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楊億

相關人物:共 48 位
共 4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2—770 【介紹】: 唐河南鞏縣人,祖籍襄陽,字子美,自稱杜陵布衣,又稱少陵野老。杜審言孫。初舉進士不第,遂事漫游。后居困長安近十年,以獻《三大禮賦》,待制集賢院。安祿山亂起,甫走鳳翔上謁肅宗,拜左拾遺。從還京師,尋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棄官客秦州、同谷,移家成都,營草堂于浣花溪,世稱浣花草堂。后依節(jié)度使嚴武,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代宗大歷中,攜家出蜀,客居耒陽,一夕病卒于湘江舟中。甫工詩歌,與李白齊名,并稱李杜。后人又稱其為詩圣,稱其詩為“詩史”。名篇甚多,為世傳誦。有《杜工部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12—770 字子美,排行二,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其十三世祖杜預,乃京兆杜陵(今陜西長安縣東北)人,故杜甫自稱“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遜,東晉時南遷襄陽(今湖北襄樊),故或稱襄陽杜甫,乃指其祖籍。而杜甫一度曾居長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祖父審言,武后時官膳部員外郎,于初唐五言律詩之形成曾起積極作用。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其一生正值唐朝由盛而衰之轉變時期,安史之亂乃此轉變之關鍵,杜甫一生經(jīng)歷與創(chuàng)作,與其時代之興衰密切相聯(lián)。青年時代正值玄宗開元全盛時期,經(jīng)過前后三次、歷時十年之漫游生活。開元二十三年(735),舉進士,不第。天寶六載(747),玄宗“詔天下,有一藝,詣轂下”。杜甫應是屆制舉,又落第。十載,獻《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賢院。十四載十月,始授河西尉,不受,旋改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十一月安史亂發(fā),次年六月,玄宗奔蜀,長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七月,太子李亨即位靈武,改元至德。肅宗至德二載(757)四月,杜甫奔赴行在鳳翔,授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乾元元年(758)六月,貶華州司功參軍。次年七月棄官,由華州往秦州(今甘肅天水)、同谷(今甘肅成縣),年底達成都,于西郊建草堂,生活相對安定。代宗寶應元年(762)因避亂又漂泊梓州(今四川三臺)、閬州(今四川閬中)。廣德二年(764)重返成都,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聘杜甫為節(jié)度使署中參謀,又薦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稱杜工部。永泰元年(765)夏春之交,離成都,至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在夔州近2年,作詩430多首。大歷三年(768)正月,出峽,抵湖北江陵,又轉公安、岳陽。輾轉漂泊于江湘之間。大歷五年冬,詩人病死于由長沙至岳陽之小舟中。生平詳見元稹撰《杜工部墓系銘》,新、舊《唐書》本傳。年譜多家,其中以蔡興宗、魯訔、蔡夢弼、單復所編年譜及黃鶴所撰《年譜辨疑》影響較大。近人聞一多《少陵先生年譜會箋》考訂頗詳,可參考。杜甫現(xiàn)存詩歌1440余首。宋人王洙所編《杜工部集》20卷,為今存之最早版本。其詩歌乃圍繞詩人所處時代環(huán)境與自身遭際而創(chuàng)作。其“渾涵汪茫,千匯萬狀”之詩歌內容,反映當時社會面貌全面深刻,故后人譽之為“詩史”。在詩歌藝術方面,杜甫承繼前賢,勤于探索,刻意求工,無體不精,形成其“沉郁頓挫”,“律切精深”之藝術風格。元稹稱杜詩:“上薄風雅,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杜工部墓系銘》)故杜甫之于唐詩,具有集前代之大成,開后世之先路之作用,影響至大。對杜詩之整理編纂、系年、分類、評點、注釋、研究,歷代學者用力至勤。迄清以前之專門著述,今存者尚有200種左右。版刻流傳最廣泛者,有錢謙益《杜詩箋注》,仇兆鰲《杜詩詳注》、楊倫《杜詩鏡銓》等。僅辛亥后近人之有關專著,亦達200余種之多。《全唐詩》編為19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2首,斷句4。
唐詩匯評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稱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原籍襄陽(今湖北襄樊),自曾祖居鞏(今河南鞏縣)。早年漫游吳越。舉進士落第,復游齊趙。天寶三載結識李白,同游梁宋、齊魯。五載,入長安,應試落第,遂居留長安,進《三大禮賦》,又投詩干謁權貴,十五載,始得授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安史叛軍陷兩京,被俘困長安。至德二載夏,間道奔肅宗行在鳳翔,授左拾遺,上疏救房琯。乾元元年,出為華州司功參軍。二年棄官經(jīng)秦州、同谷入蜀,至成都,營草堂寓居。寶應元年蜀亂,流亡梓、閬諸州。廣德二年回成都。時嚴武為劍南西川節(jié)度,薦甫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卒,蜀中亂,離成都經(jīng)云安至夔州。大歷三年正月出峽,經(jīng)江陜、公安漂泊至湖南,轉徙于岳、潭、衡諸州間。五年冬,病卒。在我國古代詩史上,杜甫是“集大成”者,被譽為“詩圣”,其詩被譽為“詩史”,與李白并稱“李杜”,對后世影響十分深遠。有《杜甫集》六十卷,已佚。大歷中,樊晃集其詩編為《小集》六卷,亦佚。北宋王洙重編《杜工部集》二十卷、補遺一卷行世,為后世各種杜集祖本?!?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十九卷。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九
甫字子美。襄陽人。徙河南鞏縣。天寶初應進士不第。十三載獻三大禮賦。帝奇之。使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衛(wèi)率府冑曹參軍。祿山陷京師。赴河西。謁肅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遺。上元二年。嚴武鎮(zhèn)成都。奏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永泰二年卒。年五十九。

作品評論

元稹《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并序》
唐興,官學大振,歷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練精切,穩(wěn)順聲勢,謂之為律詩。由是而后,文體之變極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遺近,務華者去實,效齊梁則不逮于魏晉。工樂府則力屈于五言,律切則骨格不存,閑暇則纖秾莫備。至于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使仲尼考鍛其旨要,尚不知貴,其多乎哉!茍以為能所不能,無可無不可,則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時山東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余觀其壯浪縱恣,擺去拘束,模寫物象,及樂府歌詩,誠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輔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shù)百,辭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
本事詩
杜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
新唐書·杜甫傳贊
唐興,詩人承陳隋風流,浮靡相矜。至宋之問、沈佺期等,研揣聲音,浮切不差,而號律詩,競相沿襲。逮開元間,稍裁以雅正。然恃華者質反,好麗者壯違;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長。至甫,渾涵汪茫,千匯萬狀,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厭徐,殘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謂“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昌黎韓愈于文章慎許可,至歌詩獨推曰:“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闭\可信云。
孫僅《讀杜工部詩集序》
公之詩,支而為六家:孟郊得其氣焰,張籍得其簡麗,姚合得其清雅,賈島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鍵,陸龜蒙得其瞻博,皆出公之奇偏爾,尚軒軒然自號一家,赫世煊俗。后人師擬之不暇,矧合之乎?風騷而下,唐而上,一人而已。是知唐之言詩,公之馀波及爾。
蘇軾《王定國詩集敘》
古今詩人眾矣,而杜子美為首,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
黃庭堅《大雅堂記》
子美詩妙處乃在無意于文。夫無意而意已至,非廣之以《國風》《雅》《頌》,深之以《離騷》《九歌》,安能咀嚼其意味,闖然入其門耶?故使后生輩自求之,則得之深矣。
秦觀《韓愈論》
杜子美之于詩,實積眾家之長,適其時而已。昔蘇武、李陵之詩,長于高妙;曹植、劉公干之詩,長于豪逸;陶潛、阮籍之詩,長于沖淡;謝靈運、鮑照之詩,長于峻潔;徐陵、庾信之詩,長于藻麗,于是杜子美者,窮高妙之格,極豪逸之氣,包沖淡之趣,兼峻潔之姿,備藻麗之態(tài),而諸家之作所不及焉。然不集諸家之長,杜氏亦不能獨至于斯也,豈非適當其時故耶?……孔子,圣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嗚呼,杜氏,韓氏亦集詩文之大成者與!
后山詩話
詩欲其好,則不能好矣。王介甫以工,蘇子瞻以新,黃魯直以奇,而子美之詩,奇常、工易、新陳莫不好也。
《潛溪詩眼》
老杜詩,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類如此。皆拙固無取,使其皆工,則峭急而無古氣,如李賀之流是也。然后世學者。當先學其工者,橢神氣骨皆在于此。
歲寒堂詩話
王介甫只知巧語之為詩,而不知拙語亦詩也;山谷只知奇語之為詩,而不知常語亦詩也。歐陽公詩專以快意為主,蘇端明詩專以刻意為工,李義山詩只知有金玉龍鳳,杜牧之詩只知有綺羅脂粉,李長吉詩只知有花草蜂蝶,而不知世間一切皆詩也。惟杜子美則不然:在山林則山林,在廊廟則廊廟,遇巧則巧,遇拙則拙,遇奇則奇,遇俗則俗,或放或收,或新或舊,一切物、一切事、一切意,無非詩者,故曰“吟多意有馀”,又曰“詩盡人間興”,誠哉是言”!
歲寒堂詩話
子美詩奄有古今。學者能識國風、騷人之旨,然后知子美用意處;識漢魏詩,然后知子美遣詞處。
《遁齋閑覽》
或問王荊公云:編四家詩,以杜甫為第一,李白為第四,豈白之才格詞致不逮甫也?公曰:白之歌詩,豪放飄逸,人固莫及,然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變也。至于甫,則悲歡窮泰,發(fā)斂抑揚,疾徐縱橫,無施不可。故其詩有平淡簡易者,有綿麗精確者,有嚴重威武若三軍之帥者,有奮迅馳驟若泛駕之馬者,有淡泊閑靜若山谷隱士者,有風流蘊藉若貴介公子者。蓋其詩緒密而思深,觀者茍不能臻其閫奧,未易識其妙處,夫豈淺近者所能窺哉!此甫所以光掩前人而后來無繼也。
苕溪漁隱叢話
山谷云,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后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
滄浪詩話
少陵詩憲章漢魏,而取材于六朝。至其自得之妙,則前輩所謂集大成者也。
滄浪詩話
李、杜二公,正不當優(yōu)劣。太白有一二妙處,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處,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
瀛奎律髓
大抵老杜集,成都時詩勝似關輔時,夔州時詩勝似成都時,而湖南時詩又勝似夔州時,一節(jié)高一節(jié),愈老愈剝落也。
楊維楨《李仲虞詩序》
觀杜者不唯見其律,而有見其騷者焉;不唯見其騷,而有見其雅者焉;不唯見其騷與雅也,而有見其史者焉。此杜詩之全也。
唐詩品匯
蜀郡虞集云:杜公之詩,沖遠渾厚,上薄風雅,下凌沈、宋、每篇之中有句法章法,截乎不可紊;至于以正為變,以變?yōu)檎?,妙用無方,如行云流水,切無定質,出于精微,奪乎天造,是大難以形器求矣。公之忠憤激切、愛君憂國之心,一系于詩,故常因是而為之說曰:《三百篇》,經(jīng)也;杜詩,史也。“詩史”之名,指事實耳,不與經(jīng)對言也;然風雅絕響之后,唯杜公得之,則史而能經(jīng)也,學工部則無往而不在也。
丹鉛總錄
杜子美詩諸體皆有絕妙者,獨絕句本無所解。
藝圃擷馀
少陵故多變態(tài),其詩有深句,有雄句,有老句,有秀句,有麗句,有險句,有累句。后世別為“大家”,特高于盛唐者,以其有深句,雄句、老句也;而終不失為盛唐者,以其有秀句、麗句也。輕淺子弟往往有薄之者,則以其有險句、拙句、累句也。不知其愈險愈老,正是此老獨得處,故不足難之;獨拙、累之句,我不能掩瑕。雖然,更千百世無能勝之者何?要曰:無露句耳。
詩藪
盛唐一味秀麗雄渾。杜則精粗、巨細、巧拙、新陳、險易、淺深、濃淡、肥瘦靡不畢具,參其格調,實與盛唐大別,其能會萃前人在此,濫觴后世亦在此。且言理近經(jīng),敘事兼史,尤詩家絕睹。
詩藪
太白筆力變化,極于歌行;少陵筆力變化,極于近體。李變化在調與詞,杜變化在意與格。然歌行無常矱,易于錯綜;近體有定規(guī),難于仲縮。調詞超逸,驟如駭耳,索之易窮;意格精深,始若無奇,繹之難盡,此其稍不同者也。
詩藪
大概杜有三難:極盛難繼,首創(chuàng)難工,遘衰難挽。子建以至太白,詩家能事都盡,杜后起,集其大成,一也;排律近體,前人未備,伐山道源,為百世師,二也;開元既往,大歷繼興,砥柱其間,唐以復振,三也。
唐詩鏡
杜子美之勝人者有二:思人所不能思,道人所不敢道,以意勝也;數(shù)百言不覺其繁,三數(shù)語不覺其簡,所謂“御眾如御寡”、“擒賊必擒王”,以力勝也。五七古詩,雄視一世,奇正雅俗,稱題而出,各盡所長,是謂武庫。五七律詩,他人每以情景相和而成,本色不足者往往景饒情乏,子美直攄本懷,借景入情,點熔成相,最為老手,然多徑意一往,潦倒太甚,色澤未工,大都雄于古者每不屑屑于律故。故用材實難,古人小物必勤,良有以也。
李維楨《雷起部詩選序》
昔人云詩至子美集大成,不為四言,不用樂府舊題。雖唐調時露,而能得風雅遺意。七言歌行擴漢魏而大之。沉郁瑰琦,巨麗超逸。五言律體裁明密,規(guī)模宏遠,比耦精嚴,音節(jié)調暢;七言律稱是。至于長律,闔辟馳驟,變化錯綜,未可端倪,冠絕占今矣。
唐音癸簽
少陵七律與諸家異者有五:篇制多,一也;一題數(shù)首不盡,二也;好作拗體,三也;詩料無所不入,四也;好自標榜,即以詩入詩,五也。此皆諸家所無,其他作法之變,更難盡數(shù)。
《詩源辨體》
或問:子美五七言律較盛唐諸公何如?曰:盛唐諸公唯在興趣,故體多渾圓,語多活潑;若子美則以意為主,以獨造為宗,故體多嚴整,語多沉著耳。此各自為勝,未可以優(yōu)劣論也。
池北偶談
宋明以來,詩人學杜子美者多矣。予謂退之得杜神,子瞻得杜氣,魯直得杜意,獻吉得杜體,鄭繼之得杜骨。它如李義山、陳無己,陸務觀、袁海叟輩、又其次也;陳簡齋最下。
《杜詩詳注凡例》
自元微之作序銘,盛稱其所作,謂“自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
故王介甫選四家詩,獨以杜居第一。
秦少游則推為孔子大成,鄭尚明則推為周公制作,黃魯直則推為詩中之史,羅景綸則推為詩中之經(jīng),楊誠齋則推為詩中之圣,王元美則推為詩中之神,諸家無不崇奉師法。
宋惟楊大年不服杜,詆為村夫子,亦其所見者淺。
至嘉隆間,突有王慎中、鄭繼之、郭子章諸人,嚴駁杜詩,幾令身無完膚,真少陵蟊賊也。
楊用修則抑揚參半,亦非深知少陵者。
《繭齋詩談》
詩有以澀為妙者,少陵詩中有此味,宜進此一解。澀對滑看,如碾玉為山,終不如天然英石之妙,
《繭齋詩談》
五言排律,當以少陵為法,有層次,有轉接,有渡脈,有閃落收繳,又妙在一氣。
《繭齋詩談》
古之人,如杜子美之雄渾博大,其在山林與朝廷無以異,其在樂士與兵戈險厄無以異,所不同者山川風土之變,而不改者忠厚直諒之志。志定,則氣浩然,則骨挺然,孟子所謂“至大至剛塞乎天地”者,實有其物,向光怪熊熊,自然溢發(fā)。少陵獨步千古,豈騷人香草,高士清操而已哉!
《唐詩別裁》
少陵五言長篇,意本連屬,而學問博,力量大,轉接無痕,莫測端倪,轉似不連屬者,千古以來,讓渠獨步。
《唐詩別裁》
少陵七言古如建章之宮,千門萬戶;如巨鹿之戰(zhàn),諸候皆從壁上觀,膝行而前,不敢仰視;如大海之水,長風鼓浪,揚泥沙而舞怪物,靈蠢畢集。別于盛唐諸家,獨稱大家。
《唐詩別裁》
杜詩近體,氣局闊大,使事典切,而人所不可及處,尤在錯綜任意,寓變化于嚴整之中,斯足以凌轢千古。
《杜詩鏡銓》
五古前人多以質厚清遠勝,少陵出而沉郁頓挫,每多大篇,遂為詩道中另辟一門徑。無一蹈襲漢魏,正深得其神理。
《杜詩鏡銓》
少陵絕句,直抒胸臆,自是大家氣度,然以為正聲則未也。宋人不善學之,往往流于粗率。
甌北詩話
少陵之真本領……仍在少陵詩中“語不驚人死不休”一句。蓋其思力沉厚,他人不過說到七八分者,少陵必說到十分,甚至有十二三分者。其筆力之豪勁,又足以副其才思之所至,故深人無淺語。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杜工部五言詩,盡有古今文字之體。前后《出塞》、“三別”、“三吏”,固為詩中絕調,漢魏樂府之遺音矣。他若《上韋左丞》,書體也;《留花門》,論體也;《北征》,賦體也;《送從弟亞》,序體也;《鐵堂》、《青陽峽》以下諸詩,記體也;《遭田父泥飲》,頌體也;《義鶻》、《病柏》,說體也;《織成褥段》,箴體也;《八哀》,碑狀體也;《送王砯》,紀傳體也,可謂牢籠眾有,揮斥百家。
《峴傭說詩》
少陵七律,無才不有,無法不備。義山學之,得其濃厚;東坡學之,得其流轉;山谷學之,得其奧峭;遺山學之,得其蒼郁;明七子學之,佳者得其高亮雄奇,劣者得其空廓。
三唐詩品
情芳意古,蘊藉宏深,本《小雅》怨誹之音,撰建安疏宕之骨,簡蓄不逮古人,沉厲過之。七言骨重氣蒼,意研律細,諸家評論,以此賅焉。
《唐宋詩舉要》
五言長律,作者頗夥,然不能以顥氣驅邁,健筆摶捖,則與四韻無大異,不過衍為長篇而已。杜老五言長律,開闔跌蕩,縱橫變化,遠非他家所及。至……七言長律,最為難工,作者亦少,雖老杜為之,亦不能如五言之神化,他家無論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98—? 【介紹】: 唐河中人,一說京兆人,名巖,又作巖,字洞賓,以字顯,號純陽子,自稱回道人。俗傳為八仙之一。相傳懿宗咸通中,登進士第。歷仕德化令。后游京師,遇鐘離權,授以丹訣。喜戴華陽巾,衣黃白襕衫,系大皂絳。后移居終南山修道,成為道教全真北五祖之一。通稱呂祖。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即呂洞賓,傳說中八仙之一。
其傳說最早見于《楊文公談苑》,謂于宋太宗末年,曾拜訪饒州通判丁謂與參知政事張洎。
有關身世各書記載稍異,通行說法為:呂巖,字洞賓,號純陽子,自稱回道士,世稱回仙,河中(今山西永濟西)人。
唐德宗時湖南觀察使呂渭孫,海州刺史呂讓子。
懿宗咸通間應進士試,不第,遂入華山,遇隱士鐘離權及苦竹真人,遂得成仙。
事跡不見宋初以前之著作,唐代是否有其人,尚難論定。
南宋后,其傳說越演越繁,道教全真道尊其為“純陽演政警化孚佑帝君”,習稱為純陽祖師或呂祖、呂帝,遂有各種專書記其靈跡,并依托其名大量偽造詩文。
全唐詩》存詩4卷,凡250余首,另錄詞30闋,來源主要有二,一為《金丹詩訣》、《純陽真人渾成集》一類偽書,二為宋元人詩話、筆記中記其化世之作,所涉人事皆在宋代。
此類詩皆為北宋以降歷代道士所依托。
又散見于《道藏》、方志中之詩,尚有千余首,亦均出依托。
詞學圖錄
呂巖,一名巖客,字洞賓。河中府永樂(今陜西米脂西)人,一說蒲坂(今山西永濟西蒲州)人。存詞30首,見《全唐詩·附詞》。
黃鶴樓志·人物篇
呂洞賓(798—?) 唐末道士。名巖(一作巖),以字行,號純陽子。相傳為京兆(治今西安市)人,一作河中府(今山西永濟)人,會昌年間(841—846),兩舉進士不第,浪游江湖,遇鐘離權授以丹訣。曾隱居終南山修道,后移居鶴嶺,自謂得道,乃游歷江淮兩湖兩浙間,自稱回道人,后不知所終。元代封為“純陽演政警化孚佑帝君”。通稱呂祖,道教全真道尊為北五祖之一,又傳為道教八仙之一。赴黃鶴樓游覽時,作七絕《題黃鶴樓石照》。其與黃鶴樓的民間傳說頗多,清代黃鶴樓上曾供奉其像。為了紀念呂洞賓,后人在蛇山建立了呂仙洞(中有呂洞賓塑像)、仙棗亭、純陽樓等景點。
全唐詩補逸
呂巖字洞賓。補詩五首。
全唐詩續(xù)補遺
一作巖,字洞賓?!饏螏r詩詞,多宋人依托,雖經(jīng)《全唐詩》廣為收錄,仍多遺漏,現(xiàn)緣前例補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13—858 【介紹】: 唐懷州河內人。字義山,號玉溪生。登進士第。累官東川節(jié)度使判官、檢校工部員外郎。時牛僧孺、李德裕兩黨水火不相容,商隱本為牛黨令狐楚門客,后娶李黨王茂元女,雖始終與黨爭無關,仍因此為楚子绹所惡。后绹為相,商隱長期被排擠。工詩文,曾從绹學章奏,因習駢體,與溫庭筠、段成式齊名,時號“三十六體”。詩與溫庭筠并稱溫李。庭筠多綺羅脂粉之調,而商隱則感時傷事,頗得風人之旨。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補編》行世。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12—858,有生于811、813等說 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排行十六。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自祖父起遷居鄭州(今屬河南)??ね]西成紀。文宗大和三年(829)謁令狐楚于洛陽,旋隨楚至鄆州,為天平節(jié)度使巡官。六年、八年分別佐楚太原幕及兗海觀察使崔戎幕。開成二年(837)登進士第。三年春應博學宏辭試不取,入涇原節(jié)度使王茂元幕,娶其女。四年釋褐為秘書省校書郎,旋調補弘農(nóng)尉,以免除或減輕蒙冤犯人之刑獄觸忤觀察使孫簡,將罷去,會姚合代簡,諭使還官。五年冬,赴王茂元陳許幕。武宗會昌二年(842)以書判拔萃復入秘書省為正字,旋丁母憂居家。四年暮春,自關中移家永樂。五年冬,服闋入京,仍為秘省正字。宣宗大中元年(847),隨桂管觀察使鄭亞赴桂林,為支使掌表記。二年春,亞貶循州,商隱罷幕北歸。冬抵長安,補周至尉,旋為京兆尹留假參軍事,奏署掾曹,專章奏。三年十月,武寧軍節(jié)度使盧弘止奏充商隱為判官,得侍御銜,赴徐州。四年夏,隨盧弘止至汴州幕,曾奉使入關。五年春夏間罷汴幕歸京,妻王氏已卒。任太學博士。會柳仲郢鎮(zhèn)東川,辟為節(jié)度書記。十月商隱抵梓州,改節(jié)度判官。約七年末,曾回京探望兒女。十年春,隨內征之仲郢還朝,任鹽鐵推官,其間或曾游江東。十二年病廢還鄭州,未幾卒。新、舊《唐書》有傳。年譜以馮浩《玉溪生年譜》、張采田《玉黔生年譜會箋》較精審。商隱一生與牛、李兩黨重要成員均有交往,自兩《唐書》以來,史家與研究者對其黨屬頗多異說(大要有黨李、黨牛、出入牛李、無與黨局諸說)。自實際情況而言,其前期交往者固多牛黨,然多屬私誼,未必有黨牛意圖,后入王茂元幕,亦無所謂去牛就李(茂元非李黨)。然后期宣宗朝所歷幕主,則多為李德裕會昌為相時所倚重之人物,結合有關詩文,大體可見其后期較進步之政治傾向。商隱為晚唐大詩家與駢文名家,與杜牧并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并稱“溫李”。其詩頗多憂懷國運、慨諷時事之作,如《行次西郊作一百韻》、《有感二首》、《重有感》、《曲江》等;亦多抒寫懷抱、感慨身世之篇,如《安定城樓》、《晚晴》等。其詠史、詠物、無題諸篇,及七律、七絕二體,成就尤高。前人評其詩“深情綿邈”(劉熙載《藝概》卷二《詩概》)、“沉博絕麗”(朱鶴齡《李義山詩集箋注》序引錢謙益語)、“寄托深而措辭婉”(葉燮《原詩》),大體均指其近體而言。而寄慨身世,情調感傷,多用象征暗示,情思意境朦朧,尤為其詩思想內容與藝術風貌之顯著特征。其詩淵源頗廣,而宋玉之感傷、杜甫之沉郁、李賀之象征對商隱影響尤深。詩集重要注本有清朱鶴齡《李義山詩集箋注》、清馮浩《玉溪生詩箋注》、今人葉蔥奇《李商隱詩集疏注》、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王蒙、劉學鍇主編《李商隱研究論集(1949—1997)》。《全唐詩》存詩3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4首,斷句5。
唐詩匯評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大和中,令狐楚為天平節(jié)度使,愛其才,署為巡官,親授駢文。開成二年(837)登進士第。令狐楚卒,入涇原節(jié)度使王茂元幕,茂元以女妻之。時黨爭方熾,令狐父于屬牛黨,茂元屬李黨,牛黨以為背恩。故坎??終身。四年,授校書郎,調弘農(nóng)尉。會昌二年,登書判拔萃科,授秘書省正字。大中初,為桂管觀察使鄭亞掌書記。鄭亞貶循州,還京,補盩厔尉,攝京兆參軍,典章奏。又佐盧弘止徐州幕,為判官。府罷,入朝為太學博士。復佐柳仲郢東川幕。仲郢入朝,奏為鹽鐵推官。罷還鄭州,病卒。商隱工駢文及近體詩,尤長七律,與杜牧齊名,亦稱“李杜”,又與溫庭筠齊名,稱“溫李”。其詩構思新巧,想象豐富,屬對精切,色彩綺麗,音律諧婉,精于用典,后人效之。有《玉溪生詩》三卷。又有《樊南甲集》、《乙集》各二十卷,《賦》、《文》各一卷,多佚。今有《李義山詩集》六卷及后人所輯《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補編》行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三卷。
詞學圖錄
李商隱(約813-約858) 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遷居滎陽,晚居鄭州。有《楊柳枝》等詞。
黃鶴樓志·人物篇
李商隱(813—858) 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溪)生,又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焦作沁陽) 出生于鄭州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市)。唐文宗開成二年(837)進士,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弘農(nóng)尉等職。因卷入“牛李黨爭”而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得志。詩歌成就極高,與杜牧合稱“小李杜”,又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大中二年(848),李商隱離開桂州幕府途經(jīng)江夏北歸,作七律《無題》, 有“黃鶴沙邊亦少留”之句,紀昀稱該詩“絕好筆意”。
全唐詩補逸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人。生元和八年,大中十二年卒(據(jù)馮浩《玉溪生年譜》及岑仲勉《玉溪生年譜會箋平質》所推定。)補詩一首。
全唐文·卷七百七十一
商隱字義山。懷州河內人。少為令狐楚巡官。開成二年登進士第。會昌二年又以書判拔萃。王茂元鎮(zhèn)河陽。辟掌書記。為侍御史。久不調。會鄭亞廉察桂州。請為觀察判官。大中初。亞貶循州。商隱隨赴嶺表。三年入為京兆尹盧宏正掾曹。又從為掌書記。補太學博士。柳仲郢鎮(zhèn)東蜀。辟為節(jié)度判官檢校工部郎中。大中末卒。

作品評論

新唐書本傳
商隱初為文,瑰邁奇古,及在令狐楚府,楚本工章奏,因授其學。商隱儷偶長短,而繁縟過之。時溫庭筠、段成式俱用是相夸,號“三十六體”。
彥周詩話
李義山詩,字字鍛煉,用事婉約,仍多近體,唯有《韓碑》詩一首是古體。
《潛溪詩眼》
義山詩世人但稱其巧麗,至與溫庭筠齊名,蓋俗學只見其皮膚,其高情遠意,皆不識也。
《蔡寬夫詩話》
王荊公晚年亦喜稱義山詩,以為唐人知學老杜而得其藩籬,唯義山一人而已。……義山詩合處信有過人,若其用事深僻,語工而意不及,自是其短。
石林詩話
唐人學老杜,唯商隱一人而已,雖未盡造其妙,然精密華麗,亦自得其仿佛。
歲寒堂詩話
李義山、劉夢得、杜牧之三人,筆力不能相上下,大抵工律詩而不工古詩,七言尤工,五言微弱,雖有佳句,然不能如韋、柳、王、孟之高致也。
韻語陽秋
公(按指楊億)嘗論義山詩,以謂包蘊密致,演繹平暢,味無窮而炙愈出,鎮(zhèn)彌堅而酌不竭,使學者少窺其一斑,若滌腸而洗骨。
《臞翁詩評》
李義山如百寶流蘇,千絲鐵網(wǎng),綺密瑰妍,要非適用。
瀛奎律髓
義山詩感事托諷,運意深曲,佳處往往逼杜,非飛卿所可比肩。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
望帝春心托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
袁桷《書湯西樓詩后》
玉溪生往學草堂詩,久而知其力不能逮,遂別為一體,然命意深切,用事精遠,非止于浮聲切響而已。
唐才子傳
商隱工詩,為文瑰邁奇古,辭難事隱,及從楚學儷偶長短,而繁縟過之。每屬綴多檢閱書冊,左右鱗次,號“獺祭魚”。而旨能感人,人謂其橫絕前后。
木天禁語
李商隱家數(shù)微密閑艷,學者不察,失于細碎。
唐詩品匯
元和后,律體屢變,其間有卓然成家者,皆自鳴所長。若李商隱之長于詠史……其造意幽深,律切精密,有出常情之外者。
詩鏡總論
李商隱七言律,氣韻香甘。唐季得此,所謂枇杷晚翠。
詩鏡總論
李商隱麗色閑情,雅道雖漓,亦一時之勝。
《詩源辨體》
商隱七言古,聲調婉媚,大半入詩馀矣。
《詩源辨體》
商隱律詩較古詩稍顯易,而七言為勝。
《詩源辨體》
商隱七言絕……較古、律艷情尤麗。
《唐詩評選》
義山詩寓意俱遠,以麗句影出,實自楚辭來。宋初諸人,得其衣被,遂使西昆與香奩并目。
錢謙益《注李義山詩集序》
義山之詩,宋初為詞館所宗,優(yōu)人內燕,至于“挦扯商隱”之謔。元季作者懲西江學杜之弊,往往躋義山,祧少陵,流風迨國初未變?!倭戤旊s種作逆,藩鎮(zhèn)不庭,疾聲怒號,如人之疾病而呼天呼父母也,其志直,其詞危。義山當南北水火,中外鉗結,若喑而欲言也,若饜而求寤也,不得不紆曲其指,誕謾其辭,婉孌托寄,讔謎連比,此亦風人之遐思,《小雅》之寄位也。
《漫堂說詩》
世之稱詩者,易言律,尤易言七言律。義山造意幽邃,感人尤深,學者皆宜尋味。
義門讀書記
義山五言出于庾開府,七言出于杜工部,不深究本源,未易領其佳處也。七言句法兼學夢得。
義門讀書記
晚唐中,牧之與義山俱學子美。然牧之豪健跌宕,而不免過于放……不如義山頓挫曲折,有聲有色,有情有味,所得為多。
吳喬《西昆發(fā)微序》
義山始雖取法少陵,而晚能規(guī)模屈、宋,優(yōu)柔敦厚,為此道瑤草琪花。凡諸篇什,莫不深遠幽折,不易淺窺。
圍爐詩話
于李、杜、韓后,能別開生路、自成一家者,唯李義山一人。既欲自立,勢不得不行其心之所喜深奧之路。義山思路既自深奧,而其造句也,又不必使人知其意,故其詩七百年來知之者尚鮮也。高柄以為隱辭,又以為屬對精切,陸游輩謂《無題》為艷情,楊孟載亦以艷情和之,能不使義山失笑九原乎?
才調集補注
引馮班語:王荊公言學杜當自義山入。余初得荊公此論,心不謂然,后讀《山谷集》,粗硬槎牙,殊不耐看,始知荊公此言正以救江兩派之病也。若從義山入,便都無此病。山谷用事瑣碎,更甚于昆體;然溫、李、楊、劉用事,皆有古法,比物連類,妥貼深穩(wěn)。山谷疏硬,如食生物未化,如吳人作漢語,讀書不熟之病也。昆體諸人甚有壯偉可敬處,沈、宋不可也。
《古歡堂集雜著》
義山七律逐首擅場,特須鄭箋耳。蓋義山諸體之工,唐人實無出其右者,不獨七律也,又不獨香奩也。
《古歡堂集雜著》
義山(七絕)佳處不可思議,實為唐人之冠,一唱三弄,馀音裊裊,絕句之神境也。
《詩辯坻》
義山七絕,使事尖新,設色濃至,亦是能手。間作議論處,似胡曾《詠史》之類,開宋惡道。
《唐詩觀瀾集》
玉溪詠物,妙能體貼,時有佳句,在可解不可解之間。
朱鶴齡《箋注李義山詩集序》
唐至太和以后,閹人暴橫,黨禍蔓延。義山阨塞當涂,沉淪記室。其身危,則顯言不可而曲言之;其思苦,則莊語不可而謾語之。莫若瑤臺璚宇、歌筵舞榭之間,言之可無罪,而聞之足以動。其《梓州吟》曰:“楚雨含情皆有托”,早已自下箋解矣。吾故為之說曰:義山之詩,乃風人之緒音,屈、宋之遺響,蓋得子美之深而變出之者也。豈徒以征事奧博、擷采妍華,與飛卿、柯古爭霸一時哉!
柳亭詩話
李義山、陸渭南皆祖述少陵者。李之蘊藉,陸之排奡,皆能寓變化于規(guī)矩之中。李去其靡、陸汰其粗,其于大歷、元和也何有?
葉燮原詩
李商隱七絕,寄托深而措詞婉,實可空百代無其匹也。
《唐詩別裁》
義山近體,襞績重重,長于諷諭,中有頓挫沉著可接武少陵者,故應為一大宗。后人以溫、李并稱,只取其秾麗相似,其實風骨各殊也。
《唐詩別裁》
義山長于風諭,工于征引,唐人中另開一境。顧其中譏刺太深,往往失于輕薄。
野鴻詩的
人皆謂杜陵歿后,義山可為肖子。吁!何弗思之甚耶?彼之渾厚在作氣,此之渾厚在填事,彼之諷必指實,此之諷諭動涉虛;彼則意無不正,此則思無不邪。風馬之形,大相徑庭,奚待一一量較,而后知其偽哉!
《小澥草堂雜論詩》
李商隱詩,明暗參半。然欲取一人備晚唐之數(shù),定在此君。
姚培謙《李義山七律會意例言》
唐自元和以后,五七言古體靡然不振,即義山亦非所長。至其七言律體,瓣香少陵,獨探秘鑰,晚唐人罕有其敵,讀者無僅與牧之、飛卿諸公同類而并觀之也。
姚培謙《李義山七律會意例言》
少陵七律,格法精深,而取勢最多奇變,此秘唯義山得之。其脫胎得髓處,開出后賢多少門戶!
馮浩《玉溪生詩集箋注》
發(fā)凡:義山遠追漢魏,近仿六朝,而后詣力所成,直于浣花翁可稱具體,細玩全集自見,毋專以七律為言。其終不如杜者,十之三學為之,十之七時為之也。
馮浩《玉溪生詩集箋注》
序:晚唐以李義山為巨擘,余取而誦之,愛其設采繁艷,吐韻鏗鏘,結體森密,而旨趣之遙、深者未窺焉。
《歷代詩法》
玉溪詩綺密瑰妍,然首首生動,絕無板重之嫌,故令讀者不厭。
陳明善《唐八家詩鈔》
例言:義山詩高華典麗,音韻纏綿,宜荊公嘆其善學老杜也。八叉同時,瞠乎后矣。
《四庫全書總目》
商隱詩與溫庭筠齊名,詞皆縟麗。
然庭筠多綺羅脂粉之詞,而商隱感時傷事,尚頗得風人之旨。
……自宋楊億、劉子儀等沿其流波,作《西昆酬唱集》,詩家遂有“西昆體”,致伶官有挦扯之譏,劉攽載之《中山詩話》,以為口實。
元祐諸人起而矯之,終宋之世,作詩者不以為宗,胡仔《漁隱從話》至摘其《馬嵬》詩、《渾河中》詩詆為淺近。
后江西一派漸流于生硬粗鄙,詩家又返而講溫、李。
《五七言今體詩鈔》
玉溪生雖晚出,而才力實為卓絕。七律佳者幾欲遠追拾遺,其次者猶足近掩劉、白。第以矯敝滑易,用思太過,而僻晦之敝又生。要不可不謂之詩中豪杰士矣。
石洲詩話
微婉頓挫,使人蕩氣回腸者,李義山也。自劉隨州而后,漸就平坦,無從睹此豐韻。七律則遠合杜陵,五律、七絕之妙則更深探樂府。晚唐自小杜而外,唯有玉溪耳,溫岐、韓偓何足比哉!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善學少陵七言律,終唐之世,唯義山一人,胎息在神骨之間,不在形貌,《蜀中離席》一篇,轉非其至也。義山當朋黨傾危之際,獨能乃心王室,便是作詩根源。其《哭劉蕡》、《重有感》、《曲江》等詩,不減老杜憂時之作。組織太工,或為挦扯家藉口。然意理完足,神韻悠長,異時西毗諸公,未有能學而至者也。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李義山用意深微,使事穩(wěn)愜,直欲于前賢之外,另辟一奇。絕句秘藏,至是盡泄,后人更無可以展拓處也。
射鷹樓詩話
余極喜義山詩,非愛其用事繁縟,蓋其詩外有詩,寓意深而托興遠,其隱奧幽艷,于詩家別開一洞天,非時賢所能摸索也。
《東目館詩見》
玉溪專工近體,清峭中含感愴,用事婉約,學少陵得其藩籬者。后人近體必先從之入手。五言長律亦以溫麗芊綿勝。
昭昧詹言
愚謂七律除杜公、輞川兩正宗外,大歷十子、劉文房及由傅亦足稱宗,尚皆不及義山。義山別為一派,不可不精擇明辯。
《藝概?詩概》
詩有借色而無真色,雖藻繢實死灰耳。李義山卻是絢中有素。敖器之謂其“綺密瑰妍,要非適用”,豈盡然哉!至或因其《韓碑》一篇,遂疑氣骨與退之無二,則又非其質矣。
《峴傭說詩》
義山七律,得于少陵者深。故秾麗之中,時帶沉郁?!w卿華而不實,牧之俊而不雄,皆非此公敵手。
《峴傭說詩》
義山七絕以議論驅駕書卷,而神韻不乏,卓然有以自立,此體于詠史最宜。
三唐詩品
其源導漾吳、何,討瀾徐、庾。煉藻溫腴,寄情婉約,拾其香草,仍有內心。諸體相宣,七言專勝。本陳宮之新體,而離合生奇,自成高格。律詩纏綿頑艷,陸士衡所謂緣情綺麗,斯足當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并州晉陽人,字茂業(yè),隱居鹿門山,自號鹿門先生。唐持子。師溫庭筠,工七言詩。多通技藝,負才無所屈。僖宗乾符末,避亂漢南。王重榮鎮(zhèn)河中,辟為從事,累表為節(jié)度副使,歷晉、絳州刺史。光啟末,重榮軍亂,彥謙貶興元參軍事。節(jié)度使楊守亮表為判官,遷副使。官終閬、壁州刺史。有《鹿門先生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93? 字茂業(yè),自號鹿門先生,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
才高負氣。
應進士舉,10余年不第(一說咸通末登進士第,疑誤)。
僖宗廣明元年(880)后,避亂漢南,專事著述。
中和時,王重榮鎮(zhèn)河中,辟為從事,旋擢為河中節(jié)度副使。
二年(882),任晉州刺史,尋轉絳州。
光啟三年(887),重榮被殺,貶為興元參軍事。
后興元節(jié)度使楊守亮署其為判官,遷節(jié)度副使。
歷閬、壁二州刺史。
昭宗景福二年(893)前后,卒于漢中。
生平事跡見鄭貽《鹿門詩集敘》、《舊唐書·文苑傳》、《新唐書·唐儉傳》、《唐詩紀事》卷六八、《唐才子傳》卷九。
彥謙博學多才,少時詩學溫庭筠、李商隱,頗纖麗。
后尚杜甫,詩風乃變?yōu)榇狙拧?div id="nwms73g" class='inline' id='people_13917_1_12_comment'>
尤擅七言,文詞壯麗。
用事精密,對偶工切,頗得宋代西昆詩人楊億、劉筠之稱賞。
新唐書·藝文志四》錄《唐彥謙詩集》3卷,《郡齋讀書志》卷四中錄《鹿門詩》1卷。
今存晨風閣叢書本《鹿門集》。
然其中混入元人詩40余首。
全唐詩》存詩2卷又11首,《全唐詩續(xù)拾》補詩1首。
唐詩匯評
唐彥謙,生卒年不詳,字茂業(yè),自號鹿門先生,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少師溫庭筠為詩。咸通中,應進士舉,十馀年不第?;蛟葡掏ǘ辏?61)登進士第。乾符末,避亂居漢南。中和中,王重榮鎮(zhèn)河中,召為從事,歷河中節(jié)度副使,晉、慈、絳三州刺史。光啟末,重榮遇害,貶漢中掾曹。楊守亮鎮(zhèn)興元,署為判官,累官至副使,閬、壁二州刺史。有《唐彥謙詩集》(一名《鹿門先生集》)三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二卷。中羼入元人戴表元、許謙等詩數(shù)十首。

作品評論

鄭貽《鹿門詩集序》
并山川英淑奇麗……古多豪士,事武功健馬、垂光宇內,未有鉤錦繡絕擅聲詞翰者。君出其中,翕輕清以為性,結冷汰以為質,煦鮮榮以為詞。偏于逸歌長句,駿奔踔厲,往往而劇,李白、杜甫死,非君而誰哉?
舊唐書本傳
彥謙博學多藝,文詞壯麗,至于書畫音樂博飲之技,無不出于輩流。尤善七言詩,少時師溫庭筠,故文格相類。
后山詩話
唐人不學杜詩,唯唐彥謙與今黃亞夫庶、謝師厚景初學之。
《蔡寬夫詩話》
楊文公酷喜唐彥謙詩,至親書以自隨……今太白諸集猶兼行,獨彥謙殆罕有知其姓名者,詩亦不多,格力極卑弱,僅與羅隱相先后,不知文公何以取之?
當是時以偶儷為工耳。
《洪駒父詩話》
山谷言:唐彥謙詩最善用事。其《過長陵》詩云:“耳聞明主提三尺,眼見愚民盜一杯。千古腐儒騎瘦馬,灞陵斜日重回頭?!庇帧额}浦津河亭》云:“煙橫博望乘槎水,月上文王避雨陵。”皆佳句。
石林詩話
楊大年、劉子儀皆喜唐彥謙詩,以其用事精巧,對偶親切。
黃魯直詩體雖不類,然亦不以楊、劉為過。
唐詩紀事
鹿門先生唐彥謙,為詩綦慕玉溪,得其清峭感愴,蓋其一體也,然警絕之句亦多有。
唐才子傳
彥謙才高負氣,毫發(fā)逆意,大怒叵禁。博學足藝,尤長于詩,亦其道古心雄,發(fā)言不茍,極能用事,如自己出。初師溫庭筠,調度逼似,傷多纖麗之詞,后變淳雅,尊崇工部。唐人效甫者,惟彥謙一人而已。
升庵詩話
唐彥謙絕句,用事隱僻,而諷諭悠遠似李義山。如《奏捷西蜀題沱江驛》云:“野客乘軺非所宜,況將儒服報戎機。錦江不識臨邛酒,幸免相如渴病歸。”即李義山“相如未是真消渴,猶放沱江過錦城”之意也。馀如《登興元城觀烽火》云:“漢川城上角三呼,護蹕防邊列萬夫。褒姒冢前烽火起,不知泉下破顏無?!薄多嚢瑥R》云:“昭烈遺黎死尚羞,揮刀斫石恨譙周。如何千載留遺廟,血食巴山伴武侯。”此即唐人《題吳中范蠡廟》云“千年宗國無窮恨,只合江邊祀子胥”之句也?!稘h殿》云:“鳥去云飛意不通,夜壇斜月轉桐風。君王寂慮無消息,卻就真人覓鉅公。”首首有醞藉,堪吟詠,比之貫休、胡曾輩天壤矣。
唐音癸簽
唐彥謙詩律學溫、李,“下疾不成雙點淚,斷多難到九回腸”,何減“春蠶”、“蠟燭”情藻耶?又“盆稻”篇亦詠物之俊者。
才調集補注
鈍吟云:此君全法飛卿,時有玉溪之集,皆西昆所祖也。
一瓢詩話
唐茂業(yè)有詩極似玉溪,想亦如李洞之師賈島,故臭味不殊。
《唐詩觀瀾集》
唐彥謙詩秾麗如溫、李,而骨力不如義山,神不如飛唧,然亦雕章間出。
石洲詩話
唐彥謙師溫八叉,而頗得義山風致,但稍弱耳。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韋蘇州。而氣浮傷骨,辭縟害體。律絕抽秘騁研,清擬杜、岑,艷如溫、李,雖未成后者,亦備一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名或作浦。宋京兆長安人。韓休后裔。后周恭帝顯德初進士。太祖開寶三年,召為監(jiān)察御史,累遷司門郎中。太宗淳化二年,以病辭職。博學善論,熟習臺閣故事及唐代氏族,時號“近世肉譜”。尤善筆札,人多藏其尺牘。
全宋詩
韓溥,名一作浦(《詩話總龜》前集卷四○引《楊文公談苑》),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
后周顯德初舉進士。
宋太祖開寶三年(九七○)自靜難軍掌書記召為監(jiān)察御史,遷知華州,同判靈州。
太宗淳化二年(九九一)因病辭官。
宋史》卷四四○有傳。
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全唐詩》誤作李貞白。
江南人。
不仕,時稱朱處士。
善嘲詠,人多傳誦。
與徐鉉為友。
南唐后主時,徐鉉贈詩有“愿君百歲尚康強”之句。
曾在陳德誠掌禁衛(wèi)時宴會上詠螃蟹。
事見《徐公文集》卷四及書末附李昉撰《徐公墓志》、《宋朝事實類苑》卷六三引《楊文公談苑》。
全唐詩》存詩6首。
另《宋朝事實類苑》尚存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劉吉 朝代:南唐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燕薊(今北京、天津、薊縣一帶)人。
五代南唐后主時傳詔承旨。
入宋,為供奉官,知河渠利害。
宋太宗太平興國間,河大決,以塞河有方略,并與丁夫同甘苦,人目為劉跋河。
后遷崇儀使。
有詩300首,編為《釣鰲集》,徐鉉作序,已佚。
又編《江南續(xù)又玄集》10卷(一作2卷),續(xù)韋莊《又玄集》,錄唐人之詩,亦不存。
《宋朝事實類苑》卷五五引《楊文公談苑》、《詩話總龜》卷一引《叢苑》載其事跡,并存詩2句。
《全唐詩外編》收入。
全唐詩》作張塋詩句。

人物簡介

全宋詩
任隨,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進士(《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之三謂與丁謂同年)。真宗朝為著作佐郎、太常丞,直集賢院(《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六二)。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一三九
任隨,淳化三年進士及第。
咸平、景德間曾任太常丞、直集賢院。
曾被詔同李宗諤、楊億等編《通典》、《文苑英華》。
見《宋會要輯稿》崇儒四之一、選舉二之三、選舉一九之四、選舉三三之二,《隆平集》卷七,《宋史》卷二九四《張錫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0—1028 【介紹】: 宋僧。四明人,字約言。俗姓金。七歲喪母,發(fā)愿出家,十五歲受具。二十歲從寶云寺義通法師習天臺教觀。甫經(jīng)一月,便能講經(jīng)。與高僧慈云相結,義同手足。未幾,名撼四方,凈侶云集。太宗淳化間出主乾符寺,尋遷延慶寺,專事懺講四十余年,生徒遍于東南。真宗賜號法智大師,世稱四明尊者。后世尊為天臺宗十七祖。有《金光明經(jīng)玄義拾遺記》、《大悲懺儀》等。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0—1028 【介紹】: 宋僧。四明人,俗姓金,名知禮,字約言。年十五出家,師事寶云寺義通法師。講天臺教觀。真宗天禧四年住延慶寺,學徒甚眾。有《十義書》、《融心解》等多種。
全宋文·卷一七四
知禮(九六○——一○二八),又稱智禮,字約言,俗姓金氏,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幼出家,十五歲受具足戒。二十歲從天臺螺溪傳教院義通學天臺教觀。端拱元年師卒,遂繼席弘化。后居四明延慶院。四十馀年中,講論佛典,修禮懺法,并與本宗「山外派」展開長期爭論,開創(chuàng)山家派,成為天臺宗著名義學高僧,后人尊為天臺宗第十七祖,人稱四明尊者,宋真宗賜號法智大師。天圣六年卒,年六十九。著述宏富,有《十二門指要鈔》、《觀心二百問》、《金光明經(jīng)文句》、《觀音玄義記》、《觀音義疏記》、《觀經(jīng)疏妙宗鈔》、《四明十義書》、《四明尊者教行錄》等,多存。見釋宗曉《四明尊者年譜》(《大正藏》卷四六),《佛祖統(tǒng)紀》卷八。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知禮。
字約言。
四明金氏子。
父母禱佛而生。
神宇清粹。
不與眾倫。
出家具戒。
從寶云習教觀。
大有解入。
與慈云相結。
義同手足。
端拱元年。
寶云歸寂。
遂繼席弘化。
學眾云委。
咸平中。
郡大旱。
與慈云同修光明懺祈雨。
約三日無應當。
然一手供佛。
懺未竟。
雨已大浹。
是年。
遣門人如什二子。
持十義書觀心二百問。
詣錢塘昭師室。
初是。
光明玄。
有廣略二本。
景德前。
錢塘恩師制發(fā)揮記。
專解略本。
謂。
十種三法。
純談法性。
不須更立觀心。
廣書有之者。
后人擅加耳。
師于是。
作扶宗記。
大明廣書附法觀心之義。
謂恩師之廢觀心。
是謂有教而無觀。
有梵天昭孤山圓。
皆奉先門學。
述辯訛。
以助略書。
彼此詰難往返。
綿歷七載。
乃總結前后。
為書二卷。
凡十章。
因為十義書。
又設為二百問以質之。
時。
孤山居昭師座端。
觀如什論不已。
遽白郡守。
以來無公據(jù)發(fā)遣。
令還不復致答。
事乃已。
祥符六年。
建念佛施戒會。
歲視為嘗。
且撰融心解。
明一心三觀。
顯四凈土之旨。
天禧改元。
謂其徒曰。
半偈亡軀。
一句投火。
圣人之心。
為法如是。
吾將捐身。
以警懈怠。
乃與異聞。
結十同志。
修法華懺。
三載期滿。
將焚身以供妙經(jīng)。
秘書楊大年
以常住弘法為請。
并諸公。
交勸力止之。
乃復結十僧。
修大悲懺法三載。
以酬素愿。
是年。
述消復三用章。
對孤山闡義鈔。
四年駙馬李遵勖。
奏師高行遺身。
上嘉嘆。
賜號法智。
且遣內侍。
至延慶寺。
命修法華懺三日。
為國祈福。
因撰觀音別行玄記。
觀經(jīng)疏妙宗鈔。
天圣改元。
天童凝禪師。
貽書論指要鈔。
揀示達磨門下三人。
得道淺深。
為不可。
師為改之。
三年。
大弘放生之業(yè)。
五年。
制光明文句記。
以迫歸寂。
不及終帙。
六年元旦。
建光明懺七日。
為順寂之期。
至五日。
結跏趺坐。
召大眾說法。
稱佛號。
奄然而逝。
壽六十九。
夏五十四。
露龕二七日。
顏貌如生。
爪發(fā)俱長。
塔于南城崇法院之左。
師著述數(shù)十種。
發(fā)明天臺一家之旨。
無剩義矣。
誠為前達之功臣。
后學之模范。
獨于起信。
大有悟入。
故多所援據(jù)。
后人扁其堂。
曰起信。
示不忘也。
師門學甚夥。
而尚賢為之冠。
嗣法智。
主延慶。
道化大行。
嘗晨入懺堂。
見一虎伏幾前。
賢直進。
展尼師壇于虎背。
拜之。
寂無所睹。
奇哉。
則其人為可知矣。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一
釋知禮,字約言。明州金氏子。其父母夢神僧攜一童,畀之曰:“此佛子羅睺羅也?!蔽磶咨Y。七歲喪母,號哭不絕,白父求出家,依太平興國寺洪選得度。及長,詣寶云寺義通法師學教觀圓頓之旨,一受即了。淳化中主乾符寺,尋徙保恩院,敷揚教觀,學徒踵至。會明州旱,禮與慈云式同修光明懺。約三日不雨,當自焚一手。如期,果大雨。大中祥符三年,重建保恩寺,賜名“延慶”。六年建念佛施戒會。自茲以降,每歲二月望,以為常舉。嘗集十僧,修《法華懺》三年,更集十僧修《大悲懺》三年,積精竭誠,千日無倦。人以為難,自禮視之,乃若固然。復于佛前,并爇三指,真心妙諦,超然生死。天禧四年,賜號“法智大師”,敕令住世演教。禮以從上諸祖,闡揚凈土者,多譚事相,空示觀門,暫被時機,未窮圓頓。因取天臺《觀無量壽經(jīng)疏》,研極理奧,曲暢玄風,成《妙宗鈔》數(shù)萬言。時方詔天生立放生池,禮舍缽資,集諸善緣,結放生會,每歲佛誕日,縱諸魚鳥。有司以聞,敕樞密劉筠撰文,立碑院內。天圣六年正月元日將示寂,建《光明懺》七日。至五日,結跏趺坐,召眾說法,稱佛數(shù)百聲,奄然而逝,年六十九。露龕二七日,爪發(fā)加長。阇維時,舌根不壞,若蓮華然。

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六
禪師名元璉者。
閩人也。
得法于首山念禪師。
住汝州廣慧寺。
璉褊顱廣顙。
瞻視凝遠。
望見令人意消。
嘗謂眾曰。
我在先師會中。
見舉竹篦子問省驢漢曰。
喚作篦子即觸。
不喚作篦子即背。
作么生。
省近前掣得。
擲地上云。
是什么。
先師云瞎。
省從此悟入。
我道省驢漢。
悟即大殺悟。
要且未盡先師意旨。
遮個說話。
須是到此田地。
方相委悉。
情見未忘者。
豈免疑謗。
又見智門綱宗歌曰。
胡蜂不戀舊時窠。
猛將那肯家中死。
曰祚兄消許多氣力作么。
我尋常說禪。
如手中扇子。
舉起便有風。
不舉一點也無。
既稱宗師。
卻以實法與人。
好將一把火照看。
與么開口。
面皮厚多少。
巖頭云。
若以實法與人。
土也消不得。
知么。
究取好。
莫面面相覷。
在此作么。
內翰秘書監(jiān)知郡。
楊億大年問曰。
承云一切罪業(yè)。
皆因財寶所生。
勸人疏于財利。
況南閻眾生。
以財為命。
邦國以財聚人。
教中有財法二施。
何得勸人疏財乎。
璉曰。
幡竿尖上鐵籠頭。
大年曰。
海壇馬子似驢大。
璉曰。
楚雞不是丹山鳳。
大年曰。
佛滅二千年。
比丘少慚愧。
大年嘗書寄內翰李公維。
敘師承本末。
其詞曰。
病夫夙以頑憃。
獲受獎顧。
預聞南宗之旨。
久陪上國之游。
動靜咨詢。
周旋策發(fā)。
俾其刳心之有詣。
墻面之無慚者。
誠出席間床下矣。
矧又故安公大師。
每垂誘導。
自雙林影滅。
只履西歸。
中心浩然。
罔知所旨。
仍歲沈痼。
神慮迷恍。
殆及小間再辯方位。
又得云門諒公大士。
見顧蒿蓬。
諒之旨趣。
正與安公同轍。
并自廬山歸宗云居而來。
皆是法眼之流裔。
去年假守茲郡。
適會廣慧禪伯。
實嗣南院念。
念嗣風穴。
風穴嗣先南院。
南院嗣興化興化。
嗣臨濟。
臨濟嗣黃檗。
黃檗嗣先百丈海。
海嗣馬祖。
馬祖嗣讓和尚。
即曹溪之長嫡也。
齋中務簡。
退食多暇。
或坐邀而至。
或命駕從之。
請叩無方。
蒙滯俱釋。
半歲之后。
曠然弗疑。
如忘忽記。
如睡忽覺。
平昔礙膺之物。
嚗然自落。
積劫未明之事。
廓爾現(xiàn)前。
固亦決擇之洞分。
應接之無蹇矣。
重念先德。
率多參尋。
如雪峰九度上洞山。
三度上投子。
遂嗣德山。
臨濟得法于大愚。
終承黃檗。
云巖蒙道吾訓誘。
乃為藥山之子。
丹霞承馬祖印可。
而作石頭之裔。
在古多有。
于理無嫌。
病夫今繼紹之緣。
實屬于廣慧。
而提激之自。
良出于鰲峰也。
忻幸忻幸。
大年所敘。
詳悉如此。
豈欲自著于禪林乎。
予恨其手編傳燈錄。
至首山之嗣。
獨載汾陽。
而不錄廣慧機語。
何也。
贊曰。
廣慧機緣語句。
雖不多見。
然嘗一臠知鼎味。
大率如刀斫水不。
見痕縫。
真可謂作家宗師也。
平生說法。
如云雨。
暮年止得一楊大年。
魯國儒生。
何其少哉。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元璉禪師。泉州陳氏子。褊顱廣顙。瞻視凝遠。望見令人意消。參首山。山問近離何處。璉曰。漢上。山豎起拳曰。漢上還有這個么。曰這是甚么碗鳴聲。山曰。瞎。璉曰。恰是拍一拍便出。他日又見。于火把子話下大悟云。某甲。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后出世汝州廣慧院。華嚴隆為嗣法上首。楊龜山大年。亦出師位下。有寄內翰李公書。敘師承本末云。 系曰。首山一把火。前燒谷隱。后燒廣慧。二老故得出頭光燄。又有二智嵩。一住三交。一住鐵佛。亦首山門下。皎皎者也。不及傳。
共 4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