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紫衣師

相關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01 【介紹】: 唐僧。薊州玉田人,俗姓王。年二十五于范陽延壽寺受具足戒。后往翠微山問道三年。尋謁洞上禪師,為入室高弟,嗣其法,住洪州云居山。
禪林僧寶傳·卷第六
禪師名道膺。幽州玉田人也。生于王氏。兒稚中。骨氣深穩(wěn)。言少理多。十歲出家于范陽延壽寺。又十五年。乃成大僧。其師使習毗尼。非其好。棄之游方。至翠微會。有僧自豫章來。夜語及洞上法席。于是一缽南來。造新豐。謁悟本價禪師。價問。汝名什么。對曰。道膺。價曰。何不向上更道。對曰。向上即不名道膺。價喜以謂。類其初見云巖時祗對。容以為入室。膺深入。留云峰之后。結(jié)庵而居。月一來謁價。價呵其未忘情。于道為雜。乃焚其庵。去海昏登歐阜歐阜。廬山西北崦。冠世絕境也。就樹縛屋而居。號云居。衲子亦追求。而集散處。山間樹下。久成苫架。說法其下曰。佛法有什么多事。行得即是。但知心是佛。莫愁佛不解語。欲得如是事。還須如是人。若是如是人。愁個什么。若云如是事即難。自古先德。淳素任真。元來無巧設。有人問。如何是道?;驎r答?磚木頭。作么。皆重元來他根本。腳下實有力。即是不思議人。握土成金。若無如是事。饒汝說得。簇花簇錦相似。直道我放光動地。世間更無過也。盡說了合殺頭。人總不信受。元來自家。腳下虛無力。汝等譬如獵狗。但尋得有蹤跡底。若遇羚羊掛角時。非但不見蹤跡。氣息也不識。僧便問。羚羊掛角時如何。答曰。六六三十六。曰。會么。僧曰。不會。曰。不見道無蹤跡。又問。世尊有密語。迦葉不覆藏。如何是世尊密語。膺呼問者名曰。會么。曰。不會。曰。汝若不會。世尊有密語。汝若會。迦葉不覆藏。乃曰。僧家發(fā)言吐氣。須有來由。莫當?shù)乳e。這里是什么所在。爭受容易。凡問個事。也須識好惡。若不識尊卑良賤。不知觸犯。信口亂道。也無利益。并(音旁)家行腳。到處覓相似語。所以尋常。向兄弟道。莫怪不相似??峙峦瑢W多去。第一莫將來。將來不相似言語。也須看他。前頭八十老人。出場屋。不是小兒戲。不是因循底事。一言參差。即千里萬里。難為收攝。蓋為學處容易。不著力。敲骨打髓。須有來由。言語如鉗如夾。如鉤如鎖。須教相續(xù)不斷。始得。頭頭上具。物物上明。豈不是得妙底事。一種學。大須子細研窮。直須諦當。的的無差。到這里。有什么?跣處。有什么擬議處。向去底人。須常慘悚戢翼。始得。若是知有底人。自解護惜。終不取次。十度發(fā)言。九度休去。為什么如此??峙聼o利益。體得底人。心若獵月扇??谶呏钡悯吵觥2皇菑姙?。任運如此。欲得與么事。須是與么人。既是與么人。不愁恁么事。恁么事即難得。又曰。汝等直饒學得佛邊事。早是錯用心了也。不見古人。講得天花落。石點頭。尚不干自己事。自馀是什么閑。如今擬將有限身心。向無限中用。有什么交涉。如將方木逗圓孔中。多少聱訛。若無與么事。饒汝說得。簇花簇錦。也無用處。未離情識在。若一切事。須向這里及盡。始得無過。方得出身。若有一毫發(fā)去不盡。即被塵累。豈況便多。差之毫??。過犯山岳。不見古人道。學處不玄。盡是流俗。閨閤中物。舍不得。俱為滲漏。直須向這里。及取去。及去及來。并盡一切事。始得無過。如人頭頭上了。物物上通。祇喚作了事人。終不喚作尊貴。將知。尊貴一路自別。便是世間極重極貴物。不得將來。向尊貴邊。須知不可思議。不當好心。所以古人道。猶如雙鏡。光光相對。光明相照。更無虧盈。豈不是一般。猶喚作影像邊事。如日出時。光照世間。明朗是一半。那一半。喚作什么。如今人未認得。光影門頭戶底。粗淺底事。將作屋里事。又爭得。又曰。得者不輕微。明者不賤用。識者不咨嗟。解者無厭惡。從天降下。即貧窮。從地涌出。即富貴。門里出身則易。身里出門則難。動則埋身千尺。不動則當處生苗。一言迥脫獨拔當時語言不要多。多則無用處。僧問。如何是從天降下。即貧窮。曰不貴得。又問。如何是從地涌出。即富貴。曰無中或有。又曰。了無所有。得無所圖。言無所是。行無所依。心無所托。及盡始得無過。在眾如無眾。無眾如在眾。在身如無身。處世如無世。豈不是無嬈其德。超于萬類。脫一切羈鎖。千人萬人得。尚道不當自己。如今若得。共起初一般。古人曰。體得那邊事。卻來這邊行李。那邊有什么事。這邊又作么生行李。所以道。有也莫將來。無也莫將去?,F(xiàn)在底。是誰家事。又曰。欲體此事。直似一息不來底人。方與那個人相應。若體得這個人意。方有少許說話分。方有少許行李分。暫時不在。如同死人。豈況如今。論年論月。不在。如人長在。愁什么家事不辦。欲知久遠事。祗在如今。如今若得。久遠亦得。如人千鄉(xiāng)萬里歸家。行到即是。是即一切總是。不是即一切總不是。直得頂上光??生。亦不是。能為一切。一切不為道。終日貪前頭事。失卻背后事。若見背后事。失卻前頭事。如人不前。后有什么事。僧問。有人衣錦繡入來。見和尚后。為甚寸絲不掛。曰。直得琉璃殿上。行撲倒。也須粉碎。乃曰。若有一毫許。去及不盡。即被塵累。豈況更多。不見尋常道。升天底事。須對眾掉卻。十成底事。須對眾去卻。擲地作金聲。不須回頭顧著。自馀有什么用處。不見二祖當時。詩書博覽。三藏圣教。如觀掌中。因什么。更求達磨安心。將知此門中事。不是等閑。所以道。智人不向言中取。得人豈向說中求。不是異于常徒。息一切萬累道。暫時不在涂路。便有來由。非但惡眷屬。善眷屬。也覓不得。甚處去。通身去。歸家去。省覲去。始脫得諸有門去。去得牢籠。脫險難。異常徒。又曰。如掌中觀物決定。決定方可隨緣。若一如此。千萬亦然。千萬之中。難為一二。一二不可得。不見道。顯照底人即易得。顯己底人即難得。不道全無。即是希有。若未得如此。不受強為。強為即生惱。生惱即退道。退道則罪來加身。即見不得。說什么大話。汝既出家。如囚免獄。少欲知足。莫貪世榮。忍饑忍渴。志存無為。得在佛法中。十生九死。也莫相拋出。生入死。莫違佛法。斬釘截鐵。莫負如來。事宜無多。各自了取。有事近前。無事莫立。膺住持三十年。道遍天下。眾至千五百人。南昌鐘王師尊之。愿以為世世師。唐天復元年秋示微疾。十二月二十八日。為大眾開最后方便。敘出世始卒之意。眾皆愴然。越明年正月三日。問侍者。今日是幾。對云。初三。師云。三十年后。但云祇這是。乃端然告寂。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薊門玉田王氏子。
年二十五。
依范陽延壽寺落發(fā)受具。
始習毗尼藏。
嘆曰。
大丈夫宜求解脫。
豈復為義所桎梏耶。
由是詣翠微山問道。
而即以燕居者三閱寒暑。
俄而睹有人衣冠。
若使者狀。
謂膺曰。
盍游南方。
以參知識乎。
忽不見。
且有僧從豫章至。
為稱洞上法席之盛。
膺竟造洞山。
山一日問膺云。
阇梨名什么。
膺云道膺。
山云向上更道。
膺云。
向上則不名道膺。
后山問膺云。
吾聞思大和尚生倭國作王是否。
膺云。
若是思大。
佛亦不作。
說什么作國王。
一日山問膺。
什么處來。
膺云踏山來。
山云阿那個山堪住。
膺云阿那個山不堪住。
山云恁么即子于山得個入路。
膺云無路。
山云。
若無路。
爭得與老僧相見。
膺云。
若有路。
即與和尚不相見也。
山云。
此子向后千人萬人。
把不住在。
于是洞山深肯之。
出世居三峰。
后徙云居提唱。
頗類洞山。
時鐘傳以南平王。
據(jù)有江西。
尤信向。
表奏賜紫衣師號。
每延請入府。
則預令掃除甘子堂。
以館之。
千眾圍繞。
供施豐縟。
雖荊南成汭。
亦慕德遣饋。
動盈鉅萬。
天復元年辛酉秋示疾。
明年正月三日遷化。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禪篇第三之五
釋道膺。姓王氏。薊門玉田人也。生而特異神彩朗然。處于重丱崆峒稟氣。宿心拔俗。爭離火宅之門。拭目尋師。遂攝鍛金之子。師授經(jīng)法誦徹復求。年偶蹉跎二十五方于范陽延壽寺受具足戒。乃令習聲聞律儀。膺嘆曰。大丈夫可為桎梏所拘邪。由是擁線衲振錫環(huán)。萃翠微山問道。三載宴居。忽睹二使者。冠服頗異。勉膺曰。胡弗南方參知識邪。未幾有僧自豫章至。盛稱洞上禪師言要。膺感動神機遂專造焉。如是洞上垂接復能領會。曾問曰。我聞思大禪師向倭國為王。虛耶實耶。對曰。若是思師佛亦不作。況國王乎。自爾洞上印許。初住三峰。后就云居提唱。時唐之季鐘氏。據(jù)有洪井傾委信誠。每一延請入州。則預潔甘子堂以禮之。乃表于昭宗。賜紫袈裟一副并師號焉。都不留意。所化之徒寒暑相交。不下一千馀眾。牛頭香樹圍繞者皆是栴檀。金翅鳥王軒翔者不齊尺鴳。四方饋供千里風從。如荊南帥成汭。遣赍檀施。動盈鉅萬。以天復元年辛酉秋示疾。至明年正月三日而化焉。豫章南平王鐘氏供其喪葬。時諸道禪子各。依鄉(xiāng)土所尚者。隨靈龕到處列花樹帳幔粉面之饌。謂之卓祭。一期兇禮之盛勿過于時也猗歟。膺出世度人滿足三十年。遺愛可知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58—932 【介紹】: 五代時僧。永嘉人。俗姓唐,字方外。鴻莒弟。住溫州大云寺。后梁太祖曾賜以紫衣。嘗刺血寫《法華經(jīng)》一部,人奉為異寶。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字方外。
姓唐氏。
永嘉人。
幼從表兄弟。
出家越之龍宮寺。
既受具。
乃回鄉(xiāng)里。
時州將朱褒。
知其名。
尤欽挹之。
唐大順中。
請以城南廢大云寺。
委楚修治以居。
詔許焉。
于是楚裒施率工。
追還舊觀。
乾化初。
吳越錢氏。
召楚于錢唐龍興寺。
臨壇開戒。
且奏賜紫衣師號。
楚以涼德不稱其服。
力辭。
詩人鄭說高其義。
贈以篇什。
楚于法華經(jīng)尤所通貫。
其集眾講演。
凡五十馀座。
又嘗刺血繕寫。
以充供養(yǎng)。
長興三年。
忽蓮華產(chǎn)于講堂之中。
重跗復萼。
香氣芬郁。
六月五日夜。
猶行道誦經(jīng)。
頃之侍者但覺聲微鐙暗。
就視則趺坐而逝矣。
壽七十五。
臘五十二。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讀誦篇第八之二
釋鴻楚字方外。姓唐氏。永嘉人也。生而符彩且異群兒。及甫髫齡器度宏曠。楚之外昆弟皆出俗越之龍宮伽藍。遂祈二親亦愿隨往網(wǎng)疏魚脫籠揭鶴飛。杜若殖于蘭洲。新繒染于絳色。互相切直誦習彌通。年二十三方升上品無作。及回本郡時州將朱褒。知其名節(jié)欽揖愈勤。唐大順中以城南有廢大云寺荒墌表聞昭宗欲重締構(gòu)。帝俞其請。于是百工俱作。楚躬主之。施利程功不愆于素。而講經(jīng)禮像無相奪倫。武肅王錢氏。乾化初年于杭州龍興寺開度戒壇。召楚足臨壇員數(shù)。因奏薦梁太祖賜紫衣并號。固讓弗聽終不披著。自言。涼德何稱法門命數(shù)之服。時詩人鄭說南游訪鴻靜法師。邂逅與楚會。體知高行杼詩贈楚云。架上紫衣閑不著。案頭金字坐長看。楚寬慈人未嘗見其慍色。神氣清爽。厥頤豐下且皤其腹。目不邪視顧必回身。世俗之言不輕掉舌。所講法華經(jīng)計五十許座。一日楚之講堂中忽生蓮華。重柎復葉香氣芬荂。以長興三年壬辰六月五日無疾而化。俗齡七十五。法臘五十二。道俗孺慕。其年遷塔于慈云右岡焉。楚講貫外深夜行道誦經(jīng)。將逝夕燈光忽暗經(jīng)聲絕微。告門人曰。勞爾給使吾將往矣。其所臥之榻中。先有白蛇。其大若肱。恒同臥處。長誡童侍無妄驚擾。生常撰上生經(jīng)鈔。刺血寫法華經(jīng)一部。至今永嘉人謂為僧寶中異寶焉。
僧超慧 朝代:五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僧。字誨機。住寧州黃龍寺。初游岳麓,遇一僧曰,東北行,遇洪即止,逢龍可住。及至黃龍山,有雙峰庵,馬和尚以法付之而去。后禪侶云集,黃龍一派被天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黃龍山。
誨機禪師。
清河張氏子。
初參巖頭。
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頭曰。
你還解救糍么。
曰解。
頭曰。
且救糍去。
后到玄泉。
又問。
泉拈起一莖皂角曰。
會么。
師不會。
泉放下作洗衣勢。
師便禮拜曰。
信知佛法無別。
泉曰。
見甚道理。
師曰。
某甲問巖頭。
頭曰你解救糍么。
救糍也祗是解粘。
和尚提起皂角。
亦是解粘。
所以道無別。
泉呵呵大笑。
師遂有省。
唐天祐中。
游化至此山。
節(jié)帥施俸建宇。
奏賜紫衣師號。
大張法席。
師將順世。
有僧問。
百年后缽囊子何人將去。
曰。
一任將去。
曰。
里面事如何。
曰。
線綻方知。
曰。
何人得。
曰。
海燕雷聲即向汝道。
言訖告寂。
先是呂巖真人洞賓。
京川人。
唐末三舉不第。
偶于長安酒肆。
遇鐘離權(quán)。
授以延命術。
自爾人莫之究。
嘗游廬山歸宗。
書鐘樓壁曰。
一日清閑自在身。
六神和合報平安。
丹田有寶休尋道。
對境無心莫問禪。
未幾。
道經(jīng)黃龍山。
睹紫云成蓋。
疑有異人。
乃入謁。
值師擊鼓升堂。
師見意必呂公也。
欲誘而進。
厲聲曰。
座旁有竊法者。
呂毅然出問。
一粒粟中藏世界。
半升鐺內(nèi)煮山川。
此意如何。
師指曰。
這守尸鬼。
呂曰。
爭奈囊有長生不死藥。
曰。
饒君八萬劫。
終是落空亡。
呂薄訝飛劍脅之。
不能入。
遂再拜求指歸。
師詰曰。
半升鐺內(nèi)煮山川即不問。
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
呂言下頓契。
作偈曰。
棄卻瓢囊摵碎琴。
如今不戀汞中金。
自從一見黃龍后。
始覺從前錯用心。
師囑令加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76—958 【介紹】: 五代時僧。銅臺永濟人。九歲于臨清王舍城寺出家。受戒后,往滑州明福寺,從彥暉學,為一門之冠。尋住汴京萬歲百法院,化行河淮間,前后飯僧三十萬。晚住魏府觀音院。魏帥陳思讓篤志歸依,表薦賜紫,署號歸政。晚年頗學歐王書體。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張姓。鄴之永濟人。九歲獲事師于臨清王舍城寺。暨受具戒。克勤佛事。誦經(jīng)之暇。禮拜旋繞。必晝?nèi)谷?。不少廢。已而本師遣從滑臺明福寺暉公。聽習未期月。頓領玄要。暉公之門。疇昔號為杰然者。數(shù)十輩。皆出其下。于是徇睢陽之請。法澤霶霈矣。久之汴都信士舍宅。筑萬歲百法院致居之。隨赴諸檀。所得襯施。前后齋僧三十萬。天雄軍戴張郭三氏。以觀音院召。抑其衰莫疲薾之時乎。佺于百法尤淹貫。登座辯給。初不臨文。每覽大藏。以輔知見。諷誦誠愨。當深夜無人聲。或聞戶外。彈指贊嘆者。魏帥陳君思讓篤志歸向。表薦得紫衣歸政大師號。顯德五年。年八十有三矣。忽命弟子奉晏等。造木輿曰。必以西方禮。阇維我。其年十一月十一日。奄爾而逝。塔其遺骨焉。
宋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篇第二之四
釋智佺。
姓張氏。
銅臺永濟人也。
九歲于鄴都臨清王舍城寺事師。
暨受具戒身器挺然八尺面色玉如。
行步若舒雁。
言音如扣鐘。
人望之凜然。
僉曰。
美丈夫也。
恒誦諸經(jīng)晝?nèi)谷Y佛無闕。
本師知其法器。
遣往滑臺。
抵明福寺就暉師講肆。
期月頓見諸法體用。
喜不自任。
時暉之門生炮勇炰干者數(shù)十員。
皆出佺之下。
徇睢陽人請講。
未久又今東京。
遇信士舍宅為萬歲百法院。
由此洛京陳許徐宿維青琴臺咸樂請其敷演。
自鳩聚檀嚫。
前后飯僧三十萬。
天雄軍戴張郭三家。
同建觀音院命居之。
佺敏利之性天資。
初終講百法論可百許遍。
登法座多不臨文。
懸述辯給。
后三過覽大藏經(jīng)以輔見知。
其誦諷經(jīng)咒也。
嘗聞戶外闃然有彈指聲者。
感鬼神贊嘆歟。
魏帥陳君思讓。
篤志歸依。
表薦紫衣師號曰歸政。
殆臨八十一而剋意學歐王書體。
僅入能妙。
或問之。
曰吾習來生字耳。
顯德五年年八十三。
呼弟子奉晏等囑累令造木輿一所歛送阇維。
至其年十一月十一日奄終。
奉木塔舉高三丈馀。
縱燎時有白鶴哀鳴紫云旋覆。
收拾舍利建塔緘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77—949 【介紹】: 五代僧。范陽人,俗姓馮。通“六籍”,尤善《》、《楚辭》。后梁太祖乾化三年于五臺山受戒。末帝龍德間,于棣州開元寺置院講經(jīng),歷二十余載,學徒百余人。后漢相國馮道重之,奏賜紫衣,自此忽忽不樂,卒。賜號德正。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77—949 俗姓馮,范陽(今北京西南)人。15歲已通六籍,詩調(diào)新奇。后投駐蹕寺出家。后梁末帝乾化三年(913)往五臺山受戒。因兩河兵事,遂于魏博并汾間學大小乘經(jīng)律論。龍德二年(922)駐錫棣州開元寺。置院講經(jīng)論20余年,聲聞齊魯之間。宰相馮道表奏于后漢高祖,賜紫衣,又賜號德正?!?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七有傳。《全唐詩》存詩1首。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馮氏。
范陽人。
世業(yè)儒。
而貨殖累鉅萬。
超幼有異志。
年十五。
入庠校。
工文藝。
尤善騷律。
一日偶閱佛經(jīng)。
乃嘆曰。
人生富貴。
幻泡爾。
復何足恤。
遽往依駐蹕寺大德剃染。
未幾。
本師云逝。
服其喪。
以孝稱。
梁乾化三年。
獲登具于五臺。
且將行邁以究所聞。
而兵阻兩河間。
龍德二年。
遂掛錫無棣之開元寺。
久之別構(gòu)院。
以事開演。
迄三十馀載不替。
是宜遐邇臻集。
而緇素慕向也。
以故秀造質(zhì)問。
守牧扣訪。
輒使童子辭謝而已。
州將李君。
欲表乞紫衣師號。
超不可。
且曰。
茍爾則吾必在盧龍塞外矣。
丞相馮道。
知其為族人。
卒奏賜之號德正。
自是忽忽不樂。
乾祐二年二月三日。
以微恙卒。
春秋七十三。
夏臘三十五。
茶維。
收舍利起塔以葬。
宋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篇第二之四
釋恒起。姓馮氏。范陽人也。祖父不仕。世修儒道。而家富巨萬。超生而聰慧。居童稚群不貪戲弄。年十五早通六籍尤善風騷。辭調(diào)新奇播流人口。忽一日因閱佛經(jīng)洗然開悟。乃嘆曰。人生富貴喻等幻泡。唯有真乘可登運載。遂投駐蹕寺出俗。未周三祀方議進修晝夜不疲。而屬師亡。亦遵釋氏喪儀。守禮無怠。孝悌之名燕人所美。梁乾化三年往五臺山受木叉戒。由是陟遐自邇。切問近思。俄徵伐木之章。且狎或人之友。結(jié)契遠求名匠。阻兩河間。兵未罷路不通。南則梁祖。北則莊宗??购庥谳p重之前。逐鹿在存亡之際。當是時也。超止于本州魏博并汾之間。學大小乘經(jīng)律論。計七本講通思于雍洛。梁宋名師杳然隔絕。雖然巡歷非遠宏暢殊精。瓶滿見知翼飛名字。是故并部息塵中山貞辯夫二人者。言行俱臻證修有位。一見超嘆曰。義龍之頭角悉完備矣。待飛奮而為霖雨焉。其為碩德題目多此類也。龍德二年掛錫于無棣。超曰。此則全齊舊壤鄒魯善鄰。遂止開元伽藍東北隅。置院講諸經(jīng)論。二十馀年宣導。各三十馀遍。節(jié)操高邁舉措舒徐。緇素見之無不怯懼。聲無叱咤語不夸奢。自然而然。且非威勢凌??之所得也。前后州牧往來使臣。向譽欽風修名執(zhí)刺。相禮重者止令童子。辭以講貫罕曾接對。初有所慊終伏其高。齊魯之間造秀不遠數(shù)百里。造其門以詰難。諸公一睹超容傍聽議論。參乎子史證以教宗?;騿栆蛎?。超答以詩一首。辭新理妙皆悉嘆降。時郡守李君素重高風。欲飛章舉賜紫衣。超聞驚愕遂命筆為詩云。虛著褐衣老。浮杯道不成。誓傳經(jīng)論死。不染利名生。厭樹遮山色。憐窗向月明。他時隨范蠡。一棹五湖清。李君復令人勸勉愿結(jié)因緣。超確乎不拔。且曰。而其復爾則吾在盧龍塞外矣??⒙劧?。又相國瀛王憑道聞其名知是鄉(xiāng)關宗人。先遺其書。序以歸向之意。超曰。貧道閑人早舍父母剋志修行。本期彌勒知名。不謂浪傳于宰衡之耳也。于吾何益。門人敦喻。不得已而答書。具陳出家之人豈得以虛名薄利而留心乎。瀛王益加鄭重。表聞漢祖。遂就賜紫衣。自此忽忽不樂。以乾祐二年仲春三日微疾。數(shù)辰而終于本院。院眾咸聞天樂沸空。乃升兜率之明證也。春秋七十三。僧臘三十五。門人洞徵與學徒百馀人持心喪。傾城士庶僧尼會送城外。具茶毗禮收舍利二百馀顆。分施之外緘五十顆于本院。起塔以葬之。瀛王未知。別奏賜師號曰德正。乃刊敕文于石塔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馮。范陽人。祖父修儒。而家富巨萬。超生而聰慧。年十五。早通六藉。猶善風騷。忽一日因。閱佛經(jīng)。洗然開悟。乃嘆曰。人生富貴。喻等幻泡。唯有真乘??傻沁\載。遂投駐蹕寺出俗。晝夜進修。而屬師亡。遵釋氏喪儀。守禮無怠。梁乾化三年。住五臺山。受木叉戒。由是遠求名匠。阻兩河間。乃止于本州。魏博并汾之間。學大小乘經(jīng)律論。計七本。龍德二年。掛錫于無棣。超曰。此則全齊舊壤鄒魯善鄰。遂止開元枷藍東北隅。置院講諸經(jīng)論。二十馀年。宣導各三十馀遍。齊魯之間。造秀不遠數(shù)百里。造其門以哲難。諸公一睹超容。傍聽議論。參乎子史。證以教宗?;騿栆蛎?。超答以詩一首。辭新理妙。皆悉嘆降。時郡守李君。素重高風。欲飛章舉賜紫衣。超聞驚愕。遂命筆為詩云。虛著褐衣老。浮杯道不成。誓傳經(jīng)論死。不染利名生。厭樹遮山色。憐窗向月明。他時隨范蠡。一棹五湖清。李君復令人勸勉。愿結(jié)因緣。超確乎不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09—985 【介紹】: 五代至宋初僧。杭州馀杭人。幼出家于馀杭東山朗瞻院,通貫三學,了達性相。天福中游方抵天臺山,參德韶國師,遂承法印。后周世宗顯德間居杭州五云山。錢俶召賜紫,署普覺大師,命住臨安功臣院。宋太祖乾德初,為筑云棲寺。其地多虎,志逢能馴之,世稱伏虎和尚。開寶初,住持普門精舍。四年,固辭歸山,住五云山華嚴道場。卒謚普覺。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志逢。馀杭人氏。生而惡葷。膚體香潔。出家于臨安之東山。通貫三學。晉天福中。參天臺韶國師契悟。一日入普賢殿宴坐。倏有神人跪膝于前。師問為誰。曰。護戒神也。師曰。吾慮宿愆未殄。汝知之乎。曰。師有何罪。唯小過耳。師曰。何也。曰。凡折缽水亦施主物。師常輒棄之。非所宜也。言訖而隱。師自此悉飲之。吳越王聞其名。賜召紫衣。署普覺號。命住功臣山。開寶初。忠懿王建普門精舍。請揚宗要。為開山始祖。四年。以老固辭。時大將凌超以五云山新創(chuàng)華嚴道場奉施為終老之所。出入??大扇。乞錢買肉飼虎?;⒚坑?。載以還山。雍熙二年示寂。 贊曰。 葷血之味  生所弗知  虎不得肉  猶己饑之 妥尾出林  迎載而歸  孰云異類  感化一機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志逢。
馀杭人也。
生而惡葷。
膚體香潔。
出家于臨安之東山朗瞻院。
通貫三學。
嘗夢升須彌山。
睹三佛列坐。
初釋迦次彌勒。
皆禮其足。
惟不識第三佛。
但仰視而已。
時釋迦示之曰。
此是補處彌勒師子月佛。
師方作禮。
覺后因閱大藏經(jīng)。
乃符所夢。
游方見韶國師于天臺。
契悟。
一日入普賢殿中宴坐。
倏有一神人。
跪膝于前。
師問。
汝其誰乎。
曰。
護戒神也。
師曰。
吾患有夙愆未珍。
汝知之乎。
曰。
師有何愆。
唯一小過耳。
凡折缽水亦施主物。
師嘗傾棄之。
非所宜也。
言訖而隱。
師自此洗缽水盡飲之。
積久因致脾疾。
十年始愈。
吳越國王。
向師道風。
召賜紫衣師號。
命住功臣院。
開寶初。
忠懿王建普門精舍。
請師為開山。
舉揚宗要。
開寶四年。
師固辭解院。
愿棲老林泉。
時大將凌超。
于五云山創(chuàng)院。
奉師為終老之所。
五云多虎。
師每??大扇乞錢。
買肉飼虎。
虎輒馴伏。
日暮還山。
虎迎之。
騎以歸。
故世稱伏虎禪師。
一號大扇和尚。
雍熙二年示寂。
壽七十七。
塔曰寶峰常照。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910—975 俗姓吳,泉州晉江(今福建晉江)人。五代閩中禪僧。幼出家,后至福州,嗣白龍道希。歸住泉州清溪,又移青陽山20余年。開寶三年(970),漳州刺史陳文顥請住漳州報劬院?!?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卷二四有傳,并收其詩偈1首?!度圃娎m(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宋詩
釋玄應(九一○~九七五),俗姓吳,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
住漳州報劬院,稱玄應定慧禪師。
太祖賜紫衣師號。
開寶八年卒,年六十六。
 《景德傳燈錄》卷二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1 【介紹】: 宋僧。
天竺摩伽陀國人。
宋初至鄜州,與河中梵學僧法進共譯經(jīng)義,始出《無量壽經(jīng)》、《尊勝經(jīng)》、《七佛贊》。
太祖建隆六年召見,賜紫衣師號,入譯經(jīng)傳法院。
太宗雍熙二年改名法賢。
真宗咸平元年復進所譯新經(jīng),真宗為之制序。
卒謚玄覺法師。
補續(xù)高僧傳·譯經(jīng)篇
天息災。北天竺迦濕彌羅國人也。太平興國中。與烏填曩國三藏施護。至京師。時梵德前后疊來。各獻梵筴。集置甚富。上。方銳意翻傳。思欲得西來華梵淹貫器業(yè)隆善者。為譯主。詔于太平興國寺西。建譯經(jīng)傳法院。以須之。先是。有梵德法天者。中天竺國人。妙解五明。深入三藏。初至蒲津。與通梵學沙門法進。譯無量經(jīng)七佛贊。守臣表上之。上覽之大悅曰。勝事成矣。與天息災施護同召見。問佛法大意。對揚稱旨。賜紫方袍。并居傳法院。賜師號天息災明教大師。法天傳教大師。施護顯教大師。令先以所將梵本。各譯一經(jīng)。詔梵學僧法進常謹清沼。筆受綴文。光祿卿楊說。兵部員外郎張洎潤文。殿直劉素監(jiān)護。所須受用。悉從官給。三師述譯經(jīng)儀式上之。且請。譯文有與御名廟諱同者。前代不避。若變文回護??址两?jīng)旨。詔答。佛經(jīng)用字。宜從正文。廟諱御名。不須回避。未一月新譯經(jīng)成。天息災上圣佛母經(jīng)。法天上吉祥持世經(jīng)。施護上如來莊嚴經(jīng)各一卷。詔兩街。選義學沙門百人。詳定經(jīng)義。時左街僧錄神曜等言。譯場久廢。傳譯至艱。三師。即持梵文先翻梵義。以華文證之。曜眾乃服。上覽新經(jīng)。示宰臣曰。佛氏之教。有裨政理。普利群生。達者自悟淵源。愚者妄生誣謗。朕于此道。微識其宗。凡為君正心無私。即自利行。行一善以安天下。即利他行。如梁武舍身為奴。此小乘偏見。非后代所宜法也。車駕幸譯經(jīng)院。賜坐慰勞。增什物給童子。悉出禁中所藏梵本。令其翻譯。復選梵學沙門。為筆受。義學沙門十人。為證義。自是每歲誕節(jié)。必獻新經(jīng)。皆召坐賜齋。以經(jīng)付藏頒行。適西國有進大乘祝藏經(jīng)。詔法天詳定。天奏。此經(jīng)是于闐書體。非是梵文。況其中無請問人。及聽法眾。前后六十五處。文義不正。帝召天諭曰。使邪偽得行。非所以崇佛教也。宜焚棄此本。以絕后惑。下詔曰。朕方隆教法。用福邦家。其內(nèi)外諸郡童行并與剃度。時新經(jīng)陸續(xù)以進上如次披覽。謂宰臣曰。天息災等。妙得翻譯之體。詔除天息災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法天施護朝奉大夫試鴻臚卿。法天改名法賢。并月給酥酪錢有差。上親制三藏圣教序以賜之。用冠新譯之首。中云。法師天息災等。常持四忍。早悟三空。翻貝葉之真詮。續(xù)人天之圣教。芳猷重啟。偶運當時。潤五聲于文章。暢四始于風律。堂堂容止。穆穆輝華。曠劫而昏蟄重明。玄門昭顯。軌范而宏光妙法。凈界騰音。及真宗即位。禮部侍郎陳恕。以譯院久費供億為言。上不聽。且制序文。命置先帝序后。從法賢請也。咸平三年八月。天息災示寂。謚慧辯。敕有司具禮祭葬。次年法賢亡。謚玄覺。禮視慧辯。施護先逝。三師遭逢圣世。首隆譯場。續(xù)獅弦之響。發(fā)空谷之音。闡宣之功。無忝前哲矣。
新續(xù)高僧傳·譯經(jīng)篇第一之一
釋法天,一曰法賢,中天竺摩伽陀國人。宋初,至鄜州,與河中梵學僧法進共譯經(jīng)義,始出《無量壽經(jīng)》、《尊勝經(jīng)》、《七佛贊》。州牧王龜從潤色之,獻闕下。太祖建隆六年八月,召見賜紫。初興譯事,詔童子五十人習梵書。法天所譯,《大方等總持寶光明經(jīng)》五卷,《佛說未曾有正法經(jīng)》六卷、《外道問圣大乘法無我義經(jīng)》二紙馀,《佛說一切如來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jīng)》七紙馀,《佛說圣曜母陀羅經(jīng)》三紙半,《圣無能勝金剛大陀羅尼經(jīng)》三紙半,《佛說大乘圣無量壽決定光明王如來陀羅尼經(jīng)》五紙,《毗俱胝菩薩一百八名經(jīng)》三紙馀,《諸佛心印陀羅尼經(jīng)》一紙半,《圣虛空藏菩薩陀羅尼經(jīng)》六紙馀,《佛說慈氏菩薩誓愿陀羅尼經(jīng)》一紙弱,《佛說大護明大陀羅尼經(jīng)》五紙,《佛說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羅尼經(jīng)》七紙,《佛說普賢菩薩陀羅尼經(jīng)》二紙強,《最上大乘金剛大教寶王經(jīng)》二卷,《妙臂菩薩所問經(jīng)》四卷,《佛說金剛菩薩降伏一切部多大教王經(jīng)》三卷,《圣多羅菩薩一百八名陀羅尼經(jīng)》六紙馀,《佛說寶藏神大明曼拿羅儀軌經(jīng)》二卷,《大寒林圣拿羅陀羅尼經(jīng)》四紙馀,《最勝佛頂陀羅尼經(jīng)》二紙強,《無能勝大明陀羅尼經(jīng)》七紙半,《無能勝大明心陀羅尼經(jīng)》一紙半,《佛說圣寶藏神儀軌經(jīng)》二卷,《七佛贊唄伽陀》二紙強,《佛說文殊師利一百八名梵贊》三紙半,《佛說圣觀自在菩薩梵贊》二紙弱,《犍椎梵贊》七紙半,《佛說長者施報經(jīng)》六紙馀,《佛說七佛經(jīng)》一卷,《毗婆尼佛經(jīng)》二卷,《佛說大三摩惹經(jīng)》四紙半,《妙法圣念處經(jīng)》八卷,《佛說分別緣生經(jīng)》一紙馀,《嗟襪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jīng)》三紙馀,《佛說諸形有為經(jīng)》一紙強,《佛說目蓮所問經(jīng)》二紙弱,《佛說苾芻五法經(jīng)》四紙馀,《佛說苾芻迦尸迦十法經(jīng)》二紙半,《菩提心觀釋》二紙馀,《佛一百八名贊》二紙馀,《勝軍化世百喻伽陀經(jīng)》七紙弱,《六道伽陀經(jīng)》五紙。綜上所譯,都四十四種,大小百一十九紙,成帙者三十五卷,其所敷者博,而功亦勤矣。自太祖以來,迄于真宗,四十馀年中,累承恩錫,賜天竺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號曰“傳教大師”。太宗雍熙二年,帝覽新譯經(jīng)已,改其名曰法賢。蓋天、賢皆譯音,本疊韻也。咸平元年,復進所譯新經(jīng),真宗為之制序。今大藏載法賢所譯經(jīng)共六十馀部,中有《佛說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jīng)》七卷,共二十五品,首列圣教序。以咸平四年五月示寂。謚玄覺法師,敕送終,如慧辨禮。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妙堪(一一七七~一二四八),號笑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俗姓毛。得法于天童無用禪師。歷住妙勝、金文、光笑、報恩、雪峰、靈隱、凈慈諸名剎。理宗淳祐八年卒,年七十二。事見《釋氏稽古略》卷四、《佛祖綱目》卷九。今錄偈二首。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妙堪。
號笑翁。
慈溪毛氏子。
廣顙平頂。
骨氣清豪。
從野庵道欽受學。
以廣記多聞稱。
后一力參究。
依息庵觀于金山。
又走靈隱。
見松源。
皆不契。
時無用居天童。
徑造其室。
用問曰。
行腳僧游山僧。
曰。
行腳僧。
用曰。
如何是行腳事。
提坐具便摵。
用曰。
此僧敢來這里持虎須。
俾參堂。
一日用舉狗子無佛性話。
才儗開口。
用以竹篦劈口打。
應聲呈偈曰。
大涂毒鼓。
轟天震地。
轉(zhuǎn)腦回頭。
橫尸萬里。
用頷之。
俾侍香。
尋命分座出世。
凡十坐道場。
皆海內(nèi)名剎。
三被詔旨。
并諸名公卿推挽。
不得已而后就也。
雖荷禪宗重寄。
而不以其道自封。
其于佛淺深之說。
無不融了。
世出世法。
無不兼弘。
常曰。
于心有取舍。
識情未盡見。
法有彼此。
智眼未明。
天臺舊無律宗。
居報恩也。
與大卿齊公議。
合十寺為大剎。
筑戒壇。
命負毗尼學者。
倡開遮持犯之法。
風勵新學。
臺始行南山宗也。
居靈隱。
山門逼近屠沽。
堪撒其廬。
揭關飛來峰外。
以限喧寂。
曰。
不可使旃陀羅氣薰穢三寶也。
荊湖總臣。
以國乏用。
奏僧道得以出貲。
紫衣師號。
俾領住持。
聞之嘆曰。
茍如是。
則千金之子。
皆可主法。
我道危矣。
因抗疏。
且致書秉鈞軸者。
其議遂寢。
詔徙天童。
力辭。
東歸翠巖。
筑室。
奉先世香火。
育王虛席。
有旨起師。
再辭。
不許。
乃奉詔。
表章大覺。
祖述妙喜。
秩然有序。
未幾。
復下天童之命。
大參趙公。
請主凈慈。
皆固辭謝之。
俄示疾。
書遺表。
作寺丞張公書通守。
永嘉曹公來問疾。
從容敘世契移頃。
書偈曰。
業(yè)鏡高懸。
七十二年。
一搥擊碎。
大道坦然。
置筆泊然而逝。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五
禪師出四明毛氏。
名妙堪。
號笑翁。
十歲授以世典。
過目成誦。
不悅也。
乃從野庵欽。
潛心釋訓。
竟為大僧。
受無用全禪師之囑。
住后以持綱不屈。
聲達朝廷。
朝廷屢以名山居堪。
堪去就自若淡如也。
一時爭慕之。
堪初參松源于靈隱不契。
偶禪者讀全無用自贊曰。
匙挑不上個村夫。
文墨胸中一點無。
曾把虛空揣出骨。
惡聲贏得滿江湖。
堪悚然欲見全。
未及發(fā)。
會全公訪靈隱。
堪心幸之。
松源引座。
全乃曰。
適來松源和尚。
舉竹篦話。
令天童納敗缺。
諸人要知么。
聽取一頌。
黑漆竹篦握起。
迅雷不及掩耳。
德山臨濟茫然。
懵底如何插嘴。
堪于此信入。
即隨至天童。
告香入室。
全公以趙州無字徵堪。
堪擬對。
全驟擊之。
堪大悟曰。
大涂毒鼓。
轟天震地。
轉(zhuǎn)腦回頭。
橫尸萬里。
全公可之。
堪后出世妙勝。
遷金文。
又廣孝。
始終不務姑息。
誠感徵應。
紹興乙亥。
禱雨。
有司欲援徽宗事例。
以道居僧之左。
而尊其符水之術。
堪力言不可。
遂退歸雪竇。
天竟不雨。
童叟謠曰。
以右為左。
天曰不可。
四月五月。
池潭起火。
聞于朝。
復舊序。
雨乃大通。
衛(wèi)藩遂以臺山報恩請堪。
堪以臺山舊無律宗。
乃議十寺為壇。
弘施毗尼。
于是四眾云合。
化行南國。
乃至屠父行慈。
狗盜弭節(jié)。
奉詔住虎丘。
未幾升靈隱。
衛(wèi)王特建大慈寺。
請堪為開山首祖。
既而退隱上柏。
臺郡陳使君。
邀居瑞巖。
居無何。
又遷江心寺。
乃淳熙壬寅年也。
當是時。
孝宗留神內(nèi)典。
常制圓覺楞嚴經(jīng)注。
普賜文臣。
又嘗召對諸禪宗。
如佛照光者。
出入禁廷。
以內(nèi)觀堂。
為禪師邸。
甚盛典也。
俄有奏。
令僧道買紫衣師號。
為大剎住持。
堪駭嘆曰。
審是。
則商賈皆可主法耶。
吾道危矣。
即詣闕抗疏。
切直數(shù)千言。
議寢。
紹熙癸丑年。
佛照再赴壽皇詔。
而育王席虛。
以堪補之。
堪歷主名坊。
機不虛發(fā)。
深憐根有利鈍。
而法無小大。
嘗以頌示諸學流曰。
車牛腦后痛加鞭。
棄卻黃金抱碌磚。
逐惡隨邪至今日。
即非心佛錯流傳。
又曰。
覺城東際老婆婆。
白發(fā)????意氣多。
與佛同生嫌見佛。
惡人無柰惡人何。
又曰。
柳毅傳書只自知。
得便宜是落便宜。
親生愛子都拋卻。
痛惜深憐乞養(yǎng)兒。
猶以柬致石鼓夷曰。
先師法道。
惟我與公。
我既日就衰頹。
無足道者。
公今應跡靈隱。
利生接物。
去就當如秋葉春云。
任緣聚散。
凡與公卿貴人相見。
務翻其窠窟。
絕其偷心。
若稍有院子。
一念掛在胸次。
模棱茍合。
便成流俗阿師。
雖為萬指住持。
何足貴也。
詞甚激切。
慶元庚申春。
書遺表上達。
并作短語。
挽張寺丞主后事。
乃趺坐白眾曰。
業(yè)鏡高懸。
七十二年。
一錘粉碎。
大道坦然。
再與曹通守訣別。
斂目而逝。
其僧臘六十也。
后嗣無文燦。
燦付愚叟鑒。
鑒閩人。
有實德。
元世祖詔住攴提。
賜號通悟明印。
明印去妙喜。
其世有五。
贊曰。
碩果不食。
厥功偉也。
當南遷后。
司衡多建中之馀。
至今方外。
以市名職。
吾道微矣。
公乃毅然撥亂。
而反之正。
功孰大焉。
謂之碩果非耶。
殊不知浩然綱領之節(jié)。
又原于妙喜云。
新續(xù)高僧傳·護法篇第五之一
釋妙堪,字笑翁。姓毛氏,四明人也。廣顙平頂,骨清氣寒。從野庵道欽受釋學,依息庵觀于金山,參松源岳于靈隱,皆無所契。時無用居天童,徑造其室。用問之曰: “行腳耶?游山耶?”曰:“行腳耳。”乃使參堂室中,常示狗子無佛性語。一日擬議間,用以竹篦劈之,堪應聲呈偈曰:“大荼毒鼓,轟天震地。轉(zhuǎn)腦回頭,橫尸萬里。”無用頷之,即命侍香。已而報恩約公,禮之分座。太守程公請主妙勝,遷金文,移光孝。尋以衛(wèi)王堂牒,除臺之報恩。天臺舊無律宗??芭c大卿齊公議,合十寺為大剎,筑壇場,命負毗尼學者。倡開遮持犯之法,風勵新學。閩帥王公請居雪峰。未幾,詔住靈隱,嫌偪近屠沽,撤其廬,揭關飛來峰外避之。衛(wèi)王以大慈完美,力請開山,允之。及王薨,乃庵居上柏。臺州使君陳公以瑞嚴邀堪。無何,江心牒至,監(jiān)丞使公,強之乃起凈慈,詔下,固辭不獲。大參余公書來言:不可重違君命。明年,荊湖總臣奏令天下僧眾入訾,請紫衣封號者許之??蔼殤n焉,慨然謂所知曰:“朝廷果如是,則千金之子,皆得主法,吾道殆矣。”乃奏疏論之,其事遂寢。終宋之世,法之不壞,堪之力也。詔徙天童,辭而東歸。翠巖育王虛席,有旨起堪,再辭不允。天童書至,大參趙公請主凈慈,謝之以疾。俄書遺表,草啟與張公,請主后事。通守永嘉曹公來問疾,猶從容敘世次。頃之,書偈曰:“業(yè)鏡高懸,七十二年。一槌擊碎,大道坦然?!睌S筆而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