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徐禧

相關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倚遇(一○○三~一○七九),漳州(今屬福建人)。俗姓林。師事北禪賢禪師,后住持分寧法昌寺(《五燈會元》卷一六)。神宗元豐二年卒,年七十七(《禪林僧寶傳》卷二八)。今錄詩三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八
禪師名倚遇。
漳州林氏子也。
為人奇逸。
有大志。
自剃發(fā)受具。
即杖策游方。
名著叢林。
浮山遠禪師。
嘗指以謂人曰。
后學行腳樣子也。
辭遠謁南岳芭蕉庵主谷泉。
三至三遭逐。
猶謁之。
泉揕之曰。
我此間。
虎狼縱橫。
尿床鬼子。
三回五度。
來覓底物。
遇曰。
人言庵主見汾州。
泉乃解衣抖擻曰。
汝謂我見汾州。
有多少奇特。
遇即禮拜。
問曰。
審如庵主語。
客來將何祗待。
泉曰。
云門胡餅。
趙州茶。
遇曰。
謝供養(yǎng)。
泉曰。
我火種也未有。
早言謝。
謝什么。
遇乃去。
至北禪賢禪師。
問曰。
近離什么處。
遇曰。
福嚴。
曰。
思大鼻孔長多少。
遇曰。
與和尚當時見底一般。
曰。
且道老僧見時長多少。
遇曰。
和尚大似不曾到福嚴。
賢笑曰。
學語之流。
又問。
來時馬大師健否。
遇曰。
健。
曰。
向汝道什么。
遇曰。
令北禪莫亂統(tǒng)。
賢曰。
念汝新到。
不欲打汝。
遇曰。
倚遇亦放過和尚。
乃罷。
遇因倒心師事之。
時慈明禪師。
住興化。
過賢公室。
遇侍立。
看其談笑。
賢曰。
汾陽師子。
可殺威獰。
慈明曰。
不見道。
來者咬殺。
賢曰。
審如此。
汾陽門下。
道絕人荒耶。
慈明舉拂子曰。
這個因甚到今日。
賢未及對。
遇從旁曰。
養(yǎng)子不及父。
家門一世衰。
賢呵曰。
汝具什么眼目。
乃敢爾。
遇曰。
若是咬人師子。
終不與么。
慈明將去。
至龍牙像前。
指以問遇曰。
誰像。
遇曰龍牙。
慈明曰。
既是龍牙像。
何乃在北禪。
遇曰。
一彩兩賽。
慈明曰。
像在此。
龍牙在什么處。
遇擬對。
慈明掌之曰。
莫道不能咬人。
遇曰。
乞兒見小利。
慈明呵逐之。
賢公除夕。
謂門弟子曰。
今夕無可分歲。
共烹露地白牛。
大家圍爐。
向榾柮火。
唱村田樂。
何也。
免更倚他門戶。
旁它墻。
乃下座。
有僧從后大呼曰。
縣有吏至。
賢反顧問所以。
對曰。
和尚殺牛。
未納皮角耳。
賢笑擲暖帽與之。
僧就拾得。
跪進曰。
天寒還和尚帽子。
賢問遇曰。
如何。
遇曰。
近日城中紙貴。
一狀領過。
后還江南。
再游廬山。
寓止圓通。
時大覺璉公。
方赴 詔。
辭眾曰。
此事分明。
須薦取。
莫教累劫受輪回。
遇問曰。
如何是此事。
曰薦取。
遇曰。
頭上是天。
腳下是地。
薦個什么。
曰。
不是知音者。
徒勞話歲寒。
遇曰。
豈無方便。
曰。
胡人飲乳。
反怪良醫(yī)。
遇曰。
暴虎憑河。
徒誇好手。
拍一拍皈眾。
后游西山。
眷雙嶺深邃。
棲息三年。
與英邵武。
勝上座游。
應法昌請。
決別曰。
三年聚首。
無事不知。
檢點將來。
不無滲漏。
以拄杖劃一劃曰。
這個且止。
宗門事作么生。
英曰。
須彌安鼻孔。
遇曰。
臨崖看滸眼。
特地一場愁。
英曰。
深沙努眼睛。
遇曰。
爭奈圣凡無異路。
方便有多門。
英曰。
鐵蛇鉆不入。
遇曰。
有甚共語處。
英曰。
自緣根力淺。
莫怨太陽春。
卻劃一劃。
宗門且止。
這個事作么生。
遇欲掌之。
英約住曰。
這漳州子。
莫無去就。
然也是我致得。
法昌在分寧之北。
千峰萬壑。
古屋數(shù)間。
遇至止安樂之。
火種刀耕。
衲子時有至者。
皆不堪其枯淡。
坐此成單丁。
開爐日。
輒以一力撾鼓。
升座曰。
法昌今日開爐。
行腳僧無一個。
惟有十八高人。
緘口圍爐打坐。
不是規(guī)矩嚴難。
免見諸人話墮。
直饒口似秤磓。
未免燈籠勘破。
不知道絕功勛。
安用修因證果。
喝一喝云。
但能一念回心。
即脫二乘羈鎖。
大寧寬禪師至。
遇畫地作此<X79p0547_01.gif相。
便曳钁出。
翌日未升座。
謂寬曰。
昨日公按如何。
寬畫此[○@牛]相。
即抹撒之。
遇曰。
寬禪頭。
名下無虛人。
乃升座曰。
忽地晴天霹靂聲。
禹門三級浪崢嶸。
幾多頭角為龍去。
蝦蟹依前努眼睛。
南禪師至。
遇方植松。
南公曰。
小院子。
?許多松作么。
遇曰。
臨濟道底。
曰。
?得多少。
遇曰。
但見猿啼鶴宿。
聳漢侵云。
南公指石曰。
這里何不?。
遇曰。
功不浪施。
曰。
也知無下手處。
遇卻指石上松曰。
從什么處得此來。
南公大笑曰。
蒼天蒼天。
乃作偈曰。
頭戴華巾離少室。
所攜席帽出長安。
鷲峰峰下重相見。
鼻孔元來總一般。
又畫此<X79p0547_02.gif相示之。
遇和曰。
葫蘆棚上掛冬瓜。
麥浪堆中釣得蝦。
誰在畫樓沽酒處。
相邀來吃趙州茶。
又畫此<X79p0547_03.gif相答之。
南公曰。
鐵牛對對黃金角。
木馬雙雙白玉蹄。
為愛雪山香草細。
夜深乘月過前溪。
又畫此一相示之。
遇曰。
玉麟帶月離霄漢。
金鳳銜花下?樓。
野老不嫌公子醉。
相將攜手御街游。
又畫此○答之。
時南公道被天下。
叢林宗之。
而遇與之酬唱。
如交友。
一時豪俊多歸之。
寶覺心禪師問曰。
不是風兮。
不是幡。
黑花貓子面門斑。
夜行人只貪明月。
不覺和衣渡水寒。
豈不是和尚偈耶。
遇曰然。
有是語。
寶覺曰。
也太奇特。
遇曰。
汝道。
祖師前段為人。
后段為人。
對曰。
祖師終不妄語。
遇曰。
意作么生。
對曰。
豈不見道。
不是風動。
不是幡動。
遇曰。
如狐渡水。
有甚快活。
曰。
師意如何。
遇以拂子搖之。
對曰。
也是為蛇畫足。
遇曰。
亂統(tǒng)作么。
對曰。
須是和尚始得。
徐德占布衣時。
未為人知。
遇特先識之。
山中往來。
為法喜之游。
及其將化。
前一日。
作偈別德占。
德占時方丁太夫人憂。
居家。
偈曰。
今年七十七。
出行須擇日。
昨夜問龜哥。
報道明朝吉。
德占大驚。
呼靈源叟。
俱馳往。
遇方坐寢室。
以院務什物付監(jiān)寺曰。
吾自住此山。
今三十年。
以護惜常住故。
每自蒞之。
今行矣。
汝輩著精彩。
言畢舉手中杖子曰。
且道這個付與阿誰。
德占靈源。
屏息無答者。
擲于地投床。
枕臂而化。
贊曰。
予觀法昌契悟。
穩(wěn)實宗趣淹博。
荷擔云門氣無叢林。
其應機施設。
鋒不可犯。
殆亦明招獨眼龍之流亞歟。
然所居荒村破院。
方其以一力撾鼓。
為十八泥像說禪。
雖不及真單徒之有眾。
亦差勝生法師之聚石。
味其平生。
未嘗不失將頓足。
想見標致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2 【介紹】: 宋邛州依政人,字長卿。
李絢子。
以蔭補將作監(jiān)主簿。
歷河北西路東路轉運判官、提舉成都府路茶事鹽鐵判官、陜西轉運使等,治事苛暴。
神宗元豐四年,從種諤攻西夏,坐督運軍糧不繼,貶為判官。
次年,徐禧筑永樂城,奉命主糧餉。
夏人陷永樂,被殺。
全宋文·卷二二三九
李稷(?——一○八二),字長卿,邛州(治今四川邛崍)人,絢子,用蔭歷管庫,權河北西路轉運判官。神宗時御史周尹論稷父死二十年不葬,僅徙東路。元豐二年提舉成都府路茶場,甫兩歲,羨課七十六萬緡,擢鹽鐵判官,為陜西轉運使、制置解鹽。四年,權鄜延路轉運使,與李察皆以苛暴稱。元豐五年,城永樂以拒夏人,稷輦金銀鈔帛充其中,守之不去,夏人圍急,遂及于難。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八七、二九二、二九七、三一二,《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三之五○、職官四三之五二、食貨三○之一四,《宋史》卷三三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2 【介紹】: 宋開封人,字公輔。
神福曾孫。
少補黃門。
仁宗時,為秦鳳路走馬承受。
神宗時,進內侍押班,制置涇原軍馬,轉嘉州團練使。
沈括筑永樂城,遣舜舉計議。
城成,西夏以三十萬眾來攻,與主將徐禧等皆死。
謚忠敏。
全宋文·卷一五二八
李舜舉,字公輔,開封(今河南開封)人。世為內侍,神福曾孫。仁宗時補黃門,出為秦鳳路走馬承受。熙寧中,歷干當內東門、御藥院、講筵閣、實錄院。郭逵討文州,以為廣西干當公事。會逵貶,亦降左藏庫副使,以文思院使領文州刺史、帶御器械。進內侍押班,制置涇原軍馬。轉嘉州團練使。沈括城永樂,遣舜舉計議,被圍急,斷衣襟作奏曰:「臣死無所恨,愿朝廷勿輕此賊。」尋以死聞。謚忠敏?!?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六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7—1083 【介紹】: 宋洛陽人,字子正。
種世衡子。
以父任入官。
薦知青澗城,用計脅降西夏將嵬名山,長驅懷遠敗敵,筑城綏州。
言者劾其擅興,不稟節(jié)制,貶秩。
尋復官,為鄜延鈐轄,徙副總管。
議攻西夏,任鄜延經(jīng)略安撫副使,節(jié)制諸將,于米脂大破西夏兵。
后因與徐禧、沈括所議筑永樂城不合,被奏留守延州。
永樂被圍,諤觀望不救。
終知延州,卒于官。
全宋文·卷一○七五
種諤(一○一七——一○八三),字子正,洛陽(今河南洛陽)人。治平中以父任累官國子博士、左藏庫副使、權鄜延路都監(jiān)。陸詵薦知青澗城。熙寧三年,復為皇城副使。四年,責授汝州團練使,尋貶賀州別駕。六年,改華州別駕。七年,復為禮賓副使、永興等路州都監(jiān)。九年,改知岷州。十年,遷引進副使、東上閤門使。元豐二年,遷文州刺史,知涇州、鄜延路經(jīng)略安撫副使。四年,遷鳳州團練使、龍神衛(wèi)四廂都指揮使。五年,出知渭州,改延州。六年四月卒,年五十七。諤善用兵,屢建邊功,然殘忍喜功,議者謂諤不死,邊事不已?!?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五有附傳。
曲珍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1—1089 【介紹】: 宋隴干人,字君玉。
善騎射。
為綏德城監(jiān)押,屢挫西夏人,遷內殿崇班。
隨郭逵、趙卨攻交趾,擢鄜延路鈐轄、副總管。
率軍從徐禧筑永樂城,西夏來攻,城陷,縋而得脫,貶官。
哲宗元祐初,為環(huán)慶路副總管,擊破西夏兵,解涇原圍。
進忠州防御使。
生平不知書,而忠樸好義,善撫士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1—1095 【介紹】: 宋杭州錢塘人,字存中。沈遘從弟。仁宗嘉祐八年進士。神宗熙寧中,參與王安石變法。提舉司天監(jiān),改制渾儀、景表、五壺浮漏等儀器,招衛(wèi)樸造《奉元歷》。擢知制誥,兼通進銀臺司。熙寧八年出使遼國,力斥遼奪地之謀,途中又圖其山川形勢、人情風俗,為《使契丹圖抄》奏上。遷翰林學士、權三司使。主免下戶役錢,被劾出知宣州。后知延州加強對西夏防御。元豐五年,坐事謫均州團練副使,徙秀州。晚年居潤州夢溪園。博學善文,熟知天文、地理、化學、生物、律歷、音樂、醫(yī)藥、典制等。有《夢溪筆談》、《蘇沈良方》、《長興集》等。
全宋詩
沈括(一○三一~一○九五),字存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年雖幼于沈遘,但輩分為遘之叔。
(《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七)仁宗至和元年(一○五四),以父周蔭為海州沭陽主簿。
嘉祐八年(一○六三)舉進士。
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為館閣校勘。
神宗熙寧五年(一○七二),提舉司天監(jiān)。
六年,奉使察訪兩浙。
七年,為河北西路察訪使。
八年,為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次年罷知宣州。
元豐三年(一○八○)知延州,加任鄜延路經(jīng)略安撫使。
兩年后因徐禧失陷永樂城,謫均州團練副使。
哲宗元祐初徙秀州,后移居潤州。
紹圣二年卒,年六十五。
著有《長興集》四十一卷及《夢溪筆談》等。
南宋高布曾合沈遘《西溪集》、沈遼《云巢集》為《吳興沈氏三先生集》,至明中葉時重刻,惜《長興集》已散失大半,詩一篇不存。
一九八五年為紀念沈括逝世八百五十周年,胡道靜輯有《沈括詩詞輯存》。
宋史》卷三三一有傳。
 沈括詩,以《沈括詩詞輯存》為底本。
由于材料從類書、方志等搜錄,多有異文,此次整理時又作校訂和補正。
另從《永樂大典》、《詩淵》等書中,輯得集外詩三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一六八四
沈括(一○三一——一○九五),字存中,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嘉祐八年進士,熙寧中參與王安石變法。歷檢正中書刑房公事、提舉司天監(jiān),遷集賢校理、同修起居注,擢知制誥兼知通進銀臺司。熙寧七年為河北西路察訪使。次年出使遼國,力斥其奪地之謀。遷翰林學士、權三司使。熙寧末,因事降知宣州。元豐三年,除鄜延路經(jīng)略使、知延州。五年,坐首議筑永樂城,責授均州團練副使,隨州安置。元祐初徙秀州,晚年居潤州夢溪園。紹圣二年卒,年六十五。括博學多聞,于天文、地理、典制、律歷、音樂、醫(yī)藥等無所不通。有《夢溪筆談》(存)、《蘇沈良方》(存)、《長興集》(殘)等著述四十馀種?!?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一有傳,又參胡道靜《沈括事跡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夢溪筆談校證》附錄)。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惟清(?~一一一七),字覺天,號靈源叟,俗姓陳,武寧縣(今屬江西)人。住隆興府黃龍寺。為南岳下十三世,黃龍寶覺心禪師法嗣?;兆谡推吣曜?,賜號佛壽?!?a target='_blank'>禪林僧寶傳》卷三○、《五燈會元》卷一七有傳。今錄詩十二首。
全宋文·卷二七八一
惟清(?——一一一七),又名懷清,洪州武寧(今江西武寧)人,法號佛壽,又號靈源叟,俗姓陳。謁祖心禪師得法。初住舒州太平,后嗣祖心主黃龍。能文善詠,黃庭堅等師事之。后遷泐潭。政和七年卒。見《嘉泰普燈錄》卷六,《禪林僧寶傳》卷三○,《羅湖野錄》卷一、四。
禪林僧寶傳·卷第三十
禪師名惟清。
字覺天。
號靈源叟。
生南州武寧陳氏。
方垂髫上學。
日誦數(shù)千言。
吾伊上口。
有異比丘過書肆。
見之。
引手熟視之。
大驚曰。
菰蒲中有此兒耶。
告其父母。
聽出家從之。
師事戒律師。
年十七為大僧。
聞延恩院耆宿法安。
見本色人。
上謁愿留就學。
安曰。
汝苦海法船也。
我尋常溝壑耳。
豈能藏哉。
黃龍寶覺心禪師。
是汝之師。
亟行毋后。
時公至黃龍。
泯泯與眾作息。
問答茫然。
不知端倪。
夜誓諸佛前曰。
倘有省發(fā)。
愿盡形壽。
以法為檀。
世世力弘大法。
初閱玄沙語。
倦而倚壁。
起經(jīng)行。
步促遺履。
俯取之乃大悟。
以所悟告寶覺。
寶覺曰。
從緣入者永無退失。
然新得法空者。
多喜悅致散亂。
令就侍者房熟寐。
公風神洞冰雪。
而趣識卓絕流輩。
龍圖徐禧德占。
太史黃庭堅魯直。
皆師友之。
其見寶覺。
得記莂。
乃公為之地。
寶覺鐘愛。
至忘其為師。
議論商略。
如交友。
諸方號清侍者。
如趙州文遠。
南院守廓。
張丞相商英。
始奉使江西。
高其為人。
厚禮致。
以居洪州觀音。
不赴。
又十年淮南使者朱京世昌。
請住舒州太平。
乃赴。
衲子爭趨之。
其盛不減圓通。
在法云長蘆時。
寶覺春秋高。
江西使者王桓。
遷公居黃龍。
不辭而往。
未幾寶覺歿。
即移疾居昭默堂。
頹然坐一室。
天下想其標致。
摩云昂霄。
余時以法門昆弟。
預聞其論。
曰。
今之學者。
未脫生死。
病在什么處。
在偷心未死耳。
然非其罪。
為師者之罪也。
如漢高帝。
紿韓信而殺之。
信雖曰死。
其心果死乎。
古之學者。
言下脫生死。
效在什么處。
在偷心已死。
然非學者自能爾。
實為師者。
鉗錘妙密也。
如梁武帝御大殿。
見侯景不動聲氣。
而景之心已枯竭。
無馀矣。
諸方所說。
非不美麗。
要之如趙昌??花逼真。
非真花也。
其指法巧譬。
類如此。
閑居十五年。
天下禪學者。
知而親依之可也。
公卿大夫。
何自而知。
亦爭親近之乎。
非雷非霆。
而聲名常在人耳。
何修而臻此哉。
平生至誠。
惻怛于道而已。
政和七年九月十八日。
食罷掩房。
遣呼以棲首座至。
敘說決別。
乃起浴更衣。
以手指頂。
侍者為凈發(fā)訖。
安坐而寂。
前十日。
自作無生常住真歸告銘曰。
賢劫第四尊。
釋迦文佛直下。
第四十八世孫惟清。
雖從本覺應緣出生。
而了緣即空。
初無自性。
氏族親里。
莫得而詳。
但以正因一念。
為所宗承。
是廁釋迦之遠孫。
其號靈源叟。
據(jù)自了因。
所了妙性。
無名字中。
示稱謂耳。
亦臨濟無位真人。
傅大士之心王類矣。
亦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
唯證乃知。
馀莫能測者歟。
所以六祖問讓和尚。
什么處來。
曰嵩山來。
祖曰。
什么物恁么來。
曰。
說似一物即不中。
祖曰。
還假修證否。
曰。
修證即不無。
污染即不得。
祖曰。
即此不污染。
是諸佛之護念。
汝既如是。
吾亦如是。
茲蓋獨標清凈法身。
以遵教外別傳之宗。
而揀云。
報化非真佛。
亦非說法者。
然非無報化大功大用。
謂若解通報化。
而不頓見法身。
則滯污染緣。
乖護念旨。
理必警省耳。
夫少室道行。
光騰后裔。
則有云門偃。
奮雄音絕唱于國中。
臨濟玄。
振大用大機。
于天下。
皆得正傳。
世咸宗奉。
惟清望臨濟。
九世祖也。
今宗教衰喪。
其未盡絕滅者。
唯二家微派。
斑斑有焉。
然名多愧實。
顧適當危寄。
而朝露身緣。
勢迫晞墜。
因力病釋俗從真。
敘如上事。
以授二三子。
吾委息后。
當用依稟觀究。
即不違先圣法門。
而自見深益。
慎勿隨末法所尚。
乞空文于有位。
求為銘志。
張飾說。
以浼吾。
至囑至囑。
因自所敘。
曰無生常住真歸誥。
且系之以銘。
銘曰。
無涯湛海。
瞥起一漚。
亙乎百年。
曷浮曷休。
廣莫清漢。
歘生片云。
有無起滅。
隱顯何分。
了茲二者。
即見實相。
十世古今。
始終現(xiàn)量。
吾銘此旨。
昭示汝曹。
泥多佛大。
水長船高。
公遺言。
藏骨石于海會。
示生死不與眾隔也。
門弟子確誠克奉藏之。
而增修其舊。
不敢違其誡。
公賜號佛壽。
從樞密鄧公。
洵武請也。
贊曰。
初靈源訃至。
讀其自作志銘。
嘆曰。
何疾世(或云何疾法之弊)。
自珍其道之深乎。
收涕為之詞曰。
今年九月十有八。
清凈凈身忽衰颯。
生死鶻崙誰劈破。
披露夢中根境法。
無生塔成自作銘。
人言無虧寧有成。
一切法空尚曰座。
此塔安得離色聲。
障云方增佛日晚。
長蹉更失人天眼。
但馀荷負大法心。
乞與叢林照古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74—1140 【介紹】: 宋洪州分寧人,字師川,號東湖居士。
徐禧子。
七歲能詩,為舅黃庭堅所器重。
以父蔭授通直郎。
累官至司門郎。
欽宗靖康間張邦昌僭位,遂致仕。
高宗建炎中,鄭諶、胡直孺、汪藻迭薦之,任右諫議大夫。
紹興二年,賜進士出身。
三年,遷翰林學士,俄擢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
四年,兼權參知政事。
與趙鼎議不合,乃求去,提舉洞霄宮。
九年,知信州,尋奉祠歸。
與曾幾、呂本中游。
有《東湖集》。
全宋詩
徐俯(一○七五~一一四一),字師川,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禧子。神宗元豐末以父蔭授通直郎,累遷司門郎。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金人扶植張邦昌稱帝,遂致仕。紹興二年(一一三二),除右諫議大夫,并賜同進士出身。三年,兼侍讀(《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二),遷翰林學士,俄擢端明殿學士,兼簽書樞密院事。四年,兼權參知政事,因議事不合罷,提舉洞霄宮。十年,知信州(同上書卷一三五)。十一年卒,年六十七(同上書卷一四一)。徐俯亦入江西詩派,有《東湖集》三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宋史》本傳作六卷),已佚。《兩宋名賢小集》卷一一四有《東湖居士集》一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七二有傳?!⌒旄┰?,據(jù)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兩宋名賢小集》及他書所錄,合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三一四三
徐俯(一○七五——一一四一),字師川,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禧子。以蔭授通直郎,累官至司門郎。靖康中致仕。建炎初奉祠,以薦授右諫議大夫。紹興二年賜進士出身,歷官翰林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尋奉祠歸。九年,知信州。十一年卒,年六十七。工詩,有《東湖集》三卷(存)。《宋史》卷三七二有傳,又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四一。