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清臣

相關人物:共 14 位。
共 1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8—1075 【介紹】: 宋相州安陽人,字稚圭,號贛叟。仁宗天圣五年進士。累遷右司諫,疏罷王隨、陳堯佐、韓億、石中立等四人。益、利歲饑,為體量安撫使,緩賦調、逐貪吏、汰冗役,活饑民九十萬。寶元間進樞密直學士、陜西四路經(jīng)略安撫招討使,與范仲淹久在兵間,名重一時,天下稱韓范。后召為樞密副使,與范仲淹、富弼同時登用。慶歷新政敗,出知揚州,徙鄆州、定州。嘉祐中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時仁宗有疾,琦力請立皇嗣。英宗即位,拜右仆射,封魏國公。英宗病重,又力請建儲。神宗立,拜司空兼侍中,尋改判永興軍、相州等地。卒謚忠獻。有《安陽集》。
全宋詩
韓琦(一○○八~一○七五),字稚圭,相州安陽(今屬河南)人。
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進士。
初授將作監(jiān)丞、通判淄州,不久入直集賢院、監(jiān)左藏庫,歷開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右司諫。
寶元初西夏事起,為陜西安撫使,久在兵間,功績卓著,與范仲淹并稱“韓范”。
慶歷三年(一○四三)為樞密副使,與范仲淹、杜衍共主持新政,慶歷五年新政失敗,出知揚州,徙鄆州、成德軍、定州、并州。
嘉祐元年(一○五六)為樞密使,三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英宗即位,仍為相,封魏國公。
神宗立,琦堅辭相位,出判相州,建晝錦堂。
不久再次經(jīng)略陜西。
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復請歸相州。
河北地震、黃河決口,徙判大名府,充安撫使。
后因反對青苗法,與王安石不合,熙寧六年還判相州。
八年卒,年六十八,謚忠獻。
有《安陽集》五十卷。
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四八宋李清臣《韓忠獻公琦行狀》,《宋史》卷三一二有傳。
 韓琦詩二十一卷,以明正德九年安陽張士隆河東行臺刻《安陽集》為底本,校以明安成尹仁校本(簡稱明刻本,藏北京圖書館)、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
又從《吳禮部詩話》等書中輯得之集外詩,附于卷末。
詞學圖錄
韓琦(1008-1075) 字稚圭。相州人。弱冠舉進士第二名。蚤有盛名,識量英偉,論者以重厚比周勃,政事比姚崇。有《安陽集》,詞存五首,見《能改齋漫錄》及《青箱雜記》。
全宋文·卷八三二
韓琦(一○○八——一○七五),字稚圭,安陽(今河南安陽)人。天圣五年擢進士甲科,授將作監(jiān)丞、通判淄州。累遷起居舍人、知制誥。元昊反,歷陜西安撫使,陜西經(jīng)略安撫招討副使,秦鳳經(jīng)略安撫使、觀察使,陜西經(jīng)略安撫招討使,與范仲淹同除樞密副使,時稱「韓、范」。以資政殿學士出知揚州,徙鄆、定、并、相等州。嘉祐元年除樞密使,三年以本官同平章事,封儀國公。立英宗,加門下侍郎兼兵部尚書、平章事,進封衛(wèi)國公,再進封魏國公。英宗崩,又被顧命立神宗。固請罷相,乃以節(jié)度使兼侍中判相州,復為陜西、河北等路安撫使,判永興軍、大名府兼北京留守。后極言青苗不便,請解四路安撫,還判相州。熙寧八年六月卒,年六十八,謚忠獻。政和五年,加封魏郡王。著有《二府忠論》五卷、《諫垣存稿》三卷、《陜西奏議》五十卷、《河北奏議》三十卷、《雜奏議》三十卷、《安陽集》五十卷等。事跡詳神宗御制《兩朝顧命定策元勛碑》、佚名《韓魏王家傳》(《安陽集》附錄),《宋史》卷三一二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1—1080 【介紹】: 宋建州浦城人,字沖卿。吳育弟。仁宗寶元元年進士。為國子監(jiān)直講、吳王宮教授,以嚴見憚,作《六箴》以獻。歷京西、淮南、河東轉運使。英宗立,權鹽鐵副使。神宗即位,為知制誥、同知諫院。河北水災、地震,為安撫使、進檢校太傅、樞密使,代王安石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雖與安石連姻而不同意其變法。數(shù)遭同列困毀,罷為觀文殿大學士、西太一宮使。
全宋詩
吳充(一○二一~一○八○),字沖卿,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育弟。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進士(清乾隆《福建通志》卷四七),調谷熟主簿。入為國子監(jiān)直講、吳王宮教授,改知太常禮院。出知高郵軍,徙知陜州,京西、淮南、河東轉運使。英宗立,權鹽鐵副使。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知制誥、知諫院,改知審刑院,權三司使,為翰林學士。三年,拜樞密副使。八年,進檢校太尉、樞密使。充與王安石為姻家,然政見與安石不同,請召還司馬光等人。安石去,遂代為相,遭王圭、蔡確等困毀。元豐三年,罷為觀文殿大學士、西太一宮使,卒,年六十。謚正憲。《宋史》卷三一二有傳。今錄詩八首。
全宋文·卷一六九七
吳充(一○三一——一○八○),字沖卿,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
未冠,中寶元元年進士高第,調谷熟主簿,入為國子監(jiān)直講、吳王宮教授。
慶歷八年,詔充集賢校理。
除太常博士,同知太常禮院。
至和元年,出知高郵軍。
二年,還為群牧判官、開封府推官、戶部判官。
歷知陜州、京西、淮南、河東轉運使。
英宗立,權鹽鐵副使。
熙寧元年,除知制誥。
尋知審刑院,權三司使,為翰林學士。
三年,為右諫議大夫,拜樞密副使。
八年,進樞密使。
九年,代王安石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jiān)修國史。
元豐三年三月,罷為吏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西太一宮使。
四月,卒,年六十,謚正憲。
著有《熙寧詳定軍馬敕》五卷、《樞密院時政記》十五卷。
李清臣《吳正憲公充墓志銘》(《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二七)、《宋史》卷三一二本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陳睦(?~一○八五),字和叔,一字子雍(《永樂大典》卷三一四一引《蘇州府志》),莆田(今屬福建)人。侗弟。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進士。神宗熙寧三年(一○七○)為秘閣校理(《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八年,遷監(jiān)察御史,出為兩浙提點刑獄(同上書卷二七○)。元豐元年(一○七八)直昭文館(同上書卷二八八)。七年,為鴻臚卿,以寶文閣待制知廣州(同上書卷三四六)。八年,移知潭州,卒(同上書卷三六一)。事見《莆陽文獻傳》卷一三。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一七○一
陳睦(?
——一○八五)字子雍,莆田(今福建莆田)人。
嘉祐六年進士第二。
治平中為秘書丞。
三年詔舉館閣才學之士,睦與劉攽、李常、李清臣輩首被選擢,除秘閣校理。
熙寧中提舉兩浙常平,以丞相曾公亮薦遷提點刑獄。
八年,兼監(jiān)察御史,后判登聞鼓院。
元豐初假起居舍人、直昭文館,奉使高麗。
還,權判刑部,進史館修撰,遷鴻臚少卿。
七年改寶文閣待制、知廣州。
八年,直龍圖閣、知潭州,卒,贈少保。
見《永樂大典》卷三一四一引《蘇州府志》,《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二六二、二八八、三二四、三四六、三六一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1—1079 【介紹】: 宋揚州廣陵人,字巨源。孫錫子。善屬文,熟諳典故。仁宗皇祐元年進士。進策五十篇,韓琦嘆為今之賈誼。累遷集賢校理,知太常禮院。英宗治平三年應詔上疏言時政要務,事皆可行。為史館檢討、同知諫院。不滿王安石新法。歷官干當三班院、同修起居注、知制誥。神宗時擢翰林學士,尋卒。
全宋文·卷一六九九
孫洙(一○三一——一○七九),字巨源,真州揚子(今江蘇儀徵東南)人,錫子。
羈丱能文,十九歲登進士第,補秀州司法參軍,調杭州于潛縣令。
包拯、歐陽修、吳奎舉應制科,進策五十篇,一時傳寫摹印,曰《經(jīng)緯集》(又稱《孫賢良進卷》,共十卷)。
遷集賢校理、知太常禮院。
歷秘書丞,兼史館檢討、同知諫院,與王安石不合,出知海州。
尋干當三班院,進知制誥。
元豐初,兼直學士院,以作《澶州靈津廟碑文》擢翰林學士。
元豐二年卒,年四十九。
撰《褒恤雜錄》三卷、《褒題集》三十卷、《張氏詩傳》一卷。
李清臣《孫學士洙墓志銘》(《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二五,殘),衢本《郡齋讀書志》卷一九,《宋史》卷三二一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8—1115 【介紹】: 宋邵武人,字彥衡。
神宗熙寧三年進士。
任北京留守推官,遷監(jiān)察御史里行。
元豐中為竇莘明冤,謫知光澤縣。
哲宗元祐初復為監(jiān)察御史,遇事敢言,論罷青苗法,裁冗官,劾去蔡確、張璪、李清臣,罷詩賦取士。
徽宗時累遷給事中,反對盡循熙寧、元豐法度,出知永興軍。
崇寧初入元祐黨籍奪職,政和中復龍圖閣待制致仕。
有《曲禮講義》、《廣陵文集》等。
全宋詩
上官均,字彥衡,邵武(今屬福建)人。神宗熙寧三年(一○七○)進士,授北京留守推官、監(jiān)察御史里行,謫知光澤縣。哲宗元祐初,復為監(jiān)察御史。紹圣初,拜左正言,尋提點京東、淮東刑獄,歷梓州、淮南轉運副使,知越州?;兆诹ⅲ霝槊貢俦O(jiān),累遷給事中,以龍圖閣待制出知永興軍,徙襄州。崇寧初,入元祐黨籍,奪職。政和中,復龍圖閣待制致仕。卒,年七十八。著有文集五十卷、奏議十卷(《宋史·藝文志》),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五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二○三二
上官均,字彥衡,邵武軍邵武(今福建邵武)人,凝子。熙寧三年進士及第,為北京留守推官、國子監(jiān)直講。元豐元年權監(jiān)察御史里行。坐事責知光澤縣。元祐元年復為監(jiān)察御史,二年除殿中御史,改禮部、吏部員外郎。五年復為殿中侍御史。出知廣德軍,提點河北西路刑獄,尋改東路。紹圣初,召拜左正言。尋提點京東、淮東刑獄,歷梓州、淮南運副、知越州?;兆诹ⅲ霝槊貢俦O(jiān),遷起居郎,拜中書舍人,遷給事中。以龍圖閣待制知永興軍,徙襄州。崇寧初,與元祐黨籍,奪職奉祠。政和中,復集賢殿修撰。五年,復龍圖閣待制,致仕。卒,年七十八。所著有《曲禮講義》二卷、《文集》五十卷、《奏議》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五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4—1112 【介紹】: 宋洛陽人,祖籍遂寧,字子安。
第進士。
尊王安石之學,除西京國子監(jiān)教授。
神宗元豐時官至監(jiān)察御史里行。
哲宗元祐初頌司馬光之德,及光死,又薄之。
與呂大防、劉摯善,助大防攻摯,又攻蘇頌、范純仁。
遷侍御史。
哲宗親政,轉倡熙豐新法,陰結章惇,官至吏部侍郎。
因附惇之政敵李清臣、安燾,出知真定府。
徽宗崇寧中入元祐黨籍。
后表白于蔡京,被援引出黨籍。
為人傾危反復,人譏之曰“楊三變”。
全宋文·卷二二六九
楊畏(一○四四——一一一二),字子安,其先遂寧(今四川遂寧)人,父徙洛陽(今河南洛陽)。擢進士第,調成紀主簿。以書謁王安石、呂惠卿,自是尊王安石之學。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元祐初請祠歸洛,擢殿中侍御史,遷禮部侍郎。徙吏部,出知定州府。為人奸邪諛佞,天下目為「楊三變」。后知郢州、襄州,提舉洞霄宮,主管崇禧觀。政和二年卒,年六十九。見《東都事略》卷九九,《宋史》卷三五五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歐陽獻,字元老,哲宗元祐中與田端彥同入李清臣幕(《五總志》)。
黃庭堅曾跋其詩(《山谷集》卷二六《跋歐陽元老詩》)。
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50—1121 【介紹】: 宋婺州浦江人,字德循。
神宗熙寧九年進士。
歷通判越州,至校書郎。
徽宗崇寧初,為殿中侍御史,劾曾布援元祐舊黨,擠紹圣忠賢。
遷侍御史,進中丞,請治元符末大臣廢劉后事,韓忠彥、曾布、李清臣、黃履等皆坐貶。
助蔡京取青唐議,籍元祐黨。
屢為言者所疏,以述古殿直學士致仕。
方臘攻占婺州,逃奔蘭溪,為方軍所殺。
全宋詩
錢遹(一○五○~一一二一),字德循,婺州浦江(今屬浙江)人。神宗熙寧九年(一○七六)進士,調洪州推官。累遷越州通判。哲宗元符三年(一一○○),提舉荊湖北路常平(《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七之三二)?;兆诔鐚幊酰瑸榈钪惺逃?。劾曾布,進中丞。踰年,知潁昌府,改滁州,徙宣州。五年(一一○六),知秀州(同上書職官六○之一八),以事屏居婺州十五年。宣和三年,為方臘所殺,年七十二?!?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六、《敬鄉(xiāng)錄》卷三有傳。
全宋文·卷二五九四
錢遹(一○五○——一一二一),字德循,婺州浦江(今浙江浦江)人。熙寧九年中進士甲科,調洪州推官,累遷通判越州,至校書郎?;兆诹ⅲ钪惺逃?,出提舉湖北常平。崇寧元年,召為都官員外郎、殿中侍御史;二年,遷工部尚書兼侍讀;三年,以樞密直學士知潁昌府;四年,徙宣州。復為工部尚書。大觀二年,以述古殿直學士致仕。宣和三年,方臘陷婺,遹奔蘭溪靈泉寺,被殺,年七十二?!?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六有傳,又見《浦陽人物記》卷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開封祥符人,字持正。第進士。累官太常博士,治獄苛峻。遷江淮發(fā)運、陜西轉運副使,知廣、潭、慶州。哲宗紹圣中,召為衛(wèi)尉、大理卿,遷工部侍郎。俄知開封府、瀛州、成都府。徽宗立,上書頗詆時政。后為南京留守,坐上書言事落職。入黨籍,卒。
全宋文·卷二五七一
路昌衡,字持正,開封祥符(今河南開封)人。
起進士,元豐二年為太常博士,四年為開封府司錄參軍。
八年為江淮發(fā)運。
元祐元年為陜西轉運副使,繼知廣州,徙荊南、潭州、慶州。
紹圣中召為衛(wèi)尉、大理卿,遷工部侍郎。
元符元年以寶文閣待制知開封府。
出知瀛州,徙永興軍,進直學士、知成都。
徽宗朝,坐李清臣獄事,責居郢州。
起知滁州、定州、復知開封府,徙南京留守。
又坐前上書事,落職入黨籍,卒。
見《宋史》卷三五四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52—1125 【介紹】: 宋衛(wèi)州人,字方回,號慶湖遺老。
孝惠皇后五代族孫。
神宗熙寧中恩授右班殿直,監(jiān)軍器庫門。
哲宗元祐六年,以李清臣、蘇軾等薦,改承事郎。
徽宗立,通判泗州,徙太平州,因不得志,于大觀中致仕,退居蘇、常。
家中藏書萬卷,手自校讎。
工詩文,尤長于詞。
有《東山樂府》、《慶湖遺老集》。
全宋詩
賀鑄(一○五二~一一二五),字方回,號慶湖遺老、北宗狂客,衛(wèi)州(今河南衛(wèi)輝市)人。
以唐賀知章為遠祖,因自稱越人。
初以外戚恩為右班殿直,官監(jiān)軍器庫門、臨城酒稅、徐州寶豐監(jiān)等。
哲宗元祐七年(一○九二),以李清臣、蘇軾等薦,監(jiān)鄂州寶泉監(jiān)。
丁母憂服除,通判泗州、太平州,管勾亳州明道宮。
徽宗大觀三年(一一○九)以承議郎致仕,卜居蘇南。
又以薦復起,管勾杭州洞霄宮。
宣和元年(一一一九)再致仕。
七年,卒于常州,年七十四。
鑄善為詞章,以填詞名家,因《青玉案》詞“梅子黃時雨”句,世稱賀梅子。
詩亦為時人所重,自編《慶湖遺老詩集》前后集,今有前集傳世。
集中詩題下多詳注作詩年月及詩中涉及的人物里居姓字,見出今本仍系自編本之舊。
事見《慶湖遺老詩集》原序及附錄《賀公墓志銘》,《宋史》卷四四三有傳。
 賀鑄詩,以明謝氏小草齋抄本(今藏北京圖書館)為底本,底本在原集九卷后增補“拾遺”“補遺”各一卷。
參校清乾隆彭氏知圣道齋抄本(簡稱清抄本)、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及宜秋館刊《宋人集乙編》本(簡稱宋人集),并酌校宋陳思《兩宋名賢小集》(簡稱小集)中所收詩。
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詞學圖錄
賀鑄(1052-1125) 字方回,號慶湖遺老。衛(wèi)州共城(今河南輝縣)人。宋太祖孝惠皇后族孫。因作詞有"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之句,世稱賀梅子。有《慶湖遺老集》、《東山詞》(又稱《東山寓聲樂府》)。
黃鶴樓志·人物篇
賀鑄(1052~1125) 北宋詞人。字方回,又名賀三愁,人稱賀梅子,自號慶湖遺老。祖籍山陰(今浙江紹興),生于衛(wèi)州(今河南省衛(wèi)輝市)。出身貴族,宋太祖賀皇后族孫。曾任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蘇州。能詩文,尤長于詞,風格兼有豪放、婉約二派之長。著《慶湖遺老集》《東山詞》等。曾多次登臨黃鶴樓,有五絕《題黃鶴樓下石鏡亭》、五律《送左禹赴江夏尉》、五古《黃鶴樓》、七古《登黃鶴樓懷古兼寄潘豳老昆仲》、七律《答致仕吳朝請潛登黃鶴樓見招》《雪后同吳達夫慎獻玉登黃鶴樓》《和別清涼和上人》等。
全宋文·卷二六七三
賀鑄(一○五二——一一二五),字方回,自號慶湖遺老,衛(wèi)州(治今河南淇縣)人。
孝惠皇后之族孫。
喜談當時事,可否不少假借,人以為近俠。
博學強記,工語言,深婉麗密,如次組繡。
尤長于度曲。
娶宗室女,隸籍右選,監(jiān)太原工作。
元祐中李清臣執(zhí)政,奏換通直郎,通判泗州,又倅太平州。
竟以尚氣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食宮祠祿。
退居吳下,稍務遠引事故。
家藏書萬馀卷。
手自校讎,以是杜門將遂其老。
所為詞章,往往傳播人口。
有《慶湖遺老集》二十卷(存)傳世。
見程俱《宋故朝奉郎賀公墓志銘》(《慶湖遺老詩集》附錄),《宋史》卷四四三有傳。
共 1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