞品》稱 "亦有思致,不愧詞人"。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云:"葛長庚詞,一片熱腸,不作閑散語,轉(zhuǎn)見其高。其《虞美人》諸闋,意極纏綿,語極俊爽,可以步武稼軒,遠出竹山之右。"又云:"葛長庚詞,脫盡方外氣,李易安詞卻未脫盡閨閣氣。" 所著《海瓊集》,附詞一卷《玉蟾詩余》。 又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后由弟子彭耜編為《海瓊玉蟾先生文集》)、謝顯道編《海瓊白真人語錄》、《道德寶章》、《海瓊詞》、彭耜編《海瓊問道集》。
白玉蟾(一一九四——?),本姓葛,名長庚,父亡,母改適白氏,遂為白氏子,改名玉蟾,字如晦,號海蟾,又號海瓊,瓊州(治今海南瓊山)人。少學道,師翠虛子陳楠于羅浮山。嘉定中游歷江南,常居武夷山。徵赴闕,對稱旨,詔封紫清真人。紹定中猶在世。博學善屬文,工書畫,自謂「平生翰墨半天下」。道教奉為南宗第五祖。見《歷代真仙體道通鑒》卷四九,《棲真志》卷四,《圖繪寶鑒》卷四及所撰諸文。著作今存《常清靜經(jīng)注》、《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jīng)集注》、《上清集》、《玉隆集》、《武夷集》等,后人又輯有《海瓊白真人語錄》、《海瓊問道集》、《海瓊傳道集》、《紫清指玄集》等。見本集卷首彭耜《瓊海玉蟾先生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